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拐小班安全教案(精選3篇)
防拐小班安全教案 篇1
活動目標(biāo)
1.明白不能輕信陌生人的話,不跟陌生人走。
2.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處的方法。
活動準(zhǔn)備
1.有關(guān)的圖片四張。
2.請一位幼兒不認識的阿溢演陌生人,并設(shè)置表演情境。
3.玩具、果凍、巧克力。
活動過程
一、故事《沙沙和陌生人》
1.講述故事《沙沙和陌生人》:變色龍沙沙自在院子里玩,這時一個陌生人問他公園怎樣走,沙沙有禮貌地告訴了他該怎樣走,陌生人十分感謝沙沙。回到家里,沙沙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說:“沙沙,你做得對!但是還有一些事情你要多加注意。”沙沙連忙問媽媽:“還有什么事情就應(yīng)注意的呢”
2.群眾討論:(1)媽媽為什么說沙沙做得對(2)我們來猜猜媽媽還對沙沙說了哪些就應(yīng)注意的事情
3.出示圖片:
圖一:陌生人要你跟他出去玩時,你不能跟他一齊去。
圖二:陌生人給你禮物或好吃的東西時,你不能要。
圖三:陌生人要去你家時,你不能帶路。
圖四:陌生人硬拉你跟他走時,你要抗,聲呼救。
二、情境練習(xí)情境一:一個陌生的叔叔對一位小朋友說:“小朋友你真可愛.我請你吃果凍。”之后又拿出玩具給他玩。
群眾討論:能不能理解陌生人的禮物,就應(yīng)怎樣對他說。
情境二:一個陌生的阿姨敲門進入教室,對某幼兒說:“我是你媽媽的好朋友,她這天沒有空來接你。讓我送你回家,跟我走吧。”
教師提醒:
(1)你認識她嗎
(2)如果你不認識她.能不能輕信她的話
(3)那你就應(yīng)怎樣對這位阿姨說
防拐小班安全教案 篇2
活動目標(biāo):
1、引導(dǎo)幼兒認識頭部的外部形態(tài),知道五官的名稱和功能。
2、培養(yǎng)初步的自我保護能力,知道不把異物放在嘴、鼻、耳中。
3、激發(fā)參與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zhǔn)備:
操作卡三張、香水、鈴鼓。
活動過程:
一:游戲:《指五官》。認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1、用游戲的形式請幼兒指一指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師:今天呀徐老師想和小朋友玩?zhèn)"指五官"的游戲,老師說什么,小朋友就指什么。準(zhǔn)備好了嗎?(鼻子、耳朵……)現(xiàn)在老師的速度要加快了,看看誰指的又快又準(zhǔn)確。小耳朵豎起來,聽仔細了(眼睛、嘴巴……)小朋友真是聰明,難不倒你們,這樣吧,我們交換一下,你們說,老師來指,好不好?(鼻子、嘴巴……)
二、通過操作活動,了解五官的功能。
1、用五官了解桌子上有那些東西。
師:小二班的小朋友真不錯,徐老師在桌子上準(zhǔn)備了一些東西,請小朋友看一看,玩一玩,然后舉手告訴老師:桌子上有什么?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幼兒操作后,提問:桌子上有什么?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教師小結(jié):我們的眼睛、鼻子、耳朵本領(lǐng)真,眼睛能看到了籃子里有很多的東西,鼻子能聞出了毛巾、清新劑是香的,耳朵能聽出了八寶粥瓶子里有東西,小球能夠發(fā)出聲音來。那么我們的嘴巴有什么用呀?(可以吃東西、講話),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本領(lǐng)真,它們各有各的本領(lǐng)。
三、觀察操作卡,知道要保護自己的五官。
師:徐老師還給小朋友帶來的一張好看的圖片,你們想不想看。(想)出示操作卡一;提問:圖片上有誰?他們在干什么?他為什么肚子痛?(師:對了,這個小朋友因為吃了不干凈的東西,所以肚子痛了。)
師:老師這里還有二張好看的圖片呢?你們想不想看?(想)那先閉上你們的小眼睛等老師數(shù)到三再睜開來。出示操作卡二、三;師提問:他們在干什么?醫(yī)生為什么要小朋友看耳朵和鼻子?(因為他把東西塞到了耳朵和鼻子里,結(jié)果怎么樣?結(jié)果只能上醫(yī)院去找醫(yī)生忙拿出來了。)我們小朋友可不能學(xué)他們,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五官,不能吃那些不干凈的東西,不能把東西塞到鼻子和耳朵里。我們的眼睛呢?你們知道不知道應(yīng)該怎樣來保護它呢?(不能用臟東西揉眼睛,不能看很長時間的電視,還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四、音樂游戲《我的好朋友》。
師: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玩一個"我的好朋友"的游戲,請小朋友找個空一點的地方,和好朋友一起玩游戲吧!
活動延伸:
粘貼五官。
防拐小班安全教案 篇3
活動目標(biāo)
1.知道不能輕信陌生人的話,不能跟陌生人走。
2.培養(yǎng)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活動準(zhǔn)備
1.請兩位幼兒不認識的阿溢演陌生人,并設(shè)置好情境。
2.巧克力、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1.講故事《小猴子和陌生人》
故事意:一天,小猴子和媽媽去公園玩,小猴子特別高興,一個陌生人走到它面前,說帶它去買火車俠,小猴子就跟著陌生人走了。結(jié)果陌生人把小猴子帶到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小猴子再也回不了家了,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2.組織幼兒討論
(1)小猴子跟誰走了?(2)什么是陌生人?(3)它怎么會跟陌生人走的呢?(4)結(jié)果怎樣了?(5)小朋友能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話?(6)為什么不能輕易相信陌生人的話?
小結(jié):陌生人里有一些是壞人,壞人會用好吃的食物、有趣的玩具,或者說好聽的話騙小孩,把小孩拐走,使小孩再也不能回自己的家。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陌生人的話,更不能跟陌生人走。
3.情境練習(xí):學(xué)習(xí)一些應(yīng)對陌生人的方法
情境一:一個陌生的阿姨敲門進來,對某某幼兒說:“我是你媽媽的朋友,她今天沒有空來接你了,讓我來接你回家,你跟我走吧……”
教師提示:
(1)你認不認識她?
(2)如果你不認識她,能不能相信她的話?
(3)小朋友都來想一想:應(yīng)該對這位陌生人說什么?(讓幼兒練習(xí))
情境二:表演“不上陌生人的當(dāng)”。
教師提示:陌生人給你的東西能不能吃?為什么不能吃?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禮物?為什么不能?陌生人說帶你去好玩的地方能不能去?
4.活動結(jié)束。提醒幼兒在外不要離開集體或單活動,遇到陌生人時,不能輕信他們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