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風箏》教案(精選15篇)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1
一、 復習導入
同學們,今天咱們繼續學習22、《理想的風箏》。(讀題)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寫了劉老師的哪幾件事?(談腿疾、寫板書、放風箏)
2、 真是個好記性的孩子!上節課我們從談腿疾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劉老師的樂觀幽默。就是這樣一位笑對人生、積極向上的劉老師30多年來,一直行走在作者的記憶深處。他在文中這樣寫道(出示):“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中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指名讀,質疑)
3、 同學們,劉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能夠為作者放飛理想的風箏呢?文中有許多地方描寫生動細膩,默讀課文5—9自然段,看看有哪些細節打動了你?也許是劉老師的一個動作、一個神態、一句話,有感受的地方,別忘了批注。
二、 精讀感悟
生默讀,批注,師巡視。
交流,相機點撥:
(一)“寫板書”部分
師:同學們剛才在書上已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跡。現在,誰來說說文中寫板書部分哪一細節描寫打動了你?
生:“逢到要板書的時候……再轉向講臺。”(出示)
1、師:你從中體會到什么?哪些詞句觸動你的心靈?
(生談體會:艱難、堅強等)
2、師:同學們,面對這樣的劉老師,你心中涌起的是怎樣的情感?
師:看來劉老師已走進了你的心里,那就請你帶著這種情感讀句子。
3、師:孩子,你的朗讀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劉老師寫板書的情景。
你看,上課了,講著講著劉老師要寫板書了(指讀——“他用圓木棍撐地,右腿離地,身體急速一轉,便轉向黑板,寫完了粗壯的粉筆字,又以拐杖為圓心,再轉向講臺”。)
你看,他講到慷慨激昂時又要寫板書了(指讀——
就這樣,每逢要寫板書時,劉老師總是用(齊讀——
師: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師(引讀——“一天不知要這樣跳躍旋轉多少次。”)
師:同學們,一天好幾個小時的站立,無數次的跳躍旋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劉老師靠著一根圓木棍撐地,你說支撐起他的僅僅是這根圓木棍嗎?(不是)那是什么?(是劉老師的堅強;是他對工作的熱愛等)
4、 師:看來這圓木棍已和劉老師融為一體了。它撐起的是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工作的熱愛。所以——(引讀:他每轉一次……激動的心跳。)
5、 小結:我知道劉老師的一舉一動已觸動了你們的心靈,也觸動了郭老師的心,更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腦海里。文革期間,作者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由大學教授淪為傘廠員工,他在工長的`呼來喝去中備受折磨,;他在眾目睽睽之下,頂著用衛生紙做的帽子,挨批斗,遭棍打,甚至游街示眾。當時多少人因此而自殺!他曾經對生活也感到了絕望,但他在絕望的邊緣想起了小學時的劉老師,想起了他上課的情景。此時作者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說)
師:正是劉老師的這份勇敢、頑強的信念,激勵著我笑對命運。多少年來他一直——(齊讀“在我的記憶中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
(二)“放風箏”部分
師:同學們,然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劉老師每年春天放風箏的情景。誰來說說這當中又有哪些細節打動了你?
生:“有一次,他故意撒脫手……得意和滿足的神氣”
1、 你從中感受到什么?(自信、放風箏的快樂、追線端的艱難等)
請大家再仔細讀讀這幾句話想想哪些地方還寫出了老師放風箏時的不容易?(生交流)
2、 同學們,紙燕帶動長長的線繩和線拐在地上飛跑。劉老師立刻——(指名讀:他笑著……線端)紙燕帶動線繩跑得好快,一個四肢健全的人要追上它尚且不易,可我們那年過半百又有腿疾的劉老師還是——(指名讀:他笑著……線端)在這奮力追趕當中,劉老師可能——(指名說)可能——還可能——同學們不由得沖過去想伸出手去,他卻喊著——(指名讀:“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不用任何人的幫忙,劉老師終于氣喘吁吁地抓住了線繩,臉上現出得意和滿足的神氣。
3、 同學們,劉老師緊緊抓住線繩,同時也抓住了什么?面對這樣的劉老師你想說什么?那就請你有感情地讀讀這段話。(指名讀)
4、 的確,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一次又一次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讓我們齊聲朗讀,記住這感人的一幕吧!(齊讀)
5、 瞧,風箏抖著翅膀翩翩起舞,扶搖直上。劉老師仰望白云,(引讀)注視著那青黑的小燕在風中翱翔盤旋……少年。
解詞“漾”:本指液體過滿而溢出,在這怎么理解?
6、小結:劉老師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劉老師的堅強與樂觀,在作者的心中從小播下了理想的種子,時時影響著他。
7、(出示作者照片及資料:)1993年不幸身患腎癌,1994年4月切除左腎,20xx年癌細胞轉移到肺部,又切除了一葉左肺,后又發現脾臟內有一塊腫瘤……面對癌魔的一次次挑戰,他也曾極度絕望,死神似乎要把他拽入永遠的黑暗。又是一年春天,蘇叔陽躺在病床上,他又想起了親愛的劉老師,他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說)抗癌14年來,蘇叔陽幾次三番從癌魔的指間飛過,依舊笑對人生,依舊筆耕不輟,寫作300多萬字,出書7本,創造了人類戰勝病魔的奇跡。他說“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燭火還在燒著,我就會走,哪怕是爬行,也還在這路上掙扎。”
可見,劉老師對作者的影響是一生的,蘇叔陽就是劉老師放飛祖國藍天的一只理想的風箏。同學們,師恩難忘啊!多少年了作者仍感激恩師,因此他在文中寫道:“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中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齊讀)
三、 升華情感
不見劉老師已經30年了!作者對劉老師的思念綿綿不絕,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出示:劉老師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同學們,劉老師的言傳身教,一舉一動給學生深遠的影響。他放起了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也讓我們的心飽脹著濃濃的敬意與感動。最后讓我們一起在音樂聲中再次奏響這永恒的思念之歌(配樂)朗讀:劉老師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2
【課文解讀】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開頭先描寫春天放風箏的景象,然后作者回憶了自身同學時代的一位年過五十的殘疾老師上課和課后的情景,最后以議論形式表達了對劉老師的懷念與贊美。課文贊揚了劉老師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同學和藹可親,對生活無比熱愛的精神。課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稱敘述,采用倒敘的寫法,運用典型事例來表示人物精神境界,寫人的方法值得借鑒。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
2、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劉老師之間的關系,。學習劉老師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3、能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一些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在語言描述中體會人物精神境界。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流程】
一、朗讀語段,導入
1、出示語段: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里盡情飄擺,舒展著自身的腰身。連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向著長天吹奏著生命之歌。藍天上,一只只風箏在同白云戲耍,引動無數的人仰望天穹,讓自身的心也飛上云端。
2、誰愿意讀一讀?(提示輕聲字:喇叭、風箏)大家再一起讀一讀。
3、談談你們的感受。(可能會說春天的美好)
3、小結:春天生機勃發,春天蘊含著希望,春天代表著美好生命。春天來了,作者想起了誰?他是怎樣一個人?快讀讀課文吧。
二、學習課文,評價
1、邊閱讀邊在課文中作上考慮的記號。
2、檢查生詞:喇叭、天穹、屁簾兒、擎著、抻動。誰會做“擎”、“抻動”兩個動作。
3、評價人物:劉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找出文中有關語句加以說明。(殘疾、熱愛工作、關心同學、教學有方、熱愛生活……)
4、提問:為什么要把放風箏這件事寫得這樣具體呢?
