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精選8篇)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照相機的結構及其成像特點.
2.了解投影儀的結構及其成像特點.
3.了解放大鏡的結構及其成像特點.
4.了解凸透鏡形成實像和虛像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觀察、制作和探究,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及其成像的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
2、通過觀察、制作和探究,經過分析、綜合得出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特點。
教學過程
學習指導一:照相機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94頁、第95頁,完成下列填空:
1.照相機的前面都有一個鏡頭,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來自物體的光經過照相機鏡頭后會聚在膠卷上,形成被照物體的像.
2.物體經過照相機形成的像是縮小、倒立的、實 像 .
【小組討論】
1.請各小組同學相互合作,完成課本第94頁“制作模型照相機”實驗,如圖所示.思考并完成下列問題:
①通過模型照相機觀察明亮窗外的景物,你會發現,半透明紙上的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縮小(填“放大”或“縮小”)的實(填“實”或“虛”)像.
②在觀察景物時,是半透明紙朝向景物,還是凸透鏡朝向景物?凸透鏡
③在觀察景物時,為了得到最清晰的像,需要調節半透明紙到凸透鏡的距離大小嗎?需要
2.找一架照相機,把鏡頭蓋取下,觀察鏡頭部分,它可能是凸透鏡;打開照相機后蓋,調節快門,按下快門,并在照相機背面用一張白紙當作后蓋,讓鏡頭對著明亮的景物,你會在白紙上看到景物倒立的像.
【教師點撥】
1.照相機工作時,物體和像在凸透鏡的兩側,其中物體離凸透鏡遠些,像離凸透鏡近些.
2.照相機的最重要結構是鏡頭、膠卷.但快門、光圈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快門能控制物體光線進入膠卷的時間,光圈能控制物體光線進入膠卷的面積,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體光線進入膠卷的多少,進而控制膠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
3.在對物體進行照相時,如果物體到照相機的距離改變,那么膠卷到鏡頭的距離也要隨之改變,這樣膠卷上的像才清晰.
【跟蹤訓練】
如圖所示是照相機的成像示意圖,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A)
A.照相機使用的是凸透鏡
B.照相機使用的是凹透鏡
C.所成的像是正立、縮小的實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縮小的虛像
學習指導二:投影儀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95頁,完成下列填空:
1.投影儀上有一個相當于凸透鏡的鏡頭,來自投影片上物體的光,通過鏡頭后會聚在天花板上,形成物體的像.
2.物體經過投影儀形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實 像.
3.投影儀上平面鏡的作用是改變光的傳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小組討論】
完成課本第95頁演示實驗,思考并完成下列問題.
1.天花板上的像與投影片相比較,是放大還是縮小的?放大;是正立還是倒立的?倒立;是實像還是虛像?實像.
2.天花板上的像到鏡頭的距離大于(填“大于”或“小于”)投影片到鏡頭的距離.
3.要使天花板上的像變得更大些,應該使凸透鏡靠近投影片,同時投影儀遠離天花板.(填“靠近”或“遠離”)
【教師點撥】
1.要想通過投影儀在屏幕上看到物體正立的像,則物體在放置的時候應該倒放.
2.投影儀成倒立的像,不僅物像之間上下是相對顛倒的,左右也是相對顛倒的.
3.投影儀工作時,物體和像在凸透鏡的兩側,其中物體離凸透鏡近些,像離凸透鏡遠些.
【跟蹤訓練】
如圖所示是上課經常使用的投影儀,請按要求回答.
(1)平面鏡的作用是: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2)燈泡的作用是:充當光源;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較模糊(與投影片無關),調整方法是:適當高速鏡頭與投影片的距離、屏幕與投影儀的距離.
學習指導三:放大鏡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95頁,完成下列填空:
1.放大鏡就是一個凸透鏡.
2.物體經過放大鏡形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虛 像.
【小組討論】
請各小組同學用放大鏡觀察課本上的字,思考并完成下列問題:
將凸透鏡逐漸遠離書上的字,你會發現,當透過凸透鏡可以看到書上的字成正立時,凸透鏡越遠,字的像越大(填“大”或“小”);再繼續移動凸透鏡,你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字放大的正立像.
【教師點撥】
1.放大鏡工作時,物體和像在凸透鏡的同側,眼睛應在物體的另一側觀察.
