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動物的護身法寶》教案(通用4篇)
大班科學《動物的護身法寶》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調查、分析、討論等,了解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2.知道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與生存環境、外形之間的關系。
3.喜歡探索動物的奧秘,有保護動物的初步意識。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活動前認識各種動物,對各種動物感興趣,進行調查問卷,鼓勵幼兒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2.環境材料準備:多媒體課件、動物自我保護的錄像、各種動物卡片、標記、白紙、水彩筆。
活動過程
1.觀看視頻,了解動物的自我保護辦法。
(1)播放動物保護自己的辦法的視頻。
(2)師:當動物遇到危險,它們是用什么辦法保護自己的?
(3)觀看PPT蜥蜴圖片,這張圖上有什么?為什么很難發現它?
小結:蜥蜴有一種特別保護自己的方法,它皮膚顏色會隨著周圍環境顏色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大家也叫它“變色龍”。
2.介紹、交流、討論動物保護自己的多種方法。
(1)你還知道動物有哪些保護自己的方法?(幼兒們互相討論交流)
(2)請幼兒介紹自己收集的資料,教師根據幼兒的介紹分別出示相應的保護方法的圖片標記。(如青蛙變色保護自己,教師出示“顏色”圖片做標記,并追問還有哪些動物也是用變色隱藏保護自己的)
3.小組記錄。
(1)動物有很多保護自己的方法,請各小組在統計表上分類記錄。
(2)各小組幼兒分工合作進行分類記錄。
4.匯總交流
每組代表進行分享交流。
小結:動物們真聰明,有的用保護色、有的用盔甲、有的用硬刺、有的用氣味、有的斷肢還有的裝死來保護自己。你還知道其他動物保護方法嗎?大家可以從書中了解更多更多的信息。
活動拓展
科學區域投放動物保護自己方式的自制圖書,如:
1.毛毛蟲身上的顏色很鮮艷,這是警告敵人,不能來吃我,我是有毒的。
2.青蛙身體的顏色會隨著季節而改變;變色龍會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顏色。
3.豹子身上的顏色,與它周圍環境的顏色很相近;
4.北極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身體的顏色是白色的,
5.蜥蜴身上的顏色跟地上的顏色很像,這樣可以隱藏自己,
6.梅花鹿身上的花紋,與周圍叢林的顏色很像,可以隱藏自己。
7.竹節蟲細長的身體如同竹枝,兩者顏色也難分你我。
8.色彩斑斕的枯葉蝶,遇到敵害,兩翅合攏,成為一片枯黃的樹葉,落在地上混雜在樹葉中。
9.羚羊、狐貍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吃掉,想出裝死的方法逃命,
10.金龜子在樹上,遇到鳥吃時,紛紛從樹上落地,腳朝天裝死,鳥不吃死蟲,金龜子死里逃生。
11.當遇到危險的時候,黃鼠狼、甲蟲會放出一股強烈的臭氣,從而逃脫危險。
12.小壁虎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掙斷自己的尾巴來保護自己。。
13.螃蟹被強敵抓住腳,會立即斷去被抓的腳,乘機逃生,這是"丟卒保車"戰術。
14.烏賊的體內有一個墨囊,里面有濃黑的墨汁,能在遇到敵害時迅速噴出,將周圍的海水染黑,掩護自己逃生。
教學反思:
整個教學活動的氣氛很活潑,幼兒們的回答也很積極,本次活動的實施在課前我收集各種有關動物保護自己的資料。在活動中開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故事引出課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然后利用圖片給動物按自我保護方法分類,使幼兒進一步加深了對動物自我保護方法的理解。鼓勵幼兒大膽發言,自由介紹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第三個環節中讓幼兒觀看錄像,使幼兒了解到各種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知道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滿足了幼兒的求知欲。我們期待著,孩子不但能本能地喜愛動物,還能自覺地關注動物、善待動物,真誠地對待每一個朋友。
大班科學《動物的護身法寶》教案 篇2
課前學習活動設計:
1.在語言區投放關于冬天的圖書,包括科學類圖書,故事類圖書等。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冬天的天氣特征和變化,冬天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冬天人們的服裝、取暖工具等,并了解冬天動植物的變化等內容。
2.創設“動物怎樣過冬”的墻飾,幼兒共同參與創設環境,搜集關于動物過冬方式的資料。小墻飾創設“冬天動物去哪里了?”“小動物吃什么?”等,幫助幼兒初步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
3.充分利用一日活動各環節,與小朋友談話討論關于“動物怎樣過冬”的話題,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活動目標:
1.了解動物冬眠、遷徙、換毛、儲存食物等幾種動物過冬方式,知道動物過冬是適應環境、保護自己。
2.能較完整、清晰地表達動物過冬的方式,嘗試合作將動物過冬方式進行簡單分類。
3.感受動物與氣候變化之間的依存關系,萌發探究動物的興趣。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了解動物冬眠、遷徙、換毛、儲存食物四種常見的過冬方式。
活動難點:能較完整、清晰地表達動物過冬的方式,嘗試合作將動物過冬方式進行簡單分類。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故事課件《冬天的動物》、音樂、動物卡片、分類操作板、留卵視頻。
2.知識準備:初步了解動物過冬的方式和生活習性。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1.教師講故事,運用故事設疑,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提問:小黑熊去哪里了?誰來幫幫小白兔?
