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活動反思(精選13篇)
教案活動反思 篇1
彩色鳥(美工)
活動反思:(黃霜玲)1.興趣是幼兒的學習動力。一般來說,幼兒對畫畫都有興趣,但并不會持久。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地激發和保持幼兒對繪畫的興趣。在《彩色鳥》這個活動中我就是讓幼兒畫出心中最美的鳥,引起孩子繪畫的興趣。
2.示范畫的演示。
新《綱要》中指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傾向。”美術活動中示范和范畫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示范和范畫又往往會束縛幼兒的思想,影響他們創造性地發揮,如何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彩色鳥》是讓幼兒用各種線條和各種圖案對鳥兒進行裝飾,并涂色。活動開始時我給幼兒展示了一幅畫的不同裝飾進程,請幼兒欣賞。再請孩子畫鳥,要求幼兒用不一樣的線條、圖案進行裝飾,作品要求和老師的.不一樣,只要漂亮就可以。孩子們聽了我的話都很有興趣,他們畫出來的鳥五彩斑斕,各有千秋。作品中既有我示范時的元素,如花、圓點、曲線、折線、直線,又有他們不同于我的獨特構思,達到了我預期的目標。
3.正確評價幼兒作品,激發幼兒再創作的信心。恰當的評價能激發幼兒的作畫興趣和創作熱情,使幼兒體驗成功。
教案活動反思 篇2
從幼兒最后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教學效果相當的好,基本上達到了家學目標。首先幼兒的作品中體現了數星星的情境,體現了幼兒對夜晚的天空,大地等事物的想象。
其次,從幼兒的作品中可以體現他們對側面人的理解,側面人和正面人是有區別的,側面人有些部分是看不到的,如只能看到一只眼睛,一只耳朵等。此外,也體現了幼兒想象力的發揮。數星星的小孩是一個人,很孤單,小朋友給他找個朋友。從幼兒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朋友是很多的,可以是爸爸,可以是媽媽,也可以是花草樹木,也可以是其他的小動物等。此次美術活動中不僅達到了教學目標,同時也體現了幼兒想象力的開發。
對自我成長的反思。
1.對幼兒美術活動的理解方面。幼兒美術活動的概念很簡單,但要想很深入的了解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也有自己的理解。不管怎樣理解,幼兒美術活動的價值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幼兒為什么要參加美術活動,美術活動有什么意義。可能在上課的時候沒有過多的去想這個問題,但是我們無意中卻重視了這個問題,如,幼兒通過美術活動學到了什么,通過了美術活動提高了什么能力等。我通過此次活動對幼兒美術活動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2.對于幼兒美術活動的設計方面。幼兒美術活動要達到那些目標,整個過程要包括哪些環節,要設計那些問題,要使用哪些媒體等。一節美術活動只有三十分鐘,要想開展好卻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因此從中我得到了很多。那就是要不斷的努力。
教案活動反思 篇3
活動:
大樹的醫生
活動目標:
1、認識啄木鳥,了解鳥的特征與習性之間的關系。
2 、知道鳥是人類的朋友,有愛護鳥類的情感。
活動準備:
1 、啄木鳥及其他鳥類(如喜鵲、燕子等)的圖片或標本(見掛圖“大樹的醫生”)。
2 、蘋果樹的圖片。
3 、啄木鳥、鴿子、麻雀的折紙范例。
活動過程:
一、問題情景
小蘋果樹生病了,要去請鳥醫生看病。許多鳥都來了,要給蘋果樹看病,猜一猜,看一看什么鳥會來。啄木鳥、丹頂鶴、喜鵲、燕子等都說自己會捉蟲,蘋果樹應該請誰呢?
二、了解啄木鳥的特征
1 、討論:為什么小蘋果樹要請啄木鳥來捉蟲?
