《贈汪倫》教案(通用14篇)
《贈汪倫》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字,會寫4個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詩的內容,體會汪倫與李白之間的情意。
重點難點:
1、認識6個字,會寫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了解詩意、體會朋友之間的友誼,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含義。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送別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讀古詩嗎?你最喜歡哪一位詩人?
2、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李白。
3、板書:李白 了解他嗎?
(1):出示李白畫像
4、學生交流資料。(2):出示李白簡單介紹
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詩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贈汪倫》。板書課題。(汪倫是一個人的名字,是安徽涇縣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學生讀課題。認讀“贈”,說說怎么記住這個字。
6、談對題目的理解。李白為什么寫詩贈給汪倫呢?這里有個小故事,請你們自由讀一讀。讀完后,我請你們來說說原因。
生自由讀,交流。
那么,這首詩寫了些什么?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出示四個生字,學生指名認讀。
3、指名讀古詩,同學評價字音。齊讀古詩。
三、再讀古詩,了解詩意,悟詩情
1、學生自由讀古詩,邊讀把自己不明白的字詞畫出來。
2、同組的同學交流
3、全班交流
前兩行:
a、欲:將要忽聞:忽然聽到
b、踏歌聲:古代民間的一種歌唱形式,一邊用腳打節拍,一邊唱歌。(表演) 想象汪倫踏歌的歌詞會是些什么?
c、從“忽聞”體會到了什么?
d、你們見過這種送別方式嗎?平時家里來了課文,你是怎么送人的?可現在李白走了,汪倫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還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他送行,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e、指名讀前兩行。
后兩行:
a、深千尺:有一千尺那么深。 真有那么深嗎?(夸張,說明桃花水很深。)
b、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從中你感覺到些什么?
c、自由讀后兩句,讀出兩人深深的情意。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
4、能連起來把這首詩的大概意思說一說嗎?
(李白坐上船兒正準備遠行,忽然聽到岸上傳來踏歌的聲音。桃花潭水雖然深過千尺,也比不上汪倫趕來送我的厚誼深情。)
5、出示背景圖,想象情景,進行表演。
相聚須盡歡,分別不憂傷。此時此刻,李白與汪倫站在岸邊,彼此話別。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你們來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練習,指名演。
6、配樂背誦。
一首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詩就是一曲動人的歌。此時,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頭,讓我們把對好友的深情用背詩的形式表達出來吧!
自由背誦,指名背誦,齊背。
四、拓展小結
1、世間離別情萬中,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外,同學們也找了許多。交流送別詩。
2、是啊,離別是傷感的,也是快樂的。讓我們緊緊握住手中這根友誼的繩索,讓它為我們放飛友誼的航船。齊誦《贈汪倫》。
板書設計:
贈汪倫
李白
水深、情更深
《贈汪倫》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贈、汪、倫、舟、欲、踏、潭”7個生字,會寫“汪、乘、舟”3個生字。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古詩氛圍的營造,使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領悟到友情的可貴,并樂于與
人交朋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鞏固舊知
1、(出示李白像)請你仔細觀察他的衣著神情,猜猜看他是誰?
2、你知道李白的哪些事情呢?
(指名說,并補充李白簡介: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被稱為“詩仙”,流傳下來的詩作有一千多篇。)
3、我們學過李白的哪些詩呢?(《靜夜思》)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吧。
二、故事引路,激發興趣
1、過渡:李白是個才華橫溢的人,有個叫汪倫的人很想邀請他到家里做客,開始李白一生只喜歡游山玩水、喝酒作詩,怎么邀請他才回來呢?
2、老師要把這個《李白“受騙”桃花潭》的故事送給最認真地同學。
三、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請看老師板書課題。這個“汪”字是今天我們要寫的生字,請大家拿出手指,跟老師一起寫一寫。三點水的第二點要壓橫中線,右邊的“王”字稍稍向左靠。請大家在自己的書本上描一個寫兩個。
2、誰能給“汪”字找找朋友?(相機出示詞卡“淚汪汪、汪洋大海”,生齊讀)
3、想讀一讀這首流傳千古的詩嗎?請翻開課本,自己讀一讀這首詩,借助古詩下面的'拼音把詩讀通、讀順。
4、老師要檢查一下大家讀得怎么樣。(個別讀,小組讀,開火車一人一句讀)
5、(出示課文插圖)猜一猜哪個是李白,哪個是汪倫?為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A、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B、請注意這幾個字的意思:行:離開;舟:小船;聞:聽到
C、指導書寫“乘舟”兩字。
D、這句詩寫的是李白將要離開,汪倫唱踏歌送他的事情。
6、李白有沒有想到汪倫會來送他?你從哪個詞語中看出來的?
A、引導發現“忽”,突出驚喜,想象李白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離開的。
B、汪倫在人來人往的路邊這樣唱著、舞著,表達著他對李白的深厚友誼。
7、別具一格的邀請,與眾不同的送別,這一切深深打動了李白,所以他忍不住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A、請在這句詩中找出一個表示數量的詞語。這里的千尺并不是真正的指一千尺,而是一種虛指,是一種夸張的寫法。
B、即使桃花潭的潭水有千尺深,可是它比得上汪倫送我的情意嗎?哪個詞語告訴你是比不上的?
C、你能選擇一個關聯詞語把這兩句詩聯一起嗎?
D、多么深厚的感情啊,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兩句詩吧!
四、誦讀感悟,體會感情
1、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站在船頭,回想著這幾天好友的盛情款待,你忍不住吟道——
2、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站在船頭,看著好友以如此特別的方式為你送行,你忍不住吟道——
3、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站在船頭,不知這種與好友一起喝酒作詩的快樂日子何時才有,你忍不住吟道——
4、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站在船頭,閉著眼默默體會好友的深情,你忍不住吟道——
五、拓展知識,布置作業
1、古時候這種寫離別之情的送別詩有很多,我們來看一首唐朝詩人高適的《別董大》。
2、課后請同學們完成課文后面的默寫古詩。
《贈汪倫》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會認“贈”等6個生字,會寫“舟、乘、汪”三個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 懂得珍惜友情。
重點、難點
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珍惜友情。
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卡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復習古詩,導入新詩。
板書課題,教師范寫“汪”字,學生書空。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汪”字作為本課要寫的生字,它又在題目中出現,在板書課題時就讓學生掌握寫法。
(課件顯示《贈劉景文》)齊讀,找出兩首古詩題目的共同點。理解“贈”是“送”的意思,理解課題《贈汪倫》即李白寫一首詩送給汪倫。
『設計意圖』:從復習古詩入手,不僅加深對古詩的記憶,還理解“贈”就是“送”的意思,在不知不覺的讀中,學生就明白了題目的意思
2、激趣。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我國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大詩人。那李白為什么要寫一首詩送給汪倫呢?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動人的故事呢?想知道嗎?大家要是把這首詩讀得又準確又流利,我就講個有趣的`故事給大家聽。
二、初讀正音,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古詩,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讀通古詩,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充分感知是進一步學習課文的基礎,切忌走過場,應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自
主閱讀,調動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三、 學習要認的字(課件顯示生字)
1、指名讀。(評讀)
2、小老師帶讀。
3、開火車讀。
4、齊讀。
5、去拼音讀。
『設計意圖』: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要認的字,為更好地學習課文,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
能力墊定了基礎。
四、品讀古詩,體會古詩的真情實感
1、講故事。
古詩的背景
李白一生既喜歡做詩,又喜歡喝酒和游歷名川大山,美酒和美景給了他無窮的靈感,寫出了很多千古名句。汪倫非常仰慕他的才華,很想與他結為朋友。于是就寫了一封信托人帶給李白,上面寫道:“先生,您喜歡游覽嗎?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歡喝酒嗎?這里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解釋說:“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個桃花渡口,萬家酒店是有個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萬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被汪倫的幽默與風趣逗得哈哈大笑起來,兩人一見如故。在以后的幾天里,汪倫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帶他游遍了當地的名山勝景,他們一起飲酒作詩,情趣相投,短短幾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時,汪倫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誠深深地感動了,即興吟詩一首 --《贈汪倫》。
『設計意圖』:給學生講一個簡短的古詩背景故事,能讓學生更易地理解詩意。為下面的教學環節做好鋪墊。
講完故事師順勢范讀。
齊讀古詩。
2、品讀第一行。
(1)指導看書本上的插圖,問:船上的是誰?岸上的是誰?你是從哪行詩看出來的?指名答。(課件顯示:李白乘舟將欲行)
『設計意圖』:一幅圖就是一個故事,一幅圖就是一篇文章,指導學生看圖,有助于學生自主理解詩意。
(2)指名讀。齊讀。
(3)指導寫字。(乘、舟、汪)
A、了解詞語“乘舟”,并給“乘、舟”另外口頭組詞。
B、師讓學生觀察了解“乘”是“禾”與“北”的巧妙組合,再范寫“乘”字;學生說“舟”字的筆順。
C、學生在書本上描紅、寫字。
D、評價。
『設計意圖』:新課標提出,每節課都讓學生寫一寫,但不要寫得太多,根據本節課設計
的內容,故寫三個生字。讓學生觀察生字“乘”, 感受漢字的妙處,激發學生喜歡漢字,主動識字的愿望。由于已經是二年級的學生,故在指導書寫中,師范寫最難的“乘”字,生說“舟”字的筆順,“汪”字放手讓學生觀察去寫,這體現了一個從難到易的教學過程。
(4)學習“欲”字,說一說記住“欲”字的方法。說說李白乘舟將要干什么?
