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節奏》教案(精選7篇)
《有趣的節奏》教案 篇1
一、教學內容:
1、節奏與生活、舞蹈、音樂及其它藝術的關系。
2、學習幾種基本節奏型:,x00x等。
二、授課班級:高中二年級
三、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節奏是音樂的本質要素、它無處不在,與生活,舞蹈,音樂及其它藝術緊密相連。
2、和學生一起在音樂欣賞中去充分感受節奏,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節奏與音樂的形象、情緒、風格的關系。
五、教學方法:
采用演示法和直觀教學法,激發學生對音樂節奏的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體會節奏在音樂中的中心地位。
六、教學準備:
錄音機、音樂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1、課前播放flash動畫《恰恰恰》。
2、情景導入:今天很高興和大家相約這美好的音樂課堂,我的心跳
節奏有點快啊……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音樂之魂──節奏。
(二)節奏的概念:
1、師問:大家還記得音樂的四大基本要素嗎?那節奏又是指什么呢?
2、學生討論:
3、音樂起源于勞動,原始社會在勞動中為了統一節奏,而產生了勞動號子。節奏是音樂的本質要素、是有規律的運動,是音樂的活力、是音樂的進行,包括音樂的重音、節拍和速度。今天我們先學習幾種基本節奏型。
(三)節奏型練習。
1、講,
四分八分十六分小附點切分
2、練:請同學們自己組合,并自己填詞,對回答問題積極者全班隆重表揚。
∣∣∣
拍你真的很不錯。
注:同學們在草稿紙上寫,然后老師點名提問,優秀的答案寫在黑板上。
(四)生活中的節奏:
師:我們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節奏,如我們的心跳、日月交替、潮起潮落、春夏秋等都是在某種按特定的節奏中,大家能說一說嗎?生:做游戲、唱歌、跳舞等
(五)舞蹈、音樂中的節奏:
1、舞蹈中的節奏:
①交誼舞:圓舞曲(華爾茲)、波爾卡、探戈、倫巴。
②民族舞:新疆舞。
師:播放《藍色多瑙河》,《我的太陽》。并總結各種舞蹈的節奏特征。
2、音樂的節奏:①錄音播放二段音樂,讓學生談體會。
A、《夜曲》肖邦慢。
B、四小天鵝快。
總結:節奏的快、慢對音樂情緒、形象、風格的表達與手段之一、一般,快的節奏令人興奮、緊張,慢的節奏給人安詳、從容。在“音樂治療”這門學科中音樂的節奏、速度是非常有效和治療手段。
《有趣的節奏》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及分辨節奏的能力。
2、感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背景圖一幅、動物四個、大節奏圖譜四張、節奏卡每人一套。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師:今天我們教室里來了四個小動物,他們是誰呢?請小朋友們猜一猜。(師用叫聲分別引出小青蛙、小貓、小鴨、小狗,并出示動物圖片)
(二)活動部分
1、觀察小動物的房子,發現特別之處。
師:這些小動物想請小朋友去家里作客,你們想去嗎?我也很想去。
(出示背景圖)
師:你們再看看小動物的家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幼:有節奏符號
2、提出規則。
師:這些小動物家的門鈴也很特別,是一種節奏門鈴。只要小朋友做對了門上的節奏,小動物就會出來迎接我們。
3、感知四種節奏型(播放幻燈片配合)
(1) 老師依次“按門鈴”。(如:我先去小青蛙的家,我要按門鈴了 I I…)
師:現在,我第一個想去小青蛙的家,青蛙家的門鈴是這樣的(呱 呱 /呱 呱)。讓我來試一試,門開了,哦,原來“呱 呱/ 呱 呱”就是小青蛙家的門鈴。 然后再去小貓家,小貓家的門鈴和小青蛙家的不一樣,是這樣的:喵—,哇,小貓家的門也開了。 接下來我想去小鴨家,小鴨家的門鈴有點難,聽清楚,如果你拍得對就會開門,是這樣的:嘎嘎 嘎。 最后一個就是小狗家,小狗家的門鈴和小鴨家的有點差不多,但其實是不一樣的,小狗家的門鈴是:汪 汪汪。
(2) 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敲小猴、小貓、小牛、小兔家的門。
師:剛才華老師去了一趟小動物們的家,你們想不想去,那我們一起去一次吧!先是小青蛙家…
4、分辨四種節奏型(播放幻燈片配合)
(1) 現在我要去一個小動物家,你們猜猜我去的誰的家?
