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通用15篇)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發布時間:2024-01-03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通用15篇)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品讀結合的方式賞析詩歌,培養詩歌鑒賞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緒變化,感悟作者復雜情感。

  3、探究藝術手法,談論人生感悟。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情緒變化,感悟作者復雜情感

  教學難點

  探究藝術手法,談論人生感悟

  教學課時及教學時間

  2課時,20xx年12月27日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10分鐘)

  有這樣一個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使天下大定,海縣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鄉人司馬相如、楊雄那樣,以一篇辭賦文章一鳴驚人,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歲才奉召供奉翰林,兩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這個人就是———李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代表作《行路難》(其一),感受下詩人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

  二、作者簡介(5分鐘)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三、了解詩歌寫作背景:(10分鐘)

  《行路難》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所作。作于天寶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

  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四、賞析學習(45分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1)同學們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李白離別京城,親朋好友為他設宴餞行,宴席十分豪華。

  金樽、玉盤——極言飲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饈——極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萬錢——極言酒、菜之珍貴。

  然而稟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詩人對此美酒佳肴卻“不能食”“心茫然”。同學們想一個這樣的情景: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

  問:同學們你們想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呢?

  (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同學們看這四句中的“停”“投”“拔”“顧”四個連續動作與“金”“清”“玉”“珍”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就能讓我們感受到詩人極度憤懣、抑郁不舒的心情。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艱難險阻。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宏大的事業,可是受詔入京后,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性格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yǐn,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

  問:那老師在這里問一下,同學們,詩人在這里用“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呢?(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自己說:(同學們理解的很透徹,看來同學們聽課都非常專心啊!)

  (3)“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這四句節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現出進退失據而又不甘自棄,繼續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4)最后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其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現得何等豪邁、直爽!

  背誦課文并翻譯詩句

  六、小結(3分鐘)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行路難》這首詩,通過本節課,我們要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的思想境界。

  七、作業:(2分鐘)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3、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盡其才的大好時代

  教學重點: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和聯想比較

  教學難點:對鑒賞詩歌的學習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搜集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湘夫人為我們講了一個苦戀的故事,抒寫了與佳人相會而不得的煩惱,下面我們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看看他煩惱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難行,無才難行,有才亦難行。) 板書標題《擬行路難》。

  二、讀懂大意

  要求:明確體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1、讀懂大意之體裁:聯想比較學過的詩歌體裁和樂府古詩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2、讀懂大意之讀音、節奏;

  3、同位合作,根據大意試背誦

  三、知人論詩

  1、聯想比較,就全詩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詩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并通過朗讀體現自己的理解。

  2、示范誦讀,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①交流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鮑照(?~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山東東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說山西上黨(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20多歲時,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一年(444),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閑居了一段時間。后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的侍郎,在劉□和太子劉劭一起謀殺宋文帝之前,他已離去。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后,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后,明帝劉□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子勛反對劉□的斗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②領悟詩歌主旨:

  問題導入: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是怎樣的難?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四、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 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五、賞析技巧

  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六、拓展:讀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七、總結全文

  鮑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滿著悲劇色彩,這悲劇色彩來源于他生存的時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沖突。

  兩晉南北朝,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但是鮑照出身寒微,這兩者之間的沖突只是鮑照悲劇形成的前提,形成鮑照悲劇的決定性因素是他個人的抱負和志向,鮑照是一個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強烈的人,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等種種目標的追求,并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一切。老莊哲學中一切消極遁世,委順求全的東西,都與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顧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心靈中就激起沖騰不息的波瀾,表現出憤世疾俗的深沉憂憤。這種憂憤的情感發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獨特風格。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3

  教學重難點:

  1、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理解主旨),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比興”手法的運用。

  3、對比閱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行路難》為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擬,摹仿《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種種憂患,寄寓悲憤之情。

  二、知人論世:

  (一)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二)作者簡介:

  1、鮑照的生平

  鮑照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是“負鍤下農”。二十多歲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詩被賞識,擢為王國侍郎,以后擔任過太學博士及縣令等低級官職,最后任臨海王劉子頊參軍,在劉子頊舉兵叛亂失敗時,死于亂軍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鮑參軍。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

  2、鮑照的人生道路

  鮑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滿著悲劇色彩,這悲劇色彩來源于他生存的時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沖突兩晉南北朝,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但是鮑照出身寒微,這兩者之間的沖突只是鮑照悲劇形成的前提,形成鮑照悲劇的決定性因素是他個人的抱負和志向,鮑照是一個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強烈的人,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等種種目標的追求,并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一切,他不顧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心靈中就激起沖騰不息的波瀾,表現出憤世疾俗的深沉憂憤。這種憂憤的情感發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獨特風格。

  3、鮑照的詩歌創作

  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詩、賦、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還是詩歌。《擬行路難》18首為其代表。這組詩主要表現其建功立業的愿望,抒發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

  三、描述詩意,整體把握

  在平地上傾倒杯水(介賓后置),水向四處分流(比喻人生際遇不同)。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舉杯飲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這句說,歌唱聲因舉杯飲酒愈益悲愁而中斷.)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說什么不敢表達自已的思想.。悲愁深沉,郁結在胸,酌酒難以自寬,長歌為之斷絕。滿腹感慨吞聲不能言,(其內心痛苦可想而知。)

  四、探究討論:

  1、文中有沒有可以表現詩歌整體情感的詞語?

  “愁”(詩眼)

  (1)愁什么?愁的內容——“命”(門第決定人生)(課后練習二)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這一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人生哲理。暗示了現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就是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這是古代的血統論。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出憤怒的控訴。

  (2)如何解愁?借酒消愁,悲歌斷愁

  (3)愁的結果?吞聲躑躅不敢言(不敢言不等于無言啊)

  (4)詩歌的主旨:

  明確:詩人以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起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表現了詩人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下遭受壓抑的激憤之情,對士族門閥的壓迫表現出了強烈的不滿和反抗。

  (5)體會“安能行嘆復坐愁”“心非木石豈無感?”這兩個反問句,在表現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課后練習一)

  “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應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涵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暗含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

  “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是詩人思想情感的大轉折。上文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消愁”“悲歌斷愁”結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用反問的句式,達

  (6)描述并畫出詩人情感變化的曲線: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看似平靜以理自喻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暗流涌動所嘆者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借酒消愁悲歌斷愁

  心非木石豈無感?