2.除了常見玻璃制的凸透鏡之外,水透鏡等其他一些透明材料做的透鏡均可以制成放大鏡.如將一滴水滴在膠尺上,再來觀察書上的字,同樣可以起到放大的效果.
3.投影儀和放大鏡成的像都是放大像,但是投影儀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而放大鏡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跟蹤訓練】
從圓形金魚缸的側面觀察缸內水中的金魚,看到的是金魚正立的、放大(填“放大”或“縮小”)的虛 (填“實”或“虛”)像.
學習指導四:實像和虛像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96頁,完成下列填空:
1.實像是由通過鏡頭的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 (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體和像位于鏡頭的異側(填“同側”或“異側”).
2.虛像是由通過鏡頭的折射光線(或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形成的,不能(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體和像位于鏡頭的同側(填“同側”或“異側”).
【小組討論】
【教師點撥】
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或虛像的定義,我們可以依據凸透鏡的幾條特殊光線確定物點經過凸透鏡所成的實像或虛像.
1.如實像:據定義可知,物點發出的光線經過凸透鏡后,各條折射光線將會有一個共同的交點,該共同的交點即像點.而數學知識告訴我們,兩條直線即可確定一個交點.因此在尋找物點的像點時,我們只需要找出物體發出的兩條特殊入射光線(如過光心的光線、過焦點的光線等),作出對應的特殊的折射光線,找到交點,即像點.
2.如虛像:據定義可知,物點發出的光線經過凸透鏡后,各條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將會有一個共同的交點,該共同的交點即虛像點.因此我們同樣可以找出物體發出的兩條特殊入射光線,作出對應的特殊的折射光線,找到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即像點.
【跟蹤訓練】
關于實像和虛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D)
A.實像是凸透鏡所成的,虛像則不是
B.虛像是由平面鏡所成的,所以虛像一定由光的反射而形成
C.實像可有放大的,也可有縮小的;而虛像只有放大的
D.實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虛像則不能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
3、了解光譜、紅外線、紫外線、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復合。
(2)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并使學生了解通過實驗探究自然現象的基本方法。
難點: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復合實驗。
教學過程
學習指導一:光的色散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5頁內容,完成以下填空:
1、太陽光被分解成為單色光從而形成光譜的現象,稱之為光的色散、
2、白光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
【小組討論】
1、在暗室里,讓一束白光照射到三棱鏡上,并用白屏接住從三棱鏡中射出的光,發現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和紫,這說明白光由七種色光組成、
2、再把另一個相同的三棱鏡按相反方向放在前一個三棱鏡旁邊,這時,就會發現彩色光帶重新會聚成白光、
【教師點撥】
光的色散本質上是利用了各種色光在玻璃或在水等介質中折射程度不同的原理來分散各種色光的、因此小水珠使光形成彩虹、教材上水與平面鏡使光色散都屬同一道理、
【跟蹤訓練】
1、以下現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現象的是(A)
A、雨后天空,弧狀光帶B、岸邊樹木,水中倒立
C、水中鉛筆,水面折斷D、井底之蛙,所見甚小
2、白光通過三棱鏡折射后照射到光屏上形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組成的光帶,這個現象說明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
學習指導二:光的三原色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6頁內容,完成以下填空:
1、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
2、彩色電視機畫面上的豐富色彩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
【小組討論】
1、用手搖轉臺裝上紅、綠、藍三色盤進行演示、調整好三色盤的比例,旋轉時就可看到三色盤呈現灰白色;調整三色盤,使其只露出紅色和綠色部分,先使紅色占絕大部分,以后逐漸增大綠色面積,旋轉,發現:隨著紅、綠比例不同,會依次出現橙紅、橙、黃和綠黃等幾種顏色;調整三色盤,使其只露出綠色和藍色部分,開始讓綠色占大部分,逐漸增加藍色,旋轉,發現:混合光由綠變成藍(出現靛、孔雀藍、藍等顏色)、調整三色盤,使其只露出紅色和藍色光,開始讓紅色占大部分,逐漸增加藍色,旋轉,發現:混合光會出現紫紅、深紫等顏色、
2、使用放大鏡觀察彩色電視畫面上的各色光條、發現:電視屏幕上呈現出的豐富多彩的顏色,都是由紅、綠、藍色光條合成的、
【教師點撥】
色光的混合原理是:兩種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覺到產生了另一種顏色、
