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通用12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發布時間:2023-11-18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通用12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

  【設計特色】

  1、“思”為主線,貫穿全詩教學;

  2、以“思”促讀,以讀感“思”;

  3、重拾傳統節日,弘揚中國文化。

  【課時目標】

  1、熟讀古詩,理解詩意;

  2、重點理解“獨”、“異”、“倍”、“思”、“遙”等字;

  3、體會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感受家庭的親情;

  4、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文化。

  【課前準備】板書好整首古詩;多媒體課件。

  【課前談話】

  中國是詩的國度,有許多詩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最有影響的十首詩分別是:

  依次出示:(能背誦的指名背誦。)

  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首詩

  第一首  李白的《靜夜思》

  第二首  孟郊的《游子吟》

  第三首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第四首  曹植的《七步詩》

  第五首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第六首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第七首  《詩經》的第一首《關雎(jū)》

  第八首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第九首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十首  李紳的《憫農》

  【教學過程】

  一、重陽/習俗

  1、同學們,這節課咱們學習其中的一首——唐朝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出示古詩)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還只有17歲,當時他正在京都長安求學。

  2、請你們自由地讀讀這首“最有影響”的詩,讀上三遍,做到“字字入目,字字出聲”。

  3、這首詩加上題目,一共37個字,哪些字詞你已經讀明白了?(學生說明白后,請他上黑板用“△”標在讀明白的字詞下。)

  憶——思念、想念;山東——陜西有座名山叫華山,華山以東有個地方叫蒲州,是詩人王維的老家;兄弟——此處的“兄弟”可以是王維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維的親人,朋友;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異客——陌生的客人;倍——加倍,更加,格外;遙——遙遠;遍——都;

  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點擊下列詞語:

  ◆ 九月九日——指的是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重陽節。

  出示:重陽節是一個很古老的節日,距今已有1700 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數字中,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二、四、六、八為陰數。因此,農歷九月初九被稱作重陽或重九。在我國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如今,這個古老的節日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為一年一度的“老人節”。因為兩個九意味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

  ◆ 茱萸——大家可能不太熟悉,這是一種有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登高時,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裝在小布袋里帶在身上,認為可以避災。

  這個“萸”字很容易寫錯,看老師寫這個字。(板書“萸”,并講解寫字要領)請大家把這個字一筆一劃地寫一遍。

  二、思親/懷鄉

  1、這首詩的題目很長,有9個字,如果只保留一個字的話,應該保留哪個字?(“憶”,這個字和詩句中的哪個字意思差不多?“思” )這一“思”字道出了詩人王維最想說的話,那就是思念親人,想念親人。(板書:思念)

  2、詩人王維僅僅是在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思念親人嗎?(不是,“每逢佳節”)這里的“佳節”指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除了重陽節,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往往是親人團聚的日子,“每逢佳節”,王維就會格外地思念親人。)

  ◆ 五月初五端午節,王維看著碗里的粽子,吃得下嗎?請你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八月十五中秋節,王維望著天空的一輪明月,高興嗎?請你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九月初九重陽節,王維目睹著人們成群結伴,登高處,插茱萸,飲酒作樂,他只能待在旅館里,快樂嗎?請你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3、同學們,王維只是在“每逢佳節”的時候才思念親人嗎?(不是,你從哪個字感覺到的?“倍”,加倍、格外、更加,說明王維平日里也在思念親人。真是“佳節有限,思念無限”。。氃诋愢l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起讀。

  三、孤獨/寂寞

  1、是什么原因使得17歲的王維“倍思親”呢?第一句、第三句、第四句中各有一個字點明了“倍思親”的原因,請你找出來。(獨,遙,少。請學生上黑板圈出這三個字)

  2、怎么理解這個“獨”?(獨自一人,還隱含著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板書:孤獨)

  3、第一句中,哪兩個字寫出了詩人王維的孤獨和寂寞呢?(兩個“異”。王維覺得一個“異”字還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孤獨寂寞,于是又用上了一個“異”字。“異鄉”可以理解為“他鄉”或者“外地”;“異客”可以理解為“陌生的客人”。)

  4、同學們,當時的京都長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但對于17 歲的王維來說,這里的環境是陌生的,這里的每一個面孔也都是陌生的,他成了這里陌生的客人。在這舉目無親的“異鄉”,越是繁華熱鬧,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獨寂寞。每逢佳節來臨,孤獨的感覺更加深刻,思念親人的感情也會更加刻骨銘心!氃诋愢l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起讀。帶著孤獨,帶著思念之情,再讀。

  四、遙遠/期盼

  1、誰來讀讀最后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從這個“遙”字,你感覺到了什么?(長安與家鄉之間路途遙遠。越是遙遠,就越是容易觸發思念之情。當時,除了步行,就是坐馬車、乘船,遠在京都長安的王維回一趟家需要數月時間,回家容易嗎?他只能把無盡的思念埋在心底,寫在詩中啊!——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起讀。)

  3、“少一人”的“少”字怎么也跟王維的“倍思親”有關呢?(少了誰?王維。誰發現的?王維的兄弟、親人。在什么情況下發現少了王維呢?兄弟們都插上茱萸的時候。)

  ◆ 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兄弟們的頭上都插上了茱萸,你的手中還剩下一根茱萸,你會怎么想呢?

  ◆ 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你發現王維不在,你會怎么對兄弟們說呢?

