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的教案范文(精選3篇)
大班科學的教案范文 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秋天的樹,知道幾種常見樹與季節發生著同步的變化。
2、學習用簡單的圖示記錄自己發現的樹的不同特征,感知樹的多樣性。
3、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掛圖18號;幼兒用書。
2、活動前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樹在秋季來臨后發生的變化。
3、事先尋找一塊有各種樹木的場地。
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幼兒觀察桂花樹、蘭花樹、梧桐樹。
①提問:你認識這些樹嗎?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說說這是一些什么樣的樹?它們的葉子各是什么樣的?
②秋天到了,你發現這些樹有什么變化?
③你還知道關于這些樹的特別的秘密嗎?(引導幼兒說出樹有先長葉再開花、先開花再長葉之分)
2、幼兒觀察《幼兒用書—秋天多美好》第18—19頁“各種各樣的樹”的畫面。
①提問:這些樹你認識嗎?你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你是用什么辦法認識它的?
②這些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
3、幼兒進入樹林(幼兒園的操場),在尋找認識樹的過程中,鞏固對各種各樣樹的名稱和特征的認識。
①(教師出示幾種樹葉)提問:這些樹葉分別是從哪棵樹上落下來的?你能將這些樹葉送回到樹媽媽的身邊嗎?找到后站在這棵樹媽媽旁邊。
②幼兒說出判斷的理由:你是怎么知道這片樹葉就是這棵樹媽媽的寶寶呢?
③觀察樹媽媽:這棵樹媽媽長什么樣?
④游戲“摸摸跑回來”,鞏固對各種樹的認識。
幼兒聚集在教師身邊,教師說出一種樹的名稱,如“摸摸桂花樹跑回來”,讓幼兒跑去,找到桂花樹后摸摸樹干跑回來,看哪個小朋友的速度快。
4、收集自己最喜歡的樹葉帶回教室,并說說喜歡的理由。
教師收集幼兒對樹感興趣的問題,指導幼兒將有關樹的問題用圖畫的形式畫出來,張貼在主題墻上。
5、繪畫:我眼中的樹。
①幼兒繪畫。
②分享交流,感受樹的多樣性。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我結合主題和幼兒一起到戶外觀察各種各樣的樹,我們一起從教室出發,一路走一路看,和著春天的氣息,孩子們對這次親臨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公園,我們看到了垂柳,看到了羅漢松,看到了柏樹,看到了梅樹……在幼兒的作品中,他們把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各種各樣的樹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王伊諾小朋友一個內向的小姑娘,她把柳樹畫成了一個俏姑娘,有著長長的辮子,隨著風在左右擺動,因為在她眼里柳樹姑娘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她的好朋友。心儀的桃樹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紅的,黃的,紫的……因為在她心中桃花是最漂亮的,是她最喜歡的。
大班科學的教案范文 篇2
活動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水是比較普遍也是不可缺少的,在這個活動中讓幼兒感受水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和快樂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明白水可以做什么。
2、了解水的重要性。
3、水的變化。
4、水給人類做好事的同時也帶來了壞處。
活動重難點
重點讓幼兒明白水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難點讓幼兒知道一些科學現象,遇冷變成冰,遇熱變成水蒸氣等的道理
活動準備
一小桶水,一個透明杯子,一杯牛奶,一瓶黑墨水在加上一塊毛巾
活動過程
過程一先把水倒入透明的玻璃杯中讓小朋友看清楚水是沒有顏色的
實驗觀察
一、叫幾個小朋友來聞聞水有沒有味道【沒有】
二、接著打開一瓶牛奶和水作比較,問:小朋友牛奶牛奶有沒有味道【有】
老師:牛奶是什么味道好吃嗎?
幼兒:是甜的好吃。
老師問:然后將牛奶倒入水中這時候水變成什么顏色了
幼兒:【白色】。
三、老師在將黑墨水倒入水中,此時和牛奶相比黑墨水更為突出,老師問:這時候水變成了什么顏色了?
幼兒:【黑色】
講述水的重要性
比如照明:沒有電燈我們可以點蠟燭,沒有蠟燭我們可以點油燈,沒有油燈我們還可以點火把,要是連火把也沒有那我們可以靜靜地等待黑夜過去白天的到來。可是對于水就不同了,就好像今年的旱情一樣,沒有水我們無法洗臉,刷牙,無法解渴,餐桌上沒有魚蝦,看不到花草樹木,不知道什么叫游泳,船業無法行駛,連娃娃哭也沒有了眼淚
老師問:水還可以變成什么?
幼兒:【不知道】
老師講解:水遇冷就會變成冰,遇熱變成水蒸氣,還可以變成:雨,霧,雪。
老師問:長時間下雨好不好?
幼兒:會漲洪水沖垮我們的房子和樹木,塌方,甚至還會失去生命。
最后教育幼兒要懂得【節約用水】
總結得出:水是無色無味變化無窮的,水帶給人類快樂也帶來了危害。
活動反思
在這次活動中讓幼兒感受了水變化的過程,激發他們的興趣,讓幼兒明白了水的重要性以及危害。如果在讓我上這節課我應該要再拓展思維,然后在找一些圖片給小朋友看加深在他們心目中的印象。
大班科學的教案范文 篇3
教學意圖:
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兒內在生命本質的展現,正是好奇心驅使著幼兒去探索求和。幼兒有關科學領域的探究和學習,往往受到好奇心和興趣的直接驅使,可以說好奇心和興趣是幼兒主動進行科學探究和學習的基本前提,針對幼兒這一特點設計了此次科學活動《移動》。以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情境貫穿活動,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的興趣。
教學目標:
1、大膽嘗試探索使物體通過不同材料移動的不同方法。
2、愿意用語言表述探索活動的結果。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
小碗人手兩個、乒乓球人手一個、圍裙、小勺、口杯、吸管、
夾子、毛線、毛巾、紙盒、筷子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以圍裙老師的身份導入活動。
1、猜一猜:圍裙老師的口袋里藏著什么?
2、出示夾子、小籃子、一次性口杯,分別說說它們的作用。
3、出示乒乓球,介紹“移動”游戲的玩法及規則。
二、第一次探索活動。
1、幼兒自主探索使乒乓球移動的不同方法,教師指導幫助。
2、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動乒乓球的,教師幫助記錄。
3、教師小結幼兒探索結果。
三、第二次探索活動。
1、介紹新材料,說說它們的作用,再次強調游戲要求。
2、幼兒自主嘗試使乒乓球移動的方法。
3、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動乒乓球的,教師幫助記錄。
4、教師總結幼兒探索結果。
四、結合日常生活,談談哪些物體可以移動?
教學反思:
教師按照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有計劃地選擇主題、內容,思考要提供的材料,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我們的觀念中,還沒有把幼兒當作一個真正探索的小科學家來對待,科學教育不重視培養幼兒的探索技能與理解能力,沒有鼓勵幼兒進行直接的科學活動,因此幼兒難以獲得獨特的、富有挑戰性的直接經驗。學會給與幼兒出錯的權利,尋求幼兒的真實意圖和認識水平,避免誤解或傷害幼兒,尊重和接納每一個幼兒的觀點和興趣,給予每個幼兒以激勵性的評價,并挖掘每個幼兒的探究活動的獨特價值,使每個幼兒在每一次探究活動中都有所發現,有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