【跟蹤訓練】
在各種色光中,被稱為三原色光的是(A)
A、紅、綠、藍B、紅、黃、藍
C、紅、黃、綠D、黃、綠、藍
學習指導三:光譜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6、87頁內容及圖2、6-1,完成下列填空:
太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幾種不同顏色的光,把它們按這個順序排列起來,就是光譜、
【小組討論】
查閱資料,了解什么是光譜;了解常見的光譜有哪些、
解:將不同顏色的光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即為光譜、常見的光譜有:太陽光譜、紅外光譜、紫外光譜等、
【教師點撥】
太陽光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然后將紅、橙、黃、綠、藍、靛、紫排列起來形成的光譜就是太陽光譜、
【跟蹤訓練】
如圖甲所示,一束白光經三棱鏡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為紅、橙、黃、綠、藍、靛、紫的色帶,這就是光的色散現象、一束紅光沿AO從空氣斜射向玻璃,OB和OC分別是紅光的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如圖乙所示、如果一束紫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請你在圖乙中畫出該紫光的折射光線(大致位置)和反射光線,并標出傳播方向、
學習指導四:紅外線、紫外線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6、87頁內容,完成下列填空:
1、紅外線是光譜上紅光以外的部分、紫外線是光譜上紫光以外的部分、
2、物體的溫度越高,輻射的紅外線越多(填“多”或“少”)、
3、紅外線還可以用來進行遙控電視、
4、適當的紫外線照射有助于人體合成維生素D,進而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
5、紫外線能殺死微生物、
6、紫外線還能使熒光物質發光、
7、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對人體十分有害(填“有害”或“有益”)、
【小組討論】
1、在太陽光下用一個三棱鏡把陽光分解成不同的色光,然后把一支溫度計放在色光中,可以發現溫度計的示數上升(填“上升”“不變”或“下降”),這說明太陽光向外輻射能量、
2、將一鐵塊放在爐火上加熱一會兒,在鐵塊沒有燒紅之前,用鑷子夾緊取出(注意安全),靠近溫度計,可以發現溫度計的示數上升(填“上升”“不變”或“下降”),這說明鐵塊發出了一種不可見的光,向溫度計輻射了能量、
3、把一支溫度計放在色光中的紅光之外,可以發現溫度計示數上升(填“上升”“不變”或“下降”),這說明了紅光之外有一種不可見光,它叫紅外線、
4、我們用遙控器可以自如的遙控電視機,現在用手指堵住遙控器的前端一個發光體,發現不能(填“能”或“不能”)對電視機進行遙控了、這是因為遙控器靠發出人眼看不見的紅外線對電視機進行遙控、
5、將驗鈔器的紫光燈打開,把伍拾元或佰元的鈔票放在紫光燈下,可以發現鈔票中有一些醒目的發出熒光的防偽標志,這是因為紫外線能使熒光物質發光、
6、醫院的手術室、病房里常用紫外線燈進行殺菌,這是因為紫外線的化學作用強、
【教師點撥】
1、紅外線是不可見光,但它也是一種光,和其他的光線一樣,在均勻的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遇到障礙物會發生反射;也會發生折射和散射、
2、所有的物體都在不停地向外輻射紅外線,而且物體的溫度越高,紅外線的輻射越大;其次,物體在紅外線的照射下,溫度也會迅速升高、這就是紅外線的熱作用強、紅外線的很多用途都是依據此原理進行的、
3、醫院里的紫外線燈看起來呈現淡藍色不是無色,是因為紫外線燈除了發出紫外線外,還發出少量的藍光和紫光、因此,不能根據紫外線燈就認為紫外線是有顏色的、
4、一切高溫物體如太陽、弧光燈發出的光都含有紫外線,低溫物體發出的光幾乎沒有紫外線、而一切物體都可以輻射紅外線、紫外線的主要作用是化學作用強、
【跟蹤訓練】
電視機等家用電器的開啟、關閉及頻道轉換,可以通過遙控器實現,遙控電視機的光是(B)
A、紅光B、紅外線C、紫光D、紫外線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3
第三單元第1課(節)
主備人:授課教師:
課題
3.1溫度
教材
簡析(創新元素)
本課是熱學的開始。在學生感受到靠感知的溫度不可靠的基礎上引入溫度計,通過自制溫度計領會溫度計的原理、構造,接著學會使用溫度計。教材注重探索學習,自主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溫度的定義、單位、攝氏溫度、0℃與100℃的規定。
(2)知道溫度計的構造、原理、正確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從生活實例得出溫度的定義及單位,攝氏溫度的意義。
(2)通過實驗比較,說明溫度計的用途,并進一步的了解溫度計的構造、原理、正確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溫度的學習,知道溫度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的重要。
(2)通過對溫度計的使用的學習,能正確使用溫度計。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溫度的定義、單位、攝氏溫度、0℃與100℃的規定。
2、溫度計的構造、原理、正確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1)一燒杯熱水、一燒杯溫水、一燒杯冰水
(2)不同種類的溫度計
(3)多媒體課件
學生:自制溫度
教學流程(可以手寫)
教學過程(信息化資源應用)
二次備課
一、情境引入
播放學校的景色(濃霧天氣拍攝)視頻,讓學生觀看
二、進行新課
1、實驗體會:
讓學生摸自己身邊的物體(比如剛從冰箱拿出的食物、剛烤熟的地瓜、自己的額頭)
1)提問:同學們所摸的物體,感受怎樣?
