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通用14篇)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發布時間:2023-10-12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通用14篇)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篇1

  一、教學理念:

  1、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探索自主探究的開放的課堂模式。

  2、以語言材料為載體,以課文為例子,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樂學、善學。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分清__的詳略,讀懂重點句子。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3、情感目標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發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三、教學重點:

  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披文入情。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還深入地學習了劉備一訪諸葛亮。

  2、你想進一步研究劉備嗎?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劉備,還涉及到他的弟弟張飛,那么,我們怎么來研究這兩個人物呢?讓學生說,通過閱讀,抓住人物言行、神態等來理解。

  (二)自主選擇,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深入學習課文,完成填表。(把表格發給學生。)

  一顧

  二顧

  三顧

  怎樣一個人劉備

  (言、行、神態)

  問又問

  失望而回

  張飛

  (言、行、神態)

  失望而回

  (1)如果對張飛感興趣,找出描寫張飛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對劉備感興趣,找出描寫劉備的言行、神態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巡回,了解學情。

  2、研讀劉備、張飛的句子。(按學生回答的順序講)

  (1)研究劉備的`同學交流。

  按學生交流的情況分別投影,重點落實字詞,這些句子要具體講,認真讀,讀出感情。隨機板書:斥責張飛、下馬步行、階下恭候、趕緊謁見。

  學生另外找出的有關劉備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讀讀就可以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劉備是個怎樣的人。

  (2)研究張飛的同學交流。

  用同樣的方法投影出示,讀讀議議,可以看出張飛是個怎樣的人? (3)__主要是寫劉備,但同時也把張飛寫進去了,這是否多余?分小小組討論。

  然后交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點撥,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隨機板書:反襯

  (4)對比朗讀,愿意朗讀張飛的讀出他的莽撞無禮,愿意朗讀劉備的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三)課外延伸,激發興趣。

  引導課外閱讀《三國演義》,尤其是這篇課文的有關章節,以更好地理解課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篇2

  設計者:江蘇省常熟市謝橋中心小學 黃惠娟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朗讀體會比喻的作用。

  學習課文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難點:通過劉備的神態、語言和動作描寫,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

  主要板書:

  7、三顧茅廬

  劉備 諸葛亮

  誠心誠意 雄才大略

  教學過程:

  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引導學生接答:《三顧茅廬》,已板書好課題)

  師:“三顧茅廬”這則故事講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

  師:第三次去隆中,劉備是憑什么打動諸葛亮.

  ……(引導學生說出劉備是憑他的“誠心誠意”來打動諸葛亮的)

  (板書:誠心誠意)

  教學板塊之一

  師:劉備是怎樣打動諸葛亮的?

  ……

  附:引導要點:

  生一:上路之前:當張飛嚷著要用一根麻繩把諸葛亮捆來時

  出示: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劉備責備張飛是因為怕張飛的魯莽誤了他的大事,通過比較朗讀突出了他對諸葛亮的敬重,對賢才的渴求。

  指導學生反復閱讀,旨在讓學生通過劉備的語言,理解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和對賢才的渴求。

  生:學生練讀

  指名讀,其他學生評讀

  角色讀,評讀

  齊讀

  生二:見面之前,劉備的所作所為。

  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

  (引導學生讀讀,找出關鍵詞語,反復誦讀。從而領悟劉備對諸葛亮態度認真,恭恭敬敬,體會他尊重人才、呵護人才,求賢若渴的品質。)

  分析:

  你能找出一些關鍵詞嗎?(生找,師劃)

  這些詞反映了劉備什么樣的心情?

  生答……

  師:你們能讀好這些話嗎?請練幾遍

  生:練讀

  師:指名讀

  評讀,

  讓學生體驗劉備為了見到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內心。

  師:還有那些描寫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和賞識

  教學板塊之二

  師:請看劉備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風景

  出示:(生讀)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師: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

  師:人們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

  師小結: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為統一中原——出力。

  教學板快之三

  諸葛亮真的是一條騰飛的臥龍嗎,真的很有能耐嗎?誰來說說見面以后諸葛亮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才華?

  見面之后,劉備如魚得水。

  生:劉備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劉備感到“茅塞頓開,像撥開烏云見青天。

  你知道劉備在見到諸葛亮之前對自己的統一大業處在什么樣的迷茫之中嗎?

  生……

  所以聽諸葛亮這么一分析,他——(學生接讀……)

  再讀劉備的話……

  學生練讀

  指名讀

  評

  齊讀

  師: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師引讀——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師:老師知道我們班很多同學都讀過《三國演義》,我們一起來說說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生:學生交流

  ……(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是書上的,也可能是課外的)

  生: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出示: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這句話特別嗎?

  生:這句話用了比喻

  師:“茅塞頓開”就是——(生接:撥開云霧見青天 )

  能使迷茫中的劉備“茅塞頓開”這樣的計謀肯定很高。可見諸葛亮很有才華,用一個成語那就是——(生接:雄才大略)

  師:我們也有過“茅塞頓開”的時候嗎?

  (生交流……)

  有了這樣的體驗一定能把劉備的這句話讀好!

  學生練讀

  指名讀

  評

  如: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敗夏侯淳,接著又在新野把曹軍燒得焦頭爛額(即“火燒新野”)草船借劍的成功;巧設空城計等故事都證實諸葛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膽大心細。

  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學生接一些成語)為輔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原”的目標,竭盡全力,最后戰死疆場,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出示:一首詩

  教學板塊之三

  遷移練習

  師:隆中美不美?

  生:……

  師: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作者為什么會寫得這么美?

  生:學生默讀研究

  交流……

  (交流時教師把握:寫了哪幾個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

  讀,讀出美感

  師:我們也來寫一處景色!

  出示:課后練習

  認真讀讀課文中描寫隆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師:你最想寫哪一處景色?

