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語言教案(通用3篇)
勞動節語言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為了讓幼兒在活動中培養勞動意識,學習勞動技能,體驗勞動生活,幼兒園結合孩子年齡特征,根據體驗教育、創新教育的要求,以勞動最光榮為題,開展系列勞動教育活動。孩子們的活動口號:十個手指動動動,什么活兒都會干!
二、活動過程
(一)小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開展“我會自己洗手”、“我會自己穿衣服”、“我會自己吃飯”等系列活動,讓幼兒在日常的勞動中學會生活的自理,逐步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愛護衛生,體驗勞動的光榮:撿垃圾)
(二)中班:我是快樂小幫手。
1、各班以“勞動最光榮”為主題,選擇適合本班幼兒的活動并開展。
2、各班利用晨間談話,給孩子講解幾種勞動技能。(擦桌子、掃地、疊被子、分餐點、分飯菜)
(三)大班:勞動最光榮。
1、開展“爸爸媽媽真辛苦”調查活動。讓幼兒說說自己的爸爸媽媽每天工作回家后所做的事情,利用晨間談話進行交流,談談感受,讓大家體會父母的辛苦,激發幼兒為父母分擔家務勞動的激情。
2、了解父母艱辛之后,想一想,如何去做,與孩子商量商量,定好個人家務勞動計劃。
3、讓幼兒根據自己訂制的家務勞動計劃,開展“家務勞動小能手!
通過此活動,教育孩子們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好好學習,練好本領,長大了用自己的勞動去創造更多的神奇,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為社會服務。了解五一勞動節的由來,初步理解五一勞動節的含義。
勞動節語言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真觀察、理解畫面,大膽想象故事內容。
2、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引導幼兒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
3、分享對勞動工具的認識,體會小工具們的勞動心情,激發幼兒熱愛勞動的熱情。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60—27
活動過程
一、出示故事中的各種勞動用具,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工具
出示圖一:小朋友看看,圖上都有些什么?誰來說說這些小工具都有什么用呢?
二、引導幼兒觀察故事畫面。
1、出示圖二:你們看到了什么?它們在勞動的時候心情怎么樣?你從哪里看出來的?他們為什么這么開心?
2、出示圖三:你們在這幅圖上看見了什么?掃把和垃圾斗在干什么?猜猜它們會說些什么?
3、出示圖四:這幅圖上小工具們在干什么?這是什么時間?
三、老師完整講述故事。
1、教師完整講述故事。
2、提問: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水桶是怎么工作的,他的心情怎么樣?
抹布是怎么工作的?他的心情怎么樣/
掃把和簸箕兩兄弟是怎么工作的?他們的心情怎么樣?
3、再次欣賞故事。
四、教育幼兒熱愛勞動
1、 抹布、水桶、掃把、垃圾斗勞動的時候很累,可是他們為什么很開心呢?(勞動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看到自己勞動之后干凈、整潔的房間小工具們再辛苦也覺得很高興、很快樂。)
2、你們喜歡勞動嗎?為什么?(教育幼兒熱愛勞動。)
勞動節語言教案 篇3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幼兒不知道糧食是從哪里來的,更有一些幼兒不愛惜糧食,用餐時飯粒經常掉得滿地都是,為了讓幼兒知道:每天吃得飯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懂得糧食來之不易,要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使幼兒萌發熱愛農民的情感。
1、在會朗誦基礎上,理解詩的大意和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2、理解詩中"辛苦"一詞,并能說一句話,發展幼兒詞匯的運用能力。
3、懂得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萌發幼兒熱愛農民的情感。
掛圖42號、古詩、小米粒的頭飾若干。
直觀教學法、提問講解法、游戲法。
1、理解詩的大意和所表達的情感。
2、學會運用辛苦一詞。
1、大饅頭是從哪里來的?
2、農民伯伯種出來容易嗎?
附:
大饅頭,哪里來?
大大饅頭哪里來?白白面粉做出來。
白白面粉哪里來?黃黃小麥磨出來。
黃黃小麥哪里來?農民伯伯種出來。
農民伯伯勞動忙,大家都要愛惜糧。
1、指導幼兒朗誦韻律節奏及重讀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當太陽最熱的時候,有一位農民伯伯還在田里鋤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誰知道我們碗里的飯,都是農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勞動出來的。
3、"鋤禾日當午":"鋤"指鋤草的動作,"禾"指莊稼,"日當午"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中午太陽當頭照的時候,農民在地里松土、鋤草。"汗滴禾下土":農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農民勞動很辛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盤"指碗,"餐"指糧食,"皆"都的意思。誰知道碗里的飯,一粒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
4、學習詞匯"辛苦",來說一句話。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圖片)媽媽干家務辛苦等。
5.爸爸、媽媽、農民伯伯這么辛苦,我們應該怎么做呀?教育幼兒要從小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附:小小一粒米呀,來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別把它看不起,農民伯伯早出晚歸,忙著種田地,小小一粒米呀,來得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