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語文教案(通用11篇)
回延安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理清課文內容的內在順序。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5個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3、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重點;
讀通課文,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名人勤奮成功的事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1、師簡介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
2、師板書“勤奮”,學生齊讀“勤奮”一詞,說說自己的理解。(努力;十分努力;為了達到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
3、解題:題目中的“說”就是談、講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明白文體特征。
1、自由輕聲讀文一遍,感覺這篇課文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點?(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告訴我們有關勤奮方面的道理;通過司馬光、童第周兩個具體的勤奮事例來告訴我們同一個道理。)
2、教師小結:這是一篇專門說明道理的說理文章。作者圍繞“勤奮”這一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論自己的觀點。因此,從題目著眼,一看到這“談”字就知道它的文章類型。
3、你能將題目在不變換主題的情況下,換一種說法嗎?(《論勤奮》《談勤奮》)
三、檢查預習,理清脈絡。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
認讀的字:強調“鑒”“餒”“剝”的讀音。
要記的字:先進行分類,再針對字形或字音進行重點識記。
停寫有困難的字。
2、認讀生詞,并理解其意思。
課后第3題的詞語。
3、指導讀難讀的句子。(出示自認為較難讀的句子。)
4、指名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道理?是怎樣把這個道理說清楚的?
交流。
四、走進實例,見證勤奮。
1、同學們,那你們知道課文中作者提出了哪兩個人的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嗎?(一個是司馬光的事,一個是童第周的事。)
教師相機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2、課文中的兩個人都成功了嗎?那么他們獲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呢?讀一讀課文第2、3小節,找出有關他們成功和勤奮學習的句子。
出示自學要求:
⑴、自由朗讀第2、3小節,
⑵、用--------劃一劃寫司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句子。
⑶、用波浪線劃一劃他們是如何勤奮學習的句子。
3、司馬光
(1)出示:他用了19年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師簡介《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就是司馬光獲得成功的`見證,是他花費心血和汗水換來的。
我們應該怎樣讀好這一句話呢?
(2)那么,司馬光的成功靠什么?(點課題“勤奮”)誰來把剛才從書中找出有關他勤奮的句子讀一讀。(指名讀)
出示:⑴他卻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⑵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3)、抓住“滾瓜爛熟”“一遍又一遍”
哦,無數遍的讀書,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這就是勤奮!
抓住“警枕”
“警”在這里什么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嗎?(提醒他起來讀書寫作。提醒他要抓緊時間,不要睡懶覺,白白浪費時間。)爭分奪秒的`學習、寫作,連睡覺的時間都要擠出來,這就是——(點課題“勤奮”)
(4)、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兩句,好好體會司馬光的勤奮。
小結:司馬光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使天資聰穎過人,也同樣需要勤奮,只有勤奮,才能獲取成功的碩果。
4、童第周
(1)童第周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指名說)(板書:青蛙卵剝離手術。)
(2)過渡:童第周他的成功靠什么?(點課題“勤奮”)誰來把剛才從書中找出有關他勤奮的句子讀一讀。(指名讀)
相機出示: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里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
追問:從他的這些表現中,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誰知道?對呀,感悟力真不錯!童第周起早貪黑的學習,每天如此,這同樣是——(點課題“勤奮”)
(3)男生讀一讀。女生讀一讀。
5、對比出理。
(1)把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人做個比較,看看他們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相同之處又是什么?
不同之處是司馬光從小很聰明,童第周從小學習成績很差。
相同之處是他們最后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他們都很勤奮。
(2)假如讓你們給兩位名人各送上一句合適的名言,你覺得送什么好?
(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送給童第周: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6、小結:勤奮能使天資聰明的人成才,反之也會流于平庸;勤奮也能使基礎較差的人成為可用之才,不應自暴自棄。作者通過一古一今兩個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證明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成功者的成功無一不是勤奮刻苦、孜孜以求的結果。
五、學習寫法,明確方向。
1、作者怎么不舉例我們班呢?或者舉例我們學校的老師啊。
(別人不知道呀)
是啊,這里我們又學到一點:用最具有代表性的、眾所周知的事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2、同學們,你能夠聯系自己的實際,說說你自己勤奮學習了嗎?你是怎樣勤奮的?如果你沒有勤奮,你打算今后如何勤奮學習?