  心非木石豈能無愁

  吞聲躑躅不敢言。

  忍氣吞聲不敢言愁

  情感:看似平靜——悲憤難抑——激昂抗爭——無奈壓抑

  認命——不認命——認命

  抨擊悲憤無奈

  (7)比較閱讀:李白的《行路難》與鮑照的《擬行路難》(課后練習三)

  圖片

  問題1:從思想內容和表達情感看,李白的《行路難》與鮑照的《擬行路難》有何異同?

  明確:從思想內容看,兩首都是寫懷才不遇的悲憤不平的感情;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于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深邃的詩意全詩氣勢連貫,筆力酣暢淋漓、跳蕩雄肆

  742年詩人李白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于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問題2:同樣是行路難,同樣懷才不遇,抱負不能施展,李白卻在行路難中喊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樂觀自信;而鮑照卻是“吞聲躑躅不敢言”,憂憤不平。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原因。

  明確:

  (1)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

  明確:李白生活在盛唐,經濟繁榮,政治相對開明,士族門閥政治受到抑制,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李白的詩歌中也總會出現愁緒,但是顯示的是強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氣。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體現出了盛唐氣象(雄渾、充沛的活力)

  鮑照,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鮑照的作品藝術風格俊逸豪放,雖才華橫溢,又獻詩言志,卻因出身寒門,一生沉淪下僚,郁郁不得志。

  (2)詩人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處世自信,性格豪邁,充滿激情,雖仕途坎坷,但仍樂觀自信;鮑照是充滿追求,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等種種目標的渴望,并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一切,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性格上多憤世疾俗的深沉憂憤。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4

  《行路難》說課設計

  滄州第五中學  王凱梅

  一、             教材分析:

  《行路難》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的一首樂府詩。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 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提出“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方面,要求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希望學生能根據作者的生活經歷,理解李白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交織起來的復雜心態,感受到本詩抑郁和奮發、失望和希望急劇交替變換的感情基調。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立足課本,拓寬視野,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在讀懂本詩中李白懷才不遇的心情后,通過綜合知識積累,把握李白詩歌的風格進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             教法學法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比較、藝術性創編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步步推進,在讀、說、賞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四、             教學構思:

  新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把這節課定位于鑒賞誦讀課。設計了分層推進式誦讀——拓展積累式鑒賞的板塊教學模式。

  五、教學過程:一課時

  (一) 故事導入:老師講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墨的故事,同時展示在網絡中找到了對于李白身世介紹的片斷。在老師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學生會有極大的興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從而收到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的良好效果,并為下面理解本詩的情感底蘊奠定了基礎。

  (二) 分層推進式誦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  

  1.  朗讀: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  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老師解疑。

  3.  品讀:以老師的問題為開頭回答問題——透過詩歌我讀到了……(讀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讀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組或幾組反義詞填空:《行路難》是一曲交織——與——的急劇變化的音樂。從而把握詩歌朗讀的感情變化應該是低沉——激昂。

  4.  競讀:男女生比賽,自己說說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5.  自讀:把自己假想成天寶三年時離開長安懷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

  6.  齊讀:女生齊讀前三組詩句,男生齊讀后三組詩句。

  7.  背誦:

  葉圣陶說過:“美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通過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節,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 拓展積累式鑒賞:我設計了“聽——讀——說——找——寫”五個小環節,通過閱讀老師搜集到的李白表現懷才不遇情感的同類詩歌,讓學生做一下橫向的比較,從而感受到李白詩歌自然豪放的風格和他獨特的個性。

  1.        聽:老師播放這兩首詩歌的錄音,學生做標注。

  2.        讀:自己朗讀,對照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分組討論,老師解疑。

  3.        說:以“我欣賞————詩句,因為————”的句式談談自己的理解。

  4.        找:對比三首詩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詩句。

  5.       寫:通過拓展賞析,請學生按照這樣的格式寫一組排比句,表達出朗讀李白詩歌的感受。

  徜徉于李白詩歌的海洋,我聽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語文課堂應該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探索,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這個環節主要訓練學生獨立把握領悟詩歌風格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進行抒情性的語言表達訓練,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附錄:

  李白,字太白,……白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天寶初,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見金鑾殿,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酒徒飲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永王璘都督江陵,辟為僚佐。璘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會赦得還。族人陽冰為當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游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作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他只能游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后,李白也受牽連入獄,后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涂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①,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②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注釋】

  ①秋雁:喻李云。

  ②蓬萊文章:這里指李云供職的秘書省。

  【簡析】

  詩旨在以蓬萊文章比李云,以謝清發自喻。借送別以贊對方,惜其生不稱世。開首二句,不寫敘別,不寫樓,卻直抒郁結,道出心中煩憂。三、四句突作轉折,從 苦悶中轉到爽郎壯闊的境界,展開了一幅秋空送雁圖。一“送”,一“酣”,點出了 “餞別”的主題。“蓬萊”四句,贊美對方文章如蓬萊宮幽藏,剛健遒勁,有建安風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謝自比,表達了對高潔理想的追求。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 文藝觀。末四句抒寫感慨,理想與現實不可調和,不免煩憂苦悶,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尋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萬變,藝術結構騰挪跌宕,起落無端,斷續無跡,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矛盾的心情。語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諧統一。“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 銷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來描摹愁緒的名言,眾口交贊。

  將進酒①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①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②,丹丘生③,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④饌玉⑤何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⑥昔時宴平樂⑦,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⑧沽取⑨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⑩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注釋】

  ①會須:應當。

  ②岑夫子:詩人的一位隱居朋友。一說名勛。

  ③丹丘生:元丹丘,隱居不仕,與詩人交好。

  ④鐘鼓:泛指音樂。

  ⑤饌玉:泛指美食。

  ⑥陳王:曹植。曹操子,曾被封為陳王。

  ⑦平樂:觀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陽故城西。

  ⑧徑須:竟須,猶只管。

  ⑨沽取:指買酒。取字語詞,無義。

  ⑩將出:拿出,拉出去。

  【簡析】

  這首詩意在表達人壽幾何,及時行樂,圣者寂寞,飲者留名的虛無消沉思想,愿在長醉中了卻一切。詩的開頭六句,寫人生壽命如黃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復重返,如此,應及時行樂,莫負光陰。“天生”十六句,寫人生富貴不能長保,因而“千金散盡”“且為樂”。同時指出“自古圣賢皆寂寞”,只有“飲者留名”千古,并以陳王曹植為例,抒發了詩人內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結局,寫詩人酒興大作,“五花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圖一醉方休。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懷。“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詩人自信為人的自我價值,也流露懷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積極思想感情。詩深沉渾厚,氣象不凡。情極悲憤狂放,語極豪縱沉著,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詩句長短不一,參差錯綜;節奏快慢多變,一瀉千里。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2.理解這首詩詞的主要意思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教學難點

