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精選14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1
說教材:本課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本課有三幅圖:第一幅畫的是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在詢問鯉魚阿姨。第二幅圖畫的是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錯將烏龜認做媽媽。第三幅圖畫的是小蝌蚪尾巴變短了,找到了青蛙媽媽。課文對每幅圖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課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青蛙生長的特點,懂得要保護青蛙和小蝌蚪。
一、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由要求學會的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認真觀察圖畫,并通過朗讀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說學生:
學生對這課的內容是十分感興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長過程的學生不多,因此在教學中設計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充分感知課文,利用課件吸引學生。
同時,本課篇幅較長,需要指導學生的朗讀,特別是讓后進生朗讀好課文,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三、說設計: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用一則謎底是青蛙的謎語導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頭飾,讓生形象感知兩者的差異;然后請生提問,看看有什么問題要問它們。這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致勃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ǘ├首x看圖,整體感知。
1.讓學生準備讀文:先說說遇到不會認的字怎么辦,再自由地讀一讀課文。這樣可以避免生因畏難而不讀。
2.范讀課文(可由師范讀,也可由在自由讀中表現得很好的孩子來范讀。)
學生再讀,標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讀,正音。
4.指名接讀課文,注意翹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讀長句。
。ㄈ┳灾髯R字。
1.小組內自主識字,比方法,比識字量。
2.檢查自學。注意鞏固翹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揚愛動腦筋的同學。
3.用生字說詞。
(四)看圖說話,精讀課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樣子和“快活”理解。感受體會,讀好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細看圖后抓住小蝌蚪的變化和相近的句式,從扶到放讓學生學著自學。在朗讀練習中用自讀、對讀、輪流讀和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并讀好以下幾個地方: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學習中選擇了青蛙捕捉害蟲的科普錄像,播放,使學生通過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蟲的本領和可怕的害蟲形態以及少先隊員打著紅旗保護青蛙的活動,從而把保護青蛙這一認識水平深化為高尚的道德品質。
4.讓生利用課件和板畫小結青蛙的生長過程。全文分角色朗讀和表演,升華感情。
。ㄎ澹┲笇懽。
“兩”字注意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兩點的.方向。“兩、寬”兩字都要注意上下兩部分大小比例恰當。
其余八字交給學生自學。最后比賽。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2
說教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圖根據課文的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小蝌蚪的變化過程。
說目標
1.這是一篇一年級的課文,在低年級的語文學習中,識字是主要任務,根據低年級孩子的特點,因此我把“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有、什、么”等6個生字”定為本課的目標之一。把有感情地朗讀好課文定為本課的另一重要的教學目標。
說教法:本課的基本教學方法為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法,輔助于遷移法,
學法指導:
1、讀、劃、演、品
2、感情朗讀
3、遷移訓練
情感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遷移學習的能力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質素。
說教學程序
一、尋人啟示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方法動機的強大動力,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樂學。學生能對本堂課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你的這節課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在上課伊始設計了從一則“尋人啟示”,
尋人啟示
大家好!
我是你們的朋友小蝌蚪,我生下來就沒有見過媽媽,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高高興興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好羨慕呀!可我不知道自己的媽媽在哪里,也不知道媽媽長的什么樣,你們能幫我找找媽媽嗎?如誰能幫我找到媽媽,請撥打我的手機:13912345678。我一定會好好地謝謝他的。
小蝌蚪
2003年3月
這則啟示一出來,立刻激發了孩子們濃厚的興趣,而且孩子們也是極富同情心的,因此很快就把孩子們引進了課文中。
二、自主識字,掃除障礙
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以識字為主,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首先讓孩子們仔細觀察,自主識字,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況,重視老師的范寫,孩子再自己臨寫,交流匯報自己記憶生字的好方法。
三、精讀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因為本文是一篇看圖學文,所以在學這段課文前,我用課件出示第一幅圖,先讓孩子們觀察圖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點?再結合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畫出描寫小蝌蚪樣子的詞(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由于這幾個詞很有特色,因此我相機安排了一個比較詞語:“大腦袋”和“大大的腦袋”“長尾巴”和 “長長的尾巴”讓孩子們通過比較領悟到兩個詞的不同,體會小蝌蚪的特點,緊接著讓孩子們練習說話:仿說:寬嘴巴、黑身子。伺機積累詞語,及時地把這種能力內化為孩子們自己的知識,為他們今后的寫話打好基礎。再在孩子們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指導孩子們把這段課文讀好,讀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課件出示圖,先觀察圖上畫了什么?再找出相應的段落自由讀,邊讀邊畫出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的話。
(2)這幅圖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圖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課件出示對比圖)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媽媽?
。4)練習說話:小蝌蚪看到鯉魚媽媽教小鯉魚捕食,心里會想些什么?
因為這樣的場景跟孩子們的生活比較接近,孩子們也大多有過這樣的體驗,因此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說話的時機,相信孩子一定能說得很好。
(5)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過親身演繹,使得孩子們在情境中親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這比蒼白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6)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小蝌蚪和鯉魚媽媽的對話,(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的語氣)多種形式讀(分角色讀)
。7)看著動畫,給動畫片配音。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用這種入情入境的方法,把孩子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朗讀課文,他們會很快進入角色,同時也能讀得聲情并茂。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聽了鯉魚阿姨的話,有沒有找到媽媽呢?
。1)出示圖,先觀察圖,小蝌蚪遇到了誰?再找到相應的段落自由讀,畫出小蝌蚪和烏龜說的話。
。2)觀察小蝌蚪又有什么變化?(課件出示對比圖)
(3)表演“追上去”。
。4)指導朗讀好本段,(重點讀好對話)
(5)分角色朗讀
(6)給動畫片配音。
這一自然段和前一自然段結構相同,有上一節的學習做基礎,因此這一段,我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導孩子們學,旨在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有一位教育者說得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傳授已有的東西,教師教的目的也是為了不教。由此可見,教給孩子學習方法是多么得重要。
4、學習后面幾段
。1)出示課件(總結前兩自然段的學習方法)
。2)小組合作學習,出示自學提示:
觀察圖,小蝌蚪又有什么變化?
小蝌蚪又看到了誰?用筆畫出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讀一讀。
畫出青蛙媽媽對小蝌蚪說的話,有感情地讀一讀。
小蝌蚪變成青蛙后,跟著媽媽去干什么了?
組內分角色讀一讀。
。3)匯報交流。
由前面的老師教到半扶半放地學,再到現在的小組合作學,就水到渠成了,孩子們合作學習的過成其實就是把老師教給的學習方法內化為自己能力的過程,這種由理論知識再到實踐的過程,對于孩子們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都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
5、總結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長過程。讓這個知識點再一次強化。
6、實踐拓展
你還知道關于青蛙的哪些知識,交流。
你還想知道有關青蛙的哪些知識?
