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教案(精選9篇)
交響樂教案 篇1
教學對象:
初一
教學時間:
30分鐘
教學目的
(1)了解貝多芬及其主要代表作品,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2)通過欣賞作品,使學生了解古典主義音樂的基本特征
(3)通過欣賞作品,體會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 教學重點:欣賞作品,使學生領略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對生活現象與自然現象的感觸 教學難點:理解作品中的音樂主旨和情感
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音樂家?好,同學們都回答的很棒,那今天我們要了解的音樂
家是貝多芬及賞析他的作品《田園交響曲》
(2)貝多芬簡介(請同學們說說“你所知道的貝多芬”)
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和鋼琴家之一,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
位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稱為“維也納三杰”。他是集古典主義于大成,開浪漫主義于先河的音樂巨人,他的音樂與時代和命運緊密相連,他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圣”
(3)作品創作背景
作于1807-1808年,這首交響曲表現了貝多芬細膩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摯愛。貝多
芬從1792年從波恩來到維也納,在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幾乎都在這里寫成。貝多芬在維也納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維也納。在值得紀念的貝多芬生活遺跡中,有一處是著名的“貝多芬小路”,這條小道之所以著名,不僅是因為貝多芬常在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響曲就是在這里產生靈感并構思的。
(4)樂曲特點
F大調第六交響曲是貝多芬交響樂中唯一的標題音樂。所謂標題音樂是指音樂具
有故事性,情節性,表現文學概念或繪畫場面。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被認為是標題音樂的典范。貝多芬對這部交響樂加的標題是“田園生活的回憶”,他在總樂譜的扉頁上特別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現,而不是音畫”。貝多芬怕人們誤解他的音樂,更明確地說:“《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強調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臨摹自然。
(5)樂曲賞析 F大調第六交響曲共分五個樂章,每個樂章各有一個小標題。其中,第三,四,
五樂章連續演奏:
第一樂章: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調,2/4拍子,奏鳴曲
式,音樂在平靜安寧的氣氛中進行,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反復交替,形成恬靜清
新的自然美景,音樂自然流動,沒有強烈的力度變化,表現出人在大自然的懷抱
中得到的精神安寧。
第二樂章:在溪邊。很快的行板,描寫的是“溪邊小景”,降B大調,12/8拍子,
奏鳴曲式。這是一個描寫靜觀默想的樂章,音樂富有詩意。
第三樂章:鄉村歡樂的集會。快板,F大調,3/4拍子,諧謔曲。這個樂章的主
題是如牧笛風格的旋律,單純活潑,表現了歡笑的鄉民來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
歡樂的舞蹈。
第四樂章:暴風雨,快板,f小調,4/4拍子。
第五樂章:牧人的歌。小快板,F大調,6/8拍子,回旋的奏鳴曲式。樂章的主
題恬靜開闊,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現了雨過天晴之后的美景。
(6)欣賞視頻,并學會哼唱主題旋律。
(7) 同學們談學習后的感受
(8)教師寄語
交響樂教案 篇2
探究
1、生機勃勃的鳥島,請說說鳥島的生機勃勃表現在哪兒。
鳥島的生機勃勃表現在:花叢樹下,草坪操場,運動衫、彩裙飛翔的、流動的身影,旋轉的舞步,亭亭玉立的風姿,像鳥兒款款低飛;歡快的躍動,像鳥兒展翅的舞蹈,恬靜的棲息。歌聲,笑語,在海潮的喧嘩中,鳥兒傾心地鳴轉。
2、本文最顯著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比喻是本課最顯著的寫作特色。
感悟
3、排列的桌椅,是一格又一格的蜂房,井然有序.上課鈴一響,你一格,我一格,大家坐好,在老師的引領下汲取,在各科的書籍里尋覓.時而循著歷史的長河飛向遙遠的古代,時而飛翔在當今的科學天地;時而書聲瑯瑯,時而書寫沙沙.在知識的大海里采擷,探索,積累,像金色的小蜜蜂在花海里采集花粉,嗡嗡嚶嚶地飛鳴,渴求.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儲積著蜜.
這一段把教室比作甜蜜的蜂巢。這看似僅從外形上作的比喻,實則內涵豐富,不但包含對教室傳授知識的謳歌,還隱含了對學生在這里勤奮學習的贊揚,讓我們感受到教室是孩子們的知識園。形象生動,讓人印象深刻,過目不忘.
4、
(1)下課了,校園,像一個鳥島.美的交響曲回旋在這一片樂土上.啊!一個生機勃勃的鳥島.