2 、觀察啄木鳥的圖片或標本,比較啄木鳥和其他鳥的不同特點,引導發現啄木鳥的嘴巴更尖、更長,爪子更鋒利,它們的尾羽能很容易地在樹干上支撐等,所以啄末鳥能捉小蘋果樹干里的蟲。
教案活動反思 篇4
【活動目標】
1、準確感知8、9的數量。
2、進一步學習將相等的物體放在一起,初步建立起等量的關系。
3、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檢查自己的操作活動。
4、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5、體驗數學集體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教具:實物卡片若干。(六只青蛙、六只白鵝、七只鴨子、七只烏龜、八條小魚、九只蝦子。)
學具:第一、二、三組:幼兒用書第9頁,筆人手一支。第四、五、六組:實物卡片和點子卡片。
【活動準備】
1、集體活動。
(1)看數字拍手
(2)目測數群。
教師出示實物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師引導:圖上有什么?有多少動物?怎樣數才能又快又對?先看哪邊?有幾個?接著再數……
幼回答
師和幼兒一起檢驗。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接下來老師想考考你們,把一樣多的小動物排在一起,誰愿意來試一試?
(3)按序排卡片。
請幼兒上來給實物卡片排隊,啟發幼兒想一想,一樣多的應該怎樣排?知道將數量相同的卡片上下擺放。并引導幼兒說說:你是怎樣排卡片的?為什么將青蛙和白鵝放在一起;鴨子和烏龜放在一起?……
集體進行小結:青蛙和白鵝數量都是6,鴨子和烏龜數量都是7……
2、操作活動。
給圓點找朋友,并按從小到大的次序排隊
3、活動評價
請幼兒上來說說你是怎么做的?為什么?
教學反思: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相對于其他活動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未發展,所以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境,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通過一系列的游戲活動,達到了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
教案活動反思 篇5
設計意圖:
《我的標記牌》這節美術活動,幫助幼兒了解自己的名字的含義,設計、裝飾與眾不同的姓名牌,萌發幼兒對自己的姓名產生自豪感。從了解自己的外在的獨特逐漸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獨特。
活動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美術表現形式,裝飾自己的標記牌。
2、體驗與眾不同的創新所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
活動準備:
寫有自己名字的紙片、剪刀、固體膠、顏料廢舊報紙、廣告紙,裝飾用的彩色紙,粘紙等。
活動過程:
一、產生愿望
——我們都有不一樣的名字,我們每個人的樣子也都長得不一樣,我們畫的圖畫也都不一樣的。
——那怎樣讓別人一看就知道是你的作品呢?讓我們來設計屬于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標記牌吧。
——出示范例(講解探討裝飾不同標記的不同表現形式)。
二、設計標記
——選擇喜歡的彩色紙。設想用什么形狀和圖案來做底版。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名字設計標記底版。
——將舊畫報中自己喜歡的圖案剪貼到標記牌,或用筆畫上自己喜愛的圖案,也可直接剪出圖案或用粘紙來裝飾標記牌。
——將寫有自己名字的紙片貼到標記牌最醒目的地方。
三、展示標記牌
——將幼兒制作的標記牌展示在黑板上。
——讓幼兒說說自己怎樣制作的以及制作的想法。
活動反思:
整節活動,有以下幾個優點:
(1)孩子的參與度很高,興趣很濃厚,設計出來的作品種類比較豐富。
(2)教師在引導的時候抓住了重點,方向明確,給了孩子們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3)材料很豐富,不僅可以激發幼兒興趣,同時激發了孩子們的想象力。
(4)教師及時發現孩子們設計比較獨特的作品進行引導、講評,提升幼兒經驗。
