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通用13篇)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發布時間:2024-01-01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通用13篇)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2、鼓勵學生進行算法探索,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3、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生進一步理解相同數位對齊的意義,探索并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筆算中的“對位”問題。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出示加法,指名說說怎樣算的?(可以多種算法)

  3、筆算加法應該注意什么?

  二、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出示主題圖。

  2、指名說說從圖中了解到的信息。

  3、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會解答嗎?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景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三、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教學例1.

  仔細地觀察圖。怎樣解決問題?指名回答,板書算式:36-23,

  先獨立思考計算方法,在練習本上試算。小組交流算法。指名匯報。

  2、小棒、圓片演示算法,學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筆算。(合理即可)

  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嘗試、交流中掌握計算方法初步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四、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課件出示練習,學生匯報結果及算法。

  2、思考交流討論:筆算減法應注意什么?筆算加法和筆算減法的異同。

  學生先自己歸納,再得出: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開始減,個位減個位,十位減十位。

  3、學生看書,質疑問難。

  4、完成第18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匯報結果及算法。

  5、完成練習三第1、2題。

  五、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又學會了什么?教師引導學生梳理。

  學生先互相說說再回答: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學會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計算方法,能熟練的進行豎式計算。

  1.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精神和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的體驗,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21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

  2.2教學難點: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參觀參博物館啊?

  生:想。

  師:就讓我們和這些同學一起出發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觀察情境圖,從圖中你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小組內交流,然后匯報,師選擇性的板書例1的問題。

  (二)學習例1

  (1)班學生和本班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1、學生列出算式:35+2

  師: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學生和本班帶隊老師數合起來”就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怎樣計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試一試。

  生獨立完成。

  組織匯報: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過擺小棒算出來的,先擺3捆和5根,再擺2根,5根和2根合起來是7根,7根與原來的3捆合起來就是37根。

  3、學習豎式

  師生一起拿出計數器,師一邊操作一邊講解豎式的寫法,

  師:你認為應該從什么數位開始計算?同桌的小朋友開始議一議。

  生說自己的看法。

  小結:為了以后計算進位加法,我們在豎式計算時,都從各位開始計算。個位上是5+2=7,7應該對齊個位,十位上的3要寫在橫線下面,對齊十位。

  小組討論加法豎式計算時,應怎樣對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明確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三)學習例2

  1、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因為博物館比較遠,我們給小朋友們準備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車,大家想一想應該哪兩個班做一輛車呢?

  如果我們讓二(1)班和二(2)班同學合乘一輛車,二(3)班和二(4)班同學合乘一輛車可以嗎?

  我們先來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學可不可以合乘一輛車,請列出算式。(板書:35+32)

  2、同學們,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計算一下。

  學生自由算,老師巡視,適時幫助學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擺小棒法。

  3、合作解決豎式

  師:剛才同學們利用口算和擺小棒算出了35+32的結果。真棒!現在,我們可以用豎式計算一下。

  小結: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三、鞏固新知

  (一)基礎練習

  課本第12~13頁“做一做”

  (二)綜合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題。

  課后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學會了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時,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相同數位要對齊。

  板書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

  個位對個位,

  十位對十位,

  相同數位要對齊。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統計數據,使學生體驗隨機出現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1格代表2個單位),會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興趣的事例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統計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和回答問題。

  教學難點: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的每格代表2個單位。 教學準備:統計表,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統計圖.

  同學們,在一年級,我們已經學習統計的一些知識,今天農老師來考考你們,看誰記得最好?

  二、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

  2.農老師也喜歡看動畫片,今天給你們帶來幾位你們喜歡的朋友,一起來看看都有誰?(出示)你們喜歡它們嗎?現在農老師非常想了解,在這四個動畫人物里面,咱們班喜歡哪個動畫人物最多?喜歡哪個動畫人物最少?你們想不想知道?

  師:那我們就來統計一下,咱們班喜歡這幾個動畫人物的情況。(板書課題)

  三、自主探究,體驗統計。

  1.引導學生收集。整理數據。

  在一年級,我們已經學習了統計的一些知識,知道了收集、記錄數據的一些方法。誰能說說都有些什么方法呢?(可以用畫圓形、正方形、打勾,或是用畫“正”字的方法統計……)

  現在我們要統計全班同學喜歡動畫人物的情況,選用哪種方法最快,哪種方法最好?老師給同學們提供一種方法,統計到哪個動畫人物,你喜歡你就站起來,坐著的同學數數一共有多少?一定要細心,不要多數、漏數。(全班討論)

  師:剛才記錄喜歡畫人物情況的程就叫“統計”(板書課題)我們把統計的數據填到表格中,這張表格就叫統計表,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知道喜歡各種動畫人物的人數,如果想一眼看出喜歡哪個動畫人物的人數多,喜歡哪個動畫人物的人數少,還可以整理成什么?

  生:……統計圖

  2.引導學生通過生成的數據,讓學生動手畫統計圖。

  ①請同學們先觀察手上的表格,想一想,每格代表幾?先標上數據。

  ②學生動手作統計圖。

  3.小結:當統計的數據較大時,我們可以用1格表示2個單位。

  4.根據畫好的統計圖回答問題。

  ①從這個統計,我們知道了什么?

  ②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③假如下次我們班要放動畫片,我們應該選擇放什么動畫片?

  四、應用實踐,鞏固新知。

  ①從這個統計圖你知道了什么?

