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與鱷魚教案(通用2篇)
小猴與鱷魚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在樂曲情節提示中初步學玩《小猴與鱷魚》的游戲。
2、體驗“鱷魚來了”時的緊張感和“鱷魚走了”后的輕松、歡愉感。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共游戲的快樂,樂意與同伴一起游戲。
4、在活動中幼兒傾聽音樂,大膽的游戲表演。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1、幼兒在活動前期已具備蕩秋千的經驗。
2、小椅子圍成大馬蹄形、鋼琴、三個小猴頭偶、一個鱷魚手偶、樹木等布景。
活動過程:
一、通過手偶游戲,引導幼兒理解歌曲內容及故事情節。
1、師:小朋友們,看,我這里有幾只小猴子,今天他們要去蕩秋千,在蕩秋千的時候會遇到什么事情呢?我們一起來聽聽,看看。
2、教師一邊清唱歌曲,一邊演示手偶。
3、用提問+講述的方式引導動兒理解歌曲內容及游戲要求:
(1)、師:有幾只小猴在蕩秋千?…它們是怎樣蕩的?…伸出手指,把你們的小猴也準備好,我們一起跟隨音樂節奏蕩秋千。
(2)、師:小猴們高高興興蕩著秋千,呀,誰來了?
(3)、師:鱷魚來了,鱷魚來了……小猴們要怎么辦?
(4)、師:那小猴又是在歌曲唱到那句時跑出來玩的呀?
二、邀請幼兒一起玩游戲
1、教師引領幼兒一起玩第一次游戲;助教躲在布景后面只探出鱷魚手偶。
師:現在我想要邀請你們的小猴跟我一起玩蕩秋千,玩的時候要注意,鱷魚來了就要趕快怎樣?對,一定要把你的小猴藏好,只要不發出聲音,就不會被鱷魚發現。好,先請出你們的第一只小猴。
2、啟發幼兒探尋小猴在身體不同部位蕩秋千。
(1)、師:我的第一只小猴剛才是在手上蕩的秋千,現在它想到我身體的另一個地方蕩秋千。(教師清唱并示范“一只小猴”在自己的肩上“蕩秋千”。)
(2)、師:我的第二只小猴也想換一個地方蕩秋千。你們說,到我身體的那個地方蕩秋千?(教師選擇一個幼兒說的部位,清唱并示范“兩只小猴”在自己身體的該部位“蕩秋千”。)
(3)、師:我的第三只小猴會到哪里蕩秋千呢?怎樣蕩秋千,誰來做一做?(教師清唱并在某幼兒的身上示范“三只小猴蕩秋千”。)
(4)、師:你的小猴想在你身體的哪個地方蕩秋千?要怎么蕩呢?
(5)、教師小結并示范剛才幼兒將“小猴”放在身體不同部位“蕩秋千”的不同方式。
3、師生一同玩第二次游戲
(1)師生一同玩第二次游戲;助教躲在布景后面只探出鱷魚手偶。
(2)引導幼兒探尋把小猴躲藏在身體不同位置?