7、課件出示課堂作業(填空)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能夠幫助孩子記憶。
8、指導寫字“變、條”
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況。
師范寫,生臨寫,評價。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3
課時目標:
1、總結課文,鞏固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
2、會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
3、知道青蛙是捉蟲的能手,懂得應該保護青蛙。
4、會看單幅圖在問題的提示下寫幾句話。
教學過程:
一、再學全文,借助圖片,理清過程。
1、出示課文的四幅圖,觀察圖片,指名說說圖的內容。
2、默讀全文,用“———”劃出表示小蝌蚪生長的句子。
出示:
(1)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
。4)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a讀一讀,議議第二次變化是為什么加上一個“又”。
b看圖填空。
小蝌蚪先長出( ),再長出( ),( )變短了,最后變成( )。
3、小結: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并在它們的指點下,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大青蛙,這時小蝌蚪也變成了小青蛙。
4、分角色朗讀全文。
二、指導背誦4、5兩個自然段。
1、讀讀課文中描寫青蛙的句子。師描述: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對鼓鼓的大眼睛。為什么作者要把青蛙寫得這么可愛?(青蛙能捉害蟲,是莊稼的好朋友,人類的好幫手。)
2、我們把描寫青蛙外形的這段話背下來好嗎?(蹲著……披著……露著……鼓著……)
自由背、知名背。
3、課文的第4自然段是寫小蝌蚪找到青蛙媽媽的,它的結構上和第2、3自然段一樣嗎?
按“形態上的變化——看見誰在干什么——小蝌蚪怎么說——‘誰’怎么回答”的順序背第4自然段。
4、第5自然段結構上有什么不同?
按照“形態上的變化——小青蛙怎么做——青蛙媽媽怎么說的順序背第5自然段。
5、把4、5自然段連起來背一下。
三、指導看圖說話。
1、我們已經知道了青蛙是莊稼得好朋友,你從課文的哪幾句話看出青蛙會捉害蟲?(用”——“劃出,讀讀。)
老師向學生介紹有關青蛙捉害蟲的知識。
2、完成課堂作業:看圖寫幾句話。
。1)想想青蛙在干什么?
要求模仿課文第4段青蛙外形的這段話來說一說。(農田里蹲著一只大青蛙,它披著碧綠的衣服,鼓著大大的眼睛,正在捉小飛蟲。)
(2)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青蛙?
(3)連起來寫一寫。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4
“小蝌蚪傻嗎?”問題一提出,教室里就熱鬧起來了,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筆者認為,這種時候最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于是,筆者因勢利導,把學生分成了兩組,組織了一場辯論。
生:小蝌蚪真傻,他看見烏龜四條腿,就把他當作了媽媽。
生:我也認為小蝌蚪傻,因為烏龜雖然有四條腿,但它的嘴巴又不寬。
生:我也覺得小蝌蚪很傻,在沒弄清楚事實之前就亂叫媽媽。
(接著發言的是認為小蝌蚪不傻的小朋友)
生:我覺得小蝌蚪一點也不傻。他能按照鯉魚媽媽的話去找,烏龜不就是四條腿,寬嘴巴的嗎?
生:我覺得小蝌蚪不傻,因為小蝌蚪和他們的媽媽長得太不像了。
生:我也認為小蝌蚪不傻,小蝌蚪生下來后,他媽媽就離開了他,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媽媽什么模樣。
生:是呀,我覺得小蝌蚪找錯媽媽不是他的錯,而是鯉魚媽媽說的不夠詳細,沒有把青蛙的樣子說完整。
師:你說的有道理,鯉魚媽媽介紹得不完整,才使小蝌蚪找錯了媽媽。那是誰幫小蝌蚪找到了媽媽呢?
生:是烏龜幫小蝌蚪找到了媽媽。
師:烏龜怎么說的?你能讀一讀嗎?(生讀)
師:大家認為烏龜說得對嗎?
生:我覺得不對,烏龜還是沒有介紹完整。他還應該加上“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是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他們的幫助下才找到媽媽的。
生:我覺得小蝌蚪不但不傻,還很聰明。他能把鯉魚媽媽說的和烏龜說的特點合起來去分析。
師:如果老師現在重新問你們小蝌蚪傻不傻,你們會怎么回答?
生:(響亮而又齊聲地回答)不傻。
師:通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知道了小蝌蚪并不傻。他找錯媽媽的原因是鯉魚和烏龜沒有完整地介紹他媽媽的樣子。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不應該單方面去分析一樣事物。而應該綜合地分析才不至于出差錯。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5
一次聽一位獲過市級優質課獎的老師執教《小蝌蚪找媽媽》。
那節課上,孩子們積極地活動、快樂地提問、認真地思考,一切都和諧美好。“為什么小蝌蚪們把烏龜當成了自己的媽媽呢?”“寫青蛙媽媽時作者為什么說是 '披'著綠衣而不是'穿'著綠衣呢?”這些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都有了滿意的答案。
就在這時,有一個孩子一臉真誠、滿是疑惑地問:“老師,為什么烏龜有四只腳呢?”當時課堂上近百名聽課的老師都輕輕地笑了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烏龜本來就是四只腳嘛!果然,老師帶著笑很和藹地踱步到孩子身邊,摸了摸他的腦袋,自然地回答道:“烏龜本來就是四條腿呀!”
對于這個回答,當場就有孩子表示質疑。其中一個學生說:“不對不對,是因為烏龜殼太重了,必須要四條腿才能撐起來!”
聽課的人又笑了。老師微微一笑,把話題重新引向課文。
留心關注身邊的孩子,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當孩子學會說話以后,他會不斷地追問“這是什么”;過了這個階段,他又會不斷地追問“這是為什么”。
當孩子打破沙鍋問(紋)到底的時候,我們往往理屈詞窮,要么敷衍說:“本來就是這樣的!”要么索性說:“自己想去”這位老師沒抓住這個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我以為是這節課的一個“敗筆”。
更讓人心痛的是,當時在座聽課的老師們無一例外地笑了。我想這種笑,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太純真可愛了,另一方面就是在笑孩子為什么會問出這么傻的問題來。
事實上,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一下便會發現,傻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我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烏龜為什么有四只腳從生物學、遺傳學、力學的角度去探討,未嘗不能找到答案,甚至可以因此寫一篇論文或一部專著。
當然這種探討,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可能太深奧了些。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簡單地回避、敷衍孩子的問題,更不能嘲笑孩子的這種思考。
屈原的《天問》發人深省,李白、蘇軾的問天、問宇宙、問人生之作也成為千古絕唱,瓦特的疑問更是改變了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誰能肯定,今天問“烏龜為什么有四只腳”的孩子不會成為明天的棟梁之才誰又能相信一個從小就被剝奪思考和疑問權力的孩子長大了會成為有思想、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沒有疑問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宇宙、社會、人生的奧妙是無窮的。如果一個民族不再具有質疑精神,這個民族會因為無知、無思、無疑而泯滅了探索的激qing,并最終走向衰落的道路。讓我們從每一節課做起,來培養我們孩子的質疑精神!
