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騙安全教案(精選8篇)
防騙安全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在感知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角色特點,知道公雞因貪吃、愛聽恭維話導致上當的原因。
2、學習用推理的方法推測并大膽表達公雞屢次受騙的情節,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3、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象力。
4、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二、教學準備:
利用多媒體制作:背景圖;故事角色、與故事背景相對應的圖示、字卡,配樂故事。
三、教學過程
(一)回憶A段故事,理解角色特點。
1、前幾天,我們已聽過《金雞冠的公雞》中的第一段,知道了公雞第一次受騙的經過。狐貍是怎么引誘公雞的?誰能來學著狐貍的樣子對公雞唱一唱呢?
聽了這首兒歌,你們感覺這是一只什么樣的狐貍?
2、從公雞的受騙中你們感覺這是一只什么樣的公雞?
3、公雞被狐貍抓住以后,它們一路上都經過了哪些地方呢?
(二)根據角色特點,推理故事情節。
1、根據貓與畫眉鳥、狐貍的特點,推測情節的發展。
(1)那如果你們是貓和畫眉鳥臨走的時候,會對公雞說些什么呢?這次它們交代公雞時的語氣會是什么樣的?
(2)狐貍聽說貓和畫眉鳥不在家,它又會動什么壞腦筋呢?
(3)當狐貍唱完這首贊美詩,公雞的反應會是什么樣的呢?
2、感知并理解公雞再次受騙的原因。
(3)可公雞始終不為所動,那如何才能騙到公雞呢?就讓我們一起聽聽這只狐貍是如何說的?
(4)這次狐貍為什么說“母雞把它們撿起來,就是不給公雞”?
3、從這兒,你們又發現了公雞的哪些弱點?
4、當狐貍帶著公雞跑回狐貍洞時,公雞繼續“喔喔”地喊救命,誰學著公雞的口吻來喊一喊?
(三)感知三次受騙的過程,歸納公雞的特點。
按理說,公雞受狐貍騙過兩次后,應該不會再上當了,可事情到底是如何的呢?請小朋友繼續往下猜一猜。
1、你們想,公雞已經受騙兩次了,貓和畫眉鳥更加擔心了,所以它們臨走的時候又會如何對公雞說呢?從貓和畫眉鳥三次關照公雞的語氣中你們發現了什么變化?為什么?
2、狐貍聽說貓和畫眉鳥不在家,又一次來到了窗子下面,它可能會故伎重演,于是把前兩次唱的歌又對著公雞搖頭晃腦地唱起來。
3、兩首兒歌都唱完了,可是公雞仍然坐在那里一動不動,你們想,當小豆和麥子都騙不了公雞,狐貍又可能會想出什么好吃的來欺騙公雞呢?
4、那狐貍第三次到底又是怎樣唱的呢?
5、你們想,當公雞聽到這里時會怎么樣?
(四)提升歸納公雞的特點,感悟蘊涵的寓意和哲理。
故事發展到這里,公雞前后一共受騙了三次,你們明白公雞一次次受騙的原因了嗎?
(五)完整傾聽故事,整體感受原著。
剛才我們一起創編了《金雞冠的公雞》這個故事。其實,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童話,是俄國的大文學家托爾斯泰老爺爺編寫的。
那么,最后貓和畫眉鳥到底有沒有救出公雞呢?還是讓我們一起完整地聽一聽這個故事吧!
