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采薇教案范文(精選8篇)

采薇教案范文

發布時間:2023-09-25

采薇教案范文(精選8篇)

采薇教案范文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莫”“止”“剛”“疚”“腓”“思”“雨”等重要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通讀誦讀,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初步掌握詩歌的鑒賞方法。

  2、過程目標:誦讀,合作學習,把握《詩經》重章疊句的好處。

  3、情感目標:了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愛護和平,珍惜生活,熱愛祖國,熱愛學習。

  教學重點:

  1、積累重要文言實虛詞。

  2、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分析戰士歸途“我心傷悲”的原因及“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和平一直是人們向往的生活方式,然而戰爭卻一直如鬼魅一樣,纏繞著和平。似乎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戰爭,因而戰爭是不少文學作品中永恒的話題。今天我們回到中華文學的源頭《詩經》,去感受戰爭給古人帶來的百味人生。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采薇》。

  二、回顧《詩經》有關知識

  三、誦讀課文

  1、自讀,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音

  靡室靡家不遑歸聘靡盬

  牡骙腓弭霏霏

  2、范讀

  3、齊讀

  4、指名學生誦讀,其他同學注意聽,指出優點與不足

  5、自讀,梳理基礎知識(找出課文中重要詞語,并解決其意義和用法)

  (1)古今異議詞:止作聘孔路

  (2)通假字:莫爾棘

  (3)活用詞:日(名詞作狀語)雨(名詞用作動詞)

  (4)一般重要實虛詞:靡(無)、遑(閑暇)、牡(雄性鳥獸,與牝相對,如牝雞司晨)、捷(勝利)、骙骙(熟練的樣子)、載……載……(一邊一邊,如載歌載舞)

  助詞,無實義:維、斯、思、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文本賞析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詩歌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戍邊戰士思鄉

  2、是不是一開篇就寫思鄉呢?

  不是

  3、開頭沒寫思鄉,寫采薇,這是《詩經》中的哪一種手法?還有哪些章用了這種手法?興,1-4的章都用了興的手法。1-3章都是以采薇起興。第4章以棠棣之花起興。(進一步加深對《詩經》“六義”的理解)

  4、其實,作者寫采薇,不僅有興的作用,還應該有其它用意,要不,為什么不寫采蘑菇?“采菇采菇”不也行嗎?

  暗示了戰事的艱苦,戰士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所以才以野菜充饑;另外也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5、再看前三章有什么特點?

  重章疊句,有加強語氣一唱三嘆之效,有節奏感和音韻美。(齊讀體會)

  6、前三章都以采薇起興,但也有變化,試說出。

  寫采薇從生到老的變化,反映了作戰時間之長,可能是一年,更可能是幾年、十幾年、幾十行。

  暗示時間的流逝,增強思鄉的表達效果。

  7、那么戰士思家,他們有沒有回去呢?

  沒有,這反映了戰士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懷,主動的去作戰。

  8、第四、五章具體描寫了邊關戰事,都寫了哪些與戰斗有關的事物呢?

  高大的戰車、雄壯的戰馬、整齊的隊列、熟練的動作、精良的裝備等。

  戰士們對自己軍隊的強大,感到驕傲和自豪,面對強敵,雄糾糾,氣昂昂,同仇敵愾。最終取得了戰事的勝利(一月三捷)。

  9、戰事勝利了,終于可以回家了吧,最后一章在寫法上與前面幾章有何不同嗎?

  最后一章以抒情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對比手法,以離家時的歡愉與歸家時的憂傷作對比。

  10、既然可以回家了,為什么“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嗎?試說一說。

  多年的在外作戰,音書斷絕,家鄉的親人還在否?人事變化大否?(“少小離家老大回”)“去時里下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幾十年的離家,家鄉的老母親或許早已化成一冢墳墓了……真是“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啊。懷著種種復雜的心情,兇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古詩十九首》:“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何誰?”

  五、小結

  這首詩歌寫到在國家危難之時,戰士在思歸與作戰之間,毅然決然選擇作戰,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

  作為現實主義詩歌,《詩經》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今天我們的釣魚島正面臨著日本的覬覦(日本已經聲明從個人手中購買釣魚島),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怎么去做呢?