師:這樣吧,我們來玩個游戲,現在我去一個小動物家,你們來猜猜我去的是誰的家?
(2) 請幾個小朋友來選擇一個小動物的家來“按門鈴”。
師:請一個小朋友選擇你最想去的小動物的家來按門鈴,我們一起來猜猜他去的是誰家。
(三)游戲部分
1、游戲“舉小屋”(播放幻燈片配合)
師:這個游戲真好玩,鋼琴也想去小動物家玩你們能不能幫幫它,看它能進哪個屋?現在小朋友的椅子下面都有幾種節奏卡,等會你聽到哪種就把那個舉起來。
(幼兒每人一套小屋模型,分辨后舉出相應的節奏卡片。)
2、游戲:“找小屋”
玩法:分別由四個小朋友舉著小屋模型站在場地四周。老師用鋼琴彈一個小屋的節奏型,幼兒分辨后,迅速走到相應的小屋后面。
師:老師這還有幾間房子,是誰的家呢?(一一出示)現在我請四個小朋友每人一個把小屋舉起來,其他小朋友聽到老師彈的是哪個小屋的節奏就馬上走到小屋的后面。
(四)結束活動
小朋友,外面來了許多小動物也想請小朋友去家里作客,你們想去嗎?我們趕快去吧!
《有趣的節奏》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活動學會掌握節奏強弱規律。
2、能根據動物外特征,初步探索用不同語言動作表現強弱特點。
3、讓幼兒知道歌曲的名稱,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詞內容。
4、愿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節奏圖譜
2、各種可以敲響的物品及用具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律動
(二)基本部分
1、“今天老是請來了許多小客人看看是誰呀?”(出示節奏譜)
2、他們誰和誰是好朋友,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念節奏圖譜)
3、讓幼兒比較輕重,理解強弱的規律。
a、我們都知道大象大老鼠小,那我們用嘴巴嘴發出什么聲音來表示大象?用什么聲音表示小老鼠?
b、提醒幼兒根據動物的個數來發聲。
4、用動作表示輕重
5、幼兒嘗試(請幼兒自由選擇物品)
a、請小朋友用你手上的東西敲出大象的聲音。
b、小老鼠用什么聲音表示呢?
C、幼兒看節奏譜打擊
(三)結束部分
送小動物回家。
教學反思:
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結合音樂本身的要素,讓幼兒感受到不同的音樂形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兒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實踐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成功的音樂活動,會提升孩子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較為弱的孩子對音樂活動的自信心。
《有趣的節奏》教案 篇4
目標:
1.感知分辨4∕4拍的節奏譜,學習2∕4 拍節奏譜。
2.能用熟練、自然準確的聲音演唱歌曲,掌握由弱到漸強的唱法技能,自編節奏型為歌曲配伴奏。
3.模仿《羚羊賽跑》的動作要協調,掌握好重心,按速度的變化用輕巧、輕快的的步伐模仿羚羊賽跑。
準備:
課前觀察蝴蝶飛舞的姿態,學習模仿動作。4∕4、2∕4節奏譜若干張,羚羊賽跑的投影片一張,樂器若干。
活動與指導:
1.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模仿蝴蝶飛,重點強調翅膀舞動時是以腕關節為主帶動手臂至頭上方向,手腕相對,動作幅度大,要保持身體平衡。
2.歌曲:《我是小鼓手》
(1)“你們想當一名小鼓手嗎?小鼓手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呢?演唱時用什么樣的心情唱!”