需要調整的'地方有:
(1)活動中抓的重點比較多,孩子們并不能完全達到。可以將重點放在對
于名字的設計上,大膽想像將線條、筆畫變形。其他的重點在平時的一些美工活動中經常會做到的,可以不做為重點。
教案活動反思 篇6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編的故事。
2、引導幼兒動腦筋想出取皮球的辦法。
3、提醒幼兒在回答問題時說完整話。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活動準備:
圖片一張
活動過程:
1、出示圖片,請幼兒仔細觀察(只有幾只小動物在圖片上)目的是讓幼兒不受圖片限制,發散思維,任意想像小動物可能在干什么或干什么去。
(1)、請幼兒用完整話說出圖片上有誰。
(2)、請幼兒猜一猜他們可能在干什么。
(3)、進一步引導幼兒觀察動物的表情,目的是請幼兒根據小動物的表情,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想像,說一說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
提問:他們的表情你有高興的事嗎?你想想可能發生什么事了?有沒有跟別人不一樣的想法?教師鼓勵幼兒充分想像發表與別人不一同的意見。
2、取下圖片下半部的白紙,將完整圖片展示給幼兒,使幼兒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并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1)、請幼兒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了、使幼兒了解原來小動物在玩皮球,大家一不小心把皮球踢進一個洞里。
(2)、引導幼兒想一想:皮球掉在洞里出不來,小動物真著急,小朋友快幫小動物想一個好辦法,把皮球拿出來請幼兒互相商量,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請幼兒把自己想的好辦法講給大家聽,并對全體幼兒提出要求:請小朋友注意聽,看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一樣不一樣,他的辦法能不能用在幼兒回答的過程中,隨時抓住幼兒的想法并抓住時機進行相關教育。
3、請幼兒完整講述自己編的故事。
(1)、在幼兒講述前讓同伴間互相講,為幼兒提供相互學習的機會,使每個幼兒都有講述的機會。
(2)、在完整講述時提醒幼兒大聲清楚地講:有誰在干什么?后然發生了什么事情?波動物們又是怎么解決的?還要用上自己的好辦法,同時提醒其他幼兒注意傾聽。
(3)、在幼兒講述后,注意及時鼓勵幼兒,肯定幼兒的優點,并對下一名要講述的幼兒提出新要求。
4、請幼兒根據圖片的內容或自己講述的故事內容,給故事起一個好聽的名字。
活動延伸:
讓幼兒繼續創編,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反思: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案活動反思 篇7
活動:小螃蟹吹泡泡
活動目標:
辨別不同音符的組合,并根據不同的節奏型表現蜂蟹吹泡泡的情景。
活動準備:
1、 根據歌曲情節,設計多媒體軟件。
2 、根據軟件內音符的不同組合,制作相關的數字音符卡片,并將這些卡片張貼在移動板上。
活動過程:
一、欣賞歌曲,理解歌詞
1、 用歌詞引出歌表演。
2 、欣賞歌曲《 小螃蟹吹泡泡》 。
3 、理解歌詞:說說小螃蟹是用什么方法來表演的。
二、學唱歌曲
1、 跟唱歌曲。重點:學唱16 分音符和附點。
可借助動作來表現歌詞內容,體現歌曲的情趣。
2 、嘗試用歌聲為動畫配音。
三、游戲:小螃蟹吹泡泡
1、 用模仿吹泡泡的形式表現樂曲里的節奏型,知附點,8 分、16 分音符,延長音等。
2 、熟悉節奏型后,用不同顏色替換節奏型,按顏色進行表現。
活動:紅軍裝與迷彩服
活動目標:
1、 了解動物保護色特征與作用。
2 、進一步激發探索人類向動物學本領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故事《 兩支軍隊》 的畫面、各種具有保護色的動物的圖片、畫有森林或草叢的背景圖若干。
活動過程:
一、講故事《 兩支軍隊》 (見P275 )
1 、聽故事后討論:為什么穿迷彩服的軍隊會獲勝?
出示兩幅叢林背景圖,里面分別躲著穿紅衣服和穿迷彩服的士兵。
2、 嘗試在背景圖中找出躲藏的士兵,發現穿迷彩服的士兵不容易被發現。
二、討論、了解“保護色”
1、 迷彩服是向什么動物學習的?是動物的什么本領?