2)通過學生回答(這些物體的冷熱程度不同)進入新課。
2、新課教學
1)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
2)實驗體會:
器材:在桌面上分別放課前準備的三杯水
方法:選兩位同學做體會實驗,并把他們命名為甲同學和乙同學。想讓甲同學將一手指放入熱水中,立刻讓他把剛才放入熱水中的那個手指放入溫水中,問他的感受。同樣,讓乙同學將一手指放入冰水中,立刻讓他把剛才放入冰水中的那個手指放入溫水中,問他的感受。
A、學生回答
B、提問:按理說,同一杯水的溫度應該是相同的,為什么剛才兩位同學得到的結果不一樣呢?憑我們的感可靠嗎?該怎么辦呢?
3)溫度計
活動一:拿出自制溫度計,先放到熱水中,觀察現象
再放入冷水中,觀察現象
問: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自制溫度計是依據什么道理制成的?
展示實驗室溫度計、體溫計、寒暑表,讓學生觀察其結構
溫度計的用途:用來測量物體的溫度的儀器。它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細管、液體、刻度組成,里面的紅色液體一般是水銀,所以象這一類溫度計又叫水銀溫度計,液體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4)在生活和生產中,溫度常常采用攝氏溫度。溫度的單位是攝氏度,符號是℃。
5)規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溫度規定為100℃。把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問:同學們,今天你們進入校園時,還記得你的體溫嗎?誰上來把自己的體溫寫到黑板上,并大聲讀出來。
黑龍江省的漠河是我國氣溫最低的地方,冬季最低氣溫為—52。13℃。同學們知道怎么讀嗎?
活動二:利用自制溫度計能不能準確測出熱水的溫度?為什么?
那么,你能為自制溫度計標上刻度嗎?請同學們小組討論討論
6)溫度計的正確使用及讀數
A、看量程和分度值。
B、把溫度計插入被測液體中(注意:玻璃泡一定浸沒在液體中,且不要與杯壁、杯底接觸)
C、讀數時,溫度計一定要保留在液體中,切不可將溫度計從液體中取出,視線要與刻度線水平,不能仰視,也不能俯視。零以上的溫度讀作攝氏度,零以下的讀作零下攝氏度。
活動三:學生分組測冷水、熱水的溫度,練習使用溫度計,并讀數
7)體溫計
讓學生閱讀課本上的文字,了解體溫計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
三、歸納與小結
1)溫度的定義、單位及單位符號是什么
2)溫度計的用途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由哪幾部分組成
3)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如何讀數
4)其他溫度計
作業設計(布置)
1、完成課后1,2題
2、完成學習之友上基礎練習部分
板書設計
3.1溫度
1、溫度
(1)定義: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
(2)單位:(通常情況下采用攝氏溫度)
攝氏度,符號是℃
(3)攝氏溫度的規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溫度規定為100℃。把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2、溫度計
(1)用途
溫度計是用來測量物體的溫度的儀器
(2)設計原理
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
(3)結構
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細管、液體、刻度組成,里面的紅色液體一般是水銀,所以象這一類溫度計又叫水銀溫度計,液體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3、溫度計的使用
課后反思(手寫)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4
一、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
2、初步了解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通過他的色光決定的,不透明的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的。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光的色散現象,物體的顏色。
2、難點:色光的混合。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學生光源,三棱鏡,紅玻璃片,藍玻璃片
五、教材分析
本節是選學內容,教材通過光的散射實驗,介紹白光的組成,進而由實驗說明透明體和不透明體呈現不同顏色的道理,說明色光混合和顏料的情況.這些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中經常見到用到,是科學常識,也是很有趣味的知識.
