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綠教案(精選12篇)
語文綠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會列提綱,并按提綱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描寫綠的詞語。
3、初步了解課文是如何抓住特點寫景物的。
4、感覺西湖景色美,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學難點
領悟“綠色,是生命的顏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簡介本文的寫作背景。
3、簡介本文的時代背景。
寫這篇文章時,南方成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戰爭已在醞釀之中。盡管朱自清并沒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對中國社會的前途,時刻都在關心著;對于以統一為大業的北伐,無疑也是抱支持態度的。他這一時期的思想,基本上還保持著“五四”運動時期青年人勇于進取的勢頭。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則表現為格調的明朗,節奏的明快,滿蓄著“為人生”、“寫實”和昂揚向上的生命活力。《綠》雖然不過是一篇寫景文,但只要仔細品味,還是很容易觸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動著的脈搏,看到一顆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
二、整體感知
1、讓學生通過媒體資源欣賞大自然的綠。
2、聽課文朗讀,想一想在朱自清的眼中“綠”是怎樣的呢?
3、學生聽完課文后,自讀,掃除字詞障礙。
三、品味課文,細節分析
1、思考問題:文章以哪個詞為文眼,點題?
(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第二自然段寫梅雨潭,主要立足哪兩個觀察點,作者觀察到了什么?
(第一觀察點:山邊;觀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觀察點:梅雨亭邊;觀察到了梅雨潭的環境)
3、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沒有直接寫梅雨潭的綠,卻寫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圍的環境?
(描寫梅雨潭周圍的環境,交代梅雨潭的綠的成因,寫“梅雨瀑”是用來作陪襯,以顯出“梅雨潭的綠”尤其令人驚詫。)
4、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個觀察點,看到了哪些景致,運用了什么手法,把對梅雨潭水綠的審美感受描寫得淋漓盡致。
(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點是梅雨潭邊。觀察到了梅雨潭的綠。對綠的總感受:醉人、奇異、似近似遠)
擬人
踞、透、扯、送、鉆、招引、擺弄
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厚積著的綠;(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漣漪)
比喻
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蕩漾)
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波光、軟嫩)
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清澈)
對比
北京什剎海拂地綠楊(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綠壁(太濃)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波(太暗)
裁你為帶贈給那輕盈的舞女
聯想
挹你為眼,贈給那善歌的盲妹
5、文章在結構上有何特點?結尾比開頭多“不禁”一詞,有何表達效果?
(文章在結構上首尾呼應。“不禁”再次表達了作者對梅雨潭的綠的贊美之情,抒發了作者對她的無比喜愛之情。文章從比喻到比較映襯到聯想再到轉換人稱、直接呼告,感情逐漸轉濃,直到不能自已。)
四、探究學習,拓展思維
參照課文讀書動筆示例,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把你認為最為精彩的語句用適當的符號標示出來。
五、美文品讀,合作探究
六、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本文,模仿《綠》寫一篇鑒賞小短文。
語文綠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領略朱自清筆下的梅雨潭充滿生命力、洋溢著勃勃生機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摯充沛的情感。
2、學習作者是如何選用恰當的動詞來點染感情的波瀾,從而達到情隨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綠色之美。培養熱愛大自然,珍惜綠色,珍惜環境的美好情懷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1、學會以段落閱讀訓練帶動全文的閱讀鑒賞的閱讀方法。
2、培養學生欣賞自然美的情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教師導讀、學生討論
教學過程:
一、感知課文
1、導入新課:在臨水騁懷單元我們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見底,領略了黃果樹瀑布巨大的聲響和驚心動魄的氣勢,今天我們一同來欣賞朱先生對水的全新演繹。課件顯示課題
2、熟悉課文
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標段序。
課件顯示問題:
1、建立我 的字詞庫和同學交流。
2、請從課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內容的句子 。
3、請找出兩個能概括梅雨譚綠的特征的詞語 。
二、研讀課文
1、課件顯示問題
課文中有一個從寫梅雨瀑過渡到寫梅雨潭的句子,請找出來。并分析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2、解決問題
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早已沒有瀑布了
(1)從寫開始追捉過渡到寫步步追捉;
(2)明確關鍵句是點明上段寫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襯托美的令人驚詫的梅雨潭的綠。
3、能力訓練
1、學習作者是如何選用恰當的動詞來點染感情的波瀾,從而達到情隨景生,移情于景的。
課件顯示文中幾個重要動詞分析解決問題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吸引)著我們;
--招引緊扣閃閃的綠,似乎它本身用閃閃的綠光在主動招呼誘引游人,動態感強。這正是驚詫的原因之一。反襯了我急于賞綠的迫切心情。吸引則顯得一般。
我們開始追捉(追逐)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閃閃的綠的意思,點點閃光如星星螢火蟲,似伸手可捉。追逐則沒有這層含義。
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彎)下去,
--探身與小心相呼應,準確的描寫了向下走時腳試探性的朝下伸的樣子。
例詞還有鑲、踞、展、浮、送、鉆、扯、揪、攀、裁、挹、拍、撫摩、掬、吻
2、問:對梅雨潭的綠,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出了綠的哪些特點?
明確:
比喻: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厚積著的綠;
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
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樣嫩;
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
擬人: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
寫出了綠的迷人可愛。
對比:綠楊太淡了,綠壁太濃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寫綠的明暗適度、濃淡相宜。
想象和聯想:裁你為帶,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
挹你為眼,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睞
3、課文結構
(1)第二段為第三段鋪墊和蓄勢,強有力地襯托出綠的令人
驚詫的美。
(2)開頭與結尾首尾呼應,強化了感情的力量
三、主題升華
1、通過課件小組交流單元使學生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習如何以情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色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抒發了對綠的由衷喜愛,那么,作者為什么如此熱情的謳歌綠色呢?