(2)一年一度教師節,老師的辦公室上,飛來彩色的花瓣.啊!飛來的花瓣,變成一朵朵馥郁的鮮花,開在老師的心間.
(3)把校園比作了生機勃勃的鳥島。通過一串排比和比喻,把孩子們的快樂展現得淋漓盡致。
(4)把學生寄給老師的賀卡比作花瓣,表現了學生對老師的熱愛,以及老師對學生的祝愿,讓我們感受到校園是洋溢著濃濃師生情的家園。
交響樂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祖國文字的美好,以及作者對校園的熱愛、贊美。
2.揣摩作者的寫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仔細觀察校園的人、事、物。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情
同學們,每天我們都在這鳥語花香、朝氣蓬勃的校園里學習、嬉戲、快樂成長。那么,在你們看來,咱們的校園像什么呢?
有人認為,校園就像一曲美妙動聽的交響樂。(板書課題)請大家齊讀課題。哪位同學對交響樂有所了解,請說一說。再讀課題。有疑問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同學們,每學一篇文章,在第一遍讀課文時我們應注意些什么呢?(生自由發言。)
好,那就根據你們自己的提醒小聲地讀讀課文吧。
自主交流:在讀課文時,你覺得哪些字音要給大家提個醒,哪些句子不好讀的給大家示范示范。
同學們,交響樂有單樂章的、也有多樂章的,校園交響樂是由三個樂章組成,它們分別是(板書:蜂巢鳥島花瓣)讀到這兒,你心中有什么疑問?說一說。交流你心中的疑問?它們分別指什么?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比喻?這也是今天這一節課我們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三、細讀課文,品讀體味
1.帶著你心中的疑問默讀第一樂章蜂巢。邊讀邊提起筆做批,留下你思考的痕跡吧。
交流:你讀懂了什么?
為什么把教室比作蜂巢?(形狀上)理解“井然有序”。
蜂巢是用來干什么的?同學們在像蜂巢一樣的教室里是怎樣學習的呢?(抓重點詞句談體會)
換詞讀這句話:汲取尋覓。
屏顯“時而……時而……”一句。仔細觀察這句話,你發現了什么?讀一讀,這樣的句子讀起來有什么感覺?(有節奏感、朗朗上口)大家也愿意來體會體會嗎?(真的讀出了那么一種節奏美)句中的“;”把它分為兩個部分,從內容上看你又發現了什么?體會從內容和情形方面寫。(抽生讀)那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讀讀這句話。(男女分別讀)
“在知識的大海里……”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讀一讀,邊讀邊想你體會到了什么?(抽生讀。)
師小結:是啊,這恰如其分的比喻,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到同學們在學校里勤奮學習的美好形象,再讀,讀出我們心中的這份贊美吧。
通過這一段的學習,你知道為什么作者要把教室比喻成蜂巢了嗎?(正如同學們所說的教室不僅和蜂巢一樣具有井然有序的外在美,還蘊藏了孜孜以求的內在美。同學們像蜜蜂一樣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儲積著蜜,所以作者說教室像一只甜蜜的蜂巢。
2.如果說蜂巢是一段表現勤奮學習的樂曲,那么,剛才有同學提到的鳥島、花瓣又是一首怎樣樂曲呢?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以小組為單位用我們學習第一部分的學習方法選擇你們喜歡的一個樂章重點讀一讀。
(生交流)
3.鳥島,是一曲歡樂的、充滿溫暖的、充實著幸福的樂章。
“飛翔的、流動的身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一段美妙的語言。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咱們來體會體會這句話。你覺得哪些詞用得好?從這個詞體會到了什么?這么美的風姿、這么快樂的歡笑,誰能來讀一讀。閉上眼睛邊聽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些什么?(聯系生活實際想)這么富有生機的場面,這么富有節奏美的語言,你喜歡嗎?難怪作者說“下課了,校園是一個……一個生機勃勃的……”怎能不讓我們喜歡呢?是啊!同學們,在這美麗的鳥島,和同學們同浴著陽光,共享著歡樂,你們心中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讓我們再一次和作者一同走進這美麗的鳥島,記住這段美妙的文字,記住這一曲充滿歡樂、溫暖、幸福的樂章吧!
4.同學們,你們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辛勤的園丁。通過剛才的小組交流學習,課前你們提出的關于花瓣這一樂章的問題都解決了嗎?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從哪些句子或詞語體會到的?
