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下冊總復習教案最新模板(通用3篇)
二年級數學下冊總復習教案最新模板 篇1
教學內容:
課本第119頁表內除法,練習二十四第1、2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更加明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要用除法解決問題。在復習除法計算時,可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計算一道除法題,然后再進行鞏固練習。從而更好地掌握表內除法。
教學重點、難點:
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內容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教學準備:
小黑板,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回顧引入:
二.復習整理:
1.說說下面各題你是怎樣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2.針對剛才學生容易錯的內容,用聽算的方法,選拓展練習中的題進行訓練。
在草稿本上聽算練習。
3.復習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可以用除法解決。(可掛圖出示,小組討論后學生口答)
出示掛圖:教材第119頁的第1題。(如果沒有掛圖可讓學生看書)
4.引導學生進行變式練習。
在○填上“<”“>”“=”。引導學生正確計算。
三.教學效果測評:
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23頁第1、2題。
巡視、評改。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二十四的第1、2題,同桌檢查。
四、拓展性學習: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圖,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并計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第二課時萬以內數的認識
及加法、減法
教學內容:
課本第119、120頁第3~8題,萬以內數的認識和萬以內數的加法、減法的復習,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萬以內數的讀寫與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并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共3頁,當前第1頁123
2、培養學生歸納、整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開放性的思維。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方法,正確、熟練地讀數和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難點:對于計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練使用。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二、知識整理:
1、復習萬以內數的認識。
請同學們先來回憶一下,我們學了萬以內數的哪些知識?
2、下面先請大家獨立做教材第119頁第3題,然后集體訂正。
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是怎么做的?
3、寫一寫,再讀一讀。
①千位上是2個千、百位上是5個百、個位上是6個一。
②二千五百零六。
4、下面復習用計數單位表示數,獨立完成書上第120頁第4題,想一想是怎樣做出來的。
5、復習近似數。
6、復習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的簡單應用。
(1)請同學們口算教材第120頁第6題,看誰算得都對。“開火車”訂正。
(2)引導學生做教材第120頁第7題。先筆算,再請兩個同學到臺上板書,并展示。
(3)通過第6、7題的計算,請大家說一說是怎樣算的?計算時應注意的問題。
(4)請各學習小組互相討論一下教材第121頁第8題。我們怎樣去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小組討論,交流形成處理意見,并在全班匯報。
三、教學效果測評:
1、綜合練習教材第123、124頁第3~6題。
2、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知道和對學生進行幫助。
第三課時克和千克及圖形的變換
教學內容:
課本第121頁第9~12題“克和千克及圖形的變換的復習”。
教學目標:
1、復習“克和千克”時,要注意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質量概念。
2、復習“圖形與變換”時,能讓學生正確認識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現象,以及形成銳角、鈍角的概念。
教學重點、難點:
注意培養學生形成比較好的質量單位的概念,復習“圖形與變換”時,能讓學生認識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教學準備: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二、整理復習。
1、復習克和千克及圖形的變換。
(1)請同學們看教材第121頁第9題,大家想一想,你會怎么樣去圈?為什么要這樣圈?
學生根據原來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動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再判斷利用已經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
(3)大家想一想關于質量單位,我們還有哪些知識沒有復習到呢?小組討論,把沒有復習到的知識列出來,作好全面復習。
2、復習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小黑板出示)
說一說生活中哪里有平移、旋轉現象。升降機、觀光纜車、共3頁,當前第2頁123
說一說生活中哪里有銳角和鈍角
第四課時解決問題和統計
教學內容:
課本第122頁“解決問題和統計”
教學目標:
1.復習“解決問題”,老師要引導學生仔細看題,學生能知道題中所說的事理,并能正確選擇解決的方法。
2.復習“統計”時,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使學生能搜集、整理數據,完成統計圖表,并能看懂統計圖表回答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復習“統計”時,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使學生能搜集、整理數據,完成統計圖表,并能看懂統計圖表回答問題。
教學準備:
小黑板,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請大家想一想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復習了本學期學過的哪些知識?
2.對這些知識還有沒有什么問題?還有沒有內容是我們沒有復習到或復習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學生有問題,則針對問題,讓同學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二.復習整理:
1.分別出示教材第122頁第13、14題的掛圖。
(1)看了圖后,你明白圖中的.畫是什么意思嗎?
