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關于雪的美術教案(通用4篇)
大班關于雪的美術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這樣一篇看似寫景抒情為主的,卻也蘊含著一種深意,在對南北雪景的描繪中,既飽含作者對往昔的懷念,也將自己對復雜政治形勢的思考與希望寄托在其中。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積累運用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2)朗誦詩歌,感悟的內容;
(3)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課文,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對南北不同雪景中寄寓的精神內涵與意義。
三、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朗讀詩歌,感悟的整體內容;
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2、難點: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一年四季都是文走進魯迅先生筆下的《雪》。
(二)作者介紹:讓學生根據自己先前所學概括主要信息。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引導學生把握文中的字詞。
2、學生質疑,提出需要講解的字詞。
提示:磬(qìng)口 脂粉奩(lián) 灼灼(zhuó zhuó ) 褪(tuì)盡
3、結合課后練習一,作者描寫了南北兩方的雪,請找出相關的段落。
明確:(1——3段)描寫江南的雪;(4—6段)描寫朔方的雪
4、請同學們結合文中的相關詞語,概括南北兩方雪的特點。
提示:江南的雪——滋潤美艷;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決不粘連
5、請學生自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1)女生朗讀描寫“江南的雪”的文字,要求:婉約、柔和、舒緩。
(2)男生朗讀描寫“朔方的雪”的文字,要求:激昂,富有氣勢。
(四)細讀探究:
1、作者描寫江南的雪,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的?
提示:雪野中的花,雪地里堆雪人的孩子等。
2、請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文字,對作者所寫的景物進行適當的賞析。
提示:(1)第一段,寫雪野中的花,從顏色上去寫,如“血紅”、“白中隱青”、“深黃”、“冷綠”。
(2)第二段“像紫姜芽一般的小手”運用比喻,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孩子們不畏嚴寒,快樂嬉戲的樣子。
此部分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文字,學會從修辭、感官、動詞、虛實等角度去把握景物的特點。
3、思考:除了“滋潤美艷”的特點,你還讀出了作者筆下江南的雪的哪些特點來?
提示:江南雪中蘊含著“春”的氣息,江南雪中飽含著歡樂的氛圍。
4、思考概括:你覺得作者對江南的雪飽含著一種怎樣的感情?
提示:喜愛,回憶中的溫馨與甜蜜。
6、請一位同學選取1——3段中的部分再讀,力求讀出感情。
7、請細讀描寫朔方的雪的文字,找出相關詞語作賞析。
提示:(1)“奮飛”“燦燦的生光”“升騰”“旋轉”“閃爍”等動詞,表現了北方的雪下時磅礴大氣。
(2)“如包藏的火焰的大霧”運用比喻,寫出了日的照耀,一派冰天雪地白茫茫景象。
8、從作者的這段文字中,你覺得兩地的雪有什么不同?
教師概括:一種溫婉,一種有力量、
(五)拓展延伸:
思考:作者寫兩地的雪,僅僅是為了寫景么?有沒有別的用意?
提示:文末“1925年”的時間,引導學生學會知人論世。
此時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寫作時的“時代背景”————南方革命處于蓬勃發展的態勢,而北方的政治形勢仍然是一片茫然,作者渴望北方能像南方那樣開展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
(六)課文小結:
略
(七)作業布置:
今年我們家鄉也下了幾場大雪,有讓你印象特別深刻的雪景么?請你用文字描繪一下吧!