2 、還有哪些動物有保護色?(提供各種有保護色的動物圖片:枯葉蝶躲在枯葉中;北極熊走在雪地上;竹節蟲躲在竹子上;炸錳躲在草地上;青蛙叭在荷葉上等。
3 、人類從動物的保護色中還學到了什么?(變色眼鏡、警服<夜用>)
三、觀察辮別“誰的眼力好”
人手一張畫有森林或草叢的背景圖,以最短的時間找出隱藏在草叢中的10 個小動物,比比誰的眼力好。
活動:大樹的醫生
活動目標:
1、 認識啄木鳥,了解鳥的'特征與習性之間的關系。
2 、知道鳥是人類的朋友,有愛護鳥類的情感。
活動準備:
1 、啄木鳥及其他鳥類(如喜鵲、燕子等)的圖片或標本(見掛圖“大樹的醫生”) 2 、蘋果樹的圖片。
3 、啄木鳥、鴿子、麻雀的折紙范例。
活動過程:
一、問題情景
小蘋果樹生病了,要去請鳥醫生看病。許多鳥都來了,要給蘋果樹看病,猜一猜,看一看什么鳥會來。啄木鳥、丹頂鶴、喜鵲、燕子等都說自己會捉蟲,蘋果樹應該請誰呢?
二、了解啄木鳥的特征
1 、討論:為什么小蘋果樹要請啄木鳥來捉蟲?
2 、觀察啄木鳥的圖片或標本,比較啄木鳥和其他鳥的不同特點,引導發現啄木鳥的嘴巴更尖、更長,爪子更鋒利,它們的尾羽能很容易地在樹干上支撐等,所以啄末鳥能捉小蘋果樹干里的蟲。
教案活動反思 篇8
活動:
小螃蟹吹泡泡
活動目標:
辨別不同音符的.組合,并根據不同的節奏型表現蜂蟹吹泡泡的情景。
活動準備:
1、根據歌曲情節,設計多媒體軟件。
2 、根據軟件內音符的不同組合,制作相關的數字音符卡片,并將這些卡片張貼在移動板上。
活動過程:
一、欣賞歌曲,理解歌詞
1、用歌詞引出歌表演。
2 、欣賞歌曲《小螃蟹吹泡泡》 。
3 、理解歌詞:說說小螃蟹是用什么方法來表演的。
二、學唱歌曲
1、跟唱歌曲。重點:學唱16分音符和附點。
可借助動作來表現歌詞內容,體現歌曲的情趣。
2 、嘗試用歌聲為動畫配音。
三、游戲:小螃蟹吹泡泡
1、用模仿吹泡泡的形式表現樂曲里的節奏型,知附點,8分、16分音符,延長音等。
2 、熟悉節奏型后,用不同顏色替換節奏型,按顏色進行表現。
教案活動反思 篇9
主體性教育觀認為,學生是一個自在的當然主體,外在的教育影響必須通過自我的“選擇——內化——外化”才能成為其知識、觀念、才能、品德。
建構主義強調的是學習的選擇性、體驗性、主動性、主觀性,將學習看成是學習者以已有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自主“生成”意義的理解過程。綜合上述觀點,要想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則應把引導學生主體參與、自主探究作為主旋律,要善于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注重主體參與的全員性和全程性,還應注重主體參與的全面性與深入性。
一方面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獨立自主實踐的空間和時間。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真正享有自主選擇和積極實踐的權利。這種自主選擇包括學習內容的確定,學習方式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合作伙伴的選擇,合作方式的確立,讓他們充分地自讀、思索、體驗、感悟,從自身實際出發大膽質疑問難、自主地選擇解決問題的.方式。
另一方面在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更要幫助學生發現、組織、管理知識,探索獲取信息的渠道,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和學習方法,還必須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強烈的探究興趣和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和興趣走出課堂,帶著自主研讀、獲取信息的方法走向課外,讓學習從課堂這一教育主體區域延伸開去,使兒童活動空間的每一個區域構成一個連續的、目標一致的和諧整體。把學習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科學啟發學生,引導學生選擇合適于自己的自主學習方法,并不斷習得,學生才會積極有效地投入教學活動中,才能不但想學、樂學,而且勤學,會學。
學習《專心致志》時,有個孩子提出一個大家都不解的問題:“這就是瑪利亞對付嘈雜聲音的‘防御工事’”一句中,“防御工事”是什么意思?
