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游戲《送信》教案(精選3篇)
大班游戲《送信》教案 篇1
適用范圍:
這一游戲可以有兩種玩法,一種是收信,它的適用范圍是認讀拼音字母、音節、生字、詞語和句子。另一種是投信,它的適用范圍是字母按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的分類,或者是音節按兩拼音和三拼音的分類,也可以是生字按偏旁和結構的分類,還有詞語按水果、動物等的分類。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鍛煉幼兒的跳躍能力,讓他們的身體得到鍛煉。
2、安靜傾聽同伴的講話,并感受大家一起談話的愉悅。
3、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4、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游戲準備:
相關的卡片、郵箱若干。
操作過程:
方法一:收信。以認讀字母b為例。師:老師這里有幾封信,想請郵遞員來幫我送一送,收到信的小朋友只要把信念出來,這份信就是你的。生齊:丁零零,丁零零,郵遞員阿姨(叔叔)來送信,小小信封誰收到,請你念給大家聽。在學生說兒歌的同時,老師或老師請一位學生來給大家分發卡片。發到卡片的學生就上臺舉起卡片帶領大家讀。如果這位學生讀對了,就跟他讀,并說:“對對對,快收信。”如果錯了,就說:“錯錯錯,沒人收。”然后請一位學生來幫助這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認讀。
方法二:投信。老師要準備像這樣的郵箱3個,分別在上面貼上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的標簽。這樣的郵箱以后在進行音節、生字、詞語等的分類時只要把標簽更換一下就可以了。下面以字母b的分類為例向大家來介紹一下。師:郵遞員叔叔太忙了,有好多信來不及送出去,請你來做郵遞員把信投到相對應的信箱里,好嗎?生齊:丁零零,丁零零,郵遞員阿姨(叔叔)來送信,小小信封是誰的,請你趕快找一找。在學生說兒歌的同時,老師或老師請一位學生來發卡片。發到卡片的學生就上臺舉起卡片讀,是聲母,然后投入相對應的郵箱。如果對了,就跟他讀,并說:“對對對,快收信。”如果錯了,就說:“錯錯錯,沒人收!比缓笳堃晃粚W生來幫助他認讀并分類。
活動反思:
通過本次學習,讓我知道備課居然還有這么多以前根本沒有愿意去思考過的備課方式。如怎樣備好課,備學生等等。我們一定要通過不斷的再學習和再思考,才能夠提高自己教學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其實幼兒給我們帶來的歡樂是不以言表的,我們只有融入到他們當中去,用自己的真心去愛每一個孩子,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回報的!幼兒教師們,加油吧!
大班游戲《送信》教案 篇2
去年,我跟大班的孩子們共同生活了一年。這一年的生活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我跟孩子們一起玩的送信活動印象最為深刻。
當時設計這節課源于孩子們平時對送信這個游戲最感興趣,每天都玩,卻百感不厭。原本送信這個游戲主要是讓孩子們能夠多了解一些地名,而我設計的《送信》這節課是一節社會課,主要目標是讓孩子們能夠知道自己家的門牌號,尋找門牌號排列的規律,并從中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上完這節課,我的主要感受有以下幾點:
1、在設計整個活動時是以一封信為中心線,貫穿整堂活動,所以幼兒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尤其是最后的送信比賽,既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充分調動了幼兒的興趣。
2、在設計送信時第一次是比較簡單的,讓孩子們直接去找,第二次就增加些難度,讓孩子們從多方面進行思考,然后把信送到正確的地方。且小房子設計時結合了翻蓋樂的特點,設計很巧妙。
3、在活動中,我原來設計第一次是一次成功都能把信送到的,但是實踐下來卻發生了以外,于是臨時調整了思路,讓送對的孩子進行講述,并讓幼兒們進行第二次的送信,這樣對孩子們來說也加深了印象。
4、在每次的操作活動前,可提一定的要求,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和操作;在操作后及時提升,共同總結門牌號排列的規律,這樣活動目標就更易達成。
大班游戲《送信》教案 篇3
體育活動《送信 》反思
本次活動的教案是以幼兒學習立定跳遠為主要目的。我們的體育課程中要求幼兒掌握許多姿勢的跳躍,我認為中班幼兒還不能理解這一些跳躍的詞匯。于是我就舍棄了這些拗口的名稱。以幼兒的自由探索為主,通過教師加以引導的方法來讓幼兒學習。該活動的目標有兩點: 1.練習雙腳立定跳過40-50厘米的平行線,發展跳的能力。 2.能克服困難,認真完成任務。
在本次的活動中我較為滿意的有以下幾點:
1.能以幼兒較為感興趣的身份引入,讓幼兒很快的明確這次活動的目的。我用前天故事《大雁考上郵遞員》的故事情節,開門見山低提出:“今天信鴿老師提出的考試要求是:立定跳過小水溝,看誰能跳得好,得個滿分。聽我這么一說,孩子們個個興致勃勃,躍躍欲試,活動氣氛活躍。
2. 改變了先前的教學模式,先讓幼兒自由探索后,我再進行小結指導。這樣讓跳躍的姿勢就有了鮮明的對比,讓他們更快、更好的掌握了雙腳并攏前行進跳的技巧。
3. 在活動中能關注到每一個小環節。如:我在每個環節后能及時進行小結,幫助個別幼兒改正動作姿勢,鼓勵個別幼兒堅持練習等等。
該活動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如: 在活動中我沒有充分考慮周全,在場地設置方面也做不夠。場地的設置距離過長,使個別幼兒因為體力不支而疲憊,最后出現了不想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