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初三化學教案(精選15篇)

初三化學教案

發布時間:2024-01-02

初三化學教案(精選15篇)

初三化學教案 篇1

  化學教學案

  課題2化學肥料教學目的:1、了解常見化學肥料的種類和特性2、了解常見化學肥料施用注意事項教學重點:1、常見化學肥料的種類2、氮肥的特效及施用注意事項教學難點 :1、常見化學肥料化學式的書寫2、各種化學肥料的使用方法實驗準備1、展示化肥樣品(硫酸銨、硝酸銨、氯化銨、碳酸氫銨、氨水、尿素等)2、銨鹽與堿混合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寫出氯化銨、硫酸銨、碳酸氫銨、硝酸銨、碳酸氫銨、氨水、硝酸鉀、磷酸二氫銨的化學式引入新課:植物生長主要需要哪些元素?上述哪些物質含氮、磷、鉀元素?今天我們講化學肥料。化學肥料的種類有以下幾種:氮肥、磷肥、鉀肥、復合肥料等講授新課:一、化學肥料學生分組看樣品并計算含氮分數常見氮肥的俗名(簡稱)及含氮的質量分數名稱       氨水       碳酸氫銨               硝酸銨   硫酸銨   氯化銨   尿素俗名       氣肥       硝銨       硫銨化學式  NH4HCO3   NH4NO3(NH4)2SO4  NH4Cl  CO(NH2)2含氮量   15%-17%       17.7%         35%        21.2%  26.2%  46.7%1、氮肥的特性(1)     銨態氮肥與氫氧化鈉反應實驗:銨鹽遇氫氧化鈉起反應,生成氨氣。如:NH4NO4+NaOH=NaNO3+NH3+H2O氨氣遇水生成氨水,氨水是一種堿,顯堿性,可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此方法可以檢驗銨根離子。(1)操作:取少量化肥放入試管再加入NaOH,微熱,把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試管口,試紙變藍,證明含NH4+離子。(2)原理:NH4Cl+NaOH=NaCl+NH3 +H2ONH3+H2O=NH3•H2O(堿性,使石蕊變藍。)銨鹽不能與堿性物質混合,否則會失效。碳酸氫銨受熱易分解,所以俗稱“氣肥”。2、磷肥:常見的磷肥(磷礦粉、重過磷酸鈣)              Ca3(PO4)2  Ca(H2PO4)23、鉀肥:KCl、K2SO4復合肥料:KNO3、KH2PO4、NH4H2PO4含兩種以上營養元素的化肥。二、化肥的簡易鑒別氮肥:氨水是液態,碳酸氫銨有氨氣味。都易溶于水,加堿有刺激性氣味、(尿素除外)磷肥:灰色一般不溶于水、無味鉀肥:白色、無味易溶于水練習1、為使作物葉色濃綠應施用  為使子粒飽滿應施用     為促進莖桿粗壯應施用     肥。2、一溶液含有KCl、K2CO3、K2SO4三種化學肥料怎樣鑒別本節小結:(1)     化肥的種類(2)     氮肥、磷肥、鉀肥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3)氮肥的特性

  布置作業 :書P83頁1-3題。目標P71-76頁

  課后記:內容簡單,進行順利,但應提醒學生需記憶的知識點。

初三化學教案 篇2

  

  課題名稱:第一單元化學改變了世界第三節走進化學實驗室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 :

  1.認識常見的九種儀器,了解它們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項。

  2.初步學習固體、液體藥品的取用,物質的加熱與稱量,儀器的連接與洗滌等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

  3.理解化學實驗室安全規則,提高遵守實驗室安全規則的自覺性。

  4.初步養成“動腦思考、規范操作、仔細觀察、詳實記錄”的實驗習慣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

  1.認識常見的九種儀器。

  2.學習固體、液體藥品的取用,物質的加熱與稱量,儀器的連接與洗滌等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

  教學過程 :

  一、認識你的實驗室

  結合P138附錄Ⅱ認識常用儀器。

  二、驗室安全規則

  P137附錄Ⅰ; P21發生意外怎么辦?

  三、本操作練習

  ㈠、液體藥品的取用

  練習內容

  練習步驟

  注意事項及原因

  1.取試劑瓶中的水向試管中倒入約1/3體積。

  1.將盛水的試劑瓶取出;

  2.打開瓶塞倒放在桌上;

  3.標簽對著手心,拿穩試劑瓶;

  4.試管略傾斜,試劑瓶口靠緊試管口傾倒液體。

  1. 打開瓶塞倒放在桌上,防止污染瓶塞;

  2. 標簽對著手心,防止殘留液沿瓶壁外流下腐蝕標簽。

  2.用滴管向試管中滴加約20滴水。

  1.將盛水的試劑瓶取出;

  2.打開瓶塞倒放在桌上;

  3.取膠頭滴管,先擠壓排氣后,再伸入試劑瓶中吸取液體;

  4.滴管于試管的正上方垂直滴入。

  5.滴管用后洗凈插在試管架上。

  1.不可把滴管伸入試管內,會污染滴管;

  2.不可把滴管放在實驗桌上,會污染滴管;

  3.不可倒持滴管,滴管內的試液會腐蝕膠頭。

  ㈡、固體藥品的取用

  練習內容

  練習步驟

  注意事項及原因

  1.取少量細砂于試管中

  1.將盛細砂的試劑瓶取出;

  2.打開瓶塞倒放在桌上;

  3.取寬窄合適的紙槽,用藥匙取少量食鹽倒入紙槽中;

  4.試管平放,用紙槽將食鹽送到試管底部后,將試管豎直起來,慢慢取出紙槽。

  1. 打開瓶塞倒放在桌上,防止污染瓶塞;

  2.若藥匙大小合適也可直接將藥匙伸入試管中,不用紙槽。

  2.取石灰石顆粒于試管中

  1.將盛石灰石的廣口瓶取出;

  2.打開瓶塞并倒放在桌上;

  3.試管平放,用鑷子取一粒石灰石放入試管口,緩慢將試管豎直使固體滑落。

  1.試管由平放到豎直,保證固體滑落,防止塊狀固體直接墜落砸破試管。

  ㈢、物質的加熱

  練習內容

  練習步驟

  注意事項及原因

  1.點燃和熄滅酒精燈

  1.將酒精燈放在實驗桌中央;

  2.取下燈帽正放在桌上;

  3.用火柴點著酒精燈,將廢火柴梗投入廢液缸中;

  4.觀察酒精燈火焰,然后用燈帽蓋滅。

  1.    絕對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中添加酒精;用一個酒精燈去點燃另一個酒精燈;用嘴吹滅酒精燈火焰。否則會引燃燈內酒精而著火!

  2.    用燈帽蓋滅酒精燈時,要重復蓋一次,使空氣進入,以免燈帽內酒精蒸汽冷卻后形成負壓,燈帽難以打開。

  2.加熱試管中的水至沸騰

  1.取少量水于試管中(同㈠中1的步驟)放在試管架上;

  2.點燃酒精燈(同㈢中1的步驟);

  3.將試管夾從下往上套夾到距試管口1/3處,手握試管夾的長柄(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

  4.試管與桌面成45。,試管口不能對著人,試管底部在酒精燈外焰處加熱并來回移動。

  1.加熱液體的量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1/3,否則加熱時液體可能濺出;

  2.試管口不能對著人,萬一液體濺出可能傷人;

  3.試管底部接觸酒精燈外焰,因為外焰溫度最高;來回移動是為進行預熱。

  4.加熱后的試管放回試管架上,冷卻后再洗滌。

  ㈣、物質的稱量

  練習內容

  練習步驟

  注意事項及原因

  1.用托盤天平稱量2g食鹽

  1.調節天平平衡,并在兩盤上各放一張質量、大小相同的紙;

  2.用鑷子將游碼調至2g;