回延安語文教案 篇2
題目:《回延安》
課型:現代詩歌
課時:2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體會詩的藝術特色。
2、學習比興、夸張等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3、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作者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學重點1、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和感情線索,感受作者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讀重點語句,掌握作者抒發感情的.技巧。
難點比興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賞讀入境
1、導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歷史、陜北特色文化
4、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5、讀準下列傾斜字的讀音并理解劃線詞語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腦畔上雞毛信赤衛軍
二、悟讀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從哪些詩句讀出來的?詩人為何這樣作比呢?請結合具體詩句和詩人的經歷思考。
2、詩歌五部分各寫了哪些內容?每部分內容分別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3、詩中哪些詩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過怎樣的方法傳達出這濃烈的情感呢?
4、這首詩在體現民族和地方風味上別具一格,本詩哪些地方體現了陜北特色?
5、通過以上的學習,你能總結一下信天游的特點嗎?
三、研讀展示
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讀積累
背誦本詩
五、美讀運用
模仿《回延安》嘗試寫一兩節“信天游”,注意運用比興手法并力求音韻和諧。寫完后與老師同學一起交流。
回延安語文教案 篇3
學生視角:
延安在抗日戰爭時期是黨中央的所在地,人們都說它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作者為什么要追尋這樣一個地方呢?在革命勝利這么多年以后,追尋延安又有什么意義呢?
難點:
搜集相關的背景資料,拉近學生的認識距離,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詩的思想內容。
教師思考:
本文屬略讀課文,是一首新體詩,作者以充滿深情的筆觸,生動而形象地謳歌了延安精神,熱情地抒發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強調了在新時期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極端重要性。全詩不但節奏感強,韻律和諧,而且結構整齊,感情強烈,適于朗讀。教學時,應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資料和文中的有關詩句和插圖,幫助學生理解主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滿對延安的崇敬和贊美,使學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課堂氛圍當中,在領會詩歌思想感情的同進,受到革命傳統的教育。
重點:
1、了解詩中具體事物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設計特色:
分組選學,合作拼接,誦讀感悟。
信息資料:
搜集有關延安的背景資料(文字介紹、圖片、音像等)
教學要求:
1、借助資料,了解全詩的內容,領會延安精神產,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培養學生自主讀書,合作交流的能力與習慣。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了解背景。
你聽說過延安嗎:你對它了解多少?
(引導學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來,豐富知識,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于展。)
二、初讀感知,了解內容。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出節奏,韻律,在自讀基礎上,同桌互讀,互相評價。
2、通過初讀,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沒讀懂?
三、疏理問題,分組選學。
1、師生共同對初讀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及時解決簡單的.問題,明確共性的或有價值的問題。
(鼓勵質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讓學生產生思維的惰性依賴,引導學生在敢于提問題的`基礎上,會提問題,是需要逐步培養的。)
2、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相關的詩節,借助手中的資料,進行組內研讀。
(減小學習目標,降低學習難度,尊重學生選擇,鼓勵學生自主,提高學習效率。)
四、匯報交流,拼接共享。
師生共同分享各組的學習收獲,教師有意識地點撥評價,進行成果拼接,并結合回答,適當板書。使學生明晰全詩的結構,以便整體感知全詩內容。
五、小結升華,感情朗讀。
(在充分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指導感情朗讀,會獲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課堂練習,擴展鞏固。
1、結合全詩內容,談談你對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聯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談變怎樣把延安精神發揚光大。
回延安語文教案 篇4
教學重點:
領略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
1、理解陜北民歌“信天游”的藝術特點;體會詩中修辭方法的表現力。
2、體會詩人重返延安的激動感情。
3、能說出詩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
教學要求:
領略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
1、組織學生談自己與親人久別重逢的親身感受。
2、介紹“信天游”的基本特點:章法上:兩句一節,節數不定。韻律上:幾節一韻,或一韻到底。語言上:七言為基本句式,可長可短,靈活自由。藝術上:多用“比興”手法。
3、介紹寫作背景,領會作者對延安的真摯感情,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
二、誦讀欣賞,理解意境
1、組織學生自由地散讀全詩,將詩分成五部分。