2.初步了解冬眠的過冬方式。
提問:什么是冬眠?小黑熊什么時間醒來?不吃不喝會不會餓死?小結:小黑熊靠慢慢消耗身體里的脂肪度過寒冷的冬天,這叫冬眠。
還有誰冬天也會冬眠?
3.出示冬眠動物的課件,引導幼兒說出其他冬眠的小動物。
過渡語:除了冬眠,其他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二、自主探索交流,了解動物加厚毛、遷徙、儲存食物等過冬方式。
1.幼兒合作從書中自主探索動物過冬的方式。
2.集體分享交流動物過冬的方式,并說出書中哪些小動物的方式是相同的。
提問:
(1)遷徙:大雁為什么會飛到南方去?它們在飛行前會做哪些準備?
小結:像這種飛到南方去過冬的方式叫遷徙(學說“遷徙”),它們在遷徒前會吃很多東西,儲存很多能量,這樣飛的再遠也不怕。
過渡語:飛到南方過冬的鳥是候鳥(學說“候鳥”),那小麻雀、喜鵲這些鳥都是怎樣過冬呢?
(2)加厚毛:加厚毛有什么作用?書中還有哪些小動物也是加厚毛來過冬的?
(3)儲存糧食:小螞蟻是怎樣過冬的?它們什么時候儲存糧食?小結:勤勞的小螞蟻秋天就開始儲存糧食,把窩墊的暖和和的,冬天就靠這些糧食過冬。
3.引導幼兒討論:如果沒有這些好辦法,這些小動物會怎么樣?
小結:為了度過寒冷的冬天,不同的小動物有不同的過冬方式。
4.引導幼兒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式完整說出動物過冬方式。
過渡語:老師還給小朋友準備了很多其他的小動物,他們是怎樣過冬的呢?
三、游戲《送小動物回家》《動物過冬方式之最》,通過合作、操作、分類幫助幼兒進一步鞏固動物過冬方式。
1.游戲一《送小動物回家》:請小朋友6人一組合作,將相同的小動物送回家。
2.教師巡回指導,觀察幼兒操作分類情況,提示幼兒要帖的整齊。
3.集體交流,要求幼兒用完整的語言歸納說出“哪些小動物過冬方式是一樣的?這種方法是什么?”
4.游戲二《動物方式之最》:引導幼兒根據動物不同的方式猜想出:最懶惰的方式、最勤勞的方式、最勇敢的過冬方式、最聰明的過冬方式。
小結:還有一種最有愛心的過冬方式,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
四、播放“留卵過冬”的視頻,幫助幼兒提升拓展經驗。
1.教師播放視頻,引導幼兒觀看是哪種動物,它們是怎樣過冬的?提問:是誰這么有愛心?它們把卵產在哪里?為什么卵不怕冷呢?
2.小結:螳螂、蝗蟲這些都是昆蟲,它們把卵產在樹枝上、草叢里、泥土里,卵的外面有一層卵袋,冬天也不怕冷,到了春天它們的寶寶就長大了。
五、完整播放科學故事《小動物怎樣過冬》,幫助幼兒回憶梳理小動物過冬的方式。
1.教師播放科學故事視頻,以故事的形式進行歸納和回憶。
2.引導幼兒聯系生活討論人們冬天是怎樣過冬的?