師:你們的小猴因為可以到身體不同地方蕩秋千,可高興了。不過,他們要是老藏在同一個地方,恐怕就會被鱷魚發現了。想一想,小猴除了可以到我們背后躲藏,還可以到身體的哪些地方躲藏?教師清唱樂曲“鱷魚來了”部分,幼兒把小猴躲藏在身體的不同地方。
4、幼兒第三次玩游戲
(1)幼兒第三次玩游戲;助教戴鱷魚手偶在布景后面來回走,加強找尋的樣子。
(2)師:剛才,你們的小猴已經學會了尋找不同的地方躲藏,而且能安安靜靜地不被鱷魚發現。不過,前幾次出來的都是小鱷魚,要是大鱷魚出來,我們就要帶上小猴找到更好的地方躲藏。你們看看,哪些地方可以把我們藏得更好?(引導幼兒可以到各布景、椅子后面躲藏。)
三、結束活動
1、師幼第四次玩游戲,配班老師扮演鱷魚走出來找尋
2、在音樂尾聲,師生歡呼跳躍著到另外的地方去玩!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小班幼兒對富有情境性的游戲具有較強烈的興趣,活動中“鱷魚來了”帶來的緊張感與“鱷魚走了”帶來的輕松感,形成鮮明的對比,并且,躲藏好不被鱷魚發現、鱷魚失望的走掉使幼兒放松后帶來的喜悅感、輕松感會更加強烈。
為便于小班孩子更清楚明了游戲規則,我們試圖通過手偶一兩位老師的雙簧示范的方式,幫助幼兒觀察、理解游戲規則。
小猴與鱷魚教案 篇2
一、通過手偶游戲,引導幼兒理解歌曲內容及故事情節。
1.師:“小朋友們,看,我這里有幾只小猴子,今天他們要去蕩秋千,在蕩秋千的時候會遇到什么事情呢?我們一起來聽聽,看看。”
2.教師一邊清唱歌曲,一邊演示手偶。
3.用提問、講述的方式引導動兒理解歌曲內容及游戲要求:
①提問:“有幾只小猴在蕩秋千?…‘它們是怎樣蕩的?…‘伸出手指,把你們的小猴也準備好,我們一起跟隨音樂節奏蕩秋千。”
②提問:‘小猴們高高興興蕩著秋千,呀,誰來了?”
③教師唱:“鱷魚來了,鱷魚來了,鱷魚來了,鱷魚來了。”問:‘‘小猴們要怎么辦?”
④提問:“那小猴又是在歌曲唱到那句時跑出來玩的呀?”
二、邀請幼兒一起玩游戲
1.教師引領幼兒一起玩第一次游戲;助教躲在布景后面只探出鱷魚手偶。
師:“現在我想要邀請你們的小猴跟我一起玩蕩秋千,玩的時候要注意,鱷魚來了就要趕快怎樣?…‘對,一定要把你的小猴藏好,只要不發出聲音,就不會被鱷魚發現。好,先請出你們的第一只小猴。”
2.啟發幼兒探尋小猴在身體不同部位蕩秋千。
①師:我的第一只小猴剛才是在手上蕩的秋千,現在它想到我身體的另一個地方蕩秋千。
②提問:我的第二只小猴也想換一個地方蕩秋千。你們說,到我身體的那個地方蕩秋千?
③提問:我的第三只小猴會到哪里蕩秋千呢?怎樣蕩秋千,誰來做一做?
④師:你的小猴想在你身體的哪個地方蕩秋千?要怎么蕩呢?教師小結并示范剛才幼兒將“小猴”放在身體不同部位“蕩秋千”的不同方式。
三、師生一同玩第二次游戲
1.師生一同玩第二次游戲;助教躲在布景后面只探出鱷魚手偶。
2.引導幼兒探尋把小猴躲藏在身體不同位置
①提問:“你們的小猴因為可以到身體不同地方蕩秋千,可高興了。不過,他們要是老藏在同一個地方,恐怕就會被鱷魚發現了。想一想,小猴除了可以到我們背后躲藏,還可以到身體的哪些地方躲藏?”
②教師清唱樂曲“鱷魚來了”部分,幼兒把‘‘猴”躲藏在身體的不同地方。
四、幼兒第三次玩游戲
1.幼兒第三次玩游戲;助教戴鱷魚手偶在布景后面來回走,加強找尋的樣子。
2.關注“蕩”
師:小猴最喜歡跟著音樂節奏—上二下把秋千蕩得高高的!你們能讓你們的小猴跟著音樂節奏—上—下的把秋千蕩得高高的'嗎?
3.關注“藏”
展示布景。
師:剛才,你們的小猴已經學會了尋找不同的地方躲藏,而且能安安靜靜地不被鱷魚發現。不過,前幾次出來的都是小鱷魚,要是大鱷魚出來,我們就要帶上小猴找到更好的地方躲藏。你們看看,哪些地方可以把我們藏得更好?
五、幼兒第四次玩游戲
1.師幼第四次玩游戲,配班老師扮演鱷魚走出來找尋
2.在音樂尾聲,師生歡呼跳躍著到另外的地方去玩!活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