附故事:
金雞冠的公雞
從前有一只貓,一只畫眉鳥,還有一只公雞--一只金雞冠的公雞。他們住在樹林子的一間小房子里。
有一回,貓和畫眉鳥要到樹林子里去砍柴,他們臨走的時候,叮囑公雞說:"我們走得很遠,你在家里看門,一聲也不要響。狐貍走來的時候,你千萬別把頭探到窗子外面。"
狐貍聽說貓和畫眉鳥不在家,就跑到小房子前面來,坐在窗子下面唱歌。他唱道:"公雞呀公雞,金雞冠的公雞,你的腦袋油光光,你的`胡須絲一樣,你把頭探出窗口,我給你吃顆小豆。"
公雞忍不住了,把頭探出窗口。狐貍一把抓住他,就往狐貍洞跑。
公雞于是"喔喔"地叫救命:"狐貍把我抓住,走過黑幽幽的森林,跨過急騰騰的河流,翻過高聳聳的山頭……貓啊、畫眉鳥啊,來救救我吧!"貓和畫眉鳥聽見了,馬上來追,從狐貍手里把公雞救回來。
過了些時候,貓和畫眉鳥又要到樹林子里去砍柴,臨走的時候,他們嚴歷地叮囑公雞說:"你待在家里,千萬別把頭探到窗子外面。我們這次走得更遠,是聽不見你的叫喊聲的。"
他們剛走,狐貍又來了。他坐在窗子下面唱道:"公雞呀公雞,金雞冠的公雞,你的腦袋油光光,你的胡須絲一樣,你把頭探出窗口,我給你吃顆小豆。"公雞坐在那里一聲不響。狐貍接下去又唱:"孩子們跑啊跑,麥子撒了一地,母雞把它們撿起來,就是不給公雞……"公雞忍不住了,把頭探出窗口:"喔喔喔!干嗎不給?"狐貍一把抓住他,就往狐貍洞跑。
公雞于是"喔喔"地叫救命:"狐貍把我抓住,走過黑幽幽的森林,跨過急騰騰的河流,翻過高聳聳的山頭……貓啊、畫眉鳥啊,快來救救我吧!"
貓和畫眉鳥聽見了,轉身就來追趕。貓在地上跑,畫眉鳥在天上飛。他們趕上了狐貍,貓用爪子抓,畫眉鳥用嘴啄,把公雞救回來了。
過了些時候,貓和畫眉鳥又要到樹林子里去砍柴,臨走的時候,非常嚴歷地叮囑公雞說:"你千萬別聽狐貍的話,千萬別把頭探到窗子外面。我們這次走得更加遠,是聽不見你的叫喊聲的。"
貓和畫眉鳥這回去砍柴,走得很遠很遠。狐貍又來了。他坐在窗子下面唱道:"公雞呀公雞,金雞冠的公雞,你的腦袋油光光,你的胡須絲一樣,你把頭探出窗口,我給你吃顆小豆。"公雞坐在那里一聲不響。狐貍接下去又唱:"孩子們跑啊跑,麥子撒了一地,母雞把它們撿起來,就是不給公雞……"公雞還是一聲不響。于是狐貍接下去唱:“人們跑呀跑,核桃撒了一地,母雞把它們撿起來,就是不給公雞……”公雞忍不住了,把頭探出窗口:"喔喔喔!干嗎不給?"狐貍一把抓住他,帶回自己的狐貍洞去。他走過黑幽幽的森林,跨過急騰騰的河流,翻過高聳聳的山頭……
盡管公雞叫了又叫,喊了又喊,貓和畫眉鳥都沒聽見。等到他們回家,公雞沒有了。
貓和畫眉鳥于是跟著狐貍的腳印走。貓在地上跑,畫眉鳥在天上飛……跑啊跑啊,飛啊飛啊,他們來到了狐貍洞口。貓調好琴弦彈起來:“特令令,勃令令,金弦線的小提琴。狐貍在不在家中,在那熱烘烘的狐貍洞?”
狐 貍聽了又聽,心理想:是誰琴彈得那么好,歌唱得那么甜,讓我去看看吧。他于是爬出洞口,貓和畫眉鳥一把抓住他,貓用爪子抓,畫眉鳥用嘴啄,又抓又啄,狐貍痛得逃走了。他們救出了公雞,用樹皮籃子捧回家去。從此以后,他們太太平平地過日子,狐貍再也騙不了公雞啦!