  是啊,少了王維,也就多了一份遺憾!重陽佳節,不只是王維在思念親人,親人也在思念王維。倪@個“少”字,我們讀出了一份思念,也讀出了一份期盼,(板書:期盼)他們熱切地期盼王維回家團聚。⌒值軅兊倪@份期盼更增添了王維的思念之情!——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起讀。

  4、(指著板書)“知”,是“知道”的意思。長安與家鄉路途遙遠,當時通訊極不發達,沒有郵局,也不可能有電話、手機,王維怎么可能知道兄弟們在登高處、插茱萸呢?怎么可能知道兄弟們在期盼自己回家呢?(一是因為重陽佳節,有這樣的習俗;二是因為王維以前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候,每次重陽節,都與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享受親情,是這份親情給了王維無比的自信!是兄弟間的心有靈犀給了王維無比的自信。雖然王維遠在千里之外,但是他完全相信,親人也在思念著自己。)帶著這樣的自信,我們再讀這句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游子/心聲

  1、同學們,(指著板書)王維為什么如此思念親人?一是因為他身處異地,感到孤獨;二是因為王維離家遙遠;三是因為王維知道,親人也在思念自己,期盼自己回家團聚。誰來讀一讀整首詩?讀出這濃濃的思念。

  在王維的眼里,思念是兄弟們溫了又涼的杯中酒,是父親怎么望也望不圓的月亮,是母親手中那一截散了的線頭。誰再來讀讀這首詩?讀出這深深的思念。

  2、哪一句詩最能打動你的心?(第二句)這句詩最能打動哪些人的心?(離家在外的游子,包括海外的游子。)“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廣泛流傳,成為游子思念親人思念故土的名言!游子千里萬里的漂泊,心里始終向往著一個親情的港灣;游子山重水復的奔勞,總是期盼著和家人團聚的時刻!

  我們來聽一聽游子的心聲。(播放《九月九的酒》)

  出示歌詞:

  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

  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

  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

  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

  咱們全體起立,每逢佳節,在你和親人團聚的時候,不要忘了遠在“異鄉”的游子。齊讀這首“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詩——(整首詩)

  【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孤獨)

  每逢佳節倍思親。(思念)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

  遍插茱萸少一人。(期盼)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借助拼音認識“憶、異、逢、佳、倍、插”6個二類字和“憶、異、逢、佳、倍、插、遍、遙”8個一類字,能通過對比分辨出“異”上半部分“巳”與“已”的區別,知道“插”的正確筆順,正確書寫“遙、插”。

  2、簡單了解詩人王維,能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讀懂詩句的大概意思。結合王維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并體會詩句表達的詩人思鄉思親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隨著夏天的腳步逐漸遠去,我們又迎來了美麗的秋天。秋,是一個詩意的季節。秋風響起,落葉歸根,會引發多少游子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思鄉佳作,詩題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了解作者,闡釋題意。

  1、說說對王維的了解,補充王維的資料。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唐代詩人,多才多藝,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流傳至今的詩歌有400余首,人們又稱他為“詩佛”。

  2、題目中有一個生字——憶。指導書寫。“憶”是什么意思?圍繞這個“憶”字,你從題目中還知道了什么?請大家輕輕打開書36頁,可以結合課文后面的注釋來說。

 。1)在這里“山東”不是指現在我國的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詩中指作者的家鄉山西省(板書:家鄉)。王維不到17歲就與弟弟王縉離開家鄉到當時全國最熱鬧的城市——首都長安游學,也就是現在的陜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圖,介紹兩地之間的大概距離。(兩地間高速公路路程為536千米,駕駛汽車需6小時45分鐘。如果步行,每小時走4千米,每天走十個小時,也要半個多月才能到達。)

  (2)重陽節:九月九日是重陽節,是我們傳統節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古時候人們過重陽有登高、賞菊、插茱萸等風俗。

 。3)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說可以消災避邪。(逐步將詩題板書完整)

  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題目很重要,是走進課文、走進古詩中的一扇門。從題目中,我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重陽節這一天思念家鄉親人,想念兄弟的事。齊讀詩題,注意語調低沉緩慢。

  題目平實樸素,內容也看似平常,但是為什么這首詩會流傳千古,被人們廣為傳頌呢?

  三、創設情境,讀中悟情。

  1、學習詩歌,“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只有通過入情入境地朗讀才能有更多的收獲。讀古詩有三個層次,三種境界:讀得正確流利——讀懂意思——讀出感情。

 。ㄒ唬┳x正確流利:

  (1)出示帶注音詩句,自由讀;

 。2)指名讀,糾正讀音;

 。3)去音后男讀女讀,讀出節奏;

  (4)提出生字并歸類,小組開火車認讀并組詞,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在這一課的生字中,你覺得哪個字最難寫,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

  左右結構:憶佳倍插

  上下結構:異

  半包圍結構:逢遙遍

  板書:“異”。師示范“插”的筆順,生練習書寫。

 。ǘ┳x懂意思:

  1、詩句讀通了,我們還要讀懂詩句的意思。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

  學法小結:查資料、看注釋、聯系上下文或生活經驗、反復誦讀。

  2、先輕聲或默讀古詩,根據下面的注解與插圖,想想全詩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說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匯報。

 。ㄈ┳x出感情:

  同學們對詩句的意思理解得很準確。師錯誤范讀。詩人通過詩句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哪些詩句或者字詞最能體現詩人孤獨、苦悶、傷心的心情?在書上圈畫出來。

  1、(板書:獨)漢字是會說話的。仔細看看“獨”字,透過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出示句式,想象說話:

  遠在異鄉,當時,王維獨自一人。

 。ㄉr、空閑時、遇到困難時、寫出一首好詩時……)

  由此可見,當王維吟誦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詩句時,他心中該是多么的酸楚啊!請體會王維此時的心情,帶著王維的感受再讀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華都市中,即使滿腹才華被人賞識,孤單無助的王維仍是一名生活在異鄉的異客,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親人,這是魂牽夢繞的思念啊。尤其是在過節的時候,這思親之情更為刻骨。詩人把滿腔思念都傾吐在哪句詩句中?(生讀)“每逢佳節倍思親”。整首詩中,這一句流傳最為廣泛,每個字都凝聚了詩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們認為哪個字詩人用得最好?為什么不說“每逢佳節更思親”“每逢佳節又思親”,偏偏要說“倍思親”呢?同桌討論。(一個“倍”字,既表現出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王維平日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思親)

  詩中提到的“佳節”還會是哪些中國傳統節日?生回答時,師補充相關習俗。

  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節日,都是家人團聚的大好時機。那么在不同的節日里,遠在異鄉的王維都會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說話,說出人物的動作神情:

  節到了,王維看到,想起家鄉的親人,。

  (師:春節——看到家家戶戶熱熱鬧鬧地一起包餃子、放鞭炮——淚流滿面)

  家鄉的人,家鄉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問候,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都令王維刻骨銘心,難以忘懷,他怎能不——(配樂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好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呀,我們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他鄉求學的孩子們,會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打工謀生的人們,會對著明月訴說:——

  c、每到國慶節,遠在異國他鄉的海外游子,會面向祖國深情地說:——

  3、雖然心中倍思親,但重陽節這天,王維還是無法與親人團聚,只能任思緒飛越千里,他會在腦海中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呢?