六、教法思考
本節介紹的知識都是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中經常見到用到的,是科學常識,有很強的趣味性,可用實驗法將各種光的色散現象展示出來,在日常生活現象的分析上可采用啟發式教學.為明確顏料的三原色與色光三原色的不同,可采用實驗教學與討論法相結合的方式.
七、教學設計
(一)新課引入
溫故知新:光的折射的兩道習題。
導入:
方案一:教師可向學生講述牛頓分解色光的小故事,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引入新課.
方案二:學生實驗:太陽光通過棱鏡分解成色光.
這個實驗學生在小學自然課中知道,對于這個實驗,教師可稍加指導.在學生興趣被激起后轉入新課教學.
(二)新課教學
1.學生實驗:太陽光分解成的色光經棱鏡混合成白光.這個實驗學生是生疏的,為保證實驗質量,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注意以下兩點:
(1)兩個棱鏡要靠得很近
(2)承接混合成白色的屏不要離第二個棱鏡太遠,避免能量損失太大,亮度過弱,看不清楚.
2.物體的顏色教學應分為兩部分.
(1)透明體的顏色
演示太陽光通過棱鏡和紅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條紅色光帶,啟發學生解釋此實驗現象的原因.如果此實驗現象不明顯,可適當增加幾塊紅玻璃或多層紅玻璃紙.
再用藍玻璃重復上面的實驗步驟,啟發學生分析總結玻璃是藍色的原因.
總結學生的發言,得出: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能透過的色光的顏色決定的.
(2)不透明體的顏色
演示實驗:在白屏上貼一張紅紙,屏上只有被紅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換用一張綠紙,屏上只有被綠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總結實驗結論:有色的不透明體反射與它顏色相同的光.
3.色光的混合
首先說明彩色電視機的色彩是利用紅、綠、藍三種色光合成的.讓三種色光各自所占比例不同,就合成形形色色的各種色光.
演示實驗:用手搖轉臺裝上紅、綠、藍三色盤進行演示.調整三色比例,旋轉時就看到三色盤呈灰白色.對于紅、綠色光的混合,可調整三個色盤,使其只露出紅色和綠色部分,改變各色比例,旋轉時就會觀察到隨著紅、綠比例不同,會依次出現橙紅、橙、黃和綠黃幾種顏色.各種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給學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幾個即可,其余可由學生在課下完成.
4.顏料的混合
方案一:向學生展示課本彩圖顏料的三原色,使學生明確顏料的三原色與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
方案二:由學生用各種顏色的顏料畫畫,對比展示顏料的三原色與色光的三原色不同,并指出混合原理不同.
(三)、課堂總結
建議由學生發揮主動性,討論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板書演示,配合學生的總結發言.
由于本節是選學內容,可適當創造機會,發掘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四)作業:P52第2、3題
(五)板書第五節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原因:白光由多種色光混合而成。
二、色光和顏料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2、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
三、物體的顏色
1、透明物體的顏色由通過它的色光決定。
2、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學生在學習第1節“透鏡”,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對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著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成像規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關系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結論”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產生興趣、發現問題、激發矛盾、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這樣加深學生對凸透鏡規律,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②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的條件。
二、過程與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
③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學習從物理現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②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規律。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①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和認識。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難點
①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立起實驗與物理模型之間的必然聯系。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規律的實驗。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新課導學(第1課時) (3分鐘)
根據上節課生活中的透鏡提出利用什么光學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異的問題,再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引入新課。
(回憶生活中的透鏡成像情況并回答問題,并產生凸透鏡有什么規律的想法,從而激發探究的興趣。)
提出問題
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都有凸透鏡,但有大小、倒正和虛實的差異,通過引導學生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提出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有什么關系。
(學生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的成像情景,從而提出問題。)
猜想
繼續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的同相點及不同點,引導學生針對像的大小、倒正和虛實分析并做出其與物距或者像距大小關系有關的猜想與假設,同時板書。
(學生討論、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情況,做出猜想與假設。)
設計實驗
指導學生要檢驗猜想是否正確需要實驗,提出實驗是探究物理知識最基本的一種方法。
給出器材,讓學生根據猜想設
計實驗方法,并說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實驗觀察什么、測量什么和記錄的數據以及實驗的主要步驟及過程。
演示:根據學生的實驗方法補充說明實驗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如:蠟燭、凸透鏡、光屏的擺放位置。
根據猜想,實驗時先改變物距,由大到小進行幾次實驗。
并提醒學生怎樣觀察像;怎樣記錄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師巡視,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及時對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并鼓勵最先完成實驗的學生填寫黑板的數據.
