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精選14篇)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發布時間:2023-11-04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精選14篇)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2.了解詩詞有關知識;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過程與方法目標:

  朗讀,品味,感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1.誦讀并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品味語言,體味詩曲意境,領會表達的妙處。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

  同學們,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學習《觀滄海》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并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遺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輯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觀滄海》寫作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3.樂府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4.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正音

  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蕭瑟(sè)

  (2)節奏

  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3)釋義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于滄海之中”。

  5.再讀詩歌,討論探究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1-2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第二層(3-8句):描寫海水和山島。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蕩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這一層全是寫實景。是作襯托用。

  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動靜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著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靜動相配,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第三層(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感情繪制大海形象的?

  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后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愿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6.感情基調:

  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7.“詩言志”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里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三、課堂總結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二、學習《次北固山下》

  1.解題: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2.簡介作者

  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官洛陽尉。早有文名,往來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其詩流傳不多。

  3.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客路,指旅途。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4.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首聯: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詩人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想像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句,又是為頸聯中“江春”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這兩句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尾聯:詩人離家日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見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

  5.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6.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

  (找一幅長江下游的圖片給學生看看,或者背誦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望天門山》,然后指出詩人此刻所在的具體位置。)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7.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也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三、學習《錢塘湖春行》

  1.知識介紹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遷下(今陜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新樂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題”的新樂府最有名,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代表作。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聽準字音、節奏,體會語言的緩急。

  七言詩句節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誦讀時,每拍的后一字遇平聲可

  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3.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

  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水面初平云腳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寫春水新漲,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的景象。“云腳低”指白云重疊,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腳,有下垂義。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一片生機勃勃之感。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草初生,故“淺”,也是早生景象;“沒蹄”,也是暗切“行”字。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詩人的游蹤: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即游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4.從《錢塘湖春行》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寫初春景象?

  注意細節描寫。如“水面初平”(見注釋);“爭暖樹”,“暖樹”者,向陽之樹也,春寒未退,故鶯爭集其上;“啄春泥”,燕初來也;“沒馬蹄”,草初生也──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5.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愛湖東行不足”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6.“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還是初春季節。這里的“早”和“新”在意義上互相生發,把鶯和燕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

  7.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游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四、課堂總結

  五、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導入

  二、學習《天凈沙秋思》

  1.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凈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2.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馬丹陽》《黃粱夢》等雜劇共15種,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代雜劇四大家。并寫有小令、套數二百余首,經后人輯入《東籬樂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王國維稱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3.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全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圖。

  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懷。

  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系為此作鋪墊。

  4.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把這些細節聯結在一起,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境界: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陣陣冷颼颼的西風,落葉紛飛;古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

  在作了這樣的鋪墊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鄉愁何等濃重。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古人說:“凡景語,皆情語。”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語,而字字都是扣著“情”來寫的,這就是它藝術上的動人處。

  三、課堂總結

  同學們,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學比作連綿的群山,那詩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文化已經浸透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我們有令我們驕傲的唐詩、宋詞、元曲,賞析并能背頌這之中一些優秀的詩歌,能陶冶情操,純凈心靈、提高文學養修。雖然所學的四首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現在我們初步掌握詩歌欣賞的一般方法,我國的詩歌作品輝煌燦爛,光彩奪目,我們可用此法去自學一些名篇,繼承發揚祖國的優秀文化,我們有著責無旁貸的責任。

  四、誦讀詩歌,背誦默寫

  五、作業訓練

  1、《觀滄海》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 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次北固山下》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②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3、《錢塘湖春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請試說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中“漸”和“才”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③“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兩句體現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4、《天凈沙秋思》

  ①《天凈沙秋思》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自己的話講述此曲的情景,并說一說你的感受。

  5、找出詩中你印象深刻的詩句,讀讀品品,談談自己的理解感悟。

  6、展開想象,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要求恰當使用多種修辭手法,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角度入手,融入情感。

  附:

  板書設計

  古代詩歌四首

  觀滄海 曹 操 東漢 四言樂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唐朝 五言律詩 駕舟揚帆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詩 賞花觀鳥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元代 元曲 悲秋思鄉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篇2

  15、古代詩歌四首課型:古詩  講讀教學目標:1. 學習這五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五首詩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1. 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教學方法:講讀-討論教學媒體:多媒體課時: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檢查預習1、查字典,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枯藤    昏鴉    天涯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二、導入新課,學習《觀滄海》講一個曹操的故事,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XX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XX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XX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中洋溢著飽含的激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三)學習《 次北固山下》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4.題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陽,旅于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里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寫鄉愁的。5.總結: 首聯兩句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在鎮江之北,面臨長江,三面環水。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見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后,他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是近景。“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一語,又是為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頸聯是這首詩中的佳句:夜還沒盡,就看到一輪紅日從東邊江面上徐徐升起,帶來了溫暖的氣息;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聯由感受寫到思鄉。雖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觀賞,卻無法抑制涌動的思鄉之情。詩人離家日久,見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 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詩中對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雖然末句寫了旅途中的鄉思,卻沒有一點凄涼之情。 6. 當堂背誦。

  第二課時(一)學習《錢塘湖春行》1.作家作品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有《白氏長慶集》72卷,集詩3000余首,數量之多,是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的。 《錢塘湖春行》是穆宗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 中間兩聯是分寫。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郁的感覺。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游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二)學習《天凈沙•秋思》1.解題: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凈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2.通過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舉幾種事物,沒有使用動詞或關聯詞,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氣氛,有韻味的圖畫。 通過想象,描述圖景,切忌硬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3.總結:點評想象,點明《天凈沙》的藝術成就。 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早年熱衷功名,屢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載,本曲乃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為“秋思之祖”,近代王國維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業: 改寫本曲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十、板書設計:

  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         曹  操     東漢    四言樂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唐朝    五言律詩    駕舟揚帆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詩    賞花觀鳥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元代    元曲        悲秋思鄉 教學反思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并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反復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反復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想、想像法。這四首詩語言優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預習:

  1.給生字注音。(10個以上)

  2.試讀課文。(3次以上)

  3.劃分各首詩歌的朗讀節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釋題目的含義。

  (2)簡介作者和作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觀滄海》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作品簡介

  題目《觀滄海》中,“觀”的意思是“遠望、眺望”,滄海:大海,這里指渤海。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后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四言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教師范讀,要求字正腔圓,感情飽滿。(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3.整體感知課文

  ①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詩歌內容。補充內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難點點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于滄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重點提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動靜結合,描寫大海全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描寫靜景,表現了島上的勃勃生機;“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描寫動景,表現了大海的磅礴氣勢。

  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主題:本詩作者描寫了大海的壯麗景色,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抱負。

  難點點撥:說說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后顧之憂。(當時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紡一北方,如果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就可以實現蕩平宇內,一統天下的宏偉目標了。)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愿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表現自己的偉大抱負,闊大的胸襟。

  5.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里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6.背誦全詩.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題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介紹律詩的有關知識:

  律詩共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

  押韻,每聯的尾字押韻。押韻的字叫韻腳。

  頷聯、頸聯一定是對偶句。

  3.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4.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篇4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詩歌四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準確朗讀并默寫。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5.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反復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觀滄海》,感受詩中洋溢著的飽滿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敘事寫景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從了解燦爛文學入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學習《觀滄海》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介紹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后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3.解題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4.朗讀

  ⑴范讀顯示誦讀節奏,要求學生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⑵學生朗讀。

  5. 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詩歌內容。

  補充: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介紹古代修辭“互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兩句和起來理解,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于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理解為“鵲驚蟬鳴都出現于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6. 合作探究: 【活動設計】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決的再由教師點撥。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景的(實寫)?哪些詩句是想像的虛景(虛寫)?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4)這首詩寫景有什么特點?

