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精選13篇)
《回延安》教案 篇1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教材內容以及初一學生的特點,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為:
知識目標:
1、學習現(xiàn)代詩的朗誦技巧,學會節(jié)奏、重音的確定,能有感情的朗誦。
2、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體會其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標:
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yè)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教學重點當是讓學生從朗讀中理解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摯熾熱的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感悟詩中感情的層次與變化。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激趣引題,設疑自探(5—10分鐘)
1、【導入】(播放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是一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歌曲。那么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陜北,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請同學們根據(jù)課前的收集,說說你說了解到的延安。看來大家對延安有了深刻的認識,那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感受詩人賀敬之對延安有著什么樣的深刻情誼?
(多媒體展示)《回延安》
請同學們根據(jù)課前的預習,說說作者、背景
2、學生質疑,教師整合學生所提問題。
通過預習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從體裁角度)學生質疑預設: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怎樣讀這首詩?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感情?
二、自學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鐘)
(一)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走進文本,讀中悟情
學生自讀,匯報學習成果: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試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2)抽學生讀,并以第一小節(jié)為例,讓學生談談為什么這樣讀?
提示方法:理解詩意,讀出語氣、語速、重音、節(jié)奏。學生通過欣賞歌曲初步體會信天游的曲詞特點,簡單談聽后感受。)
介紹課前收集的背景資料在自我閱讀的基礎上根據(jù)要求提出質疑、學生讀課文自學,完成導學案中的問題
學生動手標注詩的節(jié)奏、重音展示學習成果。由于這是一首離學生所處年代較遠的詩歌,因此應以“信天游”的`歌曲藝術
導入,對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紹,使學生在對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課文
培養(yǎng)學生質疑精神,明確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初步感知詩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對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矯正思維偏差
2、聽視頻范讀。以領會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真摯而熱烈的感情。
詩歌欣賞最重要的就是朗讀。請大家聽范讀,注意詩中感情、節(jié)奏和重音的處理。
(1)四人小組合作,朗讀訓練(讀、聽、評);
朗讀要求:要用憂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節(jié)奏和重音。
(2)抽讀、點評;
(3)全班齊讀、體會;
(二)研讀、賞析詩歌
(1)合作探究下列問題:
(1)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回延安——憶延安——說延安——看延安——祝延安。(課件展示)那么,這些內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學生回答,并深情朗讀相關詩句
(3)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容,然后標畫出表現(xiàn)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小結:一“抓”一“貼”逼真的動作,表現(xiàn)了詩人見到時的激動情景。而“雙手摟定寶塔山”一個“摟”字,則寫盡了作者對延安懷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擬人的色彩,渲染了歡樂的氣氛。最后一個“撲”字,則更加洗煉,表達情意更加強烈、準確的東西寄托了思鄉(xiāng)之情。最后,由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了對祖國的思念。
(4)(2)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采用多種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借代
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對表現(xiàn)詩歌內容和詩人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
三、局部細品,質疑再探(5—10分鐘)
1、生質疑,師補充:詞中的“母親”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體指什么?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情?
2、詩中哪些語句體現(xiàn)了鮮明的地方色彩?
