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教案(精選5篇)
刻舟求劍教案 篇1
學習內容
刻舟求劍
學習目標
1、掌握相關文學常識;
2、疏通課文,掌握重點字詞的解釋和句子翻譯;
3、了解寓言的寓意,熟讀成誦。
學習重難點
1、深入理解文意,掌握字詞解釋和句子翻譯;
2、領會寓意。
導學過程
一、導學:
1、導入。
2、簡介作者。
3、檢查預習情況。
。1)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 (亦稱 ),是 國末期秦國的宰相 組織編寫的論文集。
。2)疏通字詞。
shè( )江者 zhuì( )于水
jù qì( )其舟 不亦hu( )乎
。3)斷句,劃分朗讀節奏。
1、是吾劍之所從墜。
2、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自學:
解釋詞語,翻譯句子。
1、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涉: 者: 其:
自: 遽: 契:
其: 是: 之:
譯:
2、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 所契者:
求: 之:
譯:
3、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行: 矣: 而:
若此: 亦: 惑:
譯:
4、主題探討。
渡江的楚國人刻舟求劍,最終會有什么結果?想想看,這則寓言諷刺的是什么樣的人?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饋:
1、一詞多義。
之:是吾劍之所從墜( )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其: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
遽契其舟( )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2、鄭人和楚人錯誤的共同點在哪里?
刻舟求劍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多嵢速I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借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了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重、難點與關鍵:
能借助釋文理解古文,初步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課件)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著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后指名朗讀。
2、教師范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ㄟ@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并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么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說說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后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么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說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說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里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說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后根據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里你怎么辦?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桿子,然后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么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三、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
從刻記號的地方
楚人: 跳
找不到
找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說說通過《刻舟求劍》說明了以什么道理。
二、導入新知
1、過度:楚認刻州求不到劍,而這位鄭人上市卻買不到履,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什么。
2、板書課題:鄭人買履。
三、學習《鄭人買履》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里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并說說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對照譯文試著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著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并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8、買履的鄭人為什么買不到履?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ㄟ@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四、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后說:你不 會 先買 來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教學反思:
1、教學中要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的教學和現代文一樣,仍然要堅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本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并不困
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
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前,首先帶領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
意思,再嘗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
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
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么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地表述相對應的實例呢這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
自問自答:
這兩個成語故事,說的是生活中的那種人?
這兩個故事都諷刺了不講究方法的人,諷刺他們愚蠢。不只事物會變化的人,從而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刻舟求劍教案 篇3
一、素質教育目標:
1、背誦、默寫《刻舟求劍》
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翻譯
3、分析課文,提示寓意
4、培養學生聯系客觀實際分析問題的方法