2、看課文,聽配樂詩朗誦,組織評價,確定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及詩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學生朗讀,并組織其他學生評價。
三、質疑精讀,賞析詩歌
1、組織學生詩的內容及表現形式進行質疑,其他學生答疑,教師從旁點撥。
2、組織學生查找有關本詩的鑒賞資料,結合課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賞],為這首詩的一個章節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
3、師生歸納本詩語言特點:著眼于抒情;學習和借鑒陜北信天游的格式;語言的口語化、適當的地方化。
四、課后學習
上圖書館或者上網查找有關延安的資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體會本詩的藝術特色。
2.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
3.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讓學生從朗讀中理解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摯、熾熱的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用一首陜北民歌入題,讓同學們體會陜北民歌的高亢悠揚的曲調,引出這種歌詞的特點,導入《回延安》的講授。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
摟定,白羊肚手巾,糜子黍類,油饃, 氣喘
2.解釋下面詞語。
(1)幾回回:一回又一回。陜北方言里,量詞的構成方式往往用疊字,表示數量多。課文中另有“一口口”“幾輩輩”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種子實形狀像小米的沒有黏性的黍類谷物。
(3)腦畔上:課文指窯洞的頂上。
(4)雞毛信:抗戰期間流行于根據地的一種黏附有雞毛以表示需要迅速傳遞的緊急信件。
(5)赤衛軍:就是赤衛隊,指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里不脫離生產的.人民武裝組織。
三、作者作品介紹。
賀敬之,現代著名詩人,劇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東嶧縣。1940年到延安,曾在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工作。1942年5月,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學習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5年曾經與丁毅等人集體創作歌劇《白毛女》。1956年用陜北“信天游”民歌體的形式創作了詩歌《回延安》,影響較大。此后創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門峽歌》也成了詩人創作藝術的高峰。這些抒情詩充分展示了詩人提煉生活的藝術才情,情真意切,構思精巧,音律生動。賀敬之的政治抒情詩如《放聲歌唱》《十年放歌》《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等,在藝術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鑒了國外政治抒情詩歌中的“樓梯式”,并將中國古典詩歌的韻律和對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獨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參加西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無限興奮喜悅,因此寫了這首詩,抒發了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句押韻,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感情深切。
四、賞析課文。
1.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讀時應注意不念錯字,不添字、漏字。
教師范讀,或播放朗讀錄音。
通過朗讀體會課文的感情基調——積極進取、高度贊美的感情。
2.總體感受詩歌。
本詩共五個自然節,請分別用一兩句話概括這五個自然節的主要內容。(交由學生討論。)
第一部分:抒寫久別重逢延安的感觸。
第二部分:追憶當年延安的戰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繪會見親人的熱烈場景。
第四部分: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詩中心。
本詩以“信天游”的形式,寫詩人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激發了詩人無限興奮和喜悅的心情,抒發了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之情。
六、布置作業。
1.朗讀《回延安》,并為之配一首合適的樂曲。
2.查找有關信天游的資料,選取一兩個優美的信天游歌詞,下一節課交流。
回延安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豐衣足食”、“不朽”的含義,并能造句。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體會延安這一革命圣地在中國歷的重要地位及其風光的美好,真切地感受延安人民與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深厚情誼和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重點和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學生自讀,教師引導
教學用具:
PPT課件、教科書及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些圖片,每幅圖片上都配有關鍵詞,大家看了以后,猜猜這是哪里?(播放圖片)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就是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我們就跟隨作家杜鵬程走進延安。
二、檢查自學
1、教師:首先老師想請同學們匯報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出示字詞)
毛主席、河畔、率領、鈴鐺、溝渠、高粱、瓜果蔬菜、喜訊、捻毛線、飛竄、不朽、豐衣足食
指名讓學生讀。
2、讓學生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語,還有哪些不理解?(學生交流)
注意關注學生對“豐衣足食”、“不朽”的理解和運用。
3、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教師評價或補充。
三、出示自學題目,引導學生自學。
1、文章介紹了哪些內容?
2、結合收集到得資料說說毛主席為什么深受愛戴?