我先引導孩子說說準備運用什么方法去理解它的,有的孩子說聯系上下文理解的,有的說查字典,有的孩子說多讀幾遍,有的孩子愁眉緊鎖,準備請其他同學幫自己解疑。基本分成兩撥——讀和查,分頭行動。讀了相關的句子,我引導孩子聯系上文,先理解“這就是她對付嘈雜聲音的‘防御工事’”中的‘這’指的是什么?通過聯系上下文讀,孩子馬上理解“堵住耳朵”就是她抵擋干擾的方法。讀中對該詞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查字典的同學也有了結果,他們補充道:“這個防御工事不是用來防備真的侵略的,而是防備‘嘈雜的聲音’的。難怪上面有個雙引號”。
新的問題又萌生了,有個孩子問:為什么她“只要過一會兒,這種‘防御工事’就用不著了”呢?此時孩子們已經能效仿剛才聯系上下文的方法,自行讀懂并幫同學釋疑了。還從文中“引經據典”,“因為她讀書非常專心,已經聽不見屋里的聲音了。” 有的說“因為她看入迷了,忘記自己在哪里了”,有的說“因為她專心致志地看,也感覺不到旁邊的吵鬧和那些打擾她的人了”,聽到她的表達,我也忍不住要教給她一個詞語:旁若無人。
教案活動反思 篇10
大班的孩子的'注意力有了提升,但仍然以無意注意為主。因此當讓孩子們練習板上顛球時,時間一長,孩子們就堅持不了了,這其中尤其以男生最為突出。大多數男孩比起女孩來更為好動,因此,要讓他們堅持練習,專注學習顛球就更加困難。這也導致了我們班里顛球技能好的大多數是女孩,而男孩的波動比較大,有時候能顛很多,有時候顛的很少,情況不穩定。然而在玩“乒乓球進城”的游戲中,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較平時有了普遍的提高,而且我發現男孩在游戲中表現得比女孩子要好些,注意力也更集中了,似乎男孩更擅長這種游戲。可能也是男女的天性不同所導致的吧,男孩好動的天性為他們在游戲中積累了優勢。看到這一現象,我覺得可以從幾方面著手,讓孩子們在輕松的氛圍下學習乒乓。
1、多種形式練習,在情境中快樂學乒乓。
大班的孩子們要掌握板上顛球的本領,還有就是練習攻球姿勢。一味地練習比較枯燥,我覺得可以改變一下顛球的形式,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快樂地鞏固板上顛球的本領,同時提高一下顛球的難度。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在強調技能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讓他們沒有學習的負擔。從幼兒的表現來看,情境創設、提供輔助材料仍然是首選。因此在戶外活動時,我會提供各種材料,結合億童運動包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在情境中練習板上顛球,這樣既有挑戰性,孩子們也不會覺得那么枯燥,他們有了練習的動力,也在游戲中提高了技能。另外,我也會提供一些其他游戲材料,讓孩子們練一會乒乓,然后玩一會其他游戲,放松一下。
2、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考慮到孩子們的個體差異,對于能力不同的孩子,要求也有所不同。對于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可以讓他們進行有挑戰性的練習。個別孩子才剛來我們班,以前從未接觸過乒乓,從日常生活中,他們能感受到自己在乒乓上和其他同伴存在差距,我們會多以鼓勵為主,手把手的教他們感受顛球的方法,但也不過分強求。還有的孩子顛球能力比較弱的,我們也會有意識的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讓他們先掌握板上顛球的本領,然后再參與到游戲中,提高難度。
教案活動反思 篇11
設計意圖:
一次,我班幾名幼兒在墻角發現一只小壁虎,驚訝地跑來叫我,孩子們圍上去看時壁虎已經爬走了,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了關于這是什么動物的話題。我不禁想起了《小壁虎借尾巴》這個故事,可以通過聽這個故事讓孩子們認識并了解故事中幾種動物尾巴的作用,并且能發揮想象續編故事,大膽進行故事表演,同時可以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輕松地認識一些字寶寶。