  3.取少量食鹽向左盤添加至天平平衡。

  1.在兩盤上各放一張相同大小的紙,如果是易潮解或有腐蝕性的藥品要放在玻璃器皿里稱量,防止藥品污染和損壞托盤。

  2.稱量物必須放在左盤,因為游碼的質量是加在右盤的。(即左物右碼)

  2.用量筒量取20mL的水

  1.取25mL的量筒;

  2.向其中倒水至接近20mL(取用液體的方法同㈠中1);

  3.改用膠頭滴管向量筒中滴加水至恰好20mL。

  1.觀察量筒讀數時:視線要與凹液面最底處保持水平仰視時讀數偏低俯視時讀數偏高

  2.量筒不能用來溶解物質不能用來進行化學反應。否則會影響刻度的準確性。

  ㈤、儀器的連接與洗滌

  書P25

  四、實驗練習

  ——對基本操作的實際應用

  實驗內容

  操作步驟

  現象

  1.氫氧化鈉、硫酸銅、酚酞三種液體間的反應

  試管1:倒入氫氧化鈉滴加硫酸銅;

  試管2:倒入氫氧化鈉滴加酚酞;

  試管3:倒入硫酸銅滴加酚酞。

  2.石灰石與稀鹽酸的反應

  在試管中加入2-3塊石灰石,滴入2mL稀鹽酸,觀察石灰石表面的變化,然后將一根燃著的木條伸進試管口。

  3.氧化銅與稀硫酸的反應

  取少量氧化銅粉末裝入試管,滴入約2mL稀硫酸;

  加熱上述試管。

  [課堂小結]

  本節重點是認識儀器和練習基本操作,同時要掌握幾個反應的實驗現象。

  [課后作業 ]

  結合學習提綱理解記憶有關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項。

  [課后記]

  學生首次進入實驗室,準備的很充分,進行的也很順利,學生紀律情況整體也很好,對動手操作的興趣很大。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初三化學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空氣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通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人類認識空氣的簡史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重點和難點

  了解空氣的組成;了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方法

  談話、研討、講解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引言)在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當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一種“看不到又摸不著”的天然物質,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動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價的自然資源,它就是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已經學到,今天將要進一步學習的空氣。

  (提問)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對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

  (小結)空氣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它不是一種單一物質,是由多種氣體物質組成的。人們已經測知它的成分有:

  一、空氣的組成

  1.空氣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大約):

  (講述)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約占總體積的4/5,氧氣約占1/5.

  (提問)你知道氮氣和氧氣在性質上主要的不同嗎?

  (氧氣支持燃燒,氮氣不支持燃燒。)

  (講解并提問)實驗可以證明:紅磷能在空氣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于水。

  根據上述知識,你能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來證明空氣中含有大約1/5體積的氧氣嗎?

  (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思考和議論)

  (演示實驗)①展示如圖裝置

  ②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和紅磷燃燒的位置

  ③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操作方法和實驗現象后,教師操作。

  (提問)

  ①你看到了哪些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會生成大量白煙?白煙是什么物質?

  ③為什么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或稱反應容器)中?又為什么進入集氣瓶中的水,只占集氣瓶體積的約1/5?

  ④剩余的4/5體積的氣體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證明?

  ⑤你認為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小結)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小結。

  (講述)人類對空氣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期間許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實驗,但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成果。直到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他所以能獲得突出的成果,關鍵是他敢于破除當時傳統的錯誤理論(燃素說)的束縛,能夠尊重實驗事實,并做出了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

  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還深信空氣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后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科學家才陸續發現了稀有氣體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稀有氣體。

  稀有氣體是氦、氖、氬、氪、氙等氣體的總稱。

  (講述)稀有氣體因在空氣中含量極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氣體,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它們不跟其它物質發生反應的緣故。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也能跟某些物質反應,生成其它物質,故改稱為稀有氣體。

  由此可見,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因此把稀有氣體稱為惰性氣體是不科學的。

  (閱讀)課本使學生了解稀有氣體的特性和用途

  (講述)大家對空氣的組成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一般來說,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但是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若不重視工業廢氣,特別是有害氣體的回收和處理,任其進入空氣,就會帶來空氣污染,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生長,形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

  (簡介)英國倫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國洛杉磯等空氣污染事件,以說明空氣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二、空氣的污染與防止

  1.污染空氣的物質

  (1)粉塵:水泥粉塵、煤煙粉塵、各種礦塵等。

  (2)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1)礦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燒

  (2)化工廠的廢氣

  (3)水泥廠的粉塵

  (4)燃放煙花爆竹

  (5)焚燒枯枝野草樹葉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1)工廠做到廢氣回收與處理

  (2)發展民用煤氣生產

  (3)嚴禁燃放煙花爆竹

  (4)禁止焚燒樹葉、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小結)防止空氣與環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是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練習)(投影出示練習題)

  在相同條件下:

  ①分離100 L空氣,大約可得氧氣______L,可得氮氣______L。

  ②分離______L空氣,可獲得42L氧氣。

  ③分離空氣獲得氧氣63m3時,同時可獲得氮氣______m3。

  (作業)略。

初三化學教案 篇4

  課題:第二節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課時)

  ★    教學目標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學會用元素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用微粒描述物質的微觀構成。

  2、通過對純凈物和元素的分類,進一步體會分類的思想,學習分類的方法。

  3、學會正確書寫元素符號,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從學生在前幾章教材中所見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歸類,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礎上學習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順勢給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號,這樣把宏觀物質、微觀構成和抽象符號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易于學習和掌握。

  ★    教學對象分析

  人類使用符號的歷史源遠流長,圖形、標記、語言文字、數字、公式等這些符號的使用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的,學生以前可能不曾體會繪畫、做標記、書寫各種文字都是在使用符號實現對事物的記載和與他人的交流,沒有體會使用符號給人類帶來的便捷。當他們知道構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質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種,每一種元素都有一種特定的便于書寫和交流的符號,學會了這些符號和運用這些符號表示多樣化的物質的規則,就可以與全世界的人方便地進行學術交流!他們可能會對學習充滿興趣。

  ★實驗用品  分子模型、卡片、磁鐵、鐵釘、菠菜等

  ★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活動設計意圖

  課前教師布置研究性課題:

  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簽、鐵絲、雙面膠等材料在學習小組內動手制作水、氧氣、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質的分子模型。

  2、搜集各種補鈣食品的包裝盒。

  學生親自動手制作模型、搜集材料。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類別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獨特的立體結構等許多微觀知識。

  一、元素

  教師組織學生展示他們的作品,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模型與[活動天地]中模型進行對比、修改,教師進行簡短評價。

  學生積極、熱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隨教師的分析修改模型。

  學生通過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學生在課前制作模型時的模糊認識、錯誤做法,加深對物質組成的認識,初步學習研究微觀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在學生制作好5個分子模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拆分模型,將相同的原子分別放在一起,在學生的大腦中建立起需要給這一類原子一個統稱的認識,順勢概括出元素的概念。

  學生觀察、拆分模型,在教師的幫助下形成對元素的認識。

  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裝盒,通過觀察、想象、比較、模型化、歸納等方式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元素的認識,初步學會用元素的概念去學習化學!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搜集到的補鈣食品的包裝盒,是學生明確補鈣食品多種多樣,有效物質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無一例外地都含有鈣元素,鈣元素就是所有物質中鈣原子的總稱。

  學生觀察包裝盒,對有效成分進行歸納,找出補鈣食品的共性——含有鈣元素,通過具體的事例,加深對元素的認識。

  二、元素符號

  在認識元素概念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元素符號。

  [活動天地]

  以元素周期表為研究模本,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明晰以下問題:

  1、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律

  2、金屬、非金屬元素中文名稱的造字規律

  3、熟記18個常見的元素符號

  4、對元素符號進行分類

  學生認真分析元素符號的名稱和寫法,小組內交流、討論,形成對元素符號的認識。

  利用新穎的活動,使學生在趣味性活動中掌握元素符號的讀寫技能,在排列“紙牌”的過程中使學生發現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律,是學生在符號和它表征的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系,使學生認識到元素符號也能簡明的表示物質的組成,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語言,為學習和研究都帶來了方便,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為下一步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三、物質的分類