四、歸納小結,學用延展(8—10分鐘)
板書設計:
回延安重見親人的喜悅之情
憶延安回憶過去,再點喜悅之情
回延安話延安親人相見時的熱烈、喜悅
看延安眼見延安新貌的喜悅之情
祝延安展望前程的喜悅
(內容分析)(作者情感)
賀敬之用“信天游”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式為我們帶來了一首經(jīng)典的好詩,請同學們課后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試著創(chuàng)作一首信天游,要注意體現(xiàn)信天游的特點
聽視頻朗讀
感受重音、節(jié)奏、感情的處理
小組合作,讀聽評訓練
學生動手動腦,合作學習,代表發(fā)言,其他同學聽取并及時補充
思考、小結知識
傾聽、思考
小結賞析詩歌的方法
傾聽、思考、回答、批注
按要求試著背全詩
再讀詩,提出質疑
配合教師小結所學知識
回答、展示學習成果
小組互讀互評,共同提高
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
通過小結所學知識,深化學生的認知水平
掌握賞析詩歌的方法
師生共同小結,領會詩的主旨
學生自行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概括;教師適當引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訓練學生再次質疑的能力
通過小結,形成知識體系,便于記憶鞏固
訓練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回延安》教案 篇2
一、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難點
擬人、夸張、比興等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三、教學過程:
【預習并檢查:】
1.指名學生說一說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讀準每個字音。
【目標展示】
體會詩中運用擬人、夸張、比興等手法作用及詩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yǎng)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2.走近作者賀敬之(1924-)現(xiàn)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魯藝集體創(chuàng)作了歌劇《白毛女》,文學劇本由賀敬之、丁毅執(zhí)筆。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xiāng)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3.創(chuàng)作背景及特色簡介詩人說:“1956年,我跟隨當時團中央的一位領導回延安,參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會。這時我已經(jīng)離開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覺很不一樣。我本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lián)歡晚會,說要我出個節(jié)目,我說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寫幾句詩,抒發(fā)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邊唱,一邊寫,寫了一夜,……當時我是在窯洞里面走著唱著,還流著眼淚。”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jié),上下句押韻,一節(jié)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jié)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jié)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lián)想豐富,感情深切。
4.整體分析詩歌
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第一部分:抒寫久別重逢延安的感觸。
第二部分:追憶當年延安的戰(zhàn)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繪會見親人的熱烈場景
第四部分: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xù)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學生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jié)奏。其他學生進行點評。
6.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作者抒發(fā)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學生討論探究本課的重要內容。
1.詩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樣表達他回延安時的激動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動詞,“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省略號的運用,啟發(fā)想象、體味、聯(lián)想。
擬人化的環(huán)境描寫)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親到底教會了作者些什么?詩歌是怎么寫的?
為什么這么寫?(詩不宜直說。內容、文字要概括,形象與思想要具體,所以,作者運用詩歌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比興、借代、擬人等方法,揭示了詩人對于延安熱愛、感激的原因。)
3.讀了第三部分,我們看到了親人相見的熱烈、真摯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長和美麗、淳樸的心靈,逐層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這些內容的?
(環(huán)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張、比喻)
4.“母親延安換新衣”是怎樣的寫作方法?詩歌第四部分,是怎樣來具體寫“換新衣”的?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擬人;排比、鋪陳、復疊;寫延安的變化,一個“新”字,躍然眼前)
5.結尾一部分,寫到了楊家?guī)X、寶塔山、棗園。想一想,這些內容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寫?(作者賦予革命歷史以色、形、光的鮮明形象,將紅旗、腳印、燈光等具體而富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寫入詩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無比巨大,跟著黨,沿著黨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詩歌結尾說:“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回延安看母親!”當時作者并沒有離開延安。那么,這樣的結尾,是不是有問題呢?(緊扣開頭和題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飛速發(fā)展,大步前進;言簡意深,情深)
7.探究體會詩中真摯熾熱的感情,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華的?(激動、喜悅——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
8.這首詩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節(jié)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比興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
夸張手法的.運用
注重煉字,選用恰當?shù)膭釉~
四、再讀課文,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請同學們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歸納總結】
這首信天游表現(xiàn)了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情誼。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了詩的源泉,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它更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xiāng)土美感,以及從樸實中流露出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鞏固拓展】
1.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這兩句寫出了詩人剛回延安怎樣的心情?
2. 詩歌第一部分中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放”“抱”“擁”好不好?請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3. “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你怎樣理解這句詩的含義?