  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情景結合

  7.集體朗讀。

  三.學習《《次北固山下》

  1.學習有關近體詩知識

  1)、絕句

  一般為4句,第2、4句入韻,偶爾首句入韻。

  2)、律詩

  一般為8句,分“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中間兩聯一般要求對仗(對偶),第2、4、6、8句入韻,首句也有的入韻。

  8句以上為“排律”。

  2. 學生朗讀。

  3.思考回答: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春天。有詩句“江春入舊年”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表達“鄉愁”。由“客路”,是客居他鄉的旅途;又有“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之句。這兩句是說,白日和黑夜的交替,夜還未盡,海日已生;新年和舊年的交替,舊年未過,新春已來。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

  3)名句分析。

  “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

  但這種鄉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這就是本詩鼓舞人的地方。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

  4.在理解的基礎上當堂背誦。

  5.作業:

  背誦默寫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二.學習《錢塘湖春行》

  1.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

  2.教師正音,明確詩句含義。

  3.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考下列問題。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

  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最愛湖東行不足”二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2)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水面初平”、“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淺草”、“沒馬蹄”

  3)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4)詩中 “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三.學習《天凈沙秋思》

  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在何其芳的筆下它是絢麗多彩的,那么,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2.解題: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3、朗讀詩歌:

  1).師配樂范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4、品析鑒賞:

  1).學生根據詩句,想象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

  如: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璽、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

  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景物烘托、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5.齊聲朗讀并背誦詩歌。

  四、小結詩歌的特點:

  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通過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想象豐富;語言精練;押韻,有節奏感。

  五、引導同學們研討歸納欣賞詩歌一般的方法

  1.抓詩眼

  2.尋意象。(根據“詩眼”,尋讀詩歌中的景物,想像詩中畫面)

  3.悟詩情。(根據詩中的景物,體會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與詩人同悲共喜。)

  六.作業

  1.背誦默寫兩首詩。

  2.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 了解古代詩詞的有關常識。

  2. 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培養點:

  1. 運用聯想和想象賞析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 比較閱讀,探究詩詞中的情趣,體會詩歌的不同風格。

  情感體驗點:

  1. 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培養高尚的高尚的審美情趣。

  2. 欣賞氣吞山河的雄壯美、敘事寫景的哲理美和側面點染的烘托美。

  教學重、難點:如何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怎樣鑒賞精彩的詩句。

  教學方法:通讀每首詩,感知詩句的節奏、韻味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精通全詩,理解詩的意境;鑒賞精彩語句,發揮想象和聯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內涵。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總 課時)

  一、本課目標:

  1. 賞析前兩首詩,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 把握各首詩的藝術特色,了解格律詩的基本常識。

  二、教學流程:

  (一)、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四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觀滄海》。

  1.整體感知: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出征烏桓時所作。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姨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一壯美的詩篇。詩人描寫了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了壯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2.解題:題目是什么意思?“滄海”的“滄”字怎么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3.教師范讀后學生誦讀。

  4.理解內容。

  ①、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②、根據開頭判斷,下文將要寫什么內容了?(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③、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到“洪波涌起”為止。)

  ④、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

  5.分析韻律: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里”“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6.齊讀、背誦

  (三)、學習《次北固山下》

  1、導入:這首詩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而聞名于天下。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面環江,為名勝之地。

  2、讀讀講講問問。

  (1)、串講:①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②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③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④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⑤舊年,相對于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⑥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按:鴻雁傳書,實無其事。《漢書·蘇武傳》載:蘇武被匈奴扣留19年,漢使求蘇武,單于謊稱武已死,后漢使得密報,知武在某澤中,于是也謊稱漢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腳上捆著蘇武從某澤中寄來的信,單于無可奈何,只好放還蘇武。

  (2)、整體把握。

  (3)、名句分析。“海日”兩句

  3、總結。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

  4、布置作業

  5、教后反思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篇6

  教學目標:

  1、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 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由寫作背景導入

  該詩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 ,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 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

  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詩人。

  三、 新授內容

  1、 師范讀,生跟讀。

  2、 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 生齊讀。

  4、 分析課文內容

  ⑴分析字義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

  行,運行。 若,如同。

  星漢,銀河。 志,理想。

  ⑵內容

  A、 詩的前兩句寫什么?最后兩句是寫什么?中間十句寫了什么?

  敘事 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 寫景

  B、寫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畫了洶涌的 ,聳立海中的 ,島上繁茂的 ,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么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 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五、 作業:

  ⑴完成書后習題;

  ⑵背誦默寫課文。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篇7

  一.教學目的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3.朗讀背誦詩歌。

  二、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味各首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難點是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2.以多種形式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一. 導入《觀滄海》。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朗讀整體感知: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現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后,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4行,除開頭結尾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然后歸納如下: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里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古人說:“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宏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一.導入 《次北固山下》

  王灣是洛陽人,他曾往來于現在的江浙一帶,在途經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時,寫下了一首詩《次北固山下》。王灣是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唐朝詩人,今天我們還記得他的名字,就是因為他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詩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以詩傳”呀。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二.朗讀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2.聽老師范讀。3.作朗讀指導并齊讀。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首聯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頷聯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頸聯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尾聯

  4.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

  (老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

  ①客路,當投影: 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

  ②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③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④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⑤舊年,相對于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

  ⑥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5.請一位學生講述詩歌內容。

  (原意保持不變,但允許想象加工)

  三.領悟理解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屬于寫景?能說出來這是什么寫作手法嗎?

  明確:第四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屬于寫景。先寫景,再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寫作手法。

  3.前面三句寫景,各有特色,請問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設想:分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與觀點,然后請幾位同學登臺講述。以鼓勵為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世界、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

  參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綠水指長江。此處加了“外”“前”兩字,將北固山的位置,確定得不能用于別處,見得旅程介于水陸之間,因此和下聯“兩岸”“一帆”描寫水陸發生密切關系。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以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為抒情言志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詩人一落筆寫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顯然這里是詩人的想象,這就隱含了詩人并沒有到達終點,可見旅途是艱辛的,而走得越遠,離家鄉也就越遠,鄉愁也就越濃,這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緣由。此外,這里首句對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詩的要求,也是詩人的匠心獨運,把“青山”和“綠水”分別鑲嵌在詩句中,更顯得色彩明亮,意境優美。

  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完全是寫景,其中“平”“闊”“正”“懸”都是詩眼。潮平兩岸即闊,風正一帆正掛著,表明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匯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第二參照物的切入,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一帆懸”,句內的因果呼應,一是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二是承接首聯、引發下聯的巧妙過渡。江春悄悄闖入舊年,山才會青,水才會綠,才會有“潮平兩岸闊。”這兩句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面的景象,構圖精美,意境開闊,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陸地風光有異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生”和“入”的選用的第一妙處,在于詩人把個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辟出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處,又在于詩人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與“一江春水向東流”相關聯,道出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處,又在于詩人把思歸盼歸的鄉情暗暗融入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思歸盼歸的鄉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處,還在于詩人借物言志:“海日”能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噴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塹奮力北上,人也應順應天時在一元復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為,只有如此,思歸盼歸鄉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價值。這兩句找到了更高層次的交匯點、碰撞點:天人兩合,物我一理。整首詩才渾然一體,讓人感到此二聯去掉那一個,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負載詩人此時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這一聯在此詩中起轉折作用,詩題為“次北固山下”,“次”當“停駐、停泊”講,此聯剛好寫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趕路,“海日”承上聯“潮平兩岸闊”而來,“生殘夜”從將盡未盡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舊年”一句寫作者情緒陡轉,眼前景色使作者鄉情陡生,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無奈情緒便很自然的產生。