2、通過課件我的收獲單元接收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反饋。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
四、拓展延伸
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再次感受綠色之美。培養熱愛大自然,珍惜綠色,珍惜環境的美好情懷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
五、布置作業
摘抄文中所有比喻句,并寫出比喻句的作用,背誦課文第三自然
語文綠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西湖的美景。了解西湖“綠”的特點,體會作者對西湖的獨特感受
2、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學難點:領略花港和靈隱兩種不同的“綠”。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引課:
1、背一背跟西湖有關的詩句
2、說一說帶有“綠”或是相當于綠的意思的字的詩句,比如“柳綠更帶朝煙”、“千里鶯啼綠映紅”。
一、激情導入
1、師:古往今來,西湖以其景色秀麗,傾倒了多少中外游客,西湖的美就在于人工的妝點與自然山水渾然一體;西湖之美,美在清秀。
3、那么,在一位當代女作家眼里,西湖又是怎樣的呢?(.課件出示課題)
二、初讀感悟
1、師范讀
2、提問:如果讓你給西湖一個字的評價,你選擇什么?(綠)
3、作者領略了哪些 “綠”?自由默讀,找一找、劃一劃課文中出現的說“綠”的詞。
4、四人小組交流一下,找到的一樣嗎?
5、.課件出示校對。
三、研讀課文,體會花港和靈隱兩種不同的“綠”。
師:花港和靈隱都有“綠”的特點,可每一處給作者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
(一)感受靈隱的“綠”
1、課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自由讀,找一找,這里哪一句句子是重點句?
2、課件出示“滿目是綠”。
師:“滿目是綠”是什么意思?(到處是綠)找一找作者寫了哪些地方的綠,怎么樣的綠?
3、反饋交流,.課件出示:
隨機點撥:
雨中靈隱的綠是多層次的,“有的綠得發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藍,淺極了,亮極了”,這種綠浸染了周圍的其他景物,使“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溪水在“平穩處也是碧澄澄的”。
隨機指導朗讀:
課文3―5自然段的朗讀,語速宜稍緩,體現一邊讀一邊想象和回味。表現景物的詞語和描寫“綠”的詞語可讀得重些,如,“峰下蜿蜒的小徑,布滿青苔,直綠到了石頭縫里。”句中的“布滿”“青苔”“綠”要讀得重些。有的重音可輕讀,如,“平穩處也是碧澄澄的”中的“碧澄澄的”,要讀得輕些,讓人感受到不忍心擾亂水面的平靜。)
4、小結:作者圍繞“滿目是綠”寫了四種景物,所以寫一處的景色,不能籠統地寫怎么怎么美,要抓住這一處的特點來寫。
(二)感受花港的“綠”
師:靈隱“滿目是綠”,那花港的“綠”又有什么特點呢?
1、.課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2、自由讀,花港的綠有什么特點?(這是一種怎么樣的“綠”?)
3、指名說,交流:有生命力的綠,有著蓬勃生機的綠,活潑的綠(在文章里找一找相關詞句)
花港的綠給人的感覺是“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表現出一種“茁壯的生命力”。是“活潑的,有生命力的”
4、找一找,在花港,作者看到了什么?(.課件出示圖片)
新荷,水珠兒
楊柳是作者看到的嗎?(聯想到的)還有一些是作者感受到的,你能找找看嗎?
5、討論反饋
6、小結:作者寫花港的綠,是通過.寫作者的所見、所感、所想來寫具體的
(三)朗讀的訓練、指導: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讀一讀,想想課文描述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感受。(.課件出示景色,配樂朗讀)
四、小結拓讀,課外延伸
1、小結:綠,是生命的顏色,西湖,到處都是景色,這都需要我們,用心去“領略”。
2、宗璞筆下的西湖是美麗的而又生機勃勃的。古往今來,歷代詩人寫過很多詩篇贊頌西湖的美麗,你知道有哪些嗎?(.課件出示)
《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憶江南》(唐?白居易)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風入松》(宋?俞國寶)……
語文綠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懂得要愛護植物,能正確辨別生活中常見行為的對與錯。
2.愿做小小護綠員,參加愛綠護綠活動,培養幼兒初步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Ppt課件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看圖片(被污染的城市、綠化城市)。
幼兒討論:這兩幅圖片的人在做什么?你比較喜歡哪座城市?如果你是這座城市的人,你打算怎么做?
2.出示圖片(愛護綠化、破壞綠化),請幼兒辨別對與錯。
3.護綠行動從我開始
(1)師:為了讓我們周圍的花草樹木能像我們一樣健康地成長我們應該怎么做?
(2)幼兒自由討論。
小結:護綠行動需要我們自覺抵制一切破壞綠化環境的行為,愛護我們會周圍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從自身做起,從腳下做起,時刻善待綠色生命。
4.認識生活中愛護環境的常見標志,引發幼兒制作標志牌的愿望。
5.教師提供材料,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大膽制作愛護環境的綠色標語牌。
活動延伸
1.將護綠標志牌掛在幼兒園搶眼的位置上。
2.幼兒可以養殖一些盆栽。
語文綠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字,會寫8個生字,掌握多音字“散”。
2、引導學生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并理解課題的含義。
3、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讀中感悟作者對春天的向往、熱愛之情,并懂得要細心觀察周圍事物。
教學重點:
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意識,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并懂得要細心觀察周圍事物。
教學難點:
理解“冬天已經過去,我的夢已被染綠”。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音樂談話,導入新課。
1、播放音樂《春天在哪里》,你聽出這是什么歌了嗎?
2、你從哪里發現春天已經來了?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春天的詩歌。(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本文中的生字詞。
2、分小節指名讀詩歌,檢測文中生字的認識情況。
3、指導學生學習多音字“散”,并口頭擴詞。
三、品讀詩句,體會心情。
1、學生自由讀課文,說說,你從那些語句知道詩歌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
2、指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讀出“我”發現田野秘密的那種喜悅、自豪的語氣。
3、讀最后一句話,說說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激發想像,擴展延伸。
1、連爸爸、媽媽都不知道春天已經悄悄地來了“我”為什么卻能發現?
2、仿編詩歌,仿照詩歌的模式寫一首詩歌。
五、布置作業,鞏固新知。
1、背誦兒歌。
2、收集描寫春天的詞語、詩歌、短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詩歌,談談心得。
1、背誦兒歌。
2、學習了這首詩歌,你發現“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我們應該像他學習些什么?