  體會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學習古詩詞要整體了解各首詩詞的主要意思,記住其中那些表現詩詞主旨的優秀詩句,能夠背誦

  二、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有“詩仙”之稱。少年抱負宏大。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天寶(742年)由友人道士吳筠推薦,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學侍臣,以詩賦為朝廷點綴升平。因與權貴不和,被迫“賜金放還”;安史之亂起,參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連,流放夜郎,遇赦東歸,后病逝于當途。

  有《李太白集》。現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詩九百多首。

  三、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劃分句子停頓

  行路難(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自由朗讀詩文

  3.請二到三名學生朗讀詩文

  4.理解詩文的內容,要求

  (1)掌握重點詞在詩中的意思

  (2)賞析句子的含義

  (3)把詩歌內容轉化為散文化語言

  5.齊讀全詩

  四、探究詩文主旨

  本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這首詩反映了李白被迫離開長安之際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長安兩年的經歷,使他認識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艱難,滿懷悲憤,卻又無可奈何,產生了進退失據、茫然無措的強烈痛苦,反復感嘆:“行路難!行路難!”另一方面,積極用世的愿望,對自己才能的堅信不移及歷史上一些賢人最終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對前途滿懷希望,相信自己終會有乘風破浪之時,顯示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對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詩交織著現實與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與希望的復雜心情,充滿著一股抑郁不平之氣,一種昂揚奮進之志。這既反映出當時現實對詩人的沉重壓抑,也表現出詩人豪放不羈、自強不息的個性。

  五、小結

  本詩利用比興的手法描寫了人世間的坎坷,抒發了詩人的人生追求,表現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詩人不畏人生艱難,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沒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學習的。

  六、背誦這首詩(指導學生根據詩的意境背誦)

  七、閱讀

  試比較,陶淵明的《飲酒》和李白的《行路難》這兩首詩抒發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飲酒》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后寫的抒情小詩,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對自己的隱居生活表示滿意,也能從心靈安逸、遠離世俗煩惱的高度來認識。《行路難》是李白借樂府古題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詩篇。面對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高呼“行路難”,輔佐明君、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無從實現,忿忿不平之氣溢于言表。

  八、練筆

  在你生活或者學習的過程中,你也一定遇到過困難,遭遇過挫折,經受過痛苦,面對這樣的境遇,你該如何對待?請把你的感受寫出來。

  要求:寫出真情實感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6

  20xx年4月2號—4號,山東省古詩文教學研討會在煙臺龍口舉行,我在參會的同時,有幸執教了李白的《行路難》一課,《行路難》是李白遭遇仕途坎坷之時所發出的人生感慨。李白——生逢大唐帝國的鼎盛時期,夙有“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抱負,渴望得到君王的賞識,天寶元年,他42歲,經朋友舉薦,受玄宗皇帝詔聘來到長安,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準備大顯身手,建立一番功業。但是此時的玄宗已喪失了早年勵精圖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學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華為宮廷生活做點綴。而李白那種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性格也與權臣們格格不入。在宮廷不久即蒙受讒言,最后竟被玄宗找了個借口發落出來。幾十年的功業追求化為泡影,這首詩寫在李白無奈離京朋友為他送別之時

  課堂教學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我想: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語文課的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體味一種人文精神的關懷。我們要用美的藝術形象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審美情操,使學生受到藝術美的熏陶,然后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觀察能力、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不斷地磨課,我感覺:要出一節自己感覺滿意的課,不經過千錘百煉是不行的!對這節課我一次次的教學設想被推翻,又一次次建立新的教學設想,真是“不斷磨練,不斷完善”,對這節課,我體會最深的有如下幾點;

  由談李白自然導入課文,再由李白的“嗜酒”過渡到面對美酒佳肴難以下咽,在此基礎上走進課文探尋緣由。

  在“讀準、讀順”環節遵循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當的課堂上可能自己一提到“節奏”問題的時候,有一些突兀,學生們沒有很好的理解我的意思,把如何讀好一首詩歌的方法一一推薦了出來,或許更換一種問的方式會更好,比如:如何停頓 在整體感知環節中,我通過適時地展示背景,增強學生們對于詩的了解,詩歌,我個人感覺不適合翻譯出來,學生們“一望而知”但是具體說說,又無從談起,當給他們一個背景幫助之后,使得他們慢慢向詩境靠攏。

  在“讀細、讀情”環節,我設計了:“我從詩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詞語、句子),讀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難”, 我這樣認為的原因是什么?”此環節設置是想達到:教學生一種方法,具體可抓;當再次背景引入的時候,想通過背景的拓展,螺旋問題的上升,實現問題的勾連;在這個環節的最后實現了“以詩解詩”的目的。標點符號的改動,語氣助詞“啊”的增加,想讓學生的朗讀過程出現層次感,最終達到“詩無達詁”的目的。

  在“讀理、讀人”的環節,回歸到“難”的主線,當李白面對“難以下咽(食物);難以施展(抱負);難以選擇(前路);三個方面的呈現也是想提示學生進行背誦,最后李白的諸多方面詩詞想告訴學生“李白不止一面”,讓學生在課外的詩詞拓展方面有所收獲!