(2)集體聽前奏演唱小鼓手。
要求幼兒用自豪、歡快、活潑的心情演唱,重點唱準由弱到漸強的唱法。
(3)幼兒分組討論,選擇什么樂器,用什么節奏型為歌曲配伴奏。老師巡回指導。
(4)全體幼兒聽音樂齊奏,學會看指揮。
(5)幼兒按自己自編的節奏型為歌曲伴奏。
3.有趣的節奏小屋
今天老師帶小朋友一起春游“動物園”,在音樂的伴奏下幼兒隨老師做重步、輕步走。 “動物園里的小動物們聽說我們來做客,都非常熱情的邀請我們到它家里去做客,但是它們每一家門上都有一個節奏門鈴,只要你做對了上面的節奏,主人就會立即開門讓你進去。”
出示節奏小屋(放投影片)。
(1)逐個出示小房子,幼兒按門鈴(打節奏)對了小動物出來迎接。
(2)同時出示4間房子,老師按門鈴(拍節奏)小朋友分辨老師敲的是誰家的門。
(3)用語言節奏來叫門,x x x x x x∣。
(4)幼兒用各種聲音和動作來表示所指定小屋的節奏型,如:拍手、跺腳、說話。
(5)老師彈琴來叫門:13 56 5 ─∣ x─∣。
(6)請4個小朋友分別在四個方向舉起不同的節奏型(硬板做的小屋),老師用動作、語言表示一種節奏型,幼兒分辨后馬上走向相應的小屋。
4.羚羊賽跑
幼兒分成四隊甲、乙、丙、丁,甲和乙一隊,丙和丁一隊。按音樂舞蹈的內容進行舞蹈。重點要掌握移動重心,用輕快的步伐,隨音樂的速度,快慢,有節奏的做動作。
結束部分:幼兒聽“蝴蝶飛”的音樂飛出教室。
《有趣的節奏》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能按簡單的節奏譜進行打擊樂活動。
2、掌握空拍和切分音,并創編簡單節奏,激發幼兒的興趣。
3、互相配合協作進行合聲演奏。
活動準備:
節奏軟件、節奏板、各種鼓
活動過程:
一、欣賞打擊樂表演
1、請小朋友看電視里的姐姐是怎樣打鼓的?他們的情緒是怎樣的?
2、請小朋友在聽一聽姐姐的演奏,這首節奏樂曲有那些變化?
3、你聽出了那些節奏型,請你學著姐姐用肢體表現出來。
二、練習打擊節奏
1、小朋友你們知道彈珠警察嗎?今天他們請我們到波濤樂園去做客,但是要把四個彈珠警察的節奏打對了才能進入波濤樂園,現在我們就出發吧。
2、請幼兒看四個彈珠警察的節奏進行節奏練習。
3、游戲:創編節奏
幼兒聽音樂隨意活動,音樂停止看誰先進入彈珠警察的家,進行創編粘貼節奏并能打出節奏。
4、我們打了這么多節奏你能把我們剛才打過的節奏用你喜歡的樂器打出來嗎?
5、把剛才打過的節奏試著進行合奏表演。
三、我們在波濤樂園玩得這么開心,我們來給彈珠警察表演打擊樂吧!