二、交流資料,豐富知識。
1、交流收集描寫春天的詞語、詩歌、短文。
2、談體會。
三、讀背古詩,延伸課堂。
出示古詩《村居》。
1、圖文結合,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2、讀一讀,背一背。
四、小組合作,學習生字。
1、組合作自學生字。(提醒學生細心觀察易錯生字的筆順、筆畫。)
2、出示“殘、融、囑、散”,討論在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3、給生字擴詞,造句。
4、摘抄詩中好詞、好句。
五、布置作業,鞏固知識。
1、背誦收集描寫春天的詞語、詩歌、短文。
2、抄寫詞語3遍。
語文綠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認識12個字,會寫6個字;學會雙為旁。
3.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了解和認識保護環境、愛護樹木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流利地朗讀課文,認識保護環境、愛護樹木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解題,通過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課。
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
2.借助拼音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子音,不丟字,不加字。
3.繼續指導學生認識自然段(開頭空兩格),然后分段讀課文。
4.找同學讀文,要求正確連貫的讀文。
分析課文
綠是一種顏色,是一種風景,是一種情緒,是一種象征。這道兒歌描寫一棵棵樹匯成了一片綠色,表達了要行動起來綠化祖國的決心和愿望。
這首兒歌只有一節,前半部分用鋪敘手法展開,描繪出綠色的畫卷,后兩句表達自己的愿望和決心:我們都栽小樹苗,齊給祖國添新綠。
詩意理解:
一棵樹、一點綠;十棵樹,一行綠……
1.齊讀(看拼音讀)讀準字音。
2.自由讀,看拼音、漢字對照讀。畫出生字寶寶。
齊讀生字、找生領讀生字、同桌互考生字、開火車讀生字
3.同桌讀
4.指名讀
排比句描繪出一幅綠色的畫卷,有點、有面,細到一棵樹,大到一片樹都是綠色,都是生命的象征。
省略號給為望不到邊的感覺。
5.再讀文,教師引導學生動筆畫,掌握讀的節奏。
引導學生輕松愉快的讀文。
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把他背下來。
三、積累詞語:
引導學生說說,寫寫:
1.你見過那些美好的花草樹木?
2.你打算怎樣為周圍的環境添課題新綠。
3.寫一寫:一棵、一點、一行、一片、一朵、一篇……
板書:
10.綠
一棵、十棵、百棵、千棵、栽樹
第二課時
一、檢查,找同學讀文。
二、生字學習。
1.把書中圈出的生字反復讀幾遍。
2.認讀的字在課文中找出后小黑板展示出來,通過多種方式的讀,認識生字。(齊讀、小組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3.學寫6個字。
指導寫字:重點指導學生觀察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幫助學生認識雙人旁。
片:第一筆要寫成豎撇,第四筆要直。
苗:上下結構。
齊:上下要端正。
三、語文實踐活動:
收集花草樹木種子或欣賞植物。
語文綠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疑難字
2、了解游記通過觀察,抓住景物特征進行記敘、描寫的寫作手法
3、分析文中關鍵的詞語和重要的句子,了解并明確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體描寫的方法,理清寫景順序
4、感受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可見杭州的美是無與倫比的,特別是杭州西湖,它的美,從古到今,有很多文人墨客用詩和文章來贊美。同學們能否回憶一下古人詠贊西湖的詩詞:
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
(二)解釋游記
是記敘旅途見聞的一種散文。它取材范圍極廣,形式靈活多樣,文字優美,風格迥異。一般先交代時間、地點、背景、緣由,然后按時間順序,以游蹤為線索,抓住景物的特點,移步換景或定點換景地記敘旅途所見所聞,情景交融,給人以美的陶冶。
(三)分析課文
1、聽課文錄音,并思考:這篇游記按時間先后和游蹤,記敘了哪幾個景點?寫出了西湖的什么特點?
2、正音
璞(pú)
瀲(liàn)滟(yàn)蜿(wān)蜒(yán)
琤(chēng)
袂(mèi)
3、分析第一段
課文一開始,簡要交代了游湖的原因和時間,點明是第四次游湖了(正以為如此,作者才能盡撥繁冗,深入精微)作者先用了一個排比句“沒有……沒有……也沒有……”,說明了“六月并不是好時候”。讀者看到這里,內心自然會產生一絲隱隱的憾意:來的不巧。但接下來,作者筆鋒一轉,從視覺和嗅覺這兩個角度寫出了西湖初夏風光的別具一格。
(1)六月的西湖給人一種什么印象?作者怎么會發現西湖一種特有的美?這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
六月的西湖在煙雨籠罩中有一種特有的空靈清麗之美。要了解西湖,“實在應該仔細觀賞領略才是”,啟發讀者如何去鑒賞美。
(2)作者通過“仔細領略觀賞”,發現了六月西湖一個什么特點?為什么要抓住這個特點來寫?
抓住了西湖“綠”的特點來寫。原因:
一是六月春光已老,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尚早,“綠”正是此時西湖的主宰,
二是前人關于西湖的詩文早已汗牛充棟,作者另辟蹊徑,引導讀者探求西湖內在美。
4、分析第二段
指名朗讀,思考:作者寫了靈隱哪些處所的哪些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
(討論交流,形成板書)
作者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表現了綠的廣漠無際,滲透到了每個角落。先虛寫對綠的感受,“綠意撲眼而來”,似乎“雨絲兒也都是綠的”,再實寫綠的景物,道旁古木,飛來峰上樹木,峰下小徑,亭旁溪水,無一不是綠的天地。作者由近及遠,從上到下,次第寫來,為讀者構筑了一個綠的世界。
靈隱綠“撲眼而來”,連“雨絲兒也都是綠的”,“直綠到了石頭逢里”,亭下溪水也流淌在“一片綠色的景中”,無處不綠,觸眼皆綠,具有一種逼人的氣勢。
地點
景物
特點
語文綠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學習運用比喻、對比、想象等手法多側面寫景的方法。
2、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創新能力。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
課文第三自然段。掌握比喻的基本特征,領會本體、喻體的相似點;了解對比寫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想象所創造的新形象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在創造“綠”的形象和意境中,比喻、對比、想象、聯想等手法所起的作用。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1、大千世界,五彩繽紛,同學們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歡的顏色,你們喜歡什么顏色?為什么喜歡它?(學生回答)
2、以一種顏色為描寫對象和以雨中登泰山為描寫對象,哪一種更難寫?為什么?