  4.最后一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點名了詩的主題,你是怎么理解這種鄉愁的?(學生各抒己見,自由作答,參考理解要點:古代交通的限制,運用了雁的意象,鄉愁人人有,人的情感歸宿)

  一.導入《錢塘湖春行》

  這首詩是白居易于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無比喜悅的心情。

  二.朗讀本詩二遍。理解此詩的意境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這兩句是近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徑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寫春水漾滿湖堤。“云腳低”寫遠望白云朵朵,似與湖水相接 。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兩句是近景,寫高處,寫鶯、燕的動態。鶯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們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初春生機勃然的感覺。“詩眼”在“早”“新”兩個字上:“幾處”而不是“處處”,“爭暖樹”是說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云歌唱,可見是“早鶯”。“誰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則是剛剛開始筑巢,可見是“新燕”。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詩人以很輕的疑問語氣敘述這些景象,不是實問,也不是存疑,而是對早春景色情動于衷的喜悅。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也是近景,寫地上的花草,寫人們騎馬游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游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才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游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游春的舒感。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這兩句略寫湖東的白沙堤,在綠楊蔭里更是美不勝收。詩人在這兒完全陶醉了,留連忘返了。這兩句寫詩人游春非常盡興。

  三。小結:這首詩雖是寫景,但景中有情,對盡興游春的喜悅感情表達得淋漓酣暢。

  一.導入新課: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

  我們說說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說說“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二.朗讀理解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放第4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

  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說說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仿佛看到了……”為開頭,說說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說“藤”的形態是多樣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于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凄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著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業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游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余輝中,向遠方踽踽(jû)而行。

  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師:請想想為什么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凄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于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游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三.小結: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篇8

  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通過詩歌閱讀訓練:

  1、理解詞語在詩歌中的含義。

  2、概括詩歌的中心思想。

  3、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

  4、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教學重點:

  1、閱讀方法指導。

  2、繼續閱讀心理培養。

  教學難點:

  教師所指導的閱讀方法、答題技巧如何為學生所掌握。

  教學設想:

  要將最佳閱讀心理的培養與具體閱讀方法的指導相結合,在教學中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中一定要配合以最佳閱讀心理培養,使學生的閱讀在最佳的閱讀心態下進行,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上課前先進行閱讀心境、閱讀心緒、閱讀心情、閱讀心力、閱讀心志、閱讀心欲方面的訓練,使學生形成最佳閱讀心理。

  閱讀方法指導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詩歌中的字詞句而體會詩歌的意境,在理解詩歌中的形象、意境的基礎上判斷詩歌所表達的主旨,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進而評價詩歌思想內容。

  要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的“三為主”方針。

  要盡可能地體現現代課堂“平等、合作、發現、交流、共享”的精神。

  教學設計

  本知識點用8課時進行完畢。第1課時引導學生學習詩歌閱讀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第2—4課時進行客觀題的閱讀訓練;第5—8課時進行主觀題的訓練。

  第3課時

  教學要點:

  繼續培養最佳的閱讀心理:純潔的心境、安靜的心緒、樂觀的心情、專一的心力、堅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

  指導學生進行古代詩歌閱讀訓練,引導學生掌握以下方法:

  讀詩題、出處、作者、注釋了解詩歌的有關背景。

  認真品讀詩句,體會詩歌所表現的意境。

  根據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分析把握詩歌的中心思想和表達技巧。

  教學步驟:

  一、確定本節課的訓練內容:

  本節課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詩歌閱讀訓練。

  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很難忘的經歷,如得到了很珍貴的禮物,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等,我也有自己很難忘的經歷,那就是我第一次讀到了幾首古詩,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凄冷曠達之美、“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蒼涼孤寂之美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感到如得至寶。我們有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這偉大的歷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這無與倫比的偉大的文化又為我們留下了異常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珍惜這些彌足珍貴的至寶,珍惜她,發展她。

  怎樣才能讀懂古代詩歌作品?

  想一想以前有沒有學過這一類的知識,翻一翻看有沒有這一類的資料可以給我們提供幫助。

  學生們閱讀相關內容,并歸納交流總結讀詩技巧。

  教師引導總結:

  1、品味詩題,看清作者、出處,利用好注釋。

  2、帶著激情品讀詩句,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把握詩歌的意境。

  3、培養最佳閱讀心理。

  二、進行具體的詩歌閱讀訓練:

  (一)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1、導要求學生注意:

  (1)采用品讀的方法。

  (2)應用我們學到的閱讀方法。

  (3)盡可能地翻譯出來。

  (4)完成詩后的習題。

  2、讀學生品讀詩歌,相互交流。

  3、論談論詩中的有關內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宦游人”是什么人?

  (2)大好春光,“宦游人”為何“偏驚”

  (3)頷聯和頸聯寫了什么?

  (4)詩中的點睛之筆你認為是哪一句?

  (5)如此看來,頷聯和頸聯是否屬于敗筆,因為它似乎與主題不一致?

  4、結論

  (1)表現了什么主題?

  (2)應用了什么手法?

  (3)讀詩要注意些什么?

  (4)翻譯詩句。

  (5)對正詩后習題。

  (二)閱讀《晚次樂鄉縣》

  1、導注意閱讀心理的調適和所學方法的應用。

  2、讀學生品讀詩歌,相互交流。

  3、論談論詩中的有關內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征”為何意,是否為征伐之意?

  (2)荒煙為何斷了,古木緣何而平?

  (3)尾聯與前二聯從視覺抒寫的角度是否一致?

  4、結論

  (1)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詩中沒有一句話里有“思鄉”之語,卻讓人感觸至深,為什么?

  (2)句末為何寫夜猿鳴叫?

  (3)對正詩后習題。

  (三)閱讀《早梅》

  1、導注意閱讀心理與方法。

  2、讀學生品讀詩歌,完成詩后習題。提醒學生相互討論交流。

  3、論談論詩中的有關內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1、2句的關系如何?

  (2)“昨夜一枝開”據說原來是“昨夜數枝開”,你認為“一枝開”好還是“數枝開”好?為什么?

  (3)頸聯寫“風”寫“禽”,是否偏題?為什么?

  4、結論

  (1)你認為本詩有什么特點?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2)朗讀《早梅》,品味詩中的意蘊。

  (3)詩中的梅具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要寫她?

  三、總結:讀古詩要注意些什么?

  1、最佳的閱讀心理:純潔的心境、安靜的心緒、祥和的心情、專一的心力、堅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敞開的心門。

  2、正確的閱讀方法:

  (1)品味詩題,看清作者、出處,利用好注釋,注意理解。

  (2)不理解的詩句根據上下句悟讀或猜讀。

  (3)帶著激情品讀詩句,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把握詩歌的意境。

  (4)要有閱讀激情,不能麻木冷漠。

  四、布置作業:

  “精良素質鑄煉”之4—12題。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篇9

  教師寄語:學記古詩,聰慧一世。

  學習目標:

  1. 學習這四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四首詩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 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1)《觀滄海》極力描寫大海的壯闊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寫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浪平靜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錢塘湖春行》寫春天迷人動感的四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凈沙•秋思》畫龍點睛地將景中之意達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觀滄海》中

  ⑴“觀”字的作用是什么?

  ⑵那些景物是實寫,那些是虛寫?

  ⑶體現作者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句子是那幾句?

  ⑷本詩的主題是什么?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情感。

  1:統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游蹤。

  2: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色,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3:水面初平云低,寫的是怎樣的 景象?為什么說云腳低?

