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初三上冊歷史教案(精選5篇)

初三上冊歷史教案

發布時間:2023-11-16

初三上冊歷史教案(精選5篇)

初三上冊歷史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能了解西歐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的特點以及基督教在西歐社會的影響

  2。 歸納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的意義

  3。 分析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原因

  4。 從西歐主要封建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認識到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學習重點:

  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與羅馬教廷的地位;西歐城市興起的歷史意義;拜占廷帝國的滅亡。

  學習難點:

  如何理解羅馬教廷在西歐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

  學習過程:

  (一) 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解決下面的問題。

  1. 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后, 人在它的廢墟上建立起許多國家,其中最強大的是 。后來在它的基礎上建立了德意志、 、意大利等國。

  2. 8世紀前期,法蘭克國家經過 改革后,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嚴格的 。

  3. 西歐封建社會時期, 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等勞動者生活在社會的底層。

  4. 西歐封建社會時期,與教會觀點相悖的思想都被稱為“ ”;在精神和文化領域, 凌駕一切。

  5.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西歐的 制度結束, 也衰落了。6. 東羅馬帝國定都 ,此地原稱 。

  7. _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藝術成就的結晶。13世紀末, 國家在西亞興起,15世紀中期,他們攻陷 ,滅亡了東羅馬帝國。

  (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在學習小組內討論)

  2、我們的問題(學習小組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集中提出來向全班同學推薦)

  3、老師的問題

  ① 查理。馬特改革的時間、內容、后果。

  ② 羅馬教廷在西歐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

  ③ 市民階級的形成及意義

  ④ 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課文動腦筋。要結合中國歷史展開廣泛的討論。

  (與東方城市相比,西歐城市的特點就是其從產生起,即展開了與封建主的斗爭,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擁有獨立的行政、司法、財政等職能.中國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統治中心,城市與專制統治同心,而西歐城市對封建制度起離心作用.)

  (四)系統總結

  一.等級森嚴的西歐封建社會 二.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 三.拜占廷帝國的滅亡

  1.法蘭克王國的建立 (1)時間: (1)東羅馬帝國

  2.西歐封建等級制度 (2)特點: (2)6世紀后

  3.羅馬教廷的地位和影響 (3)斗爭: (3)15世紀中期

  (4)發展:

  (五)鞏固訓練

  1.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的最大的日耳曼人國家是

  A.法蘭克王國 B.法蘭西王國

  C.拜占廷帝國 D.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樣的`局面出現于

  A.查里馬特改革之前 B.查里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以前 D.大化改新以后

  3.基督教產生的時間是

  A.公元前6世紀 B.公元前1世紀

  C.1世紀 D.2世紀

  4.西歐封建社會時期,在精神和文化領域凌駕一切的權力是

  A.君權 B.兵權 C.財權 D.神權

  5.拜占廷帝國就是

  A.羅馬帝國 B.西羅馬帝國

  C.東羅馬帝國 D.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6.拜占廷帝國的首都是

  A.安卡拉 B.君士坦丁堡

  C.巴比倫 D.羅馬

  7.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后,東羅馬帝國在歷史上又延續了大約多少年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8.拜占廷帝國是怎樣由盛轉衰的?其原因是什么?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六)當堂反思:說出本節課的收獲和不足。

初三上冊歷史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類代表、人類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種的形成。

  2、知道該亞與厄瑞斯忒的傳說,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點。

  3、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及后果。

  學習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更替

  難點是科學地看待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

  課堂導入: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類起源神話,比如我們中國流傳女媧造人說,而西方盛行所謂的上帝造人說。這些都終歸是神話傳說,沒有科學根據,那么科學的人類人類起源論是什么?我們學習了第一課人類的形成就清楚了。

  自主學習:

  一、人類的出現

  1、多數人類學家認為,現代人類可能是從發展而來的,其特點是、使用天然石塊、木塊做工具,還屬于,其生活地點是。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學會了制造工具,最終與猿類分道揚鑣,出現了完全形成的人,人類大約是在前形成。

  3、我們把“完全形成的人”分為哪四個進化階段?我們中國的元謀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頂洞人分別屬于哪個進化階段?