5、過渡:劉老師課上的表示,也許別的殘疾人也能做到,但課后的表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這也是讓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發出感嘆。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見過一位失去了一條腿的長者,年復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動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波、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6、如何理解這兩句話的?和小組同學議論議論。
7、交流體會。
三、聯系生活,感悟
1、再出示第二自然段,品讀。
2、作者僅僅是寫春天的美好嗎?聯系全文,想想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義。(象征著劉老師對生活充溢強烈的愛與執著的追求,對人生積極樂觀,頑強不屈)
3、在你的周圍有沒有像劉老師這樣的人呢?舉例說明。
4、小結:同學們,在人的生長過程中,總是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對待困難和挫折該怎么辦?是長吁短嘆,還是積極面對,頑強克服?不同的態度就有不同的人生。
四、拓展延伸,表達
1、為什么用“理想的風箏”作題?
2、學了課文你有何收獲?(教師引導同學從兩方面來談。課文內容思想;文章的表達方法)
3、作業:寫一個令你敬佩的人。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認識本課5個生字及文中出現的生詞,理解課文內容。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理解課文,體會劉老師頑強的意志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題目“理想的風箏”的含義。
2.體會劉老師身殘志堅、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難點:理解兩方面事例之間的關系,明白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工作態度是緊密聯系的,選取了兩方面的事例來寫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方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放一次風箏(實物)風箏一只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手拿風箏,問:“這是什么?”(板書:風箏),同學們,課前我們已經放飛過風箏,那么你在放風箏時的心里感受是怎樣的?請說一說。
2、師小結:聽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們都覺得風箏挺好玩,然而作者對風箏卻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風箏就是理想的象征(板書:14x理想的風箏)。為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輕聲朗讀課文,讀準生字的字音,讀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
2、默讀課文,體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你讀懂了什么?有哪些問題?
3、交流所得。
三、品讀、探究。
1.圍繞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再讀揣摩預習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和自己提出的問題。
2.組內交流,如意見不一致,展開討論,教師深入某些小組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
3.班上匯報。(同學之間互作補充、評價,師作適當點撥)
(1)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劉老師?(因為劉老師愛放風箏,春天里的風箏勾起了作者對劉老師的回憶。)
(2)劉老師在課上講課和在課下放風箏的情景之間有什么關系?
劉老師在課堂上,“只靠著健壯的右腿和一支圓木棍,一天站上好幾個小時”,“不知道要跳躍旋轉多少次”。這是靠頑強的毅力給學生上課。
劉老師課講得好。他對學生充滿了愛。
劉老師課下喜歡放親手制作的風箏。“絕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入藍天的歡樂”,“故意撒脫手”,“拄著拐杖,蹦跳著去追”,這是一種對生活的強烈的熱愛之情的流露。
課上講課和課下放風箏,都展示了劉老師意志的頑強和熱愛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結尾句“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這句話既是對劉老師身殘志堅的贊嘆,又是在告誡我們:應該像劉老師那樣熱愛生活,不斷地追求、創造生活。
(4)題目“理想的風箏”有什么含義。
文中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是他對生活無限熱愛的標志,劉老師腿有殘疾、行動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風箏來寄托自己要在廣闊天地間大有作為的理想。題目中“理想的風箏”是指劉老師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與不懈追求。
四、總結、擴展。
1.挑選你最感動的句子讀一讀,并說說為什么?
2.談談對課文或對劉老師的印象。
3.寫法上的啟示。(師作適當的補充。)
五、課后延伸。
1、(必做題)摘抄課文中的優美詞句。
2、(選做題)以“我最____的人”為題寫一篇短文,并試著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一些表達方法。
板書設計:14理想的風箏
身殘志堅
熱愛工作
熱愛生活
教學效果: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三、教學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聯系前不久在廈門的風箏節,讓學生談談放風箏的樂趣。這是一項有益于身心的活動。放風箏時,我們可以/上觀白云朵朵;下覽綠草如茵,盡情地感受春的氣息,這是何等愜意之事。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放風箏時都有著同樣的心情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魯迅的《風箏》,看看他具有什么心情。
(二)、整體感知:
1、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間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親情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
2、正字、正音
伶仃:(língdīng;孤獨,沒有依靠)
嫌惡:(wu;厭惡)
驚惶:(huáng;驚慌)
瑟縮:(sè;身體因寒冷、受驚嚇等而蜷縮或兼有抖動)
苦心孤詣:(yì;費盡心思鉆研或經營。)
3、下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快速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下列各題。
閱讀習慣:手握筆即興批注。
(1)、這篇散文1-2自然段寫了什么?
(2)、3-4自然段寫了什么?
(3)、5-11自然段寫了什么?
(4)、12自然段寫了什么?
明確:
(1)看到北京天空風箏浮動,“我”想到了故鄉的風箏時節。
(2)回憶起自己幼年時的對小兄弟精神的虐殺。
(3)中年時我明白了我的過錯,想要補過,但小兄弟已經完全忘卻了這件事;
(4)我無法補過,心里只有著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邊講述邊點擊幻燈)
(三)、具體揣摩。
剛才,我們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去體驗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還應該多閱讀,在閱讀中細細地品味。
下面,聽老師范讀1、2自然段,請大家思考:
1、“我”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2、見到風箏,人之常情應該是愉快的,但“我”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心情呢?
(故鄉放風箏的季節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過去,就開始放風箏,所以“我”感到驚異;同時,我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所以心頭又不禁感到悲哀。)
提問回答:寫“我”心情的“驚異和悲哀”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奠定全文的基調。
3、討論問題組:
(1)、“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有什么不同的態度?
(2)、我對小兄弟放風箏采用了哪些措施進行嚴厲管教?
(3)、從哪些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
明確:
(1)我:嫌惡、鄙視小兄弟:最喜歡
(2)我:不許放毀風箏
(3)小兄弟:看得出神、驚呼跳躍苦心孤詣偷著做蝴蝶風箏)
4、“我”少年時為什么不許小兄弟放風箏?
因為“我”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
5、我為什么會認為愛放風箏就沒出息呢,這種觀點是與生俱來的嗎?(教師講解)
當時的思想觀念是小孩子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至于放風箏這些玩樂的活動當然就會被認為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在這種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下,理所當然地認為小兄弟放風箏是沒出息的表現;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夠成才,而又“恨鐵不成鋼”,所以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
從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對兄弟十分愛護并且嚴格要求的兄長,同時也是一個受舊思想、舊觀念影響和毒害的人。(點擊幻燈,出示答案)
6、從小兄弟喜歡風箏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樣的一個小孩?
從看別人放風箏的表現:天真、活潑;
從他所做的蝴蝶風箏與眾不同這一點,可以看出他聰明、善于創新的特點。
7、“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這件事做錯了嗎?我在什么時候知道自己做錯了?答案在第幾段?
