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病梅館記》教案(通用16篇)

《病梅館記》教案

發布時間:2024-01-09

《病梅館記》教案(通用16篇)

《病梅館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⒈聯系有關背景材料研讀課文,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

  ⒉分析課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時數:1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解題

  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三、整體感知

  ⒈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⒉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翻譯課文

  ⒊置疑解難并歸納文言知識點

  四、課文分析

  ㈠析“病梅”

  ⒈作者為什么要辟“病梅館”?

  明確: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這里的“此”指代什么內容?用課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⒉“江浙之梅皆病”惡果的產生,哪些人是罪魁禍首呢?

  明確:

  ① 文人畫士――品梅標準:曲→欹→疏

  ② 鬻梅者――摧殘梅花:斫→養→刪→夭→鋤→遏

  ⒊目睹梅花的病態,作者內心感到萬分悲痛,面對“江浙之梅皆病”的社會

  現象,作者是什么表現?請用三個字來概括。

  明確:泣→療→貯

  ⒋作者是怎樣療梅的?具體措施怎樣?

  明確:縱→順→毀→埋→解→復→全→貯

  作者一定要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態。

  ㈡析“托物言志、借梅議政”

  清朝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治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龔自珍《詠史》這樣寫道:“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這樣的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重大的政治主題。下面展開討論并完成表格內的有關內容,具體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這種手法的。

  表層意

  言外意(比喻意)

  梅

  人才

  病梅

  遭摧殘、壓抑的人才

  文人畫士

  封建統治者

  品梅標準:曲、欹、疏

  選拔人才標準:奴才、庸才、歪才

  摧殘梅的手段:

  斫、刪、夭、鋤、遏、養

  統治者對剛正廉潔人才的粗暴排斥

  人才遭到嚴重鉗制

  新生力量慘遭扼殺

  忠良耿直之士咱到清洗

  蠻橫遏制、壓抑人才蓬勃的朝氣

  統治階級豢養、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惡之心

  摧殘梅的后果:皆病、禍烈

  大批人才遭殘酷屠殺

  療梅的措施:購、縱、順、毀、埋、解、復、全、辟、貯

  解除人才束縛、恢復人才生機 、解放人才個性、改革沉悶政局

  療梅的愿望:誓、必、甘、窮

  表達了拯救人才的強烈愿望、與準備迎接斗爭的堅定信心

  五、全文小結

  本文以“病梅”為話題,以“療梅”為中心,針對的則是人才問題。表面上文章句句說梅,實際上以梅喻人議政,強烈要求改革政治,擺脫摧殘人性的專制淫威,打破嚴酷思想,追求個性解放。近代·王文濡《續古文觀止》卷五評:“清代文法繁重,束縛人民,無微不至,而民益病。正直而守法者,一不自檢,易觸刑網。邪曲而玩法者,反得逍遙于法外。文似有感而作,姑借病梅以鳴不平。”

《病梅館記》教案 篇2

  【目的要求】

  1.掌握,積累“病”、“業”等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以”、“之”等文言虛詞。

  2.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3.學習借梅議政這種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文言基礎知識】

  1.字詞解析

  ①注意釋義

  以欹為美(欹,音qī,傾斜)

  明詔大號(詔,音zhào,告訴,一般指上告下)

  斫直(斫,音zhuó,用刀斧砍)

  孤癖之隱(癖,音pǐ,偏嗜)

  鬻梅者(鬻,音yù,賣)

  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貯,音zhù,儲藏)

  ②詞性活用

  A使動用法

  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夭,使……屈。病,使……成病態,弄成病態)

  夭其稚枝(夭,使……彎曲)

  縱之順之(復,使……順天性)

  必復之全之(順,使……恢復。全,使……保全)

  B意動用法

  既泣之三日(泣,為……泣)

  C形容詞用作名詞

  以欹為美(欹,(枝干的)傾斜)

  ③一詞多義

  [病]

  A名詞

  君之病在腸胃(重病《扁鵲見蔡桓公》)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弊病,缺點,《訓儉示康》)

  B動詞

  鄭人病之(擔心,憂慮《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而江浙之梅皆病(有病態,本課)

  C形容詞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不堪《捕蛇者說》)

  [業]

  A名詞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事業,功業《隆中記》)

  武陵人以捕魚為業(職業,職守《桃花源記》)

  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學業《樂羊子妻》)

  B副詞

  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已經《黃生借書說》)

  ④2句式解析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判斷句)

  固定結構講解

  “以……為……”

  在這一結構中,“以”相當于“拿”,“用”,可分為兩類

  ①“以……為……”中“為”當“作為”講,“為”后是名詞,可譯為“拿(用)……作為……”

  如:以夭梅病梅為業;以五年為期

  ②“以……為……”中“為”當“是”講,“為”后是形容詞,表示比較起來怎么樣。現代漢語仍沿用這種文言句式,如“以大局為重,”因此“以……為……”不需對譯。

  如:梅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

  3.難句解析

  ①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之欹之疏之曲”可譯作助詞“的”,表領屬關系,也有作主謂間助詞理解的,起獨立作用。“智力”與現代漢語不同,譯作智慧、能力。全句譯為:梅的(枝干的)橫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地追求金錢的人能憑他們的智慧能力辦到的。

  ②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安”,疑問代詞,怎樣的意思,“窮”即窮盡。全句譯為:怎樣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時間,又有很多空閑的田地,來大量存貯江寧,杭州,蘇州的病梅,盡我一生的光陰來治療病梅呢!

  【內容主旨】

  本文共三段。

  第一段、揭示產生病梅的根源。開頭說明“江寧之龍蟠……皆產梅”引出論述對象。接著分三層論述產生病梅的根源。

  第一層,舉出有的人對梅的審美觀點:“梅以曲為美……密則無態。”這一品梅的標準,影射封建統治階級選用人才的標準。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實行嚴酷的思想專制,忌恨和扼殺那些正直的,有骨氣的,生氣蓬勃的人,而要求人們成為委曲,邪佞和毫無生氣的庸才和奴才。

  第二層,進一步指出上述觀點正是“文人畫士”的觀點,以揭示產生病梅的社會根源。作者揭出文人畫士“心知其意”而“未可明詔大號”,說明這種觀點的見不得人,從而批判了它的邪惡。

  第三層,寫文人畫士們幫兇們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指的也正是封建統治者的幫兇,根據其主子的意圖,奔走效勞的卑劣行徑。斫正,刪密,鋤直,是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扼殺人才的惡劣手段。他們攻擊,陷害那些正直不阿和具有蓬勃生氣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條”和生機窒息的枯干殘枝,亦即委曲,邪佞和死氣沉沉的奴才和庸才。

  第二段、寫自己療梅的行動和決心。

  作者一次就買三百盆病梅而“誓療之”,可見其行動的果斷。“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被扼殺而痛哭,無限悲憤之中顯示出了對被扼殺的人才的深厚的同情。作者寫出了一系列的行動,充分表現了他的滿腔悲憤和戰斗激情。“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鮮明地表現了作者的斗爭決心。

  第三段、寫自己辟館療梅的苦心。

  最后這段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政局。事實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過小京官,而且受到權貴的歧視和排擠,自己的才能都無法施展,更不要說解除全國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嘆作結。不過,作者的思想仍是積極的。他渴望“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充分表現出堅持戰斗的意志。

  【寫作特點】

  本文寫作上的特點是托物言志。作者所要表現的是政治改革的重大主題,揭露批判的是清朝統治者壓抑人們思想,摧殘人才的罪惡。在當時嚴酷的思想統治下,這是難于從正面直接議論的,只好巧妙地以梅喻人,托梅議政,表面上句句講梅,實際上處處有言外之意,而且比喻貼切,寓意深刻而不隱晦。

  【解題指導】

  一、

  1.三句引用話的作用見【內容主旨】。“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讓步轉折關系:先讓一步,暫且承認有的人有那么一種對梅的審美觀,先讓一步,下面逐步轉入作者要表達的,同這引用的話相反的意思,有揭“文人畫士”利用這種審美觀的奸險用心和摧殘梅花的罪惡行徑,提倡解放病梅,要“縱之順之”讓它自然生長發展。

  2.言外之意見【內容主旨】

  3.體現了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為會遭受封建統治階級的批判迫害,但他毫不畏懼,決心迎接斗爭的思想。

  二、

  1.①梅以曲為美(以,拿,用,介詞)

  ②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以,連詞)

  ③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前“以”,介詞。后“以”,連詞)

  ④……以其智力為也(以,介詞,憑借)

  ⑤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以,介詞,把)

  2.①江寧之龍蟠(之,助詞“的”用在主語和中心語之間,表領屬關系)

  ②梅之欹之疏曲(之,助詞“的”。或助詞,用于主謂之問,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

  ③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前“之”,助詞“的”。后“之”助詞,變主謂短語為句子的主語)

  三、見【文言基礎知識】之“一詞多義”

  【資料窗】

  龔自珍(1792—1841),字 人,號定盫,清代仁和(現浙江省杭州市)人。自幼嶄露才華,38歲中進士后在北京擔任史館校對,內閣中書,禮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48歲辭官回南方。《病梅館記》是南歸寓江蘇昆山時所作。后來他先后在杭州紫陽書院和江蘇丹陽的云陽書院講學。1841年逝世于云陽書院。

  龔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之一。他生在清代“乾(隆)嘉(慶)盛世”的后期。當時清朝統治的腐敗日益顯露。他最早預感到清皇朝的末日即將來臨。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他對清朝嚴酷的思想統治和腐敗的政治深感不滿,力主“更法”,“改圖”,廢科舉,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則徐、魏源等人組織宣南詩社。講求經世致用之學,宣傳改良主義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義,也仍然為保守勢力所不容,所以他一再遭受排擠打擊。在北京輾轉十年,都只是當小官,最后還被迫棄官回鄉。但他的革新思想在當時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并對后來的維新派政治改良運動起了推動作用。

  龔自珍著作豐富,有散文三百多篇,詩詞近八百首,在這兩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他的散文大都表現他的政治主張和社會思想,才氣橫溢,意氣飛揚,但由于看不到變革現實的社會力量,散文中也反映一些消極顯隱的思想。他的詩詞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深刻不滿和要求改革的渴望,氣勢磅礴,色彩瑰麗。他的作品收集在《龔定盫全集》里。

  [1]

《病梅館記》教案 篇3

  自讀目標:引導學生把握本文托梅言志的特點。

  延伸目標:啟示學生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具體自讀過程:

  一、說“梅”。

  問:“梅”在你的思想中是以怎樣的形象存在的?或,梅在你的觀念里代表何種精神?(引導學生想想說說——不畏艱險、與眾不同、堅強、忠貞、美麗等。)

  二、觀“梅”。

  投影顯示以下文字資料以及各種各樣的梅圖,幫助學生認識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梅”審美觀: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抓住關鍵詞,如:斜斜、橫斜、疏影等,想象梅樹的形態;然后通過欣賞名家梅圖,體會“美”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特點:曲、欹、疏。)

  三、讀《病梅館記》,在解決字、詞、句的基礎上,完成以下幾題。

  1.作者對符合傳統審美觀的“梅“持什么態度?為什么?