學生看掛圖,小組討論這兩題的意思。
(2)怎樣來解決這兩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8×3=24(角)6+24=30(角)
或:6×1+8×3=6+24=30(角)
2.復習統計圖。出示教材第122頁第15題。大家一起來想一想第15題的數據怎么搜集?
3.組織搜集數據,清點人數。
根據自己的情況舉手,并把老師清點結果填在書上。
4.大家已經搜集好了數據,從這個統計表中,你發現了什么?請小組討論一下,得到一個結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年級數學下冊總復習教案最新模板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各種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區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
2.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復習收集、分類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把整理出的數據填在簡單的統計表里,能對分類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判斷。
3.通過復習,讓學生經歷總結歸納知識與分類統計的過程,體驗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積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數據的經驗,發展初步的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統計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復習,讓學生對平面圖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體會收集、分類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
教學難點:圖形的拼組與對分類統計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與判斷。
教學準備:課件、七巧板、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點明課題
(一)情境創設:課件呈現七巧板拼成的美麗圖案。
師:同學們,這些圖案漂亮嗎?這里面有我們學過的哪些平面圖形?
1.學生匯報交流;
2.教師補充:除了這些圖形,我們還學過哪些圖形?
(二)點明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繼續來復習這學期已經學過的知識:平面圖形和分類統計。
【設計意圖:通過直觀呈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師生合作,復習整理
(一)平面圖形
1.平面圖形的特征
(1)課件呈現多個雜亂排列的平面圖形,讓學生根據認識,將這些圖形分分類。
(2)組內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長方形的?我們學習了長方形的哪些知識?再整理匯報。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討論: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說一說:三角形有幾條邊?
(6)說一說:圓與以上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
2.圖形的拼組
(1)拼一拼:
①用2個同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圖形?學生拼好后,注意讓學生說一說:你拼出來的是什么圖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個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圖形?學生拼好后,注意讓學生說一說:你拼出來的是什么圖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2)設計圖案:
①請用七巧板設計一幅的圖案。
②匯報展示:讓學生上臺展示,并說一說自己的設計思路。
3.分一分:課件呈現P94第3題的20個圖形。
(1)讓學生分別回答是什么圖形?
(2)學生回答后,教師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特別是在學生說出第11、15、17個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后,教師要特別強調讓學生說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師提問:剛才我們都弄清了每個圖形分別是什么圖形了,那每一類圖形到底有多少個呢?我們下面就來統計一下,好嗎?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活動,鞏固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進一步感受平面圖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積累數學教學活動經驗,增強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同時注意在相互研討中培養學生傾聽和交流的能力。】
(二)復習分類與整理
1.按形狀分一分
課件呈現第3題的第二個統計表:
(1)提問:我們想把這些圖形按照形狀來分分類,你有什么好方法?可能有學生提出:
①可以一類一類的找出來。
②可以按1~20號的順序將每個圖形在類型分別確定下來,再在相應的形狀下面畫一個符號表示個數。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完成統計表。
(3)匯報展示,核對數據。
(4)解決問題:哪種圖形最多?哪種圖形最少?一共有多少個圖形?
2.按顏色分一分
(1)你認為:這些圖形除了按形狀分類,還可以按顏色來分類。誰來說一說:按顏色分,可以分成幾類呢?
(2)學生回答后,課件呈現第3題的第一個統計表:你會統計嗎?
(3)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統計表;
(4)匯報展示,集體評價。
(5)解決問題:哪種顏色的圖形最多?哪種顏色的圖形最少?一共有多少個圖形?
3.自己定標準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兩種分類標準,你能不能定一個標準,將這些圖形卡片分成兩類呢?
(2)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的標準:
(3)每人按自己定的標準再來分一分。
4.觀察發現:學生完成后,選擇一種與前面的兩種統計表一起展示,讓學生觀察:
(1)他們都是將這些圖形分成幾類?
(2)這些分類的標準雖然不同,但每一種統計表中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嗎?