3、作者抓住了哪些人物和景物來描寫延安的美好風光?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說出自己的體會。
四、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五、圍繞自學題目,全班進行交流討論。
1、文章主要講了
(1)延安的地理位置及周圍的環境。
(2)延安人民與領袖之間的親密關系。
(3)描寫延安的美好時光。三方面的內容。
2、毛主席帶領人民為民主自由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他依靠群眾、扎根群眾,為人民大眾謀幸福……所以深受人民愛戴。
3、作者抓住人物——放羊娃、老年人、姑娘、青年等,景物——大霧、紅艷艷的太陽、寶塔山、山坡、谷子、高粱、果樹林、延河、窯洞、燈光……來描寫延安的美好時光。(按時間順序來寫)
重點詞語有:早晨、紅艷艷的太陽照射在寶塔山尖上的時候、太陽落山的時候、夜里
4、作者對延安的美好風光進行了細膩的描寫,同學們有沒有覺得特別優美、特別喜歡的句子?有的話,跟大家交流交流,看誰讀出了自己的見解?(學生朗讀談感受)
六、回顧全文,進一步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剛才的讀與體會都很到位,那么綜合課文的3方面內容,你覺得作者想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對毛主席的愛戴,對美好生活得向往和歌頌。
七、學完這篇課文,能談談你的收獲嗎?
學生談收獲(可以是寫作順序,可以是對延安的進一步認識,可以是對毛主席的認識,積累的字詞等)
回延安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語言。
2、積累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點及其在文中的體現。
4、理解課文線索,歸納概括課文內容。
5、理解多種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7、體會作者對延安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線索,歸納概括課文內容。
2、理解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
1、信天游特點在文中的體現。
2、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進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學習、生活、戰斗、成長,和延安人民結下了魚水深情,這些人后來又離開延安奔赴全國各地,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這些人離開延安,并沒有忘記延安,而是對延安魂牽夢繞,若干年后,他們又回到了延安,當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熱情的鄉親時,他們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賀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賀敬之,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系學習,1945年與丁毅合作創造了富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新歌劇《白毛女》,1946年離開延安,去華北根據地工作,解放后長期從事文藝創作和文藝領導工作,有詩集《并沒有冬天》、《朝陽花開》、《放歌集》等。
2、信天游:這首詩是用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寫的。“信天游”也叫“順天游”,它的特點是兩行一節,一般是一節一韻,也可以幾節押同一個韻;多用比興方法。比,即比喻;興,先寫其他事物引起要寫的事物。不少時候,興中兼比,比和興融為一體。比興,一般用在詩節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種隨心所欲任意發揮的民歌形式,廣泛流行于陜北一帶,有強烈的民歌色彩。
三、寫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隨當時團中央的一位領導回延安,參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會。這時我已經離開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覺很不一樣。我本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歡晚會,說要我出個節目,我說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寫幾句詩,抒發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邊唱,一邊寫,寫了一夜,……當時我是在窯洞里面走著唱著,還流著眼淚。”
四、語言積累
1、聽讀課文。
2、讀讀寫寫:注音和抄寫
五、課文內容
1、全詩分成五節,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寫久別重逢的激動和喜悅
(2)延安——追憶當年延安的戰斗生活
(3)延安——描繪見到親人的熱烈場景
(4)延安——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
(5)延安——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革命的征程
2、這首詩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
3、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1)整首詩表達的情感:
(2)詩人除了直接抒情,還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和場景描寫等來間接抒發情感。試著找出相關詩句,細心揣摩其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
明確:(1)第一節:一“抓”一“貼”逼真的動作,表現了詩人
“雙手摟定寶塔山”中的一個“摟”字,則寫盡了作者
(2)第三節:“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白頭發添了幾根根”一句中通過語言描寫寫出了
(3)第三節:通過場景描寫抒發情感:“滿窯里圍得不透風,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寫親人相見的場面,表達了詩人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
1、練習冊。2、分析信天游特點在文中的體現。
回延安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要求,教材內容以及初一學生的特點,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為:
知識目標:
1、學習現代詩的朗誦技巧,學會節奏、重音的確定,能有感情的朗誦。
2、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體會其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標:
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教學重點當是讓學生從朗讀中理解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摯熾熱的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感悟詩中感情的層次與變化。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激趣引題,設疑自探(5—10分鐘)
1、【導入】(播放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是一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歌曲。那么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陜北,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請同學們根據課前的收集,說說你說了解到的延安。看來大家對延安有了深刻的認識,那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感受詩人賀敬之對延安有著什么樣的深刻情誼?