第五自然段,中年時,“我”偶然讀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此時,“我”才知道自己做錯了。知道了自己的腳下不只踐踏了一只風箏,還踐踏了一顆幼小的心靈,踐踏了小兄弟的創新精神。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8、古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錯,就應該改正,我做錯了,也渴望補過,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夠輕松起來。那“我”的心輕松了嗎?為什么沒有輕松?請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四)、以此思考題作為作業。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一節課的字詞和全文大意。
(二)、繼續上一節課的問題:
1、古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錯,就應該改正,我做錯了,也渴望補過,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夠輕松起來。那“我”的心輕松了嗎?為什么沒有輕松?請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我”向兄弟提起舊事,承認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寬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卻,無從寬恕他,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2、請同學們齊讀最后一段,思考: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明確:“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寬恕,來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全然不自知;“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所以說這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簡單一點說,就是因為(點擊幻燈),所以我心中有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通過我們閱讀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內容弄懂,還應該盡量去找出潛藏于字里行間中的信息。請討論,談一談你對你對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嘗試歸納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
1、可以從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來談;
2、可以從魯迅先生表現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來談;
3、可以從游戲對兒童的重要意義這一角度來談;
4、可以從“我”對放風箏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來談。
要求:
①選擇你最有興趣的角度,進行討論,
1、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出“我”對小兄弟濃烈的兄長之愛,歌頌了兄弟情深。
2、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了魯迅先生嚴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過回憶幼時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風箏,到了中年時補過已晚的事實,說明我們應注重游戲對于兒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兒童教育思想。
4、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補過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現,說明了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不干出違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為,而對自己的正當的權利也應該去捍衛。
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
A、有手足情;
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
D、有小兄弟毫無怨恨的思想內容;
E,還集中表達了“我”的悔恨、自責、悲哀的情感。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
《風箏》一文不僅表現了人物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還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內容。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運用于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你的感情更真摯、美好,讓你的思想更豐富、深刻。
(四)、作業:完成新學案。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4
一、課題的導
〈一〉背一背。清·高鼎《風箏》導入課題。鼓勵學生齊讀,大聲讀,提高課堂氣氛和活躍度。
風箏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yuán)
〈二〉猜一猜。下面這首詩是清·吳友如的一首題畫詩,猜一猜描寫的是一項怎樣的活動:
只憑風力健,不加羽毛豐。
紅線凌空去,清云有路通。
①同學們放過風箏嗎?曾經放過風箏的同學舉手,并談一談你放風箏時的心情好嗎?
③由魯迅和他弟弟關于風箏的故事引入課文:強調魯迅的心曾因為風箏的事而沉重過,設置疑問,引入課題。
二、認識魯迅
①誰了解魯迅先生的一點情況?小學我們曾經學過他的一篇課文《三味書屋》。
②補充有關魯迅的資料: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寫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他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中篇小說《阿Q正傳》;還有其他雜文集等。
三、整體感知
〈一〉學法指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的過程當中注意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如果有問題可以隨時舉手問我,注意學習要求。
①標出每一自然段的序號,找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看誰又快又認真。(時間:7分鐘)
②讀完課文想一想,這篇散文詩向我們敘述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的態度前后有什么變化?(注意:結合聽、點學生們的回答進行板書)
〈二〉學習指導: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讀書方法,注意和學生交流,掌握學生學得情況。
①注意糾正下了字的讀音:模樣嫌惡什物擲在地下虐殺墮著
②和同學們交流整體感知的情況。
四、質疑探究
〈一〉學法指導:通過同學們對課文的初步閱讀,我們對文章有了粗淺的認識,我想,課文中肯定有你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意思。下面就請你再次快速得閱讀課文,仍用“圈點勾畫問嘆”的讀書方法標下你有疑惑的地方或者有所感觸的地方,看看哪個小組找的問題最多最有價值?
〈二〉學習指導:組織學生速度課文,發現問題,交流問題;和學生雙向交流,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①讀課文找問題。——→②組織學生交流問題——→③探究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鼓勵激發學生: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可能一一解決同學們所有的問題,看哪些同學能抓住時機,快把問題提出來,先解決。注意啟發引導,盡量讓學生把問題感悟出來。
五、體會品味
〈一〉友情提示:人物的心理是通過作者的描寫才表現出來,只有抓住關鍵的詞句才能很好的體會出人物的心理,讀課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體會下列心理。
①哪些語句寫出了小弟弟對風箏的喜愛?
②哪些動詞寫出了“我”對于精神的虐殺?表現了我當時怎樣的心理?
〈二〉體驗感受
①組織學生找相關的詞句——→②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心理感受
六、總結延伸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想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收獲,把你的收獲說出來,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
提示:你的收獲可以是知識方面的;可以是學習方法方面的;可以是你的感悟;也可以對作者或者作的小弟弟說幾句知心的話。
板書:(略)
教學環節設計:
第一教學環節:(6分鐘)
背一背。下面這首詩請同學們大聲讀,齊聲背,看看誰能最先背過。
風箏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yuán)
猜一猜。下面這首詩是清·吳友如的一首題畫詩,猜一猜描寫的是一項什么活動:
只憑風力健,不加羽毛豐。
紅線凌空去,清云有路通。
認識魯迅:(讀一讀,對魯迅先生要有初步了解)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寫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他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中篇小說《阿Q正傳》;還有其他雜文集等。
第二教學環節:(12分鐘)
讀一讀,說一說: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最好大聲朗讀),讀的過程當中注意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如果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舉手和老師交流,注意學習要求:
①標出每一自然段的序號,畫下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請隨時和老師交流。
注意這些字的讀音:模樣嫌惡什物擲在地下虐殺墮(墜)
②讀完課文想一想,這篇散文詩向我們敘述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教學環節:(15分鐘)
問一問:
通過同學們對課文的初步閱讀,我們對文章有了粗淺的認識,我想,課文中肯定有你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意思。下面就請你再次快速得閱讀課文,仍用“圈點勾畫問嘆”的讀書方法標下你有疑惑的地方或者有所感觸的地方,看看哪個小組同學發現的問題最多最有價值?
(注意:在總結的過程當中合理的進行板書)
第四教學環節:(7分鐘)
品一品:
人物的心理是通過作者的描繪才表現出來,只有抓住關鍵的詞句才能很好的體會出人物的心理,讀課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體會下列人物心理。
①哪些語句寫出了小弟弟對風箏的喜愛?
②哪些動詞寫出了“我”對于精神的虐殺?表現了我當時怎樣的心理?