  ②假如你是超市的經理,你打算怎樣進貨?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借助現實的情境和活動,樹立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空間觀念。

  2.能在具體情境下,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數學對生活的作用。

  4.能夠與他人合作、交流,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進行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本單元后,由教師自行設計的一節綜合應用課。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單元學習用八個方向來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這個內容對只有七八歲的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于我們重慶的學生來說,離生活實際比較遠(重慶是座山城,人們在生活中不常用東、南、西、北來表述方向),學生對方向的意識不強,學起來就更困難了。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為學生創設每個人都能參與的活動情境。但當本單元教學結束時,我發現學生在地圖上辨認方向、描述方位比較好,但在現實中描述方位的能力并不強。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不是紙上談兵,更重要的是實際應用。于是,我充分應用教材中的現有資源,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下面這節綜合應用練習課。在這節課中,我創設了動物園這一情境,把紙上的動物園真正搬到了教室里,把桌子拉開,擺上好看的動物園各館區的圖,讓學生去當道路詢問員,并看實景畫出地圖。這樣,就真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方向的現實意義。最后,我又讓學生自己設計學校,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設計,進行自評與互評,讓學生在評價中增強自信心,正確認識自我。

  四、課堂實錄

  學具準備:課件、大景點圖、小景點圖、固體膠、漂亮的不干膠貼畫。

  (一)創設情境

  1. 你們能在這間教室里辨認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嗎?回憶一下,早晨太陽從哪方升起?太陽升起的方向就是東方,其余方向各是什么方向?

  2.小游戲:師說生轉

  面向東、面向西、面向北、面向南

  (這個環節既是對知識的復習,也是下一環節的基礎。)

  (二)實踐活動(動物園)

  1. 課件出示情境

  星期天,明明去動物園。走到門口,看見好多小朋友圍在那兒看什么。明明上前一看,原來他們在看一則招聘啟示。我們一起看看要招聘什么。

  2. 招聘啟示

  隨著重慶市旅游事業的不斷發展,到重慶旅游的外地游客不斷增多。本動物園接待的外地游客也越來越多。為了方便外地游客的游覽,本動物園準備招聘一批各館區的道路詢問員。要求:能用普遍話為客人提供道路咨詢服務。年末將評選最優詢問員,發給本動物園的貴賓卡。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連加、連減筆算的豎式書寫格式,進一步鞏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

  2、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認真計算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連加、連減豎式計算格式。

  教學難點:正確計算連加、連減式題。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出示南瓜圖問:你們看這是什么?(南瓜地)你們想不想去南瓜地里幫助農民伯伯摘大南瓜呢?(想)如果想要去幫助他們,就得先通過農民伯伯的小小測驗。

  一、引入舊知、溝通聯系

  口算: 10+10+20= 60-20-10=

  30+2+7= 15-7-8=

  2+8+30= 17-10-2=

  提問其中兩道題“你是怎么算的?”

  師:也就是這些題我們都是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算的。你們可真棒。

  今天我們繼續研究連加連減的計算題,板書本課課題:連加、連減

  二、情境引入學習新知

  看來同學們對以前的知識掌握的真是不錯,都順利的通過了農民伯伯的測驗,下面我們就到南瓜地里去看看吧!

  (一)連加

  1、出示書第27頁情景圖

  師:你從圖上看到哪些數學信息?

  生:第一組摘了28個西瓜,第二組摘了34個西瓜,第三組摘了22個西瓜。

  師:那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師:大家提的問題都不錯,那我們今天先來解決這個問題(出示)三個組一共摘了多少個大南瓜?

  2、師:請你把信息和問題完整的讀一遍。

  3、師:同學們,要求三個組一共摘了多少個大南瓜?我們應該怎么想?

  生:要求三個組一共摘了多少個南瓜,就是把三個組同學們摘得南瓜合起來。

  4、列式計算

  師:這道題怎樣列算式。

  學生口述后教師板書:28+34+22=

  5、你先來估一估這三個組大約一共摘了多少個大南瓜?

  誰估計得更準確一些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

  6 、組織學生討論:

  師:那到底怎樣準確的計算這道題呢?請同學們同位倆先商量商量,然后生說教師板書:

  9、師:這里三種筆算豎式哪種更好一些?好在哪里?

  學生分組討論,師小結:這種把算式連起來寫的方法,不僅可以少寫一個“62”,比較簡便,同時可以避免計算過程中抄錯數,使計算正確、迅速。這種簡便寫法(板書:簡便寫法)的豎式,更方便。

  10、師:那大家看,為什么這個簡便寫法,可以把這里的兩個豎式合起來呢?

  (因為62是第一步算出的和又是第二步的加數,所以可以這樣寫。)

  11、師:誰再來說一說,這道題是怎樣用豎式計算的。

  12、師:請同學們,都試著用簡便寫法的豎式算一算,做在練習本上。

  13、師:同學們,這個結果與你的估算結果接近嗎?

  大家的估算能力可真強。

  14、師:為了檢查你們剛才學習新知識的情況怎樣,老師給你們出了一道題。

  出示練習題:筆算46+25+17=

  選擇不同的豎式展臺展示,生講解。

  15、師:摘完大南瓜,我們下一步該做什么了?

  生:運南瓜。

  師:好下面我就去南瓜地里運南瓜。

  (二)出示運南瓜情境圖

  引導學生分析條件和問題

  師:這個圖又告訴我們什么數學信息呢

  生:共有84個大南瓜,李大爺運走了40個,王叔叔運走了26個。

  師:數學問題呢?生:還剩多少個?

  自己完整的讀一遍。

  師:這道題你會解決嗎?

  自己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并用剛才計算連加的筆算方法來計算這道題。

  學生嘗試計算。找一生板書豎式在黑板上,講解。

  師:誰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

  生1:我們可以先算一共運走了多少個西瓜,再用總數減去運走的總數也可以算出還剩多少個西瓜。

  生2:90-58這一步我們可以口算,剩下那一步再列式,這樣可以簡便些。

  師:你們的想法都不錯,你們真棒!

  師:下面我們再來檢驗一個你剛才學的怎么樣?請看這道題。

  出示練習題:90-58-30=

  三、鞏固練習

  1 、師:我們學校數學小診所來了三個小朋友,你們能幫助他們診斷一下嗎?(出示課件)指名生說,師總結。

  2 、請同學們一組同學做一道題。

  54+20+16= 72-6-40=

  四、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學習的高興嗎?那么你有哪些收獲呢?