  生:學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點:這一處景色有哪幾個重點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學生習作。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篇3

  教材分析: 《三顧茅廬》是第十一冊最后一組教材的第二篇重點講讀課文。本課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落實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發展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能力的好課文。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揭題解題,介紹課文的時代背景。

  2、初讀課文,以初步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脈絡,知道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

  4、學習劉備第一次拜訪諸葛亮。

  二、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解釋“顧”、“茅廬”的意思。

  2、簡介課文時代背景。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2)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3)談談你對劉備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脈絡。

  可以問: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可能說,我讀懂了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再問:還有哪些同學也發現了這一點?誰來告訴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脈絡。

  (四)學習一顧。

  1、指名讀第一段,其余同學劃出劉備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再讀讀第一段。

  4、談談你對一顧中劉備的印象。

  (五)布置作業:完成作業本1、2、3題。

  第二課時

  一、教學理念:

  1、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探索自主探究的開放的課堂模式。

  2、以語言材料為載體,以課文為“例子”,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樂學、善學。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分清文章的詳略,讀懂重點句子。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3、情感目標——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發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三、教學重點:

  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披文入情。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還深入地學習了“劉備一訪諸葛亮”。

  2、你想進一步研究劉備嗎?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劉備,還涉及到他的弟弟張飛,那么,我們怎么來研究這兩個人物呢?讓學生說,通過閱讀,抓住人物言行、神態等來理解。

  (二)自主選擇,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深入學習課文,完成填表。(把表格發給學生。)

  一顧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篇4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田字格前面的6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真知像美玉,如原油,只有用“探索”這部鉆機才能探知它的秘密。現在就用我們的一雙慧眼來探索第八課。板書:三顧矛廬

  生:老師,你寫的“茅”錯了,應該是草字頭的。

  師:噢,草字頭的,說明這個字指什么?(草,老師加上草字頭)

  那茅廬指什么?(草蓋的房子)課文中是怎么說這座房子的?(草堂)

  師:說得好,草堂是誰住的?(諸葛亮、諸孔明)好,有人說諸孔明……(不對,諸葛是個復姓,應該是諸葛孔明。)說得好,你們還知道哪些復姓?(東方、歐陽、慕容……)

  師:題目中的“三顧”是什么意思?(三次去拜訪)誰三次去拜訪誰?(劉備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從這個“三顧”你體會到什么?(劉備尊重諸葛亮)那“三顧茅廬”的意思是?(劉備三次去拜訪諸葛亮。)是,這是字面上的意思,后來成了成語,就表示……(誠心誠意地去邀請。)

  二、初讀課文

  1、范讀。

  提問:“三顧茅廬”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三顧茅廬”?課文是怎么寫的?

  2、自讀課文。

  ①借助拼音讀準生字新詞;

  ②讀熟讀通順課文;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③思考:通過讀課文,你了解到劉備、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

  3、檢查自讀情況。

  ①檢查字音掌握情況

  a.生字卡片;

  諸葛亮輔助捆來尊重臥龍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時辰策略茅塞頓開同塌討論

  b.重點字音:

  疏潺晌辰諸尊吩塞策

  c.理解有關詞語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試讀課文。

  要求:不破詞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復讀,不唱讀。邊讀邊評議。

  ③感知文章主要結構:略寫前兩次,詳寫第三次。

  ④討論:通過讀課文,你了解到劉備、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

  板書:劉備:尊重人才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業:

  1、描紅

  2、抄寫生字新詞

  3、給下列生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吩(fengfen)輔(fufu)晌(xiangshang)

  辰(chengchen)諸(zhuzu)臥(wowu)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題切入感知課文)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引導學生讀課題)。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

  二、新授(精讀感悟,體會誠心誠意、雄才大略)

  教學版塊一(感悟劉備的誠心誠意)

  (一)整體感知劉備的誠心誠意

  1、一讀——大聲朗讀。

  過渡:是啊,故事主要寫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大業。劉備哪一點吸引了諸葛亮,使諸葛亮愿意出山,輔助完成大業呢?

  學生大聲的自由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2、學生朗讀課文后,課件出示下列關聯詞:“……之所以……是因為……、……正因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會……”

  提示學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關聯詞,把自己的讀后感表述的流暢、準確。

  當然,也要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學生的各種表述,教師不作點評,待學生充分表述個人的讀后感之后,再引導學生對剛才的信息進行處理。)

  3、雖然大家的說法各不相同,但是每個人的話語中都包含著一一樣的意思。

  劉備是邀請諸葛亮出山。(板書:誠心誠意)

  (二)、細讀課文,從對話、神態、行動中體會誠心誠意(讀—找—說—悟—讀)隨機

  過渡:

  1、劉備的真心到底有多誠?真情到底有多真?還需要我們進一去讀讀課文,細細品味劉備這深深的誠意。請同學們仔細默讀課文,找找可以劉備打動諸葛亮的關鍵詞或句子,感受感受。

  2、學生默讀課文。

  3、交流。

  對話、神態中體會誠心誠意(張飛與劉備的對話)

  當一學生讀到以下這組對話時:(出示)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是從劉備和張飛的對話中體會劉備的誠意的,很好!

  ——(看學生把感悟點落在哪里)

  (2)指導“嚷”

  a、師:嚷什么意思?(喊叫)誰來試一試?個別讀,體會出嚷。

  b自己練讀,指名讀出猛張飛。

  c引導想象:張飛嚷時是怎樣的心情?(生氣、不耐煩、討厭)

  d師:從一個“嚷”字讓我們看到了魯莽。還可以看出對諸葛亮的無禮。帶著這種心情再來嚷一嚷。(齊嚷)

  (3)指導“捆”(學生點到即可,不說也不要緊)

  師:張飛把諸葛亮當作了東西,用“捆”字可看出對諸葛亮的無禮。

  (3)引導:劉備怎么說?

  a你們知道劉備和張飛是什么關系嗎?(學生介紹“桃園三結義”故事,教師評:你了解的真多!)

  師:——是啊,為了請諸葛亮,劉備竟然斥責自己的結拜兄弟,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b誰來用斥責的口氣讀讀這句話,體會體會劉備當時的心情。

  (指名一學生讀)——你們注意到這句話后面的標點了嗎?劉備不要張飛去,他就要----親自去(學生接話),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學生接話)。

  誰帶著這樣的心情,再來讀這句話。(再指名一學生讀)

  c師生分角色讀對話。

  教師導:短短的一組對話,我們就從張飛的不耐煩、魯莽,對諸葛亮的無禮。更讓我們體會到了劉備求賢的急切,對諸葛亮的敬重。劉備的這份誠意可真是令人感動呀!

