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復習教案地理走近國家湘教版(精選2篇)
中考復習教案地理走近國家湘教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了解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掌握沖積平原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形成過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資料,能夠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2)閱讀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能夠分析沖積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
【教學難點】
1、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洪(沖)積扇與三角洲的形成過程和區別。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設計
風水學在中國文化中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學問。其目的是教導民眾,在山河大地之間,挑選一處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并利用此環境,積極奮斗,努力不懈,進而使長居此地的人們健康、平安又興旺成功。雖然經過時間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卻包含著中國古代樸素地理學的思想。
比如,殷商時代的居住風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內灣環抱處,為凸岸)就蘊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也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
一、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一)河流侵蝕地
1、溯源侵蝕及其形成地貌
學生活動:識別圖中所顯示的河流的侵蝕方式并說出判斷依據。
教師活動:結合圖片講解溯源侵蝕。甲河源頭處受到流水侵蝕的作用,基巖坍塌,河流的長度被延長。經過長期發展,甲河的源頭不斷向乙河處移動,最后與之溝通。可見,通過溯源侵蝕作用,河流向源頭部分延伸,河谷加長。
承轉:那么,圖中顯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態還有什么變化呢?圖中甲河谷不但變長了,還變寬了、變深了!引導學生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蝕、側蝕及其形成地貌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侵蝕地貌的類型及其侵蝕方式,同時結合幻燈片讓學生認識“V形谷”
過渡: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將來,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教材圖4、17“河谷的演變”,回答問題:
①描述圖中所示的河谷的演變過程。
②若我們觀察同一條河,a、b、c三種河谷形態可能出現在什么河段?
教師結合圖片講解河谷的演變過程,指出三種河谷形態所在的河段。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承轉:從圖上看,原本比較平直的河谷逐漸變得彎曲,學者們稱之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過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彎曲之美(課件圖片)。
從河岸角度來看,每個彎曲的河岸都可以分為凸和凹兩種形態。請同學們在教材插圖4、17中的b圖上找出兩種河岸,若你有疑問請參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態。
3、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那么,凸岸和凹岸處的主導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積物的不斷積累,而凹岸是物質逐漸減少的結果。結合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的定義,我們可以推斷:凸岸表現為流水的堆積作用,屬于堆積地貌;凹岸表現為流水的侵蝕作用,屬于侵蝕地貌。古代人曾有詩描述到這兩種河岸的差異。
學生活動:
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實景圖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閱讀古詩,找出詩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據詩歌推斷兩種河岸形態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并說明理由。
承轉: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為地轉偏向力導致河水流速有所差異,進而導致了河流的彎曲,那么這條河道的形態將怎么繼續發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積地貌
1、河漫灘平原
學生活動:推測圖中河道形態的演變趨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河道形態的演變過程,自然得出河漫灘平原的成因,最后總結河漫灘平原的形成。
承轉:河漫灘平原是河流沖積平原的一類型,河流的堆積地貌還有其他的類型。
2、洪積──沖積平原
學生活動:根據課前預習成果,找出圖中沖積扇的位置,并說明理由。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采玉地點的地貌類型,指導學生分析沖積扇不同部位的顆粒大小。同時,教師要借助課件展示沖積扇的實景圖和素描圖,引導學生觀察其形態特征。
承轉:河流出山口形成了沖積扇,進而可能擴大為洪積──沖積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會形成什么樣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師活動:帶領學生閱讀教材案例3,在幻燈片上指出黃河三角洲的位置,從而引領學生建立三角洲的實景概念。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根據教材描述總結三角洲的形成條件。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時對學生的總結加以整理、規范,進而形成簡練的語言。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堆積地貌的類型
承轉:學完河流地貌的知識,同學們能否解釋本節課之初提出的問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說出墓葬區選址的科學原理與現代城市風水中“反弓水”的荒謬之處。同時,教師也要進行解釋,風水之目的是尋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學原理,摒棄其中迷信成分。
承轉:從上例我們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總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具體影響。
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提取信息,完成課件上所提出的的問題。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同時,靠近河流方便對外聯系和運輸。農業社會,社會的發展主要依靠種植業,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為聚落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
(二)河流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河流地貌中的堆積地貌對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積作用顯著的地區地形較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區: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線狀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帶來洪澇災害,平原上的聚落還要考慮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脅。
山區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這樣,既能避開洪水的威脅,還能充分利用河流的優勢條件。
中考復習教案地理走近國家湘教版 篇2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岳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師:通過上節課活動的討論,我們知道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其實,山脈不僅在我國是地形的骨架,對于整個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態來說,山脈也是陸地的骨架。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看到的喜馬拉雅山和維蘇威火山的景觀嗎?它們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記得。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維蘇威火山都是內力作用的結果,但前者是由于地殼的運動形成的,后者是巖漿噴發形成的。
師:對,說明大家對已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喜馬拉雅山就屬于褶皺山脈。
(板書)褶皺山
[教師精講]
(播放動畫“褶皺的形成”,投影圖片“褶曲示意圖”)
師:褶皺是怎樣形成的?褶皺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生:巖層由于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而發生變形,產生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就是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
師:對。看圖說明,褶曲有哪兩種基本的形態?如何區別它們?