(多媒體展示)《回延安》
請同學們根據課前的預習,說說作者、背景
2、學生質疑,教師整合學生所提問題。
通過預習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從體裁角度)學生質疑預設: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怎樣讀這首詩?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感情?
二、自學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鐘)
(一)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走進文本,讀中悟情
學生自讀,匯報學習成果: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2)抽學生讀,并以第一小節為例,讓學生談談為什么這樣讀?
提示方法:理解詩意,讀出語氣、語速、重音、節奏。學生通過欣賞歌曲初步體會信天游的曲詞特點,簡單談聽后感受。)
介紹課前收集的背景資料在自我閱讀的基礎上根據要求提出質疑、學生讀課文自學,完成導學案中的.問題
學生動手標注詩的節奏、重音展示學習成果。由于這是一首離學生所處年代較遠的詩歌,因此應以“信天游”的歌曲藝術
導入,對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紹,使學生在對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課文
培養學生質疑精神,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初步感知詩的內容培養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培養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對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矯正思維偏差
2、聽視頻范讀。以領會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真摯而熱烈的感情。
詩歌欣賞最重要的就是朗讀。請大家聽范讀,注意詩中感情、節奏和重音的處理。
(1)四人小組合作,朗讀訓練(讀、聽、評);
朗讀要求:要用憂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節奏和重音。
(2)抽讀、點評;
(3)全班齊讀、體會;
(二)研讀、賞析詩歌
(1)合作探究下列問題:
(1)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回延安——憶延安——說延安——看延安——祝延安。(課件展示)那么,這些內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學生回答,并深情朗讀相關詩句
(3)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容,然后標畫出表現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小結:一“抓”一“貼”逼真的動作,表現了詩人見到時的激動情景。而“雙手摟定寶塔山”一個“摟”字,則寫盡了作者對延安懷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擬人的色彩,渲染了歡樂的氣氛。最后一個“撲”字,則更加洗煉,表達情意更加強烈、準確的東西寄托了思鄉之情。最后,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對祖國的思念。
(4)(2)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采用多種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借代
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對表現詩歌內容和詩人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
三、局部細品,質疑再探(5—10分鐘)
1、生質疑,師補充:詞中的“母親”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體指什么?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情?
2、詩中哪些語句體現了鮮明的地方色彩?
四、歸納小結,學用延展(8—10分鐘)
回延安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這首詩,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詩的內容。
3、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了解詩中所說的事物的含義。
2、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誰能有感情的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呢?你們為什么喜歡古詩?你覺得詩歌有什么特點?
生:
師:詩歌語言凝練,表達詩人強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現代詩(板書課題: 延安,我把你追尋)
二.檢查預習
師:看到課題,你想到了哪些問題?通過預習,你解決了哪些問題呢?
生:
師: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
三.自學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看看你有什么體會?又有什么收獲?
生:自由讀詩,回答交流。
師:還有什么問題?提出。
生:提問題。
師:小組討論,解決這些問題。
生:交流。
四.朗誦感悟
師:請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這首詩的朗誦,想想你們為什么那么設計,練習后,上臺表演。
生:討論朗誦設計。
朗誦,評價。
五.總結
師: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獲?
