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語文教案(通用16篇)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會認“客、何、贈、汪、舟、欲、踏、潭”8個生字,重點讀準“贈”的后鼻音及平舌音,會寫“舟、乘、音、客、何、汪”6個生字。重點指導“舟、乘、客”的寫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教學重點:
同教學目標1、2
教學難點: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兩課時
先學要求:
1、自學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辦法解決(如查字典、問大人、聯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
2、正確流利朗讀古詩,不明白的地方多讀幾遍或做上記號。
3、查找有關詩人和古詩的文字資料或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據題質疑
1、復習導入。
同學們,咱們來玩個對古詩的游戲,背誦《詠柳》。(老師背上句,學生接下句。)
2、介紹背景。(出示課件)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老爺爺,他的名字叫賀知章,這位老爺爺啊活了85歲,相傳在他十歲的時候,就和父親離開了家鄉去求學,離開家鄉后,和父親兩人生活十分艱苦,有的時候吃不上一口飯,有的時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賀知章克服困難堅持讀書,因此他的書讀得非常好。他和愛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兩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詩,相處得十分融洽。八十三歲那年,賀知章邁著蹣跚的步子,回到了家鄉。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們時的情景會是怎樣的?
3、揭示題目: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回鄉偶書》。(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解釋題目:
通過預習,知道題目的意思嗎?(指導理解“偶”“書”各是什么意思?)
二、學習生字
1、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或者你讀懂了什么?
2、請學生讀古詩,其他同學當小老師評價、正音。
3、檢查生字:生字寶寶從古詩中走出來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師生糾正。
開火車讀,齊讀生字新詞。
交流怎樣記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訴大家什么。
三、學習古詩
1、生字寶寶夸大家學得好,想請大家再來讀讀古詩,該怎樣讀?
2、指名讀詩――范讀(出示課件),生畫節奏――男女生交換讀(女生讀,男生評,然后交換)――
分組比賽讀詩――齊讀古詩
3、交流
你發現了什么?或者你讀懂了什么?
引導學生邊觀察插圖邊說出每句詩的大意。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意思?賀知章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鄉。
“鄉音無改鬢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問嗎?
小朋友們,賀知章在回到家鄉時頭發都白了,可見模樣發生了改變,可是什么沒有改變呢?(鄉音)
引導理解鄉音:
、傩∨笥,咱們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講的話一樣嗎?
、诶蠋熃o大家一句話,天氣變冷了,我們要多穿點衣服。請你們用自己家鄉的話來說說。理解“鄉音“一詞。
詩句的意思:賀知章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鄉。這時,他的家鄉話沒有改變,但是頭發白了,模樣變老了。
有感情的朗讀這兩行詩:詩人50多年沒有回家鄉,現在回來了,還是衣錦還鄉,見到了家鄉的許多變化,心中百感交集,請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三四句:
賀知章牽著馬兒回到家鄉來到村口時的情景是怎樣的?
誰來說說后面兩句的意思?
孩子們看見賀知章卻都不認識,于是笑著問賀知章:“老爺爺,您是從哪兒來的?”是呀,為什么幾十年后作者還回到家鄉來?
。ò鍟荷傩 ⒗洗罂停亢蝸?想家鄉。
你能想像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嗎?(無奈、憂傷)
4、小結: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就帶著對家鄉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5、總結學法: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生試講,師概括:抓住重點字詞,聯系上下文或觀察插圖,理解詩意。)
四、挖掘課程,欣賞佳作
同學們,賀知章回到故鄉后,面對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才我們學習的是第一首,現在請同學習們欣賞第二首,一起與作者體會回到家鄉的那種感受。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生朗讀,師講大意。
五、示范指導,培養習慣
1、指導書寫生字
重點指導“舟”的筆順;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開,“乘”的筆順,“客”的寶蓋頭兒不要寫得太寬。
“音”的第二橫應當寫長一些。
“何”字右邊的“可”字是,橫要長些,豎鉤的起筆處不要寫在橫的末端。
2、出示課件中的生字書寫順序,師邊講解。
3、學生試寫(每個生字各寫2個),師巡視,生寫后互檢。
六、板書設計
回鄉偶書
少小老大
客?
何來?
想家鄉!
《古詩兩首》之《贈汪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根據注釋自學、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收集描寫送別的古詩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新課:
1、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贈汪倫》,出示古詩:
贈汪倫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3、通過預習,你知道“贈”是什么意思嗎?誰送給誰?指導書寫“汪”
4、介紹:
這首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寫的,“贈”是“送給”的意思。汪倫,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涇縣人,詩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涇縣西南的一處名勝,在李白游桃花潭時,當地人汪倫常用美酒款待他;臨別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這首詩留別。這是一首送別詩。
二、學習古詩
1、就讓我們再來讀讀詩句,體會他們之間的深厚感情。
2、指名讀,分組讀,全班讀。
3、自由讀,思考: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了他們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內容指導:
、佟坝笔裁匆馑?
、凇疤じ琛笔裁匆馑迹肯胂笸魝愄じ璧母柙~會是些什么。
、蹚摹昂雎劇斌w會到了什么?
、苷l能有感情地把這兩行詩讀出來,表現出他們之間的情誼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內容指導:
①從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兩人感情深厚?
。ㄉ钋С、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體會的?
(“深千尺”:說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倫送“我”的情深作比較,讓我們感覺到水深不及情深。
、谡l能用“即使……也”這個關聯詞把他們之間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交流。
、鄹星槔首x。
④出示背景圖,想象情景,進行表演。
相聚須盡歡,分別不憂傷。此時此刻,李白與汪倫站在岸邊,彼此話別。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你們來想一想,演一演。
、萏げ阶x詩或唱詩。
4、小結:這首詩是以歌聲來送別朋友,其實古時候還有許多詩,我們看一下,古人還會以什么來送別朋友?
三、朗讀古詩:
1、課件以下兩首詩,引導學生自讀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來送別朋友的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維
故人西辭黃鶴樓,渭城朝雨浥輕塵,
煙花三月下揚州?蜕崆嗲嗔。
孤帆遠影碧空盡,勸君更盡一杯酒,
惟見長江天際流。西出陽關無故人。
2、朗讀、小結: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地點,不一樣的人物,不一樣的詩句,無論以什么送別,心底流淌著的卻是同樣一份美好的情感,這些可以概括為以“真心”送別。
四、課外練習:
收集送別詩,舉行一次吟詩會。
五、板書設計:
贈汪倫
李白深情厚誼汪倫
踏歌聲
以歌聲
酒送別
心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詩中的2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通過品讀詩句了解詞句的含義,體會詩人思念故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偶、鬢、衰、客、”等字的意思,會寫“鬢、衰”兩個字,理解詩句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讀這首詩。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感慨萬千的真實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鄉”請給這個字組詞!肮枢l”“家鄉”“鄉親”“鄉情”“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還有一句話說,樹高千尺,葉落歸根。中國人都有一種思鄉的情結。有一位詩人,他三十六歲離開家鄉,八十六歲才回到闊別己久的家鄉,寫下了一首詩《回鄉偶書》。板書課題
1、簡介作者
2、重點書寫:偶師板書偶,邊釋字形,學生跟著書空右半邊;讀“偶”。
3、理解題意:偶,偶然的意思,偶書呢,偶然間寫下的詩。
偶然間寫下的詩常常是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時的感受,詩人賀知章回家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們就要來細細地讀一讀他寫的這首詩。
二、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1、范讀,聽清生字的讀音,聽清停頓。
2、自由讀:(1)讀準生字的字音,有節奏地讀通詩句。
(2)借助詞語手冊理解新詞語的意思,想想每句詩大概講了什么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劃上橫線準備提問。
三、再讀古詩品味詩情
1、誰能說說作者回鄉看到什么,聽到什么了?重點理解“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旁白:是啊,又高興,又傷心,這時候的賀知章老爺爺看著家鄉的變化,聽著家鄉話真是悲喜交加啊。板書:悲喜交加
2、還有兩句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呢?
師問: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見了一個八十多歲的不認識的老爺爺來了,你會怎么問啊?
師答:是啊,離開家鄉的日子實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們都把我當作遠來的客人啦。這是賀知章老爺爺深深的嘆息啊,能帶著這種心情讀一讀嗎?
3、你從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句體會出作者什么的感情來了?
賀知章到底是不是客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討論。
重點理解“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你想帶著怎樣的心情來讀這首詩呢
師引讀:因為五十多年沒有回到故鄉了,是多么的激動和興奮啊。帶著喜悅的心情讀詩。
離開的時候還是小孩子,而回來的時候已經頭發都白了,很傷感。帶著傷感的心情讀。
是啊,又高興,又傷心,這時候的賀知章老爺爺看著家鄉的變化,聽著家鄉話真是悲喜交加啊。板書:悲喜交加。帶著這咱復雜的感慨萬千的情感讀詩。
4、指名朗讀整首詩,師生共同點評,評議要點:你覺得他讀出了詩人的什么感情。
5、齊讀,背誦。
四、拓展:讀賀知章的另一首《回鄉偶書》。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3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上冊。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讀題目。讀準“偶”字,問:我們在哪里見過?
2.讀作者名,背《詠柳》。
3.朗讀整首詩。(重點夯實詩句“鄉音無改鬢毛衰”。指導讀好“鬢” “衰”,了解“鬢毛”的意思)
【評析】聯系熟悉的詞語復現,能強化生字的讀音,加深“字不離詞”的印象;以學生已學過的詩加深對詩人和詩作的認同,增加親和力;這首詩大部分學生已經有基礎,甚至耳熟能詳,因此正音的重點就落到難讀的第二句上,避免平均用力,凸顯難點。
二、扎實識字,端正書寫
1.過渡:一首詩會讀了,并不等于所有的字都認識了,有的字可能換一個地方就不熟悉了,敢不敢迎接挑戰?