(5)李白將要走了,他與汪倫相見恨晚,剛結下深厚的友誼就要面臨分離,你說他的心情會怎樣?用上這樣的心情讀讀這一行。(指名讀,小組讀。)
(6)這時李白心里會想些什么?把李白的不舍之情讀出來。(指名讀,齊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李白將要離開的那種不舍之情。通過不同方式反復朗讀,在聽和讀中讓學生理解、鑒賞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豐富個人情感。
3、品讀第二行。
(1)汪倫是用什么方式為李白送別?指名答。
(2)(課件出示:忽聞岸上踏歌聲)指名讀,齊讀。
(3)學習“踏”字,有什么好方法記住“踏”字,什么是踏歌?
(踏歌是古代的一種舞蹈,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著拍子,邊歌邊舞的一種歌舞形式。)
(4)練習。理解“聞”的意思。從這行詩看,應該選哪個?
(課件顯示)聞:( )A用鼻子聞 B有名望的 C聽見
(5)汪倫用這種隆重的方式為李白送行,從這里可以感受到汪倫對好友李白的感情怎樣?試著讀出你的感受。(指名讀,男女讀,齊讀。)
『設計意圖』:通過“踏歌”一詞,體會送別方式的特別,從而感受李白和汪倫二人情誼的深厚,并通過反復吟誦,加深理解。
《贈汪倫》教案 篇4
設計理念:
讓學生覺得學古詩是一件有趣的事,豐富學生的積累,體味古詩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感情。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和空間。初步滲透知人論世的意識。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探究、誦讀等方式比較深入地理解古詩的內容,重點理解“忽聞”、“踏歌”等詞的意思。
2、體會詩人與朋友的深厚友誼,能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過程:
一、音樂激情,導入新課
1、播放《送別》。同學們,聽到這歌聲,我們就會想到這樣一幅動人的畫面:兩個人依依惜別,難舍難分告別的情景。你們想象一下,你在一位朋友家玩,離開的時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遠的路才分手,這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送別詩,它就是大詩人李白的《贈汪倫》。
2、板書課題,釋題、讀題。
贈:送。汪倫是一個人的名字,是安徽涇縣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他們是怎樣成為一對好朋友的呢?大家聽老師講一個故事。(故事略)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
2、檢查生字
3、指名讀
三、理解詩意
1、范讀(課件)
評一評,讀得好嗎?好在哪里?
2、出示詩意
李白坐上船剛剛要走,忽然聽到岸上傳來人們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著拍子的聲音。桃花潭的水雖然深過千尺,也比不上汪倫趕來送我的厚誼深情。
3、檢查理解情況
1、學生說出每句詩的意思。
2、學生在詩意中找出字詞的意思。
將欲行:剛剛要走
潭:深水池
不及:比不上
4、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整首詩的意思。
四、再讀古詩,感受詩情
1、再讀古詩,體會詩情
2、師生合作讀(隨機講解)
師:當我讀到前兩句時,我想象到了,有很多老百姓穿著節日的盛裝,踏著歡樂的鼓點,為李白送行的場景。
此時此刻李白的心情怎么樣?(萬分激動)這兩句詩中,有一個字最能表現作者的這種激動心情(忽)。就在李白剛剛要走的一剎那,岸上響起了踏歌聲。李白此時是萬分激動啊!讓我們帶著激動的心情讀這兩句。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李白心里會想起些什么呢?(想起這些天來,汪倫對他的盛情款待;想起汪倫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所以詩人不禁發出感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急汪倫送我情。
讓我們一起誦讀,把李白對好友的深情和感激表達出來吧!
3、配樂朗誦
五、結合實際談友誼
學了這首詩,我們感受到了李白和汪倫之間的真摯友情。古時候,交通極為不便,人們出遠門全靠步行和乘船,汪倫和李白此次離別,也許今生不會有再見面的機會了。不象現在,有電話、手機,還可以上網聊天,聯系很方便,所以我們同學之間也要珍惜彼此的友誼。
《贈汪倫》教案 篇5
[設計理念]
著眼新《語文課程規范》提出的:豐富同學的語言積累,體味古詩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在同學誦讀的基礎上嘗試寫詩。拓展同學語文學習的視野和空間。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古詩的內容和作品滲透的感情。
2、理解“欲”、“聞”、“不和”的意思。
3、背誦、默寫本詩,并改成現代文或嘗試寫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古詩都有其鮮明的節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學習古詩要懂得作者怎樣抓事物的特點,怎樣抒發自身的感情的,是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師出示古詩,同學跟著教師謄寫。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和汪倫送我情。
(注意書寫時的'正確、美觀,寫后同桌互評)
三、理解詩題,作者簡介。
《贈汪倫》一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寫的,“贈”是“送給”的意思。汪倫,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涇縣人,詩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涇縣西南的一處名勝,在李白游桃花潭時,當地人汪倫常用美酒款待他;臨別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這首詩留別。
四、輕聲讀二至三遍,教師指導讀準字音。
五、邊讀邊想象,要在頭腦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同學個別讀,自由讀。
七、教師范讀,同學劃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釋詞譯句。
讓同學邊讀邊將詞語的意思串聯起來。(讀通)
對感悟詩句有困難的,教師予以點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剛剛要走,忽然聽到岸上傳來齊著腳步節拍唱歌的聲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哪!)
九、解讀詩意。
1、詩主要寫送別,汪倫送李白方式有何獨特性?
2、課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辭方法?這兩句抒發了什么感情?
十、朗誦想象。
要求同學邊吟誦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十一、同學試背,請二位同學上來默寫。
十二、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讀:理解題目,了解字詞;
二讀:連詞譯句,連句譯全詩;
三讀:入景入情,熟讀成誦。
十三、發明性寫一個和同學或親人送別的篇段,能寫成詩歌形式的,就寫成詩歌形式,不能寫的。仿照譯句寫一個片斷。教師朗讀上一學年一同學模仿《贈汪倫》寫的一首詩:
贈外婆
吳岑岑
岑岑乘車將欲行,
忽聞窗邊叮嚀聲。
秋時朝陽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同學開始作業。
《贈汪倫》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贈汪倫》是一首古詩。作者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李白游覽涇縣桃花潭時,當地人汪倫常用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全詩語言自然質樸,明白如話,感情真摯,詩意極濃。
【設計思路】
本課以“理解詩句,想像詩境,體會詩情”為教學重點。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性、實踐性、整體性”和“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學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新秩序,真正使同學做到“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主要嘗試有:
1、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自讀,理解詩意。
2、通過關聯詞語和句式訓練,深入理解詩句,體會表情達意的方法。
3、課內插入課外閱讀資料,擴充閱讀信息,破疑解難,進一步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4、自由尋找合作伙伴,再現友人離別時依依惜別的局面。自由表達,有創意地表達。
5、引導同學查找、搜尋、擴展相關資料,有感情誦讀古人離別詩,積累語言,積淀情感,進行再創作。
【教學流程】
一、系統歸納,溫故引新
上課伊始,出示李白畫像,接著提問從入學到現在你們都學過李白的哪些作品?課外還讀過他的哪些詩?自然引出新課。這樣,便將課內與課外緊密聯系起來,對李白詩作了較為系統的歸納小結。
二、學法遷移,自讀自悟
首先,指導同學根據文中注釋和字典講解詞義,然后運用以前學過的“連詞解句意”、“調換詞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詩句。同時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標注出來,最后上臺匯報自學情況。抓住“踏歌”這一同學難于理解的詞語,通過兩組節奏不同的兒童歌曲協助同學領會”踏歌“的'藝術形式。
(多種形式的唱、聽、說,以達到學科的有機整合。)
三、資料補充,突破難點
詩歌是高度凝煉的語言,要想體味其深層內涵,必需填補其中空白,空虛完善詩歌的內容。這樣才干進一步體會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因此,教師需在此處布置一段小插曲,請同學屏幕閱讀,同時配樂: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已聽說汪倫是一個豪士,便欣然答應往訪。見面后,李白說:“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汪倫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受騙上當”,但哈哈大笑說:“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倫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兩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問:“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情誼,還表示在哪里?”