和新課程一起成長──聽《小蝌蚪找媽媽》課后反思
浙江省海鹽縣西塘橋鎮中心小學 金海萍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這次新教材二冊中還是出現了。由此可見這篇課文是一篇多么優秀的好文章。課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課文中角色較多,有鯉魚、烏龜和青蛙,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聽了師傅楊老師上的這一課后,學到了許多,也對新課程改革更加充滿了信心。
一、看圖說話,閱讀感悟
這節課開始楊老師電視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畫面,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看見過蝌蚪的同學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同學就會一邊看圖,一邊說出很多關于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學生多讀課外書。在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了很多關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楊老師鼓勵孩子們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說后讀,把學生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尋人啟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我們小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培養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興趣,思維就會處于活躍狀態,他們學習起來就會積極、主動。這些充分說明了達到學生要學這一目標首要一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條件。當小朋友在朗讀了第一自然段體會了小蝌蚪的可愛以后,楊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小蝌蚪們看到小朋友都有媽媽,他們想:那我們的媽媽在哪里呢?于是,他們發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在電視上出示:
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里?聽說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愿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他們個個拿著鉛筆全神貫注地這里畫畫,那里圈圈,偶爾還能聽到同桌之間竊竊私語地討論。瞧!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言,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閱讀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三、讀出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教學這篇課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詞的學習和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生理變化上,而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投入,通過讀、演、說,讓學生深深感受課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美,從而積累語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滿足他們成長的需要。楊老師借“尋人啟事”在讓學生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閱讀感悟、情感體驗的過程。小朋友通過反復地讀,讀懂了很多,然后用自己個性化的語言進行表達。例如小朋友讀后說:
1、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
2、小蝌蚪后來變青蛙了;
3、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是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條前腿;
4、小蝌蚪一開始找錯“媽媽”了;
5、青蛙的樣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后再自己挑選讀,從文中找出青蛙媽媽的特征。學生通過讀、思,找到了寫青蛙樣子的自然段,體會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并獲得了獨特感受的過程,發展了個性。
總之,在聽課學習中,我感受深刻,我決心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把從楊老師那兒學到的好經驗、好方法靈活地用進去,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認識本課“腦袋塘捕”等15個生字,會正確書寫“兩、就、肚皮”等10個生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學和媒體準備:
角色頭飾,課件,青蛙生長視頻。
第一課時
一、解題導入
1、瞪大眼睛,看老師在黑板上寫兩個字,這兩個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個人的名字,名字叫——媽媽。(板書:媽媽)
讀媽媽,注意疊詞第二個字音讀輕聲
像這樣的詞,你還能說說有哪些?(爸爸妹妹哥哥)
2、可是有一天,媽媽找不到了,我們要去找媽媽。(板書:找)
可是不是我們去找媽媽,而是它——小蝌蚪。(完成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讀課題,這就是我們要學的課文,這個故事非常有趣,是童話故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完后小身板坐直。
三、借助學習單,學習生字
這一課要認識的生字寫在學習單上了,拿出學習單,自己讀讀。
小組合作認讀,讀給同桌聽,讀對了就點贊。
池塘腦袋捕食阿姨烏龜披著鼓著
黑灰色迎上去追上去寬嘴巴頭頂上
交流檢查:
披著鼓著——輕聲
鼓著做動作,手握拳頭,高于平面
頭頂上鼓著——怎么做動作
迎追——都是什么旁?什么結構?什么叫迎上去》什么叫追上去?
四、學習課文,想想小蝌蚪和青蛙分別是什么樣子的
填寫學習單
1、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腦袋,黑色的身子,甩著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2、青蛙媽媽披著碧綠的裳,露著雪的,
鼓著一對眼睛。
3、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先后遇到了鯉阿姨和龜。
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的?用自己的話說說。
過渡:小蝌蚪雖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們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呀!瞧,它們正商量著一起去找媽媽呢。它們找啊找,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就是一只可愛的大青蛙。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點
看課件,提問:青蛙媽媽是什么樣的?用自己的話說說。
3、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了誰和誰?
過渡:小蝌蚪歷盡艱辛找到了媽媽,其中多虧了誰的幫助?(鯉魚和烏龜)師貼圖
、賹W習第2段
引讀: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見……這時,他們會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問……
為什么要“迎上去”?看圖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小蝌蚪主動熱情、有禮貌的語氣。(同桌互問互答,師生讀等)
過渡:于是,小蝌蚪告別了鯉魚媽媽和小鯉魚,繼續尋找自己的媽媽。
、趯W習第3段
引讀:它們游哇游,看見了一只……連忙……叫……
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說。
看圖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急切的語氣。(分組輪讀,師生接讀等)
這一次,小蝌蚪可認錯了。不過他們不灰心,因為他們又從烏龜那知道了媽媽樣子的更多特點,除了“四條腿,寬嘴巴”,還有……
過渡:于是,他們充滿了信心,繼續找媽媽,他們相信這一次一定能找著自己的媽媽。
③學習第4段
引讀: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
嘿,這一次可要仔細看看,是不是像鯉魚媽媽和烏龜說的那樣,可別再認錯了。
他們仔細一看,那只大青蛙披著……
一定是自己的媽媽,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過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這時,小蝌蚪的心情怎樣?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引讀:青蛙媽媽見到了自己的小寶寶也非常高興,笑著說……
小青蛙聽到媽媽的召喚是怎樣做的?齊讀第4段最后一句話(指導讀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動作的敏捷),做動作讀一讀。
、苄∏嗤芏荚诟墒裁茨?從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師:它們可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莊稼的保護神,讓我們帶著贊賞的語氣再去讀一讀吧。
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小蝌蚪怎樣長成青蛙的
1、了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賻煟盒◎蝌皆陂L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是怎樣變的呢?
、谛〗M交流
③集體匯報,
、苎菀谎荩赫埳缪菪◎蝌,講講自己是怎么樣長大的(帶頭飾上臺匯報)
六、總結全文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七、指導寫“孩”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7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滿兒童情趣的科學童話,將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識很自然地鑲嵌在一個生動的小故事里。文章通過寫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媽媽的奇妙經過,自然活潑地展現了小蝌蚪發育成青蛙的變化過程及其生活習性的變化,蘊含了遇事要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目標: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會寫“兩、哪”等10個字,會寫“看見、哪里”等8個詞語。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和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3.結合課文內容,借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4.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和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說清楚蝌蚪成長的過程。
2.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課時安排:2課時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會寫“兩、哪”等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1.認讀生字新詞,會寫生字詞。
2.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小蝌蚪發育成青蛙的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尋人啟事》,談話引入課題。
。ㄕn件演示)
尋人啟事
我是小蝌蚪,長著大大的腦袋、又黑又長的尾巴,住在池塘里?墒,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也不知道她在哪里。我多想和大家一樣,能與媽媽一起生活!你們見到她了嗎?
