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小班教案范文合集(通用5篇)
實用的小班教案范文合集 篇1
活動目標
1、感知土的各種特征
2、了解土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環境創設放大鏡、干濕土、水、攪拌棒
重點與難點
活動過程:
一、經驗分享
1、請幼兒說說在哪里看到過土?土有什么用處?
2、讓幼兒了解土是動植物和人類生存基礎。
小結:生活中到處都有土。有土的地方就可以生長植物。凡是能生長植物的地方就會有小動物生活,有了這些,人類也就可以生存下去。
二、感受土的特性
1、請幼兒用手摸一摸濕土塊和干土塊,感知干、濕土塊的不同。
2、幼兒用放大鏡觀察干濕土塊,看看土塊是怎么樣的,聞一聞土的氣味。
小結:干濕土塊表面都有空隙,有氣味,干土比濕土硬,濕土塊比較黏手。圖能保存住水分,土是有顏色的。
3、土能溶于水嗎?
請幼兒將土塊放入有水的杯子里攪拌,觀察土塊加水后的變化。
小結:把土放入水中攪拌,誰會變得渾濁,這是因為土在水中不能溶化而分散在水中各處。土是不溶于水的。
4、土會燃燒嗎?
、、引導幼兒討論,土是否能燃燒
⑵、教師出示陶制品制作過程圖片
小結:土遇火是不會燃燒的。在制作陶瓷制品的時候,是將土加水制作成柸,然后入窯燒制而成。有時在著火的時候,人們還可以用土覆蓋燃燒物來滅火。價值分析:
第一環節的設計師為了讓幼兒的已有經驗得到重現。
通過摸一摸,觀察讓幼兒初步感受土的一些基本特性。再通過2個小實驗,加深幼兒對土的認識。反思與調整:
實用的小班教案范文合集 篇2
活動設計背景
玩沙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活動,他們通過用沙修路搭橋、造房子、做蛋糕,并且還利用上了沙池旁邊的樹葉花枝,在玩沙中體驗著快樂。但卻對沙的特性認識不夠,為此,我設計了《好玩的沙子》,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本次活動。讓幼兒通過嘗試操作活動,進一步感知沙的特性。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玩沙的過程中,感知沙子的特性。培養幼兒科學探索的精神。
2、幼兒能積極的參與活動,并獲得其中的樂趣。
3、引導幼兒初步理解沙與人類的關系,發現沙的用處,培養幼兒愛護大自然的情感。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共游戲的快樂,樂意與同伴一起游戲。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感知沙子的特性。體驗玩沙的快樂,
活動難點:
對沙子特性的感知
活動準備
戲沙池、玩沙工具、攪拌棒、水、塑料篩、小盆沙(用報紙遮住)。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 教師出示一小盆,讓幼兒猜猜盆里裝的是什么?我請一個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來看。
2、 教師:小朋友都很愛玩河沙,那么你平時是怎樣玩沙的呢?還想不想玩沙?
二、基本部分:小精靈兒童資訊站出品
1、教師:今天老師準備了一些玩沙工具,請小朋友自己選擇玩沙工具,玩沙的時候請小朋友記住以下幾點:
(1)不能把沙子拿來扔,避免沙子飛到眼睛里。
(2)不能摘樹葉、花枝來玩沙,因為它們是我們的好朋友,幫我們把校園打扮的漂漂亮亮的,還讓我們呼吸了新鮮的空氣。
(3)玩了以后,整理好工具。
2、現在開始玩沙,一會兒請小朋友告訴老師你是怎么玩沙的,你發現了什么?
