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下學期教案(精選12篇)
數學下學期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遠近的含義,學習用工具測量的方法比較遠近,并初步學會記錄。
2、在游戲中體驗比較遠近的樂趣與成功感。
3、體驗數學集體游戲的快樂。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活動準備:
1、有自然測量的經驗。
2、各種可以用來測量遠近的工具:紙棒、盒子、綠茶瓶、書本、小筐……
3、6個裝有(即時貼1條,記錄表1張、記號筆1支、粉筆1支、五角星貼貼紙1枚的小筐。
4、地圖一幅。
活動過程:
一、目測遠近。
1、幼兒排成一隊隨老師進教室,立正站好。
師:誰離黃老師最遠?誰離我最近?
2、幼兒坐成半圓形。
師:誰離我最遠?誰離我最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結:原來用目測可以比較遠近。
二、工具測量遠近。
1、A和B(兩個坐得比較近,目測不出來離老師的距離)誰離黃老師近?誰離我遠?(出現爭議)
2、目測不出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什么來測量遠近?(工具:如手、腳等)
3、請一個幼兒用手或腳測量,老師觀察指導。
師:現在我站起來,凳子就代表我的位置。
(預測:1。幼兒測量正確:他量得真好,開始量的時候手或腳會和他的凳子碰一碰,量到最后會和我的凳子碰一碰。
2。幼兒測量不正確:開始量的時候手或腳要和他的凳子碰一碰,量到最后要和我的凳子碰一碰。一只手要碰到另一只手,腳跟腳尖要碰住等。)
4、出示箱子里的各種物品(紙棒、盒子、綠茶瓶、書本、小筐……)。
師:我這有好多東西,它們能測量遠近嗎?
幼:能。
師:我請一個孩子來試試。(師及時糾正和指導)
三、跳遠比賽。
1、比賽:剛才我們學習了用工具測量遠近。你們想不想來一次跳遠比賽?現在我請小朋友三個人一組去領一份材料,找到一空地,貼上及時貼,每個人輪流跳,跳到哪用粉筆做記號,其他兩個人分別測量、做記錄,記錄表的上面一行寫學號,下面一行寫遠近,最遠的貼上代表冠軍的星星。
2、檢驗(重點檢查兩份記錄表)四、延伸活動——測量地圖。
師:剛才的跳遠比賽每組都產生了一位冠軍,現在他們要代表我們班去體育館參加比賽。這是一幅幼兒園到體育館的地圖,你們看得懂嗎?
幼:有一條路上有酒店,有一條路上有醫院,有一條路上有銀行……師:你會選哪條路?為什么?
幼:近,可以節省時間。
師:到底哪條路最近呢?我們一起回教室量一量吧!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讓我了解了孩子對數學都很薄弱,為了能夠使他們對數學感興趣,我準備在以后的數學活動中多加游戲,做到讓幼兒在玩中樂、玩中學的目的。真正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斷提升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數學下學期教案 篇2
一、說幼兒
數學活動的內容具有啟蒙性、探索性和生活性。幼兒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個較為具體的感知,對圖形有了一個較規律系統的認識。并且和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既培養了幼兒對圖形的感受力和認識力又培養了幼兒初步的探索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為發揮排序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發展的作用,設計了此活動。
二、說教材
這一活動主要要求幼兒能夠按照形狀特征進行分類與排列,小班小朋友他們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在學習過程中著重感知事物的明顯特征,然而幾何圖形的認識往往過于單調,抽象,因此,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這不僅使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的問題,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很適應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三、說目標
首先要對幼兒進行興趣的培養,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欲望,因此,我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有二點嘗試。
1、運用游戲教學,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游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開展一些與教學有關的游戲特點,同時能激發幼兒的學習,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的途徑。
2、讓幼兒通過觀察,自己動手,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導幼兒觀察說出它們都是圓形寶寶,并能細細地,有順序地操作。
所以該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總結,對此活動起著向導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確定以下該活動的目標;
1、能夠按形狀特征進行圖形分類與排列。
2、能細細地,有順序地操作。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難點定為第一個目標,幼兒能夠按形狀特征進行分類與排列。
四、說準備
1、圓形,三角形,方形若干。
2、每組若干幾何圖形。
重點:在教師引導下找出圖形排序規律。
難點:按一定順序排序。
五、說教法
(一)、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教學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之外,還從中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采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