《雪》教學反思
魯迅先生,是人們敬佩的作家;而魯迅先生的,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稚年趣味,如《藤野先生》中的感激與憂患,情感復雜,也是老師講解和學生理解的難點。《雪》這篇選自《野草》這部散文詩集,如果單純從寫景的角度去賞析,《雪》這一課的描寫算不得晦澀難懂,但是如果要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景物描寫背后所蘊含的感情,如何引導和體會卻是個難點。
既然是寫景類的,那朗讀是前提,沒有依靠朗讀設備,又怕學生準備不周,所以選擇了自己范讀,既幫助學生預習,也試圖更好的把他們帶到情境當中去。在完成了基礎字詞疏通之后,依靠課后練習第一題,讓學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兩大部分的內容。
然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根據平時課堂講解過程中景物描寫分析的常見方法,讓學生自己選擇賞析點進行景物特點的分析,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明白要從“修辭、感官、正側面、虛實”等方面入手,所以在這一環節的回答中,學生并不覺得棘手,特別是對江南雪景的概括,對孩子們玩雪堆雪人的場景的感受,他們感同身受,很好把握。
但是本文的難點在于對朔方雪的把握,相對大氣的雪景中滲透著作者怎樣的情感?傳達怎樣的情思?所以我仍然選擇從描寫雪景的關鍵詞著手,這一部分集中體現在動詞的運用上,引導學生解釋相關動詞,從而體驗朔方的雪的特點。最后,透過景物描寫的現象,去觸摸魯迅先生抒情的本質,提醒學生結合時代特征去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
因為是教研室劉老師的調研課,課后有幸與劉老師就教學思路和課堂過程進行了交流,頗有收獲。正如劉老師所說,本文通過朗讀體驗景物體驗情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可是我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沒有適時的注意引導,在自己朗讀了之后,沒有通過有效的朗讀手段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單純的知識性的分析顯得相對空洞,自己過多的成為了教學的主體,而放棄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地位顯得過于強勢,我想自己有必要真正做到還課堂給學生,做一個智慧的引導者。
大班關于雪的美術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了解文言文常用詞的含義,增加文言文閱讀能力。
2、 認識白描手法。
3、 體會作者復雜而微妙的情感
教學重點:在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以美景而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如蘇軾的“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卑拙右椎摹跺X塘湖春行》中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币约八牧硪皇住洞侯}湖上》:“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比欢覀儼l現詩文多描寫西湖春的嬌,夏的艷,對秋冬的蕭瑟與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卻與眾不同,描寫了西湖美麗的雪景。今天就隨著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標(略)
世上沒有機器貓,沒有時空機,我們不能跨越時空去當年的西湖觀看雪景,與張岱作面對面的交流?墒俏淖值镊攘η∏≡谟谥灰覀冹o下心來,透過文字走進文章,用心去品讀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樣用心來交流,去體味他的喜怒哀樂。
三、檢查預習
1.讀準字音;
2、有節奏的朗讀。
四、重點詞語及課文內容的理解。
此過程中,老師提煉出幾個重點的字詞句,以方便學生記憶。(板書)
崇禎五年 更定 獨往 霧凇 湖上影子 鋪氈對坐 癡
五、共賞雪景
閱讀課文導語,提出問題:雪后西湖景色如何?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
你比較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看法。
小結: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卻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寥寥數語露出馬腳已勾勒出一個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頗有意味。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于寫景、寫事和寫人。
問題:空闊的雪景使得大地間呈現一股肅殺的冷寂來,在如此冷寂的雪景中,作者的心境如何呢?
先思考,然后看資料,了解張岱的生活經歷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張岱家國之痛的深切感受。
討論:
。1)這篇文章寫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紀年,表現了作者的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會在凌晨這個無人的時刻來到湖心亭看雪,可見作者當時的心態如何?(獨——淡淡的愁緒)
(3)“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有沒有矛盾?(與從不同的情趣,蕓蕓眾生中,知己難求,而舟子在猶如不在,由此可見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后“強飲三大白”,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對于這樣一個人,你認為哪個字最能體現他個性?(癡。確實,這是對張岱最確切的的評價。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種孤芳自賞的心態凌晨來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實,從古到今,像蘇軾這樣的癡人并不少,本冊中就有學過的;貞浺幌拢禾K軾“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碧蘸刖啊白钥禈芬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敝芏仡U“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還有:李白 杜甫 陳子昂 柳宗元等。
教師小結:曹雪芹有一句話說得對:“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個中味?