  多指名學生說一說。老師也有收獲,出示課件,讓學生讀一讀。好了,同學們,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會描述線段的特征,會畫線段。

  過程與方法:

  結合情景了解線段的畫法和意義,掌握線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在動手操作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數學體驗意識,聯系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通過操作能折、畫出線段。

  教學難點:

  線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過線段的特征來判斷個圖形的線段和線段數量。

  教學工具

  每人一根毛線、一張彩紙。鉛筆兩根(一曲一直)、毛線一根、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請小朋友每人拿出課前準備的細線,同桌相互比比兩根線的長短。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交流結果。

  2、師:現在請小朋友來介紹介紹你們是怎樣比的?

  生:我是先把細線的一端對齊,然后把線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師板書:拉直;一端對齊。

  師述:我們把這根細線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線段。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學生感興趣的“比一比誰的線長”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為學生主動構建新知識,做好了知識、能力與心理上的準備。

  1.拿出一根線,貼在黑板上.(要貼成彎彎的)

  2.再拿出一根線,貼在黑板上.(要貼成直直的)

  3.問:這兩根線有什么不同?(這兩根線的形狀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彎的)

  4.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向這樣的的線.(指著直的線段說)

  5.分別用一本厚書、一個長方體的盒子比著,在黑板上各畫一條線段.

  6.將黑板上的幾條線段圈起來,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的幾何圖形,這種圖形叫做線段.”

  師:老師讓你們猜一個謎語(課件出示謎面):“一條條,一根根,編制衣物少不了,有時直來有時彎,縫縫補補要用著。”

  學生指名回答:毛線

  師: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從毛線中去學習一些數學的知識和本領。(板書課題:線段)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線段。

  (1)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

  (2)教師說明:一根線段有長有短,說明線段是有一定長度的。當一根線段單獨在一起的時候,為了表示它有兩個端點,而且不變形,我們在畫的時候要給它裝上兩個標志(在端點處畫一短豎),用這個特殊標志來表示它就是線段。

  【設計意圖】:經過身邊實物、同桌比較二個環節,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被調動起來,并積聚了大量的線段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知教學,學生的學習欲望強烈,接受狀態飽滿。由趣促習,能夠很好地保存學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此外,由教師介紹兩個端點,加上很形象的兩個小豎,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端點問題的歧異。

  2、尋找線段

  師:我們身邊的物體也有很多線段,比如數學書的這一條邊可以看成一條線段(演示)你知道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在哪里嗎?請小朋友們也拿起自己的數學書,找一找它的哪條邊可以也看成線段?這條線段的端點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

  師:孩子們真了不起,擁有一雙會觀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歡的圖形的線段分別是哪幾條

  小結:我們發現每個圖形的一條邊就是一條線段,并且它是幾邊形就有幾條線段,雖然這些圖形中線段的兩個端點沒標出來,但我們要知道它們是存在的。

  (1)師:請小朋友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紙,放平在桌子上。

  師述:像長方形紙的四條邊就可以看作線段,尺子的邊也可以看作是線段。

  (2)師:小朋友觀察一下,在我們周圍還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線段?(觀察、考慮兩分鐘)

  (要求:要說完整話。比如:什么的邊緣是線段。)

  生1:電風扇風葉的邊緣可以看作線段。

  生2:黑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3:窗戶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4:課程表的框邊也可以看作線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完整的。)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本環節中,由教師介紹周圍的線段到學生自己尋找身邊的線段,面對眼前熟悉的情景卻要尋找全新的朋友,學生的探究愿望和學習興趣一下被激發了,在他們的潛意識里產生了明確的學習需求。

  3、畫線段

  教師示范,學生模仿。

  師:誰來介紹一下線段有哪些特點?

  生1:線段是直的。

  生2:線段還有兩個端點。

  生3:畫線段時還要裝上兩個特殊標志。

  4、折線段

  (1)師:現在老師把這張長方形紙對折,然后展開,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間有條線段。

  師:對了,中間的這條折痕我們就可以看作線段。

  (2)初步感知線段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現在誰愿意上臺來指一指哪兒可以看成線段。提問:線段是怎么樣的?

  小結并板書:線段是直直的。

  豎著拉,斜著拉,這樣能把兩手之間的一段看成線段嗎?

  小結:不管怎么拉它們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線段。

  (3)感受線段的“兩個端點”

  課件出示圖片:兩手捏住毛線的兩端,叫做線段的“端點”。

  提問:線段有幾個端點?

  小結并板書:有2個端點。

  請學生上臺指一指毛線的兩個端點在什么地方?

  (4)認識線段的示意圖(課件出示),建構線段模型。(介紹線段的兩個端點可以用兩條小豎線表示)

  (5)小結特征: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想一想線段的樣子,你認為線段有哪些特點?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認線段)。

  師:你們說得真好!小朋友們已經認識了線段,現在請大家來當小判官:你能判斷下面的哪些圖形是線段嗎?

  交流:讓學生說說為什么是線段或者不是線段?引導學生從線段的兩個基本特征來說明。

  (7)小結: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

  線段的.兩個特點:

  1、線段都是直的。

  2、線段有兩個端點。

  交流自己對線段的看法。

  三、動手操作,認識線段

  (1)你會畫線段嗎?

  1.我們已經認識了線段,那你能自己畫一條嗎?

  2.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樣畫的?

  3.你能畫一條比剛才更長或者更短的嗎?

  課后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線段,你能說說線段有什么特點嗎?