  家鄉親人的一舉一動那么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卻不能真實地擁抱、交談,這種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王維只能面向東方,含淚吟誦——(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親人們團聚在一起,又會想些什么呢?的確,家鄉的親人又何嘗不在思念著王維啊!登高遠眺,無限的牽掛、擔憂、思念涌上心頭,他的親人們一定也會面對西方,大聲喊出——(讀)“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懷大志的王維年少早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離別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綿綿思鄉之情融入到詩句之中,正因為對親人的眷戀,對故鄉的依戀,是人類永恒不變的美好情感,所以這首詩直到今天還能深深地打動我們的心,F在讓我們再次讀讀這首詩。(配樂背誦)

  5、總結學法。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眼前仿佛出現了眼含熱淚,神情憂郁的詩人王維。這節課,我們通過逐次逐句地品,設身處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讀,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的情懷,希望今后在學習古詩時,同學們能自覺地運用這些方法。

  四、延伸課外,拓展閱讀。

  古時候交通、通訊極為不便,人們長時間外出時只能靠詩歌來抒發自己思鄉思親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思鄉詩歌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一些名篇更成為千古絕唱。

  出示:

 。1)學過的思鄉詩歌題目:《秋思》《長相思》《泊船瓜洲》;

 。2)朗讀補充的詩歌。

  渡漢江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qiè),不敢問來人。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qī)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收集王維的詩歌或者思鄉詩歌進一步閱讀、品味。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能熟練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2、 深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感受古詩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的美。

  教學重點:深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感受古詩這一藝術形式的美。

  教學流程:

  一、導言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齊讀課題。課前大家都做了預習,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老師想問問大家對九月九日了解多少?

  二、讀詩

  (一)、出示詩,請同學們小聲的誦讀這首詩注意把語句讀通順,生字要讀準確。

  (二)、強調“茱萸”

  1、強調寫法

  2、什么是茱萸?

  (三)、同學們,讀古代的詩,不但要把它讀準確,讀的有節奏,還要讀出味道來。其他同學注意聽,看你能聽出什么感覺?什么味道?

  (四)、聽了他的朗讀,你感受到什么?(孤獨思念)再來讀讀這首詩,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到字里行間。

  三、解詩

  這到底是怎樣的愁緒呢?下面請大家默讀這首詩,結合書中的注解,利用手里的字典,理解一下詩句的含義自己練習說給同桌聽。

  (注意逐句逐字的理解)

  四、品詩

  為了檢驗大家是否都讀懂了,老師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能想到詩人當時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內心是什么感受?(思念孤獨)那句話最能看出詩人的孤獨? 為什么?

  (一)“異鄉異客”

  背景介紹:作者王維十五歲便離開了自己的故鄉永濟,遠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這首詩相傳是少年離家后第二年所做,當時的“異鄉”指的是(國都長安)那時的長安是繁盛的,唐代詩人盧照鄰在她的長詩《長安古意》中曾描述過那時的盛景(屏幕出示)

  (二)“獨”

  在這么好的城市,詩人又怎么會感到孤單呢?從哪個詞能看出來?(想象)假如你就是少年王維,當身邊的人親人團聚時,你這個異鄉異客只能干什么?當別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時,你這個異鄉異客只能干什么?

  (三)“倍”

  轉眼離家已兩年有余,徹骨的孤獨讓思念越發深刻,也讓詩人寫下了這樣一個千古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1、那個字最能打動你?從“倍”字你能讀懂什么?“每逢佳節”單指重陽節嗎?

  2、好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千多年來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

  a、每當國慶佳節,還在他鄉的莘莘學子,會用詩句對家人說:——

  b、中秋來臨,異地求職謀生的人們,會對著明月訴說:——

  c、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異國的海外游子,會面向祖國的方向,深情地說:——

  d、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王維用詩這一最美的語言,讓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后的我們,同他一起感懷,一起哀傷,也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四)、詩人用濃烈的情感直抒胸臆后,筆鋒一轉,又為我們鋪設了這樣一幅畫面,請同學讀后兩句。

  1、是呀!離家已有兩年,此前每年的重陽節王維都會和家人一起登高遠眺,那又是一幅怎樣其樂融融的情景呢?同學們,愿意和王維一起追憶一下那久違的畫面嗎?讓我們閉上眼靜靜地想一想。

  2、而如今,這一切都只能出現在回憶之中,重陽是別人的,團聚是別人的,屬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讀這兩句。

  五、讀詩

  (一)、音樂,教師范讀

  (二)、教師渲染

  1、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我獨自站在異鄉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誦著——

  2、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我獨自登上異鄉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團圓場面,大聲地吟誦著——

  3、全班一起讀

  六、結語

  同學們,短短的28個字,將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曲折有致的鋪展在我們的面前,歷經12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涌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第二首古詩

  課時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4、想象畫面,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反復吟誦,想象畫面,感受詩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后兩句是從“兄弟”的角度來抒發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重陽節與王維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緊扣詩眼,從“心”出發

  1、師:讀一讀詩題,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重陽節和王維的資料。(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3、師:怎樣記住“憶”?豎心旁表示什么?