  4、當今世界上的黃、白和黑種人這三大人種是在什么進化階段出現的?形成的原因是?

  二、氏族社會:

  1、人類最初經歷的是,分為氏族和氏族兩個時期。其共同點都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公有制。不同點是:。

  2、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的發展,有了剩余產品,出現了制和制,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合作探究:

  1、課本第三頁動腦筋。

  2、第五頁活動與探究。

  精講點撥:

  1、直立行走使雙手解放出來,為古猿學習制造和使用工具,促進大腦發育提供了可能,是進化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之后產生的,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并非決定性變化。

  2、氏族社會的解體可利用圖示去理解:

  達標檢測:

  1、廣袤富饒的非洲大陸是黑人的故鄉,也是人類的發祥地,約300萬年前,生活在這里的早期人類是:

  A、印尼爪哇人B、南方古猿C、尼安德特人D、克羅馬農人

  2、人類最初經歷的社會是:

  A、原始人群B、氏族社會C、奴隸社會D、封建社會

  3、人類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其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是:

  A、使用天然工具B、能直立行走

  C、會制造工具D、能采集果實

  4、世界三大人種不包括:

  A、白色人種B、黃色人種C、棕色人種D、黑色人種

  5、導致人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長期影響B、進化階段不同

  C、體貌特征不同D、封建社會生活習俗不同

  6、材料一:人類的生產工具十分原始,物質匱乏,人們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

  材料二:人們不再殺死戰俘,而是把他們變成奴隸,以便生產出更多的剩余產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的哪一階段?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的那一階段?為什么不再殺死戰俘?

  (3)從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原因是?

  參考答案:BABCA原始社會早期;父系氏族后期;為了增加勞動人手,保存了勞動力,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

初三上冊歷史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知道;古代連接亞、歐、非三大洲的商路──絲綢之路

  2。說出: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阿拉伯數字的關系

  3。敘述:馬可波羅在元朝的生活與工作的經歷

  4。 通過學習,認同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和平共處和友好往來是相互關系的主流,形成開放意識和國際交流與合作意識。

  學習重點:

  阿拉伯數字的由來、馬可波羅在元朝的生活與工作經歷

  學習難點:

  世界各地區民族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解決下面的問題。

  1.很久很久以前,一條條陸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歐、亞、非三大洲聯系在一起,其中就有著名的連接 的絲綢之路,通過這些商路,中國的 ________,印度的 ________等作物也傳到歐洲。

  2.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 人作出了重大貢獻。

  3.阿拉伯數字的創造者是 人, 人把它發展并傳播。 __________(時間),阿拉伯數字與現在寫法基本一致。

  4. 年,17歲的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受到 的賞識。《_________》一書記述了馬可波羅在 經歷與見聞,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憧憬與向往。

  (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在學習小組內討論)

  2、我們的問題(學習小組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集中提出來向全班同學推薦)

  3、老師的問題

  ①阿拉伯人在交流中有什么貢獻?

  ②閱讀下列材料

  早期人類記載數量的方法是結繩、刻木。例如,被人借走10碗豆子,就在木頭上刻10刀。數量少的時候還好記,數量多了以后就很麻煩了。

  (1)為了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古代印度人是怎么做的?

  (2)人們把他們發明的數字稱為什么?

  (3)數字的發明與運用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何重大作用?