明確:前者難寫,因為形態少變、色彩單一,難以展開描寫,這叫“難寫之景”。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語言大師,是一位狀難寫之景的高手。(幻燈片2作者介紹)學習本文,就是學習名師對形態少變,色彩單一的景物怎樣進行描寫,怎樣用比喻、對比、想象等手法進行表達,以便“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
二、理清總體思路
1、從全文四個自然段中,找出一個能概括全文內容的句子。
明確:“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本句能否把“驚詫”換成“驚訝”,為什么?
明確:不能,因為“驚詫”是十分驚訝,比“驚訝”程度重。那么是什么東西讓作者感到十分驚訝呢?綠,梅雨潭的綠。為什么十分驚訝?因為梅雨潭美極了,奇異極了。
2、作者在寫梅雨潭的綠之前寫了什么
明確:梅雨瀑。(幻燈片3遠眺瀑布、4坐觀水花、5細賞碎玉)既然本文主要寫梅雨潭的綠,那么寫瀑布目的是什么?抓住第二段中的關鍵語句回答,“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梅雨瀑是梅雨潭及其綠形成的原因。文章第三段還有一句道出了寫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瀑布就在襟袖之間,卻視而不見;瀑水那么響,卻聽而不聞。心中只有什么?只有潭水的綠。瀑布那么美,如飛花碎玉般,使人驚詫,但潭水的綠更令人驚詫。寫瀑布,作者用襯托的手法突出潭水綠的美。
三、分析重點段(第三自然段)
大家邊聽(一生讀“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著實可愛”)邊看書,從中找出兩個能概括梅雨潭綠特征的詞語,看看什么樣的綠,讓作者十分驚詫。
明確:奇異、醉人。奇異、醉人的綠正是文章要寫的重點。這段細致地描寫了梅雨潭綠的美。
1、梅雨潭的綠那么美,在這段里,作者先從行動上寫對綠的渴求、追捉;然后從心理上寫綠的奇異、醉人。心中已沒有瀑布了,心被綠占據,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以致深情贊美“醉人的綠呀”,“滿是奇異的綠呀”,幻想張開兩臂抱住她(綠),接下來主要從整體寫綠的特點:大、平、厚。
2、用三個比喻寫綠的特點
①一喻:“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從水波的角度寫綠的細膩、柔美。為什么不說“像少女的裙幅”?少婦沉靜平和,少婦的裙幅長而平展,才會“拖著”,用“像少婦拖著的裙幅”一句,準確地繪出了梅雨潭“細柔”的波紋形態,沉靜、飄逸的神韻;而少女是天真活潑、爽朗熱情的,則與梅雨潭特點不相吻合。
二喻:“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從水光的角度寫綠的明亮、軟嫩。
三喻:“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從水色的角度寫綠的溫潤、清純。
②比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本體和喻體之間有相似點,這里三個比喻就抓住它們相似點來寫,寫出綠的特點。在這里作者從不同角度多方面來比喻,這叫博喻。博喻是連用幾個比喻共同說明一個本體,可以強調這一個本體,給人深刻印象。
3、用四組對比寫綠色濃淡相宜,波光明暗適度
②思考:想一想用蘇軾的一首詩來描寫西湖的波。
明確:“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濃抹總相宜。”
作者為什么選取淡濃相宜的西湖波作對比呢?
明確:以美襯美,突出綠的不尋常,是“奇異”的綠。面對這樣的綠,難怪作者要抒發感嘆“比擬不了”,扣題說明綠是令人驚詫的。
4、用三個想象把梅雨潭綠之美提到神妙高度
①一想象:裁為帶,贈舞女,綠具有神奇的作用,使舞女臨風飄舞,舞姿翩翩。
二想象:挹為眼,贈肓妹,綠成了盲妹最需要的東西,綠可以還她美好,盲妹因而明眸善睞,顧盼神采飛揚。
三想象:化為姑娘,拍著你,撫摩著你,作者滿懷深情的為潭水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女兒綠”,這是仿照寶石“祖母綠”而起的,將“女兒綠”換成“祖母綠”如何?“祖母綠”給人一種老氣橫秋的感覺,如同一個歷經滄桑、面目枯槁的老婦人,而“女兒綠”清純、鮮活、靈動,如同一個少女亭亭玉立的站在眼前,作者這里表達了頌揚青春、贊美活力的高尚情懷。
②這三個想象創造新的形象和意境,把綠上升到一種美好的境界。
梅雨潭的綠是如此的醉人、宜人、驚人,真讓人心馳神往,幻想張開兩臂抱住她。綠到這種程度,難怪作者在篇末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四、創新性練習
本文運用比喻、對比、想象等手法來寫景,前兩種寫法平時大家常接觸到,今天我們側重想象能力的訓練。現在請大家根據古詩“野渡無人舟自橫”、“深山藏古寺”,充分發揮想象,構思一幅畫,用語言將它表達出來。
五、總結
形態少變、色彩單一的綠在朱自清筆下情一樣的深,夢一樣的美,表達了他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這得益于作者獨特的寫景方法。從這節課我們可以總結一些規律性東西:
語言文字無法直接表現的內容,可通過比喻、對比,可以借助想象,還原為視覺形象,因而選擇生動的比喻、進行恰當的比較、展開豐富的想象,便成為作家摹形狀色的得力手法。
六、作業
寫一寫我們的金少湖
語文綠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在快速閱讀中,捕捉有價值的信息。
2.學習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突出主題的寫作技巧。
3.了解“綠墻”的創意和價值。
【教學重難點】
1.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綠墻”的價值。
2.通過閱讀,理解“綠墻”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價值:綠化美化城市、保護生態環境、減噪防塵、凈化空氣、調節溫度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播放音樂,出示幾幅綠墻圖片,組織學生思考:“聽著這優美的旋律,看著這樣幽深的畫面,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后,教師明確:
2.在我們還沉醉于文明的祖先留下的紅墻碧瓦、深宅大院的時候,我們似乎漠視了世界正悄悄的開放;當我們城市建設中的圍墻在一步步地吞噬著寶貴的土地的時候,世界上早已是風行綠墻了。綠墻不但美化了環境,裝飾了家園,更保護了土地,凈化了環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宋淑遠的一篇文章《環球城市風行綠墻》,去感受一下這綠色圍墻。
二、整體感知
1.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在文中各段前標好段序,畫出生字詞和不理解的詞語,掃清字詞障礙。
2.引導學生讀第1、2兩個自然段,明確中國圍墻的特點。
提問:這些數字給你一種什么感覺?你是否曾經想過?作者是如何形容的?