  特征:

  (1)線段是直的;線段有兩個端點

  (2)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對本節課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絡,整理學習思路,明確線段的特征和畫法。

  板書

  認識線段

  特征:

  線段是直的

  線段有兩個端點

  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材第100-104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形成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們的關系。

  難點:克和千克質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學具:

  課件,2分的硬幣,黃豆,天平,兩袋500克的鹽,臺秤,自己帶來的小物品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發現了什么數學知識嗎?仔細看看。(課件出示:教材第100頁情景圖)

  生1:他們都在討論跟質量有關的話題。

  生2:從圖中知道5個蘋果重1千克,一壺豆油重5千克,一包餅干重110克……

  師:生活中物體的質量經常用到,我們國家過去常用的.質量單位是“斤”和“兩”,現在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克”和“千克”,這也是今天我們要共同研究的問題。

  【設計意圖:從常見的生活場景中,引導學生發現物體的質量與生活聯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師:仔細觀察,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課件出示:教材第101頁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發現這些比較輕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單位的。

  師:是啊,我們一般用“克”作單位來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克”是國際通用的質量單位,用字母“g”來表示。

  師:那么對于比較輕的物品常用什么來稱量呢?老師告訴大家有一種稱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天平來稱。現在請同學們在小組里用天平稱一稱你們身邊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學生在小組里測量較輕物品的質量,尋找重1克的物品,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說一說小組測量的結果。

  (1個2分的硬幣重約1克)

  師: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輕?(課件出示:教材第101頁“做一做”)

  指定學生回答,并適時作出評價。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比1克輕?

  生1:一塊小橡皮比1克輕。

  生2:一根頭發比1克輕。……

  2、教學例2。

  師:其實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質量超過1克,甚至更重,那么對于比較重的物品,我們常用什么作單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課件出示:教材第102頁例2上面的圖)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覺得應該是用“千克”作單位稱量比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蘋果重25千克,我也認為是用“千克”作單位計量比較重的物品。

  師:“千克”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用字母“kg”來表示。

  師:仔細看看,蘋果的箱子上寫的是“凈含量”,什么是“凈含量”呢?

  生:“凈含量”是指這箱蘋果的質量,不包括箱子的質量。

  師:對,生活中經常用到“凈含量”這個詞,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實際質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舉例說一說。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鹽一包重500克,兩包食鹽的質量就是1000克。

  師:那你覺得“千克”和“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師:誰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單位的秤有哪幾種?

  生1:我在超市里、菜攤上見過的有電子秤、臺秤。

  生2:我在體檢的時候見過測體重的體重秤。

  生3:我在實驗室里見過彈簧秤。

  師:如果你是個有心人,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細看看圖中這些指針分別指著幾,告訴大家所稱物品有多重。(課件出示第102頁例2下面的圖)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體重是23千克。

  師:請在小組里合作交流,稱出質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學生在小組里合作交流,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完成教材第103頁“做一做”第2題,填寫好表格。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cm,借助實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并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嚴謹、認真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長度單位,用厘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數學課文、鉛筆等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比一比這兩本書,哪本長,哪本短呢?兩本書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們這幾課就學習這個問題。

  2.探究新知

  學習第2頁例1.

  提出問題:

  a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小組討論。

  b交流匯報: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鉛筆、鉛筆盒、課本做為工作測量。下面每4個人為一組和老師一起用手測量課桌的長度。

  C動手操作,合作完成。

  匯報:相同的課桌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同呢?學生的五拃長,老師的三拃長。

  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結果一定會是不同的。

  歸納: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為標準進行測量。

  學習第3頁例2

  a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數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線有長有短,我們叫它刻度線。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b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圖釘、田字格本,小組合作,共同操作。

  學習第3頁例3

  a發一張課前準好的彩紙,請同學們先估量一下它的長度,然后動手操作量一量。

  b請一名同學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確,然后同學評議。

  教師:一定要把彩紙的左端對準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個數字上,就是幾厘米。

  3.課堂練習

  學完測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試著測量準備好的鉛筆等物體。

  教師提出要求:

  a正確準確的測量自己準備好的物體(鉛筆、橡皮、小刀等)

  b先獨立測量后小組交流

  c小組合作探究。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體的左端要對準直尺上的“0”刻度。

  4.鞏固提升

  1、用直尺測量自己的數學課文的短邊。為了照顧理解能力差點的孩子,鞏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難的安排。

  2、課件出示兩種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哪種是正確的,這樣的練習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準確的掌握測量的方法。

  課后小結

  a提問: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b教師總結

  1、厘米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鄰兩個數之間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時,要把直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板書

  認識厘米和使用厘米測量

  1.認識刻度尺

  2.認識1厘米從刻度0到刻度1

  3.認識幾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右端對著數字幾,就是幾厘米。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2、會用除法求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

  3、會利用學具擺出或畫圖形表示兩個數量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4、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與“倍”有關的簡單的生活問題。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倍”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求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的方法,能解決相關的生活問題。

  教材與學生:

  本節結合“快樂的動物”的具體情境,學習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事實上,“倍”是一個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沒有給它下定義,而是通過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這些具體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倍”的意義。在自主操作、交流后,學生真正體會了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這時用除法表示和計算“誰是誰的幾倍”就水到渠成了。

  教具:  課件、綠色小棒和紅色小棒(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喜歡)好,今天老師就帶大家走  進大自然里看一看小動物。

  出示情景圖,觀察:你都認識這些快樂的動物嗎?(學生自由說一說)

  二、探究新知

  (一)統計。

  1、數一數圖上各種動物分別有多少只,并填在表格里。

  2、匯報。采取提問個別同學、集體回答、拍手、搭肩等形式說出動物的只數。(要求學生說完整的話。)

  (二)擺一擺、圈一圈(猴子和鴨子),認識“倍”。

  1、用綠色小棒代替猴子擺出猴子的只數,用紅色小棒代替小鴨擺出它的只數。(學生擺,師巡視指導)

  2、交流:你是怎么擺的?為什么這樣擺?

  生:我是這樣擺的:擺3個綠棒,再擺6個紅棒(3個3個擺)

  師:為什么3個3個擺呢?