  當然本節課也有諸多遺憾之處,例如:首先,在指導學生的朗讀方面,如何更好地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讀出層次,讀出感情,還需要再多多努力;其次,當學生的朗讀很出彩的時候,沒有給予肯定到位的評價,同時在鼓勵其他學生的勇敢試探方面還是需要我再加大功夫。

  李白的《行路難》是他在“跋涉”他自己的夢想征途,其實,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何嘗不是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著一場場夢想的“跋涉”呢?每一次課堂的師生共同學習和收獲都是這趟夢想征途上獨有的風景,我愿意且思且行!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了解作者作品,積累文言字詞,背誦詩歌; 體會詩歌的意境和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體會并學習詩人在失望中沖破沖破黑暗,追求光明,施展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容,掌握詩歌表現手法,理解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境和包蘊的人生哲理,掌握本詩引用的歷史典故及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通過作者導語

  李白這個名字相信大家已經都非常熟悉了,李白是酒中仙,詩中仙,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舉起詩歌的火炬,照亮了壯麗的唐代文明。今天讓我們繼續對他詩歌的學習,共同走進他的《行路難》

  二、檢查預習

  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創作背景 李白生性傲岸不羈,不愿阿諛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敗集團,無法處理好朝廷復雜的人際關系,不久遭到權貴的讒毀,于天寶三年年被玄宗“賜金放還”。《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到饞毀,被迫離開長安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本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悶不平之感。

  三、讀課文

  1、教師泛讀 同學時注意重音、節奏、情感、意境。

  2、學生誦讀

  四、翻譯

  自主翻譯,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共同交流 注意通假字: “直”同“ 值”,價值。 金樽:酒杯;清酒:名貴的酒 ; 珍饈:珍貴的食品 “羞”同“饈” 箸:筷子;塞:堵塞 安:哪里 四、析讀層次,感受思想美。 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一個層次,共分三個層次。下面分組賞析各個層次

  ★第一節的感情基調是什么?從什么方面體現出來? 明確:憂郁悲憤 運用“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和“停”、“投”、“拔”、“顧”四個連續性動作,形象地表現了詩人政治失意后心緒茫然、痛苦悲憤的心情。

  ★第二節寫了什么內容,反應了詩人什么樣的矛盾心情? 明確:回應了“行路難”的題目。用比喻和典故寫仕途的艱難及前途的信心。盡管上節說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為,他還要“渡黃河”、“登太行”。無奈現實環境中“冰塞川”和“雪滿山”。想有所作為卻不能體現出詩人的矛盾心情。

  ★第三節的情感基調是什么?表現出怎樣的情感反復? 明確:樂觀自信。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 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五、討論

  1、行路難,有多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黃河和太行 大水名山川 就像詩人的高遠理想 “冰塞川”“雪滿山”尤其是 “塞”“滿”象征了實現理想的道路曲折太多,象征仕途十分艱難。這就是詩人筆下的鮮明意象 借助意象理解詩意 詩境 是鑒賞詩歌的辦法 現實和理想的距離讓作者倍感痛苦,終于發出怎樣的苦悶感嘆呢?(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看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仰天長嘯天無語,竟使英雄淚滿巾”。

  2、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明確:是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確: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愿望。

  ☆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明確: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

  ☆本是怎樣體現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 明確:巧用歷史典故;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跳躍式的結構;感情基調激越高亢、樂觀向上。

  六、總結

  詩歌的寫作亮點;

  1、真情流露,一波三折

  2、巧用比喻,暗示人生

  3、引用典故。含蓄做比

  4、夸張描寫,畫龍點睛 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你會怎么做?在苦難中,也許李白是我們自信的一種力量,是我們翱翔長空的一雙翅膀。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學習李白的胸懷坦蕩,積極樂觀。倔強自信,學習他永不言敗的精神!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七、作業布置

  背誦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極其作用

  《行路難》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首詩,是詩人李白離開長安時的心情抒懷。詩人借樂府古題《行路難》抒發了自己的苦悶、悲憤以及仍執著追求理想的強烈自信。因此,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意義重大。

  2、學情分析

  《行路難》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感情波瀾起伏,跌宕變化,詩人的情感時而失落苦悶,時而充滿希望,其中適當運用長短句、感嘆句,使詩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由于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因此在體會詩歌感情之后,讓學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經歷,并談談收獲,對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本詩作用極大!

  3、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置為:

  第一、抒情誦讀。

  新課標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于變化的語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第三、體會詩人哀而不傷、悲而能壯、雖歷經矛盾卻仍昂揚向上的情懷。

  4、教學重難點

  三分文章七分讀,所以我將誦讀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由于時代和年齡的限制,體會詩人的情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

  具體做法如下:

  1、情境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誦讀品味法——反復誦讀,讀出韻味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發現道理。”教會學生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具體做法如下:

  1、批注法——勤動筆墨,寫下感悟。

  2、討論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學習,積極參與。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1、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上課一開始,我就用翰林院學士李白醉酒給楊貴妃賦詩時,讓總管太監高力士為其脫靴,國舅楊國忠為其研磨導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賜金還鄉的故事導入。這樣做不僅僅讓學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詩歌的寫作背景,并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舉兩得。

  2、出示目標,明確目的地

  3、傾聽文本,進入情境

  播放《行路難(其一)》的配樂朗誦帶,讓學生能夠讀準字音進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濟滄海、歧路這幾個字檢測學生聽讀效果。設計本環節的意圖在于醞釀一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因為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不可能有人對道理的追求。”

  4、反復誦讀,走進文本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個別學生范讀,其他同學糾讀、評讀;然后集體朗讀;最后小組內有感情的朗讀,由小組派優秀代表配樂朗讀的形式進行。設計本環節的意圖在于讓學生在反復松動中感悟,初步把握詩歌的'語氣語調,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奠定良好基礎。

  5、文本對話,賞析詩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你最喜歡詩中的哪句話或哪幾句話?為什么?”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運用以前提過的賞析詩詞的方法:修辭、動詞、情感、描繪的畫面等方法,運用作批注的方法,寫下自己的感悟,并做了示范:“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強調了詩人前途的坎坷、艱難,同時寫出了詩人的彷徨、茫然之感。學生自己批注完之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最后展示!

  我設計本環節的依據是新課標提出讓教師拋出一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而不是用一些瑣碎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并且新課程還提倡教師要找到這樣一種方法,讓教師少教,讓學生多學”,因此教學方法的引導是必要地。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同學們就了解了詩歌的藝術特征以及詩人的情感變化。

  6、拓展延伸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讓學生談談自己曾經遇到過的失落苦悶的人生經歷,并談談自己學習本文的收獲。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詩歌或者故事呢。小組賽一賽,看誰知道的更多!

  第一個問題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且將學生的生活經歷與詩歌結合起來,能夠好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情緒。而第二個問題主要考察的是同學們自己的閱讀積累,采用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在競爭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并且將自己課內與課外的閱讀有機結合,讓學生能夠好的知人論世。

  7、教學小結

  通過對本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李白感情的波蕩起伏,同時也學習了李白那種積極樂觀、昂揚向上,執著追求人生理想的優秀品質,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夠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態度去對待!