(這樣不只擴展了閱讀,而且激發了繼續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同學對李白和汪倫之間友情的深層認識。有了這一基礎,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倫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師可進行如下設計: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沒有,這是作者的一種假設。那么跟下句連起來,用什么關聯詞來表達更為合適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縱使……也……)
2、同學們,汪倫先是寫信熱情邀請李白來家做客,接著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倫又帶領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動呢?那么,用什么樣的句式來表達這兩句詩的意思,才干更好地表示李白此時的激動心情呢?(可改為感嘆句、反問句、設問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嗎?這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兩行連起來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為什么這樣說?
(由于有了生動的故事空虛詩歌內容,同學在輕快的音樂聲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發了情感的共鳴,悟文而移情,讀文而抒情,真正進入情動辭發、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情境扮演,時空延伸
同學主動探究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了,這時讓他們再現李白和汪倫分別時的感人局面,同學便會更加興奮異常。大屏幕上出現了一葉扁舟停岸待發,大詩人李白雄姿英發,風流倜儻。這時請同學選擇合作伙伴,自由表達。
鼓勵同學把自身融入情境之中。說真話,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別不知何時相見?”“汪倫兄,請留步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五、名詩誦讀,課外延伸
人生自古傷分別,古代的離別詩或纏綿凄婉,或開朗豁達,你喜歡哪種呢?請朗誦一首給大家聽。(如《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六、即興創作,表達真情
同學們,同窗共讀已六載,轉眼已是分別時,臨別之時,你是否也想賦詩一首贈給你的母校、恩師或學友呢?此時,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學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濤噴涌而出。
和:小同學當堂所作詩兩首:
求學六載將遠行,
遙聞學校讀書聲。
友情好比千尺水,
難忘同窗離別情。
云行千里遙,
江水一瓢飲。
清馨萬事緣,
知心永長留。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始終鼓勵和引導同學大膽地想,自由地說,盡情地讀,任意地寫,不時擴展同學創新思維的空間,使同學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贈汪倫》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讀古詩,理解字詞,讀懂詩意。
2.體會詩中所表達的作者與朋友的深厚友誼。練習感情朗讀古詩。
3.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并學會積累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作者運用夸張、比喻的方法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收集描寫送別的古詩。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新課:
1.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贈汪倫》,出示古詩: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你知道“贈”是什么意思嗎?
3.請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二、學習古詩
1.初讀,學生自由讀古詩,思考:
這是一首描寫什么的詩?(送別)
2.再讀古詩,想一想,誰送誰,誰別誰?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3.有誰知道李白是誰、汪倫是誰嗎?
學生介紹有關背景。
教師過渡,他們一個是大名鼎鼎的詩人,一個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們之間是怎以聯系起來的呢?(學生說故事)
4.是啊,天下沒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別,同學們再讀一讀詩句,看看
分別時的`情景怎能樣?
5.自讀,說詩意。
你認為哪一句還可以怎么說?(修正詩意、注意關鍵字詞)
6.你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學生質疑)
(根據學生質疑情況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
朗讀。
7.小結:這首詩是以歌聲來送別朋友,其實古時候還有許多詩,我們看一下,古人還會以什么來送別朋友?
三、帶讀古詩:
1.出示以下三首詩,引導學生自讀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來送別朋友的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別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高適唐·王維
故人西辭黃鶴樓, 千里黃云白日曛, 渭城朝雨浥輕塵,
煙花三月下揚州。 北風吹雁雪紛紛。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遠影碧空盡, 莫愁前路無知己, 勸君更盡一杯酒,
惟見長江天際流。 天下誰人不識君! 西出陽關無故人。
2.朗讀、小結:無論以什么送別,都有可以概括為以“真心”送別。
四、課外練習:
收集送別詩,舉行一次吟詩會。
板書設計:
主板書:
贈汪倫
李白 深情厚誼 汪倫
踏歌聲
輔板書:
《贈汪倫》教案 篇8
教材說明:
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包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都是送別詩,一首描繪的是詩人告別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繪的是詩人送別朋友的情景,體現了朋友之間深厚的情意。
古詩語言凝練、準確而形神兼備。課文中的每一首詩都描繪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浸潤著詩人真摯的情感。《贈汪倫》一詩展示出一幅離別的畫面:詩人乘船正要離開桃花潭的時候,好朋友汪倫深情地長著歌來送行,他踏地為節奏,邊走邊唱邊揮手。這幕送別的情景出乎詩人的意料,使詩人感動不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別的畫面:柳絮如煙,繁華似錦,黃鶴樓下,長江之畔,詩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離去。孤帆漸漸消失于天邊,長江之水依然浩浩蕩蕩滾滾東去。
教學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孟、帆、唯”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贈汪倫》。
3、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古詩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環節:
一、激趣導入:學生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句,喜歡的學生可以跟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積累古詩的興趣,并導入新課。
二、授新:
1、出示《贈汪倫》,指讀,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2、自己練讀,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3、指讀、反饋。全班齊讀。
4、自讀自悟、小組討論交流詩意。(學生先回憶歸納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結合課文注釋、結合插圖、查閱背景資料等。)
5、大組匯報詩意,其他人補充糾正。師相機點撥引導,理解詩意;并貫穿朗讀指導,結合自身體驗想象人物心情。
6、練習有感情朗讀,感受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7、指讀反饋。
8、指導、練習背誦;默寫。
9、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用剛才的學法,小組內自學。師巡視指導。發揮學生的主體自主性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10、大組匯報。
三、拓展:交流積累此類表達友誼的古詩,如《別董大》,拓展學生的知識積累。
板書設計:
一、激趣導入:同學們,古詩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塊文化瑰寶。我們學過不少古詩,誰來背一背?喜歡的同學可以跟著一起背。
二、授新:
1、出示《贈汪倫》,指讀。
2、自己把這首詩讀一讀,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3、指讀反饋。全班齊讀。
4、我們以前學習古詩時,是用哪些方法學習詩意的?