  冷兵器時代,人多力量大,而現代戰爭的今天,人多已經不是優勢,應該以科技武裝自己,打好科技戰。作為我們同學們,應該努力學習,掌握好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這樣也就足夠了。

  六、布置作業

  詩歌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為人所稱道,請同學們擴寫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七、板書設計

  采薇思歸

  戰場戰事

  回家悲傷

  曹晴

采薇教案范文 篇2

  學習目標:

  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背誦并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學習方法:  頌讀法;討論法;文本研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饑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布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采薇教案范文 篇3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過程與方法

  1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探究學習,通過這兩首詩歌中的鄉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的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

  3鑒賞詩歌,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在更廣闊的閱讀視野中,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二、教學重點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3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三、教學難點

  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講義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布置學生獨立預習,完成學習過程評價表。

  項目敘述或回答

  歸納·整理1學習本板塊時,你有哪些字不會讀?積累了哪些詞語?2你了解哪些有關《詩經》和“荷馬史詩”的文學常識?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節嗎?4標畫出詩中體現“古典的鄉愁“的句子,寫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2《奧德賽》通過哪些描寫烘托了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 發現·創新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2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評價:

  課前檢查與反饋: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來(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囂(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饌(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歸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載渴載饑( zài )整飭( chì )

  2字形

  靡(靡費)聘(聘請)霏(煙霏)遁(遁詞)睽(眾目睽睽)

  糜(糜爛)騁(馳騁)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裝)彌(彌漫)飭(整飭)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嚴)弭(消弭)傷(傷感)

  3解釋加點字

  靡室靡家(無)不遑啟居(空閑)載饑載渴(又)靡使歸聘(問候)

  歲亦陽止(農歷十月)憂心孔疚(很,非常)戎車既駕(已經)

  四牡業業(高大的樣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來(慰勞,勸勉)

  彼爾維何(花盛的樣子)維棠之華(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輅”,大車)歲亦莫止(同“暮”,年底)

  4文學常識填空

  ①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 》,共收入詩歌 篇,又稱“詩三百”,分為“ ”、“ ”、“ ”三部分。“ ”即國風,就是各國土樂;“ ”是周朝王畿之樂;“ ”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這本詩集的主要表現手法有“ ”、“ ”、“ ”三種。

  ②相傳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為 (國籍)盲詩人 (人名)所作。

  5翻譯下列句子

  ①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②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③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6默寫填空

  , 。 , 。 ,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二)新課導入

  (從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

  這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為什么?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體感悟

  1自主學習《采薇》。

  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全班交流,師生評點。

  ① 誦讀

  (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并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

  (有條件的可利用多媒體錄音作示范,供學生比較學習)

  ② 翻譯

  (學生翻譯,盡量由學生補充、訂正,教師適時加以啟發、指點。)

  (鼓勵學生課前翻譯全詩。)

  ③ 了解作品主旨

  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問: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答:“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④ 當堂成誦

  3、自主學習《奧德賽》。

  整體感知節選部分的結構、內容以及表現手法。

  ①結構

  分為五個小節:

  一、思鄉之苦,遵旨放行;

  二、奧德修斯的疑慮;

  三、神女證實;

  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

  五、返鄉的堅定決心。

  ②內容

  節選部分表現了奧德修斯的思鄉的愁苦和返鄉的堅定決心。

  ③表現手法

  問:《奧德賽》通過哪些描寫烘托了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

  答:通過場景、動作、對話的描寫來烘托表現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

  (四)合作探究

  比較這兩首詩歌中的鄉情,探討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

  1分組討論:前后座四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

  (先讓學生找出兩首詩歌中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聯系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揣摩鄉思情結的內涵。)

  2全班交流: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匯總補充修正。

  ① 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

  《采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

  《奧德賽》寫的是將領奧德修斯凱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場景中的鄉愁。

  ② 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③鄉思情結的內涵:

  (師評: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比較鑒賞

  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

  1再讀《采薇》,圍繞問題討論:

  (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允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讀去看。答錯了不批評。然后再分小組討論發言,進行交流匯總。)

  ① 這首詩共六章,你看分哪幾個層次?