第五教學環節:(5分鐘)
悟一悟: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想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收獲,把你的收獲說出來,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提示:你的收獲可以是知識方面的;可以是學習方法方面的;可以是你的感悟;也可以對作者或對小弟弟說幾句知心的話。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5
今天我上完了《理想的風箏》,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無論誰讀之都會為之動容,教完這一課,劉老師對生活樂觀,對工作的敬業,對積極向上的態度,身殘志堅的高尚品德,對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感動。
一、課堂一詠三嘆,升華情感。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作者的情感線索走進文本,走進劉老師的內心世界。“劉老師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這句話是課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線索。我每學完一板塊都回到重點句的激情朗讀,使整堂課一詠三嘆,曲折回環,別有趣味。如此處理,精略得當,使文章的教學張弛有度,保證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享受到了學習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綻放,激情得以飛揚。
二、品細節,悟情感。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有效地學習,我抓住了劉老師的三件事:“談腿疾、寫板書、放風箏”來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品味文字,體會情感。達到了長文短上的目的,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長課短教,把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了,使冗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使復雜多樣的教學方法變得簡單易行,這需要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素養。
在教學“談腿疾”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一串話,反復誦讀,深入地走進人物的內心,感受人物情懷。在教學“寫板書”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寫板書的動作:“撐地——離地——急速地一轉——轉向——轉向”來品味,通過老師動情地朗讀,讓學生想象情景后談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動辭發。學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動、擔心摔了一跤,如果沒有想象怎能有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劉老師放風箏的動作和語言,感受他的堅強、自信、熱愛生活的品質,教學反思《《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
三、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潤物細無聲。
好的文章需要品讀,更需要動情地朗讀。而在教學中,方法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我抓住文中描寫劉老師的細膩感人的句子朗讀,啟發學生口中讀出感覺,眼前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
四、注重寫法的指導。
這是一篇很好的寫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讀寫結合,在注重內容理解的同時,不忘寫法的指導,不忘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學時讓學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劉老師的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來表現人物的品質的。抓住了“談腿疾、寫板書、放風箏”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相信一直進行這些寫法的指導,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潛移默化地得到培養。
當然,課后深深反思,也發現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自己只感動于文章的優美,戀戀不舍地要與學生品悟許多細節,以致于課堂時間不夠,前松后緊。教師還是講得太多,放手讓學生自我交流的時間缺少了。看來上課還是靠老師主觀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6
教材解讀:
《理想的風箏》是新入選的一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憶了兒時一位失去左腿的劉教師給我們上課、和我們一起放風箏的情景,熱情地歌頌了他高尚的師德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眼”。身有殘疾的劉老師不僅放飛自己的理想,也放飛著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同時,同時他也在指引著學生放飛遠大的理想和純真的感情。風箏在這里顯然是個象征,具有多重的隱喻:“知識的風箏”—他一天站上好幾個小時,為我們講課;“情感的風箏”—他的表現使我們酸澀、激動;“生命的風箏”—他生命的強壯,精神的豐富和樂觀令我們欽佩……啊,我們就像這風箏一樣,在劉老師的精心呵護下,飛上了藍天!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劉老師之間的關系。
4、學習作者列舉事例、邊敘邊議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學習作者運用各方面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
理解課題“理想的風箏”的含義。
教學準備:課件
總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學生生字詞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舉了哪幾個事例描寫劉老師的形象;初步感受劉老師的良好品質及他對工作、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2、學習描寫春天的句子,并進行積累;學習描寫劉老師外貌的句子,明白劉老師是個慈祥、忠厚的殘疾人。
教學過程:
一、深情導入,激發閱讀期待
1、又是一年春來到,春風吹紅了桃花,吹綠了柳枝。想乘著這股春風出去放風箏嗎?在放風箏時的心理感受。
2、質疑:理想的風箏是什么樣的?為什么叫理想的風箏?……(板書:理想的風箏)
二、檢查預習,順情引導
1、請學生帶著疑問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幾部分?怎么分?并記錄下自己的疑問。
課文主要寫“我”回憶李老師心酸執教,春天放風箏的情景,表達了對老師深深的懷念之情。
課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來,“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劉老師放上天空的風箏。
第二部分:(4——9)回憶劉老師的為人和他放風箏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寫“我”對分別近30年的劉老師的懷念之情。
3、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和文章脈絡。看第二部分中,回憶了對劉老師的哪幾件事。
根據學生回答,引導概括出三件事:笑談腿疾、上課板書、喜放風箏
三、走進文本,享受春景
1、課文主要回憶劉老師的為人及他放風箏的情景,可開頭卻描寫了什么?(春景)
作者為什么要寫春景呢?
指名讀第2自然段
2、看到這么美的春天,你會感受怎么樣?(舒服、舒暢、心境愉快)
3、課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話是描寫春天時人們的心情很舒暢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當春天吹綠了……浮上心頭。”特別是哪個詞語更表現出了人們的心情很愉快?(浮)
4、原來,春天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樹木,還在于藍天上的一只只美麗的風箏,還在于人們的舒暢心情。作者看到風箏,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劉老師,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風箏。
5、再次讀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為喜歡春景才寫這些春景的嗎?
小結:作者從景寫到風箏,寫到想起劉老師,過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認識主角
1、從景到人,從看到的景象聯想到并開始回憶自己喜歡的人物,這也是一種寫作方法,以后同學們寫作時也可以使用這樣的方法。
2、寫人物時,一般喜歡先描寫人物的什么?(外貌)
3、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劉老師的外貌吧。
4、課文中又是如何描寫他的呢?
5、從這幾句話中,讀出了一位怎樣的劉老師?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師生情,受到劉老師人格魅力的影響和熏陶,熱愛生活、勇敢地面對生活。
2、學習通過幾件事寫人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出示詞語組
2、指名讀讀這些詞語,看看這些詞語中哪一組會讓你想到劉老師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細節,感受人物
出示自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讀第4——9自然段,劉老師的哪些細節撥動了你的心弦?講它們畫出來,讀一讀,想一想,從中讀出一位怎樣的老師?
(一)笑談腿疾
(二)旋轉板書
(三)喜放風箏
三、品味心聲,深化情感
1、可是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憶,因為作者已近30年沒有見到劉老師了。
2、這段飽含深情的文字中你們聽出了作者對劉老師的哪些情感?(板書思念)
3、一只只自翱翔的風箏成為作者心中最美的風景……、
四、提升感悟,放飛情感
1、漫長的30年,劉老師又在哪里呢?
出示:“劉老師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么余味無窮的省略號啊!
3、續寫
五、總結延伸,拓展積累
1、交流收集的資料,介紹作者
2、從劉老師等強者身上感悟到什么?
3、讀名言
4、總結
生活中雖然有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難、挫折,但是,只要我們有一顆永遠愛生活的年輕的心,只要我們頑強地面對生活,微笑著不斷追求,藍藍的天空一樣屬于你,燦爛的明天一定屬于你。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7
學情分析
因課文較長,又是略讀課文,教學時不宜過細。教學前應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通過預習,解決文中生字詞。課上根據“閱讀提示”自學,小組交流。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整體結構,從感性上對劉老師是個什么樣的人有個初步的印象。
設計理念
一、教法:自學引導。
二、學法:小組合作交流。
教學目標
一、情意目標:學習劉老師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能力目標:學習本文從不同方面選取典型事例寫人的方法。
三、認知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主要內容。
2.認識本課5個生字。
重點:
了解課文通過哪兩方面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境界。
難點:
理解兩方面事例之間的關系,明白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工作態度是緊密聯系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質疑。
1、導言:“風箏”同學們并不陌生,放風箏是許多同學的愛好。今天我們學習“理想的風箏”一課(板書),你有什么疑問嗎?
2、質疑:如,理想的風箏是什么樣?為什么叫理想的風箏?……
二、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學生帶著疑問聽讀思考。
三、學生談聽讀后的感想,就讀前疑問談談各自理解。
教師相機介紹作家蘇叔陽的一些情況,使學生知道,作者曾遭受過不公正待遇和絕癥的折磨,因而對劉老師了解更深,對劉老師的尊敬、懷念更濃、更重。
四、指導自學,合作探究。
1、自學生字新詞。
2、讀“閱讀提示”,自學探究。
(1)本課“閱讀提示”中例舉了哪些給自己提出的問題?這些“自問”有什么特點?
(2)鼓勵學生學習“閱讀提示”的方法,通過給自己提問題,思考解答學習課文。
3、默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結構,掌握文章內容重點。
課文的重點部分寫的什么內容?(劉老師講課和課下放風箏這兩件事。)
五、按照“閱讀提示”的要求,學習課文主體部分。
1、自瀆課文,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從不同方面自問。
如:
(1)作者對劉老師的回憶寫了什么事,每件事寫了幾層意思?
(2)作者寫人物用了哪些表達方法?為什么要這樣寫?作者熱愛、尊敬、懷念了劉老師什么?
(3)作者為什么不寫劉老師左腿殘疾的原因?
(4)怎樣理解課題?