學生回憶歸納,如:結合課文注釋、結合插圖、查閱背景資料等。
5、先把這首詩多讀幾遍,再在小組內用這些方法自學交流詩的大意。
6、大組匯報,其他同學補充糾正。師相機引導。
生:我通過注釋,知道第一句話中的“欲”就是“要”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李白乘船正要離開。
師:很好,能借助書中注釋理解字詞的意思;而且,先抓住重點字眼,再理解整句詩的意思,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生:我從“忽聞”這個詞中,能體會到作者當時很意外。“忽聞”就是“忽然聽到”的意思,可見作者當時沒想到汪倫會去送他,而且以邊踏拍子邊唱歌的方式。所以讀的時候應該突出“忽聞”,讀出作者的驚喜,我來讀一讀,……。
師:真棒!你不但理解了詩句的意思,更體會到了作者表達的感情,并通過朗讀的形式把它表現出來。這種學習方法值得每一個同學學習,并在今后的學習中加以運用。
……
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和好朋友分別的時候,當時是怎樣的情景、心情?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詩人和汪倫分別時的心情,說一說。
……
6、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體會作者和汪倫之間的深厚友情。
7、指讀反饋。
8、練習背誦,指導默寫。
9、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用剛才的學習《贈汪倫》的方法,在小組內自學這首詩。
師巡視指導。
10、大組匯報。
三、拓展:像這種表達友情的古詩,還有很多,如《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指讀;齊讀。理解詩的大意。讀一讀,背一背。
交流其他此類古詩。
針對教學中的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之處做以分析,談一下個人淺顯的看法。
首先,承接上一組元對學生收集資料、選擇資料能力的培養,這節課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資料,包括背景、解釋、評價等,讓學生篩選使用。課內就可以用交流資料的方法,幫助理解詩句意思了。
其次,要調動學生用多種方法學習理解古詩、體會感情。如借助注釋、,還有利用插圖、結合生活實際、設身處地地推想。在學習下一首古詩《回鄉偶書》時還可以采用編故事、演故事的方法。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針對不同內容的課文,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
朗讀是最好的學習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朗讀訓練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不僅學習古詩如此,每一篇課文都要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學習古詩最容易走的極端是,咬文嚼字。學生對古詩的內容、感情、意境、韻味的感悟,不必逐字逐句地進行串講和賞析,而需要日后咀嚼,需要人生閱歷來豐富。所以學生只要能了解詩的大意就可以了。
此外,現在的古詩教學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重視了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卻忽略了寫作方法的賞析。如學習《贈汪倫》,就可以結合課文插圖,抓住“行”“聞”“深”“送”等詞語,描述李白與汪倫道別時的動作、神態和語言,想象離別畫面及情感。再如,作者寫桃花潭水時用夸張的手法,“深千尺”,以此與汪倫對“我”的感情做比,突出那真摯深厚的感情。賞析詩人寫法上的精妙之處,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對情感的體會,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古詩的能力;還更能從中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練準確、形象美、意境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增強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感情。
《贈汪倫》教案 篇9
設計思路:
本課以“理解詩句,想像詩境,體會詩情”為教學重點。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性、實踐性、整體性”及“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學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新秩序,真正使學生做到“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主要嘗試有:
1、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自讀,理解詩意。
2、通過創設情境,深入理解詩句,體會表情達意的方法。
3、課內插入課外閱讀材料,擴充閱讀信息,破疑解難,進一步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4、自由尋找合作伙伴,再現友人離別時依依惜別的場面。自由表達,有創意地表達。
5、引導學生查找、搜尋、擴展相關材料,有感情誦讀古人離別詩,積累語言,積淀情感,進行再創作。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含義和修辭手法。
3、精讀一首《贈汪倫》,帶動一組送別詩,擴大課堂容量,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方法與過程:讀懂詩句,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并聯系生活進行聯想。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理解詩中表達的情感,陶冶學生珍惜純潔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難點:
1、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2、如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文。啟發想象用語言或圖畫描繪古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鞏固舊知
1、課前小游戲:同學們,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你們一定會背誦很多古詩吧?今天,我們就來進行一場詩歌競賽。老師說上句,看哪個孩子能對出下句來,好嗎?
夜來風雨聲,。小荷才露尖尖角,。
牧童騎黃牛,。兒童散學歸來早,。
一年好景君須記,。遠上寒山石徑斜,。
2、孩子們表現真棒,古詩一點都難不倒你們。那寫這些詩的大詩人你們又知道多少個呢?(生自由說)
3、是呀,唐代大詩人“李白”是我們最熟悉的了。(課件1:李白肖像,附李白簡介)
4、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詩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贈汪倫》。
【設計思路:運用孩子喜歡的游戲方式導入新課,將學生從對舊知識的回顧引向新內容的學習,既滿足了孩子的表現欲,又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
二、解題
1、跟師一起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解釋“贈”。我們以前也學習過一首題目中有“贈”的古詩。(生回憶《贈劉景文》)生答:“贈”的意思就是“送”。
3、汪倫是一個人的名字,是安徽涇縣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4、孩子們,真摯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記憶,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寫下了一首怎樣的詩來贈送給汪倫呢?(板書:李白汪倫)
【設計意圖:通過資源共享,從而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了進一步地了解,讓他們真正地走進詩文,體驗其人、其情,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初讀古詩,讀通讀懂。
1、(課件2:自學提示)
自學提示:(1)畫出生字詞,通過拼音認讀。(2)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
2、孩子們,請你們根據提示,捧起書,自由自在地讀,無拘無束地讀,搖頭晃腦地讀,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讀準哦!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討論討論,也可以做上記號待會兒和大家共同解決。(生自由地讀詩)
3、師:好,現在讓老師檢查一下你們的自學成果。(課件3:帶拼音的生字詞)指名讀、小老師帶讀
4、(課件4:去拼音的生字詞)開火車讀
5、(課件5:全詩附帶注釋。將:馬上。欲:就。忽聞:忽然聽見。踏歌:一邊用腳打節拍,一邊唱歌。千尺:很深。不及:比不上。情:情誼。)
6、指名讀全詩,及時表揚鼓勵(你讀得很通順;你讀得真流暢;你的聲音非常響亮;你的聲音真好聽,如果能再注意點節奏就更棒了。)
7、你能根據老師給出的注釋把這首詩大概的意思說一說嗎?(請一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其他的同學也可及時補充)
8、全班帶著節奏齊讀全詩。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
四、故事引趣,激發情感。
1、師:同學們,李白和汪倫能成為好朋友,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們想聽嗎?(課件6:李白送汪倫情景動畫圖)
李白一生既喜歡做詩,也很喜歡喝酒和游歷名川大山,汪倫非常仰慕他的才華,很想與他結為朋友。于是就寫了一封信托人帶給李白,上面寫道:“先生,您喜歡游覽嗎?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歡喝酒嗎?這里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那里一看,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解釋說:“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個桃花渡口,萬家酒店是有個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萬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被汪倫的幽默與風趣逗得哈哈大笑起來,兩人一見如故。在以后的幾天里,汪倫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帶他游遍了當地的名山勝景,他們一起飲酒作詩,情趣相投,短短幾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時,汪倫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誠深深地感動了,高興時吟詩一首《贈汪倫》。
2、(再出示課件5)師生合作深情吟誦全詩。
3、你從哪句詩句中體會到了李白與汪倫的深情厚誼呢?