  生:是為了和上面的1個3對照的。

  3、師板書,畫線代替猴子和小鴨

  師問:6里面有( )個3

  生:6里面有(2)個3

  師:1個3就是3的一倍,2個3就是3的兩倍,3個3就是3的3倍……

  4、總結:6就是3的(2)倍(多提問幾位學生,同桌互說)

  (三)擺一擺、圈一圈(小松鼠和小鳥),加深理解“倍”

  1、用同樣的方法分別擺出小松鼠和小鳥的只數(學生用學具擺,教師巡視指導)

  2、集體交流

  3、總結

  12里面有(6)個2

  12是2的(6)倍

  (四)學生自己練習擺小松鼠和小雞并總結

  (五)學生靜息,教師根據板書總結

  (六)練習

  1、10是2的倍

  (1)、先用學具擺

  (2)、說出答案并列出算式

  (3)、為什么這樣列算式?(10里面有5個2)

  (4)、強調“倍”的意義

  2、9是3的倍,并列算式

  3、14是2的倍

  (七)、總結

  求倍數關系,涉及兩個量之間的比較。我們可以用圖形和除法算式兩種方式來表示“誰是誰的幾倍” 。

  三、鞏固提高

  1、做課本:做一做、說一說(先自己做,再集體交流。教師個別輔導)

  2、做:練一連第2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在學習中有收獲嗎?

  五、課堂作業

  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的第1、3題。

  六、板書設計

  快樂的動物(“倍”的意義)

  鴨子 6只 松鼠 2只 孔雀 1只

  猴子 3只 小鳥 12只 小雞 8只

  猴子 ○ ○ ○ 3

  鴨子 ○ ○ ○ ○ ○ ○ 6

  6里面有(2)個3

  6是3的(2)倍

  教學反思

  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本節結合“快樂的動物”的具體情境

  學習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教材沒有給“倍”下定義,而是通過“做一做”中的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這些具體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倍”的意義。我在設計教案和備課時在想: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體驗過“平均分”的活動過程,本課再讓學生用學具擺出猴子數1個3、鴨子數2個3,是一個多簡單的操作活動啊,課堂上大部分學生應該沒困難、沒問題的,學生能把鴨子平均分成兩份后,我就可以順利引出“倍”了。可實際上并非我想象那樣簡單、順利。有的學生不會把代表猴子的和鴨子的圓片分成兩行來擺,很多學生不會擺2個3代表鴨子數,這樣學生就難以觀察到猴子數是一份(1個3),鴨子數是兩份(2個 3),難以感受到“倍”的意義。后來我發現兩個會擺2個3的學生,就請他們匯報,讓其他學生說說這樣擺的好處是什么,再讓大家照樣子擺一擺、分一分,這時我才能引出“倍”,讓學生通過剛才的操作體會“倍”的意義。這個操作活動花了較多的時間,因此后面的課堂作業不夠時間完成。即使如此,我想多花點時間是值得的。通過操作活動,學生能更加理解圖意,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倍” 。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6頁、47頁例1及課堂活動第1題,練習九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4個方向,并能運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2.經歷辨別方向的過程,初步體驗方向的相對性,發展學生的方位感和空間觀念。

  3.明確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具學具: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單元主題圖、例1圖、中國地圖)。

  教學過程:

  一、拍手活動,引入課題

  師生邊拍邊說: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 教師:我們剛才拍手時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詞語?

  學生:上下、左右、前后。

  教師:你知道還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詞嗎?

  學生:東南西北。

  教師:在生活中,我們常利用這幾個方向來描述事物所在的位置。(課件出示單元主題圖,展示方向在生活中的應用)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4個方向。

  板書課題:認識東、南、西、北(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學地圖上的東、南、西、北

  (1)出示書中第50頁中國地圖。

  教師:在地圖上怎樣辨認東南西北呢?誰會看地圖?(會看地圖的學生舉手) (課件中“內蒙古自治區”整塊閃動)

  教師:內蒙古自治區在我國的哪一方?誰知道?

  學生:內蒙古自治區在我國北方。

  教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我是看了電視后知道的。

  教師:你的知識可真豐富,在內蒙古自治區有美麗的大草原(課件出示)。我們再來看看地圖下方的海南吧!(課件出示美麗的大海圖片)這里有藍色的大海,氣候溫暖,燕子和大雁都要到那兒去過冬呢!你知道海南在什么方向嗎?

  學生:南方。

  教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1:“海南”有個“南”字。

  教師: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中國的許多地方在命名的時候確實考慮到了方向這個問題。

  學生2:南和北是相對的。

  教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從這里可以看出,地圖的上面是北,下面是南;(板書:南、北)想一想,地圖的左邊、右邊是什么方向呢?

  學生:左西右東。

  教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1:我從書上看到過,況且我爸爸也告訴過我。

  學生2:因為西藏在我國的西方,西藏在地圖的左邊,所以我想地圖上是左西右東。

  學生3:我知道上海在我國的東方,被稱為東方之珠,所以我想地圖上是左西右東。

  教師:同學們真能干,能夠從生活中積累知識。人們規定,繪制地圖時,上面表示北方,下面表示南方,左邊表示西方,右邊表示東方,簡單地說,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今后同學們就可以根據這句話來判斷地圖上的方向了。(板書:東、西)

  (2)介紹十字形方向標。

  教師將黑板上的東西相連,南北相連,做成十字形方向標,學生快速記憶地圖上的方向。

  (3)在課間活動中體驗東南西北。

  ①徒手操:全體起立,面向黑板,和老師一起邊做動作邊說:面向地圖,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東!

  ②游戲:小小機器人,面向地圖指方向!(教師說地圖方向,學生用小手指出這個方向)

  2.理解運用

  (1)教師:請孩子們看書中47頁圖,這張圖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法繪制的嗎?你是怎樣發現的?