2.板書課題,給“蝌蚪”注音,讓學生借助拼音讀準課題,再指名讀課題,最后全班齊讀課題。
3.簡單介紹,引入新課。
過渡:同學們的課外知識真豐富!蝌蚪是青蛙的幼體,相當于成年人的嬰兒期。那么,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會告訴我們什么科學知識呢?學完課文我們就知道啦!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出示自讀提示,學生自由讀課文。
。1)同學們借助拼音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標出課文自然段序號。
。3)圈出生字新詞,多讀幾遍,把不理解的詞句做上記號。
2.檢測字詞預習情況。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教師糾正字音,學生識記生字。
池塘(tánɡ)腦(nǎo)袋(dɑi)灰(huī)色游哇(wɑ)游教(jiāo)書
捕(bǔ)食迎(yínɡ)上去阿(ā)姨(yí)寬(kuān)嘴巴烏龜(ɡuī)
頭頂(dǐnɡ)披(pī)著鼓(ɡǔ)著
◆易讀錯的字
“腦袋”中的“袋”要讀輕聲dɑi;“眼睛”的“睛”要讀輕聲jing。
“捕”的聲母是b,不要錯讀成p;“披”的'韻母是i,不要錯讀成ēi。
◆多音字
“教”是一個多音字,在課文中讀第一聲jiāo,可以組詞“教書”“教方法”。它還有一個讀音jiào,可以組詞“教師”“教室”。
◆識字方法
“捕、迎”可通過表演認讀;“腦、袋、灰”可利用小蝌蚪的圖片認讀;“阿、姨”可利用鯉魚的圖片認讀;“寬、龜”可利用烏龜的圖片認讀;“頂、披、鼓”可利用青蛙的圖片認讀。
◆形近字示例
頂(頭頂)(頂天立地)睛(眼睛)(點睛)(火眼金睛)
須(胡須)(須發)(必須)晴(晴天)(晴空)(陰晴圓缺)
(2)小組合作,再次認讀,之后全班展示讀。
。3)出示會寫的字,指導觀察字形,正確書寫。教師對“皮”“跳”做示
范書寫,重點比較“足”和足字旁,“子”和子字旁的筆畫變化。
◆書寫指導
[哪]左右結構,左窄右寬,整體書寫要緊湊。的橫折鉤與“阝”的橫撇彎鉤都不要向下寫太長,懸針豎最長。
。蹖挘萆舷陆Y構,寶蓋頭寫寬,首筆點在豎中線上。“見”撇和豎彎鉤要寫舒展,略寬于寶蓋頭。
。燮ぃ葑⒁夤P順的書寫:橫鉤、撇、豎、橫撇、捺。第二筆長撇斜度要小,第三筆豎在豎中線上,“又”的橫撇要橫短撇長,捺舒展。
。酆ⅲ葑笥医Y構,左窄右寬。“子”末筆橫要變成提,斜度大,“亥”的最后一筆是個長點。
[跳]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邊要把“足”的最后兩筆變成豎、提,右邊“兆”的筆順是:撇、點、提、豎彎鉤、撇、點。
(4)學生在書上練習書寫生字,描一個,寫兩個。教師巡視,糾正學生的書寫姿勢,提醒書寫有誤的學生。
(5)選取有代表性的作業在投影儀上點評。
。6)交流各種識記方法,如換一換、加一加、減一減等。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總結剛才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注意生字新詞。
過渡:同學們,咱們剛才學習了這么多的生字新詞,現在把它們都放到課文里,你還會讀嗎?我們一起跟著錄音輕聲地讀一讀吧!
2.播放課文朗讀視頻,學生在聽和看的同時輕聲跟讀課文,熟悉課文。
3.學生按自然段接讀課文,其他學生進行朗讀評價。
提示:可從吐字、發音、流利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
4.再次出示《尋人啟事》,思考: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她在哪里?(板書:小蝌蚪→青蛙)
5.圖文結合,認識蝌蚪和青蛙。
。1)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圖片,學生辨認,并將不同的圖片貼在相應的板書下面。
。2)學習描寫小蝌蚪外形的句子。
過渡:小蝌蚪為什么會找不到媽媽呢?因為它們的外形實在是相差太大了。誰能夠用課文中的句子來說說小蝌蚪長什么樣兒呢?
、俳處煼蹲x第1自然段。
②學生自由讀,說說有什么不懂的詞語。
、壑该x,其間教師相機指導,“大大的、黑灰色的、長長的、快活地”這幾個詞語要重讀;讀“游來游去”時拖長音,突出小蝌蚪的悠閑與快樂。
、懿シ判◎蝌皆诔靥林杏蝿拥膭赢,學生齊讀,理解“甩”的意思,可以用手做一做“甩”的動作。
。3)學習描寫青蛙外形的句子。
過渡:小蝌蚪雖然在池塘里生活得很快活,可是沒有媽媽在身邊怎么行呢?他們多么希望能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呀!瞧,他們正商量著一起去找媽媽呢!他們找呀找,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他們的媽媽是一只可愛的大青蛙。青蛙媽媽長什么樣兒呢?請大家找找課文中描寫青蛙媽媽外形的句子吧!
、僬n件出示文字。
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趯W生自由朗讀句子,想想讀懂了什么。
。ㄇ嗤苌畹沫h境、習性及其外形特點,和鯉魚、烏龜有什么不同。)
、垡龑W生注意句子中的動詞“游”“蹲”“披”“露”“鼓”,可以請學生表演青蛙的動作,加深理解。
、苤笇Ю首x,“大青蛙”“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對大眼睛”要略強調,突出青蛙的特點。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適當總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小蝌蚪和大青蛙長什么樣兒了,他們長得可真的一點兒都不像呀,怎么可能是孩子和媽媽呢?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節課我們再一起去學習吧!
今天的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生字新詞,掌握了一些好用的識字方法,記牢了一些容易讀錯、寫錯的字。同學們已經是二年級學生了,要學更多的生字和詞語,在平時的學習中可以自己歸納一些識字方法哦!我們在課堂上看了小蝌蚪和大青蛙的圖片,讀了描寫它們外形的句子,一些同學還給我們表演了可愛的小蝌蚪和神氣的大青蛙,他們的表演真是太精彩了!我覺得今天的課文朗讀,大家也讀得不錯,雖然有些字還是讀得不準,但讀出了感情,下節課我們還要進行更多的朗讀訓練,同學們可以在課后多多練習。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同桌之間交流一下好的識字方法,互相讀一讀生字生詞。
。2)摘抄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1.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和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2.結合課文內容,借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3.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1.注意感嘆號和問號,讀好對話。
2.通過圖文結合或結合生活實際的方式,了解課文內容及敘述順序;通過課后題目中的按順序連圖片,能講述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知道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認讀生字卡片,組詞、擴詞。
2.出示課件,填空回顧課文。
過渡: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小蝌蚪長什么樣兒嗎?我們來填空吧,看看誰能填得又快又好。
_____里有____小蝌蚪,大大的____,____的身子,____長長的尾巴,____地游來游去。
多么可愛的小蝌蚪!可是,他們的媽媽在哪里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幫小蝌蚪找媽媽吧!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圖文對照,了解小蝌蚪的外形變化和找媽媽的過程。
。1)出示要求,學生自主閱讀。
自主閱讀要求:
、儆米约旱脑捳f說小蝌蚪外形的變化。
、谛◎蝌皆谡覌寢尩倪^程中遇到了誰?用“——”畫出來。
。2)交流展示。
、傩◎蝌接惺裁醋兓浚ǔ鍪拘◎蝌匠砷L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圖片,找學生上臺按順序擺一擺:大腦袋長尾巴——長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青蛙。)
、谛◎蝌皆谡覌寢尩倪^程中遇到了誰?(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貼出鯉魚、烏龜的圖片)
2.細細品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學習第2自然段
過渡: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最先長出的是兩條后腿,最先遇到的是鯉魚媽媽。他們之間會說些什么呢?我們先來學習第2自然段吧!