  (三)拓展延伸

  請你與同學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

  有人認為馬可波羅根本沒有來過中國,《馬可波羅行紀》是偽造成的。對此,你怎么看?自由發表見解。

初三上冊歷史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 了解:波斯帝國的形成與希波戰爭

  2。 知道: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與帝國的建立

  3。 敘述: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4。 正確分析:古代世界主要戰爭的兩面性作用

  5。 學會: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積極維護人類和平的愿望,并能對戰爭的后果做出比較客觀的價值判斷。

  學習重點:

  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學習難點:

  如何辯證認識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解決下面的問題。

  1.公元前 世紀,古代伊朗以 人為中心形成波斯帝國,波斯帝國頻繁地出征和擴張。前5世紀中期,波斯帝國 次出征希臘,史稱 。希波戰爭, 贏得戰爭的勝利。

  2.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的 國強大起來,公元前4世紀后期, 繼王位,他足跡遠達 ,建立地跨 三洲亞歷山大帝國,定都 。

  3. 任羅馬帝國皇帝后,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帝國疆域不斷擴大,到 世紀疆域達到最大規模,東起 ,西臨 ,南抵 ,北達 ,地跨 三洲, 成為內湖。

  4.羅馬擴張與征服一方面充滿著 ,另一方面羅馬文化滲入到它統治過的廣大地區。

  (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在學習小組內討論)

  2、我們的問題(學習小組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集中提出來向全班同學推薦)

  3、老師的問題

  ①我們現在運動會中的馬拉松運動出現在那一個戰爭中?

  ②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的疆域

  (三)拓展延伸

  ①怎樣才能正確評價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的征服

  ②觀察下面《羅馬帝國疆域圖》,回答問題

  (1)據圖,說一說2世紀時羅馬帝國疆域所到達的地方。

  (2)圖中的人物是誰?他在羅馬歷史上有什么樣的地位?

  (3)從羅馬帝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分析它對文化融合的促進作用。

  (四)系統總結

  一、希波戰爭 二、亞歷山大東征 三.羅馬擴張

  1.背景: 1.背景: 1.背景:

  2.時間: 2.時間: 2.時間:

  3.經過 3.過程: 3.結果:

  4.結果: 4.帝國疆域:

  5.影響: 5.羅馬擴張的影響

  (五)鞏固訓練

  1. 羅馬為了取得地中海霸權,曾經和誰展開長期爭霸

  A.埃及人 B.印度人

  C.迦太基人 D.波斯人

  2.下列最早建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是

  A.埃及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

  C.阿拉伯帝國 D.羅馬帝國

  3.古代雅典人設置“馬拉松長跑”是為了紀念哪次戰爭中的英雄

  A.特洛伊戰爭 B.希波戰爭

  C.伯羅奔尼撒戰爭 D.羅馬的擴張戰爭

  4.使羅馬進入帝國時期的人物是

  A.凱撒 B.安東尼

  C.屋大維 D.斯巴達克

  5.有關古代世界戰爭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古代世界戰爭大多規模大,范圍廣

  B.希波戰爭進行了三次,最后波斯人取得勝利。

  C.有很多古代國家通過戰爭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D.古代世界戰爭客觀上促進文化的傳播

  6.閱讀下列材料 ,回答問題:

  材料一 “條條大路通羅馬”

  材料二 “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自日南檄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

  材料三 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古代戰爭與歷史演進的關系時指出:“暴力、戰爭、掠奪、搶劫等等被看作是歷史的動力……古老文明被蠻族破壞,接著就重新形成另一種社會結構(羅馬人和野蠻人,封建主義和高盧人,東羅馬帝國和土耳其人)。對野蠻的征服者民族說來,正如以 上所指出的,戰爭本身還是一種經常的交往形式。”

  ① 材料一反映了哪個時期的什么景象?它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② 材料二中的“大秦”在世界史上指哪個國家?材料 中記載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到中國具體是在哪一年?這個史實記載在哪部書中?

  ③材料三能說明什么?用學過的知識回答。

  (六)當堂反思:說出本節課的收獲和不足。

初三上冊歷史教案 篇5

  古代印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文明歷程;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教學難點: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印度這一名稱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東的廣大地區稱為印度,后來西方人沿用了這一名稱。在我國的《史記》中把印度稱為“身毒”,《漢書》中把它稱為“天竺”,《大唐西域記》中才把它成為印度。現在印度共和國的印地語的國名為“婆羅多”,起源于古代婆羅多族。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3課:古代印度。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師提問: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造成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哪個國家相似?