公雞小百科:公雞,家禽,品種很多,翅膀短,不能高飛;啼能報曉。
防騙安全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不能輕信陌生人的話,不跟陌生人走。
2、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處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有關的片四張。
2、請一位幼兒不認識的阿姨扮演陌生人,并設置表演情境。
3、玩具、果凍、巧克力。
活動過程
一、故事《沙沙和陌生人》
1、講述故事《沙沙和陌生人》:變色龍沙沙獨自在院子里玩,這時一個陌生人問他公園怎么走,沙沙有禮貌地告訴了他該怎樣走,陌生人非常感謝沙沙。回到家里,沙沙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說:“沙沙,你做得對!不過還有一些事情你要多加注意。”沙沙連忙問媽媽:“還有什么事情應該注意的呢?”
2、集體討論:
(1)媽媽為什么說沙沙做得對?
(2)我們來猜猜媽媽還對沙沙說了哪些應該注意的事情?
3、出示片:
一:陌生人要你跟他出去玩時,你不能跟他一起去。
二:陌生人給你禮物或好吃的東西時,你不能要。
三:陌生人要去你家時,你不能帶路。
四:陌生人硬拉你跟他走時,你要反抗,大聲呼救。
二、情境練習
情境一:一個陌生的叔叔對一位小朋友說:“小朋友你真可愛.我請你吃果凍。”接著又拿出玩具給他玩。
集體討論: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禮物,應該怎樣對他說?
情境二:一個陌生的阿姨敲門進入教室,對某幼兒說:“我是你媽媽的好朋友,她今天沒有空來接你。讓我送你回家,跟我走吧。”
教師提醒:(1)你認識她嗎?
(2)如果你不認識她.能不能輕信她的話?
(3)那你應該怎么對這位阿姨說?
教師小結:對待陌生人要有禮貌,但不能輕易相信他們的話,尤其是不能跟陌生人走。
三、結束活動
提醒幼兒外出時不要離開集體和成人,遇到陌生人不能輕信。
防騙安全教案 篇3
針對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認知差,自我防范意識弱的特點,設計此次活動。因為孩子的安全是第一位,平時要加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使孩子從小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安全時時刻刻在心中。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不跟陌生人走,不相信陌生人的話。
2、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3、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煉他們的個人能力。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培養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重點難點
1、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2、辨別陌生人的能力。
活動準備
1、課件。
2、陌生阿姨。
活動過程
一、課件出示情境表演
1、小林在路邊等媽媽,突然有一位陌生人對小林說,他要帶小林去找媽媽。
2、小紅自己在家玩,這時突然有人敲門,告訴小紅說,她是媽媽單位里的阿姨。媽媽有事不能回來了,讓小紅去阿姨家玩。
二、組織小朋友們討論
1、看了情境表演你都知道了什么?
2、什么是陌生人?能和陌生人走么?
3、能相信陌生人嗎?為什么?
小結:
遇到陌生人時不能輕易相信陌生人,不能和陌生人走。
三、情境練習
1、放學了,這時一個陌生人對一個小朋友說,你媽媽有事讓我來接你。
看了這個表演讓小朋友們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意見,怎么說?怎么做?
2、小朋友做游戲時,突然一位小朋友哭了,這時一位陌生人拿一塊糖,對哭的小朋友說,我給你糖吃,不哭好么?
通過第一個情境表演小朋友知道了不能和陌生人走,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話。所以第二個情境一表演完老師還沒有提示,小朋友馬上就說不能要陌生人的東西吃,陌生人能把人騙走。
在此次活動中,我設置了兩個與實際生活非常貼近的情境,激發兒童的興趣。特別是有些小朋友,在我沒有提示的情況下馬上就能認識到不能和陌生人說話,不能要陌生人的東西吃等。
防騙安全教案 篇4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社會上、電視劇中經常有小孩被拐騙的事件,不法分子通常抓住孩子年齡小,缺少防范心理,容易聽信別人的特點,利用引誘、強行等手段實施犯罪;教師、家長都應該把拐騙者的欺騙伎倆告訴孩子,并教育孩子如何避免被拐騙,可以用什么辦法來解脫,同學們也應該掌握防拐騙安全知識,提高警惕和分辨是非的能力,防止拐騙事件的發生。
拐騙者常用的誘騙手法
1.“權威誘惑法”
這類拐騙者之前做過一些“功課”,他們甚至能叫出孩子的名字,取得他們的初步信任。拐騙者大致會這樣說:“我是受你爸爸、媽媽委托,帶你回家。”
2.“物資利誘法”
這種誘騙方式主要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小朋友,我有一樣禮物要送給你,你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3.“帶路引路法”
誘騙者利用孩子善良、樂于助人的品格引誘孩子。就像:“小朋友,你知道去某某商場的路怎么走嗎?能不能帶我去啊?”