。1)出示課文第1幅插圖和第2自然段。
預設:引導學生理解時要重點領會“捕食”“迎上去”,以及鯉魚媽媽講的青蛙的外形特點——“四條腿,寬嘴巴”。
。2)結合圖片,弄清小蝌蚪先長出的是兩條后腿。
。3)請同學們表演一下鯉魚媽媽捕食和小蝌蚪迎上去的動作,表演理解“捕食、迎上去”。
。4)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
指導:要讀出小蝌蚪問話時那種天真的語氣,讀出鯉魚媽媽回話時那種長輩式親切的語氣。
預設:先找兩名學生朗讀,教師點評,或者根據情況范讀鯉魚媽媽的話,再找學生分角色朗讀。
學習第3自然段
過渡:同學們,鯉魚媽媽對小蝌蚪的媽媽的外形描述得準確嗎?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
后,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媽媽呢?
。1)出示課文第2幅插圖和第3自然段,學生用學習第2自然段的方法,試著學習第3自然段。
。2)結合圖片,弄清小蝌蚪后長出的是兩條前腿。
。3)小蝌蚪看到烏龜后是怎么做的?體會“迎上去、追上去”的區別。
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
小蝌蚪看見一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連忙追上去。
看圖區別:正面主動上前叫“迎”,“迎上去”表明小蝌蚪很有禮貌,也說明鯉魚媽媽是迎面而來的;“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烏龜前進的方向相同,也表現了小蝌蚪急于找到媽媽的心情。
。4)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第3自然段,注意小蝌蚪叫“媽媽”要讀出急切、高興的語氣,烏龜的話是親切中帶著微笑。
。5)引申拓展:烏龜確實像鯉魚媽媽說的“四條腿,寬嘴巴”,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媽媽呢?你從中能明白什么道理?
預設:引導學生想一想,小蝌蚪為什么會鬧出把烏龜當成媽媽的小笑話?原來是鯉魚媽媽沒有說清楚,她只說了小蝌蚪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但許多動物都有這些特點,這些不是青蛙最主要的特點。這個小笑話告訴我們,描述事物時一定要全面,要說出事物的主要特點,這樣才不會鬧笑話。我們平時看事物要全面,要深入細致,否則也可能鬧出笑話。
學習第4~6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之后小組討論、交流:通過看圖和朗讀課文,你學會了什么?還有哪些
地方不明白?
。2)全班交流,品析重點詞語和句子。
、倮斫狻坝芜^去”與“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體會小蝌蚪找到媽媽時那種高興的心情。
明確:“游過去”表明青蛙是“蹲”在荷葉上,小蝌蚪不急著追趕,也說明小蝌蚪認準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已對媽媽的長相有了全面的了解,相信自己不會認錯了,所以不慌不忙。
②讀第4自然段,思考:小蝌蚪的身體又有了什么新變化?小蝌蚪是怎么認出媽媽的?
明確:小蝌蚪的尾巴變短了。青蛙的樣子與鯉魚媽媽和烏龜所介紹的特征相符,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媽媽。
、塾枚喾N方法感受課文中動詞運用的準確。
◆比一比
讀讀下面的句子,你覺得哪個句子好?為什么?
大青蛙穿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長著一對大眼睛。
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說一說
試著用“披”“露”“鼓”等表示動作的詞語各說一句話。
示例:春天來了,田野披上了綠裝。嫩嫩的小草在雨中露頭了。
桃樹上的小骨朵兒一天天鼓起來了。
◆找一找
出示課文第3幅插圖,讀讀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誰能找對描寫小青蛙動作的詞語?(“蹬”“蹦”“跳”。)這三個詞中哪一個不能和其他詞換位置?(“蹬”指腿和腳向腳底的方向用力,寫出了小青蛙發力的姿態,“蹦”和“跳”意思相近,可以互換?梢宰寣W生表演一下,加深理解。)小青蛙這一連串動作是瞬間完成的,體現了小青蛙的什么特點?(動作敏捷、身體輕盈。)
預設:這里通過多種訓練方式,讓學生理解動詞的含義,感知動詞的準確和形象,體會青蛙媽媽的美麗、小青蛙的可愛與活潑。二年級的小朋友比較好動,要采用各種活潑的方式提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3)播放青蛙的叫聲,學生想象說話。
過渡:小蝌蚪找到了媽媽,該多高興啊!小蝌蚪會對青蛙媽媽說些什么?誰能說一句話,
后面用上感嘆號,把小蝌蚪找到媽媽時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示例:媽媽,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您!媽媽,原來您在這兒呀!
媽媽,我們終于找到您了!媽媽,您怎么不來找我們呀,我們找您可辛苦了!
。4)分角色朗讀小蝌蚪和媽媽的對話。
過渡:小蝌蚪和媽媽見面了,他們都非常高興,他們的話該怎么讀呢?我們請男生讀小蝌蚪的話,女生讀媽媽的話,要讀出小蝌蚪和媽媽高興、激動的心情。
。5)學生自由朗讀第6自然段。
①小青蛙跟著媽媽,天天做什么?(捉害蟲。)
②“天天”這個詞語告訴了你什么?(青蛙勤勞,捉的害蟲多。)
、鄢鍪厩嗤茏胶οx的資料。(一只青蛙一年至少吃掉一萬多只害蟲。)
④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青蛙是農田小衛士,我們要保護青蛙。)
3.用自己的話說說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過渡:學到這里,我們都替小蝌蚪找到媽媽感到高興。小蝌蚪真勇敢啊,媽媽不在身邊,他們并不害怕,而是問問身邊的好心人,終于找到了媽媽。那么同學們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嗎?同學們有看過《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嗎?里面是不是還有一些課文里沒有提到的情節?也可以給大家講一講。(學生講故事)
三、表演朗讀,升華情感
1.分角色朗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和積累語言。
。1)小組內練習分角色朗讀。
。2)小組展示、學生評價和教師指導。
。3)小組分角色表演——戴上頭飾分角色讀一讀、演一演。
2.拓展說話。
。1)你們喜歡小青蛙嗎?能夸夸他們嗎?
。2)你們從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當媽媽不在你們身邊的時候,你們遇到困難該怎么辦呢?
四、課外延伸,作業設計
1.搜集有關青蛙的資料,了解青蛙對人類的貢獻。
2.熟讀課文,把故事講給家長聽。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同步鞏固練參見“世紀英才叢書——世紀英才好學案”,閱讀提升練參見“英才好閱讀”叢書)
◆以讀促講,讀中感悟(教學重點)
師:請同學們對照自學要求讀一讀課文,想一想:小蝌蚪都向誰打聽媽媽的下落,是怎么打聽的?用筆在書上畫下來。
(學生邊讀邊畫,教師巡視指導)
師:畫好了嗎?誰來告訴我們小蝌蚪最先遇到了誰?
生:鯉魚阿姨!
師:(出示鯉魚圖片,指一生)現在,我就是鯉魚阿姨,你來扮演小蝌蚪,你來向我打聽打聽媽媽的下落吧!