  在認識元素的基礎上對純凈物進行分類。

  1、列舉一些學生較為是熟悉的物質,先讓學生自己試著去分類,并說出分類的依據;組織學生討論,形成單質、化合物概念。

  2、小實驗:用磁鐵分別吸引鐵釘和菠菜,通過實驗使學生明晰元素與物質的不同。

  學生將具體的物質進行分類,形成單質、化合物的概念;通過實驗,對概念進行辨析,加深理解。

  充分放手讓學生“學”和“做”,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形成概念。這樣,即可加深學生對分類思想的認識,又可幫助他們對“世界上的三千多萬種物質僅由100余種元素組成”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那些收獲或疑問?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將知識進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

  讓學生自己整理知識,時刻關注自己的疑問和收獲,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發展性自我評價。

  ★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思考討論式的探究學習課,學生通過解決一系列問題來認識元素和元素符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會科學方法的應用,建立物質的元素觀。

  本節課有兩大特色:

  ——通過分子模型的制作與拆分,建立起元素的概念。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一套“分子模型”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形成了對元素的認識。

  ——通過排列“紙牌”的活動,明確元素符號的書寫和分類。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一幅幅“紙牌”非常愉快、輕松地掌握了元素符號的書寫和分類。

  在組織本節課的這兩個主要的探究活動時,因問題的發散性較強,所以需要教師做好及時的調控和引導,使學生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課題:第二節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課時)

  ★    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式的意義,能用化學式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

  2、初步學會根據化合價書寫化學式。

  3、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能根據化學式進行一些簡單計算。

  ★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化學式的意義

  教學難點    能根據化學式進行一些簡單計算

  ★    教學內容分析

  教材提供了一組圖片,從微觀角度入手,啟發學生從多個角度來分析這種符號可以傳遞的信息,引導學生從不同思維角度思考化學式的意義。

  化合價的含義教材只做簡單講解,注重讓學生觀察化合價與化學式,注重讓學生找化合價與化學式的規律,將規律進行總結。

  根據化學式進行物質組成的定量計算,其前提是必須讓學生明確化學式的意義。在次基礎上,教材以水為例,設計計算物質組成元素的質量比和計算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    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對物質的元素宏觀組成和原子的微觀構成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生能自己總結出化學式的意義,教師可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歸納。正確書寫化學式是學好化學的基礎,而學生剛接觸化學時間不長,因此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由模仿開始,反復練習,熟能生巧。

  學生第一次接觸物質組成的計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達到一定的共識;在學生能理解的進行計算時,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適量的有梯度的訓練題,讓學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練掌握的過程。

  ★ 實驗用品   銅、水、食鹽等物質的微觀構成圖

  ★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活動設計意圖

  二、化學式的意義

  教師展示銅、水、食鹽等物質的微觀構成圖。教師應充分發揮圖片的功能:很好的體現了宏觀物質——微觀構成——化學符號之間的聯系。

  關于化學式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1、從宏觀角度看,根據化學式我們可以知道它是一種什么物質,這種物質由什么元素組成。

  2、 從微觀角度看,化學式反應了物質由什么樣的微觀粒子構成,微粒間的數量關系如何。

  3、 從量的角度,根據化學式可以計算分子的相對質量。

  學生觀察圖片,思考,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物質的微觀構成圖,讓學生建立起見到一種物質,就去思考“這種物質的微觀構成是怎樣的?如何用符號來表示他的微觀構成?”的思維習慣。

  三、化合價與化學式

  教師只要讓學生明白: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時,其原子之間的關系是確定的。不必理解化合價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一些常見元素的化合價,引導學生找出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化合價的特點,及化合價的規律。

  學生思考、觀察、交流,并要熟記一些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活動天地]

  根據化合價寫化學式

  正確書寫化學式書寫化學式是學好化學的基礎。

  教師可以板書一組物質的化學式,讓學生標出化合價,引導學生觀察,找出化合價的一些規律。

  已知鋁為+3價,氧為-2價,寫出鋁的這種化合物的化學式。    寫出組成化合物的兩種元素的符號,正價的寫在左邊,負價的寫在右邊。         Al O求兩種元素正、負化合價絕對值的最小公倍數。          3×2=10求各元素的原子數:Al:10÷2=5    O:10÷5=2把原子數寫在各元素符號的有下方,即得化學式:        Al 2O5檢查化學式,當正價總數于負價總數的代數和等于0時,化學式才算是正確的。

  學生在熟記化學式的基礎上,熟練標出物質中各元素的化合價,并能自己思考找出化合價的一些規律。

  在能把握規律的前提下,反復練習,能熟練寫出一些常見物質的化學式。

  正確書寫化學式是學好化學的基礎,而學生剛接觸化學時間不長,因此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由模仿開始,反復練習,熟能生巧。在教學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物質是客觀存在的,其組成和結構是人們通過實驗方法探究出來的,根據化合價只能寫出本身就存在的物質的化學式。

  相對分子質量  在學生明確了相對分子質量之后,教師可設置如下問題讓學生解決:計算兩個氫原子于一個樣原子的質量之比;計算水分子中氫原子育氧原子的質量之比;計算水中氫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之比。

  -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練習,進行反思,自己糾錯,再次練習。

  四、計算物質組成的定量表示1、計算組成物質的各元素的質量比例1、計算H2O中H、O元素的質量比。(解釋)在物質中各元素的質量比就是元素的原子量之比。解:H:O=2×1:16×1=2:16=1:8。(化為最簡整數比)例2、計算CO2中C、O元素的質量比。解:C:O=12×1:16×2=12:32=3:8

  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練習,進行反思,自己糾錯,再次練習。

  學生第一次接觸物質組成的計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達到一定的共識;在學生能理解的進行計算時,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適量的有梯度的訓練題,讓學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練掌握的過程。

  2、計算物質中某一元素的質量分數。例1、計算水中H元素的質量分數解:水分子中有兩個氫原子,水的式量為18,則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例2、計算NH4NO3中元素的質量分數。解:∵NH4NO3中氮原子的個數為兩個,NH4NO3的相對分子質量為80,則

  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練習,進行反思,自己糾錯,再次練習。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那些收獲或疑問?

  主要學習收獲:1、會寫化學式,并會用化合價寫化學式

  2、會根據化學式進行計算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將知識進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

  讓學生自己整理知識,時刻關注自己的疑問和收獲,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發展性自我評價。

  ★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難點相對集中,是教學上很有難度的一節,由于適當的分散難點,加強學生的練習,所以,從目前來講掌握情況還是較好的,但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才能真正掌握。

初三化學教案 篇5

  第四節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教學目標 :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的溶質和溶劑;

  2、了解溶液在工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3、了解溶解過程中的能量變化

  4、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5、初步學會配制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方法。

  教學重點:溶液概念的形成及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

  教學難點 :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起點分析: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如果問起學生什么是溶液,學生可能會列舉見到的種種液體,可能對溶液有一個錯誤的認識。教材直接從食鹽的溶解入手,使學生首先形成溶液是均一的、穩定的感性認識,這對后面的學習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教師也應該從溶解入手,使學生輕松得出溶液概念,并通過糖水甜、淡的比較使學生體會溶質質量分數的含義。

  教學方法:實驗分析法、討論法、信息處理法、歸納法

  教學手段:分組實驗,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活動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海水、河水、地下水即使清澈見底,也還不是純凈的水,這是為什么?