遇到這類情況,我們千萬不能跟他(她)走,因為我們不認識他們,也不了解他們的情況。學生如何避免被人拐騙、綁架?
1、放學時如果不是自己的親人來學校接,要及時地告知老師,由老師聯系家長,在不能確認的情況下不能跟別人走。
2、外出游玩時要征得家長同意并將行程告知父母或其他家人,說明大概的返家時間。
3、養成進出家門隨手關門的`習慣,一個人在家時遇到陌生人來敲門,千萬不要開門。
4、上下學、外出游玩、購物時,最好與同學、朋友、家長等結伴同行,節假日人流比較多,和家長上街或外出游玩一定要牽手、緊隨家長。
5、不搭陌生人的便車,不接受陌生人的錢財、玩具、禮物或食物,堅決拒絕他們的誘惑。
6、駕車的陌生人問路,要與其保持一定距離,不可貼近車身。
7、不獨自通過狹窄街巷、昏暗地下道,不獨自去偏遠的公園、無人管理的公廁。
8、不要把家中的鑰匙掛在胸前。不要在外人或朋友面前炫耀父母的地位或財富。
9、遇事先和家長老師商量,不能認為自己什么都會解決,擅自做主往往會導致危險發生。
遇到有陌生人佯稱你家中有緊急事情,需帶你離開或帶你去找父母時,不可輕信他的話,可立即報告老師、并與父母取得聯系,以確認是否屬實。
10、同學們應當熟記自己的家庭住址、電話號碼以及家長姓名、工作單位名稱、地址、電話號碼等,以便在急需聯系時取得聯系。
如果發現自己被拐賣,你該怎么辦?
警方提示:
若在公共場所發現受騙或受到威脅,應立即向人多的地方靠近或跑進旁邊的機關單位,并大聲呼救,尋求幫助;
如已被控制人身自由,應保持鎮靜,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設法了解自己所處的地址(省、市、縣、鄉鎮、村、組)及犯罪嫌疑人人數、口音等基本情況;
向人販子、買主及相關人員宣講國家法律,告知嚴重后果,伺機外出求援或逃走;
采取傳小紙條等方式向周圍人暗示你的處境,請求幫助,設法與外界取得聯系;
不要放棄,想方設法,尋找機會向公安機關報案(撥打110電話求助),撥打電話、發送短信或通過網絡等一切可與外界聯系的方式盡快報警,說明你所在的地方、買主(雇主)姓名或聯系電話。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幸福源泉,一旦遇到孩子被拐賣的悲劇,孩子的父母、親人就會痛不欲生。
防騙安全教案 篇5
引言:
這個世界變得餓黑暗了,壞人越來越多,也偽裝的越來 越好,小朋友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哦!通過本次小班教案,從小讓幼兒養成獨立的性格,讓幼兒有能分清善惡的思想,引導不要讓幼兒隨便與陌生人說話,遇到危險找警察叔叔。
教學目標:
讓幼兒知道不能輕信陌生的話,不能跟陌生人走,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培養幼兒動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增強安全意識,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危險的地方玩耍。
教學準備:
餅干、巧克力、玩具等,請兩位幼兒不認識的阿姨扮演陌生人,并設置好情境。
教學過程:
1.講故事《小華和陌生人》。
2.組織幼兒討論:
(1)他怎么會跟陌生人走的呢?
(2)結果怎樣了?
(3)小朋友能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話?
(4)小華跟誰走了?