  分三個層次:1-3章為一層,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4-5章為二層,直接寫戰爭。

  6章為三層,寫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據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

  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③從4-5章來看,你又發現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六)交流延伸

  1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2將你的詩先在小組交流、修訂后,再在全班交流。

  3課后搜集更多的表現鄉情的詩歌散文作品,將你最感動的一篇拿到班上與同學分享感受。

采薇教案范文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與這首詩相關的古詩詞常識。

  2、能大體把握詩意。

  3、能熟練誦讀這首詩,并且能流利背誦下來。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教學重難點:

  1、能熟讀成誦,大體把握詩意。

  2、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解《詩經》,引入課題。

  1、師:同學們,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的文化瑰寶中熠熠閃光。那么,你們知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么嗎?

  生:《詩經》。

  師:嗯,很棒!那么對于《詩經》,你們又了解多少呢?查過資料嗎?

  生答:

  師:好,老師這里有一道練習,一起來做做看。

  課件出示:《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305首,漢前稱《詩》或《詩三百》;漢時被尊儒家經典,乃稱《詩經》,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萇曾注釋,又稱《毛詩》。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2、師:《詩經》根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選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經典之作,可謂千古絕唱。那么我們今天就來做一回知音,聽一聽這首遙遠的絕響。

  師:先來分析課題,“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較難寫,伸出手寫一下,看這個“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師:偏旁?

  生:草字頭

  師:是跟什么有關?

  生:-----

  師:“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借指隱居生活。

  3、師:那么有學生會問了,題目是《采薇》,為何書中的詩句沒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為啊,我們課文中選錄的只是采薇的節選,其實整篇詩歌前面多次提到過采薇,寫了薇這種植物由發芽到長大再到長成的生長過程,暗示時間的流逝和戍邊的漫長。

  二、讀準詩歌,把握基調。

  1、同學們自由誦讀。

  2、個別讀,注意“薇、雨、霏”的讀音。(你也讀讀!你學學他讀讀)

  3、同學們再結合注解讀讀?指名個別讀!(問聽眾,你聽出了什么?——說一說詩表面意思。)

  4、師:老師這里還有一段話,相信你讀了會更有收獲。引入課外學習資料。(課件演示)〔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遠征戰士離開邊關,孤獨地行走在回鄉途中。道路崎嶇,又饑又渴。此刻,他遙望家鄉,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5、指名個別再讀。

  (鼓勵讀的動情者,借勢導:這段話中哪個詞讓你想到要這樣讀?)

  6、同學們,讀了這許多遍,你有沒有發現詩中這兩句有什么特點呀?(師板書兩組反義詞

  7、檢測問:“昔”指何時?“往”去何方?“我”指誰?“今”又指何時?“來”去何方?

  8、哪一句是這位遠征戰士的回憶?(課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1、誦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楊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師:(配樂《自然之聲》)同學們閉上眼睛,除了楊柳你還看到了什么?還聽到了什么?

  2、真美!此時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ǎ0)?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4、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小兒溪頭臥剝蓮蓬。而這位士兵呢?——征戰沙場!他愿意嗎?(課件:往否?)

  5、為什么?故園情難了!沙場血腥、殘酷!

  6、大丈夫仗劍遠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戰沙場嗎?出示課件。(周宣王執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動亂和遭遇大旱災,侵擾我國北方邊境。)

  師:什么叫“侵擾”?

  師:此時,往否——?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親朋好友、門前的那棵柳樹……)

  8、我想,此時此刻也就只有一詞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課件出示詩句)指導讀出味!

  10、其實,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說法,哪位同學能借用詩句來印證一下?

  (課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四、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就這樣,這個士兵帶著對家園的思念,帶著對親人的眷戀,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許是一年,或許是三五年,亦或許是“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征夫回來了!(課件出示后句詩,齊讀)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同學們隨便說一說。

  師:要是我吃飽喝足了,穿著暖和的皮大衣,這就是一幅美麗的雪景圖!

  3、課件播放“雨雪霏霏”聲效圖,同學們感受。

  師:聽著這風聲,雪聲,你心里怎樣?(打冷顫——好冷!)

  師:引導學生讀。

  師:(調侃)你現在餓嗎?渴嗎?

  師:你知道嗎?這位歸來的征夫卻——(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生齊讀: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4、你體會到了什么?(征夫冷,餓……)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凄慘、悲涼……)

  5、不應該呀!一位凱旋的戰士回歸故里怎能如此凄慘?如此悲涼?這樣一位戰士回鄉,照理說應該有些什么?