  行動中體會誠心誠意

  1.師:除了劉備和張飛的對話,你還從哪些地方體會到劉備的深深誠意?(學生讀有關語句)

  2.你們是從行動中體會到劉備的誠意的。

  重點指導以下句子:

  (1)“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引導生自己說體會)

  或師引導t:劉備是打馬一路奔去的嗎?

  s:“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半里地的時候就下馬了,這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t追問:“半里多地大概有多少米?”

  s算:“250米。”

  t繼續問:“這么遠,諸葛亮又看不到,為什么這時候就要下來呢?”

  s:“他怕馬蹄驚擾了諸葛亮。”“劉備下馬步行不是做給諸葛亮看的,而是真心誠意地尊重他。”

  t再問:“當時什么人才騎馬?”

  s:“將軍。”“有身份的人。”

  很多s馬上領悟到:“劉備這樣做是降低身份。說明他把諸葛亮當成了自己的老師,對他像自己的老師一樣尊敬。”

  (2)“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

  劉備“輕輕”敲門說明他怕驚擾諸葛亮,對他尊重、誠心。

  (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侯。”

  (指導生扣住關鍵詞說體會,動作表演理解恭恭敬敬,體會虔誠)

  “不要驚醒”:t:劉備為何讓他倆在門外等侯?

  “輕輕”:生怕驚擾諸葛亮休息。

  “恭恭敬敬”:師:想象劉備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會有怎樣的動作?

  (彎腰低頭是對一個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這樣才能體現對人的虔誠和恭敬。

  師:你會對誰這么恭恭敬敬呢?

  (小結:看來,劉備用對待“長輩”的禮貌,對待“賓客”的熱情對待諸葛亮,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

  師: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劉備可能會對兩個弟弟吩咐些什么,又會用怎樣的口氣怎樣的態度?

  (學生想象的語言會很豐富,模仿的口氣也很像。有的說:“二弟三弟,你們且在門外等候,我先進去。”有的說:“三弟,你性情急躁,現在門外等候,莫要驚擾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

  (4)“等了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里睡著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

  生談體會或師引:劉備就這樣等啊等啊?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過去了----他這樣站了多久?

  理解“半晌”半晌是多長時間?“半天”

  師:僅僅半天嗎?一個時辰就是?

  師:古時候,一天一夜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約是現在兩個小時。同學們想象一下,劉備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兩個時辰……劉備是什么人?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們年齡嗎?……一位47歲的首領,對著一位27歲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又一個時辰,一個站一個還躺著。(看圖)

  師:可見劉備對諸葛亮是多么的敬重啊!齊讀這部分。

  轉折

  t:劉備輕輕敲門輕輕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來,劉備先前等得那樣耐心,這時劉備------?劉備為何那么“快步”?

  (急切地希望見到諸葛亮,反映出劉備求賢若渴)

  小結:我們從行動中體會到了劉備的誠意,為了讓大家更好的感受這些地方,讓我們一起回到“三顧茅廬之隆中相見”這一歷史時刻,你可要細細地去品味呦!(觀看動畫)

  帶著體會齊讀“離諸葛亮的住處……才悠然醒來……見面。”注意標出的關鍵詞。(出示)

  教學板塊之二(感悟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過渡:劉備為何對諸葛亮如此尊敬,如此誠心誠意的邀請呢?肯定諸葛亮是個不同尋常的人物。通過上節課的初步認識,你覺得諸葛亮怎樣?

  師引導:是啊。諸葛亮雄才大略。文中也簡單寫了一寫。請大家讀課文的3、4、5小結,找到有關語句,并說說體會。

  環境烘托體會性格:

  師:其實,這里的環境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生讀)“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

  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這里有一句——(生接:比喻句)師:把什么比作什么?

  t: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

  t:人們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

  師小結: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為統一中原——出力。

  師:這里景色宜人,誰來讀好它?

  齊讀

  分析形勢體會大略(第四小節)

  師: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

  t這里有兩個詞(板書:群雄紛爭茅塞頓開)

  雄,是亂世英雄,兩漢末年,你還知道有哪些亂世英雄?

  s孫權、曹操、呂布、董卓……

  t紛,紛亂,爭斗,當時戰火邊緣,民不聊生啊……

  t當時諸葛亮是這么說的:將軍想成就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取西川建基業,以成三足鼎立之勢,然后可圖中原。聽了諸葛亮這番話,劉備-----。“茅塞頓開”你是怎樣理解的呢?

  s像瓶蓋一樣一下被打開了,人的思想解放了

  t你比喻得很形象,就像我手里的瓶蓋一樣是“砰”的一聲打開了,下子打開的,叫“頓開”茅塞呢?堵在人們心里的堵塞人們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開了,心里豁然開朗。誰茅塞頓開(劉備)讀一讀詞語。

  師:通過這一段談話,劉備就明白了當時的形勢和以后的打算。可以看出諸葛亮確實是有謀略。確實值得劉備三次邀請。齊讀第四小節。

  出山戰況驗證才華

  t:劉備得到諸葛亮就像---------可以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板書(如魚得水)誰是魚,誰是水呢?為什么這么說呢?劉備得到諸葛亮就像什么?你讀過《三國演義》嗎?諸葛亮幫劉打過哪些仗?(“火燒赤壁”、“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巧設空城計”……)

  t:以少勝多的辦法,都是誰設計的,可見諸葛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膽大心細,對劉備有多么重要。難怪劉備會三請諸葛亮。再讀讀最后一節。

  三、延伸拓展深華中心

  t:(延伸)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三顧茅廬”的故事,初步認識了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那這個故事對你生活中又有什么啟發呢?(待人誠懇,謙虛 不要擺架子 對人要尊重……)

  t:諸葛亮用我們現在的說是什么?(板書: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四:作業:

  1、調查及作業(把手放好坐正!)

  班里有多少人看過或聽過《三國演義》故事?(一半)

  建議你為買來或借來少兒版本乃至連環畫,一個月后,請你們的班主任搞一個“三國故事”演講比賽。看誰的故事最能打動人的心。

  板書:

  三顧茅廬

  劉備(如魚得水)諸葛亮

  誠心誠意雄才大略

  第三課時

  一、總結、寫作特點

  劉備、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的,指名讀有關的語句。

  二、指導用“來到……只見……”說幾句話。(仿書上寫)

  1、指名讀:“他們來到隆中……秀麗宜人”。

  2、分析:寫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順序寫的?描寫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導用“來到……只見……”說話。

  (1、提示:寫你去過的地方,三分鐘寫三句話。

  (2、生寫

  (3、師檢查擇優賞讀:

  引導學生回想校園一角、名勝古跡、趙元古銀杏等地方。

  4、自由練說,同桌說,指名說。

  三、背誦課文3、4節。

  四、練習

  1、形近字組詞;

  2、用“來到……只見……”說話;

  3、比喻句辨別。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篇5

  目標點擊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作者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了解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感知劉備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學習比喻的修辭手法,體會作用,嘗試仿寫。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習作者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了解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感知劉備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學難點:學習比喻的修辭手法,體會作用,嘗試仿寫。

  課堂流程

  一、誦讀名言:精誠所致,金石為開。

  二、明確目標,教師引領。

  1、提問:誰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誰還看過小說《三國演義》?

