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陽節教案反思總結(通用3篇)
2023年重陽節教案反思總結 篇1
《重陽節的傳說》是本書最后一單元的一節精讀課文,內容主要講了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由來,課文分為三部分,先交代了桓景為降妖救人,歷盡艱辛,拜師學藝;接著寫桓景是怎樣除掉瘟魔的;最后講了重陽節的一些風俗。贊揚了桓景斬妖除魔,為民除害的精神,課文內容淺顯易懂,通過課堂效果及自我反思總結如下:
一、在課堂上我注重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思,而不是先讀了再去想問題。
例如:學生一讀課文(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把字音讀準;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子讀順暢。學生們把句子讀的很順暢,我及時給予他們:“你們能深入到語言文字當中去讀書,真好!”的評語,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我及時做出了“你們的感情真豐富,謝謝你們這么精彩的朗讀。”的評價,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增強學生信心。
二、個性的朗讀,拉近了老師、學生、文本的距離。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尊重孩子的個別體會,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在體會的基礎上聲情并茂地讀。本文中,桓景不怕艱辛,拜師學藝的過程是重點。我讓孩子們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試著寫出自己的體會。在抽生個別談了體會后,將自己深刻的體會放到句子中讀。 在讀句子“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趟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終于見到了費長房。”時,我先讓學生找到重點詞語“一路一路”、“一座又一座”、“一條又一條”、“一雙又一雙”,引導學生體會桓景的艱辛后再讀句子。看著一張張小臉表情生動,如臨其境,抑揚頓挫地朗讀聲此起彼伏。教師、學生、文本都因為這真情的朗讀而深深地交融在一起
三、在課堂上指導了學法、寫法。
學生是主體,學生的學是關鍵,怎么樣在公開課上也能如平常課,展現出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呢?在學習第二部分桓景學成武藝后,在教第三部分時我主要是放手讓學生參照第二部分的步驟自學。先讀再找印象深刻的句子,最后再通過找重點詞語進行體會。這樣,學生學起來既輕松又有所收獲。在學習中,我將鼓勵語言用在平時善于動腦,上課發言積極的學生身上,給他更加充分的肯定,更好的調動他的學習積極性。如:在第四自然段學習中的一個問題,從“終于”這個詞你體會到什么?我聽了一個平時比較積極的學生的發言,我給予他了“你總能給老師帶來驚喜!”“你的發言越來越精彩啦!”的評價。學生受到了鼓勵,增強了自信心,學習積極性自然得到了提高。
本單元的習作是寫一篇民間故事,在這節課堂上,我注重了對學生的寫法指導。在學習第二部分時,我讓學生將“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于練成了一身好武藝。”學寫具體。因為學生有了前面的感受,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
當然,在這堂課上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一、在重難點的突破上,有點平均使力,教案設計得雖然不錯,但實際操作中卻出現卡殼。
二、在時間分配上前面的時間用得過多,導致教后面的內容時有些趕時間。
總之,在這次課堂上我收獲了許多。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希望自己能收放自如地揮灑于課堂上。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心中有“底”,需要扎實的語文功底!
2023年重陽節教案反思總結 篇2
重陽節的傳說是本書最后一單元的一節精讀課,內容主要講了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由來,課文分為三個部分,先交代了桓景為降妖救人,歷盡艱辛,拜師學藝;接著寫桓景是怎樣除掉瘟魔的;最后講了重陽節的一些風俗。贊揚了桓景斬妖除魔、為民除害的精神,課文內容較淺顯易懂,通過課堂效果及自我反思總結如下:
1、教學的設計很細致,重點突出,內容較豐富。上課初先復習字詞,這對基礎部分的回顧能讓學生打好基礎。然后進行有價值問題的提問,提出問題后進行總結、歸納、排序,這部分的處理能較好的鍛煉學生對課文理解及歸納信息的能力。從而使課堂教學環節更加清晰。
2、板書概括很用心。用一首小詩來總結全文,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板書既能總結全文,又能使學生有所收獲,而且板書都是通過教師的一步步引導而得出的,對于這樣的效果學生會記憶猶新,而且對課文的理解會更有幫助。
3、拓展內容較豐富。本文用了兩種拓展方式,一個是回憶傳統節日及風俗,另一個是找出相對應節日的古詩,這部分的課堂效果非常好,學生積極性極高而且課堂參與度也有所提升。對于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還是有表達的欲望的。這是我從中得到的體會,通過這樣的設計及教學反應,讓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古詩,而且將一些節日的習俗進行了整理和回顧,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能充實教學內容。
存在問題之處:
1、教師引導的痕跡重。最好的課堂效果應該是學生為主體,由他們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在加以引導和評價,而本課對于內容的理解都是教師的牽引,顯得問題特別多、特別瑣碎,想放不開手的媽媽,領著孩子一步步前行。這樣的課程對于孩子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2、課文讀的時間少。任何內容的感知都應該建立在讀熟、讀懂的前提下,而本課的設計卻恰恰少了很多讀,在課堂上原本用來讀的時間也用來去分析了,所以學生有些感受還是沒有說出來,這就是因為讀的少的緣故,有些問題是老師告訴要讀出什么感覺,然后讓學生去讀,這樣就是把教師自己的體會強加給學生,學生在沒能理解的情況下當讓不會出現讀的好的情況了。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就是讀書的效果和作用,在以后的課堂上,教師應該側重讓學生讀,給學生足夠讀的時間,在對學生的讀加以指
導和評價,這樣自此基礎上的分析及感受都會大有提升。
3、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學生干啟不發。對于重點問題及語句的分析教師先提出問題,但是很少有人會回答,在教師啟發后效果還是一樣,出現這樣的效果我覺得一方面和學生的積累少有關還有教師的引導方式及引導的語言不到位,在教師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做出的預設有時是不準確的,當課堂出現干啟不發的狀態時就是教師的教學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
4、課堂氣氛一度低沉。課堂氣氛是決定一節課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都不高的時候,這堂課就不會有什么效果,學生只會對他們知道的或是感興趣的內容才會聚精會神,如果學生課堂氣氛低沉就是教師的教學內容他們不感興趣,或是教師提出的問題他們實在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出現低沉的狀況,教師應該注意問題的設計和調動課堂積極性的方法。
2023年重陽節教案反思總結 篇3
“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陳年的酒, 夕陽無限好,最美不過夕陽紅”。10月16日我們迎來了“重陽節”。“重陽節”是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優良傳統的節日。為了使幼兒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并繼承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美德,使孩子們體會長輩們最無私的拳拳之心,在重陽節來臨之際,我班開展了重陽節感恩活動。
1、在重陽節這天為老人送上一聲親切的問候、道一句美好的祝福,感謝父母、長輩的真心付出、無私關愛,并祝他們身體健康。爺爺奶奶們看著自己的孫子、孫女這么懂事別提有多開心了。
2、請爺爺奶奶們來到教室,表演精彩的節目給爺爺奶奶們看。幼兒們在臺上大方的表演著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節目,爺爺奶奶的在臺下看的是津津有味,心里樂開了花。
3、給長輩送去一份自制的小禮物:做一張敬老賀卡或畫一張敬老圖畫,寫上祝福的話。收到幼兒們給自己做的小禮物,爺爺奶奶們開心的笑了。
4、親手為爺爺奶奶們剝桔子吃,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啊。 通過一系列感恩活動的開展,幼兒們讀懂了爺爺奶奶對孫輩們無私的愛,也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長輩的感恩之情。希望幼兒們不僅能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長輩,更要用同樣的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