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中秋的教案(通用3篇)
過中秋的教案 篇1
教學課題
第4課:團團圓圓過中秋
課型
新授
授課時間
教學課時
二課時
備課教師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知道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節日。
2、制作月餅,感受與教師、同伴共慶佳節的快樂,萌發愛教師、同伴的情感。
3、對中秋節有初步的了解,幫助學生了解關于中秋節的相關資料,收集中秋月的詩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知道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節日,了解秋天里的節日和習俗。
教學難點: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知道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節日
教學、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激學法、補學法、實踐法
學習方法: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及手段
多媒體課件彩泥
教學流程
動態修改部分
第一課時
一、導入(3分鐘)
1.出示月餅圖片,你知道這是什么嗎?
2.你在什么時候吃過他
3.聽音樂《爺爺給我打月餅》,引起幼兒對中秋節的回憶。
揭示課題:我們一起了解中秋節《團團圓圓過中秋》
二、授新(23分鐘)
(一)中秋節的來歷
1.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了解中秋節的傳說,和中秋節的意義
2.你是怎樣過中秋節的呢?
3.結合14頁圖,了解世界各地人們是怎么過中秋節的?
(二)中秋節,團圓夜
課件出示15頁的插圖,引導學生獨立讀課文
討論:中秋節具有怎樣的意義?
三、 總結(2分鐘)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2分鐘)
1.中秋月詩詞大會
月亮是中秋節的標志,所以月亮也被古人們賦予相思和團聚的意義,你知道哪些寫月的古詩詞呢?我們來比一比吧
2.制作月餅,開展中秋慶祝活動。
制作月餅,感受與教師,同伴共度佳節的快樂。
3.向父母收集還有哪些秋天的節日。
第二課時
一、導入(2分鐘)
上節課學習了什么?
中秋節是在哪個季節的節日?
這節課我們學習“秋天里還有什么節日”。
二、授新(36分鐘)
(一)誰能說一說你收集到秋天的哪些節日了
1、九月九日重陽節
2、新年
3、元旦
(二)了解重陽節意義及其習俗
1.重陽節又叫敬老節(課件出示16頁下小故事)
2.你們怎么過重陽節
3.出示關于重陽節的詩句,了解重陽節的習俗
(三)少數民族特色節日
1趕秋節
2望果節
你還知道關于秋天的哪些節日?說說看
三、總結(2分鐘)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板
書
設
計
團團圓圓過中秋
中秋節團圓夜
重陽節敬老節
二次備課
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話題,引發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欲望。在小組討論中,教師應走下講臺,在各組之間穿梭,解惑釋疑。與此同時,還應該注意觀察小組中的那些弱勢群體,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懷和指導。在展示成果時,根據話題的難易度,讓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都能有表現的機會。
教學反思:
學生的學習動機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師的情感激發,這種清感激發就是一種對學生的評價。教師應該從知識、情感、意念三個方面塑造學生。語言本身就具備表情達意的工具性特征,因此,在課堂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有知識的交流,同時也有情感的溝通。對學生出現的與教師所提問題無關的回答或者想法不能簡單地用對錯來評判,教師應注重保護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和獨立性。
過中秋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了解家鄉過中秋和重陽節的風俗習慣,滲透盼望祖國統一的教育,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
(2)了解民風民俗,了解習俗中的科學道理。
2、情感與態度
(1)激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2)要從小尊老敬長,奉獻愛心。
3、行為與習慣
養成尊老敬長的好習慣,懂得尊老敬長是社會文明行為的體現。
4、過程與方法
在相互交流中展開學習,在學習中體會親情和友情、思念和團圓。學會在了解、搜集風俗習慣的社會活動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通過了解家鄉過中秋和重陽節的風俗習慣,滲透盼望祖國統一的教育,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
(2)激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2、難點
(1)了解月光的形成等一些初步的自然科學常識。
(2)在相互交流中展開學習,在學習中體會親情和友情、思念和團圓。
教師準備
1、搜集關于中秋的傳說和風俗。
2、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
搜集各地秋天有特色的節日活動。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出主題
師:孩子們,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條謎語:迎佳節,慶豐收,歌舞表演樂融融,月餅香,月餅甜,全家歡樂大團圓。這首兒歌中說到的“佳節”是什么節?請你們猜一猜。
生:中秋節。
師:同學們都答對了。中秋節會在哪個季節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呢?生:秋天。
師:你們知道中秋節是每年的哪一天嗎?(農歷八月十五)對,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了解中秋節的知識。
【設計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以謎語導入,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認識中秋節,了鮮各地過中秋的傳統習俗
師:孩子們,你們誰來跟大家講講我們看到的超市、商場中有關中秋節的宣傳場景呢?與同組內的`小朋友分享吧。
生分組進行講述,師巡視指導。
師:孩子們,你們講得真好,觀察得很仔細,你們了解了哪些有關中秋節的風俗呢?