  回憶源于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著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到詩中去發現。

  【讀詩題,了解創作的來由。交流資料,為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打下基礎。抓住詩眼“憶”,從偏旁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寫這首詩時會有著怎樣的情感,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理解詩意,以“意”鋪陳

  1、師:圈出生字,多讀幾遍。放聲讀古詩,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互讀,給出評價,尤其注意生字的讀音。

  3、同桌互相交流識字方法。

  4、師:小聲讀,將自己未讀懂的字詞做上記號。

  5、組內交流,講講自己已經讀懂的,以及還沒讀懂的。

  6、結合生字教學,由字及詞,解決“不懂”。

  重點引導:

  (1)“異”——“異鄉”“異客”

  推薦識字方法:與形近字“導”區別

  學生口頭組詞:異國、異地……

  師:什么叫“異國”?(其他的國家)那“異鄉”“異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薦識字方法:換偏旁(峰、蜂、鋒)

  學生口頭組詞:逢年過節、相逢……

  師:聯系生活實際,想想“逢年過節”是指什么時候?

  師(范寫):應先寫里面,再寫外面,把走之兒寫得長一些才美觀。

  (3)“遙”——“遙知”

  師:詩人身處長安,而家鄉在華山以東,近兩百公里。這么遠,他怎會知道兄弟登高處,還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師范寫,引導學生注意右半邊的筆順。

  師:“遍插”到底插哪兒呢?(提供資料: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形成注釋:異:別的,其他的;逢:遇到;遙知:遠遠地推想;遍插:身上到處插滿。

  7、師:再讀古詩,借助書上的注釋和大家討論后形成的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以“多讀”為基礎,每一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從讀通,至讀準,到讀出“懂”與“不懂”。教學側重“不懂”, 結合生字教學,由字及詞,理解詞意。生字教學,側重難點字,回顧多種識字方法,注意字的筆順,指導把字寫美觀。理解詞意采取多種方法,或由熟詞入手,或聯系生活實際,或根據相關資料,或聯系上下文。基于本課注釋較少,將難點形成注釋,為學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學生剛剛接觸注釋,給予充分時間,鼓勵學生自己讀懂詩意。】

  三、想象畫面,由“意”入心

  (一)領:想象“獨”,體會“思親”

  1、師:讀一讀,想一想:17歲,王維身處“異鄉”作為“異客”是什么滋味呢?(“獨”)

  2、師:“獨”的背后隱藏著一幅幅畫面。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維當年的生活,尋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獨的身影。

  來到大街,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他

  路過大院,親朋相聚,舉杯痛飲,而他

  出門遠游,游人結伴,互幫互助,而他

  3、師:詩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親”)

  4、指導朗讀:再怎么想念親人,你仍在“異鄉”;再怎么孤獨,你仍為“異客”。

  5、揭示學法:古詩的語言精煉,學習時可以結合詩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畫面。身臨其境,自然能走進詩人的內心深處。

  (二)扶:想象“佳節”,體會“倍思親”

  1、師:反復地讀一讀,第二句詩讓你看到怎樣的畫面?

  2、全班交流,統一意見:佳節,往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目睹周圍人家的其樂融融,詩人勢必會想起與家人團聚的情景。

  3、師:你知道有那些佳節?(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

  4、師:把你們想到的畫面與大家分享,一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節,我便想起 )

  5、指導朗讀:平時也就罷了,而佳節來臨時別人家舉杯暢飲,慶祝團圓,而詩人卻只能孤獨地回憶這一幅幅畫面,你能說說他此時的心情嗎?(“倍思親”)

  (三)放:想象“少一人”,體會“兄弟情深”

  1、師:讀一讀后兩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組內交流。

  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略作點撥:兄弟們會說些什么?(“少一人”)會祝愿些什么?(聯系茱萸的資料:茱萸可以避難消災。)

  3、靜靜地默讀,這幅畫面最令人遺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讀:“少一人”是詩人此時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詩人的心中不斷地撞擊著,我們共同來表達詩人心中無奈的吶喊。一組讀后兩句詩,其他三組接連重復“少一人”。

  5、師:表面上寫兄弟們想念詩人,但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詩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詩人,可見“兄弟情深”啊!)

  【教學呈現一“領”二“扶”三“放”的思路。學法的設計,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設計為從形象可感的畫面來體會詩人的情感。古詩詞猶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寶庫,教學的重點應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詩詞的海洋中汲取營養。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樣有“路”可循,由“思親”到“倍思親”,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詩眼,感悟詩“心”

  1、師:學完整首詩,再來看看“憶”,單單只是回憶嗎? “憶”怎樣解釋才更為貼切?(思念)

  2、師:王維既然如此思念親人,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創作背景:詩人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想取得功名,實現個人的理想。)

  3、師:好男兒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奈。思念如美酒越釀越深,才會寫出思鄉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才會誕生思鄉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4、練讀全詩,力圖表達詩人思鄉的情感。

  【教學回到詩題中的“憶”,與課堂初始的質疑遙相呼應,使教學完整。通過對“憶”的再認識,引領學生整體把握詩人的情感。了解創作背景,對詩人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體會詩人的無奈,才能體會那濃得化不開的思念。在此基礎上,學生練讀全詩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礎!

  五、指導背誦,學法遷移

  1、再現三組畫面,依托畫面,練習背誦。

  2、師:通過反復吟誦來想象詩中蘊藏的畫面,體會詩人情感,這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希望你們在學習其他古詩的時候,也能學到用到。

  3、推薦學習:王維另一首抒發思鄉之情的詩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借助形象可感的畫面,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背誦,提高學生背誦的效率。教學結尾,回顧學法,引導學以致用。推薦學習《雜詩》,給學生提供現炒現賣的機會,再次走近王維的心靈深處,以此來檢驗學生對學法的掌握情況。學生能學到用到,才是我們教學最終的目的。】

  六、布置作業

  1、找一找王維寫的其他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2、嘗試用想象畫面的方法自學一首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3.體會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出示古詩。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出示古詩。

  2.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王維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家住在華山以東的地方,所以詩中稱之為山東。并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這一點請大家注意。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只有十七歲,當時他一個人離開家鄉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

  二、解題:

  1.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詩。首先請同學們想一想這首詩的題目《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什么意思?