生: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背斜,一種是向斜。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
師(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質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剛才的方法作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依據,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轅北轍”啊。
生:(看圖4、9“褶曲示意”,認真觀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
師:在真正的野外地質工作中,一座山嶺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個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這是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據呢?
生(看書):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師:很正確,請看動畫。
(播放動畫“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導學生對背斜、向斜中巖層的受力進行分析,理解成因)
師:為什么背斜反而會成為谷地,向斜反而會變為山嶺呢?
生:背斜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石破碎,容易被侵蝕,所以變成了谷地;向斜的軸部受到的是擠壓力,巖石堅硬,侵蝕的速度很慢,反而成為了山嶺。
師:很好。我們把背斜或向斜發育成的山嶺或谷地,統稱為褶皺山。有的規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找出這兩大山系)有的規模很小,只有幾十米。
(閱讀材料:板塊運動與褶皺山系。用圖片投影出巖石圈六大板塊的構成,使學生借助于直觀形成對六大板塊的認識,理解板塊運動與地貌成因之間的關系)
(活動探究)
(p80活動。活動1是對學生是否能學以致用的檢驗,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活動2需要結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讓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
師:活動1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山嶺,一個谷地,究竟哪一個是背斜,哪一個是向斜呢?請大家展開討論,根據剛才掌握的判斷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軸部受壓力,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所以最后成了山嶺。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層破碎,容易被侵蝕,反而成了谷地。
師:很好!說明大家真正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斷依據。請看活動第2題,思考后回答。
(本題有難度,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到位,教師評價總結: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構造,安全穩定。而向斜是一種儲水構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開挖部位受到的是張力,易破碎塌方)
師:地殼的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褶皺山脈是其形成的一類,另外一種常見的由地殼運動而形成的山岳是——斷塊山。
(板書)(二)斷塊山
(出示動畫“斷層的形成”)
師:根據動畫,請說一說斷層是怎么樣形成的?“斷層”和“斷裂”一樣嗎?
生:地殼的運動產生了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力時,巖石就會斷裂破碎,這只是斷裂。如果斷裂面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這才是斷層。
師:非常好!那么斷層會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嶺和谷地,統稱為斷塊山地(斷塊山)。
師:對!斷塊山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布廣泛的地貌形態,有的規模很大,如華山。
師:華山、泰山都是中國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們各自以什么特點著稱嗎?
生:華山——“險”,泰山——“雄”。
師:很好,說明大家知識面很寬。正因為華山和泰山是由于斷層而形成的斷塊山,聳立在谷地和平原的邊緣,才顯得那樣高大雄險,廬山也是的斷塊山。
(活動探究)
(p81活動,地質構造是學生此前沒有接觸過的概念,需教師作以說明)
(地質構造:由地殼的運動而引起巖層的變形或變位)
(出示圖片“褶皺山——喜馬拉雅山、斷塊山——華山”)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斷塊山由于受斷層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斷塊狀,較少有綿長的山脈,山地與平原的分界線較明顯,往往比較陡峻、挺拔。而褶皺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嶺和谷地相間分布在較寬的河谷地帶往往形成山區主要的居民點和農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