  8、興趣作業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剛才的李白詩文大比拼活動,你一定覺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讀書了吧,請同學們課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資料,讓自己更加博學吧!

  五、說板書設計

  行路難

  李白

  失落苦悶——充滿希望(積極樂觀,執著追求,倔強自信)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9

  第一課時

  二、檢查預習:

  1.學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預習中不會字詞,相互解答。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生字詞,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導全班學生朗讀正音。

  (zhù)(jué)(yí)(yú)(yù)(qì)(huī)(zhì)

  箸爝彝虞煜砌麾炙

  三、導讀《行路難》:

  1.教師課件展示下列詩句,引導學生復習舊知,過渡到新知識:

  (1)李杜詩篇萬古傳。(趙翼《論詩》)

  (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4)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啟發設問:以上詩句都與古代哪位詩人有關?你能談談他的有關情況嗎?教師點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談

  A.李白的生平、時代、代表作品;

  B.有關李白的故事、傳說;

  C.你對李白的評價。

  學生思考,發言交流,教師因勢導入本課學習。

  2.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或放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點、不足。

  從讀音、停頓、音調以及感情上評議,是否朗讀到位?如果不合適,應該怎么讀比較符合詩的內容?(對有爭議之處,教師不做結論,引導學生往下學習,讓學生學習課文后再做結論。)

  3.教師解題(課件展示,指名學生讀或全班齊讀),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時代背景。

  《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學生以個人朗讀、小組內互讀等形式盡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并參考注釋,疏通詩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交流解決,或請教老師,老師對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5.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問題,把握詩作內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將學生在探究中反映的問題集中投影展示,師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矛盾心境?

  (3)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要點如下:

  (1)是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2)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為和事與愿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愿望。

  (4)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著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詩人借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兩句詩常被后人引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6.師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師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浪漫的詩風在本詩中有哪些體現?

  (2)從全詩來看,其感情基調應該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探究,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最后歸納。

  要點如下:

  (1)李白這首詩“浪漫”的詩風表現在:A,巧用歷史故事、典故;B,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C,跳躍式的結構。

  7.鞏固體驗詩作感情,嘗試感情朗讀。

  學生先自由朗讀一邊,然后各小組推舉代表朗讀,師生評議,引導學生回到開始關于這首詩的讀法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體會。

  四、導讀《涼州詞》

  1.學生個人自主朗讀課文,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朗讀情況。

  2.學生參考注釋,疏通詩意。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或小組間交流解決。

  3.教師集中點撥學生疑而未決的主要問題。

  (1)題目中的“詞”應該如何理解?

  (2)從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夠想象到一個怎樣的場面?前兩句描繪的是軍中的情景,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2)說說你對后兩句詩的理解?

  (3)在朗讀時,如何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后,予以歸納。

  要點如下:

  (1)這里的“詞”不是文學體裁的“詞”,指的是有組織的語言、文字,因此本詩還屬于詩的范圍。

  (2)一“酒”一“杯”,使讀者仿佛看到軍人們聚飲的熱鬧場面。而第二句又使我們仿佛聽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號角。寥寥幾筆,寫出了邊關既熱烈而又緊張、悲壯的氛圍。

  (3)這兩句詩意思是:我若喝醉了躺臥在戰場上,你可不要笑我貪杯,自古以來出征的將士有幾個人能夠返回?今朝有酒且讓自己痛飲沉醉,即使醉臥沙場也毫不在意。這是及時行樂的灑脫,是對生命的達觀,更有厭惡戰爭的悲憤。這兩句詩生動地表現了邊關將士們為國戰斗、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10

  知識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學會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

  能力目標:

  1、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2、學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盡其才的大好時代

  2、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和聯想比較

  【教學難點】對鑒賞詩歌的學習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搜集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1、交流有關“人生之路”的感想,談一談自己對“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難行,無才難行,有才亦難行。

  2、提出課題,坦陳本詩難學,但必須知難而上。

  本詩是一首成人詩,同學們可能難以感受。

  3、提出問題:試結合之前一定量的詩歌學習,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

  明確:1、讀懂大意;2、知人論詩;3、領悟情感;4、賞析技巧

  一、讀懂大意

  要求:明確體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1、讀懂大意之體裁:聯想比較學過的詩歌體裁和樂府古詩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2、讀懂大意之讀音、節奏;

  3、同位合作,根據大意試背誦

  二、知人論詩

  1、聯想比較,就全詩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詩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并通過朗讀體現自己的理解。

  2、示范誦讀,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①交流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鮑照(?~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山東東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說山西上黨(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20多歲時,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一年(444),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閑居了一段時間。后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的侍郎,在劉□和太子劉劭一起謀殺宋文帝之前,他已離去。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后,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后,明帝劉□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子勛反對劉□的斗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后來的作家更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現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為最流行。鮑照集的注釋,始于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在錢注基礎上作了補注,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的“俊逸鮑參軍”,就是贊美李白的詩有鮑照的俊逸風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稱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和《夢還鄉》贊美了家鄉的山水。

  - 補充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②領悟詩歌主旨:

  問題導入: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是怎樣的難?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 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

  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五、拓展

  讀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六、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七、布置作業,齊背課文,下課

  作業: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 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 ︱ ︱

  抨擊 悲憤 無奈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2、通過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3、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讀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背景音樂《漁舟唱晚》)

  師:上課之前我先出個謎語,大家來猜一猜。

  多媒體: ______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白板:刮獎刷)

  師: 同學們猜一猜,杜甫筆下這一位酒仙的名字?

  生:李白

  師:同學們說得很正確,看來李白“酒仙”的稱號可真是深入人心啊。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就是來自詩歌界泰斗級詩人李白的經典之作《行路難》 多媒體:課題及教學目標。

  師:這節課我們要做兩件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

  二、介紹詩人,了解背景。

  1、說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戶曉,我們從小到大不知道學了他老人家多少名篇名句呀。現在同學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都背過哪些名篇名句。 多媒體:李白圖像,認識李白。 (學生齊誦李白詩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月下飛天鏡,去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2、通過李白的詩這些詩歌,你認為李白是一個怎樣的詩人?