  ○1.、學生讀題,思考問題,然后指明回答問題。

  ○2、教師指導: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憶:思念,想念。

  山東:華山以東,指詩人的家鄉。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詩中指家鄉的親人。

  ○3、那么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問題。

  ○4、教師強調: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獨自一人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恰逢重陽節,詩人無比思念家鄉的親人,就寫下了這首詩。

  2、請大家自讀這首詩,注意詩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讀音,并寫到課文里來。

  3、教師出示生字卡,指導學生認讀生字。

  4、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齊讀古詩。

  三、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情感。

  1、齊讀詩的第一行。

  ○1.解釋詞語:

  獨: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故鄉以外的地方。在詩中指的就是長安。

  為異客:做他鄉的客人。

  ○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3、教師指導:

  我獨自一人在外地,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齊讀詩的第二行。

  ○1、解釋詞語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節: 節日。詩中指重陽節。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親:家鄉的親人。

  ○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3、教師指導:

  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鄉的親人。

  ○4、詩人為什么每逢遇到節日就加倍的思念親人?請用詩中的一句詩來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5、教師小結詩的前兩行:

  ○6、齊讀詩的前兩行。

  3、齊讀詩的第三、四行。

  ○1、解釋詞語;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處。古時候有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種有香味的草。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大家在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據說可以避邪,肖災。 

  ○2、詩中說“遍插茱萸少一人”,請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個人呢?并指名回答。

  ○3、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詞語的解釋,想想這兩行詩的意思。同坐間討論。

  ○4、指名回答。

  ○5、教師指導:

  我在遙遠的地方猜想,家里的親人們一定都頭插茱萸登上了高處,可是單單少了我一個人。

  ○6、教師小結詩的后兩行:

  ○7、齊讀詩的后兩行。

  4、教師總結全詩意思:

  這首詩可以分兩層意思來理解,詩的前兩行寫詩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節日就更加思念親人。詩的后兩行寫詩人在遙遠的外地想像家鄉的親人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5、齊讀全詩。

  6、請大家結合詩句意思想一想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或者說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7、教師小結: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讀、背誦古詩,加強理解。

  1.男生齊讀古詩。

  2.女生齊讀古詩。

  3.全班齊讀古詩。

  4.思考問題

  ○1.說說這首詩中的哪兩行最能表達是人的思念之情?

  ○2.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用故事的形式講給同學們聽。

  5.背誦這首詩。指名背誦。

  6、學生自讀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 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和親人朋友分別的經歷?分別時心情怎樣?

  2、是啊,分別是傷感的,可是偉大詩人王維為了去京城學習,考取功名,17歲就離開了家鄉,告別了親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親人,于是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

  3、齊讀課題。

  二、理解題意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來說。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憶”

 。3)理解“山東”

  2、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過渡:是啊,作者在重陽節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親人,那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感受王維的思念之情。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放課文錄音,可以閉上眼睛去感受。

  2、這首詩感情真切,是抒發思鄉之情的千古名詩,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學習全詩。聽清要求:

 。1)讀準生字的字音并能給生字找個朋友。

 。2)想一想,從哪些詩句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帶讀、齊讀)

  (2)指名給生字找朋友。齊讀

 。3)生字躲在了詩句中,你們還會讀嗎?齊讀古詩。

  四、品讀詩句,了解詩意

  1、你覺得哪句詩可以體會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學生讀

  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大家都說這句可以看出王維的思鄉之情,請你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同桌討論一下。

 。2)指名說。

 。3)這里的佳節指的是——-那么,同學們,除了重陽節可以稱為佳節,還有哪些節日可以稱為佳節呢?那不是佳節的時候,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嗎?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倍”是什么意思?

 。4)是啊,每當遇到美好節日的時候,詩人就更加思念親人,可見詩人平時也————,

 。5)誰能把這種濃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讀表現出來呢?

 。6)詩人為什么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說。(句意讓學生說。)

  (7)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怎么不思念自己的親人呢?(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范讀→指名讀、評議)

  過渡:(填空:因為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 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干什么);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干什么)。)

  2、教學三、四行

  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討論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2)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么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F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么想,怎么說?

 。3)朗讀指導,并背誦。

  ①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 配樂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ㄟ@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五、課外延伸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了,你準備以怎樣的方式和你們的親人聯系,表達你們的思念之情?

  有的說打電話,有的說寫信,有的說寄賀卡……

  教師肯定了學生提出的方式,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和親人聯系,并且在交談時巧妙地用上“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

  生:(打電話)您好!外婆,重陽節到了,我很想念您。您的身體好嗎?外婆,今天我們學了一首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有一句寫得特別好,我把它送給您,“每逢佳節倍思親”,愿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生:(扮外婆)好外甥,謝謝你的祝福,“每逢佳節倍思親!”說得好。外婆也想念你啊,等放假了外婆來接你啊!祝你學習進步!再見。ㄕ坡暉崃遥

  生:(寫信)媽媽,您好!您去外地學習已經一個月了

  今天是重陽節,看到別人家都歡天喜地過節,我特別想念您!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媽媽,希望您早些回家!也祝您學習進步!