  2、研討題意:

  (1)“三顧茅廬”中的“顧”是什么意思?“茅廬”呢?

  (2)“三”指的是劉備他們拜訪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還是特指第三次?為什么?

  (3)作為課題來講,“三顧茅廬”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4)作為成語來講,“三顧茅廬”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三、自主學習,幫扶訓練。

  1、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思考劉備為什么要誠心誠意地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話作答)

  3、反復讀,分角色讀第二自然段。找出劉備責怪張飛的話。(交流:為了“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最最要緊,最最關鍵的是要懂得什么。)

  4、讀讀、想想、畫畫、議議。(按“出發前、將到時、到達后、出山后”的順序說說在劉備第三次去隆中邀請諸葛亮的過程中,哪些地方具體表現出了他對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寫景色秀美先整體后部分的寫法,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鞏固。

  1、談感悟,從張飛與劉備的對話中,從三請諸葛亮的過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點。(提醒學生抓關鍵詞、句分析,相機追問)。

  3、分享所仿寫的句子。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迨”“拜謁”“疏懶”等字詞的音形義,了解作者及《三國演義》相關文學常識。

  2.通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1.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分清文章的詳略,讀懂重點句子。

  2.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能理清文脈結構,體會情節的一波三折,體味精練暢達的語言。

  教學難點

  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新課導入

  同學們,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叫作三國,那可是一個戰火紛飛、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正是因為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三國演義》。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要一起學習的課文,就是發生在那個時代的一個故事,節選自《三國演義》,它就是《三顧茅廬》。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后,專心致力于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等。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后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云會》。

  《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發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臥龍崗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于相見。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

  2.知識鏈接

  《三國演義》簡介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3.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拜謁(yè) 今番(fān) 叱(chì) 僥幸(jiǎo) 豈可相強(qiǎng) 綸巾(guān)

  鶴氅(chǎng) 漢室末胄(zhòu) 愧赧(nǎn) 謬(miù) 傾頹(tuí)

  竊命(qiè) 沔水(miǎn) 殆(dài) 民殷(yīn) 存恤(xù)

  簞食壺漿(dān) 鄙賤(bǐ)

  阻塞(sè) 強盛(qiáng) 王冠(guān)

  塞滿(sāi) 勉強(qiǎng) 冠軍(guàn)

  塞外(sài)

  (2)詞語釋義

  拜謁:拜訪謁見。

  如雷貫耳: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貫:貫穿,進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將座席靠近。屏:使回避。促:靠近。

  挾天子以令諸侯: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諸侯,這里指當時割據一方的軍閥。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險要,利于作戰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機會。

  簞食壺漿:用簞盛飯、用壺盛漿。漿,以糧食加水適度發酵而成的飲料。

  經世奇才:舊時稱治國安民的才能。經世:治理天下。

  思賢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如渴:如口渴思飲那般,形容迫切。

  頓開茅塞: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頓: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

  四、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三顧茅廬”是什么意思?誰三顧茅廬?茅廬在哪里,里面住著誰?為什么要三顧茅廬?怎樣三顧茅廬的?結果怎樣?

  答案示例:“三顧茅廬”是三次拜訪茅廬的意思,“顧”的意思是拜訪。劉備三顧茅廬,茅廬在隆中,里面住著諸葛孔明。劉備三次拜訪孔明,是為請他出山相助處境困難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興復漢室,建功立業。劉備先拜訪了孔明兩次都未能得見,第三次終于請到了孔明出山。

  2.課文分成哪幾個部分?試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①):寫第三次顧茅廬之前,關張持有不同態度,劉備力排眾議,決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寫劉備第三次拜謁諸葛亮得以成功遇見,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為其謀興邦定國之策。

  第三部分(④):劉備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二)研讀分析

  1.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過什么方法來描寫張飛的?張飛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本文寫張飛對表現劉備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通過語言、神態描寫的方法,表現張飛的粗暴和急躁。用張飛的粗暴和急躁來襯托劉備求賢的真誠和謙恭。

  2.根據文中的人物描寫,概括劉備、關羽、張飛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有政治抱負。關羽:穩重、顧全大局。張飛: 魯莽、直爽。

  五、課堂小結

  本文用簡練傳神的語言鮮明地刻畫了劉備、關羽、張飛等人物。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感知了劉備這一歷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個重要人物——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畫出來的呢?請聽下回分解。

  第二課時

  一、課前復習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劉備三顧茅廬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答案示例:起因:劉備邀請諸葛亮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但拜訪兩次都沒有見著。

  經過:劉備第三次去拜訪,離諸葛亮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家又等了幾個時辰才同諸葛亮見上面,聽了諸葛亮的分析,劉備茅塞頓開。

  結果:劉備有了諸葛亮,如魚得水。

  二、新課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并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劉張飛這結義三兄弟的形象。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課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寫作手法中進一步領略三國英豪們的風采。

  三、合作探究

  1.突破重難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答案示例:從劉備的動作(下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態(拱立階下),語言(其時劉備已年過40,孔明才27,劉備卻稱孔明為“大賢”并稱“拜見”)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2)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對諸葛亮進行了描寫?寫出了諸葛亮怎樣的性格特點?

  答案示例:肖像、語言描寫。表現了諸葛亮儒雅脫俗、胸懷天下、洞察時世、足智多謀、見識卓越的特點。

  (3)第③段中諸葛亮是從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勢的?