【預習并指導】
1. 背誦全文,品味凝練語言。
2.熟讀《再別康橋》
四、板書設計
回延安
賀敬之
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寫作特點:
1.“信天游”
2.每小節(jié)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
比興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
3.夸張手法的運用
4.注重煉字,選用恰當?shù)膭釉~
五、教學反思
《回延安》教案 篇3
教學建議
一、結構思路
全詩共五節(jié):
第一節(jié),回延安,激動滿情懷
第二節(jié),憶延安,圣地養(yǎng)育我
第三節(jié),會親人,歡聚話今昔
第四節(jié),逛新城,舊貌換新顏
第五節(jié),贊延安,圣地大貢獻
二、思想感情
詩貴在有激情。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愛延安、會親人、壽延安、頌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fā)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chǎn)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yǎng)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三、夸張手法的運用
這首詩里有這樣的話:“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極言親人重逢說話之多。這種為了強調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辭方法,叫作夸張。又如:“雙手接定寶塔山”“滿窯里圍得不透風”等等,高聳入云的寶塔山怎么樓得過來呢?滿窯里真的被人圍得一點風也透不進嗎?這樣寫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人熱愛延安、熱愛延安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熱烈歡迎詩人的真摯情景。
四、富于變化的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作品每小節(jié)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
①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詩節(jié)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對,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信天游”每節(jié)的第一句常用“比”或“興”,目的都是為了引出第二句的內容來。如。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這一節(jié)中,第一句是以“比”開頭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戰(zhàn)士的成長,目的是要說明延安母親對延安兒女的養(yǎng)育之恩,同時也寫出了延安兒女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又如第一句用“興”開頭。如“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楊家?guī)X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等。這兩節(jié)的第。句均以“興”開頭,詩人感物起興,形象地寫出了在延安學到了生產(chǎn)斗爭的知識和本領,又學到了文化,學到了革命道理;寫出了延安在中國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貢獻。
以上“比興”手法的例子為前句是比興,后句是本體,也有前句是本體,后句是比興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關系:如“一條條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一盞盞電燈亮又明,一排排綠樹迎春風”。此處極言延安發(fā)展變化后的嶄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詩人重返延安時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臟的跳動,正是因為他永遠忘不了黨和毛主席對自己的培養(yǎng),詩人自己曾說過:“我是吃延安小米飯長大的,我喝過棗園和楊家?guī)X的奶汁!”詩句正是傳神地寫出了作者懷念延安的熱切心情。
③順承關系:如“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這一節(jié)前兩句寫老爺爺進門喘氣的動作神態(tài),后句寫出老爺爺講的話,上下句構成了順承關系。
五、動詞的運用
全詩開頭第一部分中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用“抓”而不用“捧”,用“貼”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攏,使物體固定在手中。這里有緊握不放之意;“貼”緊挨的意思,這里表現(xiàn)詩人對延安的親密無間和詩人珍愛延安土地的強烈感情。“抱”和“摟”都有以手臂圍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摟”,是因為“摟”表示大幅度動作,富有力度,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內心的激動。至于“一頭撲在親人懷”中的“撲”字,更體現(xiàn)出“情動于中而行于外”,這些外在的動作,揭示了作者的內心,表達出詩人見到延安親人時的極度興奮、喜悅。
六、鮮明的地方色彩
詩中的棗園、窯洞、寶塔山、糜子等帶有延安的色彩,詩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陜北民歌;詩中“登時”‘莫要”“幾根根”等,取自陜北方言。詩歌表達的是對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詩中景物的描寫、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詩的遣詞造句,都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使詩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
教學設計示例1
(-)由以前學過的課文,引出《回延安》(板書詩題)。
(二)簡單指出:《回延安》是賀敬之的作品,寫于 1956年。詩人從1940年至 1946年,一直在延安學習工作。1956年,在久別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寫出了這首詩。
(三)簡要說明“信天游”的藝術特點。
這首詩是用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寫的。“信天游”:兩行一節(jié),一般是一節(jié)一韻,也可以幾節(jié)押同一個韻;多用比興方法。比,即比喻;興,先寫其他事物引起要寫的事物。不少時候,興中兼比,比和興融為一體。比興,一般用在詩節(jié)的首句。
(四)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五)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jié)奏。
(六)按詩篇標出的五個部分分析這首詩。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回到延安(板書:描寫回到延安),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四層。第1節(jié)為第一層,寫行近延安。第2節(jié)為第二層,寫踏上延安土地。第3、4節(jié)為第三層,抒寫到達延安的感情。第5至7節(jié)為第四層,寫親人相見。