同學們,當你念到這幾個詞語,回想到從上幼兒園到小學四年級,你們得到了這么多老師的教育和關愛,如果是你,會在信中給哪位老師寫點什么呢?(抽生回答)同學們,聽到你們這么多感人肺腑的話語,此時此刻,我覺得教師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讀讀課文最后一段,你想讀幾遍就讀幾遍。(生自由讀)一片片花瓣就是一封封來信,它牽系著老師和學生的心兒,此時此刻教師又會對學生深情地祝愿什么呢?
同學們,你們覺得花瓣是一曲怎樣的樂章呢?
總結:回顧我們學習的整篇文章,不管是從題目,還是從三個章節的字里行間,我們都能體會到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生自由回答,師趁機板書。)再讀課題。說說你的理解。今天我們要欣賞的交響樂不是由樂隊演奏的,它演繹的是那充滿生機與活力,充滿著濃濃的師生情的校園生活。
四、暢談感受,升華主題
同學們,其實,在我們的家庭里、生活中、大自然時常都會響起一曲又一曲動聽的交響樂,下去以后咱們仿照課文寫一寫吧。
附:兩個可參照仿寫的句子。
1.時而循著歷史的長河飛向遙遠的古代,時而飛翔在當今的科學天地;時而書聲瑯瑯,時而書寫沙沙。
2.飛翔的、流動的身影,旋轉的舞步,亭亭玉立的風姿,像鳥兒款款低飛;歡快的躍動,像鳥兒展翅的舞蹈,恬靜的棲息。歌聲,笑語,在海潮的喧嘩中,鳥兒傾心地鳴囀。
交響樂教案 篇4
導入新課:
音樂不分年齡,不分國別,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有的音樂哀婉低沉,有的音樂激昂慷慨,它讓我們或悲傷,或喜悅。今天,我們將一起學習法國作家喬治·桑的《貝多芬田園交響樂》,讓我們徜徉于音樂的海洋,感受音樂的魅力。
初步鑒賞:
播放阿炳(華彥鈞)的樂曲《二泉映月》,學生同桌之間或前后桌之間討論,從音調、旋侓、感情三個方面加以鑒賞,初步領會鑒賞音樂的方法。
學生討論后,教師給出參考答案:
音調:低沉 旋律:舒緩
感情:幽憤、哀痛
出示目標:
1、學習本文作者運用形象化的景物描繪音樂的方法。
2、了解音樂家豐富、復雜的精神世界,提高音樂欣賞的能力。
3、理解本文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文分析:
播放《貝多芬田園交響樂》,布置任務,將全班同學分為四組,確定四個題目:
1、貝多芬的交流
①這首交響樂的節奏是如何變化的?
②通過交響樂可看出貝多芬對田園有何感情?
2、給喬治·桑的一封信
③文中寫到了哪些田園風光?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④通過景物描寫,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有何變化?
學生作答:
學生分組討論后,寫出60—100字的書面小文章,推舉一至二名同學發言,其他組同學可修改、補充,達成共識,教師在此過程中可適當點撥。學生作答成熟后,教師明確給出參考答案。
①節奏的變化:
不太快→很快→快→快→較快
總之,即歡快、悠揚、明澈。
②貝多芬對回歸田園的感情
到達鄉村的愉快→獨坐河邊,聆聽音響→參加舞會,興高采烈→暴雨突降,驚心動魄→愉快和感恩的情緒。
總之,即用心感受田園、感受自然,感受鄉村。
③景物及特點
平原:空蕩平坦 光線:變化莫測
天空:陰暗低沉 飛鳥:漫天舞動
暴風雨:瘋狂猛烈
④作者感情的變化
迷惘→孤獨→抗爭→幸福(“變成白色的天使,成為了前者,滿含著感激與欣慰贊美上帝。”)
修改題目:
本文題目為名詞性結構,簡潔明了地交代了寫作的對象。請同學們在對原文理解的基礎上,另擬題目,使之能形象化地揭示《田園交響曲》的特點。
學生自由討論后作答,教師舉例如《歡樂的交響曲》、《心曠神怡的旋律》、《催人奮進的號角》、《扼住命運的咽喉》……
交響樂教案 篇5
課標解讀
課標要求
學習目標
1.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
2.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1.學習描寫音樂形象的手法,培養聯想和想像能力。
2.品味作品的語言,欣賞本文所描寫的音樂形象。
3.了解本文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培養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和鑒賞評價能力。
教學策略
教學目標
1.學習描寫音樂形象的手法,培養聯想和想像能力。
2.品味作品的語言,欣賞本文所描寫的音樂形象。
3.了解本文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培養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和鑒賞評價能力。