3.引導學生閱讀3、4兩個自然段,體會外國圍墻與中國圍墻的不同之處。
4.引導學生閱讀5--13段,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弄清下列問題:
(1)這幾段與3、4兩段是什么關系?
(2)作者以哪幾個國家為例介紹外國圍墻的特征的?
(3)這些國家的圍墻各具有怎樣的特征的?
(4)這些“綠墻”有什么樣的共同特點?在環境保護方面有什么樣的價值?
(5)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它們各具有什么樣的作用?
5.小組討論后質疑、師生答疑。
6.小結性提問:造成中外圍墻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作者認為現代中國城市應該提倡建筑怎樣的圍墻?
8.教師小結后強調,我國以綠墻代替磚墻,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環保的需要。中國建造綠圍墻勢在必行。國務院早就出臺了城市綠化條例,把城市綠化建設納入了城市總體規劃。
三、研讀探究
1.找一找
文章在講解說明對象“綠墻”時,為了將其說明清楚,用了一些說明方法,請學生找一找,并說出運用這些方法的作用。(學生討論交流)
作比較、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詮釋等
(1)作比較
從全文來看,中外圍墻的比較,庫里蒂巴市戰前戰后綠化的比較,都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通過比較來增強說服力。
(2)舉例子
作者為了說明環球城市建設綠墻的情況,舉了世界各國的典型例子。在說明巴西綠墻建設的成果時,又舉了巴西利亞被聯合國定為“人類文化遺產”,庫里蒂巴市被命名為“生態之都的例子;在說明澳大利亞
教案《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環球城市風行綠墻》教案》,
的建設成果時,舉了墨爾本和悉尼的例子。這樣例中有例,環環相扣,使說明更加具體可感。
(3)列數字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公共單位的圍墻總長500多萬千米,可繞地球125圈,占地面積1100多平方千米,加上兩側墻腳不能利用的死角,共達3350平方千米。說明公共單位圍墻之長,圍墻的占地面積之大,使人觸目驚心。
庫里蒂巴市人口雖然從戰后的50萬猛增到150萬,人均綠地面積卻從0.5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說明人口大幅度增加,人均綠化面積也大幅度增加。
(4)做詮釋
所謂“綠色圍墻”,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磚、石或鋼筋水泥“砌墻”。介紹了什么是“綠色圍墻”。
2.說一說
師:“或許有的同學會說,即使文章用再多的說明方法,講解得再清楚,我也不會喜歡學說明文。因為它的語言既不象記敘文那樣生動形象,也不象議論文那樣字字飽含哲理,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定說明文語言的一些重要特色。”
請學生合作找一找文中一些句子,說一說本文的語言特點。
(1)語言準確嚴密
①綜觀各國城市,中國與外國最大的不同就是圍墻。
“最大”表明圍墻的不同是最突出的,但不排除其它特點。
②中國筑墻已有幾千年歷史,筑墻雖有安全分界的功能,但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已無多大作用。
“多大”說明在安全分界方面還有一點功能,但功能已不大。
③這種植物不僅具有審美價值,而且可以減少噪音和空氣污染。
“不僅……而且……”表遞進,強調植物墻具有可減少噪音和空氣污染的功能。
④“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人均綠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句中“近”一詞表明接近百平方米,是概數。
(2)語言生動形象,有情趣
①砌墻壘門的材料是填滿泥土的塑料磚,磚的孔洞向外,內植花草蔬菜。苗木出土后,伸出洞外,彎曲向上吸取陽光,怒放各色花朵,結出苞米棒、向日葵、辣椒等,長短不一地垂掛著絲瓜、葫蘆等,一墻青菜,滿門鮮花。
擬人:生動形象,充滿情趣。“垂掛”準確地寫出了形態。“青菜”、“鮮花”色彩鮮明。
②“綠場地上龍牙樹高僅60厘米,橫生的枝杈抱成一團,剪平如枕木橫陳,怒放綠葉,形如草質臺地”一句,動詞“抱”和“怒放”的運用,比喻句“剪平如枕木橫陳”和“形如草質臺地”的描繪,使語言顯得生動、形象。
四、課堂小結
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人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意識越來越強烈。世界也一天比一天綠。
今天我們所學的是利用綠色圍墻來美化環境,同學們對這個顯得日益重要的環保問題的看法有什么好的建議或者觀點嗎?
五、拓展延伸
有人認為,中國的圍墻,如北京故宮和各地的寺院黃色的墻,顯示出肅穆的氣氛,江南水鄉的粉墻黛瓦,北方深宅大院的風火墻,都別有一番韻致,中國墻文化自有其內涵,你怎么看?用筆寫下來。
六、板書設計
語文綠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綠》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本文特點這篇散文精巧縝密的構思、優美明快的語言極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賞;同時它又篇幅短小、內容淺易,適合鑒賞。教法設計:美文美讀,在讀中品、讀中悟是本課的指導思想。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目的,重在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本課的設計理念。我校學生語文基礎差,語文尖子不多,特別體現在學生學習不主動,參與意識不強。依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所以要抓好文本閱讀,在此基礎上對重點文段進行解讀探究,著重學習多角度細致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相關課程標準: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兩首詩歌的內容及聯想、想象的寫法。
2.通過對比閱讀感悟詩歌意象的特點。
評價任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2.體會詩歌簡練貼切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課
有人說: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用發現的審美的眼光去觀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風花雪月、小橋流水,皆可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記散文《綠》,體會那綠意盎然、充滿活力的秋水之美。
自讀課文,整體感知1.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課文。
學生可默讀、小聲讀、朗讀,并在課本上標畫生字和令自己耳目一新的詞語、句子。2.檢查下列生字詞掌握情況。
指名朗讀,糾正誤讀字音,全班齊讀。
亭踞(jù)薄(bó)陰幾綹(liǔ)棱(léng)角
塵滓(zǐ)皺纈(xié)什剎(shíchà)明眸(móu)
善睞(lài)挹(yì)掬(jū)二、合作探究
1.作者寫景的立足點有哪幾個?每個立足點的觀察角度是什么,分別寫了什么景物?