2.出示生字詞語,以多種方法認讀。
3.指導寫字。重點指導“客”字。
【評析】識字、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不容忽視。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為了流程的方便,往往會將識字、寫字環節后置,如果課堂時間把握不好,寫字容易成為“家庭作業”,得不到教師的具體指導和師生的評價交流。為了扎實有效地識字、寫字,將這一環節安排在課中,并在字形的指導上有所側重,不面面俱到。
三、猜測年齡,理解詩意
1.過渡:生字會認、會寫,讓我們把它送回詩句,再正確、流利地讀一讀?(讀全詩)
2.猜詩人年齡。小朋友能把詩讀得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真不簡單。現在請你猜一猜,詩人賀知章寫這首詩的時候,大概是多少歲?(學生猜測年齡)
3.引導:猜要有根據。賀知章到底多少歲,黑板上哪個年齡最正確呢?請小組內互相合作,用心讀一讀課文,不要放過一個字、一個標點、一幅畫面,找到一個理由就做上一個記號,試試看,看你能找出幾處依據。(學生自學、小組內互學)
4.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發言以感情朗讀來展現)
“老大”說明年紀很大;“鄉音無改”說明他家鄉口音沒有改變。即使離開了家鄉,仍然很想念家鄉,忘不掉,也說明他離開家鄉很多年啦;“鬢毛衰”指兩鬢的頭發已經稀稀疏疏,有的都變白了。(看插圖:背都有點駝)說明人已經明顯老了;“不相識”就是“不認識”。兒童見面了都不認識,也說明他離開家鄉已經很久了。
5.解謎:通過大家的發言、討論,我們知道,賀知章的年紀應該很大了,詩人到底多少歲呢?(補充資料:賀知章30多歲離開家鄉去做官,直到85歲才告老還鄉)
6.評比。誰猜得最準?(請得勝者吟誦課文)
【評析】猜年齡,是理解詩句的一個突破點,也是一個轉折點,將學生從靜態的寫字中激活,課堂好玩了,學生就投入了。不過,“猜年齡”也容易造成信馬由韁,為猜而猜的現象,考慮到教學效率,板書時寫出年齡的區間,注意收放度的把握。激活思維后,讓學生獨自品讀詩句,觀察插圖,就是理解詩句、展示推理的過程。當學生有了交流的欲望,再進行同桌或小組合作,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處于憤悱狀態的`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推敲詩句的字里行間,都能品味到這是一位長者寫的詩。如果學生通過“少小”“兒童”誤以為賀知章是個孩子,可以引發爭論,體現言語的沖突和智慧,促進對詩句的理解和領會。這樣的猜測和揭底,讓課堂充滿了趣味,充滿了挑戰,語文課堂仿佛成了一部“開心辭典”。
7.口語交際:“笑問客從何處來!雹湃绻悻F在就是這個孩子,遇到這么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你會怎么問。浚ㄉ鷨枺迫绻闶窃娙,你會說什么?
【評析】這里的口語交際,一是明確“笑問”,二是活化詩句,讓詩句讀起來更可親、更可感、更有味。
四、了解詩人,拓展補充
1.過渡:一別就是五十多年,離開家鄉的時候是年青人,回來已經“鬢毛衰”。這五十多年里,也許無數次夢回家鄉,無數次凝神遠望?墒,詩人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象說話)
2.指導背誦:年紀大了,終于回到了家鄉,你猜,作者會是什么心情?(激動、難過、高興,百感交集)你能帶著自己領悟到的心情背一背嗎?
3.省略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2個字,會寫三個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
2、過程與方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學古詩,在讀、想、演中理解詩的意思及所表達的情感。
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熱愛家鄉。
重點難點: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學古詩,在讀、想、演中理解詩的意思及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背詩導入
1、同學們,你們會背哪些詩了呢?
2、課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見》、《詠柳》詩歌的圖片。
師:今天陳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幾幅圖,你能用學過的或自己積累的詩句來描繪看到的景象嗎?
3、師:小朋友們看,幾句簡單的詩句就可以描繪出我們看到的景象,這就是詩歌的神奇之處。那你們知道詠柳的作者是誰嗎?(生:賀知章)
5、師:小朋友們真聰明,今天我們來學習由賀知章寫的另一首詩歌,題目叫—《回鄉偶書》(課件出示課題,生齊讀課題)
二、學法指導
學習一首古詩,我們要過四關,這四關分別是:我會認、我會解、我會讀、我會想。同學們,你們能和老師一起順利過關嗎?
三、第一關:我會認
師:請小朋友們打開課本翻到115頁,自由地大聲地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圈出來,然后去找一找樹葉。
師:老師發現你們讀得可認真了,接下來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比比誰的字音讀得準。
師:好了是嗎?那陳老師要來考考你們了,看你們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讀準了。(課件出示帶拼音的生字)誰愿意來試試?(2個)下面我請一位小老師來帶領大家讀,誰行?(1個)我們一起來準確地讀一讀。
四、第二關:我會解
1、解題:你會擴詞嗎?我們來擴詞!
回:回家回來回到鄉:家鄉故鄉鄉土
偶:偶然偶爾偶遇書:讀書書寫書信
連起來就是:回到家鄉偶爾寫下這首詩。
2、第一句:離:離開回:回來
整句句意:年輕時離開家鄉,年紀大了才回來!
第二句:音:聲音口音改:改變
整句詩意:我的口音沒有改變,但是兩鬢的頭發已經斑白了!
第三句:識:認識
村里的兒童已經不認識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何:哪里
笑著問我是從哪兒來的。
五、第三關:我會讀
指導讀好升降調、重音、長音
六、第四關:我會想
師:請再讀讀這句詩,對這個“客”字你還有什么疑問嗎?(“客”是誰?賀知章!翱汀睆哪睦飦?板書“何來”“客”來做什么?)
師:小朋友們真會動腦筋,提了不少好問題。老師也來問你們一個問題:詩句里的“客”也就是賀知章是指從外地來這里做客的客人的嗎?(板書“客?”)請你們仔細地讀讀詩歌,也可以觀察一下插圖,找找答案吧。(生自讀詩歌,觀察插圖。)
師:心中有答案了嗎?誰來說說看?(生交流:賀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從詩歌的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生:他從小離開了家鄉,到老了才回來。)(少小、老大變紅)(生:鄉音無改……)
師:賀知章爺爺三十六歲離開家鄉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歲才回到家鄉,整整五十年哪!他時時刻刻都在想念家鄉的親人,盼望著可以早日回家鄉看看,
每當他看見天上的明月圓了,他會默默的吟誦起李白的靜夜思——(生齊誦)
每當遇見故鄉的故人時,他想問問家里的近況,可最終,他只是像王維一樣,問了問窗前的寒梅——(生齊誦王維的《雜詩》)
現在終于盼到這一天了,
當他走在回鄉的路上時,他說——少小離家老大回
當他從鏡湖看見自己斑白的兩鬢時,他說——鄉音無改鬢毛衰
當他看見村里的孩童時,他說——兒童相見不相識
當孩子們把他當做客人時,他說——笑問客從何處來?
七、拓展訓練
師:其實,賀知章回到家鄉后,面對熟悉的情景,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才我們學的是第一首,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第二首,相信你們會有新的感受。指名讀——齊讀
。ǔ鍪驹姼瑁弘x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配樂朗誦)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5
目標:
1、認識“偶、鬢、衰、客、何”等5個生字,會寫“客、何”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詩文,體會詩人感慨萬千的真實情感。
3、在讀詩、悟詩的過程中,體會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濃濃愛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詩題。
1、談話導入:我們班的某某某離開家來富陽讀書,離開爸爸媽媽,你想家嗎?趁機引入試題:他離開家幾天就開始想家了。那么一個人離開家鄉幾十年后回到久別的家鄉,心中一定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回鄉偶書》,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首詩,板書:《回鄉偶書》。
2、學生齊讀。
3、出示頭像,介紹詩人。
賀知章不但是個大詩人,而且還是個大學問家。
二、自主讀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通詩,讀準字音,不會讀的字多讀幾遍。
2、認讀生字,糾正字音。
、俪鍪驹~語:偶然、鬢毛、衰老、客人、何處來、鄉音
、诮忉專骸八ダ稀保苡眠@個詞來形容我嗎?那形容怎樣的人,比較合適?)
、劢忉尅昂翁巵怼保〒Q種說法:哪里來、什么地方來。)
、芙忉尅棒W毛”(圖片幫助理解)
3、開火車讀詞語。
4、分小組朗讀詩。
二、交流學習,感悟詩情。
1、學習第一、二行詩。
①自由讀,說說大概的意思。
②圖片出示(年輕和年老):有哪些變化呀?(家鄉的變化)
、奂亦l的變化很大,詩人的樣子也發生很多變化,可是唯一不變的是什么?(鄉音)解釋:家鄉話。
④為什么沒有變?(說明詩人熱愛家鄉、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萦懈星榈睦首x這兩行詩:詩人50多年沒有回家鄉,現在回來了,還是衣錦還鄉,見到了家鄉的許多變化,心中百感交集,請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學習第三、四行詩。
過渡:詩人沒有忘記故鄉,而故鄉還認得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嗎?
、僮杂勺x,你能說說大意嗎?
、谘菀谎。
③有感情的讀。
三、配樂吟誦,升華詩情。
1、配樂詩朗誦。(師范讀)
2、學生學習吟誦。
3、那么怎樣讀好詩呢?老師這里提供大家一個方法。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4、學生自由朗讀。
5、指名朗讀。
6、同桌朗讀。(配樂)
四、閱讀續篇,深化感情。
1、出示《回鄉偶書》之二
2、學生自由朗讀
3、集體朗讀
五、快樂寫字時間。
1、學習“客”的書寫。
2、學習“何”的書寫。
反思:
今天是家長開放日,6點45分我就來到學校。8點20分活動開始了,家長們陸續來了,每個人都很安靜地關注著自己的孩子。孩子們各個坐得筆挺,聲音也非常洪亮,也許歸功于家長的到來,可也說明我的孩子們懂事了。今天的感動真不少。
課堂讓我感動
師:同學們能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著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演一演嗎?