  (學生自由介紹李白,師作板書并補充。) (白板書寫:唐代詩人、詩仙、酒仙、豪邁、灑脫、浪漫主義詩人) 師補充:大家的發言讓我想到唐代詩人賀之章曾高度贊美李白,稱他為“謫仙人”,意思是說李白是一名被貶謫的神仙。也就是說李白身上有著一種超凡脫俗的與眾不同的精神與氣質,那么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與氣質呢?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吧。

  三、初讀詩歌,疏通文意。

  1、首先請同學自由讀課文,借助你手中的工具書,讀準字音。

  2、請一學生讀課文,其它同學糾正讀音。 重要字音: 金樽zūn 珍饈xiū投箸zhù 歧qí路(白板:詩歌原文,用書寫功能標注拼音)

  3、生齊讀。

  4、分小組,自主合作探討,借助課后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詩意。有疑問的地方作下標記

  。 5、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其他小組解答,學生不能解答,老師解答。 注意通假字: “羞”同“饈”,美味食品。“直”同“ 值”,價值。

  6、老師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探討。

  ★詩文一、二句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豐盛的宴會圖。“金樽清酒”“玉盤珍饈”至少是五的標準,可是李白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詩文哪些地方暗示我們原因了嗎? 引導明確:詩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為詩人此時心中充滿了愁悶。從課題《行路難》里面我們可以感受到。路是一種象征,象征人生之路。

  學生或老師補充詩歌寫作背景;

  ★請一個同學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內容,生評價。 詩歌大意: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云帆,渡滄海,酬壯志。

  四、品讀詩歌,體會感情。

  1、根據詩歌內容,再齊讀詩歌。

  2、讀了這首詩,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李白呢?

  3、是啊,古人云“詩言志”“言為心聲”,今天,我們學習這首詩歌,還要走進詩仙李白的內心世界,觸摸他的靈魂,尋找我們心中的李白。 (師配樂范讀,學生輕生跟讀,體會詩歌中的詩人形象。) 讓我們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我們心中的感受;

  多媒體:我從-----------------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的李白。 因為---------------。 如:我從“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苦悶的李白。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見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著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我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迷茫,前途艱難的李白。因為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 這讓人聯想到詩人正感嘆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

  我從“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句詩中,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理想未滅的李白。因為詩人借“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表現了詩人不甘消沉,繼續追求的心境。

  我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憤慨痛苦的李白。因為詩人在這句詩中直抒胸臆。當他從乘舟夢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來,回到壯志未酬的現實中,感到人生的艱難,因此向天地間發出這痛苦的呼喊。

  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著現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內心苦悶 前途艱難 相信希望 悲憤呼號 充滿信心 )

  4、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

  (這是一個在悲憤中不失豪邁,在失意中仍充滿信心的灑脫、自強不息的李白。)

  5、教師小結。過渡到指導朗讀。是啊,在詩歌當中,詩人的心情可謂起起伏伏。讓我們感受到他內心的苦悶的詩句是?、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前途艱難的詩句是?、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在此人生失意之時仍不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詩句是?、詩人從夢想中回到現實發出悲憤而痛若的呼號的詩句是?、在這一切矛盾的心理過程之后,詩人并不自甘沉淪,仍然自信執著的詩句是?、(在教師的提示中,學生再一次回顧課文)

  五、朗讀并背誦詩歌。

  1、詩人的感情在詩歌中跌宕起伏,我們要怎樣朗讀才能讀出詩人豐富的感情呢?

  (根據你對詩歌感情的理解,把自己假想成李白,自由大聲練習朗讀。)

  2、請學生范讀。可以讀全詩,也可以讀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詩。(生互評)

  3、請1-2個學生范讀全文。(配樂)(生互評)

  4、競讀。男女生比賽讀。(配樂)

  5、全班齊讀:女生齊讀前三組詩句,男生齊讀后三組詩句。(配樂)

  6、全班齊背誦。(配樂)

  (要求:聲音宏亮,感情真摯。)

  六、學了此詩

  對你的現實生活有何啟發呢?讓我們也學一學詩仙李白,用你的筆來揮灑心中的感受。可以寫一兩句話,也可以寫一兩句詩。(展示學生作品)

  七、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認識了李白這位“謫仙人”,也因為走進他的內心,讓我們獲得了有價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個同學都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播放音樂《我們等待那一天》在音樂聲中結束課程。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12

  一、預習《行路難》

  二、正課

  1.朗讀《行路難》。

  2.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3.解題。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所作。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4.賞析。

  (1)前四句為全詩奠定了抒情的基調。

  李白離別京城,親朋好友為他設宴餞行,宴席十分豪華。

  金樽、玉盤——極言飲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饈——極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萬錢——極言酒、菜之珍貴。

  然而稟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詩人對此美酒佳肴卻“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顧”四個連續動作與“金”“清”“玉”“珍”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詩人極度憤懣、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如此呢?(聯系背景)

  (2)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

  “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艱難險阻。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宏大的事業,可是受詔入京后,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性格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

  (3)這四句節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現出進退失據而又不甘自棄,繼續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4)最后兩句詩人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

  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詩人用“長風破浪”比喻其宏偉抱負,接以“會有時”,肯定這一抱負有施展的時候。其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現得何等豪邁、直爽!

  “直掛云帆濟滄海”由乘長風破萬里浪推演而來,創造出一個雄渾闊大的意象,融入了詩人“輔弼天下”,大濟蒼生的宏偉藍圖。

  5.學生再讀這首詩歌,背誦。

  三、小結

  這首詩為古風,巧用典故,夸張的描寫,象征的運用,跳躍式的結構,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詩風,全詩基調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四、板書設計 

  行路難

  停杯、不食、拔劍、茫然——憂郁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應題“行路難”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樂觀自信

  (昂揚激越 豪邁樂觀)

  五、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二3題。

  作者郵箱: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13

  【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鮑照的一首詩作。鮑照這位詩人我們可能覺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們很熟悉了吧。我們來看一首詩——杜甫的《春日憶李白》。其中稱贊李白說:“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杜甫用鮑照詩作的成就來贊揚李白,可見對鮑照詩作評價之高。

  那么,鮑照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為何沒有像李白杜甫一樣青史留名、為人們所熟知呢?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鮑照的《擬行路難》,跟隨詩人的腳步走進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詩情。

  誦讀這首詩,讀準字音,讀清節奏

  【學習目標】

  1. 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把握這首詩的內容和情感。

  2. 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盡其才的大好時代。

  【學習過程】

  一、初讀,掃清文字障礙、掌握相關資料

  預習檢測(自主學習)