大班關于雪的美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反復誦讀,培養誦讀能力。
2、積累文言詞匯,培養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3、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熟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注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教學媒體:ppt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欣賞美麗的雪景,聆聽悅耳的音樂,朗誦一首關于雪的詩歌。
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風景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風景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風景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朗誦課文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2、學生讀課文,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三、品讀文本
全班齊讀,明確要求:
1、思考張岱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去湖心亭看雪的?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
天氣: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癡行”
教師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從人的聽覺來描寫,還從什么角度來寫?
這樣的天氣我們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卻在天寒地凍的天氣里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真是“怪異”啊。
2、這樣的情況下去看景,一定是自己所癡迷的景色,看看作者癡迷的是怎樣的景色。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薄鞍V景”
讓一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請大家說說此景異在哪里。
教師提示:
a.“天與云與山與水”是否拖沓?去掉讀一讀,對比讀出田地蒼茫的景象。
b.量詞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c.順序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與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而已”?
d.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讀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展示課文的景物描寫和課外的一段景物描寫,區別有什么不同之處。
課內文段: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課外文段:雪花越來越密,在空中無休止地散落著。整個世界彌漫著無數似花似蝶的六角精靈,淘氣的小精靈們無拘無束,歡快地、盈盈地在空中演繹著一場絕佳的舞蹈,也許是在天宮中呆久了的緣故吧,它們似乎把全身的能量都釋放出來了,渲染了一切。然而,那六角形的精致的雪花,卻很快就融化成了水滴,依附在被雪水沖得干干凈凈的架子上,風兒悠悠地吹來,搖搖欲墜,但還是不肯善罷甘休。融化的雪水中,隱隱約約映出了一個清新的世界。
課內文段寫景特色: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情感有孤獨、落寞之感慨!酌
教師明確知識點:白描手法:
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3、閱讀第三段,思考:
a.作者在亭上都遇到了誰?
b.他們是哪里人?
在湖心亭作者又遇到了兩個和他一樣癡的人,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后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卻不留電話、地址、qq號,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這樣看來,張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呢?再加上前面有個矛盾的地方,是張岱數不清人數嗎?
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是不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舟子說他癡,他會辯解嗎?當時他會是怎樣的表現?他心里會說什么呢?現在,同學們知道“張岱心中有寒冰”的謎底了嗎?
走近張岱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學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子弟。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學、戲劇、音樂方面有很深的修養,主要著作有《陶庵夢憶》、《西湖尋夢》等,風格流麗清新,寫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間流露出明亡之后懷舊的傷感情緒。
揭開謎底:張岱借助看西湖雪景來表現自己高雅脫俗、清高自賞、淡淡愁懷、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練習
請同學們也來說說自己心中的景色,也要用上借景抒情。
。ń柚‘數木毩曂卣梗M一步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課外遷移欣賞一下古詩詞中的雪景描寫:
1、草枯鷹眼急,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2、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5、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6、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7、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8、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運用今天學到的白描寫法寫一個小片斷,來說說自己心中的景色,也要借景抒情。
大班關于雪的美術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學習文章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中閃現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
3.品味優美的語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
4.初步了解和掌握散文詩的文體特點和閱讀技巧。
教學重點:
1.景物描寫的特點。
2.理解文章語言的深層含義。
3.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和揣摩作者對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繪,體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邊播放媒體資源中“雪”的視頻,一邊導入。)
紛紛揚揚的雪總是能帶給人清新、浪漫和遐想。那么雪對于魯迅來說,又有什么特別意義呢?我們一起到他的文章--《雪》中去尋找答案。
二、朗讀課文,學生思考: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邊聽泛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
(明確: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體上有何不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鞔_:南方的雪美艷,北方的雪孤獨)
三、整體感知:
問題討論:“意象”,就是詩詞文章所寫的“物”與所抒的“情”的相互交融的總和。本文所寫的“物”主要有哪些?