學生活動:學生先獨立在課本圈畫,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小組推薦代表班內交流。
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可用多媒體展示下面內容:
第一個觀察點:山邊觀察角度:仰視觀察的景致:梅雨瀑聽—花花花花的聲音看—一帶白而發亮的水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第二個觀察點:亭邊觀察角度:平視觀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圍的環境:從亭,山,云,巖,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環境。第三個觀察點:潭邊觀察角度:俯視觀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綠教師:把三個立足點所繪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懸瀑、飛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圖”。2.全文只有四個自然段,你以為,要把握全文的重點,關鍵句是哪一句?那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學生能較容易找出:“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①教師追問:這一句的關鍵詞是哪個?
答案提示:“驚詫”
②教師再次追問:文章的開頭與結尾兩段都用了幾乎相同的一句話,不同在哪里?是不是簡單的重復?作用是什么?這兩段話可以對調嗎?
學生舉手發言。
參考答案:
a、第一段中的“驚詫”前多了一個“不禁”;
b、這兩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復修辭手法的運用;
c、不能對調,因為“不禁驚詫”是作者在熱情地描繪梅雨潭之綠,抒發自己對她的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實的流露,是行文的必然。
3.文章開頭就直抒胸臆:“我驚詫于梅雨潭之綠了”,但卻沒有直接寫梅雨潭之綠,而是先寫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圍的環境,到了第三段才濃墨重彩的寫梅雨潭的綠,你認為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處理方式:學生現在練習本上整理答案,力求措辭準確、語言流暢。教師隨即選幾名學生的答案在實物投影上展出,教師點評。
多媒體展示參考答案:襯托,這是一種烘云托月的寫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圍的亭、山、云、巖、草的美來襯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襯,以顯出“梅雨潭的綠”尤其令人驚詫。其次描寫梅雨潭周圍的環境,交代梅雨潭的綠的成因。
當堂檢測
1.為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填寫漢字。
亭踞(jù)薄(bó)陰幾綹(liǔ)什剎(shíchà)
塵(zǐ) 皺(xié) 明(móu) 善(lài)
2.填空。
(1)《綠》全文只有四個自然段,全文的重點,關鍵句是。文章的文眼是一詞?
(2)開頭和結尾,頭和結尾的句子幾乎一樣。開頭是
結尾多一個詞是,這樣寫有何作用。,
(3)全文寫景時選了三個觀察點,由遠而近是:
附:板書設計
綠朱自清
文眼:“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真情的流露
襯托描寫環境,交代成因。梅雨潭的綠
何若玉
語文綠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圈點批注等讀書動筆的基本方法,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
2、品味課文的語言風格,反復揣摩句子的深刻含義。
3、積累一些詞語和詩句,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課文的語言風格,反復揣摩句子的深刻含義。
三、教學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大千世界,五彩繽紛,同學們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歡的顏色,你們喜歡什么顏色,為什么喜歡它?能說幾帶“綠”的成語來嗎?(燈紅酒綠綠草如茵綠林好漢桃紅柳綠青山綠水青枝綠葉綠肥紅瘦花花綠綠綠葉成蔭粉白黛綠橙黃橘綠穿紅著綠綠林大盜花紅柳綠紅情綠意……)
2、綠色是大家喜歡的顏色,因為它是生命的象征,但大家聽說過“女兒綠”,觀賞過它嗎?如果沒有,就請隨我一同走進朱自清的《綠》,從中去尋找答案。
(二)簡介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著有《朱自清文集》。代表作品有《背影》、《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檢查預習:掌握下列生字詞
踞(jù)薄(bó)陰綹(liǔ)棱(léng)角穹(qióng)塵滓(zǐ)皺纈(xié)
什剎(shíchà)明眸(móu)善睞(lài)挹(yì)掬(jū)
(四)初讀感知,梳理文路。
1、用3分鐘略讀全文,完成下列問題:
(1)標示出第一、四自然段的關鍵詞。(用△符號)
(2)第二、三自然段分別主要寫了哪個景點?(寫旁批)
(3)四個自然段中哪個是重點段?(寫旁批)
(4)第二、三自然段所寫的景物有什么關系?(寫旁批)
明確:
(1)關鍵詞:第一段,“第二次”“驚詫”“梅雨潭的綠”;第四段,“不禁”。
預設問題:“驚詫”于梅雨潭的綠,是因為綠得“奇異”;第一次來仙巖游是春天,春水綠波,難道綠得不“奇異”嗎?
體會:作者兩次來仙巖景同色異,綠——是作者驚異的原因。開門見山,點題,留下懸念。結尾“不禁”二字,與首段呼應。
(2)梅雨潭梅雨亭梅雨潭的綠
(3)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著重描繪了梅雨潭的綠
(4)梅雨潭和梅雨亭是梅雨潭綠色的'所在地,描繪梅雨潭和梅雨亭就及好地為梅雨潭的綠色作了鋪墊和襯托。
(五)深入研讀,品味語言。
讓我們看看朱自清先生當年在溫州游仙巖梅雨瀑時寫下的散文佳作《綠》,是怎樣將一潭綠水寫得生動逼真、活靈活現的。第三段作者是運用什么方法摹寫綠的?對綠的總感受:醉人、奇異
一、比喻:
她松松地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著,像涂了……那樣嫩。
她又不雜些塵滓,宛然一塊……猜不透她。
潭水的特征:連設六喻:“荷葉”、“裙幅”、“明油”、“雞蛋清”“碧玉”、“藍天”。從不同角度刻畫同一形象梅雨潭的綠:厚積、細膩、柔美、明亮、嬌嫩、溫潤、清純等特點。
預設問題:
1、“像少婦拖著的裙幅”,作者為什么不說“像一條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請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潑,明朗爽快;少婦沉靜寡言,脈脈含情。】【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婦的裙幅長而皺纈,要“拖”。】
2、那么“像少婦拖著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繪了潭水波紋的形態的“細柔”外,還傳達了哪些神韻?(沉靜羞澀,脈脈含情……)
小結:我們眼前好象出現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婦,略施粉黛,長裙拖地,腳步輕盈,款款而來,多美啊!