學生二人小組討論、表演。
師:哪一組來試一試。
徐磊、盛琦兩人表演如下:徐磊扮賀知章,學著老人的樣子(手摸著胡子,很有禮貌地詢問)走過來。兒童問:“您從哪兒來?”
“賀知章”說:“我從北京來。”兒童問:“你是哪里人?”“賀知章”答:“我是這里人。我很小就離開家了。現在回來了!眱和f:“那我帶你去你家!薄
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品質之一,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古詩精練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從學生想象
“賀知章”與兒童的對話,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把古詩的意境形象地表達出來了。新課標中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痹诮虒W中我創造機會讓學生去想象,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在這個廣闊的空間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家長讓我感動
很多家長都是在上班,可是還抽出時間來參加,真讓人感動。家長真摯的建議讓我如沐浴春風,家長的表揚讓我眉開眼笑,家長的善解人意讓我感到欣慰無比。
真的這次活動我覺得搞得很成功,我想家長和我的距離更近了。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6
一,導入:1.你們讓我等得花都謝了。路上發生了什么?
生:塞車。
生:紅燈多。
2.師自我介紹。
3.師用廣州話和上海話介紹自己,請生模仿。師生互猜方言。
4.師總結:鄉音無法猜,因為我不是你們的——
生:老師,老鄉。
【隨機應變,口語交際具有實效】
二.(課件)
靜夜思
唐李白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1,請生讀題目。6秒種。
生讀。
師:哪個字你想突出?
生:思
師:為什么?那是怎樣的感受?(思念家鄉)。
2,能否用3個字把思念讀出來?生讀:思-------.(拉長了
3,師:把靜靜的感覺融入到深深的思念之中(生讀)
4,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情融進去,齊讀(靜夜思)
5,閉眼睛讀。
6,指名讀全詩。生鼓掌。師:鼓掌說明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看到別人的精彩,應該鼓掌。
7,為什么鼓掌?因為讀出了美。
三,板書:平,仄
1.古人讀詩按平仄規律讀。
2,講解:平:一,二,氣聲延長:三.四一讀就短.
3,課件展示出詩的平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4,(1)請生讀“床前”,注意“平聲”
。2)讀“明月”
。3)讀“光”。拖長(平聲再長)
(4)請生看老師的手勢,讀“明月光”,
師評:小眼里閃著智慧的光。
5,請生看手勢齊讀全詩。師:短短的十分鐘學會了古人的讀書法。
6,請生閉眼,配樂齊讀全詩。
四,悟
1,李白在窗前思念自己的故鄉的什么?
2,古人“說月是故鄉明”,故鄉的明月是值得思念的,還會思念故鄉的什么?
生:故鄉的感情,故鄉的親人
3,為何思念家鄉的親人?
生:
師:有一首詩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織,意恐遲遲歸。”
4,還會思念誰?為什么?生:童年的朋友。因為和自己度過了美好的童年。
5,所以每當明月升起時,李白就會吟誦——-生齊讀全詩。
五
1,千年前有位詩人賀之章離開家鄉56年。56年后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請生自由讀:
(課件)
回鄉偶書
賀之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2,三個字難讀。
。1)衰,讀“cui”,解“鬢毛衰”,因為他老了。
【謝謝你提示了我們這個字的讀音,很多人都容易讀錯這個字,不讀衰,而是讀cui】
。2)識,讀shi,是第四聲,強調平——-長,仄———短。
3,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同桌互讀,互聽。
4,指名讀
【敢讀嗎?男子漢不敢讀。你來】
5,只有用腦讀了的人才能有說超越。指名讀。
【對于學生“回”字拉長音,教師幽默地說,別回得哪么快】
6,齊讀,(手勢)
7,采訪:你讀的臉上有笑容,感受(高興)。為什么?(興奮)。
8,師:同學們,56年了,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能活到70歲就不錯了。當時詩人86歲高齡了,他回到故鄉的那一刻,他才發現所有的老朋友,親人大都離去了。他在每當月圓之夜,思念故鄉。于是引讀《靜夜思》。
9,師:鄉音沒有改變,兩鬢變白了也沒有改變。這時來了一群小朋友。詩人問:“你們認識我嗎?(不認識)為什么不認識我啊?
10,師:同學們,我日思夜想故鄉的景沒有變,而人已經變了。這時我會想些什么呢?能否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呢?指名讀。
10,此刻你在想什么呢?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11,齊讀出這種感覺。
六,詩人讀著,不禁潸然淚下,就輕輕地唱起來。
1,配樂放詩的的歌曲。
2,請生輕輕跟著唱,如果不行就再來。用心感受,注意節奏。
3,不放音樂,看師的手勢唱詩。
4,師:按平仄的規律唱,生唱。
5,師:把平仄讀和唱結合,就叫“吟”,回家教父母吟詩作畫。
6,“少小”中的“小”是仄音,不拖音。離家有多遠,回家就有多久。
【真棒,不看老師的手勢你都明白】
7,師引領生“吟”詩
七舞
1,師:吟,唱是情感的迸發,你們讀的已是搖頭晃腦。就要“手舞足蹈”了,F在我們用聾啞人的手語來“舞”。
2,指導。
3,齊舞。
【說不好這種形式、可以說,是古詩新解,也可以說,有些流于形式】
八師:
1,詩人56年后回到故鄉,發現了自己的朋友已離去,這時詩人不禁緩緩地吟誦這首詩。生齊吟。
2,56年,迫不及待地想看親人時,發現自己的朋友已離去,不浸緩緩地吟誦這首詩。師引讀。
3,師吟唱,引唱。
教研員祁老師課后點評:眼前一亮,很新
幾個擔心:
1、忽略內容,更應該說是語文綜合性學習課,是古詩賞讀,略讀。體會了古詩背后的故事。戴建榮老師古詩教學的“讀、誦、吟、唱、舞”,從外表到內核……
2、沒有生澀的理解,有層次的讀,感悟回鄉偶書……
3、教無定法,老師課前明確本堂課是古詩欣賞課,課堂達到了教師的教學目的就是上乘。
4、舞可以,但不要過頭。笑聲掩蓋了詩詞中的悲愁。
……可惜了,網絡不好,卡住了,只聽到了這里。
請老師們關注以下點:一是古詩教學的步驟或環節;二是關注評價語;三是關注學法的滲透;四是關注朗讀的層次。五是關注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六是關注教態對課堂進程的促進;七是注意教師在課堂的主導作用。戴建榮老師古詩教學的“讀、誦、吟、唱、舞”,開辟了古詩教學的新路。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7
設計理念
詩歌是最精煉的語言藝術。如何讓孩子們有滋有味地品讀詩、悟詩、賞詩?讓“詩”浸潤孩子們的心靈,豐厚他的情感世界,積淀他們的文化底蘊?這是我設計《回鄉偶書》這一古詩教學的出發點。
教學目標
1、認識“偶、鬢、衰、客、何”等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詩文,體會詩人感慨萬千的真實情感。
3、在讀詩、悟詩的過程中,體會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濃濃愛鄉之情。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本課5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了解古詩內容,體會作者豐富的內心情感。
難點:理解詩意,領會作者的感情,培養想像力。
教學方法
采用講讀法,即講解的閱讀,由學生自己多讀、熟讀和背誦,讓他們在讀中自己感悟,思考、分析、概括、鞏固、運用所學內容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詩題。
1、談話導入。讓學生說說想家的體會,老師引入詩題:你們離開家幾天就開始想家,那么,一個人離開家幾十年后又回到故鄉,該是怎樣一種心情啊!今天我們來學習這樣一首詩。
2、老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3、解釋課題,理解重點字。
偶:偶然書:寫
4、介紹詩人(播放課件)。賀知章不但是個大詩人,而且還是個大學問家。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回鄉偶書》就是寫他辭官告老回鄉,回到闊別幾十年的家鄉時的感情。
二、自主讀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通詩文,讀準字音,不會讀的字多讀幾遍。
2、認讀生字,糾正字音。(重點糾正“鬢、衰”的讀音)
3、指名朗讀,老師指導朗讀。
4、你體會到詩人這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三、交流學習,感悟詩情。
1、學習第一、二行詩。
、胖缸x詩句。找出句子中意思相對應的詞語。
少小——老大離——回
、 “老大”具體在哪里表現出來?(鬢毛衰)
讓學生指指“鬢毛”在哪里,說說“衰”指什么。
、浅恕棒W毛衰”之外,詩人的模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么多年不變的是什么?
引發學生想象:詩人“少小”時的樣子(活潑可愛,充滿青春活力),再看插圖(播放課件),用幾個詞語來形容詩人“老大”時的模樣。(老態龍鐘、步履緩慢、兩鬢斑白)
引發學生思考:詩人不變的是什么?鄉音——思鄉之情
解釋“鄉音”:家鄉的話。讓學生說說家鄉的話。
。ń璨蛔兊泥l音和衰老的容貌進行明顯對比,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情感。)
⑷介紹賀知章回鄉的背景。(播放課件)
賀知章在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辭去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86歲,這時,距他年輕時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
、勺寣W生想象一下家鄉會有怎樣的變化,詩人會發出怎樣的感慨。(物是人非,同齡的人幾乎都不在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于是,寫下此詩。)
、视懈星榈乩首x這首詩。
詩人年輕時候離開家鄉,86歲才回來,離家時風華正茂,回來時卻老態龍鐘。他的心情如何呢?帶著這種感慨的心情朗讀詩句。
2、學習第三、四行詩。
過渡:詩人沒有忘卻故鄉,而故鄉還認得這回歸的游子嗎?齊讀三、四行詩。
、畔胂筮@群嬉鬧的兒童看見詩人會問些什么話,帶上表情問一問。
、啤靶Α蹦芨某伞罢垺眴幔繛槭裁矗
、莾和摹靶枴笔乖娙说男那橛惺裁醋兓瘑?