2、按照“自問”自學探究,討論交流。
(1)指導方法:先找出有關句段;再讀那些句段(反復地讀,邊讀邊品味);思考并說說對“自問”的理解。
(2)點撥、指導,通過群體評議,歸納總結。
作者寫人物的表達方法:選材是最能表現人物的典型事例;具體細致地描寫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我”在其中,作者寫自己的心情、想法。
這樣寫人,一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劉老師身殘志堅、樂觀向上、對工作和生活強烈熱愛、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質更鮮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寫,通過襯托更強化了劉老師的美德和形象。
a、寫“我”的心理活動“后來我考入歷史系,和劉老師的影響有極大的關系”。進一步說明了劉老師的課講得好,對學生的發展、成長影響至深。這也是在暗點文題——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種子,升起了理想的風箏。
b、劉老師的身教,給學生深刻地影響,使作者在心靈里升起了理想的風箏,要像劉老師那樣身殘志堅、樂觀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讀、品讀。
七、作業:
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本課后的一些收獲。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 體會劉老師頑強的意志和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從中感受濃濃的師生情。
4、 學習作者見物思人、列舉事例、邊敘邊議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課文通過哪兩方面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形象。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兩方面事例之間的關系,明白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工作態度是緊密聯系的。選取了兩方面的事例來寫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提問導入。
1、(板書:風箏)風箏,同學們見過的,有的也放過的。(在“風箏”前用彩色粉筆加上“理想的”三字)
(1)“理想”和“風箏”是截然不同甚至是不相干的,為什么把它們放在一起,并說是“理想的風箏”呢?
(2)請說一說你認為的理想的風箏是什么樣的。
2、學生漫談。
3、小結:大家剛才說的都是理想的風箏的模樣、怎樣放飛,而本文的作者對風箏卻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的筆下,理想的風箏是什么呢?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在學習了課文后,就會明白了。
二、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幾段?怎么分?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正音、正形;說說文中生詞的意思。
2、討論思考題: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幾段?怎么分?
(課文主要寫“我”回憶劉老師辛勤從教、春天放風箏的情景,表達了對老師的深深的懷念之情)
課文可以分成三段:
一(1—-3)每逢春天到來,“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劉老師放上天空的風箏。
二(4—-9)回憶劉老師的為人和他放風箏的情景。
三(10-11)寫“我”對分別近30年的劉老師的懷念之情。
3、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和文章脈絡。
4、質疑。你讀懂了什么?有哪些疑問?
5、交流學習心得。
四、作業。
1、鋼筆描紅。
2、反復朗讀課文,直至做到正確、流利。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生詞。
2、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反復品讀,互動探究。
1、課文中有許多地方寫得細膩傳神,試著找幾處讀一讀,揣摩這些地方為什么要寫得這樣細膩。
2、小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三、重點探究。
1、第一段重點探究。
(1)欣賞描寫春天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里盡情地搖擺,舒展著自己的腰身。連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向著長天吹奏著生命之歌。藍天上,一只只風箏在同白云戲耍,引得無數人仰望天穹)
(2)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劉老師?
(因為劉老師愛放風箏,春天里的風箏勾起了“我”對劉老師的回憶:“想起……想起……)
2、第二段重點探究。
(1)這一段寫了劉老師的哪兩個方面的情況?(在課上講課和在課后放風箏)
(2)有感情地讀劉老師在課上講課的情景。
(理解:劉老師在課堂上,“只靠著健壯的右腿和一支圓木棍,一天站上好幾個小時”,“不知道要這樣跳躍旋轉多少次”。這是靠頑強的毅力給學生上課。板書:身殘志堅)
(理解:“教室里騰起一片笑聲。但笑過之后,每個學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酸澀”指內心的辛酸苦澀。劉老師遭遇不幸,截去了左腿,還用女媧造人的故事,引起學生的笑聲。笑過之后,會想到老師的悲苦和快樂,激發哀憫和同情之心。“他每轉一次,就引起同學們一陣激動的心跳”,表現了同學們尊敬、難受和激動的心情。
(3)讀劉老師在課余放風箏的有關內容。
(理解:劉老師課余喜歡放親手制作的風箏。“決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上藍天的快樂”,“故意撒脫手”,“拄著拐杖,蹦跳著去追”,這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的流露。)
(4)劉老師在課上講課和課余放風箏的情景之間有什么聯系?
(體會劉老師課上和課余放風箏的情景,都展示了他意志的頑強和熱愛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板書:熱愛生活)
(5)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加深感悟。理解:他笑著 對我們說:“……女媧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一句中的省略號省略的是女媧氏造人的傳說的一些內容。
3、第三段重點探究。
(1)離開劉老師已經近30年了,估計有兩種可能。(倘若……倘若……)
(2)他“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表現他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是什么意思?
(這句話是對劉老師身殘志堅的贊嘆)
(3)兩處省略號的理解。
4、默讀課文,質疑,解疑。
四、總結。
1、題目“理想的風箏”有什么含義?(文中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是他熱愛生活的標志。劉老師盡管腿有殘疾、行動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風箏寄托自己要在廣闊天地間大有作為的理想。題中的“理想的風箏”是指劉老師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不懈追求。)
2、挑選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一讀,讀出恰當的感情。
3、你對劉老師的印象如何?說說你最喜歡的地方。
4、作者是怎樣寫出劉老師的生活樂觀、工作認真地?
(討論后,教師小結: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表現人物品質)
五、作業。摘抄課文中的優美語句,有感情地朗讀、欣賞。
板書設計:
22 理想的風箏
身殘志堅
熱愛生活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9
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是略讀課文,教學時不宜過細。教學前應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通過預習,解決文中生字詞。課上根據“閱讀提示”自學,小組交流。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整體結構,從感性上對劉老師是個什么樣的人有個初步的印象。
設計理念:
一、教法:自主學習。
二、學法:合作交流。
教學目標:
1、體會劉老師對生活頑強執著的追求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
2、學習本文寫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4、學習生字新詞。
教學重難點:
了解課文通過作者回憶劉老師上歷史課和放風箏兩件事表現人物的品質的寫法。 體會劉老師對生活的熱愛及其對生活頑強執著的追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20xx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嗎?(奧運會開幕)那你們知道20xx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嗎?
(可能有許多同學不知道)
20xx年9月6日,是北京殘疾人奧運會開幕日。這其實也是一個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中,有許許多多的殘疾人,而這當中又許多人身殘志堅,在與自己的命運搏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張海迪5歲時高位截癱,可她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學完成了大學學業;霍金年輕時就身患絕癥,可他身殘志不殘,憑著頑強的精神與命運挑戰,最終成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今天我們要認識的這個人是一位老師,他沒有張海迪、霍金那樣聞名,可他同樣用他頑強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學生。請同學們打開課文《理想的風箏》。
2、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為什么叫理想的風箏? 這個老師到底是一位什么樣的老師……
二、學生帶著質疑的問題自由讀文。
三、讀后交流。
通過交流,讓學生初步感悟課文內容,初步體會老師的品質
四、再次讀文,深入探究
1、自學生字新詞。
2、讀“閱讀提示”,圍繞“閱讀提示”內容探究
(1) 本課“閱讀提示”中為我們例舉了哪些給自己提出的問題?
(2) 你還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3、默讀課文,思考: 課文的重點部分寫的什么內容?(劉老師講課和課下放風箏這兩件事。)
4、圍繞“閱讀提示”內容,進行合作探究。
(1)、自瀆課文,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從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問題。
①、從作者回憶的兩件事中我們體會到了什么?
②、課文為什么以“理想的風箏”為題?怎樣理解課題?
③、劉老師的言傳身教對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2)、按照提出的問題自學探究,討論交流。
①、從中我們體會到劉老師對工作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體會到他那頑強執著的精神。
②、從老師放風箏的情景我們體會到:放風箏除了代表劉老師對生活的向往執著追求,還寄托著老師對學生寄托的希望。
③、 劉老師的身教,給學生深刻地影響,使作者在心靈里升起了理想的風箏,要像劉老師那樣身殘志堅、樂觀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讀課文
課文中哪些內容讓你感動?讀讀,談談你為什么感動?