提問:小動物們都有這么多保護自己的方法,那冬天人們又是怎樣過冬的?
六、拓展延伸,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1.教師出示自制圖書《小動物怎樣過冬》,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請小朋友自制做一本圖書,回家后大家搜集更多的小動物過冬的方法,看誰找的方法多,和別人不一樣。
課后延伸活動設計:
1.在圖書區投放《動物怎樣過冬》自制圖書,與幼兒一起搜集不同的動物過冬方式的卡片,指導幼兒自制圖書,記錄幼兒自編的故事內容。
2.在科學區投放《動物怎樣過冬》科學類圖書,指導幼兒觀察并講述動物過冬的方式。
3.拓展經驗,搜集人們過冬方式、植物過冬方式等,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環境的變化,主動探究動植物、人們的過冬方式,感受氣候變化與人們及動植物的依存關系。
4.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給小朋友分享更多的有趣的過冬方式。
5.在表演區指導幼兒表演創編《動物怎樣過冬》的情景劇,投放頭飾、表演道具、以物代物的材料等,引導幼兒用動作、表情、語言等大膽地表現。
6.組織幼兒學習歌曲《動物怎樣過冬》,音樂區投放歌曲圖譜、樂器、動物頭飾等,鼓勵幼兒創編歌曲,用樂器演奏,或者表演等。
【附】故事《小黑熊去哪了》
寒冷的冬天來到了,小白兔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小黑熊,它要去給小黑熊送吃的。小白兔來到森林里,看到小狐貍和小狗,問:“你們看到小黑熊了嗎?”小狐貍和小狗齊聲回答道:“沒有。”小白兔到處找啊找,怎么也找不到小黑熊。
故事《小動物怎樣過冬》
動物有哪些方法過冬呢?第一種方法是冬眠,如蛇、青蛙、烏龜等,冬天它們躲在自己的洞里睡大覺,靠消耗身體里的脂肪過冬。狗熊冬天也躲在洞里睡覺,可稍有響聲就會醒來,這叫假冬眠或半冬眠。第二種方法是遷徙,如大雁、燕子等,冬天到來之前它們從北方飛到南方,因為南方溫暖,能找到食物。第三種方法是換毛,如兔子、鹿、狐貍、烏鴉等,它們身上的毛冬天要比夏天厚得多,它們秋天會盡量多吃,冬天找不到吃的,餓幾天也沒問題。第四種方法是儲存食物,如松鼠、蜜蜂、螞蟻等,秋天它們會儲存大量食物,冬天它們就不用外出找食物了。第五種方法是留卵,如螳螂、蝗蟲等,它們將卵產在樹枝上、草叢里、泥土里,等到春天它們的幼蟲就會爬出來了。還有些動物選擇躲在安全的地方過冬。
【附】科學:留卵過冬
如螳螂、蝗蟲等,秋季時它們將卵產在樹枝上、草從里、泥土里,這些卵的外面有特殊的卵袋保護著,不怕寒冷,等到春天來臨時,它們的幼蟲就會爬出來,快樂的到處去玩了。
課后反思: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幼兒園的科學活動正是如此,活潑可愛的大班幼兒對什么都充滿著好奇,科學活動不僅僅是把知識傳遞給幼兒,更重要的是鼓勵其探索的熱情,指導其探究的方法,讓幼兒享受探究的過程,感受成功的快樂和滿足。反思本次活動,我有以下幾點想法:
首先,教師不是萬能人,也要學會說“不知道”。在以前的教育活動中,作為老師的我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對于孩子的疑問或是錯誤,我總是以我什么都知道的姿態給予糾正和指導,但在《媽媽強大了,寶寶才優秀》一書中曾說過,有時媽媽的“無能”反而會讓孩子變得能干,讓幼兒獲得成就感,師幼關系亦是如此,所以本次活動中,對于“熊、企鵝、海豹是怎樣過冬的?”這樣的問題,我勇敢的對幼兒說出了“不知道”,但正是教師的不懂,才能讓幼兒了解到尋求答案的方法,活動中我與幼兒一同運用了手機上網查詢、打電話咨詢專家、查閱書籍的方法,驗證了猜想、獲得了答案,幼兒獲得了知識,但更重要的是感受了多種探求的方法,在探求的過程中獲得了滿足。
其次,科學活動不僅局限于、聽、說,游戲、操作才是幼兒最重要的學習途徑。本次活動中,我以生動的故事情節引入活動,讓幼兒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在多媒體課件的幫助,幼兒了解了四種常見的動物過冬方式,之后又通過猜想和解疑了解了更多特殊動物的過冬方式,幼兒是不是真的了解了動物過冬方式?是否能夠根據動物的特征猜想、分析、判斷呢?正確的運用才是鞏固和檢驗的最佳途徑,所以我設計了一個游戲,讓幼兒通過扮演自已喜歡的小動物,歸納、分類動物的過冬方式,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要求是找到與自己相同過冬方式的動物,找到自己的家,剛剛學到的本領馬上就應用了起來,而不知道自己過冬方式的幼兒,也在大家的幫助下再一次體驗了深究的過程,找到了家,游戲鞏固了幼兒對本次活動重難點的掌握,果然是幼兒學習的最好途徑!