  學生:地圖的右上角有一個箭頭和一個“北”字。

  教師:這個叫做方向標,猜一猜它表示什么意思?(學生:地圖的上方就是北方)你還能聯想到其他幾個方向嗎?(學生: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同學們在面向地圖,看地圖的時候,只要看見方向標,然后就可以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句話來判斷方向了。

  (2)教師:請大家在書中的圖上標出“東”、“南”、“西”、“北”。

  (3)說一說:以崗亭為中心,東、南、西、北各有什么?然后和自己的小伙伴相互說一說。

  教師:如果站在草坪、新華書店、紅光路轉盤、少年宮看,崗亭的方向又該怎樣說呢?(學生分別回答)

  教師:崗亭沒動,為什么一會兒東、一會兒西、一會兒南、一會兒北呢? (小組討論,匯報)

  學生:因為觀察地點不同,以草坪為觀察點,崗亭在草坪的東面;以新華書店為觀察點,崗亭在新華書店的北面

  教師:物體所在的方位是相對的,觀察的地點不同,方向就可能不同。

  (4)指導學生完成書中例1第(2)小題,然后再集體訂正。如果學生有難度,可借用十字形方向標。

  三、解決簡單問題

  出示課堂活動第1題的中國地圖。

  教師:同學們,我們生活在重慶市,看一看,找一找,我們的家鄉重慶的東、南、西、北方各有哪些省(市)呢?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集體匯報。

  四、聯系生活,拓展提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九第1題。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九第2題。(可以用學具擺一擺,代替軍艦,更形象直觀。)

  五、反思小結,自我評價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3、解決問題:通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估測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教具:學生尺、課件。

  學具:學生尺一把,小方塊一個,三角形學具一個、方格紙一張。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小朋友,我們又見面了,能小朋友一起學習數學知識,老師感到非常高興,你們高興嗎?咱們接觸時間不多,彼此還不太了解。小朋友你們看看,老師和大家有什么不同?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數學故事,想聽嗎?

  (播放小裁縫的故事)

  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裝做不知道)

  2、噢,原來是這么回事啊,老裁縫的一拃和小裁縫的一拃是不一樣的,量出的結果也不同。看來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有統一的工具。現在我們一般用什么來量長度?

  三、探索實踐,建構新知

  1.認識尺。

  小朋友都有學生尺,(指著尺)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觀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發現了什么?

  (生:有數)有哪些數?讀一讀。

  還有呢?

  (生:有線)這些線都一樣長嗎?有的——長,有的——短,這些長短不一的線是刻度。

  每條長刻度下面都對著一個數。刻度0表示起點。(這是刻度1,這是刻度5)

  細心的小朋友還發現了什么?

  (生:字母)(板書: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書: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今天咱們就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認識)

  2.認識厘米。

  (1)看這把放大的尺,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瞧,(課件演示1厘米長度)這就是1厘米。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長?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嗎?

  自己說說是從刻度幾到刻度幾的長度是1厘米。

  還有誰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3—4人)指名說一說。(師注意糾正第一個學生:從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是幾厘米。)學生說的同時,教師在投影上指出來。

  (停一會兒)你們有沒有發現,每相鄰兩個數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指著課件)

  (2)1厘米到底有多長,咱們用小手來比劃比劃?

  這個小正方體每條邊的長正好都是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輕輕拿住它,手指不能動,哦,輕輕抽開它,瞧,兩個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厘米。自己試一試。

  把你比劃出的1厘米放到尺上比一比,手指不能動,再拿一看。

  (3)好,放下手,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再用手比劃比劃,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劃得準不準。

  (4)小朋友都能比劃出1厘米了,找找咱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學生說到的第一第二個教師拿出尺幫他量一量。)

  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你們有沒有留意到,咱們手指的寬度大約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認識幾厘米。

  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

  你為什么認為它是2厘米?(如果學生說不出來,師自己說。)

  有2個1厘米,就是2厘米。

  還有誰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學生回答,2個)

  伸出小手比劃出2厘米。

  小朋友比劃得挺準確的,你還能找到幾厘米?指著尺子說給同桌聽聽。

  (學生說了3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3個1厘米是3厘米。

  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①(都從0開始)你們為什么都從刻度0開始?

  ②(不是從0開始的)你數得真仔細,從刻度8到刻度15是7厘米。(數一數)還有誰也找到8厘米了?哪種方法更好?

  ③(找的短的)還有誰找得長一些?

  看來,從刻度0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我們一般都從刻度0開始看起,這樣非常方便!

  (6)看,這枝鉛筆長幾厘米?你是怎么看的?線段呢?

  (7)剛才小朋友認識了1厘米,還知道看幾厘米時一般從尺的刻度0開始。現在厘米和尺是咱們的.好朋友了嗎?和咱們的好朋友唱首歌,怎么樣?請出咱們的好朋友。(師也拿出尺和cm卡片)

  4、課間活動:唱《找朋友》

  (師舉起cm卡片)還把它送回去。(示意學生放回抽屜)

  咱們認識了直尺、厘米,現在和好朋友玩個闖關游戲好嗎?

  5、第一關:量一量。(課件出示)

  (1)準備好了嗎?(停一下)

  (出示學具三角形)

  用尺量量這條最長的邊是幾厘米。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小朋友說說。

  誰想上來量。

  (沒有對準0的)老是看到有的小朋友這樣量,你有什么意見?

  (一般把刻度0對準線段的一個端,看另一個端對準幾就是幾厘米。)

  (2)(師舉起紙)再量一量方格紙的長邊是幾厘米,比比看,誰量得又快又準。

  (放歪,師隨意把尺往方格紙上一放。)尺子這樣擺行不行?尺要放平

  小朋友覺得在量長度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板書:量:對準放平。)

  (3)再來量一量手掌寬和一拃長。(出示:手掌,一拃)量手掌寬時要五指并攏,從最寬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這個手掌寬大約是幾厘米?說說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嗎?(更接近幾厘米?)可以說大約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點點呢?接近幾厘米可以說大約幾厘米。

  (4)你能像圖上這樣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約是幾厘米嗎?