(學生閱讀、討論、作答,舉手發言。其他同學評估、改進實驗方法。明確實驗目的。
回顧凸透鏡焦距測量的方法,并讓兩位學生測出本節課凸透鏡的焦距.)
進行實驗
教師事先畫好表格,指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及數據思考得到什么結論,是否證實了猜想和假設,并進一步思考、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并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分二人小組實驗,觀察記錄,思考猜想是否正確。 實驗、記錄、思考、作答。)
分析和論證
(第2課時)
(討論思考得出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或與物距和像距的大小關系有關,進一步綜合、分析歸納出:
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驗像;
當fV液>V氣。
提問:光是通過怎樣的路徑傳播的?(討論)
演示實驗:
(1)利用點燃的香煙產生的煙霧,觀察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徑。
(2)在水槽中放一些奶粉之類的物質,使水呈渾濁狀態,觀察光在水中的傳播路徑。
(3)觀察光在玻璃磚(一面為磨毛面)中的傳播路徑。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幾種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計算公式及速度的單位。
【重點難點】理解速度的概念,計算公式及速度的單位
【課時】1課時
【教具】電腦多媒體、投影
【教法】啟發、講解、討論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觀看錄像,問:大家看哪個動物跑得快呢?
要知道哪個動物跑得快,我們必須要比較,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本節課我們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進行新課
1、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學校的運動會上,田徑賽跑正在進行,你怎樣判斷誰跑得快呢?讓兩學生分角色來作判斷。
(1)假如你是觀眾,你怎樣判斷誰跑得快呢?
學生回答:看誰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樣判斷誰跑得快呢?
學生回答:看誰先到達終點。
教師總結:上面的從兩個不同角度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都是正確的,只是比較的方法不一樣,第一種是用“相同時間比路程”,第二種是用“相同路程比時間”。
1)比較方法:(1)相同時間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時間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知道勻速和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初步體會描述運動快慢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二、教學重點: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計算。
三、教學難點:
速度單位換算及計算步驟的規范性。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1.在上學路上,有的騎自行車、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車,如果同時出發,怎樣比較他們的快慢?
2.操場上,進行百米賽跑時,又是怎樣比較他們的快慢的?
3.一位百米運動員的成績是12s,而一名萬米跑世界冠軍的成績大約是30min.怎樣比較他們的運動快慢呢?
(二)、合作探究:
1.提出問題:物理學里怎樣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
學生:討論回答---速度。
師:什么是速度?它的計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義、單位又是什么?
學生:看書回答。
速度的定義:課本P15,倒數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單位:國際單位制:m/s,交通運輸中:km/h。
師:1.讓學生說出單位的意義。
2.通過換算說明m/s和km/h之間的大小關系。
練習:換算下列單位:“桑美”臺風的速度可達60m/s=km/h,一列火車的速度是144km/h=m/s.
師:怎樣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2.例題
師:簡單分析課本例題1板演解法,(強調小標題的加法及單位的統一)
例題1:解劉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
摩托車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
因此,劉翔的速度比摩托車的速度快。
學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師注意檢查指導
例題2:解火車從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約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學生練習:
小剛騎自行車以5m/s速度上學,經20min到達學校,小剛家到學校的距離是多少?
師:檢查后矯正不足。
學生:閱讀《想想議議》,師生共同。
3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課本P18
(2)特點:速度的大小不變;運動的方向不變。
師:實際生活中你見到的運動都有哪些?它們都一樣嗎?有什么區別?
生:討論并交流運動的分類。
機械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而直線運動又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計算時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一樣,即v=s/t.