  1. 給下列重點字注音:

  鮑( ) 酌( ) 躑躅( )

  2. 解題:

  《行路難》是( ),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 )首,歌詠(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鮑照的創作成就和人生經歷: 認真閱讀“資料鏈接”,用一句話概括鮑照的創作成就和人生經歷。(可以用“雖然但是”的句型。)

  鮑照一生雖然才華橫溢、詩文有盛名,且少有壯志,思求報國,但因出身寒門,一生沉淪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謂“ 才秀人微,取湮當代 ”。

  4. 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詩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樣,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運也是既定的,怎么能總是這樣自怨自哀。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難》,歌唱聲又因舉杯飲酒而中斷。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說什么了。

  二、精讀,披文入情,咀嚼文字,體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載體。前面,我們已經掃清了文字障礙,初步把握了這首詩的基本內容。下面,就讓我們通過品讀揣摩詩歌的語言,深入把握這首詩的內容和情感。

  (一)自由誦讀詩文,用詩中的一個字來概括詩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讓我們來解讀這個“愁”字。 (二)研讀詩文,解讀一個“愁”字

  1.齊讀前四句詩,思考:

  (1)哪句詩直言詩人之“愁”?

  ① “安能行嘆復坐愁”

  ② “愁”的表現是什么? “行、坐”“嘆、愁”,(“愁之相”互文)

  ③ 通過詩人的外在行為,想象一下詩人愁到了何種程度? ( 濃重、無可排解)

  ? 這愁緒如此濃重,令詩人坐臥不寧、寢食難安,卻又揮之不去、排解不開。

  (2)詩人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這和愁苦有何聯系?

  我們來學習一種詩歌解讀的方法——知人論世。

  ①首先,聯系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說說他看到了怎樣的“命”。(知人論世)

  (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出身的高低貴賤直接決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際遇。)

  面對這一現實,詩人也只能承認“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說“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內容?(合作探究) “瀉”

  這里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方法? 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會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樣,人生在世間也各自有命,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為這而發愁呢?)

  詩人真的能看開了嗎?

  強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怎么可能看開呢? (自我勸慰之語,內心憤懣不平) 讀這四句,讀出詩中情感的細微變化。

  (讀法指導: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揚,有不平之怨。)

  2.齊讀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來“自寬”,詩人內心得到寬慰了嗎?

  ①“酌酒

  ” ②“歌唱《行路難》”

  (①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種種不平在心頭激蕩。

  ②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欲將一腔悲憤傾瀉而出。但是因為太過悲痛,連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無可排解、壓抑郁悶)

  此情此境,讓詩人何以堪?

  (2)詩人情感郁積到極點,不禁悲憤地大吼一聲:

  “心”

  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總爆發?

  這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相同?情感有何變化?

  (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這一句,怒火填膺,忍無可忍) (“愁之怒”,忍無可忍的憤激之語)

  讀這三句,讀出情感變化。

  (3)然而最后一句,詩人的情感又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急轉直下,隱忍吞聲)(“愁之忍”,極度痛苦和矛盾,還有無奈)

  為何出現這樣的變化?(知人論世) (再看寫作背景。不敢說,說也改變不了什么,還可能帶來殺身之禍, “愁之源”)

  有門第等級的存在,縱你才高八斗,縱你有滿腔報國熱忱,只是不得施展。詩人的萬千悲憤只能硬生生吞進肚里。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讀這四句,讀出情感從激憤到隱忍的變化。

  (讀法指導:先揚后抑)

  3. 結合全詩,想象勾畫詩人形象,說一說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士族門閥制度的不滿和控訴,懷才不遇的悲憤與苦痛。

  (三)、誦讀詩文,體悟一個“愁”字

  三、再讀,反觀自我,讀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總是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

  (一)、古詩文中抒發懷才不遇的詩詞很多,請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詩句,體會不同時代不同詩人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著怎樣不同的態度。并思考為何不同。

  王勃《滕王閣序》 —— “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李白《行路難》 ——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 蘇軾《定風波》 ——“ 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 ——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為何不同?時代使然。

  (二)、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但是同樣的時代,同樣的條件,每個人做出的選擇卻不一樣。

  同樣是雙臂殘疾,有人沿街乞討,有人刻苦自勵終成“鋼琴王子”;同樣身家過億,有人吸毒入獄,有人公而忘私裸捐為民。同樣身在二中,有人奮起直追,努力成為一個“ 德美才秀 ” 的人;有人渾渾噩噩,甘心沉淪。反觀自我,生活在同樣的時代,面對同一片藍天,我們將選擇怎樣的人生?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為題,寫一段的短文,發表我的人生宣言。(100字左右)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 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2、 通過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3、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讀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背景音樂《漁舟唱晚》)

  師:上課之前我先出個謎語,大家來猜一猜。

  多媒體:

  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白板:刮獎刷)

  師: 同學們猜一猜,杜甫筆下這一位酒仙的名字? 生:李白

  師:同學們說得很正確,看來李白“酒仙”的稱號可真是深入人心啊。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就是來自詩歌界泰斗級詩人李白的經典之作《行路難》

  多媒體:課題及教學目標。

  師:這節課我們要做兩件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

  (二)介紹詩人,了解背景。

  1、說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戶曉,我們從小到大不知道學了他老人家多少名篇名句呀。現在同學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都背過哪些名篇名句。

  多媒體:李白圖像,認識李白。

  (學生齊誦李白詩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月下飛天鏡,去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2、通過李白的詩這些詩歌,你認為李白是一個怎樣的詩人?