我在本次活動中也有著許多的不足,比如隨機教育能力和指導性語言的運用方面還存在許多的問題,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反思自己的言行,以便自己能有更多的提高。
大班科學《動物的護身法寶》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小動物們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們長的什么樣?有什么用?卻是幼兒平時非常容易疏忽的。小動物我們都要全力保護它。為了進一步培養幼兒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在本活動中層層深入地展開,先讓幼兒通過“做朋友”,觀察發現它們尾巴的不同,在互相講解中激活幼兒興致,在“捉迷藏”中進一步鞏固了解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則本活動的重點順利通過。再則,活動的難點“尾巴的用途”又在多媒體課件所設置的情境中得到解決。
針對我班幼兒園不同發展水平,我先讓能力弱的幼兒在來園活動中先接觸了一下內容,相信這樣在活動中,幼兒的發揮會均衡些。
目的要求:
1、認識一些動物的尾巴,初步了解它們的用途。學習詞:平衡、觀賞。
2、加深幼兒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3、教育幼兒養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4、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重點難點:
重點是認識各種動物尾巴不同的樣子;難點是初步了解它們的用途。
活動準備:
1、各種動物圖片掛件若干。
2、背景圖一幅,動物圖片和象征物若干。
3、多媒設備及課件。
4、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帶領幼兒說說講講動物,觀賞動物,了解動物尾巴的不同。
1、師:“今天,有好多小動物到我班來作客,這些小動物是誰
它們的尾巴是怎樣的?讓我們跟它們做做好朋友吧!”
2、幼兒在音樂中自由地講解各種動物,教師指導幼兒比較它
們尾巴的不同。
3、集中幼兒講解尾巴的不同。
師:“你同誰做好朋友,它的尾巴怎樣的。”
二、幼兒獨立操作。
師:“還有一些小動物也想來和你們做朋友,可它們把尾巴忘帶了,我們幫它們裝上尾巴吧!”幼兒操作,并互相檢查。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獎五角星。
集中講一講幼兒的操作。
三、玩“捉迷藏”游戲,認識一些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目的1)
1、師:“現在還有一些小動物要同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我們來找找它們是誰。”
2、幼兒找出小動物:猴子、牛、燕、袋鼠、松鼠、魚、孔雀。
3、認識這些小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師:“這些小動物真粗心,身體藏好了,尾巴卻露在外面,我們看它們的尾巴是什么樣的,象什么?”"屈;老師.教,案網出處"幼兒講解,教師出示相應的圖片。
四、初步了解尾巴的用途。(目的1)
(一)聽錄音,了解
1、幼兒自由講。
師:“尾巴有粗有細,各不相同,那它們有什么用呢?”幼兒講解。
2、聽錄音。
3、再次講解。學習詞
(1)“平衡”(不摔跤,很平穩)。教師做不同動作讓幼兒猜,再請幼兒做不同的動作,進一步理解;學習詞
(2)“觀賞”(讓別人觀看,得到他人的贊揚)。
(二)看電腦,了解:設置情境“換尾巴”。
1、看電腦。師:“換尾巴后,發生了奇怪的事,你們猜是怎么回事。”
2、幼兒互相猜測,再講解。
3、聽電腦告訴大家,再講解。
4、集體給小動物換回尾巴。
五、動物舞會。
師:“今天,你們做了這么多好事,高興不高興,我們一起來扮演喜歡的小動物,參加它們的舞會吧!”