1、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里盡情飄擺,舒展著自己的腰身。連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向著長天吹奏著生命之歌。藍天上,一只只風箏在同白云戲耍,引動無數的人仰望天穹,讓自己的心也飛上云端。
2、逢到要板書的時候,他用圓木棍撐地,右腿離地,身體急速地一轉,便轉向黑板。寫完了粗壯的粉筆字,又以拐杖為圓心,再轉向講臺。一個年過半百的教師,一天不知道要這樣跳躍旋轉多少次。每次旋轉,都引起學生們一次激動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脫手,讓天上飛舞的紙燕帶動長長的線繩和線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飛跑。他笑著、叫著,拄著拐杖,蹦跳著去追,嘴里還不停
地喊著:“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他終于氣喘吁吁地抓住線繩,臉上充滿得意和滿足的稚氣。
4、我曾見過一位失去了一條腿的長者,年復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動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六、總結
1、感情讀文。
2、談讀后感。
七、作業
搜集有關“身殘志不殘”的有關故事,下節課開一個“小小故事會”。
附:板書設計
上歷史課 熱愛學生、熱愛工作
14、理想的風箏
放風箏 頑強執著、熱愛生活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這篇課文通過作者對劉老師的深情回憶,深刻反映了劉老師對工作的熱愛、對生活頑強執著的追求。這篇課文文筆優美而又感人,讀后無不讓讀者為之感動。
這篇課文是閱讀課文,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以及小組的合作探究來理清文章結構,體會人物內心情感,體會人物品質。內外通過朗讀、品讀來更深層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認識本課5個生字及文中出現的生詞,理解課文內容。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理解課文,體會劉老師頑強的意志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題目“理想的風箏”的含義。
2.體會劉老師身殘志堅、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難點:理解兩方面事例之間的關系,明白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工作態度是緊密聯系的,選取了兩方面的事例來寫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方法:討論法 情境教學法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放一次風箏 (實物)風箏一只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手拿風箏,問:“這是什么?”(板書:風箏),同學們,課前我們已經放飛過風箏,那么你在放風箏時的心里感受是怎樣的?請說一說。
2、師小結:聽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們都覺得風箏挺好玩,然而作者對風箏卻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風箏就是理想的象征(板書:14* 理想的風箏)。為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輕聲朗讀課文,讀準生字的字音,讀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
2、默讀課文,體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你讀懂了什么?有哪些問題?
3、交流所得。
三、品讀、探究。
1.圍繞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再讀揣摩預習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和自己提出的問題。
2.組內交流,如意見不一致,展開討論,教師深入某些小組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
3.班上匯報。(同學之間互作補充、評價,師作適當點撥)
(1)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劉老師?(因為劉老師愛放風箏,春天里的風箏勾起了作者對劉老師的回憶。)
(2)劉老師在課上講課和在課下放風箏的情景之間有什么關系?
劉老師在課堂上,“只靠著健壯的右腿和一支圓木棍,一天站上好幾個小時”,“不知道要跳躍旋轉多少次”。這是靠頑強的毅力給學生上課。
劉老師課講得好。他對學生充滿了愛。
劉老師課下喜歡放親手制作的風箏。“絕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入藍天的歡樂”,“故意撒脫手”,“拄著拐杖,蹦跳著去追”,這是一種對生活的強烈的熱愛之情的流露。
課上講課和課下放風箏,都展示了劉老師意志的頑強和熱愛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結尾句“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這句話既是對劉老師身殘志堅的贊嘆,又是在告誡我們:應該像劉老師那樣熱愛生活,不斷地追求、創造生活。
(4)題目“理想的風箏”有什么含義。
文中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是他對生活無限熱愛的標志,劉老師腿有殘疾、行動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風箏來寄托自己要在廣闊天地間大有作為的理想。題目中“理想的風箏”是指劉老師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與不懈追求。
四、總結、擴展。
1.挑選你最感動的句子讀一讀,并說說為什么?
2.談談對課文或對劉老師的印象。
3.寫法上的啟示。(師作適當的補充。)
五、課后延伸。
1、(必做題)摘抄課文中的優美詞句。
2、(選做題)以“我最____的人”為題寫一篇短文,并試著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一些表達方法。
板書設計: 14* 理想的風箏
身殘志堅
熱愛工作
熱愛生活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劉老師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他熱愛學生、頑強執著追求理想的精神。
3.培養學生品讀詞句,觸摸人物內心的方法,培養學生詞句解讀的能力。
教學準備:1重點句子的課件。2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2課《理想的風箏》。誰愿意把課文讀一遍?
2.課文寫了劉老師哪幾件事?
(板書:談腿疾 寫板書 放風箏 )
3.你能用文中的詞語說說這是一位怎樣的劉老師嗎?(板書:生命頑強 熱愛生活)
4.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劉老師的故事中,去感受劉老師的這些獨特人格魅力吧。
二、精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
文中許多地方寫得生動細膩,請大家仔細品讀課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詞句讀一讀,畫一畫,并在旁邊寫出你的感受。讀完后同位交流交流。
2.指名交流。
重點句子(1)教室里騰起一片笑聲。但笑過之后,每個學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
a“泛”意思是冒出,透出。這里是說同學們心中不由自主產生對老師的同情,感到心酸,難受。學生的表現由笑聲——酸澀——尊敬,襯托出老師的堅強樂觀,風趣幽默與學生親密無間。
b你能通過你的朗讀把學生這種復雜的心情表達出來嗎?
(2)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師,一天不知要這樣跳躍旋轉多少次。而他每轉一次,就引起同學們一陣激動的心跳。
a“年過半百”、“不知道”、體會到老師意志頑強,“激動”說明學生被老師感動,尊敬心疼老師,襯托了老師的高尚人格。
b指導朗讀。老師也被感動了,讓我們一起通過動情的朗讀記住這平凡而偉大的一幕吧。
(3)他臉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個同我一樣的少年。
a“漾”在句子中指心中的快樂與甜蜜從臉上往外流溢,使人們看到一個樂觀,富有活力,對生活充滿追求自強不息的人物形象。
b指導朗讀。
(4)有一次,他故意撒脫手,任飛舞的紙燕帶動長長的線繩和線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飛跑。他笑著,叫著,拄著拐杖,蹦跳著去追趕線端,喊著:“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終于,他氣喘吁吁地抓住了線繩,臉上現出得意和滿足的神氣。
a從“笑著,叫著,蹦跳著”感受到劉老師不畏困難、樂觀自信;忘我、歡快。
多么感人的畫面,身體的殘疾則能阻擋內心對美好生活的渴求?此時,你認為劉老師撒脫手是為了什么?他抓住的僅僅的線繩嗎?他放飛的僅僅是普通的風箏嗎?