如有學生把1、2兩節(jié)合并為一層,或把第7節(jié)獨立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兩節(jié)分為兩層,更能體會到詩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發(fā)展;第6、7兩節(jié),在上節(jié)寫出歡迎場面以后,連寫歡迎群眾和詩人自身,且同押一韻,故合為一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抒發(fā)了詩人行近延安時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莫要”,表現(xiàn)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xiàn)出急欲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fā)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3.第二層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抒發(fā)了踏上延安土地時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手抓黃土”后帶“我不放”這個補語來形容,“貼在心窩上”前加“緊緊地”這個狀語來修飾,抒發(fā)了踏上延安故土時無限歡喜、倍覺親切的感情。
4.第三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兩節(jié)之間構成了什么關系?具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樓定寶塔山”,寫往日:“幾回回夢里”、“雙手摟定”,抒發(fā)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寫現(xiàn)在,“千聲萬聲”的夸張,“母親”的比喻,抒發(fā)了回到延安時無限歡喜激動的感情(板書:夸張比喻)。兩節(jié)之間構成襯托的關系,以往日襯托現(xiàn)在,往日的思念成夢,襯托、突出了現(xiàn)在夢境成為現(xiàn)實的歡喜和激動。
5.第四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親人相見?具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運用通感修辭方法,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xiàn)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xiàn)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板書:擬人)。“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富有地方色彩的裝束,“迎過延河來”的行動,表現(xiàn)出延安群眾的熱情歡迎。“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一頭撲在親人懷”:前句“滿心話”與“說不出來”的矛盾,后句用“一頭”修飾“撲”字,表現(xiàn)了滿心激動,不可言傳的熾熱感情。
6.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xiàn)著什么關系?主要描寫出什么?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xiàn)著遞進的關系,主要描寫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眾熱烈歡迎的場面,抒發(fā)了重返延安的滿心激動和親人見面的無限歡悅(板書:遞進場面熱烈歡悅)。
(七)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憶寫當年延安生活(板書:憶寫延安生活)。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第1節(jié)為第一層,寫親人送、迎。第2~4節(jié)為第二層,寫當年延安生活。第5、6節(jié)為第三層,收結這一部分。
如有學生把這一部分分為兩層,前五節(jié)為一層,末節(jié)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體現(xiàn)出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內部結構、描寫重點和前后部分的關聯(lián)。
2.這一部分第一層在詩篇結構上起著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二十里鋪送過柳林鋪迎,分別十年又回家中”:追溯當年相送,寫出今日相迎,引到憶寫當年延安生活,在詩篇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連舉兩個地名,表現(xiàn)出延安人民當年還送、今日遠迎,情意殷殷;詩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覺得回到了久別的家中,自然地引到憶寫當年的延安生活。
3.第二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當年的延安生活?寫出了什么樣的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二層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板書:比興排比)。“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系,引起并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系。“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并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chǎn)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并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煉、學習。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jié),又構成排比的形式,逐節(jié)遞進地表現(xiàn)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系。
4.第三層怎樣收結這一部分?具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三層承接第二層,呼應第一層,收結這一部分。“手把手兒教會了我,母親打發(fā)我們過黃河”:承接第二層所寫延安生活,呼應第一層的“二十里鋪送”,結住延安生活的描寫,表明自己在延安人民哺育下鍛煉成長,走向前方。“手把手兒”、“打發(fā)”等詞語的使用,表現(xiàn)了母子般的親密感情。“革命的道路千萬里,天南海北想著你……”:呼應第一層的“分別十年”,抒發(fā)了離開延安以后一直未忘延安的深摯感情。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首尾兩層呼應,包容著中間主體部分憶寫當年延安生活的第二層,抒發(fā)了一直不忘延安和延安人民的哺育之思的深摯感情(板書:首尾呼應牢記哺育思情)。
(八)指定學生朗讀第三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親人團聚情景(板書:描寫親人團聚)。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1、2節(jié)為第一層,寫團聚場面。3~8節(jié)為第二層,寫團聚情景。第9節(jié)為第三層,收結這一部分。
如有學生把第8節(jié)歸入第三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第8節(jié)的內容可以歸入上層或下層,但和第7節(jié)同押一個韻,故以歸入第二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怎樣描寫團聚場面?描寫出什么樣的團聚場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米酒油饃木炭火,團團圍定炕上坐”,從視覺描寫: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狀,描寫出團聚場面的親切氣氛。“滿窯里圍得不透風,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從聽覺描寫:用“不透風”這個補語形容“圍得”,表現(xiàn)出來的人已經(jīng)是密密麻麻,用“腦畔上”這個狀語修飾“還響著腳步聲”,進一步表現(xiàn)出人們還在繼續(xù)到來,描寫出了團聚場面的熱烈。
