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主題教案美麗的小船(通用2篇)
中班主題教案美麗的小船 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折紙標記,能按照步驟折出作品。
2、通過折紙鍛煉幼兒手的靈活性。
3、體驗折約活動的樂趣。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能展開豐富的想象,大膽自信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折紙標記
活動準備
各種顏色正方形手工紙,各種船的模型。
活動過程
1、以游戲引入課堂主題(網魚)。
2、提問:小魚的家在什么地方?
想一想:還有誰的家在水上飄?
3、出示教具,各種各樣的船,介紹各種船的作用和外形。
4、讓幼兒選一種最簡單的、常見的雙斗船。
5、教師示范折紙過程。
6、讓幼兒跟著教師看一步學一步,直到整個船折好為止。
7、教師鼓勵幼兒。
8、體驗折紙成功的快樂。
9、游戲
小朋友坐著自己折好的小船去大海上捕魚(打魚歌)
幼兒園的大班小朋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手工折紙—船,對他們來說難度不是很大,可以培養小朋友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小朋友由于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很短,所以在教案設計中,我設計了游戲環節和歌曲,激發了小朋友的學習興趣。
利用折紙可以粘貼到紙板上,可以進行幼兒添畫活動——畫波浪,進一步加深小朋友對折紙活動的濃厚興趣,以便以后在生活當中,利用廢舊的紙張來增加孩子對美的認識。
如果再重新上這節課,我會加入比賽環節,看誰折的快又好,用折出來的小船讓小朋友想出更多、更好玩的游戲,拓展孩子的思維和想象空間,以及孩子創造的能力。
中班主題教案美麗的小船 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不同質地的紙船在水中下沉速度的不同。
2、學習用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3、有分工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宣紙、報紙、紙折的小船若于只、水盆每組一個、托盤每組一個、記錄筆每名幼兒一支、集體記錄表格、小組記錄表格。
2、經驗準備: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紙,并知道紙能夠吸水。
活動重難點:
能夠認真觀察紙吸水時的細微變化,并能用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幼兒間合作觀察及記錄。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激發幼兒興趣,引發幼兒思考。
(1)由“三只小船的吸水性”問題情境,引發幼兒對“不同紙質吸水速度”現象的猜想。
教師:請你們看看桌子上有什么?
幼兒:小船。
教師: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三只小船都是用什么紙疊的?
幼兒:報紙、圖畫紙、宣紙。
教師:我們身邊常見的紙都會吸水,那這三只用紙折成的小船它們會吸水嗎?
孩子們都毫不猶豫地回答“會”。
教師:小船吸水后會發生變化嗎?怎樣變化?
幼兒:爛了,下沉了,散了……
教師:那它們變化的速度一樣嗎?(大部分幼兒猜測不一樣)
教師:那你們認為誰會第一個發生變化?誰會第二個發生變化,誰會第三個發生變化?
幼兒又紛紛猜測……
教師:如何才能證明誰的觀點正確呢?
幼兒:用實驗來驗證,查資料……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實驗材料,一會兒就請小朋友,自己做實驗驗證一下。
(2)教師出示小組記錄表,與幼兒共同討論“如何記錄自己的猜想”。
教師:怎樣記錄小船沉在水里的順序?
幼兒:第一個沉畫一個對勾,第二個沉畫兩個對勾,第三個沉畫三個對勾。
(3)小組討論并將猜想結果記錄下來。
2、交代實驗規則,培養幼兒合作意識。
每兩名幼兒為一個小組,把三只小船同時放入水里,兩個人一起進行觀察,一個人當記錄員,當發現小船有變化時,記錄員要及時把結果記錄下來。
3、幼兒分工合作,引導他們共同觀察小船變化過程及探討其原因。
(1)引導幼兒觀察小船變化。
教師:你發現了什么?
幼兒:用宣紙疊的小船濕了。
教師:你怎樣看出來它濕了?
幼兒:它一放到水里就濕了。它變顏色了。它有一條線,從這條線一點點濕的。
教師:它為什么會濕?
幼兒:因為它吸水了。
(2)啟發幼兒思考小船材料不同是下沉速度不一樣的原因。
教師:它們是同時吸水的嗎?
幼兒:不是。
師:為什么不是?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幼兒:宣紙變色了,畫畫紙和報紙沒變。
幼兒:你看,宣紙變軟了,都沉下去了,畫畫紙和報紙還是硬的(幼兒從水里撈出濕透了的宣紙船)
教師:為什么宣紙都變軟了,其他兩種小船還是硬的呢?
幼兒:因為宣紙吸水多而且快,報紙和畫畫紙吸水慢。
4、實驗結果分享。
出示各小組記錄表,每組請一名幼兒說一說自己組實驗的結果,手紙的吸水快慢不同導致各種紙折成的小船下沉快慢不同”這一關鍵點引導幼兒進行較深入的探究,教師思路清晰,提出的問題很有層次性和深入性,并在活動中始終圍繞目標進行。
前期的猜想能夠充分調動起幼兒驗證的興趣和積極性,幼兒表現得自然、積極、愉悅,體現出本班良好的教育常規。
材料都是教師預先準備的,封閉的材料限制了幼兒的探索機會,應當讓幼兒搜集各種紙自己來疊小船,然后讓幼兒互相比較驗證;其次,猜想部分應當及時挖掘幼兒的想法,讓幼兒再說一說猜想的理由。避免幼兒盲目猜測。
活動反思:
教師設計的活動目標明確,活動的層次性強。教師對幼兒的支持,恰如一場“知時節”的“好雨”,恰到好處;教師的指導過程也好似一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細雨”,流人幼兒的心田,讓幼兒在一種自然、輕松、適宜的狀態中獲得了“科學”的滋潤和應有的發展。使幼兒能夠學以致用,將所獲經驗遷移到生活中,從而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