  師:(深情地說)大家談得真好。讓我們把這句詩送給所有在外地工作的親人——

  生:(齊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3個生字。

  2 背誦古詩,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3 體會作者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感情,養成積累的習慣。

  教學準備

  教師:一則故事、音樂磁帶、搜集重陽節的常識、教學掛圖或課件。

  學生:搜集思念親人的古詩。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揭示課文題目

  1 我們以前學過王維的古詩嗎?誰會背?(《鳥鳴澗》《畫》《相思》)

  2 王維簡介:唐代著名詩人,少年聰慧,9歲時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藝,不僅能做詩,而且懂音樂、繪畫,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齊名。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就是他17歲時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 揭題、質疑、解題。

  二、學生自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詩歌。要求讀通句子。

  3點名讀,讓其他學生注意聆聽,看朗讀者是否達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釋、插圖,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初步感知詩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體會意境

  1全班齊讀詩歌,然后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釋,合作學習,弄清詩句字面意思。學生對哪句有所得就說哪句,順序不限;教師還要重視多方互動與交流的作用,激勵學生融入自己的閱讀感受,綜合理解古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異客”,陌生的客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獨一人,人生地疏、舉目無親,倍感孤寂。

  每逢佳節倍思親:“逢”,遇到;“倍”,更加;“佳節”,美好的節日,本詩指重陽節。這句話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登高。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種含有濃香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插茱萸,據說可以防災。這句話的意思是,兄弟們頭上都插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個人。

 。2)質疑,交流。疑問主要由學生提出,答案則由交流得出結論。點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弄懂了些什么。(濃濃的思鄉之情,有趣的民間風俗,對比的寫作手法,簡練的語言風格等)

 。3)有感情地朗讀。

  先讓學生自己悟讀,再點名讀并評議,接著集體讀,最后男、女生比賽讀。

 。4)背誦詩歌。

  自己試背,同桌互背,集體背誦。

  四、拓展延伸,遷移練筆

  1人間最美是真情,同學們,我們都有親人,都在親人的關心和愛護下成長。如果現在你一個人漂泊他鄉、孤苦無依,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能否寫一寫你的真情實感?

  2學生練筆,展示交流。(把優秀作品張貼在黑板上)

  3背誦詩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詩外,你還搜集到了哪些思念親人的詩?(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交流搜集到的詩歌,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詩)

  2課后練習。

  (1)把自己搜集的古詩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詩改寫成記敘文。

 。3)辦一期思鄉、思親為主題的古詩手抄報。(小組合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8

  活動名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言)

  活動目標:1.理解古詩所描述的內容及詩句。

  2.理解古詩中“異鄉”、“異客”“憶”、“遍插”、“遙知”、“茱萸”、等字詞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詩的完整詩意。

  3.感受古詩中詩人表達的思念家鄉親人之情。

  活動準備:1.幼兒用書、音樂、DVD、茱萸圖片。

  2.幼兒預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了解一些節日民俗。

  活動過程 個性化的修改

  一、欣賞故事、引出古詩,幫助幼兒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內容。

  提問:九月九日這一天,詩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賞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理解古詩詩意。

  1.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

  提問:

  古詩里說了些什么?

  古詩和剛才的故事講的是同樣的事,你覺得它們有什么不同?

  2.小結:同樣是講一件事,剛才故事講了好多,古詩只用了四句就講完了。(明白古詩是用簡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賞古詩,理解故事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提問:

 、僭谶@首古詩里你有哪些地方還不明白?

  (引導幼兒結合對故事的記憶,來理解古詩的字、詞,感受古詩整體的意境。)

  ②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一件什么事?(引導幼兒根據個人理解簡單概括詩意。)

  4.師生完整欣賞并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三、遷移情感,體驗詩人的思鄉之情。

  提問:

  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特別的思念家鄉的親人,寫下了這首有名的古詩,如果你一個人離開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會想些什么呢?

  活動反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  會認6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體驗王維思親,思鄉之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體會詩人王維的思親,思鄉之情。

  一、情境導入

  秋天到了,氣溫也產生了明顯的變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這段時間里,我們能明顯感受到秋的涼意,大自然就是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溫度各不相同。其實,在我們的古詩世界里,也有他的溫度,有的古詩,讓人讀起來像是感覺到春天般溫暖,有的古詩讓人閱讀后像是身處秋夜,讓人感覺涼絲絲的。今天我們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詩的溫度。

  揭題: 9、古詩兩首  (大屏幕:夜書所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在我們書香校園古詩文朗誦的活動里,我們對《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已經相當熟悉了,可是,藏在這首古詩里的溫度,我們卻未必都已感受,就讓我們先走進詩人王維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內心的冷與暖吧。ù笃聊唤翌})

  二、解題

  1、九月九日是什么節日?

  2、在重陽節這天,他在想念誰?板書:憶山東兄弟  (華山:陜西省華陰市境內,王維的家鄉在華山東面的蒲州。)

 。ㄗⅲ哼@一環節著重引導學生利用古詩下方的注釋幫助閱讀理解)

  三、理解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

  a、王維的這首古詩是在離開家鄉兩年后重陽節的有感而發。

  (大屏幕:十五歲時,他就獨自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

  b、老師說過,文字是有溫度的,請你讀讀這句話,然后說說你感受到它是暖暖的,還是涼涼的?為什么?

  c、讀相應的詩句,體會詩句溫度。大屏幕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

  你認為這句詩的溫度是怎樣的?生回答后馬上讓他讀。

  引導體會兩個“異”

  異鄉是什么意思?它相對應的詞語是什么?異客是什么意思?