  2.作者對符合傳統審美觀的“梅”采取了什么行動?這一行動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傾向?

  3.聯系時代背景,再領悟本文“托梅言志‘的特點。

  四、擴張閱讀:

  材料一:(略)

  [閱讀提示]:以上各詩中,作者各自寄寓“梅”怎樣的精神?

  材料二:[略]

  [閱讀提示]:作者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感慨?和課文中作者的情感有相似之處嗎?(參考解說略)

  案例評析:在這個理解過程中,教師首先能充分給與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情境,讓他們自己去想、去觀察、去分析、去思考,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意識、探究意識,并且給學生提供了訓練創新思維的機會,引導他們能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很好的體現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理念

《病梅館記》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二)掌握積累“病”、“業”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以”、“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景(影)”通假字。

  (三)學習借梅議政這種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來寫的。題目叫“病梅館記”。作者寫了他設置的醫治病梅的處所。為什么要設置這么個處所呢?因為梅病了。梅怎么會病的?……梅,就是文章“表面”要寫的所“托”之“物”。文章是怎樣敘寫的呢?

  分析:作者的思路是,從梅的產地寫到梅致病的原因、評梅的標準,寫到梅所受的摧殘,寫到療梅的決心,寫到療梅的措施以及療梅的愿望,包括療梅的計劃以及更遠的設想。全文分兩段。

  第1段,寫梅之病態及病因。

  (1)“江寧之龍蟠……皆產梅”寫梅之產,多而盛。

  (2)“或曰……以求錢也”析梅致病的原因。

  (3)“梅之欹……至此哉”嘆梅之病,廣而慘。

  第2段,述療梅的意愿及方法。

  (1)“予購三百盆……以貯之”談療梅的措施。

  (2)“嗚呼……療梅也哉”表療梅的愿望。

  2.再看它的寓意,即所“言”之“志”,是怎樣借梅談到人才問題以及造成人才問題的朝政的。

  提示:按“梅”的段落、層次來看。

  第1段第一層,點明產梅的地區,數量多,長勢盛,暗示人才本來到處都有,而且才華四溢。這是全文敘、議的基礎。

  第二層,用“曲、直”,“疏、密”,“欹、正”作鮮明對照,讀者從字里行間就能明了作者對這種評梅的觀點持什么態度。“固也”,是先承認、后轉折的“退一步”的句式,重點在否定。然而有人卻偏偏以此為標準,這是少數人的癖見,當然不能公開宣揚、擴大號召,用作衡量天下梅花的標準,也不能按此標準把天下梅花都弄成病態。梅花的病因在評梅的標準。文章巧妙地借用文人畫士的癖見,隱射統治者在使用人才問題上的標準,是壓抑、摧殘人才的根子。

  第三層,梅花的曲直、疏密、欹正,是自然長成的,文人畫士用自己的癖見強使人改變梅花的自然形態,這無疑是一種罪惡。聯系人才問題,不妨對有關句子作如下的理解:“斫其正,養其旁條”,意味著摧殘剛正廉潔的,扶植奸佞邪惡的;“刪其密,夭其稚枝”,是壓抑廣大人才,束縛新生力量;“鋤其直,遏其生氣”,即迫害忠良耿直,遏制蓬勃朝氣。這里,作用一連用了六個動詞,生動形象地敘述了梅樹所受的摧殘,反映了統治者對人才的殘害。結局是“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一個“皆”字揭出其受害之廣,一個“烈”字點明受害之慘,從而揭露了統治者扼殺人才的罪惡。

  第2段第一層由“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承接上文“梅皆病”,進一步證實“文人畫士之禍之烈”。作者憤“文人畫士之禍”,哀梅之皆病,竟“泣之三日”,極寫其愛梅、知梅之情。于是下決心療救病梅,即下決心拯救被摧殘的人才,一個“誓”字表達了作者不可動搖的決心。梅的病,是文人畫士的癖見,經“斫”、“刪”、“鋤”而成的,要它健康成長,必須“縱”、“順”、“解”以粉碎其禁錮,“悉埋于地”,還它以自然生長的自由,“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目標明確,時間具體。“必”字與上文“誓”相應,愈見其心之堅。這就反映了作者為拯救和培植一代人才所采取的措施。“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兩句,更表明他不屑與殘害梅樹的“文人畫士”為伍,以及敢于蔑視腐惡勢力、不怕打擊、直陳時弊的昂揚氣魄。

  第二層,僅僅一個“病梅館”能解救多少病梅呢?面對“梅皆病”的嚴酷現實,不禁深為感嘆,“嗚呼……”似乎顯示了作者力不從心的艱難處境。但與此同時,我們仿佛又聽到作者熱切希望療治病梅的呼聲:“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一定要療救盡可能多的病梅,拯救和培植盡可能多的人才。盡管病梅無數,個人能力有限,也并不氣餒,堅持要“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表達了要為解救普天下病梅而奮斗終身,要以畢生精力解除封建專制對人才的束縛、免除摧殘而奮斗的決心。

  由此可見,文中梅是人才的化身,記的是梅,說的是人,議的是政。表面上句句講的是梅,沒有一處涉及到統治者用人取士,實際卻借文人畫士的癖見,影射統治者顛倒用人標準,迫害“正”、“直”,字字在揭露反動統治者束縛、摧殘與扼殺人才的罪行。

  3.第一冊《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的“設喻”跟本文的“托物言志”是否相同?

  提示:先分開來看。

  《鄒忌諷齊王納諫》在說明齊王由于“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因而“王之蔽甚矣”這個道理之前,以鄒忌自己由于妻、妾、客的“私”、“畏”、“求”而受蔽打了個比方。用一般的比喻來說,是“甲像乙”。“乙”是一件很小很平常的事情,而且不一定真有其事,“甲”則是要說明的大道理。“設喻”便總是以小喻大,用暗示講述道理、表明意見,比一般比喻用語更委婉、含蓄,更娓娓動聽,因而也更容易使人接受。

  本文則是句句寫梅,句句比人,而又處處在議政,將深刻的難以明言的道理寓于具體形象的論述之中。它以梅喻人,以文人畫士癖好病梅的“標準”以及“夭梅病梅”的事實,影射者統治顛倒黑白的用人“標準”和扼殺人才的罪行;它以作者決心頂著“詬厲”辟建病梅館的設想,表達努力解除封建束縛的愿望。如果也以一般比喻來說的話,那就有點像“以乙代甲”的借喻了。

  因此,“設喻”和“托物言志”都像比喻。但“設喻”是以小喻大,先把要作比喻的物體(或事件)講清楚,再說出被比喻的物體(或事件),即所要講的主體,使聽者領悟、接受。“托物言志”則往往只說常見的、具體的、淺顯的,而把要講的抽象、深刻的道理隱含在里面,“志”在“物”中,寫的是“物”,說的是“志”,中心表達雖然比較曲折,但藝術力量強,能發人深思。

  4.怎樣認識本文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

  分析:本文所表現的思想,在當時是有它的積極意義的。這還可聯系作者寫的“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那首詩來理解。另外,本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習時要有正確認識。

  提示:作者深感環境的壓力因而追求個性解放,成了他詩、文的一種情調,這在《病梅館記》和“九州生氣”中反映最為突出。

  《病梅館記》強烈地譴責摧殘梅花的舉動,反映了他對于殘酷統治的憤慨和痛恨以及要求改革的迫切和苦心。“九州生氣”一詩說要使宇宙生氣勃勃,必須“不拘一格降人材”,每個人都意氣風發,自由地參預創造新的局面,高壓統治弄得“萬馬齊喑”是沒有好處的。作者認為梅之所以病,是因為斫正、鋤直;馬應當嘶叫,寂無嘶聲不是馬的本性。這些都是與束縛個性的現實社會相對抗的表現。

  作者處于中國封建社會日趨沒落、解體的時代。資產階級剛從封建主義的土壤中露出嫩芽,不僅軟弱,而且和封建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這樣的環境中,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卻能表現出對清王朝腐朽統治的不滿和批評,要求改革,要求擺脫摧殘人性的專制淫威。不管是他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在客觀上不能不引起人們對封建社會的詛咒,對統治者的憎恨,對遭害者的同情;同時,反映了人們對突破封建專制主義桎梏的強烈要求,在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的成長。這些都表現了他的進步,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積極意義。

  但是,他身上不可避免地還保留著相當濃厚的封建思想,還受著他所在階級的制約,在前進中遇到阻礙時就會流露出憂郁和悲觀的情緒。像本文一方面渴望人才成批地茁壯地成長,一方面又看不到人民群眾中的真正的人才,看不到真正能促使人才成長的力量,因而不能不發出“嗚呼”的嘆息,只能“窮予生之光陰”,一個人去孤軍作戰。其次是把摧殘人才的原因僅僅歸根于統治者顛倒了用人的標準,而不是否定整個社會制度。

  5.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分析:本文用詞十分準確、形象。如談到有的人的審美觀時,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個形容詞,準確簡練、對照鮮明地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對于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五個動賓短語,十分精當。“養”字形象地點出封建統治階級豢養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斫”字揭露他們對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殘;“刪”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壓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殺;“鋤”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讓人才發揚蓬勃的朝氣。

  說到“養”、“斫”、“刪”、“夭”、“鋤”、“遏”的后果時,“皆病”指出受害面的廣,“禍”和“烈”,總結了人才受害之慘。

  作者怎樣解救人才呢?“縱之順之”,發展梅的自然天姿,順其天性;“毀其盆悉埋于地”,粉碎對梅的禁錮,讓它植根于大地;“解其棕縛”,使梅不受任何束縛,得到徹底解放;必使“復之全之”并“辟病梅之館以貯之”,恢復梅的蓬勃生機,保全梅的自然形態,讓梅有個恢復、保全、生長、發展的良好環境。他的行動,正是通過“縱、“順”、“毀”、“解”和“復”、“全”、“貯”這些準確而精練的動詞表現出來的。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要求學生借助閱讀“自讀提示”、“思考和練習”把握本文課外自讀的教學目的。

  (二)要求學生熟練地運用自讀方法讀準字音,理解詞句,歸納段意,理解寫作意圖和寫作特點。

  (三)布置課外自讀作業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1.“思考和練習”(三題全做)。

  2.熟讀課文。

  3.補充練習。

  (1)讀準字音,解釋含義:

  鬻  斫  欹  景  癖

  (2)在表內填寫加點詞的釋義和用法。

  序號

  文言句

  釋義

  用法

  1

  以為美

  2

  以天下之梅

  3

  以夭梅梅為業

  4

  皆病者,無

  5

  以五年為期,必

  (3)寫出課文各段段意。

  (4)改正下面句子翻譯的錯誤。

  文言句: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譯句:能否給我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又有更多的空閑田地,把大量貯存江寧、杭州、蘇州的病梅,盡我一生時間來治療病梅啊!

  (5)作者是怎樣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來表達文章的主題的?

