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班數學公開課教案范文(精選2篇)
幼小銜接班數學公開課教案范文 篇1
教學內容:
1~5的分解與組成
教學目標:
1、讓幼兒感知數字的組成和分解,了解數與數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
2、能學會1~5的多種分法。
3、培養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并能從其中得到快樂
教學重難點:
能通過觀察、分析一個數多種分法,掌握1~5的組成
教學過程:
師:小朋友們,喜歡笑臉嗎?看看老師手中有好多笑臉,咱們一塊用笑臉玩個游戲好不好?
生:好
師:首先,老師先拿出2個來,我找一個小朋友把這兩個笑臉分別放到兩個碟子上。
學生放笑臉
師:瞧,這位小朋友把笑臉分開了,分成了兩份,每一份有一個笑臉,也就是說,2分成了1和1,(幻燈片演示)
師:我再找一個同學將這兩個碟子里的笑臉放到一塊兒。
學生放笑臉
師:他把紅色碟子里的一個笑臉和藍色碟子的一個笑臉放在一塊,就變成了2個笑臉,也就是說,1和1組成了2(幻燈片演示)
學生動手寫一寫,練一練
做游戲,老師手里拿著三個笑臉(兩手都有),展示一只手,另一只手里多少笑臉讓小朋友們去猜。從中體會3的分解。老師再將自己兩手中的笑臉都放在黑板上,同上引導小朋友們去理解3的組成。(幻燈片演示)
學生動手寫一寫,練一練
師:2和3會分解了,小朋友們會不會分解4呢?在按照前面的方法將4個笑臉放到2個碟子里面。(連續找三個小朋友)
學生嘗試的放,老師對每一種方法進行解釋。幻燈片展示。
再讓三個小朋友將分好的笑臉分別放在一起,幻燈片展示
學生動手練一練
師:接下來,我們要將老師手中的五個笑臉分發到兩個盤子里面,那個小朋友自告奮勇,主動來發一發。
學生發(四種方法)
老師如上強調5的分解與組成。
小結:
數與數之間都是有邏輯關系的。1~5可以分解,也可以由其他數組成。
幼小銜接班數學公開課教案范文 篇2
教學目標
1.能夠觀察發現物體的排序規律,體驗遞增、遞減的規律。
2.嘗試用有規律的方法進行排序,體驗規律排序的樂趣。
3.回歸生活,體驗有規律排序在生活中的運用,增強幼兒的審美情趣。
教學準備
ppt課件、幼兒操作材料。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幼兒探索發現物體有規律的排序,體驗排序的樂趣。
難點:用遞增、遞減的規律進行排序。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發幼兒探索物體的排序規律。
(1)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察彩旗、燈籠、地板格的排序規律,把不完整的規律補充完整。
師:我們一起為新家掛上漂亮的彩旗,請問彩旗都有什么顏色?按照這個規律,最后一面旗是什么顏色?
(2)讓幼兒通過操作材料,合作運用不同的規律進行排序。
師:小朋友們開始動手操作,一起布置新家。
2.進一步找尋規律,體驗遞增、遞減的排序規律。
(1)請幼兒觀察玩具櫥中積木的遞增遞減排列順序。
師:玩具櫥的第四層是積木,觀看排序。
總結:這是按照遞增的規律排序的。
(2)玩遞增遞減排序的游戲。
3.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發現規律。
師:有規律排序在大自然中、生活中到處可見,應用非常的廣泛,比如,大自然中的動物——斑馬,生活中斑馬線、床單、雨傘、地板,一年四季的輪回,就連鑼鼓的聲音都可以是有規律的。
4.活動結束,跟老師去探索大自然中、生活中的排序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