(課件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理解深千尺:虛指,夸張的寫法。說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師引導:孩子們,詩歌的藝術夸張,達到最高成就的,就是李白。李白的詩,表達情感毫不掩飾,而是噴薄欲出,一瀉千里。當平常言語不足以表達其激情時,他就用大膽的夸張。所以,才會有《夜宿山寺》中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才會有《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才會有這流傳千古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課件8:三首詩中的三個夸張寫法的詩句)
(2)同學們,汪倫雖是用計將李白騙來的,但兩人卻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然而,相聚的日子總是過得太快,李白不得不離去了。站在船頭,那湛藍的桃花潭水,更是觸動了詩人的離別情懷。于是,李白情不自禁地用水深來比喻情深。(板書:水深情深)
(3)李白哪里是想說水深,他分明是想說……(生答:李白和汪倫的情意像桃花潭水一樣深)
(4)是啊,縱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意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板書:更)
(5)在李白看來,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就好比汪倫對自己的情意一樣,又深厚,又真摯。誰能把這種深厚的感情送進你的朗讀中讀出來。(再次出示課件7)個別動情朗讀
(6)讓我們一起通過朗讀,把李白對好友的深情厚意表達出來吧!(齊讀)
4、過渡:李白與汪倫雖只相處了短短數日,卻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今日一別,不知何日才能相見?此時,站在船頭(情景對話)“李白,李白,你在想些什么呢?”(學生變換成李白的角色)
5、有人說,豪放的李白不想傷感,便留下書信一封,想要不辭而別。可是想到當日與孟夫子一別,便十幾年不能相見;想到自己一生漂泊,行蹤不定,只怕今后再也沒有與汪倫重逢的時候,李白又多么想再見汪倫一面啊!正在這時,李白忽然聽到岸上傳來伴著節拍唱歌的聲音。此時的李白,你又會是怎樣的心情呢?(學生答:不舍或必定會有一份意料之外的驚喜)
6、有人說,汪倫其實早已知道李白的行程,卻故意裝作不知道,為的就是想用這種特別的方式來為李白送行,給李白一個驚喜。你們見過這樣的送別方式嗎?平常我們是怎么送別客人的?(生聯系生活說一說)
7、可現在李白走了,汪倫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還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他送行,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倫和李白的情誼特別深)
8、(課件9: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把這份驚喜和深情厚意送進你的朗讀中。(生個別試讀、全班齊讀)
9、此時此刻,望著匆匆趕來的汪倫,李白一定會有千言萬語涌上心頭。李白、汪倫,你們想說些什么,就快說吧!(請一生演李白,一生演汪倫,表演此時依依惜別的情景)
【設計意圖:由于有了生動的故事充實詩歌內容,學生在輕快的音樂聲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發了情感的共鳴,悟文而移情,讀文而抒情,真正進入情動辭發、情景交融的境界】
五、創設情境,配樂三讀。(再次出示課件5)
1、一讀:想象一下,此時,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頭,望著踏歌趕來相送的汪倫,你不禁脫口而出……(請一男生讀全詩)
2、二讀:是啊,相聚須盡歡,分別不憂傷,李白和汪倫都是豪爽之人,就讓這首詩揮去那淡淡的離愁別緒吧!……(請一女生讀全詩)
3、三讀:對,這就是“詩仙”李白,他可以表現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現為《望廬山瀑布》的雄渾壯闊,也可以表現為《贈汪倫》的灑脫豪放,就讓我們再次吟誦起這首流傳千古的《贈汪倫》……(齊讀全詩)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引導,誦讀,讓古詩的情感層層深入,達到讀中悟情的效果。】
六、擴展延伸,讀背感悟
1、同學們,這番離情別意是那樣的熟悉,望著踏歌趕來送行的汪倫,我們似乎又看見了癡癡東望的李白站在飛檐凌空的黃鶴樓上送別孟浩然,似乎又聽見了他那深情的吟唱……(課件10:《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生齊讀
2、如果說李白對汪倫是以詩相贈,那么對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男女生合作讀)
3、我們又仿佛看見了李白送友人一直來到城外,然而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只好在馬上和友人揮手告別,望著他的身影漸漸地消失在夕陽下……(課件11:《送友人》)師范讀、請生個別讀
4、李白一生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這首詩中的友人雖已無從考證,但這首詩卻流傳至今。(再次誦讀《送友人》)
5、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自古以來,離愁別緒就是文學創作永恒的主題,描寫友情的詩作,更是數不勝數。
(課件12:推薦閱讀)
(1)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2)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4)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6、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地點,不一樣的人物,不一樣的詩句,心底流淌的卻是同樣一份美好的情感。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吟誦起這流傳千古的《贈汪倫》。(課件5)(生齊讀)
7、孩子們,讓我們閉上眼睛,一起將這美好的友情連同這美妙的詩句永遠地留在我們的心中。(生背誦)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一首送別詩,可以延伸學習積累一組送別詩,達到豐富學生文化底蘊的目的。】
七、課外積累,個性飛揚
1、搜集一些有關離別的詩或文章去讀一讀,摘抄下自己喜歡的語句背一背。
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相信同學們也曾經與老師、同學、親戚、好友分別,心中不免依依不舍。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從這些送別詩中摘錄你最喜歡的名句或自己仿寫一首送別詩送給他們。
《贈汪倫》教案 篇10
設計思路:
以讀帶講,讀中領悟師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本課將采用多種形式朗讀,在朗讀中充分調動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在讀通,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想象,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大語文觀,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感、人格的目的。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古詩的背景,理解古詩的意思。
(二)情感目標
感受李白與汪倫分別時的情景,體會詩人與朋友間聚散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使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方法與技能
1、學會多種背誦古詩的方法;
2、學會借助不同景物的描寫,運用不同的方法,根據不同的人表達不同的情感;學會想象詩境,感悟詩美。
3、學習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如圖書室、網絡等媒體,收集、整理相關信息。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新詞,理解古詩的含義。
2、進一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破題導入
1、板書:李白
師:李白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你還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把搜集的信息拿出來我們交流。
師:孩子們搜集得很全面。我們再來認識一個人,大家跟我寫。
板書:汪倫
師:汪倫是李白的好朋友。關于他們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叫“十里桃花,萬家酒店”。我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孩子們要注意聽。李白一生既喜歡做詩,也很喜歡喝酒和游歷名川大山,汪倫非常仰慕他的才華,很想與他結為朋友。于是就寫了一封信托人帶給李白,上面寫道:“先生,您喜歡游覽嗎?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歡喝酒嗎?這里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解釋說:“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個桃花渡口,萬家酒店是有個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萬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被汪倫的幽默與風趣逗得哈哈大笑起來,兩人一見如故。在以后的幾天里,汪倫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帶他游遍了當地的名山勝景,他們一起飲酒作詩,情趣相投,短短幾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一天,李白要走了,正當船緩緩開動的時候,汪倫帶著村民來到岸邊,他們踏歌起舞,為李白送行,李白深受感
1動,覺得這才是最真摯的友情,于是便寫下這首千古名詩——《贈汪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古詩。
板書:贈。師:怎么記住這個字?
師:“贈”是什么意思?(贈送)這里贈送什么?贈送給誰?
二、精讀古詩《贈汪倫》
1、初讀感知
師:孩子們讀過古詩了嗎?現在我們再來讀它,來,看著大屏幕上的自學要求。有不懂得嗎?誰懂了,告訴他。
示自讀要求:
(1)讀準字音
(2)讀通古詩
(3)想象畫面
(4)試著背誦
學生根據讀書要求讀書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1)認讀生字,詞語
師:這些詞語你能準確的讀一讀嗎?指名讀師:一起響亮的讀讀詞語吧。我們來寫一個詞“乘舟”,孩子們跟著我寫。“乘舟”是什么意思?還能用“乘”組什么詞。
(2)指名讀課文,檢查是否做到正確、流利。
師:誰能把古詩正確、流利地讀一讀。指名讀
學生點評師:還有那位孩子也愿意來試試。指名讀,評價
師:哪些孩子愿意讀,愿意讀的起立。這里有個詞叫潭,什么是潭?誰能結合自己看到的或想象的來描述一下潭的情景。他描述的和你想象的一樣嗎?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師:來換個方式讀。古人把許多人成群結隊邊唱邊跳叫“踏歌”,你們可以手牽手,用腳踏地打拍子。
來試試,我們把這首是唱出來,我給你們一段音樂。
(3)讀著讀著,讀了多少遍我們都記不起了,相信很多孩子都會背了。很好,孩子們。
2、精讀理解
(1)師:這是一首動人的詩,更是一副美妙的畫。細細品味,你會看到許多刻骨銘心的畫面,那就讓我們跟隨美妙的音樂,一起去想象吧,你也可以閉上眼睛。聽著這動人的旋律,我們仿佛又回到了桃花潭邊,汪倫仿佛又帶著村民在岸上踏歌起舞,李白又一次吟誦起著首動人的詩歌: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你看到那些畫面?
交流想象的畫面。
(2)品詞析句
師:你從那句詩想到的?你感受到什么?你把詩人的感情讀出來,就讀這句。
引導感悟詞語:欲、忽、聞、不及
師: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出乎意料,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除了出乎意料,詩人心里還有什么感覺? (高興、感動)誰試著再讀。
師:深千尺。
師;那我們來讀讀這句,看誰能把這桃花潭讀深了。
板書:水深
師:縱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不及汪倫送我的情意深。那“不及”就是什么意思?
板書:情更深
誰能讀讀這份深情。
師:李白被汪倫深深地情誼所感動,他心里可能會想什么?會說什么?
(3)品讀回味
師:孩子們,朋友間真摯深厚的情誼往往感動著我們,帶著這份感動,走進詩人內心,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古詩。
三、帶讀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我們學習了朋友送別李白的古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送別朋友的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拿出學習卡,同桌之間互相認讀,說說你從古詩中知道什么了?