  舉例,討論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活動天地:取一只小燒杯,倒入約50毫升水,用藥匙將食鹽一點一點灑落水中,仔細觀察食鹽的變化,直至食鹽在水中消失,用手輕摸燒杯壁的涼熱。

  認真操作,體會實驗中蘊涵的道理。在操作中可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從一些常見的現象中,討論課本提出的3個問題。

  這個實驗看似平常,食鹽能夠溶解在水中,但溶解過程中溫度的變化,和鹽水放置久了會怎樣,學生很少主動去思考,抓住這些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

  實驗:

  出示:食鹽水、黃泥水和油水混合物。

  教師再列舉以下事例:糖水、醫用碘酒、汽水等,引導學生認識溶液。

  比較三種液體靜置一段時間后的狀態,對溶液的均一性和穩定性形成感性的認識。

  不過早的讓學生對溶質、溶劑等一般概念進行辨析,只要能將食鹽水中的溶質、溶劑的關系理順即可。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49頁,了解溶液為什么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

  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確的觀念。

  認真閱讀,體會,交流、歸納。

  學生不可形成只有大顆粒才受重力和浮力的影響的片面認識。

  促進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能力培養。在交流過程中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

  實驗探究:物質溶解時溶液溫度的變化

  交代實驗用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假設并自行設計實驗步驟來驗證自己的假設。

  在分析食鹽的溶解過程時,要,明確溶劑分子對溶質分子的作用。

  分組認真研究,討論,作出假設。再設計實驗步驟進行驗證,要注意在充分的討論后進行實驗。

  該實驗的目的是通過不同物質溶于水時溶液溫度的變化使學生體會溶解過程中伴隨能量變化的這一事實,要注意限制物質的用量,所以水的溫度,質量以及所用氫氧化鈉和硝酸銨的質量都應有所限制,逐步使學生學會控制變量的方法。

  乳化作用:

  活動天地:向一只試管中加入1/3的水,然后再加入兩滴食用油,再加幾滴洗潔凈;在另一只試管中先加1/3的汽油,然后再加入兩滴食用油,引導學生觀察現象。

  動手操作,仔細觀察試管中的現象,聯系生活中的經驗,解釋其中的道理。

  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其中一種以極小的液滴均勻分散到另一種液體里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

  二、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

  實驗天地:

  1、  稱取8克白糖加到燒杯中,再加入40毫升水,攪拌,使白糖溶解。

  2、  稱取10克白糖加到燒杯中,再加入50毫升水,攪拌,使白糖溶解。

  做實驗并討論下列問題:

  1、  若溶質的量不變,溶劑的量減少,溶液的量如何變化?溶液的組成如何變化?

  2、  若溶質的量不變,溶劑的量增加,溶液的量如何變化?溶液的組成如何變化?

  3、  若溶質的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劑的量不變,溶液的量如何變化?溶液的組成如何變化?

  4、  若溶質的量減少,溶劑的量不變,溶液的量如何變化?溶液的組成如何變化?

  從活動入手,使學生首先感知溶液的組成可以用溶質、溶劑的量來表示。

  學生對上述問題作出正確判斷并不困難,這些有意識訓練對學生學習計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非常有幫助的。

  溶質的質量分數

  講解例題:在農業生產上,常用質量分數為10%--20%的食鹽溶液來選種。現要配制150㎏質量分數為16%的食鹽溶液,需要氯化鈉和水的質量各是多少?

  首先明確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是溶質質量分數。

  將公式應掌握清楚,但不能死扣概念。

  啟發學生討論,運用小學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對于概念的理解應到位,學會知識的舉一反三。還可適當介紹體積分數的表示方法,拓展學生的視野。

  三、溶液的配制

  活動天地:配制溶質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

  與同學合作,配制150克16%的氯化鈉溶液。

  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操作,特別是通過正反兩個方培養科學的實驗方法。

  討論實驗步驟,避免實驗的盲目性。

  1、  計算所需的溶質質量和溶劑體積;

  2、  稱量和量取所需的溶質和溶劑;

  3、  把溶質溶解在溶劑中;

  4、  把配制好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蓋好瓶塞,貼好標簽。

  本實驗是一個定量實驗,實驗時要教育學生注意用量的準確性。

  注意計算過程的規范。

  引導學生思考:用什么規格的量筒量取125毫升的水為宜?

  回顧與反思:

  通過以上的探索,請對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有關計算的解題思路和一般步驟總結出來,

  通過交流,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

  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回顧反思、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挑戰自我:

  完成課后練習,檢查課堂效率。

  進行練習,鞏固所學新知識。

  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體驗成功。

  教后記:

  溶解現象學生并不陌生,但本節系統的學習對學生來講還是很有新意的,并且這是學生第一次定量配置溶液,學生有成就感。

初三化學教案 篇6

  

  課題名稱:第二單元水和溶液第一節水分子的運動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 :

  1.通過分析水分子的運動與水的三態變化之間的關系,認識分子的特征;

  2.學會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水的天然循環現象;

  3.學會分離液體中的固體物質的方法——過濾法。

  重點、難點:

  1.分析水分子的運動與水的三態變化之間的關系,認識分子的特征,并學習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2.學習用過濾法分離液體中的固體物質。

  教學過程 :

  一、水的三態變化

  [提出問題] 當水由液體變為氣體時,水分子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想象] 水分子本身變大?

  水分子之間的間隔變大?

  水分子的數目增多?

  ……

  結論:水分子的數目和大小不會變化,變化的只是水分子間的距離和分子的排列方式。

  [活動天地] 描述水分子的運動。

  從分子的角度解釋:雨后路邊的水漬很快變干;燒開水后,揭開鍋蓋,會有許多水滴滴下;水放進冰箱冷凍室里結冰;把冰放在陽光下,很快又會融化。

  總結;分子的特征:分子很小;相互間存在間隔;總在不停的運動。

  [在線測試] 書P30

  二、水的天然循環

  閱讀書P31,然后討論兩個問題:

  ·水的天然循環有什么意義?

  ·設想你跟蹤一滴水在自然界循環一次,將這一過程描述出來。

  三、水的人工凈化

  ·沉降 加入明礬做絮凝劑

  ·過濾 分離固液混合物

  ·消毒 殺死細菌

  ·蒸餾 得到純凈的水

  [學生活動] 完成P34在線測試

  P35挑戰自我

  [多識一點] 純水、礦泉水、硬水、軟水

  介紹:純凈物、混合物。

  [課堂小結]

  本節重點是通過分析水分子的運動與水的三態變化之間的關系,認識分子的特征;知道水的人工凈化的主要過程和原理。

  [課后作業 ]

  ·P30在線測試

  ·記P34表格

  ·完成目標上本節作業 

  [課后記]

  本節內容看似簡單,但需要在課堂上一定量的練習才能掌握,所以不可急燥進行。

初三化學教案 篇7

  化學教學案

  課題名稱:             § 12~2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人體的元素組成;了解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標:查閱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育目標:保護健康、關愛生命

  教學方法:閱讀、討論

  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                         

  課前準備內容:1、調查常見的保健品及藥物中各元素的成分及含量

  2、上網搜集有關元素對人體的作用及影響的資料

  3、收集常見食品中各元素的含量等資料

  新授 一、元素在人體中的含量及作用:

  1、成人體的元素:50余種,其中較多的是11種,總質量為人體總質量的99.95%。

  2、常量元素:占人體總質量的0.01%以上,如鈣、磷、鉀

  3、微量元素:占人體總質量的0.01%以下,如:鐵、鋅、

  硒、碘等

  4、作用: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身體健康、構成人體組織

  二、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人體中的元素: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有害元素

  1、交流調查的報告:

  以小組形式進行:  (1)匯報鈣的有關內容              宣讀

  (2)匯報鉀的有關內容              展示

  (3)匯報鈉的有關內容

  (4)匯報碘的有關內容

  2、進行討論:可正反方進行辯論、小組間相互補充、同學間

  互相補充

  3、歸納、總結、整理:

  鈣:總量:1.2千克;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齒中

  作用:使骨骼和牙齒具有堅硬的結構支架

  缺乏:發育不良、得佝僂病、骨質增生

  鈉:總量:80~120克;主要以鈉離子的形式存在于細胞外液中

  作用:維持人體內的水分和維持體液恒定的pH

  鉀:總量:每千克體重約2克;主要以鉀離子的形式存在于細胞內液中

  作用:維持人體內的水分和維持體液恒定的pH

  碘:含量:25~50毫克;存在于甲狀腺素中

  缺乏:影響生長發育,造成思維遲鈍,引起甲狀腺腫大

  三、常見食品中各元素的含量:

  1、閱讀課本P97內容

  2、交流各組收集的資料                                     展示

  討論題:1、為什么不能盲目“進補”?