(3)引導學生發現:不管是什么分類標準,他們統計的內容都是一樣的。
【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復習活動,讓學生對分類與整理進行系統的復習,讓學生更加熟練地運用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并能自行制定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識。】
三、應用所學,解決問題
(一)解決練習二十一第14題
1.情境創設:同學們看,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來的三幅圖,漂亮嗎?課件分別呈現第14題的三幅圖。
2.拼這些圖案,都用到了哪些平面圖形?學生回答時,教師利用課件呈現空白的統計表。
3.你能獨立完成這個統計表嗎?讓學生獨立完成。
4.解決問題:
(1)哪種圖形的數量最多?哪種最少?
(2)一共有多少個圖形?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學生說出不同方法:一是數出題中所給圖形的總數;二是直接把統計表中分類計數的結果加起來。
②你又有什么發現?引導學生發現:分類統計時,統計結果的和與所給出的統計對象中總數是相等的。
(3)小明擺了4個火車,一共用了多少個○?你是怎么想的?
(4)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經歷統計與制作統計表的整個過程;引導學生感悟習題背后隱含的內容,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解決練習二十一第15題
1.情境創設:課件呈現第15題的餐桌圖,師:同學們看這幅圖,你有什么感受?引導學生說出:擺放很雜亂,有必要將這些東西整理一下。
2.獨立完成象形統計圖,完成后交流匯報,集體核對,并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引導學生養成認真作圖的習慣。
3.獨立完成統計表:完成后集體展示,師生共同評價。師:你是怎么得到每一項數據的?讓學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經完成的統計圖來完成統計表,不需要再逐項去計數。
4.解決問題:
(1)碗比盤多幾個?
①你是怎么得到這個答案的?
②還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這個答案嗎?
③你更喜歡哪種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更方便?
(2)哪種餐具最多?哪種最少?
①你是怎么得到這個答案的?
②誰還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歡哪種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更方便?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
(三)查漏補缺:每班教師根據學生所學,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與練習。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經歷整個統計過程,鞏固學生對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統計表的理解,同時結合分析數據、回答問題的內容,使學生直觀感受統計圖、統計表在整理、分析數據方面各自的優勢,感受統計圖、統計表的價值,感受分類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應用。】
四、全課總結,暢談感受
(一)全課總結:本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知識?
(二)暢談感受:通過本課的復習,你有什么感受或體會?或者你還有什么疑問?
二年級數學下冊總復習教案最新模板 篇3
教學內容: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整理和復習(教材第102頁內容,練習二十一第1-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本單元學習內容的整理和復習以及練習,使學生能較好地總結本單元所學的口算、筆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問題,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度。
2、結合實際問題,使學生明確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據實際問題進行調整,才能使估算結果與實際相等。
教學重點:
通過對本單元學習內容的整理和復習以及練習,使學生能較好地總結本單元所學的口算、筆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問題,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度。
教學難點:
結合實際問題,使學生明確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據實際問題進行調整,才能使估算結果與實際相等。
教學準備: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關的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準備學習
1.教師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02頁“整理和復習”第1題”)。
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以開火車的方式口算,并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口算的(口算步驟)。
2.總結歸納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錯。
3.口算練習。完成第103頁練習二十一第1題。兩人一組,輪流出題計算,要求他 們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獨立嘗試、交流、討論、進一步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樣性,明白應該怎樣選擇恰當的估算策略。
二、基本訓練。
1.練習教材第102頁“整理和復習”第2題。
(1)讓學生采用不同方法獨自完成第2題。(可以口算也可以筆算) .
(2)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算的。
(3)、歸納總結“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如果是口算應注意哪些問題;如果采用筆算,
要特別注意相同數位要對齊;如果是進位加或是退位減又必須注意哪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筆算練習。
完成練習二十一第2題。
仿照第2題的形式先由教師出數,學生算;然后2個同學一組,相互出數,相互計算。
三、技能訓練。
1.集體研討教材第102頁“整理和復習”第3題。
(1)大屏幕出示第3題情景圖,要求學生認真觀察。
(2)討論交流題目中的條件有哪些?聰聰提出的問題是什么?
(3)交流各自的估算過程及結果,集體評價訂正。
2、鞏固練習。
完成練習二十一第3題。
先獨自估算出結果,然后集體交流估算的思考過程。同時教師可結合這一學習內容使 學生了解到上海的“東方明珠”是亞洲最高的廣播電視塔,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復習總結
1.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內容?請你口述一遍1
2.通過本節課的復習,你又有了哪些收獲?還存在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