  (四)課外自讀作業 檢查評講

  教師先分組檢查作業 完成情況,然后對疑難進行解答,對分散的知識進行歸納。

  1.“思考和練習”。

  第一題中第一小題:作者用三個“以……為……”的排比句式,提出評梅者的美丑標準,影射封建統治者選用人才的標準。作者用“曲”、“直”、“欹”和“正”、“疏”、“密”作鮮明對照,暗示對這顛倒是非的評梅標準持否定態度。“固也”,本來是這樣,表示前后部分的讓步轉折關系;先讓一步,暫且承認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種對梅的審美觀,下面逐步轉入作者要表達的與這引用的話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畫士”利用這種審美觀的奸險用心和摧殘人才的罪惡行徑。

  第一題中第二小題:這幾句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文人畫士”壓制、摧殘人才的陰險手段:“養其旁枝”形象地點出他們妄圖培植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斫其正”隱指對正直人才進行摧殘;“刪其密”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壓抑;“夭其稚枝”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殺;“鋤其直”比喻忠貞之士受迫害;“遏其生氣”是不讓人才發揚蓬勃的朝氣。

  第二題中文言常用虛詞“以”,在本文中有三種用法:

  (1)作動詞用,用于“以……為……”這種形式。當“以”相當于“拿”、“用”用,可分為兩類:

  ①“以……為……”中“為”當“作為”講,“為”后是名詞,可譯為“拿(用)……作為……”:

  夭梅病梅業;五年

  ②“以……為……”中“為”當“是”講,“為”后面是形容詞,表示比較起來怎么樣。現代漢語仍沿用這種文言句式,如“以團結為重”,因此“以……為……”不需翻譯。例如:

  梅美……美……

  (關于這種用法可參看呂叔湘著《現代漢語八百詞》)

  (2)作介詞,相當于“把”、“用”、“憑借”。例如:

  有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時告鬻梅者(把)

  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其智力為也(憑借)

  (4)作連詞,表示行為的目的,譯成“來”。例如:

  以夭梅病梅為業求錢也

  未可明詔大號繩天下之梅也

  第三題中文言常用實詞“病”,在本文中有如下意義:

  (1)使動用法,解釋為“使……成為病態”,例如:

  夭梅

  (2)作動詞,解釋為“有病態的”,例如:江浙之梅皆

  (3)作形容詞,解釋為“病殘的”、“病態的”,例如:

  辟梅之館以貯之

  此外,還有如下幾種意義:

  (1)作名詞。

  解釋為“重病”、“病”,例如“君之在腸胃

  解釋為“缺點”,例如:人皆嗤吾困陋,吾不以為

  解釋為“恥辱”、“沒趣”,例如:圣人非所熙也,寡人反取

  (2)作形容詞,解釋為“困苦不堪”,例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

  〖小資料〗

  (一)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近代的啟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學家。又名鞏祚,字璱人,號定盦,浙江仁和(現在杭州市)人。出身于一個世代儒學的官僚家庭。少年時期即鄙薄時文制藝,愛好經世致用之學和詩詞。38歲考取進士。前后在內閣中書做了二十年無關輕重的下級官吏。后來借故辭職南歸。死的那一年在丹陽云陽書院擔任講席。

  龔自珍具有比較進步的政治理想和主張,對于后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形成起了先驅作用。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在詩歌方面。他善于把詩歌作為武器,大膽地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危機、統治集團的專制和腐朽,熱情地歌頌理想和個性的解放,發出強烈的要求改革的聲音。

  [1] [2] [3] 下一頁  

《病梅館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并認識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2.理解文言詞語“以”、 “則”、 “之”、“其”、“夭”、“病”、“泣”、“順”。

  3.理解本文內容,體會其“托物言志”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文言詞語,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和文章的寓意。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有一首詩幾乎人人能背誦,這就是《己亥雜詩》。大家能不能齊聲背一背這首詩?

  龔自珍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哀痛和吶喊?因為迫切要求改良的龔自珍對政治腐敗的清朝封建統治者禁錮思想、扼殺人才的現實極其不滿。正如他在《乙丙之際著議第九》里所說:“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一句話,就是扼殺憂國憂民之心,扼殺禮義廉恥之心,扼殺改革發展之心。針對這種現實,龔自珍寫了一篇藝術性很強的小品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病梅館記》。

  (板書:病梅館記)

  二、學習新課

  1、解題

  [教法]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作者、作品和題目。

  [要求]學生明確以下五點:

  ①作者的生卒朝代——清代后期。

  ②作者的姓名字號——龔自珍,字 ( s )人,號定 ( n) 。

  ③對作者的定評——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先 驅。

  ④作者的作品和文集——《龔自珍全集》。

  ⑤題目——“記”標明文體是小品文或隨筆。

  2、預讀

  [教法]兩名學生一人讀前一段,一人讀后一段,要朗讀。

  [要求]兩名學生讀的同時,其他學生看課文,并用鉛筆劃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3、釋譯

  [教法]①采用學生提疑,學生解疑的方法解決課文中學生不懂的一些問題。

  ②老師提疑并引導學生解釋、翻譯、理解一些語句。

  ③全文疏理完畢后,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要求]重點弄清以下內容。

  (1)結合句子理解“以”、“則”、“之”、“其”四個虛詞。

  (2)結合句子理解“夭”、“病”、“泣”、“順”四個活用的實詞。

  (3)結合課文釋譯以下九個句子:

  ①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②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③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⑤斫其正,養其旁條

  ⑥既泣之三日

  ⑦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⑧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⑨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4、理解

  [教法]設疑提問,啟發談話為主。

  [要求]①逐段理解文章的表層內容。

  ②在《己亥雜詩》與課文的對比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

  【 設問1】課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話這樣說:“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這里的“此”指代什么內容?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此句前冒號的作用,并明確:冒號表示對上文的總結,說明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所造成的惡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來賺大錢,而這種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就必然導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惡果。

  (板書:斫 養 刪 夭 鋤 遏)

  【設問2】為什么有人會將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讓其賺大錢呢?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是什么?請作最簡要的回答。

  ——因為文人畫士喜歡“夭梅病梅”卻不敢“明詔大號”地用此時尚去“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

  (板書:繩 夭 病)

  [按]此句旨在引導學生理解“此文人畫士……以其智力為也”兩句意思,教師在引導學生作答的同時,讓學生明確:“江浙之梅皆病”惡果的產生是由于“鬻梅者”制造病梅“以求重價”的行為所致,而“鬻梅者”制造病梅的原因則是由于文人畫士的偏嗜病梅——這就是病梅產生的社會根源。

  【設問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沒有具體的內容?

  ——它的,它們的。文中有具體的內容,如:“或曰:……密則無態。”

  “或”字怎么解釋?誰能對此作大膽的推測?

  ——有的人。可能是一般人,也可能是居高位者,甚至是統治者。不然何以使文人畫士“心知其意”并以之為尚?

  [按]通過此問必須啟發學生明確:封建統治者的品梅標準或說是“孤癖之隱才是產生江浙之梅皆病”的根本原因。顯見,作者的影射對象之所在。

  【設問 4】面對“江浙之梅皆病”的社會現象,作者的表現是什么?請用三個字來概括,看誰說的準確?

  ——泣 療 貯 (板書)

  [按]此問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辨析篩選的方法選出上述三個字,并明確: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療救梅、保護梅的行動和決心,其行其志令人稱許。

  從文中看,作者療梅的具體辦法是什么?

  ——縱、順、毀、解、復、全(板書)

  【設問 5】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記病梅館的?

  ——一是社會方面對梅的摧殘、扭曲;一是作者對梅的哀痛、療救。這正是全文的基本內容。(板書:社會 作者)

  【設問6】作者僅僅是為寫梅而寫梅的嗎?

  ——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板書)

  [按]此問旨在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教師可引導學生明確:文中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專制統治下人才的遭遇;作者對梅的態度,正是作者對人才的態度;作者對造成梅的病態的痛斥,正是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扼殺人才罪行的痛斥;作者要求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態,正是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設問7】 正因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文中對梅的感情實際上是對人的感情,在“記”的同時,又有飽含感情的抒情性句子,請找出來。

  ——①“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②“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按]讀此兩句意在體會抒情句的特點,并由此引導學生聯想到作者的《己亥雜詩》,并在課堂上吟誦該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最后教師強調:課文和詩表達了相近的主題,這就是作者對清朝統治者殘酷摧殘壓抑人才的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三、課堂小結

  這一節我們通過課文的學習,重點學習了四個虛詞、四個實詞,理解了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特點,并學習了一種讀書方法,這就是我的在第一段的學習中所采用的“執果索因”閱讀法,希望大家下去能逐漸地掌握它,運用它。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并將本課所學的虛詞、實詞整理在筆記本上。

  2、思考并完成課后一、二、三各題。

  附:板書設計

  病 梅 館 記

  龔自珍

  繩 夭 病

  社會: 摧殘扭曲

  斫 養 刪 夭 鋤 遏 以梅喻人

  泣 療 貯 托物言志

  作者: 哀痛療救

  縱 順 毀 解 復 全

《病梅館記》教案 篇6

  重點:

  1、 培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朋友比較鑒賞的能力

  課時:

  一課時

  一、 導入

  今天學習《病梅館記》,作者龔自珍,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我們以前學過他的《己亥雜詩》。(請一學生默寫在黑板另一端)

  二、 梅花,大家見過,也學過不少關于它的詩詞,一起回憶一下。

  三、 分析“病梅”:齊讀第一段,用一個字概括——“病”

  病得怎么樣?如何造成的?

  在作者眼中,梅之“病”,實乃——“禍”

  嚴重嗎?——兩個“皆”

  病梅之禍,誰之罪?鬻梅者乎?文人畫士乎?

  四、 面對病梅之禍,龔自珍豈能“自珍”,袖手旁觀?

  齊讀第二段,一個字概括——“療”

  “療”的實質是什么?

  五、 齊讀第三段,寫什么?

  療梅的決心

  很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胸襟

  六、 小結全文

  文章以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花,偏愛梅花的病態,以至于用人工方法摧殘梅花為例,深刻批判統治者嚴酷的思想鉗制和摧殘人才的罪惡,表達了作者追求個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愿望。

  七、 比較鑒賞《病梅館記》和《己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同:1、都表現對人才遭遇的不滿。2、都表達改革現實的愿望

  異:1、前者托物言志,側重對人才的挽救

  2、主,側重對人才的任用

  八、 板書

  病梅館記

  龔自珍

  梅——病——禍——療——決心

《病梅館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龔自珍和寫作背景。

  2.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式。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鑒賞托物言志的寫法。

  2.學習結合語境揣摩語言。品味本文準確、形象的語言。

  三、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重點、難點】

  托物言志:以梅喻人、托梅議政,用藝術形象來隱晦曲折地表情達意。

  語言揣摩。

  【解決辦法】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篇幅短小,結構嚴謹,寓意深刻。由于學生與那個時代相隔很遠,理解文章的寓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難。可先從兩個方面人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首先,可從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引出本文,用詩中所表現的主題托出本文的寓意。其次,可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的思想及其寫作本文的時代背景,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所要表現的主題。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通過朗讀,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感情強烈的特點。看看這樣的特點與作者感情的抒發是如何統一在一起的。

  【學生活動】

  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課文。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揣摩語言,理解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

  二、導入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的《已亥雜詩》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學習他的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病梅館記》。

  三、范讀

  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讀。

  四、誦讀

  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和感情。

  五、疏解

  理解語言表層意思,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段,揭示產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筆先簡要敘述梅的產地:“江寧之龍皤,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然后筆鋒一轉,引出一段有些人評價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語輕輕收住。接著,作者開始詳細分析病梅產生的緣由。原來,在“文人畫士”的心目中,梅雖然“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但是,一“未可明詔大號”;二不能讓人“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三,從客觀上說又不能“以其智力為也”。所以,他們只好通過第四個途徑了。于是,他們暗通關節,讓第三者來轉告“鬻梅者”,斫正,刪密,鋤直,以投“文人畫士孤癖之隱”。在這樣的情況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無可避免了。“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嘆,道出了作者的無盡憤慨,也為下文“誓療之”蓄足了情勢。

  第二段,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決心。“予購三百盆”而“誓療之”,可見其行動的.果斷;“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可見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可見其堅持到底的決心。

  第三段,寫作者辟館療梅的苦心。這一段,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

  教學時可用問題引導:

  1.課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話這樣說:“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這里的“此”指代什么內容?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此句前冒號的作用,并明確:冒號表示對上文的總結,說明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所造成的惡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來賺大錢,而這種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就必然導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惡果。

  2.為什么有人會將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讓其賺大錢呢?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是什么?