3、讓幼兒自由分組玩沙,玩后讓幼兒說出自己的發現。
(1)、引導幼兒通過摸一摸、捏一捏、搓一搓、篩一篩等方式,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沙的特性,發現沙是細小的、松散的、一粒一粒的。
(2)、讓幼兒將沙放進水杯,用攪拌棒攪一攪,發現沙不溶于水。
(3)、讓幼兒分別用干沙和濕沙進行造型,發現濕沙更利于造型。
4、教師小結:幫助幼兒初步了解沙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三、結束部分:
1、教師評價幼兒在活動中的變現。
2、整理玩沙工具。
四、延伸活動:
幼兒用沙自制玩具沙包、沙錘等,進一步擴大幼兒對沙的認識。
這節活動課,效果還不錯,不僅調動了每個幼兒的積極性,而且師幼配合的非常好,在游戲活動中讓幼兒通過嘗試操作活動,進一步感知沙的特性。通過這次活動,使幼兒在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方面得到了全面、自主的發展。達到了預期目標。
如果重新上這節課,我會注意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以糾正幼兒在回答問題時夾雜一些方言習慣。
實用的小班教案范文合集 篇3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作品情節和其中的人物形象,在理解故事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2、引導幼兒嘗試運用恰當的語言描述“太陽”。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已開展半日活動《太陽》,感知在溫暖的陽光下的感覺。
2、幼兒在地毯上圍坐成半圓形。
2、畫有紅燈籠、蘿卜、紅氣球、太陽的畫面四幅(旁邊貼相應的字寶寶),布置在小柵欄上。
3、小兔木偶一個。
活動過程: 1、出示小木偶,引發幼兒興趣。師:寶寶們,這是誰呀?(出示字卡“小兔子”)對,我是小兔子,今天我要去找——(出示字卡“太陽”)什么呀?你們真聰明,我要去找太陽,如果我找錯了,你可要告訴我呀。 2、教師邊講故事邊木偶表演《小兔找太陽》,根據故事情節的展開逐步拉出畫面,讓幼兒與故事互動,學習語言,理解作品情節和其中的人物形象。師:小兔子聽說是紅紅的、圓圓的,就去找太陽。它在屋子里提著兩盞紅紅的、圓圓的紅燈籠,高興地說:我找到了找到了,這就是太陽師:哎,寶寶們:這是什么呀?那我們快點告訴小兔子,(引導幼兒學說:不,這是兩盞紅燈籠)這時媽媽說:“不,這是兩盞紅燈籠,太陽在屋子外面呢!”小兔子來到屋子外面……,以下三個畫面用上面同樣的方法讓幼兒與故事互動,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學說故事中的對話。
3、講到“小兔子焦急地喊,真急人,太陽到底在哪兒呀?”請幼兒幫助小兔子說說太陽是什么樣子的?幼兒回答后教師繼續講故事。
4、欣賞故事錄音《小兔子找太陽》。
我終于找到了太陽,謝謝寶寶們,下面就請你們聽一聽故事。
5、提問:⑴小兔子第一次找到了什么?(個別回答后,請小部分幼兒上來找找紅燈籠,并一起說說故事中的對話“這是兩盞紅燈籠,太陽在屋子外面呢!”)。
、苼碛终业搅耸裁?(個別回答后,請小部分幼兒上來找找大蘿卜、紅氣球,并一起說說“這是三個大蘿卜、紅氣球”。
⑶兔子為什么會把紅燈籠、大蘿卜、紅氣球當成太陽呢?(引導幼兒看看他們都是紅紅的、圓圓的)
、饶阋娺^太陽嗎?在哪兒能找到它?在太陽下有什么感覺呢? ⑸引導幼兒一起說說“太陽是紅紅的、圓圓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5、帶領幼兒到太陽下游戲。
《小兔找太陽》反思:
此次活動,首先我利用晨間活動組織幼兒感受陽光照在身上暖暖的。然后,出示小兔子手偶引出故事,通過邊講故事邊運用手偶移動背景圖片(燈籠、蘿卜、氣球、太陽),讓幼兒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結合自身體驗了解一些太陽的特性。通過比較這四種圓圓的、紅紅的東西,豐富幼兒的詞語:紅紅的、圓圓的、亮亮的。最后是表演壞節,怎樣才能讓教師和孩子真正的互動起來,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孩子們在這個環節最為興奮:開始,我只請了一位"小兔子"來和我表演對答,活動氣氛缺少高潮,孩子表演時有點拘禁、放不開。于是我就多請了一位幼兒扮演"兔媽媽",孩子們的興致更高了。
接著,沈喻航說到:“老師,我來當兔爸爸好嗎?”部分幼兒也爭先恐后的舉手,喊著想上來表演。為了滿足孩子們的表演欲望,最后,我請孩子們一起來演故事,男孩子當小兔子,女孩子當兔媽媽,就這樣,全班幼兒都進入了表演的環節,進入了故事里,全然不覺得厭煩。讓我覺得活動的不足,那就是我的語言表達還有些羅嗦,不夠嚴謹,因個人原因造成的活動不足之處,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反思,改進。
從這次活動我發現,教師的眼光要面向全體幼兒,如何讓每位幼兒都進入到故事里,真正理解故事就顯得非常之重要了。
活動存在的不足:一是從整個活動效果來看,活動氣氛缺少高潮,孩子表演時拘禁、放不開。依個人分析,是因為背景音樂的原因。對于4—5歲的孩子來說,交響曲不適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孩子聽后有些不知所措。這就造成了本應為整個活動添彩的地方反倒成了敗筆之處。
這也進而說明我在課前備教育對象方面作得不夠到位。二是個別地方老師的語言還有些羅嗦,不嚴謹。三是由于修改和存盤的原因,課件與故事中講述的“小兔子提著兩盞紅燈籠”的“提”有誤差。以上因個人原因造成的活動不完美之處,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加強反思,引以為鑒。
實用的小班教案范文合集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制作,讓學生更加了解、認識和熱愛自己的學校。
2.培養學生制作地圖的興趣。
3.學會確定方向和制作簡單平面圖的方法。
4.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一、導入、板書課題:
1.談話:
我們通過體驗活動學會了實地辨別方向,知道了校內各景物的方位。誰來介紹一下你最喜歡的地方?