希望我們都繼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奮斗,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回延安語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2、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導學生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周末到了,當你踏上你離別多時的故土,看到那里的親山、親水、親人,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
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賀敬之現當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與丁毅合作創作了歌劇《白毛女》,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1956年作者參加西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無限興奮喜悅,因此寫了這首詩,抒發了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當時詩人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歡晚會,說要詩人出個節目,于是詩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寫了這首詩。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句押韻,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作用)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感情深切。
三、教學過程
聽錄音朗讀
要求,注意聽,把還有不懂讀的字圈點出來,與同桌合作討論,或查字典,或問老師。
預設字詞
讀準下列粗體字的讀音。
心窩摟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糜子油饃氣喘一盞
一讀詩
(1)回延安,激動滿情懷興奮
(2)憶延安,圣地養育我感激
(3)話延安,歡聚話今昔喜悅
(4)看延安,舊貌換新顏贊頌
(5)祝延安,圣地大貢獻熱愛
再讀詩
有感情地朗讀
1、圈出你認為用的好的字詞、句子并和大家討論與分享其表達效果
(學生自主合作,教師引導)
根據“從(字詞、句),寫出了/表現了/突出了。”
教師舉例如題目中的`“回”,“回”意味著重先到過去生活過的地方,容易使人聯想到回家、回鄉,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園,拉近(突出/寫出)了詩人和延安的密切關系。
又如:開頭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現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出急欲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又如第一部分: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
2、詩中運用到了哪些修辭手法,小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達效果。
根據從詩句中的可知,采用(修辭手法),寫出了/表現了/突出了。
教師舉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①比興如:第二部分中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 “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系,引起并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系。“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并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并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煉、學習。
預設引導②排比以上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又構成排比的形式,逐節遞進地表現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系。
預設引導③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條條……一座座……,一盞盞…..一排排……”寫出了延安變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給延安人民的財富。
知識點學習: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四、拓展探究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延安人民的什么特點?
(熱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個年月,為了革命信仰,為了建設新生活,在老一輩的革命者們的精神教育和影響下,延安人民經過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斷的好起來,那么在今天,這種“延安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嗎?
五、小結
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一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朗讀這首詩結束教學
六、作業
1、課后背誦這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
回延安語文教案 篇11
重點難點教學重點: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擬人、夸張、比興等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教學過程
1.指名學生說一說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讀準每個字音。
【目標展示】
體會詩中運用擬人、夸張、比興等手法作用及詩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習】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2.走近作者
賀敬之(1924-)現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魯藝集體創作了歌劇《白毛女》,文學劇本由賀敬之、丁毅執筆。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3.創作背景及特色簡介
詩人說:“1956年,我跟隨當時團中央的一位領導回延安,參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會。這時我已經離開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覺很不一樣。我本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歡晚會,說要我出個節目,我說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寫幾句詩,抒發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邊唱,一邊寫,寫了一夜,……當時我是在窯洞里面走著唱著,還流著眼淚。”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句押韻,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感情深切。
4.整體分析詩歌
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第一部分:抒寫久別重逢延安的感觸。
第二部分:追憶當年延安的戰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繪會見親人的熱烈場景
第四部分: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學生朗讀全詩: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其他學生進行點評。
6.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學生討論探究本課的重要內容。
1.詩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樣表達他回延安時的激動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動詞,“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省略號的運用,啟發想象、體味、聯想。擬人化的環境描寫)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親到底教會了作者些什么?詩歌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詩不宜直說。內容、文字要概括,形象與思想要具體,所以,作者運用詩歌傳統表現手法——比興、借代、擬人等方法,揭示了詩人對于延安熱愛、感激的原因。)
3.讀了第三部分,我們看到了親人相見的熱烈、真摯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長和美麗、淳樸的心靈,逐層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些內容的?(環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張、比喻)
4.“母親延安換新衣”是怎樣的寫作方法?詩歌第四部分,是怎樣來具體寫“換新衣”的?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擬人;排比、鋪陳、復疊;寫延安的變化,一個“新”字,躍然眼前)
5.結尾一部分,寫到了楊家嶺、寶塔山、棗園。想一想,這些內容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寫?(作者賦予革命歷史以色、形、光的鮮明形象,將紅旗、腳印、燈光等具體而富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寫入詩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無比巨大,跟著黨,沿著黨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詩歌結尾說:“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回延安看母親!”當時作者并沒有離開延安。那么,這樣的結尾,是不是有問題呢?(緊扣開頭和題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飛速發展,大步前進;言簡意深,情深)
7.探究體會詩中真摯熾熱的感情,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華的?(激動、喜悅——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
8.這首詩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節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比興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夸張手法的運用;注重煉字,選用恰當的動詞
四、再讀課文,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請同學們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小結
這首信天游表現了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情誼。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了詩的源泉,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它更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以及從樸實中流露出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作業
1.背誦全文,品味凝練語言。2.熟讀《再別康橋》
板書設計回延安賀敬之
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寫作特點:1.“信天游”2.每小節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比興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3.夸張手法的運用4.注重煉字,選用恰當的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