  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時,不能與之爭鋒;孫權占有地利,可為援而不可圖;劉備占有人和,大業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勢。

  2.寫法探究

  試分析本文鮮明的對比的運用。

  答案示例:①文中寫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截然不同的態度,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張飛嚷著要用繩子捆來,劉備生氣責備。這一對比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②張飛與劉備是結拜兄弟,諸葛亮是一位與劉備素未謀面的草民,為了請諸葛亮,劉備竟然斥責自己的結拜兄弟,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③劉備“拱立階下”、等了“半晌”“猶然侍立”,劉備是當時漢獻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親國戚,而諸葛亮是一介草民;當時劉備47歲,諸葛亮只有27歲,一個是長輩,一個是晚輩。就這樣,劉備“拱立階下”、等了“半晌”,從而刻畫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4、拓展延伸

  【經典誦讀】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賞析】

  《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此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后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全詩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郁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五、課堂小結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劉備對人才的尊重,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古訓:尊重人才。只因劉備有了這樣的優良特征,才能收獲孔明的結草銜環以報,才能建立起一方霸業。我們今后要學習人物的優良品質,也開創出屬于我們自己的一片天。

  六、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篇7

  設計理念:

  “以人為本”的閱讀教學課堂,就應堅持“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現代教學理念。立體的課堂結構,就為“學生展開個性化的閱讀活動”創造了有效的時空,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顧茅廬》,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

  教學目標:

  1、感受劉備的省心誠意和諸葛亮的妙計試探。

  2、理解“大賢、怏怏、仰慕”等新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直接板書“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簡述課文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二、導讀

  1、一讀——大聲朗讀。

  導讀題:劉備那一點吸引了孔明?打動了孔明的心?

  學生大聲的自由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大聲朗讀課文,既給學生一個示范,又體現了教師也是學生學習的伙伴,體現課堂也是教師學習的場所。

  2、學生朗讀課文后,課件出示下列關聯詞:“……之所以……是因為……、……正因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會……”提示學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關聯詞,把自己的讀后感表述的流暢、準確。當然,也要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

  3、對學生的各種表述,教師不作點評,待學生充分表述個人的讀后感之后,再引導學生對剛才的信息進行處理。

  4、雖然大家的說法各不相同,但是每個人的話語中都包含著一個共同的.聲音,看誰能夠用一個詞概括。(誠心誠意)培養學生現場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5、深入學習課文——默讀。

  (1)諸葛亮作為當今大賢,人人都渴望得到這樣的大賢。也就是說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誠心誠意的邀請過諸葛亮,但是諸葛亮一直都沒有出山。這就說明,劉備的誠心誠意是與眾不同的。那么,劉備的誠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請同學們仔細默讀課文。

  (2)學生默讀課文,課件播放一段古典音樂,同時出示兩個服務性的導讀題:

  劉備用了那些方法使諸葛亮相信自己是誠心誠意的?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劉備的誠心誠意是可信的?

  教師設計的這兩個問題,很有特色。引導學生學習的內容上具有交叉點,而學生在展開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其思維又是多向、多維的,只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體的認識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及其特點。

  6、小組交流。

  經過剛才充分的默讀思考,每個學生都會產生強烈的交流欲望,此時的小組交流,要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

  但要提醒學生注意一下幾點:

  (1)發表自己的意見時,不要圍繞某個小問題爭論不休;

  (2)注意聽同學的發言,學會從同學的嘴里獲取信息。

  這是課堂立體結構的進一步拓展,也是由個體學習過渡到小集體學習,個體智慧在謀求集體智慧的主體發展。小組學習,可以達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組學習絕不是為求同而合作學習,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來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和促進個體發展。

  7、全班交流。

  經過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后,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兩個層次上,否則就不能獲得個體有效的發展。這里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協調學生之間的交流,點撥學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認識。

  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

  (1)引導學生把自己表述的內容概括成一個詞語,并在黑板上恰當的位置板書出來,做到說要到點;

  (2)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讀好,做到讀要到味。

  8、引導學生整理板書。

  集體的智慧匯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體的認識結果。

  劉備的誠心:

  (1)輕叩柴門——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氣——用心;

  (3)不達目的不罷休——恒心;

  (4)斥責張飛——齊心;

  (5)下拜謁見——尊心。

  諸葛亮的妙計:

  (1)利用書童作耳目——觀察;

  (2)故意回避——試探;

  (3)聊天——面試。

  劉備懂得“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誠心打動諸葛亮的心,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計考察了劉備的誠心。

  9、學了三顧茅廬,將來你作了老總,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當今大限,對你會有何幫助?

  跳出語文,聯系學生生活,活學活用。真正實踐了把語文學習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之中和發展之路上。

  三、結課出示教師的對聯

  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給學生以文學的熏陶,知道一種新的讀后感的寫作形式。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自儀征漫網站    點擊數:307

  《三顧茅廬》教案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按要求自讀課文。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

  教師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2)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茅:與“矛”比較。

  統:與“流”比較。

  宜:與“宣”比較。

  (3)交流詞語的意思,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群雄紛爭 茅塞頓開

  (4)指名說說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三、再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1、放錄音范讀全文。

  2、指名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3、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4、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后,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等)

  5、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么樣的品質?

  四、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后練習2)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一祖國的大業。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1、出示《出師表》節選。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能聽懂多少是多少,不要過高地要求)

  2、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

  二、細讀課文

  1、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為什么呢?

  2、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3、組織交流:

  (1)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2)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與“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進行對比)

  交流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思考:從這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4、小結: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看來,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到了如饑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5、齊讀第五自然段

  三、小練筆:

  正因為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為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現在,請大家發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篇9

  一、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課前: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與片頭畫面,為學生創設意境,再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下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精讀感悟,體會誠意

  1、師:劉備帶著兩個義弟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輔助自己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但去了兩次都未能見著諸葛亮的面。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前往隆中,這次終于成功了。劉備是憑什么打動了諸葛亮?

  (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劉備是憑他的“誠心誠意”來打動諸葛亮的,紅筆板書:誠心誠意)

  2、師: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這還需要我們去細細的體會。現在就讓我們再次用心讀一讀課文,看看哪些語句體現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提示:可以邊讀課文邊用筆劃出相關句子,把你深有感觸的詞語圈出來,在邊上寫寫你的感受,這就叫不動筆墨不讀書。

  (1)出示: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師:劉備和張飛是什么關系?

  師:劉備為什么要責備張飛?(劉備責備張飛是因為怕張飛的魯莽誤了他的大事)

  師: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弟兄,現在,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說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師:該怎樣讀好這兩個人的對話呢?誰來做一次“猛張飛”?你說說張飛嚷時是怎樣的心情?(生氣、討厭、怎么搞的,又要去請?)

  師:“捆”只能捆來人,卻捆不來人的心呀!劉備怎么說的?(齊讀)

  師:讓我們配上表情、動作分角色朗讀對話。(男生讀張飛,女生讀劉備)

  師: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的態度截然不同。這一鮮明的對比更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對賢才的渴求。文中還有什么地方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呢?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出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

  分析:

  生: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師:半里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他為什么不騎馬到跟前呢?