1、游戲法:
以游戲的形式引出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把幾何圖形按形狀分成三類。
2、示范法
通過示范把各種不同顏色,大小的圓形排成一橫排,引導幼兒觀察說出他們都是怎么排列的。
六、說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角,要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更多的探索活動,這不僅提高幼兒探索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七、說過程
1、游戲“開火車”
在游戲中,讓幼兒觀察說出它們都是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并能通過觀察,操作等方法鞏固學習三種幾何圖形。
2、幼兒操作
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狀,將三種圖形分類并排成三行。
整個活動程序的安排符合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規律,因此,我想通過這樣的一個活動,孩子們不僅能認識幾何圖形,更能詳細地說出各種圖形的區別。
八、說延伸
數學區中,提供木珠,各種塑料雪花片,圖形片,可供{色、形狀、大小排序。家長在家也可讓孩子將鞋子、衣服、毛巾等按大小、顏色排序。
數學下學期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節課在初步認識乘法的基礎上教學4的乘法口訣,安排了兩道例題,教給學生編乘法口訣。教材不是把編好的乘法口訣教給學生,也不是向學生展示口訣怎樣編寫的,而是讓學生參與編口訣的活動,體會編口訣的方法,逐步學會編乘法口訣。
教給學生編乘法口訣的方法是有計劃的進行的。教材把記憶乘法口訣和應用乘法口訣緊密結合,教材改變了過期數學教科書中“記憶口訣—用口訣乘法—解答應用題”的編寫模式,在編出乘法口訣后,就把記憶口訣和用口訣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用”中“記”,在“記”中“用”。
學情分析
教材把記憶乘法口訣和應用乘法口訣緊密結合,教材改變了過期數學教科書中“記憶口訣—用口訣乘法—解答應用題”的編寫模式,在編出乘法口訣后,就把記憶口訣和用口訣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用”中“記”,在“記”中“用”。在用口訣中,又把用口訣乘法和用乘法解決問題結合起來,避免了大量的機械重復訓練,是學生能充滿情趣的練習乘法口訣。
教學目標
1、在學習了2、3、5的乘法口訣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4的乘法口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掌握4的乘法口訣,能運用4的乘法口訣正確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問題。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和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感知4的乘法口訣推導過程,掌握4的乘法口訣
難點:能運用4的乘法口訣正確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問題。
數學下學期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游戲活動中歸納、總結、學習3、4的組成,知道把3分成兩份有2種份法,知道把4分成兩份有3種份法。
2、在操作活動中不斷探索數的多種分法,并學會記錄。懂得交換兩個部分數的位置合起來總數不變。
3、在游戲中學習3、4的組成,發展動手能力及觀察思維能力。
4、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5、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教具:貼絨數字1、2、3、4及分合號、背景圖(3輛汽車和4個圓點圖)黑板。
學具:幼兒人手一套操作材料,記號筆一支,一個盤子里裝有雪花片3片。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引起幼兒興趣。游戲:"我們都是好朋友"。
2、初步探索3的組成。
(1)小組活動:幼兒自由操作"今天,我們要來玩"雪花片"的游戲,好不好?那請小朋友每次都拿3個雪花片分成2份,試試看你能分出多少種不同的分法。"幼兒操作,老師巡視。提醒幼兒拿3個雪花片分成2份。
(2)集體活動:汽車開來啦老師小結:3分成兩份有2種分法,3可以分成1和2,2和,1和2;2和1合起來都是4。
3、初步探索4的組成。
(1)幼兒操作:"分顏色寶寶圓點",在操作活動中不斷探索4的多種分法,并學會記錄。
(2)讓幼兒給4個顏色圓點寶寶分成2份。你們會怎么分?有幾種分法?
(3)老師寫出4的分合式:4分成1和3,還有3和1這兩組數都有一個相同的數字幾?它們的數字相同,但是它們的位置不同,只要知道了一種分法后,將兩個部分數的位置交換一下,就是另一種分法,左邊的數后面一個數比前面一個數多1,右邊的數后面一個數比前面一個數少1,左右兩邊的數合起來都是4。
(4)老師小結:4分成兩份有三種分法,4可以分成1和3,3和1,還有2和2,1和3,3和1,還有2和2它們合起來都是4。
4、幼兒操作練習,鞏固游戲----"花朵和樹葉":3的組成3朵花朵分成2份,4的組成4片樹葉分成2份。
5、集體講評幼兒操作練習,進一步鞏固3、4的組成。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投計了時以活動為主,讓幼兒在游戲和玩中學習,使幼兒了解3和4的分解和組成,讓幼兒的學習興趣更高了。
數學下學期教案 篇5
教學重點:求圓的直徑和半徑。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公式求圓的直徑和半徑。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答。
458
2、求出下面各圓的周長。
C=r
3.14223.144=6.28(厘米)=83.14=25.12(厘米)
二、新課。
1、提出研究的問題。
(1)你知道表示什么嗎?