。ㄗプ 靶枴边@一關鍵詞,通過想象、比較,使學生進一步與詩人,文本對話,體會詩人的情感。)
⑷指導朗讀。讀出兒童的天真、熱情。
⑸想象一下詩人與嬉戲的孩童碰見時的場面,并演一演。
。◥郾硌菔菍W生的天性。學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讀詩的內容,深入理解詩的語言;其次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表演過程。因此,課堂表演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課文語言,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
四、配樂吟誦,升華詩情。(播放課件)
1、播放優美的`古箏曲,老師充滿深情地吟誦。
2、指句學生吟誦,老師指導吟誦的節奏。
3、師生共同滿懷感情地吟誦。
五、閱讀續篇,深化感情。(播放課件)
出示: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1、老師感情朗讀,感動學生。
2、學生自由練讀,集體朗讀。
3、在這首詩里,你又體會到詩人的何種心情呢?
板書設計:
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品質之一,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古詩精煉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從學生想象“賀知章”與兒童的對話,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把古詩的意境形象地表達出來了。
以讀代講
低年級的古詩教學是很難把握的,弄不好就會“高段化”,也會陷入講解、分析的泥潭!痘剜l偶書》這首詩寫回鄉的感慨。寫一個離開家鄉半個多世紀的老人的回鄉感概,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要完全地理解這份情感確有難度。所以,在教學中要“以讀代講”。這是許多專家的主張,也是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當然,朗讀不是傻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興趣盎然、有效的解讀,那才是有意義的朗讀。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 會認“偶、鬢、衰”3個字。
2、 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 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點難點:
誦讀古詩,感受詩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1、復習: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詩就是一塊富有魅力的瑰寶。同學們,瞧瞧看,這首著名的《詠柳》還記得嗎?我們一起背一背。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詩人——賀知章。
2、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他的另一首古詩,請大家手書空,和我一起來寫詩題。正音。
3、這首詩就是詩人80多歲回到家鄉后偶然寫下來的,齊讀課題。
4、到底這首詩寫了些什么呢?讓我們走進詩歌去細細品讀。
二、 初讀古詩
1、 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檢查生字
3、 檢查詞語:鬢毛衰 鄉音 相見 相識
4、 詞語讀得這么好,相信古詩一定能讀得更流利,自己試一試。
5、 節奏讀
。1)標出節奏,指名讀。
。2)齊讀
。3)教師示范,講方法:一行一行地讀,邊讀邊想象畫面。
三、 品讀第一句
過渡:讓我們先看看第一行。
1、 點生讀
2、 師問:少小是什么意思?讀。
3、 在這行詩中有一個詞的意思和它相反,誰找到了?你來讀。
4、 介紹背景:賀知章十幾歲就離開了家鄉,80多歲才回到故鄉,此時他會是什么心情?
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還有誰來讀?
5、 為什么賀知章要時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鄉?是的啊,由于種種原因,思念家鄉的賀知章卻不能回家,他的內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師范讀。
6、 此時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讀。
7、 幾十年過去了,他的樣貌會發生了什么變化?但是什么沒有改變?(鄉音)請你讀第二行,點評。教師點評:由于深深地眷念這愛自己的家鄉,他無法忘記那一口家鄉話。齊讀。
8、 從離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牽掛著自己的家鄉。齊讀第一句。
四、 品讀第二句
1、過渡:年近老邁的賀知章終于回到了家鄉,走在這鄉間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圖,他碰見了誰?(小孩)自由讀第二句,聽聽他們會說些什么?
2、孩子們從來沒有見過這位老爺爺,自然是不認識的。面對這遠道而來的客人,他們會怎么問?
3、感情指導讀“笑問”“何處來”
4、教師引讀:天真的孩子笑著問詩人的一句話,卻讓詩人感慨萬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長的家鄉人,卻被孩子們當成了客人,這一個客字讓他多么的無奈呀!教師讀。點生讀。 他分明是回家,卻被當成了來做客的外鄉人,他多么的難過呀!點生讀。
5、 齊讀:詩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著家鄉,卻被大家當成了客人,他內心真不是滋味。
(齊讀)
五、 背誦
1、 自由練習背誦。
2、 配樂背誦。
六、 拓展:《回鄉偶書》(二)
板書設計:
古詩誦讀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 老大回 又
鄉音未改 鬢毛衰 悲
相見 不相識 又
客 何處來 喜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9
教材簡析
《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在老年回到家鄉后,感到時光飛逝而寫下的一首古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一、二句,詩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環境中,心情難于平靜。首句寫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次句寫自己的“老大”之態,暗寓鄉情無限。三、四句雖寫自己,卻從兒童方面的感覺著筆,極富生活情趣。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全詩在有問無答中作結,哀婉備至,動人心弦,千百年來為人傳誦,老少皆知。
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第一學段應該“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低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據此,第一學段教學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應用板塊式教學設計思路,將教學設計成四大板塊:情境導入——朗讀感悟——情感升華——拓展延伸。
學習目標
1.認識“偶、鬢、衰、客、何”等5個生字,會寫“客、何”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在讀詩、悟詩的過程中,懂得熱愛家鄉。
教學重、難點
認識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思鄉的古詩,并讀一讀。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情境導入
1、播放歌曲《靜夜思》,談話:李白在思念誰?(家鄉、親人、朋友……)
2、是啊,“月是故鄉明”,所以,每當看到天上的明月,李白就會想起自己的家鄉,就會吟誦起——
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漂泊在外的游子,誰不在思念自己的家鄉?公元744年,一位86歲的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這時,距離他中年離鄉已經有50年了。五十年了,踏上故鄉的土地,他思緒萬千,隨筆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名作——《回鄉偶書》。
4、簡介作者,理解詩歌題目的意思。
板塊二:朗讀感悟
1.范讀。
2.自由讀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3.指名讀,強調生字讀音,相機指導書寫“客”、“何”。
4.結合注釋理解古詩大意。
5.學生交流。
6.指導誦讀、表演。
板塊三:情感升華
1. “少小離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詩人邁著蹣跚的步履回到了家鄉,看著親切的鄉鄰,聽著熟悉的鄉音,這位86歲的老人心潮澎湃,又寫下了一首《回鄉偶書》(二)。
2.指名試讀,自由讀,齊讀。
板塊四:拓展延伸
1.故鄉,是每個人心里的一盞燈,這盞燈,亮在李白的心里,亮在賀知章的心里,也亮在無數游子的心里。從古至今,正是這盞燈,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不朽的詩篇。
2.齊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泊船瓜洲》。
板書設計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鄉音無改
熱愛家鄉
教學反思
《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在老年回到家鄉后,感到時光飛逝而寫下的一首古詩,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熱愛。教學伊始,我用了耳熟能詳的、同樣表達思鄉之情的《靜夜思》創設了情境,把孩子們帶入了思鄉的氛圍之中。低年級的古詩教學,重點在于讀,所以,教學中,對于古詩意思的理解以孩子的自讀自悟為主,教師只是簡單點撥。同時,利用表演,讓詩中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尋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學生的腦海里,教學效果良好。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偶”、“鬢”、“衰”、“客”、“何”五個生字;會寫“音”、“何”、“客”三個生字;
2、有感情朗讀課文,學會吟唱并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
教學重點:有感情朗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詩中的感情,并有感朗讀。
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課件、生字卡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背詩導入
1、古詩展示
2、讀詩題
1、請同學展示
2、板書課題
1、吟唱背誦古詩
2、同師書空、讀課題
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
二、初讀識字
1、認識5個生字
2、會寫3個生字
1、指名讀文
2、出示生字卡
3、指導寫字
1、圈出生字
2、隨文識字
3、離文識字
4、說識字法
5、練習寫字
通過隨文識字、離文識字、匯報識字、指導寫字來完成識字、寫字任務
三、平仄讀詩
1、指導朗讀
1、平仄規律教讀
1、平仄規律跟讀
增強讀詩的興趣,為后面解詩做鋪墊
四、朗誦感悟
1、理解詩意
2、感悟詩情
1、引導學生看圖、讀詩,思考詩意
2、師根據學生匯報點撥
1、看圖、讀詩
2、同桌交流
3、學生匯報
4、有感讀詩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自主學習詩意,感悟詩人所表達情感,激發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
五、吟唱背誦
1、學吟唱、會背誦
1、播放吟唱曲
1、學習吟唱
2、背誦古詩
六、布置作業
1、搜集思鄉古詩
2、完成寫字
板書:
回鄉偶書
賀知章
思鄉
回鄉偶書詳案
一、背詩導入:
1、背誦、吟唱
師:同學們,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積累了很多首古詩了,誰來給大家展示一下?(學生展示)
2、板書課題
師:唱得真不錯。今天,曹老師帶領再來大家學習一首古詩《回鄉偶書》來,拿起你的右手同老師一起板書課題(師板書:回鄉偶書 ) 齊讀課題。生齊讀。作者 ?有些同學已經知道了,板書賀知章
二、初讀識字
1、圈出生字詞
師:請同學們翻開課本115頁,要求:自由朗讀,圈出課文中不會和難讀的字詞,用自己喜歡的辦法解決它,并多讀幾遍。(生自由朗讀)
2、隨文識字
師:圈出的生字解決了么?找同學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認真聽他的字音都讀準了沒有?