  生:他怕馬蹄驚擾了諸葛亮。

  師:劉備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這說明他——(他把諸葛亮當成了自己的老師。)

  師:還有哪些地方體現劉備的誠心誠意?

  生:“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輕輕”敲門說明他怕驚醒諸葛亮,對他尊重、誠心。

  師:噢,抓住了“輕輕”,連敲門聲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驚醒了諸葛亮。還有哪些地方?

  生:“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侍侯。”

  師:劉備為何讓他倆在門外等侯?

  生:劉備怕他倆打擾諸葛亮,怕張飛鬧堂……

  師:是啊,劉備是怎樣“恭恭敬敬”的?誰來表演一下劉備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頭彎腰,雙手抱拳)

  師:彎腰低頭是對一個人的尊敬。這樣才能體現對人的虔誠和恭敬。

  師:看看書上劉備站了多久,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還有一個時間,半晌是多長時間?“半天”起碼也得一個小時,同學們想象一下,劉備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兩個時辰……劉備是什么人?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們年齡嗎?……一位47歲的首領,對著一位27歲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個站一個還躺著。哎呀,了不起啊!

  生:還有這里也能體現出劉備的誠心誠意。“劉備站在臺階下等候。”封建社會是分等級的。大臣參見皇上的時候是站在階下,而此時,劉備是首領,諸葛亮不過是一介村民,劉備卻站在階下,可見他誠意。

  讀讀看,看誰能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誰就是小劉備。

  生齊讀:“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來。……”

  轉折

  師:劉備輕輕敲門輕輕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來,劉備先前等得那樣耐心,這時劉備怎樣?劉備為何那么“快步”?

  生:劉備想見諸葛亮。

  生:劉備見諸葛亮醒來很興奮,想馬上進去和他討論國家大事。

  師:誰能用一個成語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見面后,茅塞頓開。

  師:噢,劉備真是求賢若渴,那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劉備這樣“誠心誠意”地去請呢?讀讀最后兩節。

  生:讀最后兩節。

  師:劉備迫不及待地想要見到諸葛亮,想要聽他的高見,諸葛亮有何高見?(生回答)

  之后播放PPT

  師:(出示圖片)當時曹操在北,孫權在南,諸葛亮要劉備先拿下荊州為家,再奪取西川建立基業,和曹操、孫權形成三分天下之勢,最后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隆中決策”。

  師:劉備沒見到諸葛亮前,他對天下形勢是怎樣的一種感覺?現在呢?

  出示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師: “茅塞頓開”是什么意思?

  師:這句話作者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這就叫(板書:拔云見日)

  生齊讀這句話。

  師:作者這樣描寫劉備當時的心理,對表現諸葛亮起到了什么作用?(板書:雄才大略)

  師: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師引讀——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你讀了有何體會,劉備為何“三顧茅廬”你看出來了嗎?

  生:他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水一樣,這叫什么成語?(如魚得水)

  師:噢,我劉備是條再大的魚,沒有水又有何用啊!

  你讀過《三國演義》嗎?諸葛亮幫劉打過哪些仗?(出示幻燈片)“火燒赤壁”、“草船借箭”……

  師: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敗夏侯淳,接著又在新野把曹軍燒得焦頭爛額(即“火燒新野”)草船借劍的成功;巧設空城計等故事都證實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學生接一些成語)才華橫溢、料事如神、膽大心細……(夸諸葛亮)

  諸葛亮輔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原”的目標,竭盡全力,最后戰死疆場,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對劉備有多么重要,再讀讀這句話。

  師:(延伸)劉備“三顧茅廬”靠他的誠心誠意請出了諸葛亮。“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是三國的故事,那今天我們學了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生:待人誠懇,謙虛

  生:不要擺架子

  生:對人要尊重……

  師: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板書:尊重人才 禮賢下士)

  師:課文有一處秀麗的環境描寫,你找到了嗎?請看劉備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風景。

  出示:(生讀)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師:把什么比作什么?

  師: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

  師:人們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

  師小結: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為統一中原——出力。

  師:隆中美不美?

  師: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作者為什么會寫得這么美?

  生:交流(交流時教師把握:寫了哪幾個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

  師小結:山岡蜿蜒、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竹林青翠,這些景象與隱居其中的諸葛亮的品格多么協調啊!因為諸葛亮為人剛毅,執法嚴明,敢于抗爭,從不茍且,正直無私,正好與山岡、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將山岡的蜿蜒起伏比喻為宛如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又和“臥龍先生”扣合,暗示了諸葛亮的非凡才略。這在寫作上叫——(環境烘托)讓我們美美地再讀這一段文字。

  生讀,讀出美感。(配上畫面)

  師:我們也來寫一處景色!

  出示:課后練習:認真讀讀課文中描寫隆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師:你最想寫哪一處景色?

  生:學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點:這一處景色有哪幾個重點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學生習作。

  三、拓展延伸

  歸納: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為輔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有人寫了這樣一幅對聯來贊美這則歷史故事,齊讀:

  劉備三顧茅廬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創大業

  諸葛臥龍出山幸會明主大展宏圖揚美名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篇10

  學習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復述故事情節。

  2。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抓住描寫張飛的關鍵詞語,感悟張飛的性格特點,學習側面描寫襯托人物特點的方法。

  3。體會劉備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學會尊重他人、以誠待人、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質。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諸葛亮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在任何時候提到諸葛亮,作為一個中國人,都會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因為,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百分之百的中國的智多星。今天,我們將學習的“三顧茅廬”不過是諸葛亮眾多故事之一,但是,僅僅從這一個故事中,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我們就可見一斑。(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拜謁(yè)綸巾(guān)末胄(zhòu)

  愧赧(nǎn)傾頹(tuí)存恤(xù)

  殆盡(dài)疏懶(lǎn)鄙賤(bǐ)

  如雷貫耳(guàn)頓開茅塞(máo)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窗外日遲遲:太陽緩慢落山的樣子。

  未審得入覽否:明白,知道。

  不勝愧赧:因羞慚而臉紅。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竊命:篡奪國家權力。

  而不知存恤:愛惜,體恤。

  總攬英雄:廣為延攬。

  惟將軍圖之:考慮。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字,掌握多音字“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與一處景色。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點:

  課文第三自然段。

  教學難點:

  1、復述課文、

  2、用“來到……只見……”句式寫一處景。

  教學準備:

  投影片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2、學習生字,理解詞語。

  教學過程:

  一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知道諸葛亮嗎?他是怎樣一個人?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看來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他是劉備的得力軍師,那么他怎么會成為劉備的軍師呢?還有一段故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

  2、板書課題:三顧茅廬。

  3、釋題:

  (1)理解“顧”“茅廬”

  (2)說說課題的意思。

  二、 自學課文,小組交流

  1、 出示自學要求

  (1)讀課文,學習生字,理解詞語,先小組交流解決不了的,寫到黑板上集體交流。

  (2)再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 檢查自學情況

  (1)匯報自學情況。

  (2)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分段內容給課文分段。

  三、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

  2、仔細觀察,交流記憶方法

  3、快速默記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篇12

  《三顧茅廬》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歷史故事。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相對于其他段落,這一部分寫得平平淡淡,波瀾不驚,沒有細膩的刻畫,沒有動情的議論,只用了白描的手法寫了劉備的幾個動作:從離諸葛亮住處還有半里路就開始“下馬步行”,到“輕輕敲門”、“輕輕走進去站在臺階上等候”,再到等諸葛亮醒來后“快步走進草堂”。然而,劉備的求賢若渴、誠心誠意就在這一段中表現得真實又真切。

  如何讓學生通過劉備的神態和動作描寫,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并把握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設計]

  一讀:讀出動作

  1.默讀第三自然段,畫出描寫劉備動作的詞句。

  2.交流(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進、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進)。

  二讀:讀出“誠心”

  想一想:從這些動作中你體會到什么?

  交流預設:

  (1)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劉備誠心誠意,渴求人才。)

  (2)“輕輕敲門”。(怕驚擾諸葛亮;虔誠。)

  (3)“輕輕地走進去”。(怕吵醒諸葛亮,對諸葛亮尊重。)

  (4)“恭恭敬敬地等候”。(發自內心地求賢求才。)

  來,一起來寫“恭”字。它是形聲字,下面這部分是從“心”演變而來的,表示“誠心誠意”。“恭恭敬敬地站”是一種怎樣的“站”呢?請同學們試著做這個動作。劉備就這樣站在草堂的臺階下,這一等就等了半晌工夫再加一個時辰,相當于站了四節課。

  (5)當諸葛亮醒來時,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不想讓諸葛亮等得太久;求賢若渴。)

  三讀:讀出形象

  1.會讀書的同學能夠透過文字的表面讀出文字背后的許多內涵。我們再來讀讀這些動作。

  (1)“下馬步行”:劉備心中就是這么虔誠;

  (2)“輕輕敲門”:敲得輕一點,不要驚憂了諸葛先生;

  (3)“輕輕地走進去”:走得輕一點,可別驚醒了正在睡覺的諸葛先生;

  (4)“恭敬等候”:對,就是這樣誠心誠意地等待;

  (5)“快步走進”:劉備心中是這般高興;希望自己動作快一點,可別讓諸葛先生等得太久。

  2.把這些動作送到這段話中讀一讀,你會感到這些詞句不再平平淡淡了,它們飽含著感情。再讀這段話,想一想,劉備誠心誠意的背后是什么?

  3.“下馬步行”是“尊重”;“輕輕敲門”是“尊重”;“輕輕地走進去”是“尊重”;“恭敬等候”是“尊重”;“快步走進”還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還是“尊重”,難怪張飛說要把諸葛亮捆來時,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4.記住劉備這些動作,就很容易把這段話背誦出來了。(師生合作背誦)

  四讀:讀出寫法

  1.你們看,作者就是通過人物的這些動作,把一個“尊重人才”的劉備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字詞知冷暖,語言有溫度,文字的背后是劉備的誠心,是對諸葛亮的尊重。而這一切,需要我們細細去讀,慢慢去品,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地讀是讀不出的。

  2.除了寫劉備的.一系列動作之外,其他段落還寫了他的語言。當張飛說要把諸葛亮捆來時,劉備生氣地說一(生讀)“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當諸葛亮出山后,劉備高興地說——(生讀)“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你們看,求賢若渴的劉備仿佛就站在我們眼前。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吸引人,就在于它能夠把人物給寫活,動作和語言的描寫實在是功不可沒啊!

  3.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對人才的“尊重”。正是有了這種尊重,才有了一段劉備誠心誠意“三顧茅廬”的千古佳話。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篇13

  三顧茅廬 教案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容。

  2.掌握小說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

  3.體會烘托這一寫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體會小說情節發展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說情節發展的特點。

  教學難點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方面:

  了解《三國演義》的相關知識及“三顧茅廬”故事梗概。

  教師方面:

  1.準備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影音資料片段。

  2.閱讀《三國演義》中關于“三顧茅廬”這一情節的前后內容,查閱關于劉備及諸葛亮的評價,以便給學生以適當的指導和補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段“三顧茅廬”。

  剛才我們觀看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話,是導演根據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片段改編而成的,生動地再現了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說是如何表現這一情節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原作,共同去體會和感受其感人之處。

  二、研讀課文。

  1.朗讀,教師可安排學生以分角色的形式進行朗讀。強調加點字字音。

  拜謁   嘔心   寰宇   荷鋤   篡逆   猝定   斡旋  

  匡扶   朔風   邂逅    不省   慵懶   千仞    不棲 熟諳

  薰沐   鄙悃   悒怏    荏苒   揲蓍  愧赧存恤

  2.學生概括主要情節,要求說出每一個情節的主要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劉備拜訪諸葛亮之前,司馬徽贊諸葛亮。

  劉備一顧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論天下事。

  劉備二顧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書信。

  劉備三顧諸葛亮,孔明隆中對策,感其誠,出山輔佐。

  三、作業。

  熟讀課文,分析諸葛亮、劉備二人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繼續研讀課文。

  1.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劉備、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劉備:謙虛、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氣度寬宏。

  手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襯托(張飛、關羽)。

  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門便知曉天下事、足智多謀。

  手法:語言描寫、外貌描寫、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襯。

  (此處具體分析見教參。)

  2.文中詩詞對于表現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從不同的方面表現了諸葛亮的才華和人生追求。(具體分析見教參。)

  3.小說在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時情節是如何變化的?有什么特點?