  2、常見的甲狀腺腫大、齲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應該怎樣預防?

  3、我們應該怎樣科學地飲食?

  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

  反思和體會:    元素對人體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但即便是必需元素也要把握合理的攝入量。我們應運用所學知識合理安排飲食,保證身體健康,關愛生命,提高生存質量。               

  作業    目標:P84~86

  課后記:本節知識符合學生的興趣,進行順利。

初三化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對日常生活現象和化學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使學生理解理解物質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初步概念。

  能力目標:能夠區分哪些屬于物理變化,哪些屬于化學變化;哪些屬于物理性質,哪些屬于化學性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們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學重點: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教學難點:物理變化與物理性質,化學變化與化學性質的區別

  教學方法:探究—歸納總結法

  教學準備:[實驗1-1]-[實驗1-5]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二次備課

  新課導入:緒言課的幾個實驗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后有許多同學提問:為什么白紙噴“水”會變紅,再噴“水”紅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許多現象: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鋼鐵制品會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這又是為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介紹]觀察實驗方法:看、聞、觸摸。

  觀察實驗的步驟:1、實驗前,物質的色、態、味等

  2、實驗過程中,發光、放熱、生成氣體、沉淀等現象;

  3、實驗后,物質的物質的色、態、味等;

  思考:物質變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質?

  [實驗1-1]水的沸騰

  [實驗1-2]膽礬的粉碎

  [實驗1-3]膽礬溶于水后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1-4]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

  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填表:

  實驗序號變化前的物質變化時的現象變化后的物質變化后有無新物質生成

  1-1液態的水有水蒸氣產生;又變成冷凝的水液態的水無

  1-2藍色塊狀膽礬塊狀變成粉末狀藍色粉末狀膽礬無

  1-3藍色硫酸銅溶液變成藍色渾濁物藍色氫氧化銅沉淀有

  1-4塊狀石灰石有氣泡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有

  【討論、歸納】1-1、1-2中水和膽礬發生了狀態和形態的變化,但無新物質生成,1-3、1-4中有顏色的變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氣體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質。

  結論:1、2是物理變化,3、4是化學變化

  得到:1、定義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

  4、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聯系

  [課堂練習]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

  2、物理性質:包括: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等

  (1)熔點和沸點

  熔化:固態變成液態

  熔點:熔化的溫度

  沸點:液態變成氣態

  (2)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

  (3)顏色、狀態、氣味

  [實驗1-5]聞氣味的方法

  [課堂練習]

  【課堂小結】

  【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課題1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1、定義: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變化是生成了新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質生成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顏色改變、的放出氣體的、生成沉淀、吸熱和放熱、發光等。

  4、聯系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2、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初三化學教案 篇9

  課題:第三節性質活潑的氧氣

  ★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制取氧氣的方法。

  2、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

  3、學習探究氣體性質的方法。

  4、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

  ★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制法

  教學難點 :有關氧氣性質的實驗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對象分析

  ★實驗用品

  ★    教學過程 

  探究目標:1、探究最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

  2、明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提出問題:1、如何選擇最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依據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氣?

  3、如何檢驗一瓶氧氣已收集滿?

  收集資料:1、回顧一下,寫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氣的一種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氣的主要來源                          

  情境創設:下列謎語是什么物質呢?

  無影無形摸不著,火焰見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參加,動物生長離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氣。氧氣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動手制取氧氣吧?

  設計實驗并進行驗證:

  步驟和方法

  現象

  分析和結論

  取A、B、C三支試管,分別加入3-5ml的過氧化氫溶液。

  1、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A試管口,觀察現象。

  2、在B試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B試管口,觀察現象。

  3、在C試管中加入幾塊沸石(或瓷片),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C試管口,觀察現象。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比較三種方法,你認為最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是        

  依據是            

  用下圖所示裝置制取一瓶氧氣。

  1、組裝一套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裝置。在廣口瓶內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再通過長頸漏斗添加過氧化氫溶液。

  2、收集氧氣。

  先將集氣瓶中盛滿水,用玻璃片蓋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當導管口有氣泡連續、均勻地放出時,再把導管口伸入盛滿水的集氣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蓋住瓶口,把集氣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實驗時      (有或沒有)氣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氣是   色           的氣體

  判斷一瓶氧氣已收集滿的依據是             

  實驗時,填加長頸漏斗的優點是          

  實驗過程中,長頸漏斗的底部必須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因 

  當導管口剛開始有氣泡地放出時,不宜立即收集,這是因為    

  分析歸納:在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實驗中,加入二氧化錳(或沸石),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錳(或沸石)在此實驗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與反思: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O2 :

  反應物             ,狀態         ,條件         ,

  收集方法             ,              。

  知識應用:1、(02福州市)常溫下,某氣體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收集該氣體可采用的

  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氣法            (B)排水法

  (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氣法    (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

  2、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能迅速分解產生氧氣,分液漏斗可以通過調節活塞控制液體的滴加速度。根據下圖所示回答問題: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質是    ,錐形瓶中放入的物質是     ;

  (2)寫出該方法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

  要收集一瓶純凈的氧氣,應選擇裝置             (填字母);

  (3)某同學在觀察到錐形瓶內有大量氣泡時,開始用B裝置收集氧氣,過一段時間后,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見木條復燃。原因是                         。

  探究課題:氧氣的性質

  探究目標:1、探究氧氣的物理性質

  2、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

  提出問題:1、充滿氧氣的集氣瓶為什么應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中魚兒能生存,說明水中氧氣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還是不易溶于水?

  3、如何證明一瓶氣體是氧氣?

  收集資料:1、搶救病人的時候要用到氧氣,說明氧氣具有           性質。

  2、家里生爐子時,用扇子煽,爐火越扇越旺,說明氧氣具

  有            性質。

  做出假設: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           的氣體。

  設計實驗并進行驗證:

  步驟和方法

  現象

  分析和結論

  1、氧氣的物理性質

  收集兩瓶氧氣,一瓶正放,一瓶倒放,同時伸入兩根帶火星的木條,觀察現象。過5秒鐘后,再同時伸入兩根帶火星的木條,觀察現象。

  氧氣是  色  味氣體

  一開始同時伸入兩根帶火星的木條觀察到的現象是                

  過5秒鐘后同時伸入兩根帶火星的木條觀察到的現象是                

  根據實驗現象,可推斷氧氣的哪些物理性質            

  2、氧氣的化學性質

  (!)如圖所示,用坩堝鉗夾取一塊木炭,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燃燒;然后將木炭插入盛氧氣的集氣瓶中;等燃燒停止后,向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蕩。觀察現象。

  (掃描課本76頁上圖)

  (2)如圖所示,把鐵絲繞成螺旋狀,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現象。把紅熱的鐵絲插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瓶中預先加少量水或鋪一層細紗),觀察現象。

  (掃描課本77頁上圖)

  (3)如圖所示,點燃一根蠟燭,觀察并記錄蠟燭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燃燒的現象。

  (掃描課本77頁下圖)

  木炭是   色   體

  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    用手摸瓶壁     

  振蕩后,澄清的石灰水

  鐵絲是   色   體

  鐵絲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到的現象是        

  鐵絲在氧氣中    燃燒,        ,光亮的鐵絲變成        

  蠟燭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                  

  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    ,用手摸瓶壁  

  集氣瓶內壁有        

  證明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了      

  寫出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木炭在空氣中燃燒與在氧氣中燃燒劇烈程度明顯不同,原因是什么?       