(5)什么是陌生人呢?
(6)為什么不能輕信陌生人的話?
小結:陌生人可能有壞人,壞人會用好吃的食物、有趣的玩具,或者說好聽的話騙小孩,把小孩拐走,使小孩再也不能回自己的家,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陌生人的話,更不能跟陌生人走。
3.情境練習。學習一些對付陌生人的方法,培養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情境(一):一個陌生阿姨敲門進教室,對某幼兒說:"我是你媽媽的朋友,她今天沒空,讓我來接你回家,你跟我走吧……"
教師提示:
(1)你認不認識她?
(2)如果你不認識她,能不能相信她的話?
(3)小朋友都來想一想,應該對這位陌生人說什么?(讓幼兒練習)這樣,陌生人見騙不了小朋友,只好走了。
情境(二):小朋友們正在草地上游戲,一位陌生的阿姨進來,對一位小朋友說:"小朋友真可愛,阿姨給你吃巧克力。"教師提示:陌生人給你的東西能不能吃?為什么不能吃?幼兒在教師的提示下,對陌生人說:"阿姨,我不吃巧克力。"陌生人又拿出玩具給小朋友玩,教師提示:"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禮物?為什么不能?陌生人遭小朋友拒絕后,邊走邊說:"真拿這些小孩沒辦法!"
教學反思:
一個社會要切實減少犯罪,不僅需要個體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更需要人際之間的信任和友善。“不和陌生人說話”是一種把他人看成地獄的教育,也是一種不健康的教育。
的確,家長應加強對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教育。但我們應該明白,自我保護作為一種生存本領,是植根于社會生活之中的。孩子們要養成自我保護的良好習慣,并不是“不和陌生人說話”,而是大膽和他人包括陌生人交往,并學會辨別好人與壞人,懂得友善、勇敢和機智。
防騙安全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不能輕信陌生人的話,不能跟陌生人走,防止上當受騙。
2、提高幼兒對陌生人的辨別能力,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1、進行裝扮用的頭巾,手提包,安全帽、巧克力、玩具等。
2、請兩位幼兒不認識的家長扮演陌生人,并設置好情境。
教學過程:
一、觀看情景表演“陌生人來了”。
情景(一)
請一位家長裝扮成陌生人,主動與媽媽不在身邊的明明說話,告訴明明:“我是你媽媽的朋友,你媽媽在那邊排隊買東西,叫我過來帶你去找她。”
情景(二)
請另一位家長裝扮成外婆模樣:“小朋友,還認得我嗎?我是你們家的鄰居,你媽媽突然有急事,讓我把你帶回家,晚上來我家接你回去。”
二、交流討論,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
1、明明遇到誰了?
2、什么是陌生人呢?陌生人對他說了什么?
3、明明應該和陌生人去嗎?
4、如果明明跟陌生人去會發生什么事情?
5、小朋友能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話?
6、為什么不能輕信陌生人的話?
教師小結:遇到陌生人時,不能輕易相信陌生人,不能跟陌生人走。
三、情景練習,能辨別陌生人
一個陌生阿姨敲門進教室,對某幼兒說:“我是你媽媽的朋友,她今天沒空,讓我來接你回家,你跟我走吧……”
1、你認不認識她?
2、如果你不認識她,能不能相信她的話?
3、小朋友都來想一想,應該對這位陌生人說什么?(讓幼兒練習)
接著表演:“你跟阿姨回家吧,阿姨給你吃巧克力”
4、陌生人給你的東西能不能吃?為什么不能吃?
幼兒在教師的提示下,對陌生人說:“阿姨,我不吃巧克力。”
教師小結:陌生人可能有壞人,壞人會用好吃的食物、有趣的玩具,或者說好聽的話騙小孩,把小孩騙走,使小孩再也不能回自己的家,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陌生人的話,更不能跟陌生人走。
四、教學延伸
如果小朋友一個人在家遇到有人敲門又應該怎么辦?