  4:最后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t型臺秀模樣。根據你的理解,仿照加線部分,將下面這段話補充完整。(3分)

  見了大河的洶涌,沒見過大山的巍峨,真是遺憾;見了大山的巍峨,沒有見過大海的浩瀚,仍然遺憾;見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舊遺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還是遺憾。出發吧,永遠出發。世上有不絕的風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門去旅游。回憶你自己曾旅游過的一個景點,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運用擬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方式,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3.記憶鐘叮當響。寫出幾句你知道的有關“秋”的詩句。

  五、達標檢測

  第一部分:

  1.填空:

  《觀滄海》一詩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詩的頸聯是:

  《錢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對偶的一句是(  )

  a.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b.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c.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d.鄉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明 月 別 枝 驚 鵲,清 風 半 夜 鳴 蟬。

  七 八 個 星 天 外,兩 三 點 雨 山 前。

  4.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第一句詩的意思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

  b.第二句話的意思是:舊年的春景生機盎然,令人難以忘懷。

  c.“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時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異鄉的詩人更生思鄉之情?

  d.詩人將“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現出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5.對下列詩句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將詩人身在江南,卻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c.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雖沒有述說難以忘懷的具體情景,但“沉醉不知歸路”不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

  d.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以驚鵲寫明月,以鳴蟬襯清風,“驚”寫鵲,“鳴”寫蟬,有靜有動,有實有虛,有聲有色,有形有味,堪稱寫景佳句。

  6.如果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改為“無數個星天外,幾陣陣雨山前”有什么不好?

  7.《西江月》描繪了一幅圖。

  讀下面詩歌,完成8-9題          

  題李凝幽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8.對這首詩中詩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題李凝幽居”中的“題”是“寫”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靜的意思。

  b.“閑居”一句中“少鄰并”的意思是說李凝自小就有鄰居緊挨著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傳說曾想作“推”,“推敲”一詞即來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歸隱的約定;“不負言”表示不違背諾言。

  9.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第一聯用簡潔的語言勾畫了李凝居處的環境,并暗示出他隱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門”一句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c.中間兩聯重在敘事和寫景,首尾兩聯都明確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d.全詩所寫之事雖然不大,感情亦無跌宕,便由于注重煉籽,故讀來回味無窮。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一)

  讀《次北固山下》,回答問題: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0.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鄉書何處達(鄉書:     )   海日生殘夜(殘夜:          )

  11.詩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12.這首詩寫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選的景物有哪些?

  (二)

  讀《錢塘湖春行》,回答問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13.該詩押的韻是 ,韻腳是 。

  14.解釋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行不足:                                   陰:

  15.這首詩寫了錢塘湖的哪些景色?

  16.將“幾處早鶯”改為“處處早鶯”,“誰家新燕”改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三)

  讀《天凈沙•秋思》,回答問題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17.這首曲的曲牌名是          ,曲名是           。

  18.曲的第一句用了三個   詞,寫了三種景物,即               。

  19.前三句用了  個   短語,寫出了秋郊黃昏的    、    。

  20.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側面表現游子長期漂泊異鄉的詩句是                。

  15.《古代詩歌五首》答案

  一、積累運用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里

  (2)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3)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4)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二、自主探究

  ⑴“觀”的作用是統領全篇。⑵山島樹木洪波實寫,日月星漢是虛寫。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⑷統一中國,建功立業。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游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2:早鶯.新。.亂花。.淺草。3:水天相接 4:直抒胸臆,白沙堤。

  四、拓展延伸

  1.示例:(1)沒見過大漠的廣袤;

  (2)見了大漠的廣袤;

  (3)沒見過森林的神奇

  2.3略

  五、達標檢測

  1.略 2.d 3.略 4.b 5.d 6.因為“七八個”“兩三點”都表明數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點少則表示雨疏而不緊,暴雨將至未至之景。 7.江南山村盛夏夜景 8.c 9.c 10.次:停泊;客路:旅途;鄉書:家書;殘夜:夜將盡未盡之時 11.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現了一種歡樂、積極、向上的情懷。 12.青山、行舟、綠水、白帆、紅日、和風、歸雁等 13.i;低、泥、蹄、堤 14.玩不夠;同“蔭” 15.春水;云腳、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綠楊 16.“幾處”“誰家”極言初春,鶯、燕還不多,與“早”“新”照應。 17.天凈沙;秋思 18.名;老樹、老樹上的枯藤、老樹上的昏鴉 

  19.三;名詞;蒼涼、幽靜 20.斷腸人在天涯;古道西風瘦馬。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篇10

  《觀滄海》

  【作者】曹操【朝代】漢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灣【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天凈沙·秋思》

  【作者】馬致遠【朝代】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通過誦讀,品會詩歌中描繪的意境,學會把握詩歌意象的方法。

  3、激發學生誦讀古代詩歌的興趣,提高審美和鑒賞能力。

  重難點:

  1、《觀滄海》中“大海”這一意向的準確把握

  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楊花”“子規”“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點分析頸聯蘊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凈沙·秋思》中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結合

  《觀滄海》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

  3、品味語言,體會詩中描繪的宏偉壯麗景象。

  4、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代梟雄曹操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這一切都緣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調宣布--該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搶救性發掘的一座東漢大墓被確定為文獻中記載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陰險狡詐的白臉奸雄;在讀書人眼里,他是文才卓異的文壇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風云的亂世梟雄;在歷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偉略的蓋世英豪,真實的曹操是一位怎樣的人呢:

  讓我們通過一首詩來初步了解一下這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二、簡介曹操及寫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代表詩作有《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2、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攸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袁紹殘部逃到烏桓(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想得到烏桓的支持,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疾書,便有了《觀滄海》一詩。

  三、解題: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又名《隴西行》。夏門,是洛陽的一個城門。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時所作的一組詩。這組詩共分五部分,開頭是序曲“艷”,下面是《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龜雖壽》四章。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四、朗讀課文。

  1、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五言句//X或者(/X/)

  七言句///X或者(//X/)

  2、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曹操以強大的優勢平定了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心情自然是豪情萬丈,激動萬分。此時登碣石山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更是觸景生情,堅定了他建功立業,統一中國,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動、豪邁、樂觀、激昂”的語氣,讀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詩歌大意

  1、學生根據注釋及老師提供的資料,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學習成果。

  參考譯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

  水波洶涌澎湃,山島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得很茂盛。

  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陽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銀河、太陽和月亮燦爛,好像出自大海里。

  慶幸得很,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六、研讀課文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詩人在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觀”到的?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

  海水蕩漾是動景,山島聳立是靜景,相互映襯之中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草木叢生是靜景,洪波涌起是動景,動靜之間展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5、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6、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 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小結:

  這首詩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七、拓展閱讀

  *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曹操的其他詩歌。

  板書設計:

  動態景色 波瀾壯闊

  實景

  靜態景色 生機勃勃

  登山觀海 統一中國的強烈愿望,建功立業的抱負

  日

  虛景(想象) 月 博大胸襟

  星漢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一、教學目標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引導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熟讀、背誦

  難點: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三、教學過程

  (一)標題解說

  你從此詩的標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龍標: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左遷:古尊右卑左,即貶官。

  這首詩是作者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

  (二)背景簡介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上一位以寫邊塞題材為主的詩人。他特別擅長寫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據說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到揚州時,聽到王昌齡被貶龍標尉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三)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并用“/”劃分詩句的節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

  2.學生齊讀,體會文中蘊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青年時曾漫游全國各地,后應詔入京,三年后離開,長期游歷,安史之亂時,因參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復雜,總有報國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繼屈原之后的最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本詩是李白聽到王昌齡遭貶遠調時寫給他的,表達了對他的同情。