  (學生自由介紹李白,師作板書并補充。)

  (白板書寫:唐代詩人、詩仙、酒仙、豪邁、灑脫、浪漫主義詩人)

  師補充:大家的發言讓我想到唐代著名詩人賀之章曾高度贊美李白,稱他為“謫仙人”,意思是說李白是一名被貶謫的神仙。也就是說李白身上有著一種超凡脫俗的與眾不同的精神與氣質,那么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與氣質呢?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吧。

  (三)初讀詩歌,疏通文意。

  1、首先請同學自由讀課文,借助你手中的工具書,讀準字音。

  2、請一學生讀課文,其它同學糾正讀音。

  重要字音: 金樽zūn 珍饈xiū投箸zhù 歧qí路(白板:詩歌原文,用書寫功能標注拼音)

  3、生齊讀。

  4、分小組,自主合作探討,借助課后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詩意。有疑問的地方作下標記。

  5、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其他小組解答,學生不能解答,老師解答。

  注意通假字: “羞”同“饈”,美味食品。“直”同“ 值”,價值。

  6、老師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探討。

  (1)詩文一、二句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豐盛的宴會圖。“金樽清酒”“玉盤珍饈”至少是五星級的標準,可是李白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詩文哪些地方暗示我們原因了嗎?引導明確:詩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為詩人此時心中充滿了愁悶。從課題《行路難》里面我們可以感受到。路是一種象征,象征人生之路。(學生或老師補充詩歌寫作背景:

  (2)

  6、請一個同學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內容,生評價。

  詩歌大意: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云帆,渡滄海,酬壯志。

  (四)品讀詩歌,體會感情。

  1、根據詩歌內容,再齊讀詩歌。

  2、讀了這首詩,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李白呢?

  3、是啊,古人云“詩言志”“言為心聲”,今天,我們學習這首詩歌,還要走進詩仙李白的內心世界,觸摸他的靈魂,尋找我們心中的李白。

  (師配樂范讀,學生輕生跟讀,體會詩歌中的詩人形象。)

  讓我們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我們心中的感受:

  多媒體:我從---------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的李白。

  因為--------。

  如:我從“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苦悶的李白。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見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著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我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迷茫,前途艱難的李白。因為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讓人聯想到詩人正感嘆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

  我從“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句詩中,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理想未滅的李白。因為詩人借“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表現了詩人不甘消沉,繼續追求的心境。

  我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憤慨痛苦的李白。因為詩人在這句詩中直抒胸臆。當他從乘舟夢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來,回到壯志未酬的現實中,感到人生的艱難,因此向天地間發出這痛苦的呼喊。

  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著現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內心苦悶

  前途艱難

  相信希望

  悲憤呼號

  充滿信心 )

  4、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

  (這是一個在悲憤中不失豪邁,在失意中仍充滿信心的灑脫、自強不息的李白。)

  5、 教師小結。過渡到指導朗讀。

  是啊,在詩歌當中,詩人的心情可謂起起伏伏。讓我們感受到他內心的苦悶的詩句是?、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前途艱難的詩句是?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在此人生失意之時仍不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詩句是?詩人從夢想中回到現實發出悲憤而痛若的呼號的詩句是?在這一切矛盾的心理過程之后,詩人并不自甘沉淪,仍然自信執著的詩句是?、(在教師的提示中,學生再一次回顧課文)

  (五)朗讀并背誦詩歌。

  1、詩人的感情在詩歌中跌宕起伏,我們要怎樣朗讀才能讀出詩人豐富的感情呢?

  (根據你對詩歌感情的理解,把自己假想成李白,自由大聲練習朗讀。)

  2、請學生范讀。可以讀全詩,也可以讀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詩。(生互評)

  3、請1-2個學生范讀全文。(配樂)(生互評)

  4、競讀。男女生比賽讀。(配樂)

  5、全班齊讀:女生齊讀前三組詩句,男生齊讀后三組詩句。(配樂)

  6、全班齊背誦。(配樂)(要求:聲音宏亮,感情真摯。)

  (六)學了此詩,對你的現實生活有何啟發呢?讓我們也學一學詩仙李白,用你的筆來揮灑心中的感受。可以寫一兩句話,也可以寫一兩句詩。(展示學生作品)

  (七)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認識了李白這位“謫仙人”,也因為走進他的內心,讓我們獲得了有價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個同學都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播放音樂《我們等待那一天》在音樂聲中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2、通過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3、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目標1、2

李白《行路難》優質教案(通用15篇) 相關內容:
  • 行路難(精選14篇)

    30教案03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3.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4.背誦默寫該詩歌。教學重點:背誦默寫該詩歌。...

  • 行路難語文教案(通用7篇)

    教學目標: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 《行路難》表格式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2、通過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3、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 《行路難》表格式教案(精選14篇)

    1. 抒情誦讀。《新課標》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

  • 行路難的教案(精選3篇)

    教學目標1、品讀結合的方式賞析詩歌,培養詩歌鑒賞的能力。2、理清作者情緒變化,感悟作者復雜情感。3、探究藝術手法,談論人生感悟。教學重點理清作者情緒變化,感悟作者復雜情感教學難點探究藝術手法,談論人生感悟教學課時及教學時間2...

  • 《行路難》語文教案(通用14篇)

    《行路難》教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2)通過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 行 路 難(通用15篇)

    30教案03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3.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4.背誦默寫該詩歌。教學重點:背誦默寫該詩歌。...

  • 《行路難》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一、預習《行路難》 二、正課 1.朗讀《行路難》。 2.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

  • 《行路難》教學實錄及評點(精選14篇)

    師:同學們,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我們今天學習李白的《行路難》。 師:讓我們一起讀一下背景材料。 (屏顯1) 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受命入長安,但并沒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

  • 《行路難》說課設計(精選14篇)

    滄州第五中學 王凱梅一、 教材分析:《行路難》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的一首樂府詩。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

  • 行路難(精選17篇)

    30教案03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3.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4.背誦默寫該詩歌。教學重點:背誦默寫該詩歌。...

  • 《行路難》表格式教案(精選14篇)

    課 題《行路難》課時安排一課時課型講讀課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2、通過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 行 路 難(精選17篇)

    30教案03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3.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4.背誦默寫該詩歌。教學重點:背誦默寫該詩歌。...

  • 《行路難》表格式教案

    課 題《行路難》課時安排一課時課型講讀課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2、通過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 行路難

    30教案03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3.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4.背誦默寫該詩歌。教學重點:背誦默寫該詩歌。...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城县| 贵州省| 婺源县| 边坝县| 桐城市| 墨玉县| 阿克苏市| 文山县| 湖州市| 习水县| 丰台区| 上饶市| 康马县| 安达市| 耒阳市| 乌拉特中旗| 河北区| 沂源县| 从化市| 合水县| 怀仁县| 土默特左旗| 新丰县| 滨州市| 仁化县| 潮安县| 苍梧县| 贡嘎县| 正安县| 信宜市| 剑川县| 绥阳县| 平江县| 平南县| 上犹县| 海盐县| 阳泉市| 论坛| 沙田区| 格尔木市|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