教師小結:如果在家里不能隨便開門讓門外的人進來。
教學反思:
由于小班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比較薄弱,辨別能力也比較缺乏。因此,我們開展了健康教學《不跟陌生人走》我把目標定為:
1、通過情境教學,讓幼兒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
2、教育幼兒學會保護自己。
3、初步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根據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性的,所以我在教學開始時設計了情景表演,幼兒通過觀看情景表演,對陌生人有了較深刻的了解,知道了不認識的人就是“陌生人”。并知道了不能跟陌生人走。
第二環節是讓幼兒解拒絕陌生人的方法。幼兒觀看幼兒用書,這三幅圖片我是通過三種不同形式來進行教學的。第一幅我讓幼兒看后個別回答,并通過師生共同表演對話來鞏固麗麗拒絕陌生人的話。第二幅我讓幼兒看后討論:如果你碰到這種事情,你會請誰來幫忙?第三幅我讓幼兒來判斷奇奇做得對不對?進一步鞏固了拒絕陌生人的方法。
第三環節是教師總結,結束教學。最后一個環節后來我覺得收得有點快,感覺整堂課的環節太少,
本節教學下來小朋友都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但是真的遇到這種情況的話,我相信小朋友都不會、不知道怎么應對,我還問了小朋友有關家里的情況,比如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沒幾個小朋友能回答的出來。如果能有一次真的表演,那樣更能讓幼兒印象深刻,也達到了本節課的要求。
防騙安全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道不能輕信陌生人的話,不跟陌生人走。
2、了解陌生人所具有的危險性,樹立初步的防范意識。
3、教育幼兒養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教學。
教學準備:
課件、陌生人。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出課題。
教師播放音樂《我不上你的當》,帶幼兒進入教學室。
二、觀看視頻《不跟陌生人走》,提問啟發。
1、觀看課件,提問:什么是陌生人?皮皮能跟陌生人走嗎?
2、學說:我不認識你,我不跟你走。
3、如果陌生人強行抱走,又要怎么辦呢?如果真的被帶走的話會有什么后果?
三、了解跟陌生人走的危險性及怎樣防范陌生人。
1、了解跟陌生人走的嚴重后果。
2、組織幼兒討論怎樣防范陌生人。
3、教師小結。
四、角色體驗。
1、教師借故離開,由其他人員扮演陌生人進入教學室。讓幼兒體驗如何應對陌生人。
2、教師小結。
五、念兒歌《不跟陌生人走》出教學室,教學結束。
教學反思:
安全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將繼續探討和努力,將安全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不斷增強孩子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為每位幼兒撐起一把安全的保護傘!
防騙安全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知道不能輕信陌生人的話,不能跟陌生人走。
2、學會保護自己,初步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準備】
布置兩個場景,分別為“幼兒園”“花園小區”。
【活動過程】
一、營造情景,故事導入。
在“幼兒園”場景中,XX幼兒園的小朋友沒有人來接,這時來了個陌生人,這名小朋友跟陌生人走嗎?(引出課題)
二、互動表演。
請幼兒參與,教師扮“陌生人”與幼兒對話,自稱是幼兒的親戚,引誘幼兒跟隨“陌生人”走。
1、教師在“花園小區”場景中,再次講述故事:小朋友搬了新家,在樓下玩完后,找不到自己的家了,這時又來了一個陌生人,陌生人帶走小朋友了嗎?
2、幼兒與假扮的.陌生人對話,陌生人拿出好吃的東西或好玩的禮物哄騙幼兒,觀察幼兒的反應。
三、經驗分析,提問:
1、什么是陌生人?
2、能不能跟陌生人走?為什么?
3、陌生人要帶你們走,你們應該怎么辦?
四、小結
小朋友不能輕信陌生人的話,不吃陌生人給的食物,不受陌生人給的禮物,不能跟陌生人走。
五、學習兒歌。
幼兒園,門兒開.爸爸媽媽都接來。
毛毛媽媽沒有來.急得毛毛哭起來。
陌生人,走過來,干萬不要去理睬。
別亂跑,慢等待.爸爸媽媽一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