3.第二層按什么順序描寫團聚情景?描寫出了什么樣的團聚情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按由老及幼的)順序描寫三輩人都來團聚的情景(板書:老幼皆至)。
先寫老人前來團聚。“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寫老人:“氣喘得緊”,表現(xiàn)出老人急于和詩人見面,匆匆趕來,心情激動;“夢見雞毛信”、“可真見親人”,表現(xiàn)出老人為見到當年共同戰(zhàn)斗過的詩人而滿心歡喜。“親人見了親人面,歡喜的眼淚眼眶里轉”,寫雙方:“眼淚眶眶里轉”,表現(xiàn)出雙方感情交融的熱烈情景。“保衛(wèi)延安你們費了心,白頭發(fā)添了幾根根”,寫自己慰問老人:“白頭發(fā)”的稱道,表現(xiàn)出延安父老在保衛(wèi)延安中經(jīng)歷過艱苦的斗爭,贊頌他們?yōu)楦锩⑾铝斯凇?/p>
再寫青年人前來團聚。“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當年的放羊娃如今長成人”,“放羊娃”一詞的使用,在表明后輩的成長之中體現(xiàn)著親切喜悅的感情。
再寫小孩兒也來團聚。“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白”窗紙、“紅”窗花的襯托,“爭搶來把手拉”的描寫,活畫出小孩兒天真活潑的形象,顯示了明朗歡樂、無拘無束的氣氛。
然后總寫話題。“一口口的米酒干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千萬句話”,高度夸張,“長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明話題廣泛,談到全國波瀾壯闊的發(fā)展形勢,顯示出熱烈交談的情景,體現(xiàn)了歡欣激動的感情。
4.第三層這樣收結親人團聚,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十年來革命大發(fā)展,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以革命發(fā)展情況說不盡,親人相聚話語水無盡,收結親人團聚的描寫,產(chǎn)生了韻意雋永、蘊含無盡的藝術效果(板書:話語無盡)。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情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先總寫場面,再分別具體描寫人物,最后總括收結,構成了總一分一總的結構形式,表現(xiàn)出親人團聚激情滿懷、親切熱烈的真實動人情景(板書:情景親切熱烈)。
(九)指定學生朗讀第四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延安新貌(板書:描寫延安新貌)。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第1節(jié)為第一層,抒發(fā)看不夠延安的感情。2~4節(jié)為第二層,描寫延安
新貌。
第5節(jié)為第三層,歌頌延安的巨大變化。
2.第一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抒發(fā)看不夠延安的感情?具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反復使用“千萬”和“不夠”兩個詞,高度夸張,抒發(fā)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夠延安的感情,表現(xiàn)出延安變化之大(板書:反復夸張)。
3.第二層運用什么寫法和修辭方法,描寫出延安什么樣的外貌?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頭頂著藍天大明鏡,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借“大明鏡”之在心中照出延安城,象征看到延安城的新貌(板書:象征)。接著的兩個詩節(jié),句首都用了疊詞,組成了排比句式(板書:排比),描寫出一條條“寬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樓房,一盞盞“高又明”的電燈,一排排“迎春風”的綠樹,把四個修飾語后直用作謂語,不但押韻,而且強調;“披彩虹”、“迎春風”,又都擬人描寫樓和樹;從而描寫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齊優(yōu)美、興旺發(fā)達的景象。
4.第三層這樣收結延安新貌的描寫,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母親延安換新衣”:把延安比作母親,無限親切,抒發(fā)出由衷歌頌延安舊貌換新顏的感情。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首尾兩層抒情呼應,包容著中間主體部分描寫延安新貌的第二層,熱情歌頌了延安優(yōu)美興旺的景象(板書:景象優(yōu)美興旺)。
對“頭頂著……”這個詩節(jié),有的同志理解為是詩人的設想,并且得到了詩人的同意。但這樣理解似與后兩節(jié)的實寫延安新貌不夠連貫,放提出上述分析,姑作一種理解。
(十)指定學生朗讀第五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板書:歌頌延安歷史)。可分幾層?各寫出了
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1~4節(jié)為第一層,憶寫延安光輝的革命歷史。第5節(jié)為第二層,展望革命前程,第6節(jié)為第三層,抒發(fā)永遠不忘延安的感情。
如有學生把5、6兩節(jié)合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5、6兩節(jié)雖同屬展望未來,但第6節(jié)又呼應第一部分,故以分為兩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表現(xiàn)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第一層的前三節(jié),都以延安特定的處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個革命歷史階段發(fā)揮的偉大作用,組成了排比詩節(jié)的形式(板書:排比),概括出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的戰(zhàn)斗歷程。“楊家?guī)X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表現(xiàn)出延安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動了全國的革命。“寶塔山下留腳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表現(xiàn)出延安革命中心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斗爭和勝利。“棗園的燈光照人心,延河滾滾喊‘前進”’,表現(xiàn)出延安精神激勵著人們繼續(xù)革命。第4節(jié)是對前三節(jié)的小結。“赤衛(wèi)軍,青年團,紅領巾,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三個專用名詞,照應前面三個革命歷史階段,表現(xiàn)出延安哺育了代代英雄,在各個革命歷史階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第二層怎樣展望未來?表明了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將統(tǒng)帥人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xù)前進。
4.第三層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回延安看母親”:“長翅膀”,“腳生云”,夸張修辭,(板書:夸張)并且再把延安比作母親,抒發(fā)了永遠不忘延安的熾熱感情。