  提示:非常準確,就是埃及。

  2.教師講述: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們自稱雅利安人,陸續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許多小國。到公元前三世紀,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經濟發展較快,力量強大,國王阿育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狀態。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史中,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目標導學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他們的名稱是什么,各等級有哪些社會階層,各等級的職責或義務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分析婆羅門祭司將種姓制度賦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種姓制度的實質又是什么?

  提示: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婆婆羅門祭司把等級制蒙上了一層神圣的色彩。統治者利用婆羅門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羅門的特殊地位。

  3.問題思考:它對后來印度的發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聯系印度現在的發展,談出自己的觀點。

  提示: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目標導學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1.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齊天大圣孫悟空輔佐他的師父唐僧到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經。那么,佛教的創始人是誰?概括一下佛教的教義。

  提示: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佛教教義上要是“眾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來世”,所有這些在當時充滿不平等的奴隸制國家里對于廣人的群眾是有誘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楊的平等是靈魂上的而不是現實中的,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并且把剎帝利擺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國王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該如何評價佛教呢?想想為什么佛教能廣泛傳播?

  提示: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斗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后來,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3.資料鏈接:喬達摩•悉達多

  傳說他年輕時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他想,人總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9歲那年,他離別雙親和妻兒,去深山訪道經過7年的冥思苦想終于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一般專指釋迦牟尼。中國寺院的佛殿稱大雄寶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釋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稱,意思是大無畏的勇士。

  三、課堂總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后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半島除南端外一度統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書設計

  1.古代印度的自然條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歷程

  3.種姓制度

  4.佛教的誕生和傳播

  古代兩河流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倫王國的建立和君主專制制度的實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漢穆拉比法典》的特點和歷史價值

  過程與方法:閱讀“古代兩河流域的地圖”,分析地理環境對兩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響,初步學習根據圖例,觀察地圖,提取歷史信息的方法;閱讀有關《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史事”了解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及該法典的特點,初步學習從歷史文獻中發現歷史信息、分析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古代東方文明是在適應與改造大河自然環境中發展起來的,讓學生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漢穆拉比法典》的特點與歷史價值

  教學難點:理解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動態圖片)這個數學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發現并使用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一)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與地理環境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古代兩河地域地圖”,思考: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兩河指的是哪兩條河?兩河流域的地理環境怎樣?

  提示:兩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流經區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內。古代兩河流域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北部被稱為亞述,南部被稱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又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

  兩河流域位于亞非大干旱地區,自然環境并不十分優越。北部丘陵地帶雨量相對較多;南部地勢低洼,多沼澤,除洪水泛濫季節外,雨量一般較少,呈干旱狀態。由于河源地區高山積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兩河流域的洪水泛濫季節。

  2.問題思考:地理環境對兩河流域文明形成會有怎樣的影響?

  3.教師歸納:受制于自然條件,該地區農業生產在洪水泛濫季節需要排澇,其他季節則依賴人工灌溉,因而古代兩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開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楔形文字圖片

  2.教師講述:楔形文字,又稱為釘頭文字,因其書寫筆畫的形狀酷似木楔或釘子而得名。由蘇美爾人發明,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兩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標導學二:古巴比倫王國與《漢謨拉比法典》

  1.教師講述:公元前18世紀興起的強盛而繁榮的古巴比倫王國是兩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時的社會面貌是怎樣的呢?請大家欣賞小品《打架》。

  2.學生活動:(學生小品表演)

  國王:“我是古巴比倫城邦的第六任國王,我花了這么多年的時間,終于統一了兩河流域,成為了四方。但我每天要處理的案件實在太多,我已命人編成了一部法典,這下處理事情就有依據了。”兩自由民正發生爭執并打了起來。

  國王:“你們兩個混蛋在干什么?給我住手!”

  兩自由民發現是國王,立即停了下來并向國王行禮。

  自由民A:“我尊敬的國王,他兩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傷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賬。”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隸,我才打他的。”

  國王:“好了,好了,我來給你們判決,你(自由民B)打傷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讓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傷吧!(說完A做著向B的眼睛打去的樣子)

  3.教師提問:(1)小品中的國王是古巴比倫的哪一位國王?(2)國王的判決有法律依據嗎?依據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規定?舉例說明之。(3)這樣的判決有何原則?你如何看待這樣的處罰原則?