(2)下面公式的每個字母各表示什么?這兩個公式又表示什么?
C=r
(3)根據上兩個公式,你能知道:
直徑=周長圓周率半徑=周長(圓周率2)
2、學習練習十四第2題。
(1)小紅量得一個古代建筑中的大紅圓柱的周長是3.768米,這個圓柱的直徑是多少米?(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已知:c=3.77m求:d=?
解:設直徑是x米。
3.773.143.14x=3.77
1.2(米)x=3.773.14x1.2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長的鐵條彎成一個圓形鐵環,它的半徑是多少?(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已知:c=1.2米R=c(2)求:r=?
解:設半徑為x米。
3.142x=1.21.223.14
6.28x=1.2=0.191
x=0.1910.19(米)
x=0.19
三、鞏固練習。
1、飯店的大廳掛著一只大鐘,這座鐘的分針的尖端轉動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針長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圓的周長,選擇正確的算式。
⑴3.148
⑵3.1482
⑶3.1482+8
3、一只掛鐘分針長20cm,經過30分后,這根分針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經過45分鐘呢?
(1)想:鐘面一圈是60分鐘,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個鐘面的,也就是走了整個圓的。而鐘面一圈的周長是多少?20xx.14=125.6(厘米)
(2)想:鐘面一圈是60分鐘,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個鐘面的,也就是走了整個圓的。則:鐘面一圈的周長是多少?20xx.14=125.6(厘米)
45分鐘走了多少厘米?125.6=94.2(厘米)
4、P66第10題思考題。下圖的周長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樣計算的?
四、作業。P65-66第3、6、7、9題
教學追記:
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并不復雜,但這個公式如何得來,公式中的固定值是如何來的,都是值得學生研究的問題。因次,教學中,我著力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利用實驗的手段,通過測量、計算、猜測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驗證猜測等過程來理解并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因為是自己操作的所得,再加上我在課中介紹了一些相關資料及講述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學生對的含義就理解得特別透徹,也學得有興趣。
數學下學期教案 篇6
活動名稱:
《大嘴巴魚》(量的比較)
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大于號和小于號,并了解其含義。
2、技能目標:學習用大于號和小于號表示兩個數字的大小。
3、情感目標:積極參與游戲,并能與同伴合作完成游戲。
活動重點:
能熟練判斷10以內數字的大小。
活動難點:
會正確使用大于號和小于號來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并能正確讀出不等式。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布置好大嘴巴魚和小蝦的家、大嘴巴魚圖片。
3、不等式、數字卡。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師幼談話引出課題。
二、基本部分
1、游戲:“大嘴巴魚吃蝦”,學習數量多少的比較。
(1)教師講解游戲規則并叫個別幼兒示范游戲。
(2)指導幼兒分組游戲。
2、認識大于號和小于號,并了解其含義。
(1)觀看課件,認識大于號和小于號。
(2)通過計數的方式比多少、大小。
(3)用身體動作表示大于號和小于號。
(4)看卡片上的數,判斷大小。
(5)觀看課件,引導發現。
(6)練習大于號和小于號的用法。
3、游戲:“找朋友”,鞏固10以內數量大小的比較。
數學下學期教案 篇7
主要領域:
游戲
活動目標:
1、能正確發出N,L,兩個音。
2、學會游戲的規則。
3、體驗與同伴游戲的快樂。
4。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5。體驗合作創編游戲的樂趣。
主要形式:
集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30分鐘
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發出N,L,兩個音。
難點:學會游戲的規則
活動準備:
1、果奶,鮮奶,酸奶,鈣奶空瓶若干;小籃子3-5只。
2、幼兒對各種奶類具有一定的生活的經驗。
活動玩法:
1、教師出示裝有果奶,酸奶,鈣奶等瓶子的小籃子,向幼兒介紹游戲名稱《送牛奶》
2、教師和幼兒一起念兒歌:“小朋友,來來來,我給妞妞送牛奶,鮮奶,酸奶和鈣奶。味道香來營養好。”重點發準“來,妞妞,牛奶”等字音。
3、請一幼兒手拿籃子送牛奶,邊走邊念兒歌,念完后站在某一幼兒面前,然后將籃子也交給他。交換位置后,游戲繼續進行。
4。開展游戲2-3輪后,教師發出指令“妞妞來了”,幼兒將籃子里的奶瓶送給妞妞,并大聲說:“妞妞,這是你的'奶。”妞妞說:“謝謝你!”然后在籃子里再裝進奶瓶,游戲重新開始。
5。當送牛奶的幼兒念完兒歌時,必須站在某一幼兒前,將籃子交給他,然后交換位置。
6。在聽指令“妞妞來了”后才將奶瓶取出給妞妞。
教學反思: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但是對于小班來說,既要讓他們記住活動內容又要保證安全還要活動的井井有條是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始終都以語言來提示幼兒注意安全。
本文擴展閱讀: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飲料之一,被譽為“白色血液”,對人體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牛奶顧名思義是從雌性奶牛身上所擠出來的。在不同國家,牛奶也分有不同的等級。
數學下學期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三角形的特征并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體。
2、培養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培養對圖形的興趣和數學活動常規。
4、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5、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找相同形狀1—17
2、ppt圖形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游戲口吻引出三角形:有個圖形寶寶來我們班做客,你們想知道是什么圖形寶寶嗎?