(三)、整體感知
1、勻速直線運動特點:快慢不變,即每時刻的速度一樣。它的大小不與路程和時間的大小有關。
2、變速直線運動特點:快慢變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時間內或那一段路程內的速度。
(四)、達標反饋
課本P192、5。
估計學生解題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點撥:時間求法、小標題加法及公式的應用。
(五)、知識拓展
1、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前4s運動了20m,該物體的運動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過的路程是m,前9秒通過的路程是m.
2、一列車長m,以10m/s的速度勻速通過一座長1600m的大橋,求列車完全過橋所用的時間?
(六)、歸納
1.學生交流困惑及體會。
2.學習方法。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物體所受重力和物體質量的關系。
2.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義。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線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實驗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系。
2.難點
(1)實驗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系。
(2)重力的方向。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討論、交流法。
教具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彈簧測力計、若{:個鉤碼。
演示實驗:重垂線、湯匙、木球。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大小用什么測量?
2.如何畫力的示意圖。
二、導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以下三種不同情況木球運動:
1.把一只木球舉到一定高度放手讓其自由下落。
2.把一只木球斜面向上拋出,觀察其運動路線。
3.讓一只木球在講臺上沿直線滾動,滾到講臺邊后落向地面。
師:以上三種木球運動有什么共同之處?
生:都是落向地面。
師: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生:這是由于地面上的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師:你講得很好,說明你很善于觀察、思考。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種來自地球的力。
板書:第四節來自地球的力
三、新課內容
1.重力的概念。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86重力,圖5—20的配文。
生:閱讀。
師:通過以上閱讀,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叫重力。
生乙: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水往低處流,拋出去的物體都會落回地面。
生丙: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成熟的蘋果會豎直下落。
師:大家閱讀很認真,而且抓住了要點,講得很好。據說正是下落的蘋果打在牛頓的頭上,激發了他的靈感,打開了揭示引力迷宮的大門。希望以后下落的桔子、梨子打在你們的頭上,你們也能產生靈感,再打開一個個科學迷宮。
人們對自然界事物的認識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對重力的認識也一樣,下面請同學們閱讀“信息窗”。
師:重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生: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師:對,地球是否也受到地面上物體的吸引力?根據是什么?
生:根據物體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地球也受到地面上物體的吸引力。
師:有疑問嗎?
生:地球受到地面上物體的吸引力,怎么不會向地面上的物體方向運動?
師:因為墻球的質量很大,受到的力很小,所以感覺不到地球向地面上的物體方向運動。
板書: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叫重力。
2.重力大小。
師:重力是一種力,則重力也應有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要素,重力的大小如何測定?重力的方向如何確定?重力的作用點如何確定?
下面,我們先來探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如何測定?
生: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測定。
師:正確。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物體重力的大小?
生:把物體掛在豎直放置的彈簧測力計上,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于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師:基本正確,請大家注意: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要當彈簧測力計和物體都處于靜止狀態時,指針示數穩定,才能讀出示數。否則,物體處于運動狀態,指針示數不穩定,無法讀出示數的。
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簡稱物重。
下面請大家閱讀課本P87“加油站”
請同學們猜想:鉤碼的質量越大,那么鉤碼所受的重力是否也越大?
生:鉤碼的質量越大,所受的重力也越大。
師:怎么證明你的猜想正確?
生:實驗。
師:現在大家基本上掌握了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知道任何猜想是要用實驗驗證。你們準備如何設計實驗?
生:桌面上有6只質量為50g的鉤碼,第1次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只鉤碼,測出它的重力大小,然后逐個增加,分別出2只鉤碼,3只鉤碼……所受的重力大小,并填在課本P87表格中,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師:你設計得很好,大家掌聲鼓勵,下面大家分組實驗。
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教師巡回檢查。督促每個學生動手、參與。
師:下面請各小組交流實驗數據,看看哪些數據是相似的,哪些數據表現出異常,為什么會這樣?
生:討論、交流。
師:通過分析實驗數據,你的結論是什么?
生:物體所受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約等于9.8N/kgo
師:正確,你歸納得很好,在物理學中用符號G表示物重,m表示質量,g表示一個物體的物重跟這個物體的質量之比,則物重與質量的關系為=g或G=mg。
在精確度要求不高的情況下,可取g=10N/kg,而lkg質量的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約為10N。如果題目沒有交代,一般g取9。8N/kg。
板書:G/m—g,或G=mg。
m單位是kg,G單位是N,g單位是N/kg。
例題1:課題P87。
先讓學生閱讀,然后指出:一道題目中有兩個質量,兩個重力,應用角標以示區別,如m1、m2,G1、G2。
例題2:一塊鋼錠質量是4t,計算它所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m=4t=4103kgg=9。8N/kg
求:G=?