二、教學設想:
1、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掌握課文中的常用的實詞、虛詞的翻譯
難點:對寓意的理解
疑點:通順流暢地用白話表達
2、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閱讀討論課
三、媒體平臺:
1、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儀、錄音機
2、多媒體課件擷英:
。1)課件資訊
。2)素材儲備
初中語文朗讀磁盤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我國古代有許多寓言故事,它通過簡單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刻舟求劍》這篇寓言故事。
2、課前熱身
我國寓言故事有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如:掩耳盜鈴、拔苗助長、智子疑鄰等)
3、查字典,讀準下面字
遽契其舟 墜于水 涉江 六、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1)聽朗讀磁帶讀課文,聽清語氣語調、節奏、句子的停頓。
。2)運用勾畫圈點的讀書方法朗讀課文。
。3)采用生疑發問的讀書方法,進一步深入課文內容,發現疑問和問題,準備討論。
2、四邊互動
。1)請同學齊聲朗讀課文。
明確: 把“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反問語氣讀出來。
(2)現在請同學看課文,利用書下注釋,查工具書,四人一組用白話文說,教師巡回釋疑。最后由一名學生翻譯,同學教師指正。
。3)請完成下面練習。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2。辨別“其”和“之”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
自度其足 至之市
其: 之: 何不度之以足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劍之所從墜
4、請思考“探究·練習”
明確渡江的楚人根據在船邊的記號下水求劍,除白費力氣之外,是不會有其它結果的。如果在靜水中不動,他刻的記號還有幫助記憶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橫渡,船靠岸之后,原來刻的記號早已不是劍墜之處,他仍然從此處下水找劍,不是很糊涂嗎?很顯然,這則寓言諷刺的是那些固守陳規陋習,不懂得根據變化的情況改變看法或辦法的蠢人。
語文教案-刻舟求劍
標簽: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刻舟求劍,
5、請背誦《刻舟求劍》
明確兩個人一組,一人背,另一人提示或糾正,直到流暢無誤,背得爛熟為止。教師抽查學生。
七、學習小結:
1、內容小結
文章通過“刻舟求劍”的故事說明不懂得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更自己的觀念和方法,就不會獲得預期的結果。
2、方法歸納
(1)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2)聯系實際,提示寓意。
3、延伸拓展
八、鏈結生活
鏈結:你是怎樣看待“刻舟求劍”?請聯系生活加以討論。
九、實踐探索
1、實踐活動:把這個故事講給小孩、爸、媽、爺爺奶奶聽,讓他們從中吸取教訓。
2、鞏固練習:回家搜集寓言故事,并能用白話講出來,同時能說出它的寓意。
十、板書設計
人物:楚人
事件:求件
結果:沒找到
寓意:不懂得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更自己觀念和方法
刻舟求劍教案 篇4
《刻舟求劍》這篇課文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進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是在船上刻了一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這個寓言故事,諷刺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變化的人。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段,講述有個人過江時,把寶劍掉到江里去了。第一句話就點明了這個人是“坐船過江”,顯然船不是靜止的,實在行進著的。第二句話說他因為“不小心”,“掛在身上的寶劍掉進了江里”。第二段,那個人沒有著急,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耙稽c兒也不著急”,說明了他認為自己有找到寶劍的把握。第三段,講有人勸丟劍人趕快撈,對他刻記號的做法不理解!坝腥恕敝傅氖峭娜恕5谒亩,講那個丟劍人講述自己的道理。他說“在船上刻記號”,船靠岸后按記號打撈,“準能”把寶劍撈上來!皽誓堋本褪且欢艿囊馑。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刻、劍、舷、催、撈、掏;掌握“刻舟求劍、掏出、船舷、撈上來、準能”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刻舟求劍”的含義,體會寓言故事中蘊含著的道理。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
4、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思考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難點: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和玩具寶劍。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題導入:
1、小朋友們喜歡寓言故事嗎?你們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寓言都很簡短有趣,又都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師將帶著大家一起走進一個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劍。(齊讀課題)
2、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現在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探討這篇課文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畫出文中的生字、新詞。
2、出示生字詞語,多種方式認讀生字及新詞。
3、默讀課文
要求:把文中讀不懂的地方畫下來或提出來。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同桌互讀課文
思考:通過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2、看《刻舟求劍》的動畫片,復述故事。
(1)、播放《刻舟求劍》的動畫片,學生邊聽邊想。
(2)、指導復述方法。
。3)、同桌互相復述。
。4)、全班交流。
3、指導朗讀
(1)、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2)、全班交流,表演故事。
請4名同學表演故事,教師和其余同學朗讀敘述部分。
4、思考:那個人準能把寶劍撈上來?為什么?
教師小結。
四、拓展想象。
小組討論:
1、那個人沒有撈到寶劍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2、一起坐船過江的人看到他沒有撈到寶劍會說些什么?
五、全課總結,揭示道理。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刻舟求劍”是什么意思嗎?
2、學習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結:你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這個道理,在生活中還能犯“刻舟求劍”的錯誤嗎?
六、作業
1、請同學們回家后,把這個道理告訴你的爸爸媽媽,跟你的弟弟妹妹講一講這個故事,讓他們在生活中別犯“刻舟求劍”的錯誤,好嗎?