活動目標:
1、安靜地聽故事,能復述故事內容。
2、能通過想象續編故事,說出2―3種別的動物尾巴的作用。
3、能積極主動地進行故事表演。
4、認識“壁虎”、“尾巴”、“借”、“爬”、“游”、“搖”、“燕子”字寶寶。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1、《小壁虎借尾巴》故事動漫。
2、字卡,動物頭飾。
3、故事情景表演場景布置。
活動過程:
一、看動漫、聽故事
幼兒安靜入座后,師手持一只壁虎走進教室,請幼兒說說是什么動物(幼兒討論),告訴幼兒是壁虎,出示字卡“壁虎”。師講述:有一天,小壁虎在墻角捉蚊子吃,突然被一條蛇咬住了尾巴,小壁虎一下子掙斷尾巴逃脫了,可是卻沒有了尾巴,小壁虎覺得好難看呀,怎么辦呢?大家幫小壁虎想想辦法(幼兒討論),那么,小壁虎是怎么辦的呢?請幼兒聽聽故事(幼兒安靜看動漫、聽故事)。
二、復述故事
師用提問方式引導幼兒復述故事,強調提問動物尾巴的作用,講到哪種小動物的動作,就出示字卡,并請幼兒表演。
三、我來講
小壁虎沒有借到尾巴,請幼兒想一想,小壁虎還會去向誰借尾巴,能借到嗎?為什么呢?(幼兒續編故事)教師給予鼓勵和肯定。
四、我來演
1、先請幾位幼兒戴上頭飾在布置好的場景進行表演,強調動物的對話。
2、幼兒集體表演。幼兒自由拿字卡,拿到動物字卡貼到身上,就演哪種動物。教師進行指導,對幼兒進行表揚、鼓勵。
五、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童話故事。通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講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和小魚、黃牛、燕子尾巴的用處。我在上課時把握了以下幾點:
一、利用多媒體讓教學輕松化
在本節課中,我利用課件講解故事,視聽結合,讓幼兒能夠直觀的`理解故事內容,將故事的情節、對話記得很清晰。并設計通過課件幫動物找尾巴的游戲,把幼兒的積極性完全調動了起來。
二、將各個領域的內容進行有機結合
在本節課中,在讓幼兒把故事《小壁虎借尾巴》進行深入理解的同時,我還設計了一些其他的環節,包括在讓幼兒學故事對話時,教育幼兒講禮貌,進行禮儀教育。從壁虎斷尾的自我保護遷徙到幼兒怎樣進行自我保護。讓幼兒說說還有什么動物有尾巴,有什么作用,理解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等,把語言與科學領域的內容也有機的融合到了一起。
三、注重了課后延伸環節
本節課要結束的時候,我給幼兒提出要求,請幼兒課后戴頭飾分角色表演故事,引起了幼兒們的極大興趣。
教案活動反思 篇12
“繩”是幼兒比較熟悉的一樣東西,但大多數幼兒對繩的玩法僅限于“跳繩”。為了使幼兒能在玩繩中得到更多的樂趣,我設計了《多變的繩子》這節教育活動課,讓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繩子的多種玩法,并培養他們與人合作的意識;讓幼兒體驗創造的樂趣,我們也最大限度的挖掘幼兒創造的潛力;讓幼兒敢于創新,增強自信。本活動通過自由探索、相互交流,合作玩繩等方式讓幼兒在實踐中探索繩的玩法。同時,整個活動給幼兒創設了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幼兒在寬松的氛圍內得到發展。
開始部分的熱身運動,我以游戲的形式展開,幼兒跟著老師學小飛機入場,聽歡快的音樂做《繩操》。分別作了上肢和下肢的運動,訓練幼兒頭、手、腕、胳膊、腰、胯、腿,使幼兒的全身得到了運動。孩子們的激情也特別高,效果非常好。
幼兒第一次探索:幼兒獨自玩繩,孩子們玩出的花樣特別多,如:用繩玩出了飛輪、小蛇、揪尾巴、拼擺圖案、小貓釣魚、蝸牛、跳繩等等,孩子們都迫不及待在我面前展示他們的新玩法,在這一環節中,我多次和幼兒分享他們的玩法。小結時我告訴他們一個人玩繩好玩,但是幾個或者很多人一起玩繩更好玩,這樣將幼兒帶入下一個環節,第二次探索玩繩,這樣讓孩子們又新增了玩繩的興趣。