  ——因為文人畫士喜歡“夭梅病梅”卻不敢“明詔大號”地用此時尚去“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

  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沒有具體的內容?

  ——它的,它們的。文中有具體的內容,如:“或曰:……密則無態。”

  4.面對“江浙之梅皆病”的社會現象,作者的表現是什么?

  ——泣療貯

  [按]此問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辨析篩選的方法選出上述三個字,并明確: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療救梅、保護梅的行動和決心,其行其志令人稱許。

  5.從文中看,作者療梅的具體辦法是什么?

  ——縱、順、毀、解、復、全(板書)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記病梅館的?

  ——是社會方面對梅的摧殘、扭曲;一是作者對梅的哀痛、療救。這正是全文的基本內容。

  六、熟讀

  學生熟讀成誦。

  七、作業

  1.辨析下面多義詞的詞義。(課后練習二)

  [使]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讓,命令)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

  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驅使)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派,命令)

  [病]

  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重病)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有病)

  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使……病)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擔心,憂慮)

  [解]

  悉埋于地,解其棕縛(解開,解下)

  后雖經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解釋)

  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明白,理解)

  太后之色少解(緩和)

  [本]

  予本非文人畫士(本來,原本)

  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根本,基礎)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考察,推究)

  [窮]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使窮盡,用盡)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完結.終了)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走到盡頭)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不得志)

  2.課后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齊讀

  學生齊讀課文,加深感受理解。

  二、理解托物言志

  1.本文句句說梅,有沒有言外之意?

  本文表面上句句說梅,實際上卻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擊時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殘,影射統治階級禁錮思想、摧殘人才的丑惡行徑。“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統治者的幫兇,他們根據主子的意圖,奔走效勞,以壓制人才為業。斫正、刪密、鋤直,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扼殺人才的惡劣手段;他們攻擊、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氣、具有蓬勃生氣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條”和生機窒息的枯干殘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氣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購三百盆”,“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被扼殺而痛哭,無限悲憤之中顯示了對被扼殺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就是說要破除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才的束縛、扼制,讓人們的才能獲得自由發展。“必復之全之”,一定要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態。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見,本文表面寫梅,實際是借梅議政,通過寫梅來曲折地抨擊社會的黑暗,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

  這篇文章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寫的。作者通過譴責人們對梅花的摧殘,形象地揭露和抨擊了清朝封建統治階級束縛人民思想,壓制、摧殘人才的罪行,表達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與他的《已亥雜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2.引導學生分析文中形象的表層意義和言外之意:

  梅 人才

  病梅 遭摧殘、壓抑的人才

  文人畫士 封建統治者

  品梅標準:曲、欹、疏 選拔人才標準:奴才、庸才、歪才

  摧殘梅的手段:繩、夭、病、斫、刪、鋤、養、遏 束縛人才思想、屠殺正直之士、豢養奸邪小人、扼殺新生力量)

  摧殘梅的后果:皆病、禍烈 大批人才遭殘酷屠殺

  療梅的措施:購、縱、順、毀、埋、解、復、全、辟、貯 解除人才束縛、恢復人才生機、解放人才個性、改革沉悶政局

  療梅的愿望:誓、必、甘、窮 表達了拯救人才的強烈愿望、與準備迎接斗爭的堅定信心

  3.抽查課后練習一的完成情況。

  根據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引用的話有什么作用?作者為什么說“固也”?)

  三句引用的話,表面是說明一些人對梅的審美標準,實際上是影射封建統治階級選用人才的標準。他們扼殺那些有才能、有骨氣的正直的人,專門選用那些邪佞、毫無生氣的庸才。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讓步轉折關系:先退一步,暫且承認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種對梅的審美觀,然后逐步轉入作者要表達的同這引用的話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畫土”利用這種審美觀的險惡用心和摧殘梅花的罪惡行徑。

  (2)這里,“明告鬻梅者”的人實際正是文入畫士的幫兇,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幫兇;“斫其正……遏其生氣”,這些殘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扼殺人才的卑鄙伎倆,他們迫害有才能、有作為、有骨氣的人才,所企求的則是一些卑鄙無恥、唯唯諾諾的奴才。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這幾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嗚呼!安得使子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這段話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

  ——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政局。事實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過小京官,而且受到權貴的歧視和排擠,自己的才能都無法施展,更不要說解除全國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嘆作結。但是,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為不容于封建統治階級,會受到他們的攻擊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懼,決心迎接斗爭,襯托出他堅定地追求個性解放的政治理想。

  5.作者為什么采用隱晦的手法?

  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促進學生理解。

  清朝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治之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龔自珍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敏銳地預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機,對統治階級扼殺人才、禁錮思想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強烈地呼吁社會改革與個性解放,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掃除“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病梅館記》就寫作于這樣一個時代。

  三、鑒賞語言

  本文用詞十分準確、形象。如談到一些人對梅的審美觀時,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個形容詞,準確簡練、對比鮮明地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對于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語言十分精當:“斫”字揭露他們對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殘;“養”字形象地點出封建統治階級豢養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刪”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壓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殺;“鋤”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讓人才發揚蓬勃的朝氣。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決心,主要是通過“縱”“順”“毀”“解”和“復”“全”“貯”這些準確而精練的動詞表現出來的,這一連串動詞顯示的是一系列行動,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滿腔悲憤和戰斗激情。

  本文還用了許多整齊、富有感情色彩的語句,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抒情色彩。比如:“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這幾句形成排比,一氣呵成地寫出了那些人的評梅標準。又如:“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這幾個整齊的句子,寫盡了統治者扼殺人才的種種手段,也蘊含著作者的滿腔悲憤。

  讓學生欣賞自己喜歡的語句。

  四、作業

  課后練習三

  結合課文及相關詩句,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戰斗意志。學生可自由發揮,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不要人云亦云。

《病梅館記》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 通過朗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2. 通過精讀,讀懂文字,讀通文意。

  3. 通過品讀,讀出手法,讀透文旨。

  二.教學重點

  讀懂文字,讀通文意。

  三.教學難點

  讀出手法,讀透文旨

  四.授課時數

  一課時

  五.教學方法

  誘思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幻燈展示:

  己亥雜詩(一二五)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生:齊背。

  師:本詩寫于道光十九年詩人辭官歸家的途中,當時朝政日非,邊事日緊,舉國上下“人心混混”,人才極度匱乏,用龔自珍自己的話說:朝廷無“才相”,兵營無“才將”,學校無“才士”,田野無“才農”,工廠無“才工”,街市無“才商”,甚至連“才偷”“才盜”也沒有。龔自珍針對“九州”“萬馬齊喑究可哀”的政治時局,痛感于“衰世”才乏人庸的社會現狀,仰天長嘆,喊出了時代的最強音——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我們很多人也正是通過這一首詩認識龔自珍的,他是清代后期進步的思想家、文學家,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夠變法圖強,尊重人才,解放人才,重用人才。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龔自珍,共同學習他的散文名篇——《病梅館記》,

  板書:

  病梅館記

  龔自珍

  (二).目標導航

  幻燈展示: 初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自讀課 再讀:讀懂文字,讀通文意

  三讀:讀出手法,讀透文旨

  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都知道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千古一帝康熙就說,他讀書每篇文章必讀100遍,《病梅館記》是一篇自讀課,既然是“自讀”,我覺得同學們學習時應該突出兩點:一要自主,二要多讀。這一節我想引導同學們通過閱讀達成三個目標:通過朗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通過精讀,讀懂文字,讀通文意;通過品讀,讀出手法,讀透文旨。

  幻燈展示:

  初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步驟:

  方案1:聽讀——自讀——齊讀

  方案2:①幻燈展示重要字詞、句讀,找一學生讀,以檢查預習效果。最后齊讀一遍。

  ②學生齊讀一遍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同學們讀得很流暢,若能把感情讀出來就更好了,而要讀出感情,就必須先理解文章。下邊讓我們在“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讀懂文字,讀通文意”。

  板書:

  一.詞語:音義、句讀

  幻燈展示:

  再讀:讀懂文字,讀通文意

  1. 自學探究,標注疑惑。

  2. 合作交流,質疑解疑。

  師:先給同學們幾分鐘時間精讀課文,結合資料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標注出來,一會兒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大家討論解決。

  (這一環節結束時,約20分鐘)

  幻燈展示:

  3. 超級男生VS超級女生

  師:同學們沒有疑問了,現在我們來一個比賽,這一課有兩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我已挑選出來了,請同學們解釋。比賽的規則是:男同學一組,女同學一組,實行搶答制,答對一句獎100分,答錯一句扣100分,先舉手,經允許之后才能回答。首先我找兩個幫手記分,課代表+1女生(站在老師兩側)。下邊比賽開始。

  幻燈展示及過程:(略)

  (公布比賽結果)

  前兩個目標我們都順利地完成了,下面請同學們看屏幕。

  幻燈展示:

  三讀:讀出手法,讀透文旨

  問題一:品讀第一段,思考:“而江浙之梅皆病”是哪些人造成的?

  明確:

  文人畫士 黑手

  告鬻梅者 幫手 而江浙之梅皆病

  鬻 梅 者 殺手

  (可借機分析文章內容:分析三種人的所作所為(指控他們對梅犯下的罪行)。作者對這三種人是什么感情啊?作者對梅受到摧殘是什么感情呢?)(先讓學生說,然后老師結合課件總結。)

  問題二:通讀全文,同學們覺得本文僅僅是寫“梅”嗎?