  (五)講解詩意: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景物描寫獨取漂泊不定的楊花,泣血悲啼之鳥子規,渲染一種哀愁氣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離別之恨。“楊花落盡”正是春天季節,詩人沒有選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楊花描寫此時景物,可見獨具匠心。“過五溪”可見遷謫之荒涼,道路之遙遠、艱難,詩人雖無悲痛之語,悲痛之意自見。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此句為抒情:抒發了對好友的不幸遭遇擔心與關懷之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隨好友到龍標。詩人馳騁豐富的想象,用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轉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與明月常相隨,不僅表現牽掛友人命運之心無時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證的意味,感情真摯,膾炙人口。

  (六)名句欣賞: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層意思:一是自己充滿愁思,而相隔兩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別無他法。后人常用來表達對遠方摯友的慰問。

  (七)板書設計: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 白——唐代詩人

  我 ———— 月 ———— 君

  (寄) (隨)

  愁 心 相 伴

  《次北固山下》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3.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旋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而聞名于天下。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面環江,為名勝之地。王灣是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唐朝詩人,今天我們還記得他的名字,就是因為他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詩歌,這印證了“人以詩傳”的道理。

  (二)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聽老師范讀。

  3.作朗讀指導并齊讀。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

  串講:

  ①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

  ②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③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④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⑤舊年,相對于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

  ⑥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按:鴻雁傳書,實無其事。《漢書•蘇武傳》載:蘇武被匈奴扣留19年,漢使求蘇武,單于謊稱武已死,后漢使得密報,知武在某澤中,于是也謊稱漢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腳上捆著蘇武從某澤中寄來的信,單于無可奈何,只好放還蘇武。

  5.請一位學生講述詩歌內容。

  一條彎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邊,山前澄清碧水中泛著一只小船。

  潮水洶涌平漫顯得兩岸更加闊寬,輕風吹動的水面上蕩著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殘夜吐出霞光萬道,江南春早已經進入了寒冷的舊年。

  寫好的書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鄉?急切地拜托這些北飛洛陽的歸雁。

  [譯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蕩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面變得開闊無邊。和風吹拂,風向不偏,一葉白帆好像懸掛在高遠江天。

  紅日從東海上誕生了,沖破殘夜,驅盡大地的黑暗。大江彌漫著溫煦的氣息,春天提早進入了舊年。

  我多么思念親愛的故鄉,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晴空的北歸鴻雁啊,拜托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

  (三)感悟抒情

  1.氛圍創設: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同學們能例舉一些學過的寫鄉愁的詩歌嗎?

  (如李白的《靜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屬于寫景?能說出來這是什么寫作手法嗎?

  明確:第四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屬于寫景。先寫景,再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寫作手法。

  3、把握。問: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這是詩人的想象,很明顯,船到鎮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驛車轉往別的地方去。)“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自由發言)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為下句“江春人舊年”張本)這個“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殘冬臘月)為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由于新年將到,這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他卻不能回家,自然要寫一封平安家書,更何況他此刻看見了北歸的雁,必定要路經洛陽的——洛陽在鎮江西北方。)

  4、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5、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6、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7、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詩人產生濃重鄉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這樣說有根據嗎?先說這兩句所寫的景象。(學生憑想象自由發言。)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但這種鄉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說說道理。(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著新的希望嗎?)

  8、前面三句寫景,各有特色,請問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設想:分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與觀點,然后請幾位同學登臺講述。以鼓勵為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世界、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

  參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綠水指長江。此處加了“外”“前”兩字,將北固山的位置,確定得不能用于別處,見得旅程介于水陸之間,因此和下聯“兩岸”“一帆”描寫水陸發生密切關系。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以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為抒情言志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詩人一落筆寫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顯然這里是詩人的想象,這就隱含了詩人并沒有到達終點,可見旅途是艱辛的,而走得越遠,離家鄉也就越遠,鄉愁也就越濃,這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緣由。此外,這里首句對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詩的要求,也是詩人的匠心獨運,把“青山”和“綠水”分別鑲嵌在詩句中,更顯得色彩明亮,意境優美。

  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完全是寫景,其中“平”“闊”“正”“懸”都是詩眼。潮平兩岸即闊,風正一帆正掛著,表明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匯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第二參照物的切入,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一帆懸”,句內的因果呼應,一是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二是承接首聯、引發下聯的巧妙過渡。江春悄悄闖入舊年,山才會青,水才會綠,才會有“潮平兩岸闊。”這兩句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面的景象,構圖精美,意境開闊,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陸地風光有異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生”和“入”的選用的第一妙處,在于詩人把個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辟出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處,又在于詩人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與“一江春水向東流”相關聯,道出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處,又在于詩人把思歸盼歸的鄉情暗暗融入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思歸盼歸的鄉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處,還在于詩人借物言志:“海日”能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噴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塹奮力北上,人也應順應天時在一元復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為,只有如此,思歸盼歸鄉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價值。這兩句找到了更高層次的交匯點、碰撞點:天人兩合,物我一理。整首詩才渾然一體,讓人感到此二聯去掉那一個,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負載詩人此時此地心情的景物。這一聯在此詩中起轉折作用,詩題為“次北固山下”,“次”當“停駐、停泊”講,此聯剛好寫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趕路,“海日”承上聯“潮平兩岸闊”而來,“生殘夜”從將盡未盡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舊年”一句寫作者情緒陡轉,眼前景色使作者鄉情陡生,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無奈情緒便很自然的產生。

  9.最后一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點名了詩的主題,你是怎么理解這種鄉愁的?

  (古代交通的限制,運用了雁的意象,鄉愁人人有,人的情感歸宿)

  (四)拓展達理

  1.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思鄉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結”,一個套在炎黃子孫身上的“結”。在我們語文七年級下冊里,還推薦了這樣一首詩,是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大詩人筆下的鄉愁吧。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當歷史的車輪轉到了今天之后,我們有了火車、飛機,有了電話、網絡,我們的神州五號也順利“上天”了,地球已經變成地球村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思鄉情感又怎樣呢?有還是沒有?多還是少?淡還是濃?

  現在我想讓大家先欣賞一首詩人 于光中先生寫的現代詩,題目叫做《鄉愁》

  鄉愁

  于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離”讓讀者由遠而近,再由近及遠,遠近間鄉愁畢現,遠近間體味出鄉愁的無奈,遠近間主題實現,遠近間才真正品味出鄉愁的內在。因為本詩真正要表現的不是纏綿悱惻,也不是兒女情長,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壯愛國情懷。

  如果沒有四個精練的物象,我們難以感受到鄉愁的存在;如果沒有“距離”我們便無法體味到“鄉愁”的真諦。

  《鄉愁》詩美,《鄉愁》中的“距離”使得“鄉愁”更美。

  討論:信息社會中的我們還擁有鄉愁嗎?