聚焦重點
1.學習作者用比喻、想像等修辭手法描述音樂的技巧。
2.理解文章的結構思路,把握每一個音樂階段的特點。
教學建議
1.本文是以想像和聯想來描寫音樂的優美散文,作者以形繪聲,生動地表現了貝多芬田園交響樂的美妙意境,狀難言之物如在目前。學習文本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進入音樂的世界,廣泛地進行聯想,身臨其境地領略《田園交響樂》的美妙旋律。也可以讓學生把自己聽到的旋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2.在學習文本之前,教師可以到閱覽室或登陸因特網先查閱貝多芬創作《田園交響樂》的有關背景材料,給學生進行介紹,如《田園上的貝多芬》就十分具體地介紹了這首著名的樂曲的創作情況,這樣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3.通過聯想和想像表現音樂的形象是本文的重點,教師要落實好這一教學目標,必須先充分熟悉文本,在學生初讀原文后,教師應該離開原文的語句,讓學生用生動的語言再現音樂的形象,避免對原文的語句進行不必要的分析,破壞了整體的感受。
自主梳理
1.正字音
聆( )聽 和煦( ) 焦躁( )
嶙峋( ) 震撼( ) 窒( )息
A、D
交響樂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觀察并聆聽雨落在物體表面發出的節奏聲。
2.發現不同容器與裝水量、裝水速度的關系,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重點:觀察并聆聽雨落在物體表面發出的節奏聲,發現不同容器與裝水量、裝水速度的關系。
難點:觀察并聆聽雨落在物體表面發出的節奏聲,發現不同容器與裝水量、裝水速度的關系。
活動準備:
最好選擇一個有雨的日子,如果沒有下雨就自制下雨。收集廢舊易拉罐、瓶子等作為盛雨的容器,幼兒人手一個;4個面盆,幼兒每人一個杯子。
活動過程:
一、聆聽“水滴交響樂”。
1. 下雨天組織幼兒來到走廊上(如果沒有下雨,也組織幼兒在走廊上活動,以免地板弄濕)。
2.教師將收集來的瓶罐倒扣在露天地面或欄桿上,底部朝上。
3.幼兒站在不會被雨淋到的屋檐下,閉上眼睛聽一聽雨下在地上,下在不同瓶、罐上的聲音。(如果沒有下雨,教師用杯子舀水自制下雨。)
4.你聽到了什么樣的聲音?我們一起來學一學聽到的下雨聲。(叮叮咚咚、沙沙聲)
5.一同面向天空感謝雨:“謝謝雨給我們帶來那么多好聽的聲音!”
二、 收集雨點
1.我們帶點雨回去吧。幼兒4個人一組,每人一個大小不同的瓶罐,幼兒將倒扣的瓶罐反轉,瓶罐口朝上作為乘雨的容器。
2.觀察雨水滴入容器的過程,引導幼兒注意觀察瓶罐里面的雨水漸漸盛滿的過程。(如果沒有下雨,請幼兒將4個裝水的面盆里的水舀到罐子里)
3. 一組幼兒相互比一比哪個容器最先裝滿水,評選容器中的裝雨大王。
4.交流:為什么有的瓶罐最先裝滿水,有的瓶罐裝得慢?
得出結論:瓶罐大的裝水多,也裝得慢;瓶罐小的裝水少,裝得快。瓶口大的裝水快,瓶口小的裝水慢。
三、帶回雨水
1.教師組織幼兒運回雨水,將各自收集到的雨水倒入一個大桶里。
2.感受雨水越來越多的欣喜感,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交響樂教案 篇7
校園交響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對校園的熱愛之情。
3、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教學重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教師:蜂巢圖,《娃哈哈》音樂磁帶。
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蜂巢的知識。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情景,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1、放《娃哈哈》音樂磁帶。
2、誰會唱這首歌?會唱的孩子站起來唱給大家聽,好嗎?還可以邊唱邊跳。
3、孩子們唱得真好聽。這首歌把祖國比作什么?又把孩子們比作什么?
二、自由讀課文,質疑,解疑
1、自由小聲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幫助理解部分詞語,把不理解的詞語、句子做上記號。
2、同桌互相質疑,互相解疑。
3、全班同學質疑,師生共同解疑。
三、朗讀課文,深入理解
1、借助掛圖,理解“蜂巢”。文中用“蜂巢”比喻什么?