  明確:托物言志,托梅議政,借梅喻人。

  (學生說出是寫“人才”后,接著問“病梅”指什么,舉例,寫作手法。)

  (同學們學過運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作品嗎?劉禹錫的《陋室銘》、周敦頤的《愛蓮說》、韓愈的《馬說》、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讓學生說出托什么言什么))

  板書:

  手法:托物言志

  師:背景介紹:同學們如果了解了寫作背景,會更容易理解這一點。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奴役人民,一方面把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壓知識分子,像我們比較熟悉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故事。龔自珍詩中寫到:“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可見當時政治氣氛之緊張。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治之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天下出現了“萬馬齊喑”的政治局面。龔自珍自己就是受害者之一,他考了6次才在38歲時考中進士,又因宣傳改良主義思想,不為保守勢力所容,一再遭受排擠打擊,在京城輾轉十年(38歲到48歲),都只是當小官,道光十九年被迫棄官回鄉,《病梅館記》就寫于辭官回鄉后的道光十九年(1839年)。龔自珍對統治階級扼殺人才、禁錮思想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強烈地呼吁社會改革和個性解放,殷切地希望“天公”能夠“不拘一格降人材”,以掃除“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但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作者不可能直言政事,而只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含蓄委婉地托梅議政,借梅喻人。

  文旨:明白了本文的寫作手法,我們是不是有一種豁然開朗、茅塞頓開的感覺,啊,原來這篇文章是托梅議政,借梅喻人,表面寫的是梅,其實寫的是人才,是政治,他希望文人畫士這些統治者不要以一個標準來束縛梅,評判梅,也就是希望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材”。所以《病梅館記》和《己亥雜詩》(一二五)的主旨是一致的,用《己亥雜詩》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材。我用四個字概括為:

  板書:

  文旨:解放人才

  下邊就讓我們齊背一遍《己亥雜詩》(一二五),以此作為對《病梅館記》的詮釋。

  幻燈展示:《己亥雜詩》(一二五)

  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下邊請同學們再齊讀一遍課文,要讀出感情,讀出語氣。

  (六).課堂小結

  幻燈展示: 初讀(朗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自讀課 再讀(自由):讀懂文字,讀通文意

  三讀(品讀):讀出手法,讀透文旨

  四讀(誦讀):熟讀成誦,誦而能寫

  師:這一節我們主要通過閱讀,達成了三個目標: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懂文字,讀通文意;讀出手法,讀透文旨。我希望同學們將閱讀進行到底,下去再進行第四次閱讀,即誦讀,做到熟讀成誦,誦而能寫。也希望同學們通過這一節課掌握住古詩文四步閱讀法,以后可以自學古詩文。

  同學們,“江浙之梅皆病”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的國家已經邁進了一個改革開放、民主自由的新時代,我希望同學們都能去掉身上的嬌氣、俗氣、怨氣、怒氣、晦氣,多一些骨氣、傲氣、才氣、朝氣、浩然正氣,做一個意氣風發的新青年,做一株迎風傲雪的健康自然之梅。

  (七).課后實踐

  幻燈展示:

  1.必做:課后練習2。

  2.選做:聯系現實,談談中小學教育中的“病梅”現象,寫到摘抄本上,字數不限,談出真知灼見即可。

  六.板書設計

  病梅館記

  龔自珍

  一、 詞句:音義、句讀

  二. 手法:托物言志

  三. 文旨:解放人才

《病梅館記》教案 篇9

  重點:

  1、了解作者的寓意

  2、托物言志手法的使用

  3、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古代詠物的詩詞很多,請同學們回憶一下

  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中,通過蓮表達自己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

  這種寫法稱之為“托物言志”,今天要學習的《病梅館記》就是一片托物言志的好文章。

  二、朗讀課文,疏通字音

  三、齊讀課文,思考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

  1、梅

  為何托梅?

  “皆產梅”——充斥著作者的眼界——人才濟濟

  “文人畫士”之愛—————————選用人才

  古來以青松、翠竹、白梅、黃菊喻志士仁人,以它們的蒼勁、堅韌、俊俏、雅潔來喻人的品格。

  思考:如果你“托梅”,會寫些什么?

  本文真是“托梅”嗎?

  2、病梅

  “病”得怎么樣?——曲、敧、疏

  怎樣“病”的?——斫、養、刪、夭、鋤、遏

  齊讀第一段,背:

  1、“梅以曲……密則無態”

  采用什么手法?(對比)

  表現了什么?(評選人才的標準)

  2、“斫其正……皆病”

  此處表現什么?(摧殘人才的行徑)

  四、言志的志,作何理解?

  1、志向

  2、想法、主張

  作者言何志?

  救梅(療梅)

  怎么療?齊讀2、3段

  1、購(準備)

  2、縱、順、毀、埋、解、復、全(方法)

  3、辟館(場地)

  4、多、多、廣、窮(決心、愿望)

  如何理解療梅的方法

  解放人才,追求自由

  五、文章是感情的產物,本文一字一句關情,哪些地方表現了什么感情?

  1、兩個感嘆號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統治者扼殺人才的滿腔憤怒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挽救人才的誓言

  2、泣之三日(痛心疾首)

  3、甘受詬厲(無怨無悔)

  六、再次朗讀全文,感知文章托物言志的手法和強烈的憤怒

  七、作業

  八、板書:

  病梅館記

  托物言志

  梅

  病梅(摧殘)療(解放、自由)

《病梅館記》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并認識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2、理解文言詞語“以”、“則”、“之”、“其”、“夭”、“病”、“泣”、“順”。 

  3、理解本文內容,體會其“托物言志”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文言詞語,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和文章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有一首詩幾乎人人能背誦,這就是《己亥雜詩》。大家能不能齊聲背一背這首詩? 

  龔自珍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哀痛和吶喊?因為迫切要求改良的龔自珍對政治腐敗的清朝封建統治者禁錮思想、扼殺人才的現實極其不滿。正如他在《乙丙之際著議第九》里所說:“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一句話,就是扼殺憂國憂民之心,扼殺禮義廉恥之心,扼殺改革發展之心。針對這種現實,龔自珍寫了一篇藝術性很強的小品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病梅館記》。 

  (板書:病梅館記) 

  二、學習新課 

  1、解題 

  [教法]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作者、作品和題目。 

  [要求]學生明確以下五點: 

  ①作者的生卒朝代——清代后期。 

  ②作者的姓名字號——龔自珍,字      ( s )人,號定     (   n) 。 

  ③對作者的定評——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先 驅。 

  ④作者的作品和文集——《龔自珍全集》。 

  ⑤題目——“記”標明文體是小品文或隨筆。 

  2、預讀 

  [教法]兩名學生一人讀前一段,一人讀后一段,要朗讀。 

  [要求]兩名學生讀的同時,其他學生看課文,并用鉛筆劃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3、釋譯 

  [教法]①采用學生提疑,學生解疑的方法解決課文中學生不懂的一些問題。 

  ②老師提疑并引導學生解釋、翻譯、理解一些語句。 

  ③全文疏理完畢后,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要求]重點弄清以下內容。 

  (1)結合句子理解“以”、“則”、“之”、“其”四個虛詞。 

  (2)結合句子理解“夭”、“病”、“泣”、“順”四個活用的實詞。 

  (3)結合課文釋譯以下九個句子: 

  ①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②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③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⑤斫其正,養其旁條 

  ⑥既泣之三日 

  ⑦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⑧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⑨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4、理解 

  [教法]設疑提問,啟發談話為主。 

  [要求]①逐段理解文章的表層內容。 

  ②在《己亥雜詩》與課文的對比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 

  【 設問1】課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話這樣說:“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這里的“此”指代什么內容?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此句前冒號的作用,并明確:冒號表示對上文的總結,說明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所造成的惡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來賺大錢,而這種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就必然導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惡果。 

  (板書:斫   養    刪    夭    鋤    遏) 

  【設問2】為什么有人會將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讓其賺大錢呢?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是什么?請作最簡要的回答。 

  ——因為文人畫士喜歡“夭梅病梅”卻不敢“明詔大號”地用此時尚去“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 

  (板書:繩    夭   病) 

  [按]此句旨在引導學生理解“此文人畫士……以其智力為也”兩句意思,教師在引導學生作答的同時,讓學生明確:“江浙之梅皆病”惡果的產生是由于“鬻梅者”制造病梅“以求重價”的行為所致,而“鬻梅者”制造病梅的原因則是由于文人畫士的偏嗜病梅——這就是病梅產生的社會根源。 

  【設問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沒有具體的內容? 

  ——它的,它們的。文中有具體的內容,如:“或曰:……密則無態。” 

  “或”字怎么解釋?誰能對此作大膽的推測? 

  ——有的人。可能是一般人,也可能是居高位者,甚至是統治者。不然何以使文人畫士“心知其意”并以之為尚? 

  [按]通過此問必須啟發學生明確:封建統治者的品梅標準或說是“孤癖之隱才是產生江浙之梅皆病”的根本原因。顯見,作者的影射對象之所在。 

  【設問 4】面對“江浙之梅皆病”的社會現象,作者的表現是什么?請用三個字來概括,看誰說的準確? 

  ——泣    療    貯 (板書) 

  [按]此問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辨析篩選的方法選出上述三個字,并明確: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療救梅、保護梅的行動和決心,其行其志令人稱許。 

  從文中看,作者療梅的具體辦法是什么? 

  ——縱、順、毀、解、復、全(板書) 

  【設問 5】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記病梅館的? 

  ——一是社會方面對梅的摧殘、扭曲;一是作者對梅的哀痛、療救。這正是全文的基本內容。(板書:社會    作者) 

  【設問6】作者僅僅是為寫梅而寫梅的嗎? 

  ——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板書) 

  [按]此問旨在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教師可引導學生明確:文中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專制統治下人才的遭遇;作者對梅的態度,正是作者對人才的態度;作者對造成梅的病態的痛斥,正是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扼殺人才罪行的痛斥;作者要求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態,正是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設問7】 正因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文中對梅的感情實際上是對人的感情,在“記”的同時,又有飽含感情的抒情性句子,請找出來。 

  ——①“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②“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按]讀此兩句意在體會抒情句的特點,并由此引導學生聯想到作者的《己亥雜詩》,并在課堂上吟誦該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最后教師強調:課文和詩表達了相近的主題,這就是作者對清朝統治者殘酷摧殘壓抑人才的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三、課堂小結 

  這一節我們通過課文的學習,重點學習了四個虛詞、四個實詞,理解了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特點,并學習了一種讀書方法,這就是我的在第一段的學習中所采用的“執果索因”閱讀法,希望大家下去能逐漸地掌握它,運用它。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并將本課所學的虛詞、實詞整理在筆記本上。 

  2、思考并完成課后一、二、三各題。 

  [1]

《病梅館記》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

  2、掌握、積累文言實詞“使、病、解、本、窮”等、文言虛詞“以”和復習使動用法。

  3、理解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恨之情和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教學重點:

  1、誦讀、文言實詞的積累、復習使動用法。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難點:

  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方法:

  誦讀—積累—領悟—表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初中時我們曾學過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大家能不能齊聲背一背這首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清朝統治者扼殺人才的強烈不滿,喊出了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強烈呼聲。今天我們要學的是龔自珍在同一年寫的控訴殘害人才的另一篇作品:《病梅館記》。(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作者。(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簡單介紹一下作者”)

  龔自珍,字璱人,號定盦,浙江仁和人。我國近代杰出的的思想家、文學家。

  三、了解完作者之后,我們一起來看看本課的學習目標,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本文的學習目標有三個:

  1、學習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

  2、掌握、積累文言實詞“使、病、解、本、窮”等、文言虛詞“以”和復習使動用法。

  3、理解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恨之情和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四、為達到這幾個學習目標,本節課我們將采用“誦讀—積累—領悟—表達”的四步法來學習這篇課文。

  五、誦讀。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誦讀時必須注意三點基本要求:就是要讀準字音,讀清句讀,還要讀出語氣。

  1、同學們聽錄音范讀,聽的時候注意以上三個要領,并劃出在預習過程中發現的理解有困難的文言詞語。

  2.錄音聽過之后我們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生字的讀音、注釋,請一位回答。

  欹qī(傾斜)詔zhào(告訴)斫zhuó(用刀斧砍)

  遏è(阻礙)詬gòu(辱罵)貯zhù(貯藏)

  3.結合我們剛才講的字音,請同學們來集體朗讀課文,讀的過程中要注意誦讀的三要基本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4.下面給幾分鐘時間,請同學們結合書下注釋,自由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將不理解的地方劃出,然后我們集體討論解決。

  六、積累。

  1、學生質疑。

  2、指名翻譯下列句子。

  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把梅弄成奇怪的形狀,弄成病態,拿這作為職業來賺錢。

  這里有兩個“以”分別作何解釋呢?下面我們再來看課文中的幾個句子,看看其中的“以”又分別是什么意思?請看屏幕。“以”是《高考考綱》要求掌握的十八個文言虛詞之一,大家在平時要注意多積累。

  ①梅以曲為美憑借

  ②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表目的,來

  ③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a、把b、表目的,來

  ④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憑借

  ⑤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把

  那么這里的“夭”是什么意思?“病”呢?使動用法我們在上一單元曾具體學過,大家還記得使動用法有幾種形式啊?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請同學再找一找文中還有哪些詞語是使動用法呢?

  ①夭其稚枝夭,使……彎曲,摧折。動詞的使動用法。

  ②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夭,使……彎曲。動詞的使動用法。病,使……病,損傷。名詞的使動用法。

  ③縱之順之縱,使……放松。順,使……理順。動詞的使動用法。

  ④必復之全之

  復,使……恢復,復原。動詞的使動用法。全,使……健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再來看第二句: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智力為也。

  梅的枝干的橫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追求金錢的人能憑借自己的智慧能力辦得到的。

  3、我們還要注意本課一些重要實詞的用法,他們是“使、病、解、本、窮”,請大家將書本打開到106頁練習第二題,迅速的做一下前兩項,我們馬上請同學來回答。

  七、領悟。

  1、看完字詞之后,我們再請一位同學來朗讀課文,其他同學看看文章三節分別寫了什么?

  板書:

  以梅喻人

  病梅—療梅

  托物言志

  分析過程:a、課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話這樣說:“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這里的“此”指代什么內容?(“而江浙之梅皆病”)那么江浙之梅為什么會病呢?根源是什么呢?文人畫士的孤僻之隱。那么文人畫士的孤僻之隱是什么呢?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那么文人畫士為了達到這個標準都做了些什么呢?三個不能,后來怎么樣了呢?那么鬻梅者對梅都做了些什么呢?大家要抓住關鍵詞。

  b、第二部分療梅,我們來看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2、本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與我們一般的審美取向不同,很多人認為是“藝術創造”的東西,作者卻認為是在扼殺天性。為什么會這樣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知道本文的寫作背景,好,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清朝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治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

  那么,文章中的“梅”的意義顯然不僅僅是一種植物了,它象征著什么呢?明確:人才。那么大家回憶一下課文出現哪些相關人物呢?文人畫士,將孤僻之隱告訴鬻梅者的人,還有鬻梅者,他們分別有何寓意呢?文人畫士是封建統治者,而后兩者是封建統治者的幫兇。

  3、那么文中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呢?(以梅喻人)這種寫法叫什么呢?托物言志。正因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文中對梅的感情實際上是對人的感情,我們要理解作者的感情就要找出文中能夠飽含作者感情的語句來,請找出來。

  ①“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看這一句飽含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對清朝統治者殘酷摧殘壓抑人才的憤慨痛恨之情。什么禍害呢?(江浙之梅皆病也就是天下的人才都成了庸才。為什么會這樣呢?剛才說對梅怎樣進行摧殘的?斫、養、刪、夭、鋤、遏,那么這些就是對人才的?摧殘。那造成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剛才說的審梅的標準,其實也就是清朝統治者選拔人才的標準,扼殺人才,選用庸才。

  我們再來看下一句②“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作者為什么有這么大的決心呢,我們再來看看其怎么療梅的泥?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作者迫切要求改革弊政和追求個性解放強烈愿望。

  八、表達。

  托物言志這種寫法可以使要表達的意思既含蓄又深刻,避免空發議論,還因為政治氣候的原因,不好直接抨擊時政,所以為眾多的作家所采用。本文借“梅”這一意象,寄托深意,假如現在要求同學們借“荷”、“松”或“菊”等來寫意,那么你將借此抒發怎樣的情懷呢?

  要求:托物言志,詠物抒情,要抓住所托之物的特征。例如花草之類,或抓住外部形態,或瞄準其生活習性。《愛蓮說》及我們上學期所學《荷塘月色》,都抓住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特點,表達潔身自好的情操。

  九、課堂練習。

  1.下列加點字拼音、解釋錯誤的兩項是(B)(E)

  A.以欹為美(qī傾斜)B.甘受詬厲(guò罵)C.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zhuó砍)

  D.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zhào告訴,一般指上對下)

  E.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yù買賣)F.辟病梅之館以貯之(pì開設)

  2.選出下列加點字與例句中加點字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一:夭其稚枝(C)使動用法

  A.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形-動,竭盡B.又時病其漏意動

  C.必復之全之使動用法D.火尚足以明也形-動

  例二:植數莖以塞責(A)來

  A.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來B.梅以曲為美憑

  C.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憑D.今以鐘磬置水中把

  3.選出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組(D)

  A.安得使予多暇日怎么則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定

  B.以五年為期作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

  C.遏其生氣它們的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表肯定語氣,一定

  D.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梅之欹之疏之曲的

  十、課堂小結。

  這一節我們通過課文的學習,重點學習積累了文言實詞“使、病、解、本、窮”、虛詞“以”,復習了使動用法,理解了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特點,深刻體會了作者改革弊政,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并了解了一種學習方法,“誦讀—積累—領悟—表達”,希望同學在以后學習文言文的時候能逐漸地掌握它,運用它。

  十一、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做完鞏固練習。

《病梅館記》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龔自珍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及其局限性。

  2.體會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3.掌握活用實詞及積累相應的實詞、虛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

  2.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初中時我們學過“九州生氣恃風雷”一詩,詩作想象奇異,奔放豪邁,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熱切盼望新興社會力量出現,一掃死氣沉沉的政治局面,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今天,我們來學習龔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館記》

  二、作家作品

  略

  三、解題

  從題目字面上看,本文寫作對象是“梅”,落筆重點在“病”字上,引起讀者深思。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議政,含意雋象。

  四、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正音

  欹(qī)蟠(pán)詔(zhào)

  鬻(yù)詬(gòu)遏(è)暇(xiá)

  2.學生對照原文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第1段:剖析產生病梅原因。

  第2段:表明自己病梅的行動和決心。

  第3段:抒寫自己辟館病梅的苦心。

  3.學生齊讀課文,深入體會。

  4.找出文中所用比喻,進行分析。

  梅花:人才。

  斫其正:對正直人才進行摧殘。

  刪其密:大批人才遭到壓抑。

  夭其稚枝:新生力量被扼殺。

  鋤其直:忠負之士受扼殺,迫害。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疏通了文章大意,這節課我們就一些重點語句、段落進行討論。

  二、討論學習

  1.為什么文章開頭起筆先寫梅的產地?

  明確:產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隱示產梅之盛。

  2.將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對照著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幾句話道出了病態社會的病態的評梅標準,實則是統治階級選擇人才的標準。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當局者忌恨和扼殺那些正直的,有骨氣的,生氣勃勃的人才,而要人們變為委曲,邪侫,毫無生氣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卻不敢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他們心中雖默許這一標準,卻不敢出開用這一標準云衡量“天下之梅”,實際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來。

  4.那些封建統治者的幫兇的具體做了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

  5.目睹梅的病態,作者發出了“誓療”的決心,具體是怎樣療梅的呢?

  明確:“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這里的“必”與上文的“誓”呼應,表達了作者療梅必見成效才罷休的決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無不表現作者追求個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這也正是他民主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

  6.文章結尾用一長句有力結束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在黑暗現實中,面對強大的反動勢力,作者有“療梅”的決心卻自責能力渺小,以感嘆領起,抒發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變革現實,提倡個性解放,主張愛惜人才、培養人才,這幾點是有積極意義的,龔自珍在《已亥雜詩》中寫道:“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正是這種抱負的寫照,表達了作者堅持戰斗,為改造社會奮斗不息的決心。

  三、總結歸納

  1.關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見的、具體的、淺顯的事物來講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寫的是“物”實則讀“志”。

  ②為什么用“托物言志”?

  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在當時“文字獄”恐怖氣氛籠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統治者壓抑人才、摧殘人才的社會主題,只能用這種的托物言志的曲筆來揭露時弊,大聲吶喊,托梅議政,拯救人才。

  四、背誦全文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一篇小文,講清一個道理。

  高一語文教案范例:病梅館記就分享到這里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病梅館記》教案 篇13

  近代首開風氣的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從21歲開始寫作政論文章,壯年服膺今文經學之后,揮動公羊學說的魔杖,登高疾呼,揭露黑暗,抨擊時政,倡言變法。在萬馬齊喑的晚清黑暗中,沖破沉寂,挾時代的風雷,成為近代文學的開山大師。正如梁啟超所言,“晚清思想解放,自珍確與有功焉。光緒所有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由此看來,研究晚清思想解放的潮流,勢必不能擯棄龔自珍,而探求龔自珍的思想,又不妨把龔自珍還給文學,從詩文的角度,探求龔自珍的思想。本文擬就龔自珍的寓言體散文《病梅館記》中的象征手法來管窺龔自珍的思想風貌。