  王維在異鄉為異客,他孤獨一人,而在家鄉他擁有什么?當他遇到人生各種境遇時他會想些什么?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鄉,當他(         )時,他的親人會(              )。

  俗話說: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日難。他不禁感嘆————引讀“獨在異鄉為異客。”

  2、研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ù笃聊唬阂荒暌欢鹊闹仃柟澋搅。一大早,長安城的大街上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老老小小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覺得這句話的溫度是怎樣的?哪些詞語能體現出來?引導討論:

  a、你有沒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經歷呢?這種時候,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b、可是這樣的情形,這樣的心情當時詩人王維擁有嗎?

  c、當時的場面越熱鬧,他的心里就越羨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過重陽節,他的心里就更凄涼,從而更思念自己的親人。

 。ù笃聊唬好糠昙压澅端加H。)a、我們中國有哪些傳統佳節?(重陽節,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七夕節,冬至節。)詩人王維在佳節里更加思念遠方親人,你有這樣的經歷嗎?

  b、同學門,現在通訊發達,當年想念遠方的親人的時候,你可以通過什么方式聯系親人呢?(你可以給在他鄉工作,學習的親人打電話,也可以用qq與親人聊天),

  c、可是,在古代,通訊閉塞,不發達。重陽節這天,別人的家庭老老小小頭插茱萸,王維只能念著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過年了,家家戶戶放鞭炮,吃年夜飯,王維孤身一人,他只能念著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d、遷移想象說話:端午節的時候……

  中秋節的時候……

  四、放手讓學生理解“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談話,想象王維思親。

  引導談話:是啊,看著別人的家庭團團圓圓,他只能沉浸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中,在重陽佳節里,王維會回憶起什么,想到什么呢?

  引導談話: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思念是一條線,線的這頭牽著王維,線的那頭牽著的是他的兄弟,思念是彼此的,兄弟們肯定也會非常想念他。他們在登高的時候會對遠在他鄉的王維說些什么呢?

  2、朗讀,感受王維思親。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誼。這是兄弟們在思念王維,更是王維在思念兄弟們,他不禁寫道——(課件出示,學生齊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讀:重陽節這天,王維獨自在異鄉,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請學生讀。

  引讀:從前兄弟歡聚,如今唯獨少了誰?請學生讀。

  引讀:王維不能與兄弟團圓,他的心情是怎樣的?請學生讀

  五、誦讀詩歌,情感升華

  詩人王維漂泊他鄉,兩年沒見到親人的面,沒聽到親人的聲音。重陽佳節這天,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他只能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化作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讓我們也做一回大詩人王維,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情來吟誦這首詩。

  多么動情啊,這就是王維憶山東兄弟的情。孩子們,讓我們閉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維“倍思親”的深情吧!(學生配樂齊背古詩。)

  六、會寫字的學習

  詩句填空,特別提醒“異、佳、插”的寫法。異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邊是兩個土;插的右邊先寫好千,在寫剩下部分。

  七、布置課外作業

  同學們,今天,我們靜靜地走進了詩人葉紹翁的心靈深處,深深地體會到了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其實,還有一個詩人的思鄉之情更能讓我們動容,因為他是我們龍泉的大詩人葉紹翁。明天的語文課,我們將要感受《夜書所見》中的冷與暖,所以老師先布置一個任務給你們。

  1、傍晚放學,到華樓街去了解我們龍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葉紹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參觀,二樓有葉紹翁的生平介紹。

  3、有感情地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給家人聽聽。

  4、收集有關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詩歌。

  教后反思:

  課上完了,應該很輕松,但是事實并沒有如此。課后仔細思量,發現如梗在喉的原來是自己引導學生對詩句的誦讀上。自認課前預設的引讀比較巧妙,可是學生朗讀出來的效果卻不太盡如人意;剡^頭想想,自己是被為了整個課堂環節圓滿完成的想法所左右了,所以在有位學生一字一頓的讀詩時;在個別學生沒把握詩歌情感基調時,少了一份耐心做具體的引導,錯過了引導的好時機。

  對詩句的處理上,我覺得能做到扶放結合,前兩句重點引導,后兩句放開手腳讓學生想象。理解詩句是為了誦讀詩句,我努力去這么做。我們班邱志翔的小姨在新加坡,他的朗讀水平不算優秀,但課后他對我說,剛才他在讀古詩的時候都想哭了。我想,在教師的引導下,他能在詩文誦讀里傾注了自己的情感,應該算是本節課的一點點成功之處吧。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流露的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學法,導入新課

  1、小黑板出示:了解詩人解詩題目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2、用自己話說說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板: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了解詩人,解詩題目

  1、這首詩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你了解他嗎?

 。▽W生讀課外搜集資料中的有關內容)

  2、題目中的“憶”是什么意思?“山東”指山東省嗎?

  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在重陽節這天,王維思念家鄉的兄弟。)   

  三、理解字詞,明白詩意

  1、學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正確流利。

  (“為”這里應讀“wéi”)

  2、再讀,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并在書上作記號。

  3、小黑板出示學生不理解的字詞:

  異客  逢  倍  遍   

  4、動動腦子,你如何理解這些字詞?

  5、你能從字面上說說詩句意思嗎?

  6、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

  四、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學生小小組討論。

  3、交流。

  我認為(  )字用得好,從中我體會到了( 。。你能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嗎?有沒有同學比他讀得更好?(注意節奏與感情) .

  4、配樂吟誦。

  五、課外延伸

  1、這首詩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能談談看法嗎?能有感情地吟出這句詩嗎?

  2、“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你在哪兒看到過或聽到過?你知道它這時的具體含義嗎?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業

  1、搜集“思念”主題的詩,歌曲等。

  2、小練筆:改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學習能理解古詩內容,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詩人的孤獨、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2、學會本詩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4、能學懂一組思念親友類古詩,提高閱讀、理解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感受詩句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準備】

  1、學生預習并了解相關知識,收集相關資料。

  2、教師準備好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組詩,首先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件出示古詩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這天有什么習俗?“憶”是什么意思?教師簡述“山東”的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題目的意思?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3、是誰在思念?你對王維有什么了解?師補充簡介詩人。

  過渡:王維為什么要思念家鄉親人?他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

  (從題目入手,讓學生的課外知識與所學內容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對全詩有個整體感知,以問題過渡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詩句

  1、范讀,齊讀古詩。

  2、學生自學,理解詩意:先自由讀理解詩句并劃出不理解的詞句,再小組交流討論。

  3、檢查自學情況:首先指名說說已懂得的詩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再指名說;最后齊讀古詩。

  4、師述:讀詩不是弄懂詩的意思就行了,還要弄懂、體會出詩中的情感。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從這首詩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追問)詩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又是怎樣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學生分組自由討論。