2、“鳥島”原本是誰的家?文中的“鳥島”指什么?
3、文中用“花瓣”比喻什么?
4、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練讀,抽讀,評議。
5、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6、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四、拓展延伸
1.仿說:校園——家。
2.校園是可愛的、美麗的,校園的交響樂更是動聽的。同學們,展開你們想象的翅膀,帶著你們的愛,再去觀察校園的人或物,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
板書設計
校園交響樂
蜂巢——教室
鳥島——校園
花瓣——信
交響樂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校園的美好,以及作者對校園的熱愛、贊美。
2.揣摩作者的寫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一、談話引入,整體感知
1.我們的校園是我們的樂園、家園、花園……在作者眼里,校園又是什么呢?請同學們讀課文。
2.板書每部分詩的標題。
3.請3個同學分別來讀,適時點撥文中不容易讀準的字音。
4.全班齊讀。注意讀準字音。
二、細品課文,感受情感
1.你最喜歡哪部分內容?仔細讀讀,并想想它好在哪里。
2.學生交流,注意相機指導。
3.第一部分:
出示蜂巢實物。想想作者為什么把校園比作蜂巢。討論交流,感受比喻的恰當與巧妙。
這一部分的排比句很美妙,交流讀這些句子的感受。
4.第二部分:
這是個怎樣的小島?它的生機展現在哪里?
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把自己感受到的快樂和活力展現出來。
5.第三部分:
花瓣指的是什么?它代表著什么?
這校園里不僅有知識,它還有溫情充盈著。有感情地讀文。
三、暢談感受,升華主題
1.讀完這組散文詩,你有什么感受?(可從內容,也可以從寫法上談感受)
2.我們對校園也應該有自己的比喻吧!請仿照課文說一說我們眼里的校園。
交響樂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本文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2.欣賞本文所描述的音樂形象。
3.學習描述音樂形象的手法,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習描述音樂形象的手法,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方法:
點撥法、情景教學法
教學過程:
關于古典音樂我們在上節課有所了解,那就是我們在第三課中所學習的《琵琶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關于外國交響樂的欣賞文章,這首交響樂就是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樂〈〈田園交響樂〉〉。而寫這一文章的就是十九世紀初法國女作家喬治.桑。下面我在上課之前對我們上節課的內容進行考察一下。
二.課堂過程:
1.檢查學生背誦《琵琶行》。
2.對喬治.桑這位作者和貝多芬進行簡單的介紹(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查找資料)喬:十九世紀法國女作家,她的文章有很強的個人感情色彩,具有較強的抒情性。貝多芬: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留給世界大量的鋼琴曲和交響樂等。特別是在耳聾以后繼續創作,這首《田園》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3.點出貝多芬《田園》分成五個樂章:
(1).不太快的快板,表達了“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奏鳴曲式。由雙簧管呈現出明亮的第一主題,充滿了濃郁而清新的鄉間氣氛,使人們感受到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中的喜悅心情。
(2).很快的行板,描寫的是“溪邊小景”,奏鳴曲。這是一個描寫靜觀默想的樂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現出的第一主題顯得悠揚而且明亮、清澈。
(3).快板,“鄉村歡樂的集會”,詼諧曲。這個樂章的主題是如牧笛風格的旋律,單純活潑,表現了歡笑的鄉民來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樂的舞蹈。
(4).快板,“暴風雨”。在這一樂章中,雷雨由遠而近,狂風驟起、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整個大自然籠罩在恐怖的氣氛中。接著,暴風雨很快停息,直接進入下一樂章。
(5).小快板,“牧歌,暴風雨過后歡樂和感激的心情”,回旋的奏鳴式。樂章的主題恬靜開闊,像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現了天晴之后的美景。
4.對于中國語文,有一種通感的修辭方式。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也是運用了這種方式,并且是在全文中使用。從文章的第一句就可以看出,作者把聽覺上的東西化為可視覺上的感受!
5.文章的整體把握:讓學生自己讀書,然后找出文章中描寫了哪些田園風光?并且找出文章中“我”這個形象經歷了哪些情緒變化和動作變化?教師明確:
(1).田園風光:平原、天空、光線、飛鳥、暴風雨。
(2).我的情緒:迷惘、孤獨、抗爭、幸福6.讓學生說說自己在聽一些中國古典音樂時的感受,想象一下假如自己聽這首交響樂時會有什么樣的想法?把這種想法帶到第二節課自己在聽這首交響樂中去!
三.作業
聽一首中國古典音樂,并且在自己的'作文本中寫下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