二、比較
1、為了突現這綠的“奇異”、“醉人”——,又將哪些地方有名的綠與梅雨潭的綠進行對比的?
什剎海的綠楊“太淡”
虎跑寺的綠壁“太濃”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太暗”
2、小結:梅雨潭的綠是——濃淡相宜、明暗適中,梅雨潭的綠美得恰到好處,可說是“增之一分則太濃,減之一分則太淡,著光則太明,去色則太暗”。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綠是能和梅雨潭的綠相媲美的。蘇軾曾有一首詩來描繪西湖的波——《飲湖上初晴后雨》,會背嗎?
3、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三、聯想擬人
1、按理說,文章到此應該結束了。但作者這時卻說:“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作者仍然是意猶未盡,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可能是作者實在是太喜愛梅雨潭的綠了,正是這種熾熱的情感,點燃了他想象的火花。那么作者由此生發了哪些奇妙的聯想和想象哪?
聯想是——“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
這一聯想寫出了綠的——奇異、鮮潤的特點。
想象和擬人是——“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
這兩句寫出了綠的輕盈、清澈、含情特點。
2、“……若……”什么句式啊?——假設。
請大家模仿這種假設的句型,抓住“綠”的特點,運用大膽的想象,寫一兩句贊美綠的話。
預設問題的答案:
生1: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釀你以為酒;我將贈給那吟詩的高手,他必能詩興大發了。
生2:那醉人的綠呀,我若用你以為種;我將贈給那善良的農夫,他必能稼穡滿園了。
生3: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制你以為裙,我將贈給那善良的山妹,她必能光彩照人。
生4: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治你以為墨,我將送給那善繪的丹青,他必能妙手天成了。
3、作者滿懷深情地為潭水起了一個名字—“女兒綠”,是仿造玉石“祖母綠”而成的一個名字,將“‘女兒綠”換成“祖母綠”,如何?
預設答案:
“祖母綠”給人一種老氣橫秋的感覺,如同一個歷經滄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兒綠”清純、鮮活、靈動,如同以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韻悠長。
4、作者怎么會想到這個名字呢?
參考: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著梅雨潭的綠有著“女兒”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猶如含苞欲放的花朵,體態輕盈,膚色亮潤,品貌清純,愛唱愛跳,充滿活力,愛逗愛鬧,洋溢青春氣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兒紅》,歌詞意思是:南方米酒之鄉,父母生下女兒,便在地下深埋一壇米酒,女兒長到十八歲,蒙上紅蓋頭出嫁時,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親朋,送女出嫁,因此這酒就叫“女兒紅”。“女兒綠”大概由“女兒紅”而來。
小結:
像朱先生這樣用比喻、比較、聯想和擬人來描繪色彩的,在詩詞中屢見不鮮,請大家聯想舊知,舉出一些例句來。
預設答案:“霜葉紅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唐朝孟浩然《過故人莊》。“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枚《江南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朝宋祁的《玉樓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朝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語文綠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對應生活學習理解生字生詞和優美的語句。
2、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作者觀賞梅雨潭的情景,觀賞綠的情景,認識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景,學習作者觀察自然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自然,學會觀察生活認識生活。
3、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運用烘托和襯托的方法表現梅雨潭的綠,培養學生表現自然表現生活的能力。
4、感悟生活,品味語言,學習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2
教學難點:教學目標3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本課目標。(1分鐘)
1、綠色是大家喜歡的顏色,因為它是生命的象征。但綠也有深淺濃淡等不同。你們注意觀察了嗎?你們可能不會觀察。今天我們學習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綠》,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綠表現綠的。
2、揭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可用多媒體顯示)(1分鐘)
1)、對應生活理解生字生詞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字生詞。
2)、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作者觀賞梅雨潭的情景,觀賞綠的情景,認識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景,學習作者觀察自然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自然,學會觀察生活認識生活。
二、學生自讀、自主感悟生活,老師巡視、督促,鼓勵學生多問,培養學生勤學多問的習慣。(10分鐘)
學生自讀課文、自讀注釋、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感悟生活、質疑提問,探究自讀問題“課文反映什么生活”和“梅雨譚綠的特點怎樣”等,準備對話交流。但關于作者和寫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讓學生自讀一下就行。
三、和諧交流,共同提高。(30分鐘)
1、檢查朗讀,學習朗讀。先品聽朗讀錄音,后指名學生朗讀,并點評。
2、交流學習生字生詞,對應生活理解生字生詞。
1)讓幾個學生讀生字,并糾正錯誤讀音,想象生字反映的生活情景。
踞(jù)薄(bó)陰綹(liǔ)棱(léng)角
穹(qióng)塵滓(zǐ)皺纈(xié)什剎(shíchà)
明眸(móu)善睞(lài)挹(yì)掬(jū)
2)、多媒體顯示生詞和解釋,讓學生對照解釋用自己的語言配合動作表情說說生詞反映的生活情景,檢查學生理解詞語情況。
驚詫:驚訝詫異。
鑲:把東西嵌進去或在外邊加邊。
綹:量詞。
塵滓:這里指雜質。
蘊蓄:積累或包含在里面而未表露出來。
3、共同感悟生活,解決“課文反映什么生活”的問題,讓學生說說課文反映的生活,說說自己的認識和感悟,同時老師追問。學生發言和老師追問略。師生對話,思想交鋒后,根據預設要點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學生發言后,多媒體顯示內容要點)
課文反映作者第二次到仙巖梅雨譚在梅雨亭看梅雨瀑的情景,反映作者在梅雨譚觀賞梅雨譚奇異的綠的情景,反映梅雨譚奇異的綠,反映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景。為了促進學生思考,追問:你覺得梅雨譚的綠怎么樣?你能描繪得出來嗎?共同探究,思想交鋒略。
4、共同探究自讀問題:梅雨譚綠的特點怎樣?共同探究,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
這是梅雨譚特有的綠,這是梅雨瀑特有的綠。“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她松松的皺纈著”、“她輕輕的擺弄著”、“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少婦的裙幅,像初戀的處女的心,“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宛然碧玉。不淡不濃,不明不暗,不像什剎海綠楊那樣太淡,不像虎跑寺‘綠壁’那樣太濃,不像西湖太明,不像秦淮河太暗。真是恰到好處。