生1:吃月餅。
生2:賞月。
生3:逛燈會。
生4:全家人聚在一起過節,團團圓圓。
師:孩子們說得真好,老師這里也搜集了很多有關月餅的知識跟你們分享一下。(課件出示有關月餅的知識和圖片)
同學們,關于中秋節的傳統習俗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利用課下時間進行調查、整理,記錄各地過中秋的傳統習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經歷,來了解有關中秋節的知識,回憶自己是怎樣過中秋節的,了解各地過中秋節的傳統習俗。】
三、討論交流,深化主題
1、師:孩子們,我們了解了中秋節的知識,過中秋時,美味的月餅,久違的親人,都讓我們的心暖暖的。有這樣一句話,“天上月圓,人間團圓”,是呀,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團聚與思念,都是中秋節的味道。我們來看看教材中的小朋友是怎樣過中秋的吧。(課件出示:教材第15頁的內容)
2、師生共同學習。
3、師:月餅圓圓,就像天上那皎潔的月亮,許多詩人就喜歡選擇月亮作為吟詩的對象。
請說一說你知道的和月亮有關的詩句。生答。
4、(師出示課件:中秋節的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懷遠》)
5、師: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從這些名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在古詩詞中,人們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師:是呀,古人借詩詞表達自己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都想團團圓圓過中秋。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大家庭,由于各種歷史原因,許多地方被*出去了。比我們共同期盼,我們的大家庭早日團圓!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明白中秋節也是團圓節,向學生滲透祖國統一的意識。】
四、拓展延伸
1、重陽節
師:過完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我們迎來了賞菊登高的重陽節。孩子們,你們知道重陽節是哪一天嗎?重陽節是怎么來的呢?
生答:農歷九月初九。
師:因為中國古代把“九”看作陽數,九月九日是兩九相重,所以叫“重陽”。我們以后還要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描述的就是這個節日。(課件出示古詩,重點點出登高和插茱萸兩個習俗)
師:重陽時,人們還會賞菊,做重陽糕,這些風俗古代就有,都是一些很有意義的活動。今年重陽節的時候,可以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來溫習一下古代重陽節的氛圍。
師:其實,秋天,很多地方還會舉行一些有特色的節日活動。(課件出示教材第17頁的圖片)這兩幅圖片向大家展示了什么節日呢?