  6、交流發言。(重點抓住“獨、異、倍、遍、少一人”等詞語進行體會,相機讓學生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并感情朗讀)

  7、感情朗讀。

 。ㄕn堂教學中要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要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信任學生,學生是可以讀懂詩句意思的。這部分的教學要讓學生知道讀詩不僅是懂得意思,還要讀出蘊含在詩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給學生從詩句中去體會感悟。)

  三、復習《宿建德江》

  1、(出示詩句)這首詩我們已經學過了,誰來讀一讀?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詩中寫了詩人所見景物對表達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讀。

  (復習這首詩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應怎樣去理解體會詩中所蘊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詩中的詞句,去想象,去體會,才能真正的讀懂古詩。)

  四、學習《泊船瓜洲》

  1、(出示詩句)說說題目的意思,對王安石的了解,簡介寫作背景。

  2、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3、班級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自學所得。

 。ㄟ@一步驟是讓學生試著用所學到的方法去學習,以實現遷移、運用,使知識和方法逐漸內化為一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小組學習討論,讓學生在互相討論交流中增強合作的意識,實現學生能力的互補。)

  五、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兩首詩,復習了一首詩,這三首詩有什么共同之處?詩人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時有什么不同?

  2、這二首詩中,哪些句子給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說一段話用上這句詩嗎?

  3、感情朗讀二首詩。

 。ㄎ覀兘裉鞂W習古人的詩句,不僅是讓學生欣賞漢語文的藝術美、語言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積累優美的詞句,在適當時還應鼓勵學生去應用。這樣,才能真正起到閱讀古詩的作用。)

  六、作業

  1、同學們,你們現在離開了自己的父母親人,來到我們實驗學校,肯定也會想家,想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嗎?試一試,寫一兩句詩來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誦二首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朝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如何讓學生感受是個優美的音韻,體悟完整的意境,從而理解詩人情感的生發和變化呢?本節課我分為兩步設計教學:

  第一步:初讀古詩,首先問學生:

  “你喜歡過節嗎?過節時開心嗎?”學生興趣高漲,在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我乘機追問:但是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里卻有一個人悶悶不樂的,為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信學過了古詩,你們一定能夠找到答案。接著讓學生自讀古詩感知,說說讀了古詩后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步:精讀古詩,在學生說出感受后提問:

  “詩人為什么這么悲傷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讀一二兩句,強調王維身在異鄉長安,離開家鄉蒲州兩年了,隨即引出:“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卻“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蔽覄撛O情境;“此時此刻,如果你在異鄉,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樣?你會怎么想?王維呢?”抓住課文第二句反復朗讀體會,尤其是“每逢”、“倍思親”……等重點詞語進行感悟,并指名讀、評議、練讀、精讀加以感悟,體會王維的思鄉之情。

  誦讀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誦讀,自然成誦。將教學重難點放在了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感情上了,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的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通用12篇) 相關內容: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精選7篇)

    學習目標:1、 會認6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2、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體驗王維思親,思鄉之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習重點、難點1、理解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教學目標:1、 能熟練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2、 深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感受古詩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的美。教學重點:深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感受古詩這一藝術形式的美。...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教學目標1 學會本課3個生字。2 背誦古詩,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3 體會作者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感情,養成積累的習慣。...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教學目的: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3.體會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教學重難點: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出示古詩。...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學習目標:1、借助拼音認識憶、異、逢、佳、倍、插6個二類字和憶、異、逢、佳、倍、插、遍、遙8個一類字,能通過對比分辨出異上半部分巳與已的區別,知道插的正確筆順,正確書寫遙、插。...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設計特色】1、“思”為主線,貫穿全詩教學;2、以“思”促讀,以讀感“思”;3、重拾傳統節日,弘揚中國文化。【課時目標】1、熟讀古詩,理解詩意;2、重點理解“獨”、“異”、“倍”、“思”、“遙”等字;3、體會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學習目標:1、 會認6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2、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體驗王維思親,思鄉之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習重點、難點1、理解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教學目標1. 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2.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3.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4. 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教學重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 三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教案《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通用16篇)

    一、教學目標1.會認8個生字,會寫11個字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二、教學重點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

  • 三年級語文教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精選17篇)

    學習目標:1、 借助拼音認識“憶、異、逢、佳、倍、插”6個二類字和“憶、異、逢、佳、倍、插、遍、遙”8個一類字,能通過對比分辨出“異”上半部分“巳”與“已”的區別,知道“插”的正確筆順,正確書寫“遙、插”。...

  • 《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精選16篇)

    教材分析:古詩的學習到了三年級,開始引入了注釋。因此,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應當恰當地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注釋進行學習理解!兑箷姟访枥L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農家院落里寧靜悠閑,秋風中的梧桐傳達著秋的寒意,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釋義與釋疑(通用16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碧拼蹙S《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教科書中。此詩很有名,因此詩的釋義頗多,所以疑義也就難免。...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材分析:《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十七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飄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堂教學實錄(通用12篇)

    師:同學們,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已經來臨,知道它的來歷嗎?生:不知道。師: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

  • 四年級上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一、教學目的:1.閱讀課文,了解李時珍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學習李時珍為了能夠解除病人痛苦,不畏艱險,堅持實踐,行醫著書的高尚精神。...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济纳旗| 芜湖市| 甘德县| 临澧县| 瑞昌市| 岳池县| 重庆市| 苏尼特左旗| 陇川县| 普宁市| 乌兰县| 台东县| 绥芬河市| 洞口县| 白银市| 阿鲁科尔沁旗| 新兴县| 蓝山县| 麻江县| 德令哈市| 博湖县| 莫力| 永年县| 襄垣县| 广平县| 康马县| 三穗县| 胶南市| 峡江县| 诸暨市| 锡林浩特市| 阿尔山市| 怀安县| 叶城县| 五指山市| 浮梁县| 鄂伦春自治旗| 涟水县| 五原县| 盐池县|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