  證明鐵絲能在氧氣里     ,放出    ,生成的是       

  寫出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集氣瓶底部為什么預先加少量水或鋪一層細紗?       

  寫出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你如何通過實驗驗證蠟燭燃燒的產物?             

  除了上述物質以外,你也可以選用同一種類的其他物質(當然要先征得老師同意)進行實驗,動手試試看吧,填一填。

  分析歸納:1、你認識了氧氣的那些物理性質?

  2、你認為氧氣的化學性質怎樣呢?

  交流與反思:1、我知道的氧氣的物理性質有     、     、      、       、

  等。

  2、碳、蠟燭等可燃物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鐵絲這種物質在空氣中       而在氧氣中       。由此得出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          的氣體。

  ★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簡單,學生的接受沒有問題,由于實驗的豐富多彩,學生課堂興趣很高。

初三化學教案 篇10

  第二節水的組成2課時)

  教學目標 :

  1、通過水電解實驗,認識水的組成。

  2、能說出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常見物質。

  3、體會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氫氣是一種理想能源的涵義。

  起點分析:在上節課學生已經了解到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變,本節繼續采用學生熟悉的水作為載體,通過對水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的微觀過程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重點:

  1、通過對水分解反應的微觀解釋,認識化學變化中分子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過水的分解和氫氣的燃燒反應,了解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并能對學過的典型反應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

  1、知道化學反應過程中同時伴隨著能量的變化。

  2、認識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化學性質不同。

  教學方法:實驗、討論、交流

  媒體選擇:多媒體系統,實驗器材

  教學過程 :

  [創設情境]水的三態變化是分子見的間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發生了改變,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電,情形是否會有不同呢?

  [活動天地]

  探究課題:水在直流電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標:1、通過實驗,驗證電解水的產物。

  2、通過電解水實驗,進一步從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學變化。

  2、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提出問題:1、水中通以直流電,會有什么現象?

  2、水通電與水的三態變化是否屬于同一種變化?

  收集資料:1、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不易溶于水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2、氫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難溶于水的氣體,在空氣中燃燒時,產生淡藍色火焰。

  做出假設:水通電后有新物質生成

  設計實驗并進行驗證: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1、在水電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滿水,接通直流電源,觀察兩個電極和兩支玻璃管內液面的變化

  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玻璃管內液面下降較    ,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玻璃管內液面下降較    。

  2、用一根點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較多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打開活塞,觀察。

  該氣體是      

  3、用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小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打開活塞,觀察。

  該氣體是      

  分析歸納:1、電解水是     變化。

  2、水通電分解生成的兩種物質是     和     ,二者的體積比為       。

  交流與反思: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構成物質的分子    (填“有”或“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分子的      和       改變了;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構成反應物分子的      重新組合成新的       。

  知識應用:

  1、下圖表示宇宙飛船發動機內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微觀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氫氣、氧氣和水都是由分子構成的

  B.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過程中,分子種類發生了改變

  C.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過程中,原子種類沒有發生改變

  D.氫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學性質。

  3、  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識解釋水受熱蒸發和電解水這兩個變化。

  [板書]一、電解水   

  1、 水 通電   氫氣  +  氧氣

  H2O       H2       O2

  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的化學反應。

  [分析] 討論分析圖片獲得的信息

  2、化學變化的實質:破壞舊分子,形成新分子的變化。

  [說明]水、氫氣、氧氣由分子構成,也有的物質是直接由原子構成。

  3、原子:構成物質的一種基本微粒,具有微觀粒子的一般性質。

  [練習]做P38   [在線測試]  

  [小結] 

  教學反思:學生初步建立了微觀想象

  第二課時

  [創設問題情境]氫氣和氧氣反應結果是不是還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實驗來證明你的猜想?

  [實驗探究]  氫氣在空氣中燃燒

  [觀察]發生的現象,然后用手輕輕觸摸燒杯。

  [友情提示]本實驗導管點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鐵管、鋁管或瓷管、石英管,這樣才能看到氫氣燃燒時的淡蘭色火焰。

  [板書]  氫氣  +   氧氣   →   水

  H2        O2        H2O

  [討論]該反應是否是分解反應?

  [板書]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化學反應。

  [描述]氫氣作為新型燃料的優點,教會學生辨證地看問題。

  [交流共享]從分子變化的角度分析氫氣和氧氣化合生成水的反應。

  化學反應的本質:分子分割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板書]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在線測試]

  1、電解水的實驗證明水是由(  )

  A、氫氣和氧氣組成 B、氫原子與氧原子構成

  C、氫元素、氧元素組成的

  D、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2、有關水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B、水在通常狀況下很穩定,4℃時密度最大

  C、蒸餾水是最純的水

  D、0℃時會形成冰、水的混合物

  3、電解水的實驗時,看到的現象是(   )

  A、兩極出都有氣體生成,正極出氣多

  B、正極出氧氣,負極出氫氣

  C、可以看到體積比VH2 :VO2 =2   :   1

  D、兩極出都有氣體生成,正極的玻璃管內匯集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然

  4、化屬于化合反應的是(  )

  A、把糖和水混合后形成糖水

  B、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

  C、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

  D、3體積水和7體積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

  5、在化學反應中,構成反應物分子的      重新組合成新的       。

  [小結] P73 [長話短說]

  [反饋練習] P74 [挑戰自我]

  [作業 ]

  [教學反思]本節實驗很成功,學生學的輕松愉快。

初三化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初步了解有關氮氣和稀有氣體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了解空氣的組成。

  2.介紹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用品

  水槽、鐘罩、燃燒匙、酒精燈、紅磷。

  教學過程

  (提問)

  ①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電燈發光(物理變化)爆炸(舉例說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②判斷下列例子哪個是描述性質?哪個是表述變化的?

  (講解)通常鎂燃燒,酒精燃燒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

  (提問)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

  (板書)第一節 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和用途

  (演示)實驗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提問)①實驗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時只消耗鐘罩內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并簡介人類對氧氣的認識過程。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燒產生的煙霧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煙霧

  ③汽車排氣形成的煙霧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①工業三廢的回收與處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講解)

  1.由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溫室效應”對自然界的影響。

  2.臭氧“空洞”的形成──對自然界的影響等。

  [作業] 略

初三化學教案 篇12

  

  課題名稱:第六單元海水中的化學第一節海洋化學資源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

  1.知道海洋是人類天然的聚寶盆,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能說出海洋資源包括化學資源、礦產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蘊藏的主要物質。

  3.通過對海水淡化的實驗探究,知道蒸餾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認識海洋資源的開發對人類進步的重要作用;認識合理進行海洋開發、保護海洋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和人類生存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重點、難點:

  1. 知道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能說出海洋資源包括化學資源、礦產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等。

  2.學會用辨證的思維分析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教學過程 :

  [創設情景] 我國的萬里海疆,不僅美麗,而且富饒!它蘊藏著種類繁多、儲量巨大的資源,被人們譽為“天然的魚倉”、“藍色的煤海”、“鹽類的故鄉”、“能量的源泉”。

  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海洋資源包括化學資源、礦產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等。

  [講授新課]

  一、海水中的物質

  1、海水中都有哪些物質?

  [提問] 我們知道海水的滋味是又苦又甜的,誰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回答] 海水中溶解著大量的鹽。

  [復習] 酸堿鹽的組成特點

  [觀察分析] 仔細觀察書中的圖表,你能讀出哪些信息?

  2、從海水中提取鎂鹽制取鎂

  [閱讀了解] 讀書P2-3的有關內容

  [提問] 海水和鹵水有什么區別?海水中本來就有氯化鎂,為什么不直接提取,而是先加石灰乳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再加鹽酸得到氯化鎂?

  [講解] 富集的方法是化學上常用的。海水曬鹽得到鹵水,這個階段已經經過了第一次富集。加石灰乳生成氫氧化鎂沉淀的作用兼有凈化和富集的作用。

  [提問] 書P3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分別屬于什么類型?