  4.教師指導:學生回答問題(1)時,指出國王漢謨拉比是一位勇猛過人精通謀略的國王,他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維護統一王國的統治和奴隸制社會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開始編制法典。

  學生回答問題(2)時,指導學生認識《漢謨拉比法典》的組成部分和內容。并檢查學生課前查找資料的情況。

  學生回答問題(3)時,補充說明古巴比倫有三種人,有權自由民、無權自由民和奴隸。如果將小品中的自由民A換成是奴隸,那國王對自由民B的判決就不同了,只是賠償該奴隸的主人購買這位奴隸的價格一半的錢就可以了。

  5.教師小結:《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6.問題思考:討論并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特點。

  提示: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

  三、課堂總結

  本課主要講述了在西亞地區奔騰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養育了人類,在適合人類農業耕作的自然環境中催生了燦爛的文明。蘇美爾人創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學作品《吉爾伽美什》。古巴比倫國王還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成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板書設計

  1.自然環境 

  2.文明歷程:

  3.古巴比倫王國:君主專制制度

  4.《漢謨拉比法典》:嚴格的社會等級

  古代埃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結合圖片和相關資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環境特點,理解尼羅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們對于人類文明發展的意義;理解古代埃及法老與金字塔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分析自然環境影響文明產生,進一步認識大河對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產生的多源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埃及的金字塔,圍繞金字塔之迷,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學難點:分析自然環境對文明產生的影響;理解古代埃及法老與金字塔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希羅多德說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令人驚異的事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非筆墨所能形容的巨大業績。”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課:古代埃及。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環境——尼羅河

  1.展示國際空間站拍攝地球夜景:尼羅河岸燈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詩歌《贊美尼羅河》: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出,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帶來了肥沃的土壤,讓我們歌唱!你滋潤了太陽神賦予的土地,養育著所有的人民,讓我們在干涸的沙漠里暢飲!你慷慨無私地給予我們所有美好的東西!

  3.教師提問:

  (1)解釋歌詞“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

  提示:尼羅河是水源,為人類生存提供條件。

  (2)解釋歌詞“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帶來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濫,利于農業發展。

  (3)還有什么“美好的東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師小結:尼羅河為人們生存繁衍提供了條件,定期泛濫促進了古埃及農業的發展;而其平緩的河水以及盛行風又提供了便利的航運條件;這些有利條件促進了尼羅河流域的統一。

  (二)象形文字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對照表”

  2.教師提問:請學生猜測其中幾個文字的含義并說說象形文字有怎樣的特點?

  提示:與事物形狀相似。

  3.資料鏈接:紙莎草紙

  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發明了紙莎草紙,紙莎草紙的制作材料是紙莎草。它盛產于尼羅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們將紙莎草的粗莖切割下來,剝去外皮,將里面柔軟又有韌性的莖芯兒切成薄片。再將切成片兒的莖芯橫、豎編織或疊放。然后用錘子將兩層莖芯兒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張薄紙。融為一體的薄片兒在經過曬干、打磨等工藝處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紙就誕生了。

  4.教師小結: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創造的文明成就。

  目標導學二:金字塔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圖片

  2.教師提問:埃及有句古諺語:人類畏懼時間,而時間畏懼金字塔。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想象一下古代埃及人是如何搬運、建造金字塔的?

  提示:學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幾種推想:(1)用一個巨大的杠桿,一段用繩子綁住石塊,另一端通過人力將石塊吊往上方,然后將石塊逐步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質滾軸將石塊拉上去土堆是環繞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認為,第(2)種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而推測開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桿。也有些人認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為他們覺得古人沒有這么高的智慧來建造這么偉大的建筑。

  目標導學三:法老的統治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法老的圖片

  2.教師提問:說說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樣的?

