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草原教案錦集(精選3篇)
關于草原教案錦集 篇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認識草原特點。
3.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后所經歷事情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后所經歷事情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認識草原特點。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你到過草原嗎?在電視、電影中見過草原嗎?誰愿意把你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大家介紹一下?(我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有寬廣無邊的草原,景色優美,牛羊成群。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2.觀看《草原》電視教材,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和意境。
3.學生簡單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朗讀課文,把你喜歡的段落好好地讀一讀,想一想,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
三、布置預習
1.學習生字新詞,注意生字的音形義。
2.讀讀課文,想想作者筆下的草原是怎樣的景象。
3.畫出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和含義深刻的句子,試著體會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檢查自學,質疑問難
1.讀生字組詞,并讀讀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組詞:
駿俊竣限馳
峻唆梭垠弛
蹄茶貌杯跤
締荼藐懷膠
2.理解詞語。
3.質疑問難,現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五、理清課文的線索
1.自由讀課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樣的?
2.默讀思考:本文是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后的經歷事情的順序來敘述的。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寫了幾個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歡迎遠客(3)親切相見(4)熱情款待(5)聯歡話別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和詞語。
2.熟讀課文。
關于草原教案錦集 篇2
課時:一課時
教學目標:
一、指導學生用歡快自豪的情緒來演唱歌曲,并初步掌握蒙古族歌曲的演唱風格。
二、通過創設輕松活潑的情境,并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在聽,唱,演等情感體驗中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
三、通過歌唱讓學生從中感受大草原的美好和對自己家鄉“松原”、對生活的無比熱愛。
教學重點:
運用創新手段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并積極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難點:
通過對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現出歌曲的情緒和風格。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師:又來到了我們共同唱歌跳舞的歡樂時光!首先讓我們跳起來,動起來,一起放松心情好嗎?師生共同表演舞蹈《青春舞曲》。
2、采訪客人:
1)今天教室里來了很多客人,請同學們問一下他們都是什么民族的?
2)介紹教師的民族:滿族
3、欣賞FLASH影片《家鄉》。(藏族歌曲)
二、實踐體驗、學唱歌曲:
1、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民族也蘊育了各具風格特色的民族歌曲。下面讓我們共同來傾聽一首歌曲,想一想它是哪個民族的歌曲,它和哪首歌曲很相像?并在圖片中選擇出這個民族的服裝。初聽歌曲。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蒙古族歌曲《草原贊歌》。(課件1:無畫面)
3、再次感受,當你閉上眼睛傾聽,會有什么樣的感受?腦海中會浮現什么畫面?
4、讓我們來一同欣賞草原的美景,再次欣賞歌曲(課件2:聲像俱全)
5、看到美麗的景色,老師都忍不住想唱歌了,你們歡迎嗎?教師范唱。
6、出示圖片“美”。提問:你覺得這首歌美在哪里?
1)旋律美。用“嗒”模唱歌曲。
2)歌詞美。有感情讀歌詞。
3)內在情感美。介紹歌曲背景,并欣賞影片《草原英雄小姐妹》。(課件3)
這首歌曲描寫了蒙古族少年兒童龍梅和玉榮兩姐妹為保護集體羊群與暴風雪搏斗的英雄事跡,也表現出他們對自己家鄉的贊美和熱愛,更展現了內蒙草原的興旺發達,日新月異的建設面貌!
7、這樣“美”的一首歌,就讓我們用美麗的心情,美麗的表情,美麗的聲音來演唱一遍好嗎?
8、自學
請為歌曲分段,每段應該用什么樣的聲音和感情來演唱?
