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小學班會教案(精選2篇)
清明節小學班會教案 篇1
活動目的:
1、通過這次主題班會,希望學生作為一個炎黃子孫能全面正確的了解清明節,深切感受清明節的文化內涵,積極的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
2、通過這次主題班會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俗、風情和傳統美德。有利于青少年對孝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理解和升華在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的基礎上,繼承先烈遺志,發揚革命精神,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3、通過這次主題班會,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熱愛民族文化,主動地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文化。
4、使學生在歡樂的活動中掌握防火安全知識,增強學生的防火安全防范意識,提高學生的自護自救能力,減少火災難事故的發生,促使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同學們,有一首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杜牧的這首詩提到了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既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
3、清明節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清明,人們都會從五湖四海紛紛趕到自己先人的陵墓前,灑下一壺熱酒,聊表思念之情,也會在烈士墓前,獻上一束鮮花,表達對先烈的感激之情。
4、我國為清明節特別設定了假期,表示對節日的重視,不久前,清明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下周我們將迎來今年的清明節,讓我們一起更深入地了解它,爭取在節日里過的更有意義。
二、清明節知識
咱們班里有很多小研究員呢,他們搜集了清明節習俗的資料,大家一起來聽一聽。
《清明習俗四則》找四個同學來講。
1、清明節要蕩秋千。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粗樹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2、清明要踢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3、清明一定要去踏青。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4、清明也要放風箏哦。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三、清明節的詩歌
其實,古人也經常用寫詩的方式來紀念清明節的。
《請明古詩誦》。
甲學生:《清明日》唐,溫庭筠,清娥畫扇中,青樹玉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他寫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常年禁閉在后宮的宮女們,在清明節也得到了放松,在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中穿梭似的玩耍,一會兒碰下了花上的露珠,一會兒在柔弱的柳枝中穿行,真的是人在畫圖中一樣。
乙學生:《蘇堤清明即事》南宋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寫出了當時作為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游樂之景:傾城而出尋春游樂,笙歌處處,楊柳依依,鶯啼聲脆,梨花風起。這是何等美好的清明景致啊。至今杭州仍有“柳浪聞鶯”一景,就是從這首詩中化出。
丙學生:《蘇堤清明即事》南宋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寫出了當時作為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游樂之景:傾城而出尋春游樂,笙歌處處,楊柳依依,鶯啼聲脆,梨花風起。這是何等美好的清明景致啊。至今杭州仍有“柳浪聞鶯”一景,就是從這首詩中化出。
四、清明節知識大考場
大家應該了解了很多清明節的文化,下面我們就要考考大家。
a:一起進入我們的知識搶答環節吧,答對小組加星,答錯要表演節目哦。
b:請問清明節古時又稱什么節?(三月節)
a:請問清明節開始于什么朝代?(周朝)
b:請問清明節在現代來說又稱什么節?(踏青節)
a:每年幾月幾日到幾月幾日是清明節?(4月4日至4月6日)
b:請問清明節什么時候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__年)
清明節小學班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清明節的來歷以及一些習俗。
2.通過教育,讓學生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先烈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活動準備:
1.詩朗誦、革命歌曲等
2.清明節來歷和風俗等資料
活動過程:
主持人:今天我們班會的主題是“清明緬懷先烈”。清明節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說起清明節,就不由得讓我們想到杜牧的古詩《清明》。
一.請聽第一小組詩朗誦——《清明》
到了清明節,最主要的一項活動就是祭祖掃墓了。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二.王雨涵給大家帶來了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節的習俗:
為什么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我主要向大家介紹一個放風箏的習俗。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在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主持人:謝謝為我們做的介紹,現在,我又多了解了一些關于清明節的知識了。
三、下面請聽江恩珺給大家講故事。
主持人: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為我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一種形式了。
四、第三組的同學還給大家帶來了詩歌朗誦《英雄贊歌》。
五、主持人:先烈們的故事,我們記在心里,我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先烈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先烈的愛國精神更應在我們身上延續。讓我們繼承先烈的遺志,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
六、主持人宣布《我們的節日——清明節》主題班會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