  提示:法老作為全國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

  3.思維延伸:埃及法老們為什么要給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死”,修筑豪華的陵墓,以備在冥世間繼續生活,同時也是為了宣揚法老至高無上的宗教神權和世俗專制統治的權力。

  三、課堂總結

  金字塔外形雄偉壯觀,內有許多甬道和墓室相通,還有繪畫、雕刻等藝術品,實際上是一座地下宮殿。國王的尸體經防腐處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這就是“木乃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板書設計

  1.自然環境 

  2.文明歷程:

  3.文明成就:太陽歷、數學、象形文字、解剖學、金字塔等

  4.法老統治

初三上冊歷史教案(精選5篇) 相關內容:
  • 語文上冊課文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地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 語文s版上冊教學反思(精選6篇)

    《白雪公主(一)》這篇課文是選自《格林童話》中的一個故事,故事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閱讀。我在教學本文時,抓住“讀”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完成教學。...

  • 小學上冊北京版語文教案(精選3篇)

    《小老虎的狗媽媽》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學習認識本課生字,會寫"可"。2、技能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情感目標:通過讀課文,了解大花狗精心喂養小老虎的故事。并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教學重點:學習生字。...

  • 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通用3篇)

    《窮人》課文講述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后,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 語文上冊園地四教學反思(精選6篇)

    “交流平臺”安排的是根據本單元的課文,學習作者細致觀察的習慣。“詞句段運用”安排的是:1.為動物找到家。2.讀兩組句子,注意加點的`詞語,體會每組句子意思的不同。“日積月累”安排的內容是積累氣象諺語,進一步豐富語言積累。...

  • 魯教版上冊第四單元學案(精選2篇)

    第九課風雨中我在成長教學重點:1、 人生難免有挫折和挫折的積極作用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2、 戰勝挫折的途徑和方法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挫折是把雙刃劍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精選2篇)

    一、說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性質》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課時。本節課主要介紹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 語文上冊識字說課稿(通用4篇)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識字四》下面,我就從教材、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 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繁星》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認識“昧、墜”等3個生字,理解積累“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等4個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滿天繁星的美好。3、仿照課文句式,寫下自己的觀察和想象。...

  • 語文上冊《觀潮》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教學理念: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談體會、談感受。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 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通用15篇)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課本第2頁~3頁的例題和“做一做”,練習一的第1~7題。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位置,并會用數對表示位置。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教學重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 高一上冊歷史教學計劃(通用2篇)

    一、指導思想:新高中課程計劃在明確高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確保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式轉變等方面作了積極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學中應緊跟高中課程改革的步伐前進,為了適應這一形勢,確保高貴的順利推進,確保高中教育質量的穩步前...

  • 語文上冊《家園4》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12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2、了解目字旁表示的意義。3、積累與目字旁有關的成語,和描寫眼神的名段。教學重點:認識本課12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教學難點:了解目字旁表示的意義,同樣是表示看的詞語,詞義上的不同。...

  • 初三上冊政治教學反思(精選10篇)

    通過這周教學讓學生認識公平和正義的關系,尤其是制度的正義性。我利用教材或同學們實際生活實踐、案例展示于課堂,采取了結合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案例,貼近學生的生活進行合作學習,探究交流。...

  • 高三上冊歷史教學反思(精選5篇)

    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給我最深的一個感觸是:歷史教學在進入高三以后,時間的緊迫性越來越突出了。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门县| 扎兰屯市| 都安| 达尔| 淮安市| 安康市| 宁明县| 临沭县| 镇安县| 遂宁市| 榆社县| 鄂尔多斯市| 双鸭山市| 利津县| 上犹县| 鄂托克前旗| 开原市| 文登市| 阳信县| 祁门县| 临夏县| 监利县| 黄陵县| 靖远县| 休宁县| 南开区| 申扎县| 梁平县| 台山市| 六安市| 岐山县| 容城县| 贵南县| 苏尼特左旗| 大同县| 襄汾县| 云林县| 荔波县| 大悟县| 伊金霍洛旗| 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