  教師的理解: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放大一點,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再放大一點,它同人類的家園也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作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

  鄉愁依然存在我們現代人的心中,只不過不像古代那樣,由于條件的限制,而變得單純、狹窄和濃厚,作為現代信息社會中的一員,我覺得應該要樹立“大家鄉”意識,樹立全球意識,樹立人類意識,甚至樹立宇宙意識,讓鄉愁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博大,更加宏偉。

  教師小結: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

  (五)背誦體味

  自由朗讀背誦。

  (六)拓展作業

  到圖書館找一首表現思鄉主題的詩,并把它背下來。

  《天凈沙·秋思》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詩歌

  2、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教法:誦讀法點撥法

  學法:合作探究討論法

  教學活動:

  一、問題導入(學生眼中的秋天的特點,思考游子眼中的秋天,一起走進《天凈沙·秋思》去尋找答案。)

  二、文體知識介紹: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體式,如唐詩、宋詞、元曲。《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后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新的詩體,包括劇曲和散曲兩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小令在元代又名“葉兒”,每首能獨立,相當于一首詩或一闋詞;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調;曲牌表示曲調,另有題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個,即一首小令一個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凈沙·秋思》屬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作家作品簡介

  馬致遠馬致遠,元代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一生寫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稱“嘆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譽為“秋思之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馬致遠更被時人美譽為“曲狀元”。

  三、整體感知,把握文意

  學生聽讀、齊讀感知文意

  四、賞析

  《天凈沙秋思》賞析

  ——細細品味

  枯藤老樹昏鴉:

  首句寫旅人眼中所見。干枯的藤條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詩人選擇了“枯藤”“老樹”“昏鴉”這三個各自獨立的意象,把它們糅合在一起,著力渲染,突出它們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個完整的蕭瑟荒涼的意境。

  思考:寫“枯藤老樹昏鴉”意圖何在?

  烘托游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連烏鴉都回窩了,自己卻有家不能回。)

  (烏鴉一家尚能團聚,而此曲的主人公卻還在西風古道上奔波。)

  小橋流水人家:

  詩人筆鋒一轉,推出一幅幽遠恬靜的畫面。潺潺的流水上,橫跨一座別致的小橋。小橋下溪水邊住著幾戶人家,一縷縷炊煙飄出屋外。這句為下文埋下伏筆,并與最后的三句相映

  照,起到強烈的反襯作用。

  思考:“小橋流水人家”作用何在?

  引起游子對“家”的思念。

  烘托游子思家之情。

  古道西風瘦馬:

  “古道西風瘦馬”,與前二句相呼應。蕭瑟秋風,吹打著孤獨的旅人,掀起他單薄的衣襟,他騎著孤獨的瘦馬,獨自走在羊腸古道上。

  思考:“古道西風瘦馬”作用何在?

  烘托游子離家遠行的凄涼。

  (古道西風表現荒涼凄冷)

  (由馬瘦可以聯想到人瘦)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在蕭蕭秋風中傳來寒鴉的聲聲哀鳴,太陽已經落山了,昏鴉還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長途跋涉、極度疲憊的他,眼前突然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炊煙縷縷的農家小院,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面對昏鴉歸巢,小橋人家,孤獨的旅人愈加孤獨,思鄉之情也愈加強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卻遠離親人,浪跡天涯,漂泊在荒遠的他鄉,難怪悲痛欲斷腸。

  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游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思考:“夕陽西下”一句有什么作用?

  點明時間;

  烘托游子異鄉奔波的凄涼《天凈沙秋思》賞析

  五、整體把握詩意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的溪水邊住著幾戶人家的房子,在荒涼的古道上,蕭瑟的秋風中,走著一匹瘦馬。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悲傷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

  六、合作探究

  1、這首小令哪幾句是寫景的?哪幾句是抒情的?

  2、寫景的句子分別寫出了景物什么特點?抒情的語句抒發了什么樣的情?

  3、第二句寫景與一、三句寫景是什么關系?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前三句寫景與后兩句抒情是什么關系?

  七、這首散曲的藝術特色有哪些?

  1、言簡意豐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九種事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

  2、多方映襯動靜結合:動態的流水與靜態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環境的幽靜;景物烘托;寫“西風”與“古道”,烘托出道路蒼涼;

  3、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八、拓展延伸: 思鄉思親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讓我們一起回憶學過的關于思鄉思親的詩句,并一起走進古往今來那些讓世人刻骨銘心的思鄉思親的離愁別緒之中……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3、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觀滄海》

  1、解題:題目是什么意思?“滄海”的“滄”字怎么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2、教師范讀后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問題設計:⑴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⑵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⑶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⑷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么內容?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里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里”“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三、學習《次北固山下》

  ㈠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面環江,為名勝之地。

  ㈡了解詩歌,學生當即背誦全詩(由于詩的意境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估計比較易于成誦;

  ㈢學生練習背誦(略)

  ㈣整體把握。

  問: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這是詩人的想象,很明顯,船到鎮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驛車轉往別的地方去。)“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自由發言)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為下句“江春人舊年”張本)這個“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殘冬臘月)為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由于新年將到,這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他卻不能回家,自然要寫一封平安家書,更何況他此刻看見了北歸的雁,必定要路經洛陽的——洛陽在鎮江西北方。)

  好,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詩人產生濃重鄉愁的原因。(略)

  ㈤名句分析。“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這樣說有根據嗎?先說這兩句所寫的景象。(學生憑想象自由發言。)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但這種鄉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說說道理。(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著新的希望嗎?)

  四、總結。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感情。

  3、學習詩歌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2、3。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回顧有關寫“月”的古詩。

  二、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8日,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歷,被稱為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是華夏最偉大的詩人。

  三、背景鏈接:

  王昌齡早年家貧,不惑之年才中進士,開始任秘書省校書郎,后任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后來因事貶至嶺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齡天寶年間被貶到龍標尉,與其交情深厚的李白當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慰藉遠方的友人。

  四、多次朗讀,理解詩歌。

  1、初讀詩歌,把握詩歌的節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

  2、二讀詩歌,解讀詩意。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之時,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一路要經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暖的月亮,希望它陪著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3、三讀詩歌,整體感知。

  (1)詩人在第一句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寫了“楊花”和“子規”。寫“楊花”且是“落盡”是點明了時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又因為“楊花”是漂泊無定的,表現了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2)該詩中哪一句點明了主旨?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抒發了對友人的深切同情和關心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詩很能打動人心,得益于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選擇一個角度,聯系詩歌內容略作分析。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作者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過把明月人格化,讓明月成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的所在。同時,還不僅表現出詩人和朋友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

  4、再讀詩歌,歸納小結。

  這首詩中對暮春時節特定景物楊花、子規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同情和關切的思想感情。

  五、板書設計

  景:楊花落盡子規啼鳴哀切、凄慘

  情景交融

  情:寄情明月隨風相伴同情、關切

  六、拓展延伸:積累李白借月抒懷的詩歌

  1、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

  2、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秋浦歌(十三)》

  3、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月下獨酌》

  4、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關山月》

  七、作業布置:

  背誦并默寫此詩。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篇13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默寫四首詩歌;

  2、了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3、理解詩歌字詞含義和詩歌大意;

  4、初步學習欣賞精彩文句;

  5、培養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字詞含義和詩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教學難點:欣賞精彩文句,培養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課方法: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3課時

  預習要求:熟讀四首詩歌,閱讀課文注釋。借助參考書,查出《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里面不懂的字詞。嘗試歸納兩首詩歌的主旨。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講授一些古代詩歌常識。疏通《觀滄海》《次北固山下》字詞和詩歌大意,熟讀并背誦全文。完成課后練習一之1。

  教學步驟:

  一、導入:PPT出示圖片,引起學生興趣。導入本課的學習。1分鐘。

  二、導讀《觀滄海》

  (一)題解:1分鐘

  簡介作者,詩歌創作背景。

  見課文注釋,補充,八月,曹操統一了北方,九月,經過此地。

  (二)熟悉詩歌。3分鐘

  1、聽《觀滄海》朗讀。

  2、學生齊讀《觀滄海》。

  3、教師點評,教正讀音。重點強調“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詞。5分鐘。

  滄,青綠色。臨,到,登臨。碣石,(見課文注釋)。何,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見課文注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成分,不譯。行,運行。若,好像。其,代詞,指大海。星漢,(見課文注釋)。燦爛,光彩鮮明耀眼。幸,(見課文注釋)。至,(見課文注釋)。