生:(比較隨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
師:誰來評價一下這只小蝌蚪?
生:我覺得還要更有禮貌一些。
師:那你來禮貌地問一問吧!
生:(禮貌、大聲)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
師:這是一只講文明、懂禮貌的小蝌蚪,聲音清晰、響亮。還有誰向我打聽?
生:我!我。〒屩穑
師:不急,一個一個來。
(一次接一次地練習)
師:誰愿意上來表演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動作都表演出來。
(指兩名學生上臺表演)
師:來,評價一下,他們表演得怎么樣?動作都表演出來了嗎?動作標準嗎?
。▽W生評價)
師:你們評價得都很好,但老師覺得“迎上去”這個動作還做得不夠好。怎樣是“迎”呢?誰來試試?
。▽W生表演“迎上去”)
師:哦,原來這樣面對面走到一起,就是“迎”。同桌之間表演一下吧!
。▽W生分組表演,教師也可參與其中)
師:非常好。下面看著大屏幕,讓我們一起來邊表演邊朗讀吧!
(師生看著課件,表演朗讀)
賞析:本教學片段意在讓上課成為一種享受,教師享受教學,學生享受學習,師生共同享受語文課堂帶來的樂趣。語文學習的內容是枯燥的還是鮮活的,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創造”。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字詞、精讀課文時,難免覺得枯燥,創造性地打扮課文,使每個字“立”起來,每篇文章“活”起來,這就要看教師的本事了。教師正好可以利用孩子們活潑好動的特征,選擇情境創造、表演朗讀、互相評價等貼近學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無法預知下一個教學環節做什么的情況下,沉浸其中,不由自主地喜歡上識字、朗讀、體會、評價。一句話,教師享受的是“創造”,學生享受的是“學習”,趣味語文由此而生。
低年級的學生喜歡游戲、謎語、圖畫、表演等形象直觀的教學,為此,在教學中采用如下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以《尋人啟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并適時拋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創設的情境中。
2.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掌握生字,總結生字識字技巧,從語境和動作中理解生字,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動作、表情等形象化的表達,更好地理解新的字詞。
3.圖文并茂的課件和板書,直觀地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的層次,了解小蝌蚪成長過程中身體的變化。
4.表演朗讀,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到了“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披”“露”“鼓”等詞語所產生的生動形象的表達效果。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8
共樂小學
教學目標 :
1、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通過朗讀表演,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在感悟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3、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 具:多媒體課件,圖片。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同學們,老師昨天看到一張“尋人啟示”,你們愿意幫忙找一找嗎?
出示啟示內容,揭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以讀漢字為主。
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默讀,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3、學生匯報,從哪幾個自然段中可以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
三、細讀課文,理解感悟文章內容。
。ㄒ唬、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第二自然段,從哪句話可以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
2、質疑,提出本段中不明白的詞語和句子。
3、理解“迎上去”指名表演。
4、分角色朗讀。
。ǘ、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三、四自然段。用筆標出能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的有關句子。
2、指名說說青蛙的外部特征。
3、請學生為青蛙畫一張像。并將自己的作品貼到黑板上。
4、分角色表演。
四、再讀全文,思考:學完本篇課文你還了解了哪些知識?
1、課件演示: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2、指名將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幾幅圖片按順序貼到黑板上。
3、指名說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五、課外延伸,培養探索精神。
1、學生匯報課外搜集的資料:其它小動物的成長過程。
2、結束語:大千世界,充滿著無數的奧秘,希望同學們能積極探索鉆研,像幫助小蝌蚪那樣解決更多的難題。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9
《小蝌蚪找媽媽》是大部分孩子都耳熟能詳的故事,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學習觀察、思考畫面的內容,并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認識。 在導入活動中,教師讓幼兒思考: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大部分幼兒都不了解,因此更加激發幼兒的探知欲望。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逐一出示圖畫引導幼兒閱讀畫面內容,并讓幼兒根據畫面內容大膽想象,猜測它們會互相說些什么話?最后又會怎樣呢?在活動過程中,大部分幼兒都能基本正確讀懂內容,并想象角色的對話,把圖畫完整地講述;同時啟發幼兒發揮想象,鼓勵幼兒根據故事中小動物的角色、心理特點豐富對話內容,幼兒對此環節很感興趣,能大膽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模仿。在幫助幼兒梳理故事情節時,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前后的畫面,推斷故事的內容。 但在活動中,教師需注意調整一下環節:1、教師在引導幼兒如何觀察畫面后,未及時幫助幼兒歸納總結;2、雖然讓幼兒集體欣賞配樂故事,但此前教師可讓幼兒逐一完整地講述整個畫面。同時在活動中,也有個別幼兒參與性不強,教師可仔細觀察,并運用策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本課以感情朗讀為基本任務。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4.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不斷提高自主識字、自主閱讀能力。
5.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點
借助圖畫或其他手段識字、讀書。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課件或掛圖、生字卡、文中動物的頭飾。
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
1.出示謎語:“大腦袋,圓肚子,細尾巴,黑身子,變變變,長出四條腿,去了細尾巴。吃飽了,呱呱呱,抓害蟲頂呱呱。”你知道它是誰嗎?
。▽W生猜謎,開展討論)
2.課件出示小蝌蚪和青蛙。
3.板書課題:34.小蝌蚪找媽媽
二、創設情境,感知課文
1.同學們知道小蝌蚪去哪找媽媽嗎?怎么找的?找到了沒有?(觀看動畫課件)
2.組織學生自由讀課文
(1)巡視自讀情況,發現學生讀文中困難,及時解決。
。2)組織學生借助小組互助學習,達到初讀的目的。
(3)匯報學習結果。
三、合作互助,識記生字
1.(課件出示本課的生字)組織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8個生字。
2.指導學生識記重點字和難點字(教師在巡視時發現各組同學普遍識記有困難的字)
3.課件再次出現本課要認的“灰、迎、阿、姨、追、頂、披、鼓”8個生字,教師檢查識字效果。
4.鞏固識字,找朋友。
阝 辶 女 丁 扌 支 夷 可頁
四、討論交流,整體感知內容
1.學生看著圖,自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小蝌蚪的媽媽是什么樣的?
2.討論交流:初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五、學寫生字培養習慣
1.出示要求會寫的6個生字。
2.組織學生交流筆順。
3.教師范寫。(課文中沒有口或帶口字旁的字)
4.學生描寫、臨寫。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11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15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會寫本課的10個生字。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具】
生字詞小黑板、教學錄像帶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生:認識!)那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朋友如按好壞來分可分為好朋友和壞朋友。蚜蟲是莊稼的壞朋友,那青蛙就是莊稼的好朋友。你們喜歡青蛙嗎?那又有誰知道青蛙小時候是長什么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后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初識圖意。
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么?它們都在干些什么?(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生答)
2.逐圖出示另二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么變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
3.提問:小蝌蚪最后變成了什么?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生述)
4.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后來又怎么樣?最后變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1.自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
2.糾正讀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師:敘述部分;小蝌蚪、鯉魚、烏龜及青蛙媽媽由四組學生分別扮演。)
四、講讀第一自然段。
1.講讀第一自然段。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并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幾只?(生:有一群。)師講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導生給“群”組詞。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么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師指導生聯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導學生看圖,師復述小蝌蚪外表。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課堂作業:
完成課后作業第二題(1)小題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12
[問題的提出]
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以人文關懷,在教學情境中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情感體驗的滲透,是新課標的要旨,更是教育順應時代、培養健全人格的要求。如能在各種變化多端的、突發的、意料之外的教學事件中不留痕跡地相機施教,或許能化腐朽為神奇,收到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描述]
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我手持一個小蝌蚪的頭飾走上講臺,開始了我的講課:“有一群小蝌蚪,從一出生就沒見過自己的媽媽,媽媽長得什么樣?不知道。媽媽在哪里?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它們多么想見到自己的媽媽呀!咱們大家來給小蝌蚪出出主意,想想辦法,幫它們找回自己的媽媽。好嗎?”