討論明確: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據此將課文劃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①~③段),描寫江南的雪與雪野。
第二部分(④~⑥段),描寫朔方的雪。
四、品味探究(一):
。ㄑ凶x第①~③段)
1.問題討論:江南的雪,我們是最熟悉不過了。魯迅也是生活在我們浙江的。我們看看在先生筆下,江南的雪有什么特點。
通過詞句體味,討論明確:江南的雪是美麗(“滋潤美艷之至”)、快樂(雪天是孩子們的節日)而富于活力(她,隱約著青春,“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的。但江南的雪也是“短壽”的,好不容易堆起來的雪羅漢,“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而很快歸于虛無,讓人感到少許失落乃至悲哀。
點撥一:作者在寫江南的雪之前,寫南國的暖雨,用意是通過其“單調”襯托雪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欣喜。
點撥二:作者寫“雪野中”“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和“雪下面”的雜草以及蜜蜂等,是為了“烘云托月”,突出雪的色彩,營造優美宜人的意境。
點撥三:作者詳細描繪孩子們堆雪羅漢的場景,表現了雪給人們帶來的快樂,使畫面更加富于動感和活力。
2.大聲朗讀課文第②③段,圍繞作者敘事、描寫方法交流閱讀心得。
要點一:堆雪羅漢的過程,重點體味孩子們的動作和快樂心情。
要點二:雪羅漢“消釋”的過程,可通過與上段的聯系、對比,引導學生體味孩子們此刻的心理感受。
3.問題討論:在江南的雪這個“物”上,附著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你認為江南的雪有怎樣的象征意義?
討論明確:
思想感情:熱愛生活、歌頌美好,但又感嘆其孱弱。
象征意義:江南的雪象
征了美好而又缺少頑強生命力的人和事物。
五、歸納小結:
問題討論:你認為作者對江南的雪抱有怎樣的情感態度?
討論明確:贊美其美麗、快樂、富于活力,但又感嘆其孱弱,缺乏頑強的斗志。
六、課后作業:
江南的雪,作者在贊其美好的同時,又流露出嘆惜之情。課后請自行研讀課文第二部分,想想作者筆下的朔方的雪有怎樣的性格,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提問:魯迅先生筆下的江南的雪有怎樣的特點?作者對江南的雪抱有怎樣的情感態度?
導入:本節進入魯迅先生“雪世界”的第二部分——朔方的雪。
二、品味探究(二):
。ㄑ凶x第④⑤段)
1.朗讀課文第④⑤段。
2.問題討論:朔方的雪是以什么樣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她有哪些特點?
討論明確:個性獨立(“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張揚豪邁(“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頑強不屈(“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3.學生交流自己最費解或最喜歡的句子,交流體會,教師點撥。
4.齊讀課文第⑥段,討論:此段作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寫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討論明確:極力贊美朔方的雪頑強不屈的斗志。
5.朗讀指導:朗讀第⑥段,要求讀出節奏和感情;教師點撥指導。
三、拓展析疑:
(研讀第⑥段)
有人說,理解了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理解了這篇文章的主旨。
1.問題討論:回憶第一單元課文《藤野先生》,你能否從該文中找出與本文“孤獨的雪”“死掉的雨”相互對應的人物和事例?你怎樣理解“雨的精魂”的深意?
討論明確:
①魯迅先生初到日本東京,盡管那里的清國留學生很多,但他們卻醉生夢死、不學無術,讓魯迅倍感失望,一股孤獨感油然而生。魯迅先生的這段經歷可以看做是“孤獨的雪”的絕佳注腳。
、谟蓶|京易地仙臺后,在時事電影上看到的麻木愚昧的國人,于是覺悟到“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于是決然辭別自己崇敬的藤野先生,棄醫從文,這不正是“死掉的雨”變成“雪”的過程嗎?
③作者之所以說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是因為她不甘于像暖國的雨那樣單調、平庸,又不甘于像江南的雪那樣屈從于外物而消磨了斗志,所以,用“雨的精魂”稱朔方的雪,是對朔方的雪頑強追求理想、盡顯張揚與獨立個性精神的極力贊美。
四、歸納小結:
全文主旨:本文通過對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繪,寄寓了作者執著追求國家民族美好未來、決心將革命事業進行到底的胸懷和理想,是魯迅先生《自題小像》“我以我血薦軒轅”這一雄心壯志的形象化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