  以,連詞,來。詠,以詩詞等來贊頌或敘述。

  (四)整體把握,疏通文意。5分鐘。

  1、歸納詩歌主要內容和主旨。(討論回答)

  內容:(開頭兩句)交待了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寫海水的和山島。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最后兩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抒發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五)欣賞詩歌。(討論回答)5分鐘。

  1、完成課后練習一之1。

  這首詩看似寫景,實則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構思獨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偉的藝術形象。表現了詩人的寬廣胸懷和豐富的想像力,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

  2、賞析詩歌結構(“觀”字)和動靜結合的寫法。

  踢目為觀滄海,全詩以哪個字統領全篇?作者觀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動的,哪些是靜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滄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三 、導讀《次北固山下》

  (一)題解:5分鐘

  1、簡介作者,詩歌創作背景。

  見課文注釋。補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鄉之情濃重。(以放學留堂不得回家為喻)

  2、講授古代詩歌常識。

  A、古代是詩歌分類。

  B、詩歌格律常識。

  通常所說的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海》。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定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

  首聯:(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 (4)風正一帆懸。——對偶聯

  頸聯:(5)海日生殘夜, (6)江春入舊年。——對偶聯

  尾聯:(7)鄉書何處達? (8)歸雁洛陽邊。

  (二)熟悉詩歌。3分鐘

  1、看動畫,聽《次北固山下》朗讀。

  2、學生齊讀《次北固山下》。

  3、教師點評,教正讀音。重點強調“雁”的字形。

  (三)理解字詞。5分鐘

  次,見課文注釋。客路,見課文注釋。行舟,行駛的小船。潮平,潮水漲滿,似乎與兩岸齊平。風正,風又順又和。懸,掛著。殘夜,見課文注釋。鄉書,思念故鄉的書信。達,到達。

  (四)整體把握,疏通文意。(討論回答)5分鐘

  1、歸納詩歌主要內容和主旨。

  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 “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繼續寫船上所見,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 “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 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見, 抒發了游子的思鄉之情,給人以積極、樂觀的藝術享受。

  (五)背誦這兩首詩歌。7分鐘。

  四、布置作業:1分鐘

  默寫《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熟讀背誦《錢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不懂的字詞自己查出來。借助參考書,嘗試歸納詩歌《錢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的主旨。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繼續講授一些古代詩歌常識。疏通《錢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字詞和詩歌大意,當堂背誦《錢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默寫《觀滄海》《次北固山下》。完成課后練習一之3。

  教學步驟:

  一 、簡要復習第一節內容。2分鐘

  1、背誦《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2、古代詩歌常識。

  二 、導讀《錢塘湖春行》

  (一)題解:1分鐘

  1、簡介作者,詩歌創作背景及出處。

  見課文注釋,補充:任杭州刺史時作。

  (二)熟悉詩歌。3分鐘

  1、看動畫,聽《錢塘湖春行》朗讀。

  2、學生齊讀《錢塘湖春行》。

  3、教師點評,教正讀音。

  (三)理解字詞。4分鐘

  水面初平,見課文注釋。云腳低,見課文注釋。暖樹,見課文注釋。不足,見課文注釋。亂花,各種色彩繽紛的花朵。才,剛剛。沒,遮掩。

  (四)整體把握,疏通文意。5分鐘

  1、歸納詩歌主要內容和主旨。

  首聯:寫詩人春游的地點和湖上風光。

  頷聯:借“鶯爭暖樹”“燕啄春泥”描繪早春到來時西湖上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寫景靈韻生動。

  頸聯:表達了詩人游春的豐富感受,喜悅之情溢于文字。

  尾聯:突出描寫了湖東的白沙堤,這里綠楊成蔭,為詩人最愛。

  主旨:通過描繪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和愉悅的心情。

  (五)欣賞詩歌。5分鐘

  1、完成課后練習一之3。

  2、賞析中間二聯。

  能否從詩中找出表現初春的詞語?

  早鶯,暖樹, 新燕,春泥,亂花,淺草

  “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討論回答)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也是近景,寫地上的花草,寫人們騎馬游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游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才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游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游春的舒感

  三 、導讀《天凈沙 秋思》

  (一) 題解。3分鐘

  1、簡介作者,詩歌創作背景。

  見課文注釋。補充:作者號 東籬。

  2、講授古代詩歌常識。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配樂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凈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二)熟悉詩歌。3分鐘

  1、看動畫,聽《天凈沙 秋思》朗讀。

  2、學生齊讀《天凈沙 秋思》。

  3、教師點評,教正讀音。

  (三)理解字詞。1分鐘

  昏鴉,見課文注釋。斷腸:形容極度悲傷。

  (四)整體把握,疏通文意(討論回答)。3分鐘

  1、歸納詩歌主要內容和主旨。

  前三句寫景,渲染悲涼氣氛。

  后兩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圖的描繪,抒發了他鄉游子深沉的思鄉愁緒和孤獨寂寞的情懷。

  (五)檢查背誦詩歌。5分鐘

  (六)默寫《觀滄海》、《次北固山下》。10分鐘

  四 、作業:1分鐘

  默寫《錢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思考《次北固山下》“風正一帆懸”的“正”可否改為“順”?準備課后練習一之4,練習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默寫《錢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欣賞精彩詩句。歸納字詞。完成課后練習一之4,練習二。

  教學步驟:

  一 、復習。24分鐘‘

  (一)背誦四首詩歌。4分鐘

  (二)默寫《錢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10分鐘

  (三)以《錢塘湖春行》分辨律詩的首聯、頷聯、頸聯、尾聯。2分鐘

  (四)作練習題,鞏固字詞音義、詩歌的作者姓名、字、號、朝代,詩歌體裁,以及詩歌內容。8分鐘

  一、下列注音完全正確的是?

  ( )

  A.滄海(cāng hǎi) 碣石(jiē shí) 綠水(lù shuǐ)

  B.竦峙(sǒng chì) 燦爛(càn làn) 淺草(qiǎn cǎo)

  C.潮平(zháo píng) 歸雁(guī yàn) 沙堤(shā dī)(

  D. 啄zhuó春泥 蕭瑟 sè 枯藤téng 澹澹zhàn

  二、為下列詩句中加粗字選擇正確的義項。

  1.行不足( )A.腳B.夠C.充分

  2.沒馬蹄( )A.沉沒B.沒有C.遮掩

  3.昏鴉( )A.黑色B.昏迷C.黃昏

  4.星漢燦爛( )A.銀河B.星星C.星和月

  5.次北固山下( )A.一次B.停泊C.游

  三、填空

  ①《觀滄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詩句是: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里

  ②《錢塘湖春行》描繪早春的詩句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③《天凈沙秋思》點明主旨的詞句是:斷腸人在天涯。

  ④《次北固山下》點出游子思鄉之情的詩句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文學常識填空。

  ①《觀滄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②《天凈沙秋思》中“天凈沙”是詞牌名,“秋思”是題目。作者馬致遠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

  ③《錢塘湖春行》選自 《白氏長慶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姓名),字樂天 ,號香山居士。

  (

  二 、賞析精彩文句。(討論回答)10分鐘

  “小橋流水人家”是否與詩歌的悲涼氣氛不相符?

  用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這種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意境更為悲涼。

  前三句只是列舉了景物,和詩歌的主題是怎樣有機結合在一起的?

  小令的前三句,18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頓生色彩,都帶上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全篇純用白描勾勒出絕妙的深秋晚景圖。

  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風正一帆懸”的“正”可否改為“順”?