3、匯報交流:
4、感情誦讀
四、作業設計
繼續收集、整理送別詩,和其他同學交流學習心得。
《贈汪倫》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揣摸意境,探尋即興創作的靈感來源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情感探尋李白創作此詩的靈感之源
教學方法:自學法、討論法、情景創設法、合作學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樂激情,導入新課。
1.播《送別》同學們,聽到這歌聲,我們就會想到這樣一副動人的畫面:兩個人依依惜別,難舍難分告別的情景。今天,我們就將學習一首千古流傳的離別詩。它就是大詩人李白的《贈汪倫》
(板書:贈汪倫)
2.讀課題,釋題、質疑
讓學生讀準"倫"(iún)的字音,明白"贈"即送,一般在分別離別時用。讀了題目,你想知道什么?(汪倫是誰?為何寫詩送汪倫?)
3.簡介當時的背景
李白一生既喜歡寫詩也很喜歡喝酒和游歷名川大山,汪倫非常仰慕他的才華,很想與他結為朋友,于是就寫了一封信托人帶給李白,信中寫到“此地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兒,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解釋說“十里桃花指十里外的桃花潭,萬家酒店指一個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被汪倫的幽默風趣逗哦得哈哈大笑。兩人一見如故。在以后的日子里,汪論盛情款待李白,并幫他游歷了當地的名山勝陪他一起飲酒作詩,他們情趣相投,短短幾天就接下了深厚的友誼。在臨別的時候,李白寫了一首詩贈送給汪倫。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首詩,感受他們的深情。
4.按要求自學(打出自學要求)
5.檢查交流
抽生讀,齊讀(提要求:這首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讀詩想想:這首詩寫了一件什么事?從詩的哪幾句讀懂的?(李白乘船要走時,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合著腳步的節拍唱歌的聲音。)齊讀這兩句。你能說出它的意思嗎?
板書:“踏歌送行”。
“踏歌聲”書上是怎么說的。打出送行燈片音樂《送別》
我們現在無法看到這是一種怎樣的舞蹈,也無法聽見這是一種怎樣的歌聲,但是老師查閱資料,知道這是當時當地最隆重的舞蹈,是很多人在歡天喜地的時候,在良辰佳節的時候,在迎送賓客的時候跳的舞,唱的歌。同學們。我們再來讀這兩句。一邊讀,一邊想像有很多老百姓穿著節日的盛裝,踏著歡樂的鼓點,為李白送行的場景。
此時此刻,李白的心情怎樣,(萬分激動)板書激動
抓住“忽”字體會。這兩句詩中有一個字最能表現作者的這種激動的心情,請大家再讀,看看是哪個字?這個忽字僅僅表示突然嗎?為什么會是突然呢?(李白意想不到,出乎意料,)就在李白將欲行的一剎那,岸上響起了踏歌聲,這是李白根本就沒有想到的,看到當地的民眾用如此隆重的儀式為李白送行,李白此時是萬分激動啊。因為他明白這是汪倫特意為他安排的。此時,李白會想到些什么(想起這些天來,汪倫對他的盛情款待,想起汪倫對他的無微不至的關照,)所以詩人不禁發出感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教學三四句
說意思。提出問題;為什么說桃花潭的水比不上汪倫的情誼?水真的深千尺嗎?體會深千尺是夸張的寫法。可以聯系舊知;1古詩中的樹量多虛指。2回憶學過的《望廬山瀑布》和《夜宿山寺》,體會李白的夸張的浪漫風格,從而感受夸張的好處。進而觸摸用形象的桃花潭深千尺的水來比喻難以言狀的感情。這樣非常準確而形象。說明什么?板書深情厚意
放音樂《二泉映月》
(領讀:李白乘船將要離開的時候,忽聞岸上踏歌聲,生接著讀下兩句“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是啊,縱然桃花潭水深千尺,也不及汪倫送我情
簡介激情:
古時候,交通極為不便,人們出門,全靠步行和乘船。如果上京趕考,往往提前一個月甚至幾個月就動身。所以,汪倫想到,此次離別,恐怕不會有再見面的時候了,不像現在,有電話電子郵件qq聊天可以互通信息,此次別離,也許今生彼此杳無音信,從此天各一方,人海茫茫,難以相見所以此時的汪倫會怎么向李白道別呢?
小結板書:相見時難別也難,踏歌聲聲君相送,往昔鏡頭浮心海。這份情誼,怎叫人忘懷?所以詩人萬般激動靈感突現,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贈汪倫》老師情不自禁的范讀此詩
孩子們,拿起書來,盡情吟頌吧。(放音樂)
孩子們,你能把自己剛才的感受傳送給大家嗎
指明讀,齊讀,配樂背誦
四.作業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友情詩。其實,歷史上文人墨客書寫友情方面的詩文很多,老師收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欣賞。(略)
《贈汪倫》教案 篇12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江倫送我情。
從一年級上學期拼音教學結束之日起,學生們就在我的牽引下開始了日見其深、日見其廣的課外閱讀。仿佛山泉總要流經秀谷——剛上三年級,他們中的佼佼者就把小小觸角探進古典文學的廣袤空間:方思佩、夏璇讀完了《紅樓夢》《三國演義》;周楠、江嘉輝、晉申諸男生比賽似地讀完了《西游記》《水滸傳》《封神演義》(少兒版);匯報課上,沈冠楠聲情并茂的《愛蓮說》,震住了全班,令一幫要強的小家伙大受刺激!孫添于是不甘示弱,打擂似地誦起了“關關雎鳩”,就連程度較差的鄭丹東,也在搖頭晃腦地唱讀《三字經》。
所以——這節課不具備廣泛的適用性。
對于中年級學生而言,《贈汪倫》原本淺顯,背誦、理解10分鐘內就可以完成。剩下的大半節課干什么呢?我當然可以接著往后上,可是,既然課時寬松,既然學生不求甚解、率性而為的閱讀需要提升和引導,那么——在“家里”,在自己孩子中間,我且以“完成任務”為起點,和他們一道,乘著李白的扁舟,踏著汪倫的歌聲:駛出去,飛起來。
為此,在后面的30分鐘,我們——
現場
一、為彰顯《贈汪倫》的與眾不同,回顧讀過的同題材唐詩(課文及《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為討論做準備。
師:人生自古傷離別。對于健康幸福的人生而言,友情、親情和愛情,一個都不能少!(笑聲)作為社會性的動物,人是懼怕孤獨的。離群索居是孤獨;拋親別故,住在陌生人群中間也是一種孤獨。孤獨滋味最難熬——所以,自古以來,離愁別恨成了文學創作永恒的話題。這樣的作品,唐詩中就有不少,誰能背來聽聽?
學生(1):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孟浩然)
學生(2):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高適)
學生(3):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熝生有的記得牢些,有的記不清了,于是,當一個人站起來大聲背誦時,其他孩子努力回憶著,輕輕跟著念。是相對低沉的聲音使然,更是詩歌不可言傳的感染力使然,念著念著,漸漸的——課堂氣氛變得有些低回黯然。
二、討論。兩種人之常情
師:當我們把這幾首送別詩放在一起讀時,有什么共同感覺?
學生(1):凄涼。依依不舍。
學生(2):悲壯、蒼涼。還有些傷感。
師:對。凄涼,辛酸,依依不舍,淡淡憂愁——這是大多數離別文字的基調,也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
大家知道,劉曉輝同學的父母早就要把她轉到上海去了,可是劉曉輝呢,拖了又拖,總也不肯走,為什么?
學生(1):我知道,她不愿意離開這兒的老師和同學,她怕上海的新老師、新同學不喜歡她。
學生(2):老師,昨天我和劉曉輝通電話了,她說她在那里過得很好。
師:我也接到她的信了,薛老師很為她高興!我早就說過:劉曉輝同學勤勉善良,到哪里都不會缺少友誼,到哪里都不會孤獨的。可是,這依然不能減少我們對她的牽掛和思念——為什么?