解:G=mg=4103kg9。8N/kg=3。92104N
答:鋼錠所受的重力是3。92104N
師:這里請大家注意:人們常說“這一袋米的重量是10kg"或“買10kg的大米”都指的是質量,質量習慣稱為重量。然而,人們在生活中也常把重量理解為所受重力的大小,特別是還有不少的物理書、科普書也把重力稱為重量。為了回避這些模糊不清甚至彼此矛盾的提法,我們教材中將物體所受重力大小稱為物重,質量就是質量,不提“重量”這個詞。
3.重力方向。
請同學們觀察:(1)小木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
引導學生分析:小球受重力作用自由下落,下落時運動方向即重力的方向,這一方向豎直向下;懸掛的物體受重力的作用拉懸線自由下垂,懸線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方向,這一方向豎直向下。
師:你可得出什么結論?
生: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板書:3.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出示重垂線,讓學生觀察。
演示重垂線檢查教室墻面否豎直。
師:重垂線的原理是什么?
生:根據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師:你還知道重垂線有哪些應用?
生甲:用重垂線檢查工作臺面是否水平。
生乙:用重垂線檢查墻壁上的畫是否掛正。
演示實驗如下圖,讓學生觀察兩條重垂線的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重垂線與水平桌面、傾斜桌面是否垂直?
生:兩條重垂線方向相同,都在豎直方向,重垂線
方向與水平桌面垂直,與傾斜桌面不垂直。
師:課后每位同學自制一重垂線,校準教室的墻壁是否豎直、桌面是否水平,窗臺是否水平。
師:地球是圓的,站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所受重力都是豎直向下的?(出示在和我們相對應的地球的另一面阿根廷人的幻燈片)
生:討論、交流。
師:重力方向實質是指向地心的。(地球半徑方向和地球表面—一水平面垂直),對于人和阿根廷人上下判斷與我們是一樣的。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師:請問學們閱讀課本P88下半部分內容。
學生閱讀
帥: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是叫做重心。
生乙: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如質量分布均勻的球的重心在球心。
師:有問題嗎?
生:質量分布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哪里?如何確定?
師:這樣的物體的重心也是可以計算出來,只是很復雜,還必須使用高等數學。但其中一些小物體的重心也可以通過實驗把它的大致位置找出來,如課本P88圖5—24,湯匙的重心。
下面請大家找一找自己的鋼筆、鉛筆、文具盒的重心。
學生隨堂實驗探究。
師:人體的重心會隨姿態的改變而改變,原因是人的幾何形狀改變了。人下蹲時,重心如何改變;人站起來時,重心又如何改變。
生:人下蹲時,重心降低;人站起來時,重心升高。
師:由于重力的作用線過重心,方形薄板的重心可以用懸掛法來測定。
演示實驗:先后用繩系住方形薄板同一條邊上的兩個端點,并懸掛起來,板靜止時,重心在過端點的豎直線上,將兩次懸掛時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條豎直線畫下來,可以確定重心就在這兩條線的交點O處。實驗結果表明:方形薄板的重心就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
師:懸掛法可以確立各種物體的重心,一般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
師:下面請大家閱讀課本P89“信息窗”提高物體穩度的決竅。
學生閱讀
師: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
生:提高穩度方法有兩種:一是增大支面,二是降低重心。
四、歸納及學習過程評估
師: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生:討論、交流后得出:通過本節課學習我們知道了:對地球對地面上物體的吸引力叫重力,重力與質量關系為G=mg,g=9。8N/kg,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重量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上。
師:你歸納得很好,說明你上課很認真,希望今后保持這種習慣,下面每位同學都對自己在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五、課后練習
1.課本P901、2、3。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六、板書設計
第四節來自地球的力
1.地球對地面上物體的吸引力叫重力。
2.重力的大小:=g,G=mg
m單位是kg,G單位是N,g取9。8N/kg(或10N/kg)
表示質量為lkg的物體,受到重力為9。8N。
3、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七、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