一段、輕快有彈性的聲音,似乎看到了一望無際的廣闊草原,聽到馬兒馳騁的噠噠蹄聲。
二段、更加自豪的感情。抒發了牧民舒暢愉快的心情,同時也刻畫了他們爽朗豪放的性格。
9、分組合作學習
一組用“嗒”伴唱;一組主唱;一組用自制道具伴奏;一組用舞蹈表演。
三、歌曲創新改編,創設舞臺展示自我。
1、提問:我們的家鄉是哪里?你們熱愛自己的家鄉嗎?那么就讓我們做一次“小小作詞家”,把這首歌改編成《松原贊歌》
2、學生朗讀自編的歌詞。
3、隨音樂熱情的演唱《松原贊歌》。
四、小結
在《愛我中華》中結束這愉快的四十分鐘!
關于草原教案錦集 篇3
案例過程:
師:上課前,老師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聽聽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師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師:這是一首描寫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師:誰能講一講,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無際,有碧綠的小草。
師:他說的對不對?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樣嗎?誰還有補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許多的牛羊。
師:很好。大家想象很豐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實際情況。今天我們來學習老舍先生寫的一篇關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筆下的草原是什么樣的?
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師:課文寫了什么?
生:課文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
師:對,一開始就寫草原美景,后來呢?
生:寫作者去內蒙訪問,蒙族人民怎樣歡迎他們,還寫喝酒、唱歌、演節目什么的。
師:你這么一說,差不多把課文上的內容都說完了。
生:還有,作者寫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寫這些,而是寫了這些就說明了蒙族牧民們和作者他們這些漢族的人們很友好。
師: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還有嗎?
生:還寫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們告別。
師:寫了沒有?
生:沒有。
師:沒寫?但是他也說對了,課文的話里已經帶出要分別的意思了,對不對?生:對。
師:哪句話?
生:我認為是最后一小節寫的。“天涯碧草話斜陽”(板書)的就是他們依依惜別的情景。
師:就這一句嗎?
生:還有“蒙漢情深何忍別”。(板書)
師:大家再考慮考慮,課文寫了那么多的內容,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的?
生:以空間轉換的順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蒙古包外(板書)
師:那么這些內容大致可以分成幾部分呢?
生:我認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為第一部分,目的地為第二部分,蒙古包內外為第三部分。
師:為什么這樣分?
生:因為三~五自然段都是寫蒙古包內外的,所以我把它們歸為一個部分。
師:對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生:我認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蒙古包外各為一部分。
師:對這樣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沒有意見?
生:我認為這樣分太細了,這樣一個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師:我們分段是分邏輯段,將課文內容相近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細了。那么還有什么樣的分發?
生:我認為大致可分為兩部分。
師:怎么分呢?
師:第一部分是我們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師: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麗景色,對不對?
師: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草原風光,行不行?(板書:“風光”)
生:行。
師:繼續說。
生:第二部分寫了蒙古族的人民歡迎了我們,接著我們一起聯歡。
師:誰能說得更簡單一些?
生:我們和蒙古族人一起聯歡。
師:他用“聯歡”來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觸的過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師:但是從整個接觸過程中表現了一種什么情感?
生:表現了蒙漢兩族人民,情誼深厚。
師:對不對?
師:也就是說,第二部分寫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書“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過預習,對整個課文有一個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覺到草原十分美麗,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漢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師:他說草原的風光是十分美麗的,這一點對不對?
師:(在“風光”后加“美”)那么還有一點他說得不太清楚,誰來說一說?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師:十分熱情好客,還有呢?
生:應該是,蒙漢之間存在著深厚的感情。
師:對,還有嗎?熱情好客,蒙漢情深這都表現了人情的什么?(在板書“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種人情美呀?那么整個的課文連起來,草原的風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這么美好,(在“風光美”與“人情美”間畫一直線相連)那么就構成了一幅(板書“草原風情畫”并用直線與“人情美”連接)可不可以這樣說?
生:可以。
師:其實分段沒有一定的標準,只要你能充分說出分段的理由,根據課文內容的邏輯意義給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們理解課文內容。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寫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筆,給我們“畫”出了一幅美麗的草原風情畫。從課文整體來看,是不是這個意思?