二、展開
1。趣味練習:找相同形狀
采用游戲法引導幼兒在眾物品中尋找三角形的物品。
(三角鐵)
2。引導幼兒觀察三種三角形的共同特征,發現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
3。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1)引導幼兒從圖形筐中找出三角形,分別數出邊、角的數量,進一步掌握三角形特征。
(2)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三角形像什么。
4。通過游戲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
(1)游戲“猜猜我是誰”?
組織幼兒根據圖形漸漸露出部分猜測出圖形,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圖形特征的認識。
(2)ppt圖形
幼兒從各種食物中找出三角形食物。(三明治,比薩。)
5。引導幼兒觀察并找出活動室中那些物品像三角形。
三、活動延伸
教師小結后,請幼兒到生活環境中進一步尋找三角形的蹤跡。
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對于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為整節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教學活動的內容,并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么容易。
數學下學期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啟發幼兒說出卡片上物品的名稱及用途。
2、初步學習將相同用途的物體歸類。
3、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4、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活動準備】
貼絨圖片、水果、衣服等。
【活動過程】
一、活動開始。(認識物品,知道其名稱和用途。)
師:小朋友們好,今天商店里來了很多貨物,我們來看看,商店里面都有些什么,你們知道他們的名字嗎?知道的小朋友舉手告訴老師。
(幼兒回答,老師總結。)
師:對啦,商店里有棉衣、鞋子、褲子、蘋果、橘子、你們都知道他們有什么用呢?
誰來說說這些貨物都有什么用?
棉衣、鞋子、褲子用來做什么的呀?
棉衣、鞋子、褲子我們是用來穿的,我們每個人都會穿棉衣、鞋子、褲子。蘋果、橘子我們又是用來做什么的呢?
蘋果、橘子是用來吃的。
二、基本部分。
(按用途將實物卡片分類)
師:這些物品有的是用來吃的,還有的是可以穿的,你們想哪些物品可以放在一起,為什么?
現在老師請一個小朋友到前面來擺放圖片。在擺放圖片的時候你們要邊說變送,當你送蘋果、橘子的時候你要說:蘋果是吃的,橘子是吃的。
送衣服的時候就要說棉衣是穿的、鞋子是穿的、褲子是穿的。
師:老師喜歡上課發言先舉手的寶寶,現在呢,老師要請小朋友下來,我們看看他分的對不對。
(請幼兒上前來操作,老師及其他幼兒在一邊觀察。)
當小朋友送完的時候,老師在一邊請其他的小朋友來檢驗并說:他放得對嗎?從里可以看出他是對的?