幼兒找喜歡的動物掛上,集體跳舞。
在音樂中跳舞,離開活動室。
教學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選擇的兒歌內容與孩子們最喜歡的小動物有關,所以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也因為孩子們已經積累一些有關動物知識,又有一定的表達能力,所以一開課創設一個充滿兒童情趣的動物園比尾巴大賽的情境,讓幼兒調動各個感官,仔細觀察,細心發現,大膽地說。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我讓幼兒充分發揮學習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輕松愉悅,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了兒歌的內容,也了解了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所以在創編兒歌時,小朋友也能抓住動物尾巴的特點來進行創編。但也由于我是一個剛轉崗的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語言不夠兒童化,上課的語言藝術也還有待加強。
大班科學《動物的護身法寶》教案 篇4
這是一篇幼兒園大班的科學活動,科學活動中幼兒主動觀察和查資料得來的結論,要比教師直接告訴效果好很多,科學就是讓幼兒探索和總結的過程,通過調查、分析、討論等,了解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知道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與生存環境、外形之間的關系。
活動目標
1通過調查、分析、討論等,了解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2.知道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與生存環境、外形之間的關系。
3.喜歡探索動物的奧秘,有保護動物的初步意識。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活動前認識各種動物,對各種動物感興趣,進行調查問卷,鼓勵幼兒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2.環境材料準備:多媒體課件、動物自我保護的錄像、各種動物卡片、標記、白紙、水彩筆。
活動過程
1.觀看視頻,了解動物的自我保護辦法。
(1)播放動物保護自己的辦法的視頻。
(2)師:當動物遇到危險,它們是用什么辦法保護自己的?
(3)觀看PPT蜥蜴圖片,這張圖上有什么?為什么很難發現它?
小結:蜥蜴有一種特別保護自己的方法,它皮膚顏色會隨著周圍環境顏色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大家也叫它“變色龍”。
2.介紹、交流、討論動物保護自己的多種方法。
(1)你還知道動物有哪些保護自己的方法?(幼兒們互相討論交流)
(2)請幼兒介紹自己收集的資料,教師根據幼兒的介紹分別出示相應的保護方法的圖片標記。(如青蛙變色保護自己,教師出示“顏色”圖片做標記,并追問還有哪些動物也是用變色隱藏保護自己的)
3.小組記錄。
(1)動物有很多保護自己的方法,請各小組在統計表上分類記錄。
(2)各小組幼兒分工合作進行分類記錄。
4.匯總交流
每組代表進行分享交流。
小結:動物們真聰明,有的用保護色、有的用盔甲、有的用硬刺、有的用氣味、有的斷肢還有的裝死來保護自己。你還知道其他動物保護方法嗎?大家可以從書中了解更多更多的信息。
活動拓展
科學區域投放動物保護自己方式的自制圖書,如:
1.毛毛蟲身上的顏色很鮮艷,這是警告敵人,不能來吃我,我是有毒的。
2.青蛙身體的顏色會隨著季節而改變;變色龍會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顏色。
3.豹子身上的顏色,與它周圍環境的顏色很相近;
4.北極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身體的顏色是白色的,
5.蜥蜴身上的顏色跟地上的顏色很像,這樣可以隱藏自己,
6.梅花鹿身上的花紋,與周圍叢林的顏色很像,可以隱藏自己。
7.竹節蟲細長的身體如同竹枝,兩者顏色也難分你我。
8.色彩斑斕的枯葉蝶,遇到敵害,兩翅合攏,成為一片枯黃的樹葉,落在地上混雜在樹葉中。
9.羚羊、狐貍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吃掉,想出裝死的方法逃命,
10.金龜子在樹上,遇到鳥吃時,紛紛從樹上落地,腳朝天裝死,鳥不吃死蟲,金龜子死里逃生。
11.當遇到危險的時候,黃鼠狼、甲蟲會放出一股強烈的臭氣,從而逃脫危險。
12.小壁虎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掙斷自己的尾巴來保護自己。
13.螃蟹被強敵抓住腳,會立即斷去被抓的腳,乘機逃生,這是"丟卒保車"戰術。
14.烏賊的體內有一個墨囊,里面有濃黑的墨汁,能在遇到敵害時迅速噴出,將周圍的海水染黑,掩護自己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