  6、可是掌聲、鮮花、親人的迎接……有嗎?卻只有——雨雪霏霏。(接讀)(課件出示:昔日_____沒了,只有——雨雪霏霏!)

  ◆師:昔日幸福的家園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恩愛的親人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裊裊的飲煙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楊柳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可以讓一組同學連成一個排比句,讀出傷悲)

  7、師:凱旋而歸的這位征夫呀,沒有了絲毫的喜悅;僥幸活下來的征夫呀,沒有了半點慶幸!為什么?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撫今追昔,仰天長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長嘆,誰又能聽得見呢?還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徹底絕望了,他的心猶如飛舞著的雪花一樣冰冷!猶如低沉著的山風一樣哀吟。

  生接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雨雪霏霏”不正是這位回鄉征人內心凄苦的真實寫照嗎?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一樣有誰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許也只有這“雨雪霏霏”知道了!(課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訴我哀!)師:這首詩短短的十六個字,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11、這首詩短短的十六個字,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12、師:好,原詩很長,我們今天學的只是節選,有興趣的同學把全篇找出來讀一讀。

  作業設計:讀讀《采薇》整首詩。

  板書設計:

  詩經采薇(節選)

  昔往楊柳依依——不舍

  戰爭之禍

  今來雨雪霏霏——悲涼

采薇教案范文 篇5

  學習目標:

  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背誦并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學習方法:

  頌讀法;討論法;文本研習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饑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布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采薇教案范文 篇6

  采  薇

  教學目標

  1.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本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并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鑒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本并就藝術手法進行鑒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本研習。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本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復閱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本、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

  背景知識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余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 《詩經》可分為《

  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1.閱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閱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復詠唱的效果,并為文本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2.對話和文本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你是如何理解鄉愁的 ?

  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鄉愁即家園之思

  ——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漂泊、遠游、戰爭。

  (2)文本研習的主要方向

  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現出鄉愁的?

  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系?

  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系?

  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說說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本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及文本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本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從時空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愁。

  ——《詩經》里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愁。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復,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并說說你的理解。

采薇教案范文 篇7

  《采薇》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4.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習步驟]

  一、了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學習《采薇》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及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賞析: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讀罷全詩,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三、布置作業:背誦最后一段。