。ㄖ该2-3個學生讀詩,適時指導讀音)
3、離文識字
師:了不起,都讀對了,F在老師把這些生字抽出來你還認得嗎?請你快速并高聲地喊出他們的名字?(出示生字卡)衰,古人還把它讀成“催”
4、指導寫字
師:這里有三個生字,誰有好辦法記住它們?(說方法、說組詞)
。ㄕn件出示“音”、“何”、“客”,學生匯報方法)今天我們教室里就來了一些客人。讓我們寫好這個字以表示我們對他們的歡迎。要寫好這個字,要注意哪些地方呢?(提醒書寫注意事項)請同學在書上練習,并點評
5、識字后讀文
師:生字都解決了,相信這一次讀詩同學們一定比上一次有進步。(生齊讀)
三、平仄規律讀詩
1、平仄規律教讀
師:有進步!其實,古人讀詩非常地好聽,像唱歌一樣,有高低起伏,有快慢停頓。這首詩古人是這樣讀的(課件出示讀法)請看屏幕,畫豎線的地方我們的聲音要讀的短促一些,畫橫線的我們讀得長一些,聽老師來讀一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誰能像老師一樣來讀一讀這一句?(指名1-2個,其他跟讀)
2、師手勢指導
老師用手勢來幫助你。(教兩個學生,大家一起來讀這一句)剩下的一句請同學們自己試著讀一讀。(指名讀,一起讀)
四、朗讀感悟
1、小組合作,理解詩意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詩講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么?請同學們結合插圖再讀一讀這首詩,把你讀懂的地方同你的同桌說一說。(師下去指導)
2、學生匯報,師相機點撥
1、鬢毛衰:同學說他很老了?你怎么知道他很老了呢?你從哪里看出來的?能用詩句中的詞語告訴老師么?鬢毛:兩鬢的頭發,
2、客:(誰在笑誰啊?)客指的是誰啊?(賀知章)賀知章是家鄉的人,卻被孩子們當成了客人,你們知道詩人當時的心情么?(難過)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詩人介紹:作者三十七歲離開家鄉,來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學,可這一走就是幾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鄉時,已是滿頭白發的老人了。)
師:詩人86歲回到家鄉,被當成了客人很難過,親人都已經不再了,但是賀知章依然選擇回到家鄉,他對家鄉是多么的熱愛!
同學們,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好好體會賀知章的心情。(齊讀)師帶讀《回鄉偶書》……
同學們,賀知章86歲高齡了,當時又難過,又激動,他能夠這樣高聲地喊么?(師帶)
五、吟唱背誦
師:賀知章當時讀著讀著就情不自禁地唱了起來,師吟唱,播放音樂
六、布置作業
師:就在剛才,我們一起感受了唐代賀知章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對這首詩的感悟。其實,熱愛家鄉這一千古不變的情懷,還體現在許多的古詩佳作中。我們熟悉的有《靜夜思》、《渡漢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請同學們回家后搜集積累。還有剩下的兩個字課后寫完。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偶、鬢、音、衰、客、何”6個生字,會寫“音、客、何”三個生字。
2、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領悟詩意,能夠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田字格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興導入
1、猜字謎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猜字謎嗎?(喜歡)那老師今天帶來了一個象形字,想請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來(出示象形字的課件)
。▽W生看課件猜出“客”字)
師:對,是“客”字(出示),小朋友們的眼睛真會發現,F在我們一起把這個“客”字請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來(出示“客”的課件)學生跟課件書空。
師:孩子們,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中恰恰也有個“客”字,這首是:(學生說課題)(板書《回鄉偶書》)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字謎引入,感悟漢字的魅力,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2、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現在我想請孩子們自由朗讀一下這首詩,注意要借助拼音讀準字音,不認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靈來幫助讀準,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開始。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再讀古詩,初步感悟詩境。
三、品讀詩句,感悟詩境
1、緊扣“客”字,啟發思考:
師:老師剛才說這首詩中也藏有一個“客”字,你們找到它了嗎?
生:“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你真會發現。請同學們來讀讀這句詩。(課件出示這句詩)(學生讀)
師:(出示插圖)孩子們為什么會笑著問作者呢?我想跟大家一起穿越時空,回到那個場景,我是賀知章,你們會怎么問我呢?會問什么呢?
生:老爺爺,您從哪里來呀?您是干什么的?您來這里是找人嗎?
……(三個學生,師適時點評。如稱呼不對,要引導學生;用了 “請問”一詞,表揚有禮貌)
師:孩子們真會動腦筋,知道當時孩子們會這么問,是什么原因嗎?(是因為不認識他)請用詩句回答(“兒童相見不相識”)出示詩句,請同學們讀讀這句詩。(讀詩句)
師:從這兩句詩來看,賀知章他是客,那些不認識他的孩子把當作“客”了,從哪里看出他是“客”呢?請看插圖(出示插圖)。
生:學生仔細觀察圖。
師:那他是不是“客”呢?從那句詩可以讀出來?
生:不是客,因為我從詩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看出,他并不是客,是小的時候離開家鄉,年老了才回到家鄉。
師:請把你們的理解放進詩句中去,一起讀讀這兩句詩。(出示這兩句詩的圖)
2、品讀詩句,分享感受。
師:為什么詩人年小的時候離開家鄉,要等到年老的時候才回家鄉呢?
生:我知道,因為那時候交通非常不便,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他回家不容易呢?(出示插圖)
生:騎馬。
師:是呀,科學技術給我們現代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可詩人的年代就不同了,出門不是靠走路就是騎馬,經過跋山涉水,回家一次確實不容易?墒悄敲雌D難,作者還是要回老家啊,你體會到了什么?(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板書)
師:我們怎么讀才能突出詩人回鄉不容易呀?學生再次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設計理念:緊扣“客”字,切入理解詩句,從后到前,更好地理解“回”的含義。創設情境,借助插圖,直觀地引導學生理解后兩行詩句的意思。]
3、個性朗讀,深化理解。
師:通過以上分析,我們都知道原來這個讓孩子們看成是“客”的人其實不是“客”,而是久居他鄉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題目中不是“來”而是“回”(板書),讓我們加上對“回”字的感受,再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生:有感情地讀詩句。
師:五十年了,許多事情都已經改變了,難怪家鄉的小孩子會把我當做客人,笑著問我從哪里來?詩中哪兩句說的是這個意思。
生: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好,我們一起讀讀全詩。
師:同學們,我們跟著詩人賀知章一起思念家鄉,那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詩背一背呢?(分組背誦,一起背誦)
4、指導書寫:“客、何”,觀察、書寫、展評。
師:同學們學得很認真,有三個字寶寶想請大家把它的名字寫一寫。(出示圖片)提醒大家:客:點要寫在豎中線上,撇捺要舒展。何:豎鉤起筆處不要在橫的末端。音:突出中間主筆橫。
【設計理念:按照我校上學期精品研究中“隨文識字”的做法去落實,使識字與閱讀相結合。并嚴格落實新課標關于學生課堂要寫字10分鐘的要求,改變“滿堂說”的課堂,讓學生不僅掌握生字的寫法,還養成書寫的好習慣。】
四、讀中悟情,多元吟誦,古詩新唱
1、讀中悟情。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已經理解了詩意,但是沒有讀出詩的節奏,讀出詩韻味。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可以有節奏地朗讀,可以吟誦,可以踏歌,可以表演讀……(學生自由體會讀)
學生自由朗讀后個別表演讀(老師點評中鼓勵學生,并告訴其余學生這是什么讀法。)
2、欣賞“古詩新唱”。
師:古詩不僅僅是吟誦,還能編成一首動聽的歌曲呢!想聽嗎?現在我就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去欣賞一下吧。(出示圖片)
【設計理念:落實個性朗讀,老師不要限制學生一定要學生感情朗讀,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還引入古詩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創意地教古詩,快樂地學古詩”!
五、拓展延伸,升華詩情
1.就在剛才,我們一起感受了唐代賀知章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對這首詩的感悟。其實,他還寫了另外一首表達自己回鄉后的情感的詩,我們一起來看看。(播放課件,欣賞《回鄉偶書》之二)
2、熱愛家鄉這一千古不變的情懷,還體現在許多的古詩佳作中。我們熟悉的還有――生:李白的《靜夜思》,生:張繼的《楓橋夜泊》……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喜歡哪首就把哪首背誦下來。
【設計理念:一節課學習一首古詩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關作者的詩歌和同類型的詩歌,并讓學生有選擇地背誦記憶,讓那個拓展不會流于形式。】
六、全文總結
師:同學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不管你身在何處,都時刻想念自己的家鄉,讓我們把賀知章的思鄉之情記在心中。(齊背)
七、布置作業
把《回鄉偶書》編成一個故事講給爸爸和媽媽聽。
板書設計:
回鄉偶書
客? 回!
。ㄋ寄罴亦l)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12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低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在老年回到家鄉后,感到時光飛逝而寫下的一首古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導入時,我給學生看了幾張生活中的實物照片,請同學們用自己知道的古詩來描述,由此喚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魅力。接著,我給學生讀詩的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節,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然后,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指導學生弄懂詩意時,我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三種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小組里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我加入配樂詩朗誦的環節,進一步指導學生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美。最后,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本課的四個學會字。
認識一個會認字。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誦讀課文。
3、體驗作者重歸故里的情感;
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準備:CAI課件;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在生活中運用古詩,導入新課:
1、播放課件,圖片:西塞山前飛白鷺;幾只游水的白鵝;一處壯觀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樹。
師:“大家能用學過的詩句來描繪我們看到的景象嗎?”(生背誦相關古詩詩句)
師小結:一句簡單的詩句就可以描繪出我們看到的景象,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用到它們。
2、讀題;“偶”字注音;再讀。
3、板題、釋題:回鄉偶書(回到家鄉,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寫下來。)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說詩句,讓古詩走向生活,啟發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古詩,明白學習古詩的作用、意義,感受古詩的魅力。
二、初讀古詩,讀準生字詞。
1、自由地大聲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生劃出生字,師出示字卡!巴瑢W們看看這些字詞讀準了沒有?”
指名讀——小老師帶讀——齊讀
3、指名讀字;師:“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讀全詩:聽一聽字音讀準了沒有?