a現在你就是那挑戰命運戰勝了困難的劉老師,請你自信地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三、總結課文,升華主題
a同學們品讀得真切深刻,你們讀懂了作者,讀懂了劉老師。
文中的劉老師放飛的是心情,送上的是快樂,留給學生的是燦爛的春天是追尋理想的信念。所以在作者心中“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中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那些給了我數不清幻想的風箏,將陪伴著我的心,永遠在藍天上翱翔。”
b讓理想的風箏伴著希冀帶著我們一起自由飛翔,飛上廣闊的天空,領略生活的春光……
c播放《又是一年三月三》課件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12
理想的風箏
預習提示
“風箏”同學們并不陌生,放風箏是許多同學的愛好。可是理想的風箏是什么樣?為什么課題是理想的風箏?……
教學目標
會認本課的生字新詞。
課文內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劉老師之間的關系。把不理解的問題提出來,和同學討論解決。
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師生情,受到劉老師人格魅力的影響和熏陶,熱愛生活、勇敢地面對生活。
學習作者見物思人、列舉事例、邊敘邊議的寫作方法。
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通過哪兩方面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境界。
難點:為理解兩方面事例之間的關系,明白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工作態度是緊密聯系的。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手拿風箏,問,這是什么?(板書課題),說說你在放風箏時的心理感受。
師導入:然而作者對風箏卻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風箏就是理想的象征。為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出示提綱,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找出文中具體描寫春天景色的句子,認真品讀,聯系全文,想想這些句子有什么象征意義。
劉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文中圍繞劉老師講了哪些事。.標出文中令你感動的句子,說說自己為什么感動?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和小組同學討論、交流。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逐題反饋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檢查生字
檢查讀通課文情況。
結合問題反饋,深入理解課文,體會思想。
品讀描繪春天景色的語段。
讀文,了解劉老師,受他人格魅力的影響和熏陶。
談談你了解到關于劉老師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總結全文,感情朗讀課文
談談你學文后有何收獲。
教師系統地小結。
哪些地方讓你感動?為什么?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思考:題目“理想的風箏”有什么含義。
(文中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是他對生活無限熱愛的標志,劉老師腿有殘疾、行動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風箏來寄托自己要在廣闊天地間大有作為的理想。題目中“理想的風箏”是指劉老師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與不懈追求。)
總結擴展
通讀全文,或聽范讀錄音。
談談對課文或對劉老師的印象。
談談本文寫法上的啟示。
板書設計
上課 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和藹可親
理想的風箏
放風箏 熱愛生活自強不息
檢測題
比一比,再組詞
慨( ) 燥( ) 拄( ) 蜜( )
概( ) 躁( ) 駐( ) 密( )
選擇最恰當的動詞填入句中,體會它們的意思
染 映 吹 變
當春風( )綠了大地的時候,人們的身心一齊蘇醒。
擎 舉 托 拿
他總是自己手持線枴,讓他的孩子或學生遠遠地( )著風箏。
飛 升 飄 竄
便不斷抻動手中的線繩,那紙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 )入云霄。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本課六年級下冊第7單元中的精讀課文。課文主要記敘了腿有殘疾的劉老師課上笑談殘疾、轉寫板書、課下和學生一起放風箏這三件事,在對劉老師語言、動作、神態的細膩描寫之中,在作者敘事后的議論中,表現出了劉老師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以及挑戰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質,同時體現出作者對他深深的思念、欽佩之情。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三個特寫鏡頭的描寫,感悟體會劉老師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和師生之間的深厚情意。
3、揣摩表達效果,學習課文夾敘夾議,借景烘托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在語言描述中體會人物精神境界。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春景導入,引發閱讀
1、出示古詩《村居》,配樂朗讀。
2、春天可是一個放風箏的好時節,你喜歡放風箏嗎?為什么?(引導學生感受春天放風箏的快樂,喚起學生放風箏的真實體驗)
3、揭示課題:是啊,放風箏能帶給我們快樂,可在著名作家蘇叔陽的心中,風箏,不僅帶給他許多快樂,還寄托著不盡的思念呢。課文預習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誰呀?(板書:劉老師)。那這到底是一位怎樣的老師啊,使得作者難以忘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這篇在離開劉老師近三十年后寫下的——理想的風箏。(齊讀課題,強調風箏中“箏”的讀音,在詞語中讀輕聲,單獨時是一聲,再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生字,詞語。(出示)你能讀準它們嗎?誰想來試一試?(圓口韻:蜈蚣;多音字:翹)
2、生字解決了,那通過預習,你能說一說在作者的思念里,文中回憶了劉老師的哪幾件事嗎?
板書:笑談腿疾轉寫板書放、追風箏
3、總結課文主要內容:你能根據老師的板書總結一下課文內容嗎?
指導總結方法:將各部分的內容弄清楚,再將他們連起來,就可以概括主要內容。
三、品味細節,感受人物。
(預設一)在笑談腿疾中初感劉老師。
師:下面讓我們走進劉老師的第一個故事——笑談殘腿。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細細的品讀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詞語或者是句子讓你怦然心動?從中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劉老師?(樂觀、幽默)
1、這些外貌描寫的句子,讓我們感受到了劉老師是一個慈祥、忠厚的.人。還讓我們知道的他身有殘疾。
2、真不簡單,一個笑字,你讀出了幽默的劉老師;你讀出了開朗的劉老師;你讀出了樂觀的劉老師。
總結:劉老師雖然肢體殘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殘疾,他是那樣的樂觀開朗,風趣幽默。(板書:樂觀)你能學著劉老師的樣子,笑著讀讀這些語言嗎?(試讀、指讀)
3、同學們聽完故事后,是什么反應呢?(出示)教室里騰起一片笑聲。但笑過之后,每個學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指名讀)同學們笑,是因為——(幽默,把同學們逗樂了)。
那“酸澀”的感情是以一種怎樣的情感?能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談嗎?
【酸是(辛酸)澀是(難受)】“泛起”一詞說明這種感情是怎樣產生的?(從內心深處,這樣的感情更為深刻)同學們的心中為什么會泛起一股“酸澀”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讓學生們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呢?(樂觀、堅強)
4、多么微妙的情感變化呀,能讀好嗎?(齊讀)過渡:劉老師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學生。同樣,他在課堂上所特有的板書姿勢也永遠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預設二)在板書的動作中了解劉老師
1、孩子們,默默地讀一讀第五自然段,看看劉老師上課時的哪些動作撥動了你的心弦?將它們圈畫出來,并邊讀邊想象著劉老師寫板書時的樣子,在書本的空白處寫一寫批注。(學生默讀,邊畫邊寫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動的動作)(“撐地”“離地”“急速”“轉”等詞語感受老師的板書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輕松,而是竭盡全力的感覺。體會老師工作的辛苦)
2、【轉】
這段話中連續多次用到了同一個字——“轉”,轉對我們來說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對劉老師來說卻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每一次板書劉老師都要這樣轉過來,轉過去,可他卻從不嫌麻煩,你又體會到了什么?(體會敬業、頑強的精神)過渡:多么敬業頑強的老師啊!
3、指導讀好這段話。
多么令人難忘的旋轉呀!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師一天、一年、一輩子不知要這樣跳躍旋轉多少次,誰想來讀?孩子們,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躍旋轉已經成為每一位學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讓我們共同來記住這美麗的舞蹈吧!(學生齊讀)(預設三)在放風箏中感受劉老師
過渡: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難以忘懷,然而,留給作者印象最深的還是劉老師每年春天放風箏時的情景。
1、用心讀第七、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劉老師放風箏時的感人細節,說一說你又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劉老師?