小蝌蚪的可憐遭遇,一下子激起了孩子們的同情心,一只只小手高舉起來:“我有辦法!蔽襾韼椭鼈。我給它們登尋人啟示。”……望著孩子們一張張熱情的小臉,我也禁不住有些激動起來——為孩子們空前高漲的學習熱情,更為它們一顆顆金子般寶貴的心靈。就這樣,一次師生全心投入、趣味盎然而又令人感動的教學活動開始了……
進入分角色朗讀階段了。從孩子們喜形于色的神情中,我知道他們最感興趣、最能展示他們風采的時候到了。好幾個小組的同學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預演了。他們讀得是那么的投入。陳倩美正讀到小蝌蚪錯把烏龜當媽媽的那一段,她急切而又高興地喊著:“媽媽,媽媽!”充滿驚喜的語調,叫人聽起來真有些鼻子發酸;汪晗韜扮演的青蛙媽媽則是和藹可親,語氣特別慈祥:“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聽著稚嫩的音色扮出老成的語調,看著他搖頭擺尾、自我陶醉的樣子,真叫人忍俊不禁……
正當我為我的學生而驕傲,為自己的教學設計洋洋得意的時候,身后傳來了些不和諧的聲音!拔揖褪遣谎轂觚。不演,不演,就不演!”我回過頭一看,原來又是“嬌氣鬼”車船在“添亂”?此禽^真的勁兒,我不禁有些緊張了。這孩子,平時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寵壞了,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少為別人著想?磥,原本精彩的課堂氣氛又要讓他給攪“黃”了。我幾步跨過去,從嗓子眼里擠出幾個硬邦邦的字眼:“怎么回事?”
“嬌氣鬼”急得臉紅脖子粗,一臉的不情愿,癟癟小嘴,說:“我就是不演烏龜!”“為什么?”我壓住了即將爆發的怒氣,低聲問道。“人家都說烏龜是王八,我不要當王八。”看著他一本正經、振振有辭的樣子,我是好氣又好笑,可又有些無可奈何。我靈機一動,想到求助于學生們,于是,我轉身面向同學們,故意以老師特有的威嚴語氣問到:“你們誰能說說烏龜有什么可愛的地方嗎?”沒有人應聲,孩子們都有些“不懷好意”地你望望我,我看看你,等著看笑話。我有點兒下不了臺,頓時感覺臉面上掛不住了。正在這時,我發現有雙纖弱的小手在“蠢蠢欲動”,原來是膽小又孤僻、不合群的“小不點”劉淼。我想,姑且聽聽她說一說吧。劉淼小心翼翼地站了起來,怯生生地說:“我……我覺得……烏龜很可憐,人們都不喜歡它,小伙伴們也不愿意跟它玩。”她指著黑板上的烏龜圖形,充滿同情地說:“你們看,它都傷心得快要哭了。”這哪里是在說烏龜!分明是在訴說自己的遭遇呀!這都怪我,對劉淼關心太少,以至于這個從小就寄養在親戚家、遠離父母的小女孩,小小年紀就懂得了孤獨。我不禁心有觸動,而且深深地自責起來!
同學們仿佛都受了這種情緒的感染,開始竊竊私語起來。這時,“智多星”湯傲宇首先發言了,他有板有眼地說:“據我所知,烏龜的全身都是寶。龜肉可以食用,營養價值很高;龜殼還可以做藥材。”班長黃銘輝也開口了:“烏龜會保護自己,在碰到危險的時候,它就把頭和腳都縮到硬邦邦的龜殼里去,誰也別想傷害它。”“故事大王”郭偉說:“我聽過《狐貍和烏龜》的故事,烏龜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打敗了強大而又狡猾的狐貍!焙脦讉孩子都不約而同地說:“我想和烏龜交朋友!薄拔以敢夂蜑觚斠黄鹜。”孩子們真摯的話語讓我的臉色一下子舒展開來,內心深處禁不住為我的學生們叫好,為他們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當我正想說些什么的時候,“嬌氣鬼”車船打斷了我:“大家都別說了,我愿意演烏龜,也愿意和它(她)交朋友!边呎f還邊朝劉淼擠了擠眼。劉淼笑了,他也笑了,我笑了,孩子們都笑了。
課堂小劇場開演了。烏龜的扮演者車船趴著身子,慢悠悠地擺動著“四肢”,和顏悅色地對“小蝌蚪”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教室里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和一陣發自內心的歡笑聲……
[教學隨感]
這樣的教學經歷讓筆者感受到:1、真實的、真正的教學過程是豐富多彩而不可預測的動態過程,因此不應希望將教學全過程盡在預料之中;2、教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往往可以轉化為理想的教學情景與課程資源,即教師、學生、教學事件本身也是可以隨時開發利用的豐富的課程資源;3、“澆樹要澆根,教人要教心”,只有教師與學生進行真誠的心與心的、情與情的交流,人文關懷才能真正落到實處;4、深切地體會到了教師以一顆童心融入小學生之中,與之同憂、同喜,讓小學生把教師當成自己親密的學習伙伴,對他們真正進入自主學習的心理狀態、提高學習效率有多么大的影響;5、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既要機智地駕馭課堂,靈活處理突發事件,又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
[案例點評]
在上述案例中,我們看到教師將自己的“課改”理念充分地體現在自己的教學行為中,并有意識地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影響與改變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努力地嘗試著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梢钥闯觯處煹呐e手投足之間、表情語言之中,都在與學生進行著情感與心靈的交流;都在營造著一種自主學習的氛圍與情境;都能看到教師真誠的尊重、恰當的定位。尤其是在突發的教學事件中,教師機智地相機誘導,尊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又巧妙適時地給學生以人文關懷與情感引導。另外,教師具有開發新課程資源的意識,即將教師、學生、教學事件本身也作為可以隨時開發的豐富的課程資源加以利用。還可以看出,教師試圖以一顆童心將自己的教學機智與創設教學情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尊重學生獨特的、個性化的情感價值體驗,努力站在學生的角度,用學生的眼光去看事物,分析問題。從而走進了兒童的心靈深處,與學生進行情感、思想的溝通與交流,讓學生輕松愉悅地在情境中誦讀、理解、辨析、體驗、感悟,營造出了開放的、有活力的、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徐學政)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13
此活動故事內容,蘊含多領域的教育價值,故事中不僅有科學領域的“認識青蛙的特征,了解蝌蚪與青蛙的關系”,還有語言領域領域“感知故事結構,理解故事內容,初步學講故事”,鑒于上面,我制定了教學重點為“理解故事內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學習觀察并比較”。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理清故事展開的順序,這是開展活動的基礎,也是這個活動的重點。
為了突破重點,可以改進的是:制作特有的圖片。圖片采用以“特征”和“代表動物”為重點的圖片設計。圖片設計成為兩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征”為重點的圖片,主要是“寬又大的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綠衣裳”,上面一排,橫著看主要通過一幅幅圖片串聯起來,幫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征,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活動目標,通過觀看具體形象的圖片及傾聽生動有趣的故事達到目標;對應上面一排圖片的下面一排圖片則是上面每個圖片特征對應的動物圖片,如“寬又大的嘴巴”對應的是“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寬又大的大魚”;“四條腿”對應的是“有四條腿的烏龜”;“白肚皮”對應的是“大白鵝”;“綠衣裳”對應的是“青蛙”,這些按順序擺放的圖片上下結合單幅看,主要幫助孩子了解故事中小動物的特點,上下對應連貫的看,則是幫助孩子理清故事講解的順序,理清故事的內容,為理解、講述故事奠定基礎。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篇14