四、結語,布置作業。(1分鐘)
1、抄寫生字生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本節課學習目標。(2分鐘)
1、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運用烘托和襯托的方法表現梅雨潭的綠,培養學生表現自然表現生活的能力。
2、感悟生活,品味語言,學習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
二、學生自學、自主感悟生活,解決“課文怎樣反映生活”的問題,老師巡視、督促,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培養學生勤學多問的習慣。并品味語言,點對點遷移運用作者表現綠的方法反映生活,培養自己表現生活的能力。(12分鐘)
學生自讀、感悟、提問,老師指導答疑,師生準備交流。
三、和諧交流,共同提高。(30分鐘)
1、共同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發動學生說說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進行交流。學生發言,老師追問,思想交鋒后,為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
1)、運用比喻來反映梅雨潭綠的美。綠是無形的,難以捉摸的。但作者運用比喻把它的“形”反映出來了。一篇短文中就用了二十多個比喻。如把梅雨潭的綠比做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一塊溫潤的碧玉,一塊融化了的蔚藍的天。再如作者說“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像少婦的裙幅,像初戀的處女的心,“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宛然碧玉。這些比喻從不同角度對梅雨潭綠的亮度、純度等加以表現,反映梅雨潭醉人的綠和醉人的美。
2)運用襯托和烘托的手法來反映梅雨潭的綠的美。文章題目是“綠”,文章贊美的中心是梅雨潭的綠。可是開篇之后卻花較多的筆墨寫梅雨潭,又寫山,寫巖,寫亭,寫天,寫草,這些都是為了襯托梅雨潭的美,又是為了襯托梅雨潭綠的美。為了表現梅雨潭的綠恰到好處,作者還以北京什剎海綠楊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綠壁”的太濃,西湖波的太明,秦淮河的太暗進行襯托,反映梅雨潭的綠明暗適度、濃淡相宜,恰到好處。追問:生活中許多無形的難以捉摸的東西不好反映出來,你打算怎樣反映?共同探究,思想交鋒略。
3)、課文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作者熱情地反映了梅雨潭的綠,抒發了自己對梅雨潭綠的傾慕和向往,表現作者對新生活的希望和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作者先是融情于景,把強烈的感情傾注在描寫中。如作者對梅雨潭的描寫。作者還直接抒情。如課文第三段結尾的一段較長的直接抒情,抒發的感情十分強烈。作者一連用九個“你”,又用了“拍”“撫”“掬”“吻”等富于親切感、抒情性極強的動詞,極為充分地表達了作者對那“醉人的綠”的愛戀之情。
2、品味語言,學習課文準確生動的語句。品味語言的方法是對應生活,感悟生活,把語言反映的生活情景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這種方法和理解字詞、課文的方法是一脈相承的。重點品味下面五句話的含義:
(1)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追問:“踞”和“浮”反映了梅雨亭怎樣的位置特點?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踞”和“浮”都準確地反映了梅雨亭的位置,把梅雨亭突出山巖凌駕空中的特點反映出來了。)
(2)、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的鉆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追問:“送入”和“鉆”反映潭水有什么情味,反映作者有什么情味?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說明潭水有情有意,對游人喜愛有加。這是擬人手法,其實是反映作者對潭水喜愛有加,對綠喜愛有加。)
(3)、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追問:梅雨潭的綠怎么會“招引”我們呢?我們能“追捉”綠嗎?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梅雨潭的綠之所以能“招引”我們,是因為梅雨潭的綠太有無窮的魅力了,以致我們要追捉她了。)
(4)、我用手拍著你,撫摸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你了。
(追問:“拍著你”“撫摸著你”“吻著你”說明了什么?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說明作者對梅雨潭的綠喜愛至極。這是作者直接抒情。)
3、點對點遷移運用,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這篇課文最值得稱道的是作者把無形的不可捉摸的“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來。其反映綠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生活中有許多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東西,需要我們來反映。今天,我們學習運用襯托和烘托的手法,反映晚霞的“紅”,也把自己觀察的感受和感情表達出來。烘托是從周圍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寫對象,是渲染;襯托是兩件相同的事物,進行比較,有正面比較和反襯,突出描寫對象。如這樣的雨天,烘托出了她憂郁的心情。這兩株憔悴的梅花襯托出了繁茂的桃花。用什么來烘托晚霞的紅呢?可以描寫傍晚的天空、白云、高山等來烘托晚霞。用什么來襯托晚霞的紅呢?這就要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文章題目可以是《晚霞》。
五、結語,布置作業。(1分鐘)
1、完成點對點遷移運用的作文。
2、課外閱讀朱自清另外作品一篇,做好筆記,準備交流心得。
附(讓學生看看,不必講解):
1、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藉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
1916年考進北京大學預科學習,參加五四運動。
1925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致力古典文學研究,從事散文創作。
1931年至932年留學英國。抗戰前對前途充滿勝利信心。抗戰勝利后,反對國民黨打內戰。
1948年6月,在拒絕“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簽字。臨終前囑夫人:“有件事要記住,……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
8月12日,在貧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澤東高度評價他說:“我們中國人民是有骨氣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慨。”
2、時代背景介紹。
《綠》,寫于1924年。當時,南方成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戰爭已在醞釀之中。盡管朱自清并沒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對中國社會的前途,時刻都在關心著;對于以統一為大業的北伐,無疑也是抱支持態度的。他這一時期的思想,基本上還保持著“五四”運動時期青年人勇于進取的勢頭。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則表現為格調的明朗,節奏的明快,滿蓄著“為人生”、“寫實”和昂揚向上的生命活力。《綠》雖然不過是一篇寫景文,但只要仔細品味,還是很容易觸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動著的脈搏,看到一顆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