  自己量一量,寫下來。(師下去指導學生量)

  這就是咱們身上的尺,每個小朋友手不一樣,量出的結果也不同,就象老裁縫和小裁縫,他們的一拃也不同,咱們要記住自己身上的尺。讀一讀,記一記。

  真棒,恭喜你們順利闖過第一關,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你們。(課件演示)(耶!)下面進入第二關。

  6、第二關,畫一畫。

  (1)畫一條長4厘米的線段。(切換視頻)

  畫完后,自己量一量,檢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

  誰想畫看?一邊畫一邊說。

  這是放大的4厘米,真正的4厘米只有這么長。(指著學生作業)

  (2)再畫一條比它長3厘米的線段。你畫了多長?

  同桌交換,互相量量,畫對的,給他畫一個五角星,夸夸他。

  7、第三關估一估。

  小朋友真能干,順利闖過第二關,放個鞭炮慶祝一下。(耶)有沒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戰?

  (1)小朋友還記得第一關量的身上的尺了嗎?有哪些身上的尺?(手掌寬、一拃長、食指寬)記住身上的尺了嗎?

  咱們來做個游戲好嗎?比眼力。

  先把尺藏好,放到抽屜里。

  (等學生收拾好,注意力都集中后,再開始)

  估一估這塊橡皮大約有多長?

  說說你是怎么估計的。(指名回答)(板書學生答案)

  小朋友,你們看他會用自己身上的尺或剛才量過的東西幫自己估計,真會動腦筋。

  (也可以借助對1厘米或2厘米的認識進行估計。)

  老師幫小朋友量一量?(板書正確答案:6厘米)(指名學生回答)

  一般前后相差不超過2厘米的,比較接近的都稱得上是估計高手。是估計高手的請舉手,真棒。

  (2)小朋友們,你們都會估計了嗎?沒有尺,可以怎么辦?用這樣的方法自己試一試,好嗎?

  咱們估計2個,(出示課件表格)估計自己的中指長和數學術封面短邊的長,把估計的結果填在這2個括號里。

  小朋友估計得怎么樣呢?拿出尺來量一量。

  (把學生作業放到投影上)看他估計得怎么樣?(如果相差遠:沒關系,咱們剛估計了2個,以后多觀察,估計能力會越來越強。

  這次估計得比較接近,是估計高手的站起來,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自己。

  小朋友,咱們第三關也過了,(課件演示放禮花)耶!

  四、全課,拓展延伸

  今天咱們和誰交了朋友?這個新朋友能幫我們干什么?(量物體長度)

  小朋友都量了什么的長度?你還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給老師幫幫忙,量量教室的長好不好?怎么了?

  看來,用厘米做單位是量一些比較——(短)的物體。

  量比較長的物體還要用到其他的長度單位。還想再繼續研究嗎?

  課后: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創設情境,使學生體驗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統一度量衡的過程。

  [教學材料及準備] 軟尺、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發現了嗎,我們今天用的課桌和教室里的課桌不一樣,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們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長方形。 教師:對,長方形有幾條邊? 學生:四條邊。 教師:看屏幕。(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長,什么是桌子的寬)。 教師:學校還想買一些這樣的桌子,那我們就得知道這桌子有多長,有多寬,你們愿意幫老師量一量這桌面的大小嗎?

  二、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教師:用什么來測量呢? 學生:用尺子。 教師:可是,我們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辦?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辦法測量出桌子有多長,多寬?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匯報交流:

  1、用手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手長)

  2、用鉛筆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長)

  3、用鉛筆盒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盒長)

  4、用書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書長)

  三、實施方案學生分小組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要求:①開動腦筋,多想辦法

  ②分工明確,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可以寫字,寫拼音,也可以用圖表示。利用課件舉例講解記錄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長 寬 1 7 3 2 3 4

  看一看,誰用的方法多,誰的方法巧妙? 學生測量。(10分鐘)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測量。發現典型數據。

  四、交流匯報階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現矛盾學生:

  5——6名學生匯報,用實物投影展示他們的記錄表。(學生的記錄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圖畫來表示)。

  教師:同學們想出的辦法真多。看樣子,沒有尺子的情況下,你們用這么多巧妙的辦法告訴老師這桌子有多大。真聰明。但是,你們看看,測量同一張桌子,這幾個得數一樣嗎?學生:不一樣。教師:為什么?學生:因為用來量的東西不一樣。教師:(展示同樣是用鉛筆測量的數據對比)都是用鉛筆量的,得數怎么還不一樣呢?學生:(展示所用的鉛筆)它們不一樣長。教師:這么多不同的數據,我用哪一個呢?

  五、繼續研究教師:

  我們用尺子測量一下桌子的長,看看有什么結果。(指令小組長領尺子和發尺子)學生用尺子測量桌子的長。(教師巡視,糾正學生測量時的小錯誤)

  教師:誰來匯報他們組測量的結果?學生1:長是90。學生2:長是27。教師:怎么用尺子量,得數還是不一樣?哪個對呢?學生很快發現軟尺有兩面,兩面的刻度不一樣。

  教師指導學生辨認軟尺兩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讓學生估量1厘米和1寸兩種長度單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細的對比。教師:要想得出一致的結果,我們應該怎么辦?學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來量。教師:那我們現在就統一用厘米的一面來測量桌子的長和寬。學生測量。教師:哪一組說出你們的測量結果?學生:桌子長90厘米,寬42厘米。(5——6個學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六、總結:教師:現在我特別清楚我要買多大的桌子了,長90厘米,寬42厘米。用同一種刻度的尺子測量很方便。厘米是現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類發明尺子、統一長度單位之前,就像我們開始測量桌子的長、寬時使用的方法一樣,利用手拃、步伐或身邊物體的長度做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至今,在人們沒有帶尺子的時候,仍然會這樣估測物體的長度,例如媽媽給孩子買衣褲或鞋的時候。

  [教學建議] 學生的測量活動和交流匯報是這節課的重點環節,分析數據是這節的精華,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

  [課后評價及分析] 課程設計符合人類從實踐到理論的認知過程,學生在親身探究的過程中領悟了靠教師僅僅用語言不易表達的內容。他們不僅知道怎樣測量長度,還知道了長度為什么有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又是怎么來的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篇13