一年級語文下冊《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是捉蟲能手,懂得應該保護青蛙。
2、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蝌蚪、腦袋、快活、鯉魚、捉食、烏龜、碧綠、肚皮、低頭”等詞語的意思。
3、 能按問題的提示寫句子,把句子寫具體;通過選詞填空連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4、 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它在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對農作物有好處,是我們捉害蟲的好幫手。
難點:懂得應保護青蛙,并能向他人宣傳保護青蛙的道理。
教具準備:課前引導學生觀察蝌蚪的生長變化。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讀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學會“蝌、蚪、池、腦、袋、甩、鯉、龜”等9個生字,理解詞意。
3、能正確朗讀第一段,說說蝌蚪的形態特點,能按問題的提示擴寫句子。
教學過程:
一、 激趣揭題。
[1、出示課件,認識“蝌蚪”,說說怎么記住這兩個字。
2、小蝌蚪長大后變成了什么?
師:青蛙在水中產卵,小蝌蚪從卵里出來,慢慢地變成了青蛙。因為小蝌蚪沒有看見過自己的媽媽,不知媽媽在哪里,所以小蝌蚪要去找媽媽。補充課題后齊讀。]
1、 小朋友,我們已經觀察過小蝌蚪的生長變化,誰能說說它是怎樣的?
2、 揭題:小蝌蚪找媽媽。學習“蝌、蚪”,怎么記住它? 3、 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么?
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
他們是怎么找媽媽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
二、圖文對照,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 聽錄音,思考: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小蝌蚪的媽媽到底是誰?
2、 聽完后匯報。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觀察課文插圖)
學習生字“鯉”,怎么記?
學習生字“龜”,共幾筆,第七筆是什么?
小蝌蚪的媽媽是大青蛙。(觀察課文插圖4)
3、 跟錄音輕讀課文,給每幅圖找出相應的課文。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第一幅圖,說說圖上畫著什么?
( 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
2、課文是怎么介紹這幅圖的呢?指名讀第一段并思考: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3、 討論:⑴、知道了蝌蚪生活在池塘里。你從課文的哪句話看出,指名讀一讀。
⑵、知道小蝌蚪長著大腦袋,黑身子,甩著長尾巴。
學習生字“腦、袋、甩”。[比較:腦---胸 袋---裳 甩---用]
自由讀讀寫蝌蚪樣子的句子,想想“大、黑、長”三個詞分別寫出了什么?(大小、顏色、長短)
4、 朗讀指導。你喜歡這些小蝌蚪嗎?讀出對小蝌蚪的喜歡和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五、 作業指導。
課后第四題:回答問題。
--------------------------- 小蝌蚪游來游去。
1、 小蝌蚪在哪里游來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樣地游來游去?
先自由說,再指名說。
五、鞏固練習。
1、 指導書寫:重點“腦、袋、甩”。
2、 完成課后作業4。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學會“披、短、蹲、碧、肚、鼓”6個生字,理解詞意。
2、 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能按課文內容填空。
3、 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引入。
1、 卡片抽讀詞語。
2、 齊讀課文第一段。
二、 學習第二段。
1、 自由讀并思考:這一段共有幾句話?每一句講什么?這些句子順序可以調嗎?
2、 討論,理清句子之間的關系。
a、 小蝌蚪的形態有什么變化?
b、 小蝌蚪看見了誰?[重點理解“迎”指名表演]
c、 小蝌蚪怎么說?
d、 “誰”怎么回答?
3、 指導朗讀。
自由練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 4、 小結學法。
先找有幾句話,再說說每句講什么,最后有感情地讀讀。
三、 討論學習第三段。
1、 按“找找、說說、讀讀”的學法,分組討論學習第三段。
2、 引讀,進一步理清層次。
3、 指名分角色朗讀。
理解為什么用“追”,“連忙追”說明什么?
四、學習四、五段。
1、默讀思考: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誰是小蝌蚪的媽媽?把有關青蛙樣子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來。
2出示句子,朗讀理解。
“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正在捉小飛蟲!
、拧 看圖理解“蹲著、露著、鼓著”等詞。學習蹲、鼓等生字。
、、 找一找寫青蛙顏色的詞。學習“碧、肚”等生字。[說說這段話中哪些詞語用得好?]
⑶、 朗讀這段話。
⑷、 你能看著圖和板書向大家介紹青蛙嗎?(自由說,指名說)
3、 這時小蝌蚪外形又有什么變化?
(尾巴變短了,不見了。)學習“短”。[給“短”找個反義詞]
4、 從哪個句子看出小蝌蚪已經變成了小青蛙?
出示:他們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5、 朗讀四、五段。
五、 鞏固練習。
1、 指導書寫。
2、 完成課堂作業第5題。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1、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最后兩段。
3、 知道青蛙是捉蟲能手,懂得應保護青蛙。
教學過程:
一、 復習鞏固。
1、 卡片認讀生字。
2、 完成課作第2題。
--------------------------- 二、 朗讀全文。
三、 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 指導背誦4、5段。
1、 讀讀課文中描寫青蛙的句子。
2、 把描寫青蛙外形的這段話自己背一背。(蹲著、披著、露著、鼓著)
自由背、指名背
3、 按照“形態上的變化,看見誰在干什么,小蝌蚪怎么說,誰怎么回答”的順序背第4段。 4、 按“形態上的變化,小青蛙怎么做,青蛙媽媽怎么說”的順序背第5段。
5、 把4、5段連起來背。
{五、總結課文: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它自己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還知道了青蛙是捉蟲的能手,所以我們應該保護它,并向爸爸媽媽和鄰居宣傳保護青蛙。(一只青蛙一天要吃40-50只害蟲,多達200多只,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蟲。)}
六、 完成課作上的其余作業。 板書:
13、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 大大的腦袋,青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 青蛙
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后腿
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前腿
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
不知什么時候,尾巴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