幼兒第二次探索:老師引導,請幼兒間合作玩繩,孩子們玩出了新花樣:孩子們有的用繩套在前一個小朋友的腰上開火車,有的用繩擺出了各種形狀的,有的合作擺了大圓,還有的合作拼擺了一根鋼絲,一起走鋼絲,還有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搭樓梯等等。在這一環節大部分幼兒能合作玩繩。
第三個環節以游戲為中心。在前面的環節里有的孩子發現了用繩子玩捉尾巴的游戲,我故意忽略它,我是為了在這個游戲的環節里使用它來激發幼兒的另一個興奮點——全班幼兒一起玩繩。最后全班小朋友一起在音樂中快樂的玩著捉尾巴的游戲。看著孩子們快樂的奔跑著,我想他們在這個活動中是很快樂的。
本次活動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在寬松的氛圍內自由探索,充分發揮了幼兒做為活動主體的作用。我以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等不同的身份參與活動,增加了幼兒
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情趣,同時在活動過程中我根據突發狀況及時對活動進行調整,在不影響活動目標的前提下使其更加符合了幼兒的興趣。
教案活動反思 篇13
學前班正處于語言學習的啟蒙時期,幼兒學習的特點是離不開具體豐富的生活經驗,因而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內容與組織離不開生活實際。我根據活動目標,尤其是教學重點、難點與幼兒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把它適當安排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在講新課的時候,我采取邀請學生做游戲的方式,開始課程。學生邊做游戲,教師邊提問,并在提問的過程中,滲透本課的基本句型“誰做什么?”、“誰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什么時候,誰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質協調發展。設計游戲的目的要引導學生在“玩”中學,“趣”中練,“樂”中長才干,“賽”中增勇氣。把有趣游戲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們都喜形于色,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要參加,并自覺地遵守游戲規則,努力爭取正確、迅速地完成游戲中的學習任務,即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在這個游戲中,開始學生依據生活實際想出結果,慢慢的學生就會形成說完整話的思維模式,為學習其他句式做了鋪墊。
但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學生對基本句式掌握的不牢固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在開始學習基本句式時,問題的設計、語句完整的訓練,沒能從學前班學生的實際出發,致使學生對句式理解不夠透徹。還有就是,情景設計的連接性,和沒能充分的利用所創設情景,導致學生,在后半節課的學習主動性不強。針對這些問題,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及時地吸取教訓,在備課的過程中,反復的研究教材,推敲所設計的問題是否合理,并符合學生的實際。加強情境運用與教學相結合。
語言教學的有效方法需要我們來創造,只要我們善于把語言變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相信我們的學生定能在語言學習生活里盡情馳騁并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