  在一年級上、下冊教材的中,已經進行了估計和估算的滲透,在這一冊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現估算的教學內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仍然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同時,《標準》提出了要加強估算的要求,要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備課時我發現課本例4是讓學生判斷媽媽要買三種生活用品,帶100元錢夠不夠。這一生活場景的出現,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時需要進行精確計算,有時根據實際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結果就可以了,便于學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認識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認為以例4引入新課有些太唐突,對學生理解估算的含義和估算的過程沒有做足鋪墊。所以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先以猜價格的游戲導入,游戲時給出提示:轉筆刀接近10元、書包接近30元。同學都踴躍參與,各抒己見,經過同學們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說出接接近10和30的數。至此我便抓住同學對“接近”的理解,滲透什么是大約,從而會說大約這樣的句式,再通過練習會找各數的最接近的整十數。

  接著再教學例4,幫助學生理解在買東西時不需要計算出精確的結果,只進行大約的計算,學生很快能找到三種物品的價格最接近的整十數分別是多少。再結合之前學習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式,讓估算的策略變得多樣化,同樣也可以用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減法的估算。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上我有些超之過急,有些學生不理解加減法的估算,仍有學生不進行估算,還是用精確計算的方法。

  在練習部分,也出現同樣的情況。經過課后反思我認識到,在課上要充分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可以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集中集體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學會估算。教師根據可能出現的估算方法加以點撥,引導學生解釋估算的過程,讓學生之間相互補充,明確估算策略。采取的策略可以靈活多樣: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減……盡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現出來,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應予以肯定,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激發了他們積極主動探究解決方法的愿望。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為學生了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對此我會朝這個方向一步步努力。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有幾塊積木》教案(通用7篇)

    課題: 有幾塊積木教學目標:1、通過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的聯系。2、培養孩子對具體情境提取數學信息、進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 《統計與猜測》教案(通用3篇)

    第 9 單元 統計與猜測單元編寫意圖:本單元包括“生日”“買書”和“拋硬幣”三節。前兩節是統計的內容,第三節是概率的起始課。統計的學習內容,重在發展學生統計活動的經驗,進一步感受統計的必要性;概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必須通過...

  • 《月球旅行》教學設計(精選3篇)

    月球旅行第1課時 月球旅行教學內容:教材第70、71頁的內容。教學目標:1、通過創設“月球旅行”這一情景,使學生能綜合應用前幾個單元所學內容。2、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加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教學重難點綜合應用所學知識。...

  • 《方向與位置》教案(精選11篇)

    方向與位置 教學要求:11、借助現實的教學活動,培養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空間觀念,2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能辨認其余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3、知道地圖上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

  • 北師大數學二年級上冊《動物聚會》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結合“動物聚會”的具體情境,培養數學問題的意識與應用數學的意識。2.會應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乘法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八課時(2—5乘法口訣綜合練習課)練習一

    教材簡析:這是一節對前面學習乘法口訣(一)的綜合練習課,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設計了“買東西”,“射氣球”,“饒口令”,“找座位”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有興趣的游戲中記憶乘法口訣,達到鞏固乘法運算的目的。...

  •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時(5的乘法口訣練習課)摘桃子

    教材簡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設計了“摘桃子比賽”的游戲活動,進一步鞏固5的乘法口訣。緊接著,教材又安排了一系列的“練一練”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強對乘法意義的理解,進一步區分乘法與加法意義的不同,提高學生練習的...

  •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 快樂的動物

    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2、會用除法求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3、會利用學具擺出或畫圖形表示兩個數量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4、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與“倍”有關的簡單的生活問題。...

  •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做家務《

    計算教學的個性化教學探索與實踐我校是一所數字化學校,現有16個數字化教學班,學校為每位學生配備一臺高性能多媒體計算機,并且專門設置研發機構,為學校數字化教學保駕護航。...

  •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分香蕉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時(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材簡析:教材在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基礎上,設計了“小猴分香蕉”的故事情境,從這里開始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并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的名稱。...

  •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時(2、3、5的乘法口訣練習課)可愛的小青蛙

    教材簡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設計了“連一連”、“比一比”等活動,通過與青蛙有關的三個問題進行2、3、5的乘法口訣的綜合練習,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愛護動物的教育。...

  •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時(2的乘法口訣)做家務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時(2的乘法口訣)教材簡析:教材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設計了“擺筷子”的活動,引導學生經歷2個2個數的過程和用2連加的過程,為列乘法算式和編口訣做準備;然后通過“試一試”的活動...

  •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時(4的乘法口訣)小熊請客

    教材簡析:教材用通過小熊串紅果準備請客的情景圖,引導學生自覺經歷用4連加的過程,為列乘法算式和編口訣做好準備,然后通過“填一填”的活動,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編制口訣的經驗,編出4的乘法口訣,最后安排了“說一說”、“練一練”,幫助...

  •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節日廣場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時(復習與鞏固)教材簡析:這是本冊安排的三大實踐活動之一,是對前面所學乘法的意義、2—5的乘法口訣和觀察物體等內容的復習和鞏固。...

  •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 文具店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48、49頁(倍的應用 一)教材簡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教材創設了“文具店”這一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前一節“做一做、說一說”不同的是,本節再次安排了倍數關系的例題,通過“畫一畫”的...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川县| 兰西县| 巫山县| 板桥市| 株洲县| 宜良县| 金平| 南宫市| 铜陵市| 章丘市| 治县。| 黄石市| 贵溪市| 登封市| 漳浦县| 濉溪县| 克拉玛依市| 白沙| 北京市| 乳源| 密云县| 三台县| 无棣县| 法库县| 兴海县| 筠连县| 星子县| 任丘市| 丽江市| 永春县| 循化| 云梦县| 辽宁省| 得荣县| 依安县| 石嘴山市| 望江县| 陆良县| 新河县| 临湘市| 神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