2、劉老師哪些放風箏的細節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風箏各式各樣:有最簡單的“瓦片兒”,也有長達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風箏。(體會心靈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卻決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上藍天的快樂。
(自然——不便于——決不肯失去——親手——送——快樂等詞體會出身體的殘疾也阻擋不了劉老師的放風箏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板書:熱愛生活)
(3)我常常站在他旁邊,看著他的臉。他臉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個和我一樣的少年。Z這句話寫出了劉老師放風箏時的深情,也就是神態描寫。
“漾”就是……(水紋蕩漾開來)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體會劉老師的快樂滿足)這依然是源于對生活的熱愛。
(4)他笑著,叫著,拄著拐杖,蹦跳著,去追趕線端,喊著:“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出示這段文字)師:這段話寫出了劉老師在追逐風箏時一連串的——(動作),(教師重復:這是動作描寫),還寫出了劉老師叫喊時的——(話語)(教師重復強調:這是語言描寫)從這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劉老師啊?(我被劉老師的自信,頑強不屈、對生活充滿了愛與追求、自強不息的品質打動了)“我自己來!”——劉老師相信自己能夠征服困難,自信,挑戰自我,師:怎么喊?你來喊(生讀)“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師:還不夠,你再來(生讀)
師:這是一個極為普通的情景,然而對于一位年過五十身有殘疾的人來說是何等的不易。咱們一起來讀(齊讀)(相機板書:自信)
3、整合:雖然生活是清苦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是劉老師卻用各種各樣的風箏裝點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但親手放飛,享受勞動的歡樂,而且還在不斷克服困難,享受戰勝困難后成功的喜悅、所以,作者記憶中永遠留著劉老師放風箏的樣子
寫作指導: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剛剛我們品讀過的這兩件事是選取了一個方面的典型事例來寫劉老師的,哪個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劉老師放風箏這件事又是從哪個方面來寫的呢?(生活方面)
選取兩個方面的事例來寫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1、可是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憶,因為作者已近30年沒有見到劉老師了
(配樂讀“不見劉老師已經近30年了……永遠在藍天上翱翔。”)
劉老師在蘇叔陽心中放飛的僅僅是風箏嗎?還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樣;做一個樂觀頑強、熱愛生活的人……)(補充蘇叔陽的資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風箏成為作者心中最美的風景。即使過了30年,劉老師放飛的那一只只風箏將永遠飄飛于作者的世界里。(齊讀)
四、提升感悟,放飛風箏
過渡:春天又到了……(配樂朗讀)孩子們,作者僅僅是在這兒寫景嗎?(板書:借景抒情)
此時此刻,讓我們與蘇叔陽一起默默地對劉老師說——劉老師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業設計:
從你們邁進小學的第一天起,老師就用她的智慧與心血陪你們走過了數個春秋。趁你們還沒有淡忘,那就像蘇叔陽寫他的老師一樣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多個方面,選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寫一寫自己的老師,為自己的小學時光留下一段美麗的記憶吧!
板書設計
理想的風箏
笑談腿疾樂觀幽默
轉寫板書堅強敬業
放、追風箏自信熱愛生活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14
設計理念:
根據高年段學生的特點,結合本教材的內容,文章中學生能讀懂的情節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旨在引導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內心活動,揣摩文章中景物描寫的作用,讀懂文章的內涵。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及文中出現的生詞,理解課文內容。
2.培養學生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質疑問難的能力。
3.通過理解課文,體會劉老師頑強的意志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題目“理想的風箏”的含義。
2.體會劉老師身殘志堅、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難點:
理解“理想的風箏”的內在含義,體會“我”對劉老師的愛戴和感激,以及“我”內心深處難掩的思念之情。
教具準備:
投影(小黑板) 錄音機 多媒體課件
課前先學:
做風箏,放風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身邊常常會看見一些身體有殘疾的人。有些殘疾人身殘志不殘,走出了一條燦爛的人生之路。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理想的風箏”講述的就是一個殘疾人的故事。
板書:22 理想的風箏
二、整體感知
1.輕聲朗讀課文,讀準生字的字音,讀通句子。
2.默讀課文,體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讀懂了什么?有哪些問題?
3.交流所得。
三、再讀探究
1.圍繞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再讀揣摩預習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和自己提出的問題。
2.組內交流,如意見不一致,展開討論,教師深入某些小組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
3.班上匯報。
(1)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劉老師?
因為劉老師愛放風箏,春天里的風箏勾起了作者對劉老師的回憶。)
(2)劉老師在課上講課和在課下放風箏的情景之間有什么關系?
(3)結尾句“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4)題目“理想的風箏”有什么含義。
四、總結、擴展
1.通讀全文,或聽范讀錄音。
2.談談對劉老師的印象。
3.課文表達方法上的啟示。
五、寫字指導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寫一篇讀后感。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讀題,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2課。(理想的風箏)
課文寫了劉老師哪幾件事情?
二、精讀課文
(1)笑談腿疾
出示:“只是有一次,他在講女媧造人的傳說時,……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
1.讀讀劉老師說的話?交流感受
2. 不知你留意沒有,在感受到劉老師的幽默風趣后,每個學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
3. 聽老師這么說自己腿斷的經歷,同學們心中會怎么想?
(2)旋轉板書
出示:“他只靠著健壯的右腿和一支圓木棍,……就引起同學們一陣激動的心跳。”
1.請每位同學小聲讀讀,交流感受。
2. 你能想象一下,劉老師是怎樣旋轉的嗎?
3. 教室里的同學們和大家有著同樣的感受,此時此刻,如果你就在劉老師的教室里,你會對他說些什么?
(3)放飛風箏
出示:“他的風箏各式各樣:……而是一個同我一樣的少年。”
1.讀讀這段話,交流感受
2. 連轉身寫個字都很困難,卻能做出各種各樣的風箏,這心靈手巧的背后是什么?(對生活的熱愛)
3.放飛風箏的時候,作者常常看到劉老師臉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他的笑容是因為——
4.他仰望白云,注視著那青黑的小燕在風中翱翔盤旋。注視著風箏,劉老師也許會想——
出示:“有一次,……因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強壯和力量。”
1、每位同學放開聲音讀讀。
2、交流感受:“他笑著、叫著,拄著拐杖,蹦跳著去追趕繩端”中體會到了什么?
3 “得意”一詞寫出了劉老師——
4、我們一起讀讀這一段描寫,你覺得此刻的劉老師像什么?
出示:“柳枝染上了嫩綠,……在同白云戲耍。”
四、回顧課題,理解“理想的風箏”
1.現在,你能回答嗎?課題為什么叫“理想的風箏”?
2.如果讓你在劉老師的風箏上寫一句話,你會寫什么?
五、興趣練筆
用一兩件事來描述一個人,在寫事的過程中可以寫人物的外貌。
六、作業
板書設計:
上課 工作認真負責
對學生和藹可親
22.理想的風箏
放風箏 熱愛生活 自強不息
教學后記:
《理想的風箏》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劉老師之間的關系。把不理解的問題提出來,和同學討論解決。
3.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師生情,受到劉老師人格魅力的影響和熏陶,熱愛生活、勇敢地面對生活。
4.學習作者見物思人、列舉事例、邊敘邊議的寫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從作者含蓄的敘述中,體會文章表達的中心:熱愛生活,頑強地面對生活。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手拿風箏,問,這是什么?(板書課題),說說你在放風箏時的心理感受。
2.師導入:然而作者對風箏卻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風箏就是理想的象征。為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教師出示提綱,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1.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找出文中具體描寫春天景色的句子,認真品讀,聯系全文,想想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義。
3.劉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文中圍繞劉老師講了哪些事。
4.標出文中令你感動的句子,說說自己為什么感動?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和小組同學討論、交流。
三、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逐題反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檢查生字
(二)檢查讀通課文情況。
(三)結合問題反饋,深入理解課文,體會思想。
1.品讀描繪春天景色的語段。
2.讀文,了解劉老師,受他人格魅力的影響和熏陶。
3.談談你了解到關于劉老師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四、總結全文,感情朗讀課文。
1.談談你學文后有何收獲。
(教師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談。課文內容思想;文章的表達方法。)
2.教師系統地小結。
3.哪些地方讓你感動?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