  [練習] 默寫制取鎂的化學方程式。

  二、海底礦物

  [閱讀] 書P3-5

  [思考] 當你了解了海底蘊藏著如此豐富的礦物之后,你有何感想?

  [認識] 大海的寬容是有限的。要用辨證的思維來分析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三、海水淡化

  [實驗探究]

  教師演示書P6的實驗

  [實驗討論]

  1.如何證明得到的冷凝水已被淡化?

  2.對蒸餾裝置的觀察發現:試管是被豎直加熱的,連接試管和燒杯的導管很長,請思考并解釋其中的道理。為使水蒸氣的冷凝效果更好,你認為還能對裝置做哪些改進?

  [課堂練習]

  書P8習題

  [課堂小結]

  請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

  [作業 ] 目標上本節的習題

  [課后記]

初三化學教案 篇13

  化學教學案

  課題3   溶質的質量分數

  教學目標 :

  1、掌握一種溶液組成表示方法——溶質的質量分數,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2、初步學會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

  教學重難點:

  重點: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的概念和簡單的計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

  難點:溶液的質量分數的概念的引入。

  教學說明

  本課題內容圍繞溶質的質量分數展開,先介紹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然后利用這一概念進行簡單計算。計算類型大致分為三種:1、已知溶質和溶劑的量,求溶質的質量分數;或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計算所需溶質和溶劑的量。最后練習配制溶質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

  教學過程 :

  【講解】在實際應用中,常要準確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溶質的質量。如在施用農藥時,過濃會毒害農作物,過稀則不能有效地殺蟲滅菌。因此,我們需要準備知道溶液的組成。

  一、溶質的質量分數

  1、概念: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

  M質  

  2、公式:溶質的質量分數=        ×100%

  M液

  【學生練習】

  按下表所給的量配制氯化鈉溶液

  溶質質量(g)

  溶劑質量(g)

  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

  10

  90

  20

  80

  【設問】已知溶質和溶劑的量,這樣的溶液我們會配制了。那么如果告訴你一定量的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你會配制嗎?

  二、配制一定質量分數的溶液

  1、步驟:計算,稱量,溶解

  2、儀器:

  稱:托盤天平,藥匙

  稱量

  量:量筒,膠頭滴管

  溶解:燒杯,玻璃棒

  【學生練習】試驗9~7 例題(略)

  三、有關溶液稀釋和配制問題的計算

  書43【例題2】略

  【討論】解這道題的關鍵是什么?

  【分析】抓住關鍵:溶液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

  【小結】本課題所學知識主要有哪幾個方面?其中計算有哪幾種類型?

  【作業 】P45  6.7.8

  【課后記】本節理解不困難,重點在練習上。

初三化學教案 篇14

  

  課題名稱:第一單元化學改變了世界第二節化學之旅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 :

  1.知道科學探究是化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和內容。

  2.初步學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活動反思”的方法。

  3.體驗化學科學探究的樂趣。

  重點、難點:

  1.學會提出問題。

  2.體驗科學探究的幾個環節及探究的樂趣。

  教學過程 :

  [創設情景] 同學們怎樣才能學好化學呢?

  一、從問題開始

  [學生閱讀] 體驗科學始于問題。

  [學生活動] 交流討論你對“化學之迷”的看法。

  [交流共享] 把你心中的化學問題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學生討論] 怎樣才能發現和提出問題?

  ①時刻保持一顆好奇心;②學會質疑,不輕信現成的結論;③善于變換角度看問題;④善于觀察;⑤善于從生活實際中發現和提出問題……

  [教師講解] 金剛石、石墨、C60的有關知識拓展。

  二、通過科學探究解決問題

  [活動天地] 以蠟燭燃燒時間長短的探究為素材,體會探究活動的各個環節。

  化學的探究活動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     提出問題。

  2.     猜想與假設。

  3.     制定計劃并實驗。

  4.     收集證據。

  5.     結解釋與結論。

  6.     反思與評價。

  [學生活動] 請你提出一個影響蠟燭燃燒時間的因素,并進行探究活動。

  [多識一點] 自變量、因變量、控制變量。

  三、對探究活動進行反思

  不僅要“三思而后行”,還要“行后而三思”。

  [學生自學] 化學探究實驗報告的規范格式。

  [學生活動] 分析P16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1.     較高的蠟燭燃燒時間短;

  2.     同一根蠟燭燃燒時間逐次減短。

  [學生分析] 上述結果如何解釋?

  讓學生充分的討論,教師走入學生中傾聽討論。

  [課堂小結]

  本節重點是知道科學探究是化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和內容,體驗科學探究的各個環節,體驗化學科學探究的樂趣。

  [課后作業 ]

  針對影響蠟燭燃燒時間的因素提出自己的問題,建立猜想和假設,設計出實驗,并借助家中的器材進行實驗。

  [課后記]

  教材內容選擇貼近學生生活,能在輕松的氣氛中使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生的學習興趣較濃。

初三化學教案 篇15

  化學教學案

  課題名稱:            8~1     食物中的有機物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組成及在人體內的變化和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

  2、了解維生素對生命活動的獨特功能和主要的食物來源

  能力目標: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教育目標:初步認識一種研究復雜事物的簡易方法—模型法

  教學方法:          閱讀、實驗、講解法

  教學媒體:          實驗儀器和藥品

  教學過程 :        

  板書課題:              8~1食物中的有機物

  名詞解釋:1、有機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機物。

  2、無機化合物:除有機物以外的其他化合物。

  3、人體所攝入的主要物質:空氣、水、食鹽、糖類、油脂、蛋白質和維生素。

  一、糖類:(碳水化合物)

  1、種類:

  蔗  糖: (C12H22O11)

  葡萄糖: (C6H12O6)

  淀  粉:  [(C6H10O5)n]

  2、淀粉的檢驗:(實驗探究)

  分別向面包、米飯、土豆片、蘋果上滴加幾滴碘水。

  現象:以上幾種物品都呈現藍色

  3、高分子化合物:相對分子質量很大的化合物

  4、轉化:

  淀粉          葡萄糖             二氧化碳、水和熱量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緩慢氧化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Q

  二、油脂:

  油; (液體)花生油、豆油

  脂肪:(固體)豬油、奶油

  脂肪在人體中氧化,放出能量,多余的脂肪在體內儲存起來。

  學生閱讀:1、P50成人每天脂肪的攝入量;

  2、根據成人每天脂肪的攝入量計算產生的熱量。

  三、蛋白質:

  構成人體細胞的基礎物質,幫助人體生長和修補破損組織所需要的主要物質。

  蛋白質在人體中的反應過程:

  蛋白酶和水          重新組合

  蛋白質               氨基酸            新的蛋白質

  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學生閱讀:P51多識一點

  四、維生素

  1、作用:調節體內進行的各種化學反應,保持身體健康。

  2、 種類和功能:      維生素A:保護視力

  維生素C:保護皮膚和牙齦

  維生素D:有助于骨骼和牙齒的生長發育

  五、纖維素:維持身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微量物質

  教學反思:

  布置作業 :1、目標:P35~37

  2、課本:P52(1、2、3)

  課后記:

  化學教學案

  課題名稱:            8~2  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人體的元素組成和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2、認識青少年身體的成長過程就是這些元素在人體內不斷積累的過程 

  3、維持這些元素在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的相對平衡對保持人體健康有重要意義    

  能力目標:查閱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育目標:合理膳食,保護健康、提高生存質量

  教學方法:         讀一讀、議一議、講一講、論一論

  教學過程 :

  板書:             一、人體中的化學元素:

  教學                                                         學生活動

  程序:            教學內容                         

  課前準備內容:1、調查常見的保健品及藥物中各元素的成分及含量

  2、上網搜集有關元素對人體的作用及影響的資料

  3、收集常見食品中各元素的含量等資料

  新授        一、人體中的化學元素含量及作用:

  1、組成人體的元素:50余種,其中較多的是11種,       閱讀

  總質量為人體總質量的99.95%。     歸納

  2、常量元素:占人體總質量的0.01%以上,如鈣、磷、鉀   整理

  3、微量元素:占人體總質量的0.01%以下,如:鐵、鋅、

  硒、碘等

  4、作用: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身體健康、構成人體組織

  二、元素在人體內的平衡:

  1、交流調查的報告:

  以小組形式進行:  (1)匯報鈣的有關內容              宣讀

  (2)匯報鋅的有關內容              展示

  (3)匯報鐵的有關內容

  (4)匯報碘的有關內容

  2、進行討論:可正反方進行辯論、小組間相互補充、同學間

  互相補充

  3、歸納、總結、整理:

  鈣:總量:1.2千克;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齒中

  作用:使骨骼和牙齒具有堅硬的結構支架

  缺乏:發育不良、得佝僂病、骨質增生

  鋅:總量:2.5克;作用:促進人體發育

  鐵:總量:約2~4克;

  作用:血紅素的重要成分

  碘:含量:25~50毫克;存在于甲狀腺素中

  缺乏:影響生長發育,造成思維遲鈍,引起甲狀腺腫大

  三、均衡膳食:

  1、閱讀課本P97內容

  2、 交流各組收集的資料                                    展示

  討論題:1、為什么不能盲目“進補”?

  2、常見的甲狀腺腫大、齲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應該怎樣預防?

  3、我們應該怎樣科學地飲食?

  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

  反思和體會:    元素對人體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但即便是必需元素也要把握合理的攝入量。我們應運用所學知識合理安排飲食,保證身體健康,關愛生命,提高生存質量。      

  布置作業  :  1、目標:P40~42

  2、課本P56(1、2、3)

  課后記:

  化學教學案

  課題名稱:            8~3  遠離有毒物質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一氧化碳、甲醛、黃曲霉素、重金屬鹽和毒品有損人體健康 

  2、 了解蛋白質的一些重要性質   

  教育目標:初步形成關心健康、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意識

  教學方法:          閱讀和討論

  教學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板書:    一、預防無機鹽中毒

  1、常見的有毒物質: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甲醛和重金屬鹽

  2、中毒的途徑:   通過飲用水、食物鏈、可吸入顆粒物

  3、實驗探究:蛋白質的性質

  實驗內容

  現象

  1、雞蛋清水溶液中加熱

  2、在雞蛋清溶液中分別加入醋酸鉛

  3、在雞蛋清溶液中分別加入硫酸銅

  4、在雞蛋清溶液中分別加入濃硝酸

  5、在雞蛋清溶液中分別加入甲醛溶液

  6、將凝結的蛋白質灼燒。

  結論:蛋白質在上述過程中都發生了性質改變,失去了活性。

  觀察實驗現象,填寫表中空白

  4、討論:(1)怎樣檢驗蛋白質?

  2)為什么可以用酒精或高溫來殺菌消毒?

  二、不吃變質食品:

  閱讀P59內容并討論

  三、拒絕煙草:

  香煙中的有害物質: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和重金屬鹽

  1、一氧化碳:(俗稱煤氣)

  有毒、無色、無味

  2、尼古丁:

  有劇毒、興奮劑、使人成癮

  3、焦油:可粘附于咽部和支氣管內壁,誘發癌變

  4、吸煙會污染家庭環境和公共衛生使別人被動吸煙

  五、遠離毒品:

  種類:鴉片、嗎啡、海洛因、冰毒、可卡因、巴比妥類、大麻類。

  作用:具有鎮靜、止疼和興奮作用,可用做藥品和制藥原料

  討論:(1)為什么要遠離毒品?

  2)吸毒會對身體、家庭和社會造成哪些危害?

  教學反思:

  布置作業 :1、目標:P45~46

  2、課本:P61~62

  課后記:

初三化學教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初三化學教案

    化學教學案課題2化學肥料教學目的:1、了解常見化學肥料的種類和特性2、了解常見化學肥料施用注意事項教學重點:1、常見化學肥料的種類2、氮肥的特效及施用注意事項教學難點:1、常見化學肥料化學式的書寫2、各種化學肥料的使用方法實驗準備...

  • 初三化學教案

    化學教學案章節第十單元課題 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 課型新授教學方法 綜合法教學媒體 投影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知道幾種常見酸和堿的主要性質和用途。會用酸堿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堿性。認識酸堿的腐蝕性及使用時的安全注意事項。...

  • 初三化學教案

    化學教學案課題3 溶質的質量分數教學目標:1、掌握一種溶液組成表示方法——溶質的質量分數,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2、初步學會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

  • 初三化學教案

    化學教學案課題課題2 溶解度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1. 了解飽和溶液的概念2. 溶解度的概念3. 根據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重點難點重點:固體溶解度的變化情況 難點:運用溶解度解決日常現象 學情分析溶解度與日...

  • 初三化學教案

    化學教學案課題名稱: 8~1 食物中的有機物課型: 新授課課時安排: 一課時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組成及在人體內的變化和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 2、了解維生素對生命活動的獨特功能和主要的食物來源能力目標:培...

  • 初三化學教案

    化 學 教 學 案課題名稱:第六單元 海水中的化學 第二節 海水“曬鹽”課型:新授課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目標:1.知道蒸發結晶是海水曬鹽的基本原理;學會用重結晶法提純混有泥沙的粗鹽;了解食鹽的用途和工業上精制食鹽的方法。...

  • 初三化學教案

    化 學 教 學 案課題名稱:第六單元 海水中的化學 第一節 海洋化學資源課型:新授課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目標:1.知道海洋是人類天然的聚寶盆,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能說出海洋資源包括化學資源、礦產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等。...

  • 初三化學教案

    課題:第三節 性質活潑的氧氣★ 教學目標1、初步學會制取氧氣的方法。2、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3、學習探究氣體性質的方法。4、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

  • 初三化學教案

    課題:第二節 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學會用元素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用微粒描述物質的微觀構成。2、通過對純凈物和元素的分類,進一步體會分類的思想,學習分類的方法。...

  • 初三化學教案

    第三單元 我們周圍的空氣課題:第一節 空氣的成分★ 教學目標1、通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認識空氣的組成,學習從混合氣體中除去某種氣體進而測定其含量的方法。2、合社會生活了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 初三化學教案

    第四節 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教學目標: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的溶質和溶劑; 2、了解溶液在工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3、了解溶解過程中的能量變化 4、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5、初步學會配制溶質質量...

  • 初三化學教案

    課題:第三節 認識原子(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 認識原子的組成及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2、 了解原子、分子和離子的異同點和相互關系,會用原子和分子的觀點說明化學反應的發生過程。...

  • 初三化學教案

    第二節 水的組成 (2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水電解實驗,認識水的組成。2、能說出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常見物質。3、體會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氫氣是一種理想能源的涵義。...

  • 初三化學教案

    化 學 教 學 案課題名稱:第二單元 水和溶液 第一節 水分子的運動課型:新授課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分析水分子的運動與水的三態變化之間的關系,認識分子的特征;2.學會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水的天然循環現象;3.學會分離液體中的...

  • 初三化學教案

    化 學 教 學 案課題名稱:第一單元 化學改變了世界 第二節 化學之旅課型:新授課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目標:1.知道科學探究是化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和內容。2.初步學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活動反思”的方法。...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源市| 海伦市| 民县| 博湖县| 麻阳| 西宁市| 新宁县| 陵水| 太保市| 盐山县| 南充市| 安岳县| 普定县| 渝北区| 大渡口区| 太湖县| 泰宁县| 桦甸市| 石家庄市| 阳泉市| 台东县| 汉川市| 敦化市| 洞头县| 翼城县| 宜兰县| 印江| 雅江县| 普安县| 巨野县| 新营市| 海宁市| 大英县| 九江市| 保定市| 惠来县| 沙河市| 理塘县| 温宿县| 广灵县| 永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