5、指名讀,生評議。及時表揚。
設計意圖:交給學生讀的目的,讓學生讀有所獲。
三、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品詞析句。
1、說說哪些詞的意思你不懂,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1〕看課文插圖,用心思考;
2〕查學習古詩的工具書;
3〕求助學習古詩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師。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獲,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鄉音:家鄉的口音,方言。
無改:沒有改變。鬢毛:鬢角的頭發。
相識:互相認識。何處:什么地方,哪里。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
7、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師:年少的時候,我背著行囊離開了家鄉,來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學,可這一走就是幾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鄉時,已是滿頭白發的老人了。來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們樂呵呵地圍著我問長問短,有的說:“老爺爺,您找誰呀?”有的問:“老爺爺,您從哪兒來呀?”我笑著看他們,不知道該說什么,他們哪里知道,眼前的這位老人就是他們爺爺輩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嘆時間過得太快了,很多事都發生了改變,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寫下了這首《回鄉偶書》。
8、老師說的跟同學們講的有什么不一樣呢?(老師用自己的話,把古詩說成了一個故事。)
9、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古詩的方法,逐步領會詩句意思,其中的三種“求助方法”還能幫助學生閱讀其它古詩。特別是老師把編成一個淺顯易懂的故事,讓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更濃。
四、自讀感悟,體驗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1、想想作者賀知章此時的心情。
師過渡:是呀,作者小的時候離開家鄉,年紀大了才回來,家鄉的孩子見了他都不認識,我們怎樣能讀出作者內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練習。
3、指名讀,生評議。(師提示,為了表達情感,我們還可以加上動作。)
4、生再試讀?梢哉酒饋恚杂杉觿幼鳌
5、指名配樂朗誦。(放課件:配畫配音古箏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樂朗誦。
設計意圖:通過古詩壓韻和古箏音韻的結合,幫助學生感悟詩句的語言美。
五、學寫本課生字。
1、師指導書寫“鄉、改”;
師范寫“鄉”,生仔細觀察。想想它和我們學過的哪個部首有些相似。
師范寫“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紅書寫。
六、布置作業;
師:這首古詩學得不錯,今天你們想做什么樣的作業呢?生各抒己見,師幫助歸納。
1、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背誦古詩,畫一張《回鄉偶書》的畫;
3、背誦古詩,把《回鄉偶書》編成故事講給其他人聽。
師: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明天老師等待著你們的精彩作品。
設計意圖:作業的自主選擇,學生的興趣很濃,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長處來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通過讀詩、背詩所獲的體驗來描繪古詩中的場景,來描述古詩所講述的故事,還可以通過課堂上背誦練習,字詞書寫練習來完成“默寫古詩”這一更高的要求。
教學反思:
《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老先生寫的一首詩,是唐詩中的極品,它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告老還鄉時,可以說是"衣錦榮歸.但詩人沒有描寫那些為世俗所羨的情態,只是刻畫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教學時,要使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在授課之前,對自己的教學有一個整體的構思和設計,在設計上一步步修改,最終形成自己的教案。本節課,我認為做的好的地方有如下幾點:
一、識字和寫字相結合
低年級主要還是識字寫字。因此課上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識字和寫字教學。寫字教學我放在了題目里來處理。在引入課題《回鄉偶書》時就將“偶”字教寫了,先利用多媒體讓孩子觀察,再讓孩子自己說,教師范寫,學生描紅,評議改動,扎實地完成寫字教學,這一環節的進行是第一次嘗試,孩子們覺得比較新穎,學的也十分認真,寫出來的字自然也很漂亮。識字則通過由詞到字、由難到易的順序認識,降低難度,激發學習興趣;通過交流識字方法來鞏固識字。
二、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有感情、有節奏朗讀,讀中悟情。
古詩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不然起不到效果。因此,我先讓孩子學會生字,在理解了詞意,再通過同桌互說的方式讓他們自己感知古詩大意,最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層層遞進,讀的越來越好。在學完之后進行配樂朗讀,更能起到烘托感情的作用。最后還播放《回鄉偶書》兒歌讓學生欣賞,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會了這首古詩。
不足之處:對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最后拓展沒有給學生展示出來,這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需注意。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13
【設計理念】
崔巒先生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葉老也說過:“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基于此,本課在導讀時緊緊抓住一個“客”和關鍵詞“何來”,“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學生思接千載,圍繞“客”字做文章:是“客”嗎?“客”從何而“來”?不是“客”!“客”為何“回”來?既觸發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又落實了詩歌語言的訓練點,從而讓學生在反復涵詠品味詩歌語言中悟詩情、品詩意,并將這些感受內化成豐富的情感。
【知識與能力目標】
認識詩中的5個生字,會寫“客、何、音”三個字,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緊扣識字教學,巧妙抓住“客”作為切入點,結合“何來”一詞擴展開來,讓學生思如泉涌,想象萬千,再通過品讀了解詞句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讀詩、悟詩中懂得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流程】
一、調動體驗,激趣引入:
剛才有個小朋友一臉興奮地告訴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請幾個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過生日?磥,這個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請客。)他想邀請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請客”、“做客”、“客人”都有一個――“客”字。對,現在我們就一起把這個“客”請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來。(師范寫,提醒“橫撇”的“撇”和“捺”要寫得舒展才好看,生書空。)說說怎么記住這個“客”字,然后生根據同學的發言再寫寫、記記 “客”。
二、找準切入,讀詩悟詩:
1、自讀全詩,巡視指導:孩子們,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中恰恰也有一個“客”字,來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詩中的生字,不認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靈的幫助來讀準。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開始!
2、檢查自讀,加強識字:抽生讀詩,其余聽讀,評價,正音。
3、緊扣““客”字”,啟發思考:
師:老師剛才說這首詩中也有一個“客”字,發現它了嗎?生:
“笑問客從何處來”。師:再讀讀這句詩,思考一下:對這個“客”字你還有什么發現或疑問?生提問:客是誰?從什么地方來的客?為什么要來?師:我們一起寫“何來”,在“客”后板書:何來?)師:孩子們都很會動腦,提出了幾個很好的問題。老師再來問你們一個問題:這個“客”是“客”嗎?(師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個實心圓點,旁打一個問號。)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它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F在請孩子們仔細讀詩或觀察插圖,去尋找答案。(生自讀詩歌,勾畫。)
4、品讀詩句,分享感受:
生:從詩中“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句來看,他是客,那些不認識他的孩子把他當作“客”了。師:你在詩歌中找到了答案,真會動腦筋!那你來讀一讀后兩句詩吧!
生:在插圖中也看得出來這個人是“客”,因為他騎著馬,馬馱了一大包行李,這也是那些小孩認為他是“客”的原因。師:真了不起,你能結合詩歌和插圖找答案,學習就應該這樣!我建議同學們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這個愛思考會觀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機靈的眼睛看向插圖吧!聰明的孩子,你來讀一讀后兩句詩,把你的理解讀出來!
生:不對不對!他不是客。我查過資料,這首詩是賀知章寫自己的回鄉經歷,他三十六歲外出做官,到八十五歲才告老還鄉,你們看第一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就是這個意思。師:真棒!把你的理解送進去讀一讀這句詩。生讀。
生:我還從第二句詩“鄉音無改鬢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這個地方的人,還說著這里的話,幾十年了都沒改變鄉音。
師:鄉音的“鄉”就是――(生:故鄉、家鄉的“鄉”)你的家鄉是――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如果將來你離開了家鄉,你會想念家鄉嗎?(會。
師:那么詩人為什么要“回”,你們明白了嗎?生:因為他思念家鄉;生:想回來看一看家鄉的人;生:他想吃一吃家鄉口味的飯菜;師:真應了那句 “親不親,故鄉人;甜不甜,家鄉水”呀。S機板書:想家鄉!)帶著這種心情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生讀,語速稍快。)
生:我想問一下,為什么詩人想念家鄉,卻要等五十年才回來?
生:我知道,那時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現在這樣發達,詩人肯定會回去不知多少次了。(師生一起笑起來。)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們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幾乎每天都要給我們打電話,也會經常抽空回來看我們。
生:雖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還是能經常看見他,我可以在網上通過攝像頭和爸爸視頻聊天。ù蠹叶夹α。)
師:是呀!科學技術給我們現代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稍娙说哪甏筒煌。詩人三十六歲離開家鄉,到八十五歲才回來,整整五十年哪!多少個日日夜夜啊!詩人時時刻刻都在思念著自己的家鄉,可因為公務繁忙、交通不便就沒能回到自己的家鄉。而今,終于盼到了這一天!想了多少年,夢了多少年,家鄉的一切還如我想像中的一樣嗎?大家一起來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生讀詩句,讀得較好,“老大”一詞拖得較長。)
生:我現在能理解賀知章爺爺的苦惱了,他雖然日夜思念家鄉卻幾十年沒有機會回鄉解除思鄉之苦。生:所以雖然詩人已經很老很老,頭發也被風霜染白了,卻怎么也改變不了他的一口鄉音,因為他時刻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師:好!讓我們再次吟誦――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生搖頭晃腦地讀起來,“無改”拉得較長,聲音上揚。)
師小結:原來這個看似“客”的人其實――(生:并不是客。┎皇沁h道而來的客人“來”了!而是離鄉多年的游子――(生:“回”到這里了!)不是 “來”而是――(生:“回”呀。⿴煟翰皇“來”――(生:而是“回”呀。┰僮x――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讀起來,“回”字咬得特別重。)
回歸全詩:五十年了,許多的事情都已經改變了,難怪家鄉的小孩子會把我當做客人,笑著問我從哪里來?詩中哪兩句說的是這個意思。生: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師:好,我們一起讀全詩。
5、個性朗讀,深化理解:
師:有人說一首好詩就是一首動聽的歌曲,那么這首詩究竟是歡快的歌曲,還是憂傷的歌曲呢?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感受放進詩中,美美地讀一讀這首詩。
生:我認為盼了幾十年終于回家了,應該高興才是。所以我要這樣讀,生以歡快的語調讀詩。師引導同學們以歡快的語調一起讀一遍詩。
生:詩人終于回家鄉了,家鄉的兒童是那樣熱情好客,詩人一定感到非常親切。我想這樣讀,生以愉悅舒暢的語調讀。
生:我想用憂傷的語調來讀。詩人回家時已經八十五歲了,家鄉的許多事都改變了,當年的朋友大都已經去世了,還被家鄉的小孩子當做客人,所以我想詩人的心里一定會有些傷感。生讀詩。師:認為他說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讀全詩。
師:大家讀得真好!能讀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讀懂了詩,讀出了詩的韻味。看著大家讀得這樣投入,我也想讀一讀,愿意給我這個機會嗎?(生笑:愿意。
師:如果我是賀知章,我會這樣想:我離別家鄉幾十年,想了家鄉幾十年,在他鄉做了幾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終于得償夙愿回到自己的家鄉了,但家鄉卻早已不是記憶中的家鄉了,還令我想不到的是家鄉的那些小孩子卻說我是客人,他們這些天真無邪的黃口小兒哪里知道我這個八旬老人對家鄉的一片深情?。∠氲竭@里,怎不讓我百感交集,感慨萬端!師以感慨、惆悵的語氣讀詩。
6、背誦詩歌,積累語言:指名、分組背、齊誦。
三、拓展閱讀,加深感悟:
就在剛才,我們一起感受了唐代賀知章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對這首詩的感悟。其實,熱愛家鄉這一千古不變的情懷,還體現在許多的古詩佳作中。我們熟悉的有――生:李白的《靜夜思》,生:張繼的《楓橋夜泊》……現在讓我們一起來閱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讀了這首詩,大家對《回鄉偶書》一定會有新的感受。生讀詩,讀后交流感受。
四、自選作業,提高能力:
1、選擇最喜歡的一句或兩句詩,給詩配畫,并試著將組內的作品組合成表現整首詩的連環畫;
2、對詩歌進行故事續編:賀知章回鄉后感受如何?接下來還會發生什么事?;
3、課外閱讀賀知章的詩作或其他表現熱愛家鄉的詩作。
五、板書設計,簡潔明了:
回鄉偶書
客? 何來?