2.播放介紹學校的錄像。
3.師:要向其他人介紹我們學校,最好的方法是結合錄像,畫一幅地圖來介紹我們的學校。
4.板書課題:一起畫學校
活動過程:
1.電腦課件展示:電腦是怎樣畫學校地圖的?
2.談話:概括出畫學校地圖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定方向
第二步:選中心
第三步:按方向畫內容
第四步:填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3.討論:你認為畫地圖的時候最困難的是哪一步?
通過討論明確:畫地圖的困難是確定方向。
4.如何確定方向?
(1)討論:生活中怎樣辨別方向?
面北背南,左西右東
。2)圖上確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訓練:圖上辨別方向
三、小組合作學習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先分好工,學生們互相協作,共同完成學校地圖的制作。
教師作適當指導,提醒學生畫地圖的四個步驟。
四、學習活動小結:
1.展示各小組的作品;
2.評議出完成得最快最好的作品;
3.請最好的小組介紹經驗。
五、學習畫平面圖
師:讓我們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飛翔的小鳥,垂直向下看,校園里各種設施會有什么不同?把它們畫下來,我們就會得到一幅新地圖——學校平面圖。
1.電腦課件展示:把電腦畫地圖的四個步驟(即四幅圖)一一轉換成平面圖。
2.根據完成的地圖繪制學校平面圖。
3.展示優秀作品
活動結束:
看來既要掌握畫平面圖的方法,又要很好地團結協作,才能夠把我們的學校畫好。
實用的小班教案范文合集 篇5
活動目標:
1、喜愛養蠶,初步了解蠶寶寶的生活習性及喂養方法。
2、樂意收集蠶寶寶的食物并主動照料蠶寶寶。
3、能夠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1、蠶寶寶若干條,院內有桑樹。
2、收集有關蠶寶寶的資料。
3、課前準備桑蠶絲制成的各種用品圖片:蠶絲被面、蠶絲圍巾、蠶絲裙子等等;
活動過程:
1、組織小朋友欣賞各種桑蠶絲制品的圖片,激發孩子們的興趣。
欣賞美麗的花裙子、圍巾、被子等各種桑蠶絲制品圖片。
提問:“這些用品好看嗎?知道它們都是用什么做的嗎?”
小結:這些漂亮的衣服和生活用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它們都是蠶寶寶吐出的絲紡織出來的。叫做桑蠶絲制品。
2、出示蠶寶寶,觀察外形特征:
師:“這是什么?蠶寶寶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的?”
師:“蠶寶寶摸上去什么感覺?”(軟軟的,涼涼的,沒有骨頭。)
師:“蠶寶寶吃什么呢?”
3、外出采摘桑葉活動。
師:“桑葉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綠色,橢圓形,旁邊有鋸齒。)
4、師幼共同討論蠶寶寶的喂養方法。
教師:“怎樣喂蠶寶寶呢?摘來的桑葉可以直接喂食嗎?”
講解蠶寶寶的生活習性:蠶寶寶特別愛干凈,喜歡吃新鮮、干凈的桑葉。所以采摘新鮮的桑葉后,還要用干凈的軟布或衛生紙,將桑葉的正反兩面都擦拭得干干凈凈后給蠶寶寶吃。
教師示范擦拭桑葉的方法。小朋友一起擦拭桑葉。
5、教師:“我們把蠶寶寶放在什么地方養呢?還要注意些什么呢?”
準備一個大而干凈的紙盒,將桑葉鋪在盒底,把蠶寶寶輕輕地放在桑葉上。
6、觀察活動:蠶寶寶吃桑葉和解大便。
師:“蠶寶寶是怎么吃桑葉的?”
小朋友一起來學一學。
師:“蠶寶寶吃桑葉的時候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沙沙的聲音)
較長時間觀察:蠶寶寶吃桑葉很快,一下就吃個大洞。
師:“蠶寶寶怎么解大便的?從什么地方解?大便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
7、師幼討論照料蠶寶寶的方法:
師:“養蠶寶寶除了要給它找吃的并喂養它外,還要注意講究衛生,要及時把已經干了的桑葉和它的大便換掉。換的時候能用手嗎?為什么?這些事情由誰來做呢?是大家一起去做嗎?”
師引導孩子們通過討論協商分組定時照料蠶寶寶。
周末時請家里附近有桑葉的小朋友將蠶寶寶帶回家飼養,周一時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