2、預習《揠苗助長》。
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教學設計
船
————移動
記號
撈不到
劍 ———————→靜止
刻舟求劍教案 篇5
教學思路
《刻舟求劍》是寓言兩則的第一則,課文講的是有個人照船上刻的記號去尋找落入江中的寶劍,批評他不按照情況的變化去處理問題。內容上講比較簡單,本人想利用這節課繼續傳授學習方法之“提問閱讀法”,因此設計了這節課。提問閱讀法是本人第一次引入課堂,為了讓他們盡快地學習這種學習方法,因而所設計的問題偏簡單。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讀懂課文,認真體會語言故事中含著的道理,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
2.引導學生學習“提問閱讀法”這種新的學習方法,并學會運用。
3.利用錄音磁帶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重難點
1.通過理解詞句,懂得“刻舟求劍”的意思和含義。
2.學會運用“提問閱讀法”。
3.用自己的話來講述這則寓言。
教具
PPT課件,錄音機,同步朗讀磁帶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熟讀課文,于本節課前已經掃清生字障礙。
教師:
、僦谱鱌PT;
②準備錄音機以及同步磁帶。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同學們,請大家回憶下上學期大家學習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呢?(狐假虎威、鷸蚌相爭) 提出思考引入課文:大家坐船過江,一不小心,身上有東西掉進江里去了,你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 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看看古時候的一個人如何做的。請翻開課本P41頁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引入學習方法“提問閱讀法” 今天老師要教大家一種學習方法,名字叫提問閱讀法,F在先聽錄音,然后我們一起邊學習課文,邊學習這種方法。
(2).播放錄音,引導學生學習朗讀節奏。
(3).學生朗讀,初步感知課文
。4).教師簡單點評朗讀情況
三、課文講解
(1).解釋課題 刻:用小刀挖。 舟:小船。 求劍:找劍。
。2).從課題中提出問題 ①找得到劍嗎? (明確:找不到。) ②如何找劍?用簡潔的話概括回答。 (明確:掏出小刀——繼續坐船——靠岸沿著刻痕找劍)
。3).分析第一自然段 ①學生先朗讀,后在教師的幫助下提出相關問題。 ②這一段寫了什么? (明確:寫了時間、地點、發生的事。) ③船的狀態如何? (明確:船向前航行。) ④掉進江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一不小心”就把寶劍掉進了江里去了。)
。4).分析第二自然段
①學生先朗讀,后教師輔助提出相關問題。
②這一段又寫了什么內容呢? (明確:寫的是丟劍人的表現。)
、蹃G劍人的表現如何呢? (明確:一點也不著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
。5).分析第三自然段
、賹W生先朗讀,后學生自主提出相關問題。
、谶@一段主要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主要寫的是同船人的表現。)
、弁说谋憩F如何? (明確:催他快撈,對他的做法不理解。)
。6).分析第四自然段
、賹W生先朗讀,后自主提出相關問題。
②這一段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寫的是丟劍人解釋刻舟的原因。提示學生注意:“不慌不忙”一詞。)
③放手學生猜測結果 (明確:跳入水里去尋找寶劍,但他永遠也求不到寶劍。)
。7).思考討論
他找得到寶劍嗎?為什么?
明確: A. 找不到劍的基本道理:寶劍掉進江后,他的位置已經固定,而船是行進 著的,人和船舷上的記號都在隨著移動。等船靠了岸,記號所指的位置已經變化了,再按照記號下水撈取,是無法找到寶劍的。 B. 丟劍人的基本錯誤:他不注意根據變化的情況解決問題,還不虛心聽取 別人的意見。)
四、總結
這個寓言諷刺了那些不用變化的眼光處理問題的人,告訴我們做事情一定要注意具體的實際情況,不要犯“刻舟求劍”這樣的錯誤。
五、拓展
刻舟求劍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反義詞: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六、作業
1.背誦《刻舟求劍》
2.寫第11課會寫字:字3、音3、詞3
七、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