學生(1):因為她是我們的好朋友。
學生(2):因為她寬容大度,從不斤斤計較,和她在一起,我們特別開心。
學生(3):臨走的時候,她爺爺請我們去她家玩了一個晚上。看DVD,唱歌,喝飲料,開始還挺高興的,可是后來,不知怎么的,就都哭了……
師:多么可愛的同學,多么感人的友誼——誰說獨生子女自私冷漠、不懂感情?我覺得我的學生最懂友誼了。但是生活中也不缺乏相反的例子,你們能說說嗎?
學生(1):汪燃下課老打我,這學期他終于轉學回老家了,我很開心。
學生(2):表哥最不懂禮貌了。一到我家就翻箱倒柜找吃的,還霸占電視,拿著遙控器亂按。他一來,我們全家都頭痛!
學生(3):一天晚上,我家來了個客人,是爸爸同事。從6點鐘一直坐到10點半,高喉嚨大嗓子的,廢話那個多!茶喝漲了,上過衛生間,又坐到了沙發上!媽媽恨死啦,警告爸爸:下次再帶這種人來家,跟他沒完!(笑聲)
師:聽聽,多丟人。我們每個人都要好好檢討自己,千萬不能像這三位,否則,人見人厭,很可怕,很沒面子哦——所以,有這樣一個人,如果他的離開使我們感到萬分高興,那說明什么?
學生(1):這人很煩。
學生(2)熕愛欺負人。
學生(3):或者我正忙。
學生(4):或者我有自閉癥,根本不好客!(笑聲)
師:大家說得很好,也很全面。古人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不投緣的兩個人之間是絕對不會為離別而傷心的。傷心什么?高興還來不及呢——這也是一種人之常情。
三、扣住“踏歌”,真切體會汪倫的心情。
用事先準備好的磁帶播放《小白菜》《紅蜻蜓》《中國少年先鋒隊歌》,它們分別是凄涼、抒緩和激昂歡快的。經過一番令人捧腹的嘗試,學生找到了“踏歌”的感覺,發現可以“踏而歌之”的只有《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它是輕松、歡快,令人振奮的。由此可以想見:汪倫所踏之歌必定也是輕松、歡快者;汪倫心情必定也是輕松、歡快的——絕無好友遠別“應有”的傷感。
一片笑聲中,三兩個學生提前退出“踏歌”激起的浪花,面露困惑。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一等,再等一等!
四、討論。從后兩句體會李白其人其詩
師:如果換作我,看到朋友因為自己離開而高興,我會很傷心的!可咱們瞧瞧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呵,感覺好著呢!在他看來,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正好比汪倫對自己的情誼,又深厚、又真摯——這中間必定是有原因的,否則,我們可以說李白這人自作多情、恬不知恥啦!(笑聲)
學生(1):我覺得李白的感覺是對的。如果汪倫不喜歡李白,就不來送行了。
學生(2):汪倫仰慕李白,所以才特意請他。能結交鼎鼎大名的詩人,他已經感到很榮幸、很滿足了。
學生(3):在新華書店,我看到簽名售書,場面真火爆。爸爸說,那些人都是追星族。汪倫也是追星族——李白來了,大筆一揮,他也跟著出名了!能不高興嗎?
師:追星族這個比方很有意思。不過我認為汪倫的眼光還是很不錯的,比起趙薇、謝霆鋒的崇拜者,要高明得多,也體面得多。
學生(4):我同意前一個同學說的。是仰慕,不是追星。送李白的時候,《贈汪倫》還沒寫呢。
學生(5):老師說過,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所以汪倫要用快樂的歌聲為他送行、為他祝福。
學生(6):李白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離別是常有的事。如果分別一回就傷心一回,那他還怎么云游,怎么寫《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和……和《望天門山》呢?
學生(7):李白和汪倫都是豪爽之人,他們誰也不為離別憂傷。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把我原先準備說的許多話都給說了!所以我常講:給你們上課真輕松、真享福。同時,這也讓薛老師感到壓力很大,我得用功再用功,否則,你們就不用我教,也不要我教啦!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知道:在離愁別恨之外,世界上還有另一種友情在:相聚須盡歡,分別不憂傷,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態度,我們可以說它是——
學生(1):瀟灑。
學生(2):豪放。
學生(3):這就是浪漫!
師:對。這就是李白,這就是浪漫。它可以表現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現為《望廬山瀑布》的雄渾壯闊,也表現為《贈汪倫》的灑脫豪放。
所以說,文如其人,言為心聲,當我們讀一首好詩的時候,我們其實也是在讀一顆真誠美麗的心靈,在讀一段鮮活生動的世俗人情。世界有多么廣闊,人的心靈就有多么廣闊——千萬不要以為李白只有樂觀豪放的一面。這里是李白的兩首死別詩,大家可以借助資料或通過討論來讀懂。我相信,前一首會讓你們笑破肚皮,而后一首呢——讀了就知道啦(出示預先板書好的內容):
《哭宣城善釀紀叟》
紀叟黃泉里,也應釀老春。
夜臺無李白,沽酒于何人!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學生記錄,朗讀,議論。教師巡視,有問才答。)
鈴聲響,下課!(根據課后記錄整理)
后記
這節課可分為三個階段:一般性學習(本文略去)——深入發掘——向課外拓展。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個跳起來摘到果子的過程;也是一個從“教材”出發,進入更深更廣境界的過程。鉆進去需要力量,飛起來需要激情——教師惟有厚積薄發,預先具備了較深的內功、預先蘊積了真誠的感動,才有可能調動這種力量,喚起這股激情。
關于小學語文教學,大家現在談得比較多的是方法的探索與改進:教程怎樣設計,課件怎樣制作,多媒體怎樣應用,學生怎樣調動……教師的底蘊和學養則少被提及,似乎現代化的教學就是按動鼠標和敲擊鍵盤,似乎教師的作用只剩下了組織和引導——這實在是一種偏頗。
我們當然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當然要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但閱讀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心靈交會,對于那些蘊涵深刻的美文,我們首先要的是知人論世,是動情。因為對于任何人而言,動情的感悟永遠比動腦得來的答案更難忘、更真切、更具孕育性和擴張力——那感悟也許是朦朧的,比不上“分析”來得透徹。但其可貴也正在于朦朧——因為“理解”總是局限在有限的知識范圍之內,而感悟或莫名激動卻將人引向無邊的未來和無限廣闊的空間。
有些老師可以從自己的教學預計到學生能考出多少分,那是我所不能及的“硬功夫”。我所可驕傲的是:一再驚喜于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和他們由此而來的思辨能力。
由于我的“漫談”(也有同行斥為“散扯”),學生由《北京的四合院》讀到《穆斯林的葬禮》;由《秋天的懷念》讀到了《我與地壇》——當然,能這樣做的,總是“一些人”,這就足夠了,社會的前進總是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整個集體讀書境界的提升,也必定要依賴于一部分人的捷足先登。
佛說:自度度人。
這也是我的遠航和飛揚。
《贈汪倫》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字,會寫4個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詩的內容,體會汪倫與李白之間的情意。
重點難點:
1、認識6個字,會寫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了解詩意、體會朋友之間的友誼,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含義。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送別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讀古詩嗎?你最喜歡哪一位詩人?
2、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李白。
3、板書:李白了解他嗎?
出示李白畫像
4、學生交流資料。
出示李白簡單介紹
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詩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贈汪倫》。板書課題。(汪倫是一個人的名字,是安徽涇縣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學生讀課題。認讀“贈”,說說怎么記住這個字。
6、談對題目的理解。李白為什么寫詩贈給汪倫呢?這里有個小故事,請你們自由讀一讀。讀完后,我請你們來說說原因。
生自由讀,交流。
那么,這首詩寫了些什么?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出示四個生字,學生指名認讀。
3、指名讀古詩,同學評價字音。齊讀古詩。
三、再讀古詩,了解詩意,悟詩情
1、學生自由讀古詩,邊讀把自己不明白的字詞畫出來。
2、同組的同學交流
3、全班交流
前兩行:
a、欲:將要忽聞:忽然聽到
b、踏歌聲:古代民間的一種歌唱形式,一邊用腳打節拍,一邊唱歌。(表演)想象汪倫踏歌的歌詞會是些什么?
c、從“忽聞”體會到了什么?
d、你們見過這種送別方式嗎?平時家里來了課文,你是怎么送人的?可現在李白走了,汪倫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還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他送行,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e、指名讀前兩行。
后兩行:
a、深千尺:有一千尺那么深。真有那么深嗎?(夸張,說明桃花水很深。)
b、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從中你感覺到些什么?
c、自由讀后兩句,讀出兩人深深的情意。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
4、能連起來把這首詩的大概意思說一說嗎?