  沉重的政治憂患意識

  龔自珍生活的嘉道時期,清王朝“將萎之華,枯于槁木”的腐敗政治已充分地顯示出來。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不斷加深,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富戶”,農民起義前呼后應,“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支月日”,而且“士無恥心”,“具思全軀保室家,不復有所作為”(《明良論一》)。官愈大,愈恬不知恥,只知取悅媚上,把國家和民族前途拋到九霄云外。在《明良論二》中,龔自珍指出“歷觀近代之士,始進之年,而恥之存者寡矣”!“官愈久,則氣愈偷,望愈崇,則諂愈固;地愈近,則媚亦工,至身為三公,為六卿,非但目未睹,耳未聞,夢寐亦未之及,臣節之盛,掃地盡矣”,面對黑暗腐敗的封建末世,龔自珍以其敏銳的眼光,卓越的膽識,寫了不起11篇《乙丙之際箸議》和4篇《明良論》對君主專制和帝王的絕對權威進行了犀利的批判,他認為政治腐敗的政體原因,乃是“天下事無巨細,一束之于不可破之例,則雖以總督之尊,而實不能以行一謀、專一事(《明良論四》)”,皇帝控制一切,獨斷一切,內閣輔臣只是“待直承旨”。“乾綱獨斷”對臣民的百般鉗制,使得官僚士大夫盡成帝王的仆妾犬馬,朝見長跪,夕見長跪,人格更是受到極大的侮辱,怎么還有廉恥可言。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政治上庸庸碌碌,仰帝王鼻息,不僅絕少建樹,而且形成寡恥,阿諛奉承之風。“四海為秋氣,一室難為春”,廟堂上下,愈加呈現一派寂然無生氣的僵尸景象,整個社會已到了“曰之將夕”的衰世。龔自珍雖位居下僚,但他關心國家大事。是清代每一個站在獨立的學者立場上以個人的思考為依據縱橫議論時政的人物,他是思想家。又是一個實干家,同時更具詩人氣質:“少年哀樂過于人,歌泣無端字字真。”作為一個時代的先覺者,一個不甘遁世自適的志士,他的精神常常是痛苦的。“簫和劍”是他反復使用的意象,代表他多情易感和豪放任俠的兩面。從早年的“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到晚年的“劍氣簫心一例消”。但無論怎樣,龔自珍始終睥睨俗世,直面人生。因此,沉重的政治憂患意識時時積壓心頭,這一點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而888寫于77辭官南歸的1839年,當時正值鴉片戰爭前夜,中英沖突,一觸即發,統治階級對內高壓政策也愈演愈烈,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惡化。77于4月23日出都,7月9日抵杭州家中,寓言體散文888和〈〈已亥雜詩〉〉同寫于這一年,其寄托之意不能不說深刻。

  由此可見,888的象征意義,首先是沉重的政治憂患意識,它以病梅象征茍且偷安,偷惰畏葸的各級封建官員,以“曲”“欹”“疏”象征清朝的病態統治,以“文人畫士”象征玩弄政治把戲的皇帝近臣,以江浙皆病梅象征死氣沉沉的官場,以“病梅館”象征作者革除時弊、挽枯扶榮的愿望和決心。

  二、深刻的解放人才的觀念

  嘉道時期對人才的束縛、壓制、摧殘是極其嚴重的。封建統治者所需要的人才,首先必須是俯首帖耳,曲意逢迎,沒有個性、沒有獨立人格的奴才。這種標準必然導致大批蠢才魚目混珠,討得主子的歡心,成為統治階級馴服的工具,而真正出類拔萃的人才反而為統治階級所不容,統治階級對這樣的人才不是千方百計的加以束縛,使之就范,就是毫不留情的加以殺戮。77不僅對此明察不爽,且有切身體驗。在〈〈乙丙之際箸議之九〉〉中,他指出“當彼之世也,百才士和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民亦戮之,聲音笑貌亦戮之。……其法亦不得要領,徒戮其心,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漸或三歲戮之,百年而戮之。”這也就是說,只要出現了有才能的士子或人才,封建統治者豢養的幫兇就會群起而督責、束縛,用各種卑鄙的手段,使“天下官之種類,盡此數者,既盡軀而師之”

《病梅館記》教案 篇14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2.理解本文“以”字的用法;

  3.認識作者在當時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及局限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文言虛詞“以”的用法。

  2.難點: 第一自然段

  三、教學時數:

  課內自讀課文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

  憙拑

  第一課時

  憗拕

  字詞正音:

  欹qī(傾斜)  詔zhào(告訴)  斫zhuó(用刀斧砍)  遏è(阻礙)  

  詬gòu(辱罵)  貯zhù(貯藏)

  解題:

  初中時我們曾讀過龔自珍的《已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崐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首詩表達了對清朝統治者扼崐殺人才的強烈不滿,喊出了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強烈呼聲。今天我們要學崐的是龔自珍在閂一年寫的控訴殘害人才的另一篇作品。

  《病梅館記》又名《療梅說》,選自《龔自珍全集》,是一篇政治性的諷崐刺雜文或政治小品。

  龔自珍(1791─1841),號定庵,字瑟人,浙江仁和人,是我國晚清時代進崐步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詩人,是提倡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人物之一。自幼崐便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對小學(隋唐以后,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統稱為崐小學)、經學、史學、散文、詩詞等,都很有研究和成績。他寫的散文有300多崐篇,詩詞近八百首,著作《龔自珍全集》。

  他生活的時代是封建社會急劇解體,資本主義剛剛萌芽,外國帝國主義國崐家加緊對我國進行侵略,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的時候。他在政治上主崐張打破現狀,變法圖強,他對外來的侵略,主張堅決抵抗,反對妥協投降。他崐在學術上主張面對現實,沖破儒家思想束縛,提倡學術要為現實政治服務。曾崐與林則徐、魏源等結成宣南詩社。

  龔自珍自己也是被扼殺的人才之一。他1839年被迫辭官(曾任國史館校對、崐內閣中書、禮部主事、宗人府主事)南歸,悲憤交集,寫下本文。迫于當時的崐黑暗統治的嚴酷,難于明言,只好以物喻人,借梅喻政,用含蓄隱晦的筆法表崐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病梅”指改成病態的梅樹,文中借指受壓迫、摧殘的人崐才,“病梅館”是作者設置的醫治病梅的處所,這個地方的開辟,寄托了作者崐拯救人才、保護人才的理想。

  這篇文章巧妙地運用了借喻的手法,從表面上看,字字句句都是在講梅花,崐沒有一句題外的話,但實際上處處都含有寓意,比喻十分自然貼切,充滿了強崐烈的感情。

  “記”是一種文體。

  課文簡析:

  江寧⑴之龍蟠⑵,蘇州之鄧尉⑶,杭州之西溪⑷,皆產  梅。或曰: “梅

  出產

  以      曲  為  美,直  則無姿;以      欹⑸為美,正  則無景;以

  把(枝干)彎曲當作    筆直就  風姿  (樹身)傾斜      端正    景致(枝葉)

  疏  為美,密  則無態。”固也⑹。    此  文人畫士心知  其意,未可明

  稀疏      稠密    姿態  本來是這樣  這些          明白  意思    公開

  詔  大  號⑺以繩⑻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      斫⑼直,    

  宣告大聲號召  約束                    讓      種梅的人砍掉直的枝干

  繩:名作動(意為用這個標準來衡量)

  刪  密,        鋤  正,        以夭梅    病梅⑽  為  業  以求  錢也。

  剪去茂密的枝葉  鋤掉端正的樹身  來使梅彎曲使梅得病作為職業來求取錢財

  密:形作名       正:形作名     夭:使動用法  病:使動用法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        蠢蠢      求錢之民能以  其智力為也。  有

  的              不是(那些)忙忙碌碌地          憑借      做到的  有

  以文人畫士孤癖    之隱⑾明    告  鬻梅者,斫其正,養  其旁    條⑿,

  人把        偏嗜成病的情趣明白地告訴賣  的人        培養  橫斜的枝條

  刪其密,夭其稚枝⒀,鋤其直,遏  其生氣⒁,以求重價: 而  江浙之梅皆病。

  嫩              阻礙  生機        高價  因而        都成

  夭:使……彎曲,使動用法

  文人畫士        之禍  之烈    至  此      哉!

  為病梅了。        (造成的)的禍害的酷烈竟到了這種地步了

  憙拑

  第二課時

  憗拕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    完者,既  泣之      三日,乃誓療  之:

  一盆是完好  已經為它們哭了幾天      治療

  泣:為動用法,為……哭泣

  縱  之  順  之,          毀其  盆,悉  埋于地,解其棕  縛⒂;以五年

  解放它們順應它們的自然生長  那些    全部            棕繩束縛  用

  縱:使動用法使……縱  順:使動用法,使……順

  為  期,必復之          全之。        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⒃,辟

  作為期限  讓它恢復(本性)讓它健全(起來)                    辱罵    設

  病梅之館以貯之。

  (一個)

  之:結構助詞,無實義

  嗚呼,安  得使予多  暇  日,又多閑田,以廣  貯江寧、杭州、蘇州之

  怎樣能    多些空暇時間            大量

  病梅,窮  予生  之光陰以療  梅  也哉!

  窮盡  一生  時光  治療病梅

  簡析:

  一、產生病梅的根源:

  1.舉出有的人對梅的審美觀點。

  2.進一步指出上述觀點是文人畫士的觀點──揭示病梅的社會根源。

  3.寫文人畫士的幫閑們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

  最后一句議論──滿懷義憤。

  二、寫自己療梅的決心和行動。

  三、以感嘆作結。

  寫作特點──托物言志:

  本文要表現的是政治改革的重大主題,揭露批判的對象是清朝統治者壓抑崐人們思想,摧殘人才的罪惡,在當時嚴酷的思想統治之下,這是很難從正面直崐接論述的,因此,作者巧妙地以梅喻人,托梅議政,表面上句句講梅,實際上崐都有言外之意,表達了作者要求改革時政,打破嚴酷的思想統治,追求個性解崐放的強烈愿望。

  但作者在反對封建專制的桎梏時,未能認識人民大眾的力量,而試圖以個崐人奮斗來解除封建專制的束縛,這就是作者的思想上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崐

  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

《病梅館記》教案 篇15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并認識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2、理解文言詞語“以”、“則”、“之”、“其”、“夭”、“病”、“泣”、“順”。

  3、理解本文內容,體會其“托物言志”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文言詞語,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和文章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有一首詩幾乎人人能背誦,這就是《己亥雜詩》。大家能不能齊聲背一背這首詩?

  龔自珍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哀痛和吶喊?因為迫切要求改良的龔自珍對政治腐敗的清朝封建統治者禁錮思想、扼殺人才的現實極其不滿。正如他在《乙丙之際著議第九》里所說:“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一句話,就是扼殺憂國憂民之心,扼殺禮義廉恥之心,扼殺改革發展之心。針對這種現實,龔自珍寫了一篇藝術性很強的小品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病梅館記》。

  (板書:病梅館記)

  二、學習新課

  1、解題

  [教法]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作者、作品和題目。

  [要求]學生明確以下五點:

  ①作者的生卒朝代——清代后期。

  ②作者的姓名字號——龔自珍,字      ( s )人,號定     (   n) 。

  ③對作者的定評——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先 驅。

  ④作者的作品和文集——《龔自珍全集》。

  ⑤題目——“記”標明文體是小品文或隨筆。

  2、預讀

  [教法]兩名學生一人讀前一段,一人讀后一段,要朗讀。

  [要求]兩名學生讀的同時,其他學生看課文,并用鉛筆劃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3、釋譯

  [教法]①采用學生提疑,學生解疑的方法解決課文中學生不懂的一些問題。

  ②老師提疑并引導學生解釋、翻譯、理解一些語句。

  ③全文疏理完畢后,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要求]重點弄清以下內容。

  (1)結合句子理解“以”、“則”、“之”、“其”四個虛詞。

  (2)結合句子理解“夭”、“病”、“泣”、“順”四個活用的實詞。

  (3)結合課文釋譯以下九個句子:

  ①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②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③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⑤斫其正,養其旁條

  ⑥既泣之三日

  ⑦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⑧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⑨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4、理解

  [教法]設疑提問,啟發談話為主。

  [要求]①逐段理解文章的表層內容。

  ②在《己亥雜詩》與課文的對比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

  【 設問1】課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話這樣說:“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這里的“此”指代什么內容?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此句前冒號的作用,并明確:冒號表示對上文的總結,說明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所造成的惡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來賺大錢,而這種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就必然導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惡果。

  (板書:斫   養    刪    夭    鋤    遏)

  【設問2】為什么有人會將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讓其賺大錢呢?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是什么?請作最簡要的回答。

  ——因為文人畫士喜歡“夭梅病梅”卻不敢“明詔大號”地用此時尚去“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

  (板書:繩    夭   病)

  [按]此句旨在引導學生理解“此文人畫士……以其智力為也”兩句意思,教師在引導學生作答的同時,讓學生明確:“江浙之梅皆病”惡果的產生是由于“鬻梅者”制造病梅“以求重價”的行為所致,而“鬻梅者”制造病梅的原因則是由于文人畫士的偏嗜病梅——這就是病梅產生的社會根源。

  【設問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沒有具體的內容?