師:那么這幅畫究竟是怎么樣的呢?我們一會兒來仔細學。
師:現在大家打開書,默讀寫草原風光美的這一部分,一邊讀,一邊想,手里還要一邊畫。畫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寫風光美以外,還寫沒寫別的東西?把你認為不是直接寫草原風光的句子勾出來,看誰勾得準。
師:勾出不是直接寫草原風光的句子來了嗎?
生:勾出來了。
師:誰勾出來了?
生:我勾了兩句,“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還有,“這種境界……奇麗的小詩”
師:還有沒有勾出別的來?
生:我勾了“在這境界里……無限樂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下一堂課接著交流,下課。
二、思路提要:
1、初讀課文,總體把握:讓學生對課文又一個總體的了解,總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再讀課文,理清脈絡:了解文章各段的內容,了解文章的敘述順率,理清脈絡。
3、品詞析句,理解內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本領,豐富自己的語言,提高寫作水平。
4、深情朗讀,加深體會:進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三、課后反思:
這是一節課題組的教研課,主要向大家呈現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給課文分段這一教學環節。就《草原》這篇課文,我先讓學生理解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接著讓學生看看這篇課文按什么順序來敘述?學生通過在課文當中找關鍵詞,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間轉換的順序描寫的,最后,我引導學生用歸并法給課文劃分意義段,當學生出現不同的意見分歧時,我沒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讓學生充分說明自己的理由。通過大家討論交流,明白劃分段落不可隨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認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劃分。大段落劃分又不能過于強求一致,簡單地肯定一種,否定另一種。不管怎么分,只要講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辯論能力。
但是,就研究課題的子課題“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分段理解課文”,本課時所呈現的研究價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總結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學生對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僅僅拿一篇課文來進行分段練習,沒有達到學習效果,最后,沒有對分段的方法進行復習概括,學生就沒有分段的依據。
四、案例修改:
師:上課前,老師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聽聽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師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師:這是一首描寫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師:誰能講一講,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無際,有碧綠的小草。
師:他說的對不對?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樣嗎?誰還有補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許多的牛羊。
師:很好。大家想象很豐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實際情況。今天我們來學習老舍先生寫的一篇關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筆下的草原是什么樣的?
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師:課文寫了什么?
生:課文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
師:對,一開始就寫草原美景,后來呢?
生:寫作者去內蒙訪問,蒙族人民怎樣歡迎他們,還寫喝酒、唱歌、演節目什么的。
師:你這么一說,差不多把課文上的內容都說完了。
生:還有,作者寫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寫這些,而是寫了這些就說明了蒙族牧民們和作者他們這些漢族的人們很友好。
師: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還有嗎?
生:還寫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們告別。
師:寫了沒有?
生:沒有。
師:沒寫?但是他也說對了,課文的話里已經帶出要分別的意思了,對不對?生:對。
師:哪句話?
生:我認為是最后一小節寫的。“天涯碧草話斜陽”(板書)的就是他們依依惜別的情景。
師:就這一句嗎?
生:還有“蒙漢情深何忍別”。(板書)
師:大家再考慮考慮,課文寫了那么多的內容,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的?
生:以空間轉換的順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蒙古包外(板書)
師:課文我們暫時理解到這,讓們回顧一下,我們閱讀文章的時候,為了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常常要給文章分段,那么,你們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分段”。
師:你能給大家舉例說明嗎?
生:我們學習13課《牛郎織女》時,我就運用到這個分段方法,全文按照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可以分為四段。
生:其實,這一課還可以按“時間的推移”分段。
師:對,雖然是同一篇課文,但是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誰還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們學過按“空間轉換的順序”分段,“總分分段法”, 按照事物的不同類型、不同性質去給課文分段。(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師:你知道的分段方法還真多,同學們,請大家根據黑板上的分段方法進行選擇,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應該運用什么方法進行分段。
學生默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然后讓學生試著給后面的課文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