《有趣的節奏》教案 篇6
活動設計意圖:
節奏是音樂中最重要的要素,也最易被人感知。自然界和人的生活中無不蘊含著節奏。本次活動讓幼兒把生活中蘊含的節奏與具體的節奏型聯系起來,從而對節奏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上來。
一、 活動目標
1、體驗節奏世界里的樂趣。
2、通過聯想生活中的節奏,感知節奏型的多樣和
有趣。
3、學習創編說白詞并配以節奏進行朗讀。
二、 活動準備
1、多媒體幻燈圖片一套。
2、易拉罐、瓶子、碗、筷、匙、若干。
3、腦白金盒子一個。
三、 活動流程
調動情緒、引發興趣 聯想節奏、引導編節奏語言 看圖編詞句、配節奏朗讀 演奏作品
四、 活動過程
(一)調動情緒、引發興趣。
(1) 用一神秘物引幼兒入活動室。
通過揭開神秘物而引題。
(2) 聽音樂選擇動作:走、跳或跑,
引導幼兒說出節奏的快慢特點。
(二)聯想生活中的節奏。
音樂教案-有趣的節奏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引導幼兒說出生活中的各種節奏。如:打哈欠| | 、掃地| | | 、拍皮球| | |
各環節設計意圖
情感目標
知識目標
技能目標
供幼兒看圖創編說白詞用。
供幼兒演奏作品用。
供調動幼兒情緒及引入主題
用。
抓住幼兒好奇心強的特點,應用神秘物能很好地調動幼兒的情緒和注意力。
幼兒聽著音樂自主反應,快慢不同的節奏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生活中存在許多有趣的節奏,幼兒無時不在使用。這個環
小鳥叫| | 、刷刷牙| | | 牙疼| | |拔河比賽加油聲 | ||等等。
音樂教案-有趣的節奏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2)啟發引導幼兒想象編節奏語言。
發揮幼兒的想象,讓幼兒自由編說。
(三)看圖創編說白詞
(1) 出示幻燈圖片,引導幼兒說出圖片的意思
及判斷圖片中各種行為的正確或錯誤,并學習創編說白詞。
(2)配節奏朗讀。
引導幼兒為說白詞配節奏。如果幼兒無法完成,
教師可提供節奏型給以提示,讓幼兒編配。
(四)演奏作品
幼兒演奏作品。請幼兒用生活中的實物,進行打擊伴奏,獲得成功的樂趣。
節把幼兒生活中發現或發生的現象與節奏聯系起來,讓知識得以升華,同時感受節奏型的多樣和有趣。
通過舉一反三的想象練習,既可培養幼兒節奏感又可擴充詞匯。
據省市委、婦聯近段向全市發起的倡導“五不新風”精神為
音樂教案-有趣的節奏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主導,讓幼兒在風趣、幽默、易
懂的漫畫中,感悟出“五不新風”的含義,并讓幼兒嘗試編配節奏,這樣幼兒既能理解并能迅速地記憶。使“五不新風”之花從小在幼兒心中綻放。
以幼兒為主體, 尊重幼兒的編配。
盡情快樂地演奏,感受成功的樂趣。
《有趣的節奏》教案 篇7
一、說教材:
音樂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幼兒實施音樂教育是促使幼兒和諧發展、健康成長的一種重要手段。培養和訓練幼兒的節奏感是幼兒園音樂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打擊樂活動不僅能幫助幼兒掌握樂器演奏的一般知識和技能,并能培養幼兒基本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創造能力。
打擊樂活動也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門課程,平常在班級開展的打擊樂活動中,使用的都是正規的樂器,這些樂器對于小朋友們來說已不再那么新奇了,于是我萌發了一個利用空奶粉罐、空餅干盒來替代鼓,在易拉罐內裝些綠豆制作成沙球讓幼兒進行演奏的想法。我選擇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作為本次活動的背景音樂,這首曲子旋律歡快,節奏型簡單統一,整首樂曲的節奏型均為|||||與本次活動幼兒要學習、掌握的節奏型相符。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掌握節奏型|||||。活動的難點我定位為看教師的指揮分聲部演奏。
二、說目標:
我們班的幼兒都很喜歡打擊樂活動,打擊樂活動給他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活動的開展就是為了實現幼兒享受奏樂活動的快樂,體驗音樂和打擊樂器演奏的整體音效的樂趣;發展幼兒運用打擊樂器進行藝術展現的能力,結合我班幼兒的現有水平,我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能力方面的目標:掌握節奏類型|||||;并能根據簡單的節奏圖譜在教師的指揮下互相配合協作,嘗試用教師自制的樂器進行打擊樂活動。
2、情感態度方面的目標:在師生合作中體驗打擊樂活動的樂趣。