引導幼兒說出:棉衣、鞋子、褲子是用來穿的,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們放在一起。
蘋果、橘子是用來吃的,所以我們就把它們放在一起。
師:剛才小朋友都說的很對,棉衣、鞋子、褲子是用來穿的,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們放在一起,蘋果、橘子是用來吃的,所以我們就把蘋果、橘子放在一起,我們是按照物品的用途來分類的。
三、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在上節課分類學習中,孩子們對分類的內容已經掌握,我也做了一些提示,所以在每組撿物品當中,進行得非常順暢。
這節課較好的體現了理念。同樣的東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類、整理方法體現了動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為習慣,孩子們有了這樣的體念,達到了我們的教育目的。
數學下學期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學習口手一致地點數4以內的數,并能說出總數。
2、初步了解4以內的概念。
3、體驗獲得成功的快樂。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有關磁帶錄音。
2、畫有3個雞蛋的圖片一張。
3、乒乓球若干個,塑料筐3個(分別畫有2個蛋、3個蛋、4個蛋做標記)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1、小朋友你們仔細聽聽是什么聲音呀?(老師放錄音),噢,原來是老母雞在下蛋呢,雞媽媽今天心情很好,下了不少的雞蛋,想請我們小二班的寶貝們幫她數一數她下了幾個蛋?
2、師:在幫雞媽媽數蛋之前,先請幾個數字寶寶來和我們認識交朋友。(教師逐一出示數字1、2、3、4,讓幼兒大聲說出這些數字)
3、記憶4以內的數字(數字寶寶要和你們捉迷藏了,教師出示1—4的大數字卡,拿掉其中一個數字,請幼兒說出是哪個數字不見了)。
小朋友們,你們真棒,這么快就認識了這些數字寶寶,現在我們可以幫雞媽媽數蛋了出示圖片,請幼兒用右手食指點數圖片上的雞蛋數量。
二、我們每個人都表揚一下自己,真棒。接下來我們做一個幫雞媽媽撿蛋的游戲。
1、老師模仿母雞的聲音“咯咯達、咯咯達”:雞媽媽下了2個雞蛋。(引導幼兒用點數的方法幫助雞媽媽撿蛋,把2個乒乓球送入有2個蛋標記的筐里。)
2、老師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并說出來然后請幼兒根據圖片提示撿蛋,分別把3個球、4個球放入相應的筐中
三、教師小結:小朋友都很聰明,幫雞媽媽撿回了它的蛋寶寶,雞媽媽讓我一定要謝謝你們。并給幼兒進行小獎勵。
【活動反思】
數學活動離不開操作。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掌握,在活動中我準備了豐富的活動材料,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4以內的數量,并且我創設了幼兒喜歡的“幫雞媽媽撿蛋”的游戲,讓幼兒聽一聽、說一說、動手做一做,吸引幼兒,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
數學下學期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會按一端對齊的方法對4個物體進行長短比較。
2、會清晰念讀數字1-10。
3、會按數字6取相應的物品,做到數物對應。
4、能獨立操作“一維二次分類操作板”,完成分類操作。
5、能用身體動作、聲音進行規律排列。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經學過比長短,按數取物,有一維分類的經驗等知識
2、幼兒學具:學具“金箍棒”,“從短到長”、“從長到短”的標記圖,數字卡1-10,積木,學具“分紐扣”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讀一讀
教師:“我快速出示數字卡,請小朋友念讀數字,看誰的眼睛最厲害。”
二、集體活動
1、比一比
請4位幼兒將學具“金箍棒”按標記“從短到長”、“從長到短”排序。
2、數一數
請小朋友數6塊積木,并到老師處檢查
3、分一分
請幼兒說一說紐扣的特點和分類板的標記表示的意思,然后根據分類板的提示將紐扣進行分類
4、做一做
老師有規律地做出三個動作(摸頭、摸肩膀、摸腳)或者叫聲(嘰嘰嘎嘎嚕嚕),請幼兒跟著老師做并有規律地做下去。
三、評價總結
小朋友在操作時要保持安靜。請小朋友把學具放好,收拾整齊。
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總目標(小班)
一、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總目標:
新《綱要》明確闡述了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目標是:“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具體表現為:
1.在生活和游戲的真實情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幼兒的數學感和數學意識;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
2.在不斷遇到各種新挑戰和不斷成功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感受到和體驗到其中的樂趣。
3.數學教育的內容和要求是: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
二、階段目標:
三月份:
1.學習按物體的一個特征進行分類,并嘗試說出同類物體的共同特征。
2.學習按物體量的關系進行4以內物體的排序,學習按物體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
3.能目測比較兩者高矮,區別最高和最矮。
4.體驗物體從高到矮、從矮到高的順序關系(5個以內),嘗試按高矮排序。
第一周:學習按物體的一個特征進行分類,并嘗試說出同類物體的共同特征。
第二周:學習按物體量的關系進行4以內物體的排序,學習按物體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