生1答:苗族的趕秋節。生2答:藏族的望果節。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你們課下搜集了哪些秋天的節日的資料呢?跟同學們分享一下吧。
學生在班內進行交流。
師:多姿多彩的秋天里,有著各種各樣的、精彩的節日,讓我們一起加入到這些活動中去,一起感受節日的氣氛,享受節日的快樂吧!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秋天里各種有特色的節日活動,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體會家庭的和美,生活的幸福。】
板書設計
團團圓圓過中秋
月圓人圓幸福美滿
過中秋的教案 篇3
一、教學內容
部編本二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第一課時《團團圓圓過中秋》。
二、教材分析
讓學生了解一些中秋傳說、中秋習俗以及與月亮有關的知識,理解中秋團圓的內涵感受借月思親的情懷,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三、學情分析
中秋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二年級的學生對于中國的社會風俗知識知道的不多,知識面還比較窄,對實際生活的中秋節了解不是很多,只限于知道要吃月餅,沒有感受到中秋的月圓也代表著人的團圓等深層次的內容。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中秋節的傳說和有關習俗,進一步認識中秋。
(二)過程與方法
在相互交流中展開學習,在活動中體會親情和友情、思念和團圓。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中秋團圓的.內涵,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珍愛親情、友情,積極、愉快地生活。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了解中秋節的傳說和有關習俗,進一步認識中秋。
2、在相互交流中展開學習,在活動中體會親情和友情、思念和團圓。
難點:
理解中秋團圓的內涵,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珍愛親情、友情,積極、愉快地生活。
六、教學準備
1、搜集有關中秋節的傳統故事、中秋習俗、描寫中秋或月亮的詩歌
2、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方法
講授、回憶、談話、討論等
八、課時
1課時
九、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猜謎語,引出中秋節
(1)出示謎語月團圓,人團圓,
家家戶戶笑開顏。
吃月餅,看花燈,
全家賞月聊聊天。
讓學生猜一猜。
(2)師生談話:秋天有哪些節日?你印象最深的節日是什么?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家的中秋節是怎么過的,感受中秋闔家團圓的幸福快樂,體會濃濃的親情。順勢導入本課的主題——團團圓圓過中秋,并板書課題。
點評:本課采用了謎語導入的方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謎語,引導學生走進秋天,并從秋天眾多的節日中直接引出印象比較深刻的傳統佳節——中秋節。在學生興致勃勃地交流自己家的中秋節是怎么過的時候,教師自然而然地引出中秋節是團圓節的話題。導課生動,過渡自然。
(二)開開心心話中秋
(1)關于中秋,你都知道什么?
(2)小組討論:交流中秋節的來歷、習俗、傳說等,每組派代表發言。
(3)教師提問:同學們,想知道祖國各地、各民族在怎樣歡慶中秋嗎?(播放視頻。)
(4)拓展:看了視頻,你有什么感受?你還知道哪些過中秋的習俗呢?
點評:通過讓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堂上小組交流,我們能夠幫助學生深入地了解有關中秋節的知識,使其加深認識,感受人們祈盼團圓、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在了解當地習俗的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欣賞祖國各地、各民族歡慶中秋的場景,使學生不僅可以感受中秋節的熱鬧、團圓和快樂的氛圍,還愿意親近、認同和傳承我國中秋節的傳統文化。
(三)團團圓圓品中秋
(1)古時候,漂泊在外的游子常以描寫月亮的詩詞來寄托他們的思鄉之情,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出示與月亮有關的詩歌,并播放古箏名曲。)
(2)賽一賽: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月亮的詩歌呢?
(3)寫一寫:中秋節賞月以詩會友是必不可少的。讓我們也來當一回小詩人,寫兩句有關月亮、中秋節的詩或者兒歌。
(4)體會了中秋節的快樂和詩情畫意之后,我給每一個學生準備了一份禮物——一塊月餅,讓學生一起品嘗月餅,感受幸福。
點評:通過賽詩會和品月餅,教師創設了一個班級慶中秋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品味中秋。品味的層次也是由淺入深,最初是品味中秋節的快樂和詩情,學生在歡快的節目表演中不僅感受到了快樂熱鬧的氣氛,更領悟到了中秋節這一傳統文化節日所蘊含的情感和人文情懷。其次是品味中秋節的香甜和幸福。這一環節,教師讓學生打開獎品,感受老師帶給大家的驚喜,然后讓學生盡情地品味,細細地感悟,在品味中感受月餅的香甜,以及全班一起過中秋的幸福和快樂。
(四)敬老愛老過重陽
(1)說一說:秋天里還有什么節日?從交流中引出“重陽節”。
(2)讀一讀:閱讀教材,了解重陽節的來歷。
(3)提問:重陽節這一天,我們有什么風俗習慣呢?人們會做些什么呢?
(4)拓展:這一天,你會為家里的老人做些什么呢?怎樣表達你的敬老愛老之心呢?
點評:重陽節又叫“敬老節”,這一節日不像中秋節那樣受到廣泛關注。因而,老師需要在導入上花點心思,這樣教學才會順利。鑒于多數學生對重陽節不了解,通過教學,我們讓學生能夠了解重陽節的時間、來歷、風俗習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重陽節敬老愛老的感情,并能貫穿于日常生活中,在平時也能尊老愛老。?
十、板書設計
團團圓圓過中秋
中秋節八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