  ——它的,它們的。文中有具體的內容,如:“或曰:……密則無態。”

  “或”字怎么解釋?誰能對此作大膽的推測?

  ——有的人。可能是一般人,也可能是居高位者,甚至是統治者。不然何以使文人畫士“心知其意”并以之為尚?

  [按]通過此問必須啟發學生明確:封建統治者的品梅標準或說是“孤癖之隱才是產生江浙之梅皆病”的根本原因。顯見,作者的影射對象之所在。

  【設問 4】面對“江浙之梅皆病”的社會現象,作者的表現是什么?請用三個字來概括,看誰說的準確?

  ——泣    療    貯 (板書)

  [按]此問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辨析篩選的方法選出上述三個字,并明確: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療救梅、保護梅的行動和決心,其行其志令人稱許。

  從文中看,作者療梅的具體辦法是什么?

  ——縱、順、毀、解、復、全(板書)

  【設問 5】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記病梅館的?

  ——一是社會方面對梅的摧殘、扭曲;一是作者對梅的哀痛、療救。這正是全文的基本內容。(板書:社會    作者)

  【設問6】作者僅僅是為寫梅而寫梅的嗎?

  ——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板書)

  [按]此問旨在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教師可引導學生明確:文中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專制統治下人才的遭遇;作者對梅的態度,正是作者對人才的態度;作者對造成梅的病態的痛斥,正是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扼殺人才罪行的痛斥;作者要求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態,正是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設問7】 正因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文中對梅的感情實際上是對人的感情,在“記”的同時,又有飽含感情的抒情性句子,請找出來。

  ——①“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②“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按]讀此兩句意在體會抒情句的特點,并由此引導學生聯想到作者的《己亥雜詩》,并在課堂上吟誦該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最后教師強調:課文和詩表達了相近的主題,這就是作者對清朝統治者殘酷摧殘壓抑人才的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三、課堂小結

  這一節我們通過課文的學習,重點學習了四個虛詞、四個實詞,理解了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特點,并學習了一種讀書方法,這就是我的在第一段的學習中所采用的“執果索因”閱讀法,希望大家下去能逐漸地掌握它,運用它。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并將本課所學的虛詞、實詞整理在筆記本上。

  2、思考并完成課后一、二、三各題。

《病梅館記》教案 篇16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 姜華忠

  課型:常州市語文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評優課。

  上課時間、地點及班級:1998/9/21上午第4節,省前中高一(2)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投影課題及作者。(配音,配病梅插圖)

  投影教學目標 (配梅花插圖)

  能聯系有關背景材料研讀課文,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

  能具體分析課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能掌握文中“繩、夭、病、復、全”等實詞和“以”、“之”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具體分析課文

  1、學生個別朗讀全文,初步體會本文的主旨及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2、檢測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并完成思考練習一、二。(充分利用觸摸區響應,移動響應,文本響應,配梅花插圖)

  3、簡介作者。龔自珍,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詩人,散文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之一。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他對清朝嚴酷的思想統治和腐敗的政治深感不滿,力主“更法”“改圖”,廢科舉,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則徐、魏源等人組織“宣南”詩社,講求經世致用之學,宣傳改良主義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義,也仍然為保守勢力所不容。所以他一直遭受排擠打擊。在北京輾轉10年,都是做小官,最后還被迫棄官回鄉。他的革新思想在當時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并對后來的維新派政治改良運動起了推動作用。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有功焉。”(配作者及梅花插圖)

  4、寫作背景簡介。清朝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治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本文寫于1839年,是作者辭官南歸之后寓居江蘇昆山時所作。(配梅花插圖,利用觸摸區響應并閃爍圖標“八股文”和“文字獄”各三次)

  (1)八股文:明清科舉制度的一種考試文體,每篇有部分組成。在內容上,八股文只許為圣賢立言,講四書五經所講過的道理,如有所闡發也不能越出程朱理學的范圍。這種內容固定而形式死板的文體,是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對當時文化思想的發展危害很大。

  (2)文字獄:舊時統治者往往故意從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以鎮壓知識分子,叫“文字獄”。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大興文字獄,刑罰殘酷,株連眾多。龔自珍《詠史》:“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5、具體分析“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決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了重大的政治主題。下面展開討論并完成表格內的有關內容,具體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這種手法的。(充分利用觸摸區響應)

  表層意

  言外意(比喻義)

  梅

  (人才)

  病梅

  (遭摧殘、壓抑的人才)

  文人畫士

  (封建統治者)

  品梅標準:(曲、欹、疏)

  (選拔人才標準:奴才、庸才、 

  歪才)

  摧殘梅的手段:(繩、夭、病、斫、刪、鋤、養、遏)

  (束縛人才思想、屠殺正直之士、

  豢養奸邪小人、扼殺新生力量)

  摧殘梅的后果:(皆病、禍烈)

  (大批人才遭殘酷屠殺)

  療梅的措施:(購、縱、順、毀、埋、解、復、全、辟、貯)

  (解除人才束縛、恢復人才生機、

  解放人才個性、改革沉悶政局)

  療梅的愿望:(誓、必、

  甘、窮)

  (表達了拯救人才的強烈愿望、

  與準備迎接斗爭的堅定信心)

  6、分析作者時代的和階級的局限性。作者在文中表達了解除人才束縛、恢復人才生機、解放人才個性、改革沉悶政局的強烈愿望,這種思想是積極的,值得肯定的,它的主旨其實可以用“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話來概括。然而作者以慨嘆作結,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這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政局。那么作者為什么會以慨嘆作結呢?作者所追求的只是個性解放,所依靠的力量只是他個人的力量,這當然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另外,從《己亥雜詩》中的兩句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們也可以進一步體會到,作者把這種希望寄托在“天公”即清朝最高統治者皇帝身上,這就決定了他的政治主張最終是不可能得到實現的。這體現了作者時代的和階級的局限性。雖然如此,作者為改革沉悶的政治局面所體現出來的無所畏懼的勇氣和忘我的犧牲精神仍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所在。

  聽全文配樂朗誦,進一步體會本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課外閱讀《龔自珍傳》,全面了解其人其文。 

《病梅館記》教案(通用16篇) 相關內容:
  • 病梅館記教案

    教學目的1、了解作者并認識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2、理解文言詞語“以”、“則”、“之”、“其”、“夭”、“病”、“泣”、“順”。3、理解本文內容,體會其“托物言志”的特點。...

  • 病梅館記教案

    【目的要求】 1.掌握,積累“病”、“業”等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以”、“之”等文言虛詞。 2.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3.學習借梅議政這種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 《病梅館記》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2)學習借梅議政這種托物言志的寫法; (3)掌握、積累“使”“病”“解”“本”“窮”等文言實詞,學習“以”“之”等文言虛詞,復習使動用法。...

  • 病梅館記(通用12篇)

    一 教學目標:(一)了解作者并認識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二)理解本文內容,體會其“托物言志”的特點。(三)積累文言詞語,并掌握詞類活用。...

  • 《病梅館記》精品教案設計教學設計(精選14篇)

    病 梅 館 記龔自珍[教學目標] 1.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2.理解本文的比喻意義和寫法。3.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壓抑人才的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教學重點]文言詞語的用法。[教學難點] 比喻意義和寫法。...

  • 《病梅館記》精品教案設計(精選12篇)

    病 梅 館 記龔自珍[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并認識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2.理解文言詞語“以”、 “則”、 “之”、“其”、“夭”、“病”、“泣”、“順”。...

  • 《病梅館記》(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認識龔自珍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及其局限性。2.體會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3.掌握活用實詞及積累相應的實詞、虛詞。教學重點和難點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

  • 《病梅館記》學案(通用14篇)

    1. 分析第一段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深意。答:第一段揭示了產生病梅的原因。開頭一句引出議論對象。接著作者又分三層論述產生病梅的原因。第一層,舉出有的人對梅的審美觀點:“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 病 梅 館 記(精選12篇)

    24 一、知識教育目標1.了解龔自珍和寫作背景。2.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式。二、能力培養目標1.鑒賞托物言志的寫法。2.學習結合語境揣摩語言。品味本文準確、形象的語言。...

  • 《病梅館記》教案B(精選13篇)

    重點:1、培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朋友比較鑒賞的能力課時:一課時一、導入今天學習《病梅館記》,作者龔自珍,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我們以前學過他的《己亥雜詩》。...

  • 《病梅館記》教案 于慧琦_(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誦讀課文,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2、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3、提高學生誦讀和欣賞文言文的水平。教學重點: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旨意。...

  • 《病梅館記》教案A(精選17篇)

    重點:1、了解作者的寓意2、托物言志手法的使用3、體會作者的情感課時:一課時教學步驟:一、導入:古代詠物的詩詞很多,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中,通過蓮表達自己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

  • 病梅館記(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認識龔自珍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及其局限性。2.體會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3.掌握活用實詞及積累相應的實詞、虛詞。教學重點和難點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

  • 第三冊病梅館記(精選6篇)

    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投影課題及作者。(配音,配病梅插圖)投影教學目標(配梅花插圖)能聯系有關背景材料研讀課文,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能具體分析課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 《病梅館記》(精選15篇)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并認識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2、理解文言詞語“以”、“則”、“之”、“其”、“夭”、“病”、“泣”、“順”。...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武区| 翁源县| 晋州市| 开远市| 林西县| 成都市| 咸丰县| 灵丘县| 宁阳县| 宝鸡市| 巩义市| 安多县| 平山县| 西昌市| 泰和县| 汉沽区| 太谷县| 肇源县| 黎川县| 苍梧县| 会东县| 连平县| 合川市| 澄江县| 耒阳市| 成都市| 宿州市| 平和县| 缙云县| 菏泽市| 宿州市| 巴林左旗| 利辛县| 汤阴县| 郸城县| 赣州市| 东明县| 安溪县| 博野县| 疏勒县| 涟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