  情節曲折,懸念迭起,結構精巧,跌宕多姿。(具體分析見教參。)

  4.怎樣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話?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內容是:“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意思是現在的天下形勢是歷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變,這與司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來小說的結局的確如二人所預料的那樣。

  5.分析司馬徽所言“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輔佐之人——劉備;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臥龍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即使得到劉備這樣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時,縱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嘔心血”,卻不能改變天命,即不能如劉備所愿“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雖然是對諸葛亮的才華得以施展感到一絲慰藉,但更慨嘆他多舛的命運。(具體分析見教參。)

  6.概括歸納文章主題。

  小說通過劉備“三顧茅廬”,既表現了他為興蜀漢大業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業。

  課下查找諸葛亮、劉備以及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三國人物及故事,下一節課同學間進行交流。

  第三課時

  一、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關于諸葛亮的故事?怎樣評價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來的失敗?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劉備的故事?怎樣評價劉備?

  3.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后來得此二人,蜀國為什么最終還為晉所滅?

  4.介紹你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談談你對這些人物的認識。

  5.教師補充其他重點知識,如《三國演義》的作者、思想內容、藝術成就等等,給學生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二、總結。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名著之一,走進其中,不僅能讓人認識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更能從中認識到歷史的規律和進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并按規律辦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學們能認真品讀《三國演義》,品讀名著,做一個認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業。

  利用課余時間讀完《三國演義》。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羅貫中

  劉 備 謙虛、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氣度寬宏

  諸葛亮 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足智多謀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 篇14

  教學目標:

  1、能熟練地朗讀課文,理解“大賢、輔佐”等詞的意思。

  2、學會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3、學習劉備禮賢下士的品質,能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

  教學重難點:

  抓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

  教學過程:

  一、 談話揭題,質疑導入

  1、 談話。

  同學們,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叫做三國,那可是一個戰火紛飛、風云際會、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國為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你最喜歡的英雄是誰?

  2、 揭題。

  3、 質疑。

  二、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 學生帶問題自由讀課文。

  2、 交流反饋:課文到底寫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師小結。

  4、 教學復姓。

  5、 介紹古人名號中的“字”。

  三、 細讀課文,推敲重點

  1、 學生讀課文,圈劃出重點詞句。

  2、 小組交流,互學互促。

  3、 交流反饋:“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劉備的誠心誠意?”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隨機教學。

  主要抓詞:“立即”、“斥責”、“大聲斥責”、“下馬步行”、“恭恭敬敬”、“趕緊下拜”、“謁見”。

  句:“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昌著風雪正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支吧!”

  “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

  “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來理解劉備在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訓練點:

  1)、 抓住人物對話進行朗讀訓練。

  2)、 抓重點句進行思維訓練。

  3)、 寫話訓練。

  四、 小結過渡。

  五、 課外延伸,拓寬文路(師出示多媒體。課件并深情朗讀)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先帝不以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讀。

  2、這段短文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六、 總結全文,引向課外。

  1、發散:除了《三國演義》外,你還知道哪些名著?

  2、總結。

《三顧茅廬》教案范文(通用14篇) 相關內容:
  • 《8三顧茅廬》教案(通用17篇)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學生:小學四年級2、學科:語文3、課時:24、學生課前準備:(一)初讀課文,劃出生字詞,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二)課前搜集有關《三顧茅廬》的資料;(三)學生提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 《三顧茅廬》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能熟練地朗讀課文,理解“大賢、輔佐”等詞的意思。2、學會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3、學習劉備禮賢下士的品質,能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

  • 《三顧茅廬》教案(通用13篇)

    教學目標:1.理順本文字音。2.初步了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容。3.了解劉備及諸葛亮的性格特征。4.體會并學習本章節烘托手法的.運用。教學重點:1.初步了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容。2.了解劉備及諸葛亮的性格特征。...

  • 《三顧茅廬》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理順本文字音。2.初步了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容。3.了解劉備及諸葛亮的性格特征。4.體會并學習本章節烘托手法的.運用。教學重點:1.初步了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容。2.了解劉備及諸葛亮的性格特征。...

  • 《8三顧茅廬》教案(精選13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自儀征漫網站點擊數:307《三顧茅廬》教案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 《三顧茅廬》教案(精選20篇)

    8.三顧茅廬【教學要求】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 《三顧茅廬》教案(精選22篇)

    學習目標:1. 初讀文本,整體感知,學會課文中的生字和三個重點詞語。2.通過“讀寫拓展”等生動有趣的言語實踐活動,發展學生語言。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反復揣摩、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意。...

  • 《三顧茅廬》教案(精選18篇)

    課時目標: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 2、通過對描寫劉備神態、語言、動作的語句的反復朗讀,體會劉備訪求賢才十分虔誠的特點。...

  • 《三顧茅廬》教案(精選17篇)

    三顧茅廬 教案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容。2.掌握小說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3.體會烘托這一寫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4.體會小說情節發展的特點。教學重點1.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2.小說情節發展的特點。...

  • 三顧茅廬 教案(精選12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自儀征漫網站點擊數:307《三顧茅廬》教案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 三顧茅廬教案

    學習目標:1. 初讀文本,整體感知,學會課文中的生字和三個重點詞語。2.通過“讀寫拓展”等生動有趣的言語實踐活動,發展學生語言。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反復揣摩、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意。...

  • 三顧茅廬 教案

    三顧茅廬 教案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容。2.掌握小說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3.體會烘托這一寫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4.體會小說情節發展的特點。教學重點1.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2.小說情節發展的特點。...

  • 8.三顧茅廬 教案2

    8.三顧茅廬【教學要求】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 三顧茅廬 教案

    設計者:江蘇省常熟市謝橋中心小學 黃惠娟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朗讀體會比喻的作用。...

  • 8、三顧茅廬 教案4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2、學會本課8個生字,掌握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教學重點、難點: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晃| 泰来县| 荣成市| 合作市| 农安县| 华阴市| 冀州市| 茂名市| 文昌市| 鸡西市| 西乡县| 扎鲁特旗| 三江| 山西省| 贺兰县| 鹰潭市| 绥江县| 白山市| 千阳县| 通化县| 青冈县| 恩平市| 衡山县| 和政县| 邮箱| 韩城市| 德清县| 长汀县| 高雄县| 宜兰市| 疏附县| 库车县| 鱼台县| 乐清市| 杨浦区| 江阴市| 玉树县| 海安县| 天祝| 徐闻县| 大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