3、《綱要》中提出"鼓勵幼兒用自然物、廢舊材料替代樂器進行演奏活動。"所以我從認知方面提出了第三個目標:知道廢舊材料也能發出有趣的節奏,增強幼兒的節儉意識。
三、說教法學法:
本次活動過程中我運用到的教法有:律動導入法、激趣游戲法、圖譜教學法。
1、律動導入法:小朋友們在律動中不僅感受了音樂,還在不經意間拍、踩了本次活動所要掌握的節奏類型。
2、激趣游戲法:玩"猜猜我是誰"的游戲,這個游戲捉住幼兒好奇心強的心理特征,還帶有挑戰性,使小朋友們在不知不覺中主動積極地一遍又一遍地拍打節奏。在游戲的過程中小朋友們體驗了在教師的幫助、鼓勵下獲得成功的快樂。其實游戲的過程就是一個分解、整合學習節奏的過程。
3、圖譜教學法。中班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圖譜上形象的圖案直觀易懂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綱要》中指出:"幼兒藝術活動是一種手、眼、腦并用的活動,它需要幼兒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審美對象,用動作和材料的操作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見所聞。"因此活動中讓幼兒聽一聽、看一看、拍一拍、敲一敲等活動安排豐富。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個人演奏、集體演奏的形式加強了幼兒的節奏練習。
四、說準備:
1、我為小朋友們準備了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CD。
2、節奏譜兩張,《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節奏圖譜一張。
3、我還準備了空奶粉罐、餅干盒和用易拉罐制作的沙球作為本次活動的打擊樂器。
五、說過程:
1、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怎樣才是好的開始。我個人認為一個成功的節奏活動莫過于教師把握住幼兒的興趣點,讓幼兒愉快、主動地去學習節奏。本次活動以律動開始,我引領著幼兒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樂聲中聽節奏、拍節奏、踩節奏從而有效地導入活動的目的。
2、通過玩"猜猜我是誰"的游戲,引導幼兒根據節奏譜練習節奏|||||。并提醒他們廢舊材料也能發出美妙的節奏,廢棄物可以收集起來再利用。
3、請幾名幼兒嘗試根據節奏譜進行演奏。
4、出示《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節奏圖譜,引導全體幼兒練習連貫地拍歌曲節奏。
5、分組練習演奏樂器。將幼兒分為兩組:男孩為小熊隊;女孩為洋娃娃隊。兩隊幼兒聽教師的口令分別在活動室的左、右兩邊的方陣坐下,并按音樂節拍練習演奏。
6、在幼兒熟悉整首歌曲節奏、掌握了這些樂器的演奏方法之后,組織幼兒集中。
(!)在教師的指揮下,集體演奏。
(2)分聲部演奏:提醒幼兒老師的左手指揮鼓方可演奏,右手指揮沙球演奏,雙手同時指揮就是合奏了。
8、活動的最后,請幼兒放下樂器,輕輕地走到老師的身邊,告訴他們:不單是樂器能發出有趣節奏,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充滿節奏,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吧!就這樣,大家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歌聲中,帶著愉快、期待的心情離開了活動室。
六、說反思
整個活動流程,我始終注意遵循逐層深入、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感受節奏到徒手練習節奏,再轉換到配器樂演奏;難度也是由淺到深,從集體演奏到分聲部演奏的過程中幼兒需要看我的指揮迅速做出準確的演奏。正是在這些敲敲打打搖搖中,幼兒享受到了演奏過程的許多樂趣,在合作過程中的相互傾聽,相互配合,使幼兒更多地學習到了合作的精神。從而提高了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讓幼兒從中發現和理解節奏,感受節奏美。
活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在分組演奏樂器這一環節,如能請配班老師用鋼琴為幼兒伴奏效果可能會更好,還有分聲部演奏播放背景音樂時,在第一樂句有一部分幼兒有點跟不上節奏等等。
以上就是我對本次活動的認識與理解,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給予寶貴的意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