  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 “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三 、完成課后練習一之4,練習二。10分鐘

  四 、作業:1分鐘

  課后熟讀這四首詩歌和字詞解釋。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 篇14

  15.《古代詩歌四首》

  【教學目標】

  1.積累“澹澹、竦峙、蕭瑟、聽取、別枝、若、次、以、見”等文言詞匯。

  2.了解詩詞有關知識;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5.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6.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1.誦讀并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設想】

  1.要以誦讀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

  2.培養學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聯想的能力

  3.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設計】

  同學們,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五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ⅰ.《觀滄海》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并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遺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輯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觀滄海》寫作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公元2XX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3.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4.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蕭瑟(sè)

  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于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理解為“鵲驚蟬鳴都出現于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5.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1-2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第二層(3-8句):描寫海水和山島。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蕩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這一層全是寫實景。是作襯托用。

  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動靜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著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靜動相配,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第三層(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感情繪制大海形象的?

  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后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愿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6.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7.“詩言志”《觀滄海》是借景抒情,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里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ⅱ.《次北固山下》

  1.解題: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次,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

  2.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官洛陽尉。早有文名,往來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其詩流傳不多。

  3.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客路,指旅途。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4.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首聯: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詩人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想像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句,又是為頸聯中“江春”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這兩句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尾聯:詩人離家日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見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

  5.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6.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找一幅長江下游的圖片給學生看看,或者背誦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望天門山》,然后指出詩人此刻所在的具體位置。)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7.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也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

  ⅲ.《錢塘湖春行》

  1.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遷下(今陜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新樂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題”的新樂府最有名,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代表作。

  2.《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3.聽準字音、節奏,體會語言的緩急。

  七言詩句節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誦讀時,每拍的后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4.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

  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水面初平云腳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寫春水新漲,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的景象。“云腳低”指白云重疊,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腳,有下垂義。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一片生機勃勃之感。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草初生,故“淺”,也是早生景象;“沒蹄”,也是暗切“行”字。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詩人的游蹤: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即游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5.從《錢塘湖春行》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寫初春景象?

  注意細節描寫。如“水面初平”(見注釋);“爭暖樹”,“暖樹”者,向陽之樹也,春寒未退,故鶯爭集其上;“啄春泥”,燕初來也;“沒馬蹄”,草初生也──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6.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愛湖東行不足”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7.“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還是初春季節。這里的“早”和“新”在意義上互相生發,把鶯和燕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

  8.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游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ⅳ.《天凈沙·秋思》

  1.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凈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2.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馬丹陽》《黃粱夢》等雜劇共15種,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代雜劇四大家。并寫有小令、套數二百余首,經后人輯入《東籬樂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王國維稱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3.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全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圖。

  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懷。

  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系為此作鋪墊。

  4.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把這些細節聯結在一起,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境界: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陣陣冷颼颼的西風,落葉紛飛;古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

  在作了這樣的鋪墊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鄉愁何等濃重。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古人說:“凡景語,皆情語。”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語,而字字都是扣著“情”來寫的,這就是它藝術上的動人處。

  【課后小結】

《古代詩歌四首》 教案范文(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古代詩歌四首》人教七上

    15.《古代詩歌四首》【教學目標】1.積累“澹澹、竦峙、蕭瑟、聽取、別枝、若、次、以、見”等文言詞匯。2.了解詩詞有關知識;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教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感情。3、學習詩歌借景抒情的寫法。教學重難點:2、3。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回顧有關寫“月”的古詩。...

  •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3.能夠準確背誦并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 緊扣關鍵字眼,品味詩歌形象——讀《青松》(精選16篇)

    緊扣關鍵字眼,品味詩歌形象——讀《青松》讀這首詩的題目,我們能很自然地想起《識字5》中學過的“蒼松”一詞。教學時,我們可以從詩題切入,引導學生回憶“蒼松”的形象,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信息,為新課的學習作好充...

  • 《輕叩詩歌的大門》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課題:輕叩詩歌的大門課型: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展示課課時:一課時年級:六年級上冊活動目標:1.通過搜集整理詩歌,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魅力。2.讓學生在活動展示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賞美的能力,激發持續學習詩歌的興趣。...

  • 外國詩歌散文欣賞(通用3篇)

    語文:2.3《秋頌》《不是死,是愛》《狗之歌》學案(新人教版07版選修《外國詩歌散文欣賞》)精析知識梳理1.識記字音字形(1)字音識記榛(zhēn)子 簸(bò)谷 罌(yīng)粟 一畦(qí)吆(yāo)喝 麥稈(gān) 漣漪(yī) 踉蹌(...

  • 詩歌《春天》(精選17篇)

    發表時間:2004-11-11 活動內容:欣賞詩歌—— 春天 (大班)活動目標:1、理解詩歌的內容及詩歌中表現的春天的趣味。2、感受春天的美,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活動準備:課件,三本書,繪畫材料。...

  • 小班教案:詩歌《晚上》(精選14篇)

    目標:1、感受詩歌中安靜的氣氛,體驗詩句的優美、舒展。 2、理解詩歌內容,愿意用動作表現詩歌。 準備: 1、教學掛圖,幼兒用書《晚上》。 2、自制配樂詩歌錄音。...

  • 詩歌《夢》(通用15篇)

    一、說教材分析我選擇的說課的科目是語言,課題內容是,適合大班幼兒學習。教材選自《幼兒教育》95年第6期第16頁。那么,我為什么要選擇教學安排以外的教材呢?一是因為這首詩歌為讀者創設了一種優美、溫柔的夢境。...

  • 輕叩詩歌的大門(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經過一系列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學習的心得和收獲,使學生提高自信心和欣賞美的能力。2、讓學生在展示的過程得到老師的欣賞和表揚,激發持續學習的興趣。...

  • 走進詩歌(精選2篇)

    (課前:多媒體投影屏幕上呈現“走進詩歌”的教學課題,自動播放以八首唐詩為主題的書法、山水畫結合的畫面。明確教學內容,渲染教學環境。)一、 談詩師:我們現在就走進——生(齊):詩歌。...

  • 現代詩歌教案模板(通用3篇)

    活動目標1、理解詩歌內容,初步感受詩中優美的語言與意境。2、學習詞:綠綠的、紅紅的、圓圓的、甜甜的。3、發揮想象力,初步嘗試仿編詩歌。4、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大膽參與討論。5、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 鑒賞詩歌的語言(通用3篇)

    【考點分析】中國古代詩歌說到底就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詩歌豐富的思想感情、優美的意境都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這就要求古代詩歌語言精煉、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

  • 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精選2篇)

    課前預習班級: 姓名: 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考向探究】鑒賞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把握其情感基調,分析其社會意義,評價其深層內涵;對古代詩歌中流露出來的復雜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客觀具體的分析評價。...

  • 詩歌教案設計(精選3篇)

    一、 教學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詩歌教學教案設計的方法,學會設計,并發展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設計出較完美、符合現代教學特色的教案。...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文登市| 辽宁省| 南昌市| 牡丹江市| 香格里拉县| 图木舒克市| 乌兰察布市| 秭归县| 临湘市| 晋宁县| 高台县| 雅江县| 封丘县| 铅山县| 池州市| 辉南县| 乳源| 得荣县| 益阳市| 福建省| 呼伦贝尔市| 柏乡县| 炉霍县| 金湖县| 隆回县| 定州市| 治县。| 普陀区| 大渡口区| 涡阳县| 丰原市| 万年县| 班玛县| 马鞍山市| 同心县| 赤峰市| 理塘县| SHOW| 宣恩县| 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