想家鄉!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偶鬢衰三個生字,了解古詩大意。
能力目標: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逭勗拰耄瑩}質疑
1、復習導入。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首古詩叫《詠柳》,你還能背下來嗎?(指名背再齊背)(課件)
2、介紹背景。(出示課件)
你們還記得這首詩是誰寫的嗎?對,他是詩人賀知章,他以寫七絕為見長。他一生仕途順利,直到八十六歲才告老還鄉,在離開京城時,文武百官都來送行,直到城門外,唐玄宗還親自寫詩送行,真夠風光榮耀。當他以一個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闊別了五十年的故鄉時,又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
3、揭示題目: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回鄉偶書》。(師板書課題)
4、據題質疑:
、爬斫馀紩@里的偶書各是什么意思?
、瓶戳祟}目,你想知道什么?
(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副板書,并梳理歸納)
、孀灾骱献,初步感知
師: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或者你讀懂了什么?
⒈生自學,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讀懂了什么?
、矙z查反饋:(課件)
、泞俪鍪旧中略~,指名讀,師生糾正②齊讀生字新詞。
⑵①指名讀詩②范讀(出示課件),生畫節奏
③分組讀詩④齊讀古詩
、缂氉x品味,感悟理解
⒈學習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讀。
(2)點擊重點詞語:少小、老大、鄉音、無改、鬢毛衰
引導學生邊觀察插圖邊說意思(板書:少小、老大、音無改、鬢毛衰)
(3)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試講,再講給同桌聽,最后全班交流)
。4)師歸納,生質疑:
師:學了這兩行詩,你有什么要問的?
生1:為什么幾十年后作者還回到家鄉來?
生2:這時他的心情如何?
。ㄒ陨蠁栴}讓其他生來回答)
(5)師:看來同學們不僅會讀,還會思考。那么你們能從鄉音無改與鬢毛衰這兩個詞中體會到什么?
。6)指導朗讀: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闊別多年后又返回到養育了自己的家鄉與故鄉的人們團聚,想到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時一定會興奮不已,F在誰能用讀出作者此時的喜悅心情?(指名讀、齊讀)
。7)總結學法: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生試講,師概括:抓住重點字詞,聯系上下文或觀察插圖,理解詩意。)現在請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來自學第三四行詩句。
、矊W習第二句:(課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讀、齊讀
。2)學生運用自學,再集體交流
師:哪位同學來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兩行詩的?
生:(試說:我是抓住。師補充口頭提問:客在這里指誰?何處是什么意思?誰再來說說?)
師:幻想當時的情景,你認為兒童會說些什么呢?
生:(略)
師:你能想像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嗎?(無奈、憂傷)
誰能通過朗讀來表達這種感情?
(3)指導朗讀古詩
3、串講詩意,體會情感:
、耪l能用自己的話把全詩的意思講一講?
。ㄖ该v,同桌互講,全班交流)
、茝倪@首詩中,你體會到什么?(板書:思鄉)
、切〗Y: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就帶著對家鄉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⑷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齊讀、試背。)
4、挖掘課程,欣賞佳作
同學們,賀知章回到故鄉后,面對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才我們學習的是第一首,現在請同學習們欣賞第二首,一起與作者體會回到家鄉的那種感受。
。ǔ鍪菊n件,師誦讀: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璞硌菹胂螅卣寡由
。◣煟和瑢W們學得真起勁,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著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與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鄉,你當時的心情會怎樣?你當時看到的、聽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樣嗎?)
1、(1)分角色試練表演。(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表演。⑶師模仿記者,采訪賀知章。
師:同學今天學的真不錯,那么其他同學學了這首古詩后還有什么收獲?(生談)
2、齊背古詩,并邊背邊想象情景。
㈤示范指導,培養習慣
1、讓生找出本詩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確書寫。
2、出示課件中的生字書寫順序,師邊講解。
3、學生試寫(每個生字各寫2個),師巡視,生寫后互檢。
六、自主選擇,培養能力。(任選一題)
師:同學們,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我們都完成了,現在我們到作業超市去逛逛,然后你們選拔自己喜歡的題目作為課后的練習題。
1.背誦并默寫古詩。
2.為《回鄉偶書》完成一幅詩配畫。
3、自編故事,再與伙伴交流。
20xx年4月14日(8周四上午)
反思:
1、滲透學法:從扶到半扶,學會自學。
2、創設情境:激發想像,融入詩境。
3、開發課程:立足課程,拓展延伸。
4、理解表演:引導合作,再現詩意。
5、尊重個性: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
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手段,孩子們會感到易趣活,課堂上不在是那種沒完沒了的單調重復的各種習題和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回答,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通過表演,詩中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尋味的情感,都會深深地印到學生的腦海里。
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讀課文內容,深入理解課文語言;其次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表演過程。因此,課堂表演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課文語言,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15
一、導入
1、圖片展示《村居》、《所見》、《小池》詩歌的圖片。
師:潘老師知道我們班的小朋友特別聰明,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幾幅圖,你能用學過的或自己積累的詩句來描繪看到的景象嗎?第一幅,誰來?(不錯,用得很恰當。)第二幅,還記得嗎?(你會運用學過的知識。)第三幅,誰來試試?(你的課外知識真豐富!)
2、師:小朋友們看,幾句簡單的詩句就可以描繪出我們看到的景象,這就是詩歌的神奇之處。
3、今天我們來學習由賀知章寫的一首詩歌,題目叫——《回鄉偶書》(板書課題)
4、師:讀了課題你知道“偶”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嗎?(有不同意見嗎?)誰能說說題目的意思?(回到家鄉,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寫下來。)
5、師:你真能干!那么詩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去看一看吧。
二、讀詩悟詩
。ㄒ唬┱J讀生字
1、師:請小朋友們打開課本翻到115頁,自由地大聲地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2、師:潘老師發現你們讀得可認真了,接下來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比比誰的字音讀得準。
3、師:好了是嗎?那潘老師要來考考你們了,看你們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讀準了。(出示帶拼音生字的卡片)誰愿意來試試?(2個)下面我請一位小老師來帶領大家讀,誰行?(1個)我們一起來準確地讀一讀。
4、師:小朋友們讀得太棒了,那現在潘老師要把生字寶寶的帽子摘掉了,你還能認出他們嗎?(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開火車讀
5、師:把掌聲送給這列小火車。接下來生字寶寶和他們的朋友在一起了,誰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出示不帶拼音的詞語)
6、師:生字寶寶真想請它們的朋友來家里做客,而我們今天學的古詩里正有這個“客”字, 你找到了嗎?(生:笑問客從何處來)
(二)緊扣“客”字讀詩
1、師:請再讀讀這句詩,對這個“客”字你還有什么疑問嗎?(“客”是誰?賀知章!翱汀睆哪睦飦?板書“何來”“客”來做什么?)
2、師:小朋友們真會動腦筋,提了不少好問題。老師也來問你們一個問題:詩句里的“客”也就是賀知章是指從外地來這里做客的客人的嗎?(板書“客?”)請你們仔細地讀讀詩歌,也可以觀察一下插圖,找找答案吧。(生自讀詩歌,觀察插圖。)
4、師:心中有答案了嗎?誰來說說看?(生交流:賀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從詩歌的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
。1)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生:他從小離開了家鄉,到老了才回來。)(少小、老大變紅)
師:你真會讀書!從詩句里找到了答案。請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師:還可以從哪些詞看出賀知章爺爺不是做客的客人?
。ㄉ亨l音無改……)
師:“鄉音”是什么意思?(家鄉話)“鬢毛”呢?(頭發,胡須)
是呀,雖然家鄉話沒有改變,但賀知章爺爺已經——老了,誰能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一讀這句詩?
師:“鄉音的“鄉”就是――(故鄉,家鄉的“鄉”),我們的家鄉在長埡,如果將來有一天你離開了家鄉,你會想念家鄉嗎?(會。┠悄忝靼踪R知章爺爺為什么要回家鄉看看了嗎?(想家鄉)板書
師:是啊,潘老師也曾離開家鄉去外地讀書,每當過節時都特別想念家鄉。讓我們一起帶著這樣的心情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師:賀知章爺爺三十六歲離開家鄉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歲才回到家鄉,整整五十年哪!他時時刻刻都在想念家鄉的親人,盼望著可以早日回家鄉看看,現在終于盼到這一天了,可家鄉的一切還和他記憶中的一樣嗎?(生:不一樣了,親人沒了……)
師:是呀,如果你是賀知章,當時的心情會怎樣?(生:憂傷)
請女孩子憂傷地讀讀這句詩。男孩子也來試試。
師:原來賀知章不是來做客呀,而是在離開家鄉50年后回來了!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6、師:五十年了,許多事情都已經改變了,難怪家鄉的小孩子會把我當作客人,笑著問我從哪里來?詩中哪兩句說的是這個意思?