采薇教案范文 篇8

  一、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2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3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過程與方法1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2探究學習,通過這兩首詩歌中的鄉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的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3鑒賞詩歌,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2在更廣闊的閱讀視野中,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二、教學重點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3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三、教學難點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四、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投影儀、講義五、課時安排1課時六、教學過程(一)課前預習布置學生獨立預習,完成學習過程評價表。項目敘述或回答歸納·整理1學習本板塊時,你有哪些字不會讀?積累了哪些詞語?2你了解哪些有關《詩經》和“荷馬史詩”的文學常識?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節嗎?4標畫出詩中體現“古典的鄉愁“的句子,寫出你自己的感受。思考·感悟1《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2《奧德賽》通過哪些描寫烘托了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發現·創新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2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評價:課前檢查與反饋:1字音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不來(lài)孔疚(jiù)靡盬(mígǔ)喧囂(xiāo)寰宇(huán)神裔(yì)肴饌(yáo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歸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fēi)載渴載饑(zài)整飭(chì)2字形靡(靡費)聘(聘請)霏(煙霏)遁(遁詞)睽(眾目睽睽)糜(糜爛)騁(馳騁)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裝)彌(彌漫)飭(整飭)徨(彷徨)戌(戊戌)戒(戒嚴)弭(消弭)傷(傷感)3解釋加點字靡室靡家(無)不遑啟居(空閑)載饑載渴(又)靡使歸聘(問候)歲亦陽止(農歷十月)憂心孔疚(很,非常)戎車既駕(已經)四牡業業(高大的樣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來(慰勞,勸勉)彼爾維何(花盛的樣子)維棠之華(同“花”)彼路斯何(同“輅”,大車)歲亦莫止(同“暮”,年底)4文學常識填空①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共收入詩歌篇,又稱“詩三百”,分為、三部分。即國風,就是各國土樂;是周朝王畿之樂;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這本詩集的主要表現手法有、三種。②相傳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為(國籍)盲詩人(人名)所作。5翻譯下列句子①我心傷悲,莫知我哀:②我戍未定,靡使歸聘:③憂心孔疚,我行不來: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6默寫填空,。,。,。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二)新課導入(從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這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為什么?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三)整體感悟1自主學習《采薇》。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2全班交流,師生評點。①誦讀(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并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有條件的可利用多媒體錄音作示范,供學生比較學習)②翻譯(學生翻譯,盡量由學生補充、訂正,教師適時加以啟發、指點。)(鼓勵學生課前翻譯全詩。)③了解作品主旨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答: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問: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答:“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④當堂成誦3、自主學習《奧德賽》。整體感知節選部分的結構、內容以及表現手法。①結構分為五個小節:一、思鄉之苦,遵旨放行;二、奧德修斯的疑慮;三、神女證實;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五、返鄉的堅定決心。②內容節選部分表現了奧德修斯的思鄉的愁苦和返鄉的堅定決心。③表現手法問:《奧德賽》通過哪些描寫烘托了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答:通過場景、動作、對話的描寫來烘托表現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四)合作探究比較這兩首詩歌中的鄉情,探討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1分組討論:前后座四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先讓學生找出兩首詩歌中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聯系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揣摩鄉思情結的內涵。)2全班交流: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匯總補充修正。①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采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奧德賽》寫的是將領奧德修斯凱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場景中的鄉愁。②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③鄉思情結的內涵:(師評: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五)比較鑒賞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1再讀《采薇》,圍繞問題討論:(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允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讀去看。答錯了不批評。然后再分小組討論發言,進行交流匯總。)①這首詩共六章,你看分哪幾個層次?分三個層次:1-3章為一層,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4-5章為二層,直接寫戰爭。6章為三層,寫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②前三章,據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③從4-5章來看,你又發現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六)交流延伸1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2將你的詩先在小組交流、修訂后,再在全班交流。3課后搜集更多的表現鄉情的詩歌散文作品,將你最感動的一篇拿到班上與同學分享感受。

采薇教案范文(精選8篇) 相關內容:
  • 《采 薇》教案(精選5篇)

    學習目標: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3、背誦并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 《采薇》教案1

    《采薇》教案[學習目標]: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4.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 《采薇》教案2

    學習目標: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3、背誦并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 《采薇》教案3

    一、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2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 《采薇》課后作業(精選15篇)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小編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采薇》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采 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氓》和《采薇》導學(精選12篇)

    一、思考領悟 《詩經》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成為“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寫實手法。按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反映生活中帶本質性的社會問題,使詩歌創作成為一幅幅社會生活的圖畫。《氓》,偏重敘事;《采薇》,偏重抒情。...

  • 《采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大目標: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具體的目標:1、結合課文注釋并參考工具書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 《采薇》的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學習目標]:1.了解《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3.《采薇》是如何體現《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4.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 《采薇》閱讀答案(精選17篇)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小編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采薇》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采 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采薇》古詩文閱讀答案(精選17篇)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下面是采薇閱讀答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采薇》(精選16篇)

    采 薇[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古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體現著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與民族的智慧,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習中華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 《氓》和《采薇》導學(通用13篇)

    一、思考領悟 《詩經》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成為“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寫實手法。按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反映生活中帶本質性的社會問題,使詩歌創作成為一幅幅社會生活的圖畫。《氓》,偏重敘事;《采薇》,偏重抒情。...

  • 《采薇》古詩文閱讀答案(精選12篇)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下面是采薇閱讀答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采薇》古詩文閱讀答案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下面是采薇閱讀答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采薇》閱讀答案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小編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采薇》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采 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孙吴县| 望江县| 玛沁县| 洪湖市| 阳江市| 界首市| 始兴县| 古蔺县| 合山市| 永靖县| 永和县| 理塘县| 万全县| 汤原县| 海阳市| 张家界市| 乐都县| 故城县| 平陆县| 永康市| 丰城市| 尉氏县| 云梦县| 翼城县| 湟中县| 麻城市| 虹口区| 嘉荫县| 庐江县| 温泉县| 麦盖提县| 阿勒泰市| 米泉市| 公安县| 孝义市| 大渡口区| 金阳县| 神农架林区| 星子县| 泗洪县| 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