第三周:能目測比較兩者高矮,區別最高和最矮。
第四周:體驗物體從高到矮、從矮到高的順序關系(5個以內),嘗試按高矮排序。
四月份:
1.指導幼兒將兩個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對應排列(5個以內)。
2.學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感知多、少和一樣多。
3.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就是2,認讀數字2;知道2添上1就是3,認讀數字3。
4.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就是4,認讀數字4;知道4添上1就是5,認讀數字5。
第一周:指導幼兒將兩個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對應排列(5個以內)。
第二周: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感知多、少和一樣多。
第三周: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就是2,認讀數字2;知道2添上1就是3,認讀數字3。
第四周: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就是4,認讀數字4;知道4添上1就是5,認讀數字5。
五月份:
1.學習手口一致的從左到右點數5以內的實物,能說出總數。
2.能根據數字1、2、3、4、5取相應的實物,感知數與量的結合,體驗數的實際意義。
3.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并從生活中找出相應的物品。
4.能用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進行組合拼搭。
第一周:學習手口一致的從左到右點數5以內的實物,能說出總數。第二周:能根據數字1、2、3、4、5取相應的實物,感知數與量的結合,體驗數的實際意義
第三周: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并從生活中找出相應的物品。第四周:能用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進行組合拼搭。
六月份:
1.聽懂老師的話,學習按游戲規則進行活動,大膽回答問題,學習用語言講出操作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2.愿意參加數學活動,喜歡擺弄、操作數學活動材料,能在老師幫助下學習取拿和擺放操作材料。
3.辨別前、后、里、外的關系,嘗試使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詞。
4.能理解“早晨”、“中午”的含義,了解時間概念。
第一周:能理解“早晨”、“中午”的含義,了解時間概念。
第二周:辨別前、后、里、外的關系,嘗試使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詞。第三周:聽懂老師的話,學習按游戲規則進行活動,大膽回答問題,學習用語言講出操作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第四周:愿意參加數學活動,喜歡擺弄、操作數學活動材料,能在老師幫助下學習取拿和擺放操作材料。
數學下學期教案 篇12
活動內容:4的形成
活動目的:
1、學習4的形成,知道3添上1就是4,點數4個以內物品。
2、認讀數字"4",了解其實際意義。
3、喜愛參加數學活動。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引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教具準備:課件《4的形成》,"坐汽車",數字卡片。
學具準備:"坐汽車",數字卡片。玩具汽車4輛;生活中含有數量4元素的物品若干。
活動過程:
一、預備活動:
師幼互問好,走線,線上游戲:一家人。
二、集體活動。
1、復習3的形成。出示課件幻燈片《我會說》。
點擊出示2只小兔和數字和數字卡片"2",再添上1只小兔和數字卡片1,引導幼兒說出:2只小兔添上1只小兔就是3只小兔;2添上1就是3,在初示數字卡片3。
2、探索4的形成。出示課件幻燈片《你會嗎》。
創設情境:現在站臺上有3只小兔在等車。如果再來1只小兔,會有幾只小兔?鼓勵幼兒用學具探索4的形成,先擺3只小兔,找出對應的數字卡片,再添上一只小兔,并找出其對應的數字卡片。然后點數一共有幾只小兔,并用對應的數字卡片表示形成后的數量。
小結:3添上1就是4。
3、在生活中認識4的形成。
出示課件幻燈片《我會做》,幼兒練習4的形成。
出示課件幻燈片《你發現了嗎?》,幼兒在生活中找出4的形成。
4、認讀數字4,出示課件幻燈片《我會認》,引導幼兒說說數字4像什么?
三、操作活動:
幼兒操作學具"坐汽車"。操作生活中含有數量4元素的物品若干。
四、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活動反思
小班幼兒持續觀察時間很短,不會概括和聯系起來觀察某一事物,而數學的抽象性特點使幼兒的發展要經過連續不斷的系列階段,而其最初的來源是一些十分具體的行動。同時小班幼兒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思維“擬人性”的特點非常明顯,其認識活動的無意性占優勢,而有意性正在形成。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小班幼兒的特點,創設了小猴一家來做客的生活情景,把教育內容設計得生動形象、新穎奇特,以此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興趣來自主探索4的形成。把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融于各種游戲之中,讓幼兒從“游戲動作”中感知、體驗、積累有關數學的知識和經驗。讓幼兒通過與材料相互作用主動獲取知識,提升幼兒有關數形成的相關概念。整個活動從復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應用新知識,做到層層遞進,從而逐步提升幼兒各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