(李白坐上船兒正準備遠行,忽然聽到岸上傳來踏歌的聲音。桃花潭水雖然深過千尺,也比不上汪倫趕來送我的厚誼深情。)
5、出示背景圖,想象情景,進行表演。
相聚須盡歡,分別不憂傷。此時此刻,李白與汪倫站在岸邊,彼此話別。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你們來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練習,指名演。
6、配樂背誦。
一首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詩就是一曲動人的歌。此時,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頭,讓我們把對好友的深情用背詩的形式表達出來吧!
自由背誦,指名背誦,齊背。
四、拓展小結
1、世間離別情萬中,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外,同學們也找了許多。交流送別詩。
2、是啊,離別是傷感的,也是快樂的。讓我們緊緊握住手中這根友誼的繩索,讓它為我們放飛友誼的航船。齊誦《贈汪倫》。
《贈汪倫》教案 篇14
一 , 設計理念 : 領會詩歌的意境 . 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 " 活 " 起來 , 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 , 激發其情感 , 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
二 , 三維度目標 : 知識與能力 :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 能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 方法與過程 : 讀懂詩句 , 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并聯系生活進行聯想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 理解詩中表達的情感 , 陶冶學生珍惜純潔高尚的友情的思想意識 . 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
三 , 教學目標 :
1, 感受友情的真摯 , 有交朋友的欲望 .
2, 有感情的朗讀 , 背誦古詩 .
3, 認識 7 個字 ( 贈 , 倫 , 乘 , 將 , 忽 , 踏 , 送 ), 會寫 " 汪 "" 李 "" 情 "" 舟 "" 聞 "" 及 "6 個生字 .
四 , 教學重點 :
古詩朗讀時注意停頓 , 重音 , 啟發想象用語言或圖畫描繪古詩的意境 .
五 , 教學難點 : 注意 " 及 " 字的筆順
教學設計
一 , 創設情境 , 導入新課
請大家看這是什么 你認識賀卡上面的字嗎 , 請你來讀一讀 . 這張賀卡是送給誰的呢 , 說說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 贈 " 就是送給的意思 .( 賀卡內容 : 贈 , 生日快樂 ! 王老師 ) 拼讀認識贈
2, 出示 " 汪倫 "( 唐朝人 , 家住涇州桃花潭邊 , 他性格豪爽 , 喜歡結交名士 , 經常幫助附近的村民而毫無吝嗇 , 是個仗義之人 )
學習 " 汪 " 字 , 象形字 , 誰來講講 .
平時在哪里還見過或者使用過這個字 想象汪洋大海什么樣 , 結合圖片理解 . 汪洋大海就是形容大海的水勢非常大的樣子 .
2, 介紹詩人 , 出示課題 , 學習 " 李 " 字
唐朝有一位著名詩人 , 他的詩具有 " 筆落驚風雨 , 詩成泣鬼神 " 的藝術魅力 , 他給后世人留下 900 多首詩 , 人們都稱他為 " 詩仙 ", 知道他是誰嗎 ( 李白 )
" 李 " 是一個姓 . 咱們班姓李的孩子舉舉手 , 多自豪和那么有才的大詩人一個姓 , 快來介紹一下這個字 , 怎樣使大家都記住 .( 木下結子就念李 )
讀文題和作者
二 , 借助故事理解詩意
李送汪一首詩 , 兩人的友誼情深似海 , 這里面還有一個動人的小故事呢 ! 當時 , 李白在詩壇上名聲遠揚 , 汪倫非常傾慕 , 希望有機會一睹詩仙的風采 . 可是 , 涇州名不見經傳 , 自己也是個無名小輩 , 怎么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呢后來 , 汪倫得到了李白將要到安徽游歷的消息 , 這是難得的一次機會 , 汪倫決定寫信邀請他 . 那時 , 所有知道李白的人 , 都知道他有兩大愛好 : 喝酒和游歷 , 只要有好酒 , 有美景 , 李白就會聞風而來 . 于是汪倫便寫了這樣一封信 :
" 李先生喜歡游玩賞景嗎 我們這里有十里桃花 . 李先生喜歡喝酒嗎我們這里有萬家酒店 ." 李白接到這樣的信 , 立刻高高興興地趕來了 . 一見到汪倫 , 便要去看 " 十里桃花 " 和 " 萬家酒店 ". 汪倫微笑著告訴他說 :" 桃花是我們這里潭水的名字 , 桃花潭方圓十里 , 并沒有桃花 . 萬家呢 , 是我們這酒店店主的姓 , 并不是說有一萬家酒 ." 李白聽了 , 先是一愣 , 接著哈哈大笑起來 , 連說 :" 佩服 ! 佩服 !"
汪倫留李白住了好幾天 , 李白在那兒過得非常愉快 . 因為汪倫的別墅周圍 , 群山環抱 , 清靜深幽 , 像仙境一樣 . 在這里 , 李白每天飲美酒 , 聽歌詠 , 與高朋勝友高談闊論 , 一天數宴 , 常相聚會 , 往往歡娛達旦 . 這正是李白喜歡的生活 . 因此 , 他對這里的主人不禁產生出相見恨晚的情懷 . 他曾寫過《過汪氏別業二首》 , 在詩中把他汪倫作為竇子明 , 浮丘公一樣的神仙來加以贊賞 .
李白要走的那天 , 汪倫送給名馬八匹 , 綢緞 , 派仆人給他送到船上 . 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后 , 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 , 船正要離岸 , 忽然聽到一陣歌聲 . 李白回頭一看 , 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 . 主人的深情厚誼 , 古樸的送客形式 , 使李白十分感動 . 他立即鋪紙研墨 , 寫了那首千古送別詩 :
( 一 ) 讀詩
教師配樂讀詩 , 學生注意聽準字音 .
學生跟隨老師讀詩 , 注意聽清每一行教師是在哪里停頓的 .
學生自由讀兩遍詩 , 在讀詩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怎么辦
指名讀詩 , 其他同學結合畫面 , 想一想從詩中讀懂了什么 .
檢查認讀字
( 二 ) 學習 " 舟 " 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了 , 詩句中提到小船了嗎 ( 播放字理圖 ) 古代人們就是把船稱做 " 舟 ".
拼讀音節讀字 .
課件演示筆順 , 書空筆順 .
觀察字在虛宮格中的位置 , 指導寫字 .
( 三 ) 學習 " 聞 " 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時發生什么事了 在詩中哪里看出他聽到歌聲 ( 聞 )
拼讀音節讀字 .
分析字型 , 如何記住
組詞 ." 聞一聞 ": 用鼻子聞 , 做一做聞氣味的動作 .
( 四 ) 詩中前兩行記敘了兩人分別的場景 , 你們通過讀再來體會體會吧 , 男女生分讀 , 全班齊讀前兩行詩 .
過渡 : 李白回想起幾天來和汪倫相處的點點滴滴 , 他們在詩文的共同愛好 , 切磋的多少個不眠之夜 , 他們情誼深厚 , 志同道合 . 人生難得一知己啊 ! 臨別時 , 汪論帶者一群村民腳塌節拍 , 手挽手前來送行 , 李白感慨萬分 , 面對此情此景 , 面對桃花潭水 , 李白立刻寫下了這首 , 作為感謝 !
你們讀讀下兩句
( 五 ) 學習 " 及 " 字
后兩行詩中哪一個詞是 " 不如 " 的意思 ( 及 )
拼讀音節讀字 .
" 不及 " 是不如的意思 ," 及 " 是比得上 , 趕得上的意思 . 組詞 .
課件演示筆順 , 書空筆順 , 開火車寫筆順 .
( 六 ) 學習 " 情 " 字
回憶以前學習過哪些青字大家族中的字 .
拼讀音節讀 " 情 " 字 .
" 青 " 字為了讓我們擁有一雙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