。2)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4
師: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會以怎樣的心情問我呢?(開心,快樂)
師:那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無奈)為什么?讓我們一起帶著這樣的心情讀一讀詩歌吧。
7、師:你們讀得真投入!讀出了自己的感悟,讀出了詩的韻味。潘老師也想讀一讀,行嗎?
8、師:想把這首詩歌記在心中嗎?那就試著背背吧。指名背——分組背——齊背
三、拓展升華感悟
師:其實,賀知章回到家鄉后,面對熟悉的情景,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才我們學的是第一首,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第二首,相信你們會有新的感受。指名讀——齊讀
(出示詩歌: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配樂朗誦)
四、學寫生字
1、師:小朋友們能把詩歌讀得這么棒,肯定也能把生字寫得很漂亮。請你打開課本117頁,仔細觀察“音、何、客”這三個字,想一想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生交流)
2、師范寫“客”,潘老師先帶著大家來寫“客”字,剩下的兩個由你們自己寫。
板書:
回鄉偶書
客? 何處來?
想家鄉!
《回鄉偶書》語文教案 篇16
一、導入
1、同學們,有句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從小到大,你們一定積累了不少的古詩詞,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圖畫,看看哪位同學能給它配上詩句?我們先來看第一幅圖。
2、看著這高聳入云的樓,你想到了哪句詩?真好!
3、看著放風箏的小娃娃們,你想到了?是啊!
4、看著這一幅溫馨的畫面,你又想到了?同學們,這首詩的題目是?孟郊的《游子吟》贊頌的是偉大的?對!母愛!
5、再看,這滿樹的新葉讓你想到了?真好,我們一起來贊美柳樹、贊美春天。碧玉齊!
6、同學們真棒!小小年紀就能誦讀許多的經典詩文,你知道么?與詩詞為友,乃人間樂事!
二、初步感知
1、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繼續走進古詩詞的殿堂,感受經典的魅力,一起來學習賀知章的另一首詩,一齊讀課題。
2、有位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學習古詩文最好的辦法首先是誦讀,其次也是誦讀,最后還是誦讀。我們先來看看別人是如何誦讀的?(播放視頻)誦讀的第一步就是讀正確、讀流利,請同學們照著視頻中的樣子,自己試一試,開始吧。
3、能讀正確嗎?不夠自信,能不能。空l來試試?字正腔圓,真不簡單。
4、我看看,誰讀的好?準備!
5、聽著同學們動聽的讀書聲,幾個生字寶寶都溜出來找你們玩兒了,誰來跟他們打打招呼?
6、這個字念什么呢?它在以前是這樣寫的,看著這一幅畫,你有什么想說的?客就是什么呢?客就是旅居他鄉的人,我們把它稱作是客人。誰能給客字找朋友?先來說說兩個字的,真好!誰找到三個字的?誰還能找四個字的?還能!真不簡單!對了!特別棒!
7、同學們積累了很多的詞語,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夠把這個字寫好。睜大你們的亮眼睛,仔細觀察,如何寫好這個字?這個提醒很重要!撇捺要舒展,再看看下面這個口字,它和口在左邊的,口在右邊的分別有什么變化?
8、孩子們,再仔細看看,我相信你們會有所發現,有沒有發現啊?口在左邊,口字寫的小一點,口在右邊要寫的大一點,口在底下要寫的扁一點,真是會觀察的孩子。老師把寫好這個字歸納成了口訣,一起念一念:撇捺舒展,口兒變扁。舉起你們的小手,我們一起來寫這個字(板書:客)
9、該輪到你們寫了,拿出紙筆,先做好寫字操:頭正,肩平,背直,足安,調整好握筆姿勢,描一個寫一個,開始。寫完的同學坐的可端正了。
三、再讀感悟
1、寫好了這個字,我們再把這首古詩朗讀一遍,孩子們讀的非常好,要是能夠在有些地方注意停頓,那感覺又不一樣了。要不,咱們來試試?你們讀前面四個字,我讀后面三個字。看看能不能成功?
2、有點味道了,咱們交換一下,我讀前面,你們讀后面,你們坐的可端正了。
3、這么一讀,節奏感就出來了。這首古詩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呢?(播放視頻)剛剛的視頻中你找到了哪些答案?鬢就是指臉頰兩旁靠近耳朵的頭發,我們用手來比一比,對了!這就是鬢毛。何處來就是哪里來?可是賀知章不說哪里來,而是說笑問客從何處來?
4、同學們,在我們的古詩詞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字眼,你們看,王安石曾經寫到:明月何時照我還。李白也曾經這樣寫過:何人不起故園情。我們古詩的語言就是這樣精致、這樣凝練。讀古詩要學古人,古人吟詩常常低聲慢吟,一幅如癡如醉的樣子。我們也來試試看。好一群滿腹詩文的書生啊!聽著你們的朗讀,我好像看到了當年賀知章吟誦這首詩的情景。
5、你們猜猜他當年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幾歲呢?
6、拿起筆,從詩句中找答案,找到一處標上1找到兩處標上2哪些地方讓你認為他是八十多歲才寫這首詩的?不定筆墨不讀書,很好!同桌兩個人交流一下。
7、我發現大家討論的特別熱烈,現在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你的收獲。從哪些字眼你可以感受到?
8、對!鬢毛都衰了,那你覺得他的年紀怎么樣?很好!繼續,有的人一直在舉手。老大這個詞語我們以前在哪一句詩中積累過?我們一起回顧一遍: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個老大跟今天詩中的老大是一樣的意思,就是很老了。詩中的第一句就寫到了:少小離家老大回。(板書:少小→老大)
9、你看,這就是那位老大,誰能夠把老大的感覺讀出來?誰來試試?還不夠老!你來試?挺老的了!真的是老大啊!我們一起來讀。
10、正像同學們發現的那樣,請看:賀知章是我國唐代的著名詩人,浙江人。他30多歲離開家鄉去做官,直到86歲才辭去官職,告老還鄉。這時,他已經白發蒼蒼,誰再來讀這句話?女生讀!
11、看,賀知章老人回來了,他高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來了一群誰你呢?這些兒童還認識他嗎?一起讀: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想象一下,這些兒童看見賀知章,會稱呼他為什么?會對他說什么?
12、我怎么不認識你?是!很陌生的,除了這群兒童不認識他了,還可能誰也不認識他了?(朋友)
13、可能是朋友,可能是親人,鄰居也可以稱之為鄰人。這么久都沒有回到家鄉,現在終于回來了,可是家鄉的人都不認識他了,此刻賀知章的心情怎樣呢?失落的,那你來讀讀。悲傷,那你來試試。我聽出了那一點淡淡的憂傷,后悔沒有早點回來。
14、同學們都有自己的理解,帶上我們的理解,一起來讀讀,齊!
15、但是,無論他怎么改變,在賀知章老人的身上,有一種東西始終不變,那就是:鄉音無改。(板書:鄉音無改)請同學們在詩中把這個詞圈劃出來。
四、情感升華
1、雖然他鬢毛衰了,但是他鄉音無改。雖然他胡子白了,但是他鄉音無改。不管他是在何時,他都是鄉音無改,不管在何地,都是鄉音無改。一個鄉音無改感受到什么?能感受他對家鄉的一種思念、一種愛。是!在離開家鄉的五十多年里,他無時無刻都在思念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可能他無數次的倚在窗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無數次的登高望遠: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也許是徐徐的春風勾起了他無盡的思念,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可能是瑟瑟的秋風拂過,引發他的萬般感慨,讀: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無數次的凝神遠望,無數次的夢回故鄉,今天他終于回來了,全體男生讀。
3、我回來了,今天我終于回來了,可是家鄉的人已經不認識我了,女生讀。
4、孩子們,詩歌最感動人心的藝術魅力,不僅在于聲韻悠揚,更在于以聲傳情。老師今天為你們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我們來聽一聽(播放視頻)這是藏語版的《回鄉偶書》,聽起來別有一番韻味。
5、漂泊在外的游子每當想起賀知章,就會想帶他的《回鄉偶書》,一首《回鄉偶書》又怎能表達賀知章老人的心情呢?于是他又寫了一首《回鄉偶書二》,誰會讀讀?
6、請你來試試?有人說《回鄉偶書二》里面也有《回鄉偶書一》的影子,你們找找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前后四個人討論一下。
7、我們也來交流一下,這一半的人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這一半的人讀:離別家鄉歲月多,輕輕地讀,開始。還有嗎?今天舉手的人非常多,真棒!
8、家鄉沒有變,更沒有變的是他對家鄉的那種思念,那種愛。我們也把這兩句讀一讀。還有沒有人有自己的感受?他回去以后也發現家鄉的人、家鄉的事發生了變化:近來人事半消磨。
9、我們來試試這樣,老師說一句,你們從這首詩中找出那句詩,準備,我看誰能找到?
10、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已經很長很長了,回到家鄉以后,我才發現家鄉的人和事變化太大了。只有門前那清澈的湖水,在春風的吹拂下,泛起一圈圈的波紋。如果說《回鄉偶書一》表達的是賀知章對家鄉的思念和愛,那《回鄉偶書二》同樣表達的是對家鄉的思念和愛讓我們一起把《回鄉偶書二》朗誦一遍,齊!
五、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覺得很難忘,正所謂:與詩詞為友,乃人間樂事。希望同學們今后廣泛的閱讀經典詩文,感受經典的魅力。
六、課后作業
將《回鄉偶書》的意思有感情的講給你的爸爸媽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