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端午揚傳統主題班會教案(精選4篇)
迎端午揚傳統主題班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體驗民俗文化,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2、喜愛勞動,樂于參與家務。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4、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加節日的活動。
5、通過爭論,激發過節日的情感,知道要開心、合理地過節。
活動預備:
視頻(端午節如何包粽子)粽葉細線已經弄好的粽子餡安全剪刀盆子
活動過程
1、導入局部教師:小朋友們好!端午節快到了,教師家里要來客人,小朋友們說說教師應當做什么款待客人呢?
小朋友:粽子。
教師:小朋友們真聰慧,給教師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可是教師還有一個大難題,小朋友們愿不情愿幫忙教師啊?
小朋友:情愿。
教師:教師家要來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個人包粽子,忙不過來,小朋友們可以和教師一起包粽子嗎?
小朋友:可以。
教師:小朋友們真好。可是你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嗎?(小朋友有的答復知道,有的答復不知道。)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沒有關系,下面來和教師一起一起看一個動畫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觀看視頻,了解端午節由來以及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教師:看了動畫片,小朋友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會吃粽子了吧?小朋友們回家后可以講給爸爸媽媽聽聽看。下面我們再看一個視頻,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們可要幫忙教師喔。(放視頻)教師:小朋友們,看看那你們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現在我們就要用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大家一起來。教師先給大家示范一下。
(提示幼兒留意安全使用剪刀。通過視頻學習及教師的示范,局部幼兒能自己摸索著包出一個也許,對于還不會或者無從下手的'幼兒采納同伴幫忙及教師指導,確保每個幼兒都參加到活動中)教師:哇,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學習,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完畢局部教師總結:哇,小朋友們真是能干,包的粽子讓教師忍不住要流口水啦。這下教師不用擔憂沒法招呼客人了。感謝小朋友們。盼望大家能度過一個開心的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粽子香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
活動延長
告知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粽子吃,并給爸爸媽媽敘述端午節的由來,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端午節。
迎端午揚傳統主題班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運用揉、搓、捏、切的方法制作龍舟并能仔細刻畫細節。
2、通過傳統故事了解賽龍舟的由來,享受制作的樂趣。
活動重點:
通過傳統故事了解賽龍舟的由來,運用揉、搓、捏的方法制作龍舟,享受制作的`樂趣。
活動難點:
能用切、壓的方法刻畫出龍頭、龍尾的細節。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各色陶泥、圖片ppt。
經驗準備:會簡單的搓、揉、捏技巧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
談話導入:小朋友們知道什么節日快到了么?(端午節)
端午節都干什么?(吃粽子、賽龍舟)
人們在端午節時為什么會賽龍舟?
講故事,介紹賽龍舟的由來。
2、基本部分
1、播放ppt,請幼兒觀看龍舟的圖片。
通過出示圖片,幫助幼兒了解布龍舟的主要外形特征,為后期創作積累視覺經驗。
2、幼兒討論龍舟各部分的組成。
小結:龍的身體是小船,龍頭是船頭,龍尾是船尾。
3、圖片定格在陶藝龍舟圖,請幼兒觀察。
師:那龍頭、龍尾是什么樣子的?它們像是什么形狀變成的?
小結:龍頭像是一個彎曲的圓柱體,龍尾像是兩個三角形。
4、我們該怎樣表現龍頭上的嘴巴、龍須、龍角和龍尾呢?
小結:運用切的技能把圓柱體一端切開一部分變成嘴巴,拱起的部分切出小口變成大龍須,用其他泥搓成細長條變成小龍須和龍角。龍尾處捏出兩個三角形,將其中一個切出龍尾花紋。
5、教師示范并講解制作步驟。
6、幼兒制作,教師巡回指導。
3、結束部分
幼兒展示作品相互講述故事。
迎端午揚傳統主題班會教案 篇3
活動預備:
1、請家長為孩子敘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并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
2、粽子一串,香袋若干,長命縷若干。
3、 《小朋友的書》每人一本。
4、有條件的幼兒園可預備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
活動過程:
1、溝通閱歷。
提問:端午節是哪一天?這一天要吃什么?戴什么?進展哪些活動?借助圖片和實物,在寬松的氣氛中,師幼一起溝通所獲得的關于端午節風俗的閱歷,教師作適當補充。
2、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提問:你們知道端正午節為什么會有這些風俗嗎?
假如有幼兒知道,請該幼兒來敘述。
3、敘述屈原的故事。
教師借助《小朋友的書》給幼兒敘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賽龍舟的由來,激發幼兒對屈原的崇敬心情。
4、敘述其他風俗的由來。
5、觀看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了解節日的民間慶祝活動。
6、品嘗粽子。
幼兒邊品嘗粽子,邊觀看粽子的形狀、用料、包裹方法等。
(注:有關端午節的風俗見《教師資料手冊·科學社會》分冊)
迎端午揚傳統主題班會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問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3、通過圖文結合,理解“箬竹葉、糯米、裹著”等詞語,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紅紅的棗”等詞語。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了解端午節習俗和來歷。
德育目標
了解傳統節日和習俗。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宏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教學難點
課后生字的`書寫。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
生:端午節。
師:端午節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賽龍舟。
師:今日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板書課題:端午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講了什么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愛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誕生字詞。
(2)同桌溝通,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狀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老師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學書空。
書寫要領:“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終一豎不要寫出頭。
(3)同學描紅、臨寫,老師巡察、指導。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里,你學會了哪些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