5.這一部分內容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和前文構成了什么樣的關系?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由追憶過去寫到現(xiàn)在,進而展望未來,一氣流貫,歌頌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板書:一氣流貫精神永放光芒)。結尾一節(jié)呼應開篇回到延安的描寫,全篇首尾呼應回環(huán),詩止而意無盡,抒發(fā)了眷戀、熱愛延安的感情。
(十一)這首詩塑造出詩人自身什么樣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什么樣的意境?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首詩描寫回到延安的經(jīng)歷,展開回憶和展望,塑造出回到延安的詩人自身激動歡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熱烈深遠的意境,抒發(fā)了歌頌延安、歌頌延安人民的感情。(板書:激情翻涌形象熱烈深遠意境熱情歌頌延安)。
(十二)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出節(jié)奏韻律,讀出感情。
《回延安》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2、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導學生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周末到了,當你踏上你離別多時的故土,看到那里的親山、親水、親人,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
教師導語:延安在中華民族歷曾經(jīng)寫下輝煌的一頁。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詩人賀敬之也曾經(jīng)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后詩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寫下了這首詩《回延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賀敬之寫的《回延安》,體會詩人對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賀敬之現(xiàn)當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與丁毅合作創(chuàng)作了歌劇《白毛女》,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xiāng)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1956年作者參加西北五省(區(qū))青年造林大會,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無限興奮喜悅,因此寫了這首詩,抒發(fā)了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當時詩人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lián)歡晚會,說要詩人出個節(jié)目,于是詩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寫了這首詩。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jié),上下句押韻,一節(jié)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jié)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jié)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作用)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lián)想豐富,感情深切。
三、教學過程
聽錄音朗讀
要求,注意聽,把還有不懂讀的字圈點出來,與同桌合作討論,或查字典,或問老師。
預設字詞
讀準下列粗體字的讀音。
心窩 摟定 白羊肚手巾 羊羔羔
糜子 油饃 氣喘 一盞
一讀詩
教師導語:詩人賀敬之曾經(jīng)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后詩人重回到延,當他回到延安的時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請大家各自快速朗讀這首詩,用簡潔的語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 感情變化。
(1)回延安,激動滿情懷 興奮
(2)憶延安,圣地養(yǎng)育我 感激
(3)話延安,歡聚話今昔 喜悅
(4)看延安,舊貌換新顏 贊頌
(5)祝延安,圣地大貢獻 熱愛
再讀詩
有感情地朗讀
教師導語:一首好詩,詩中少不了精彩的語言運用,現(xiàn)在請同學們請選擇你自己喜歡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讀。
1、圈出你認為用的好的字詞、句子并和大家討論與分享其表達效果
(學生自主合作,教師引導)
根據(jù)“從 (字詞、句),寫出了/表現(xiàn)了/突出了 。”
教師舉例 如題目中的“回”,“回”意味著重先到過去生活過的地方,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回家、回鄉(xiāng),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園,拉近(突出/寫出)了詩人和延安的密切關系。
又如:開頭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現(xiàn)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xiàn)出急欲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fā)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 又如第一部分: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
2、 詩中運用到了哪些修辭手法,小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達效果。
根據(jù)從 詩句中的可知,采用 (修辭手法),寫出了/表現(xiàn)了/突出了 。
教師舉例 如: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xiàn)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xiàn)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 ① 比興 如:第二部分中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 “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系,引起并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系。“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并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chǎn)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并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煉、學習。
預設引導② 排比 以上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jié),又構成排比的形式,逐節(jié)遞進地表現(xiàn)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系。
預設引導③ 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條條……一座座……,一盞盞…..一排排……”寫出了延安變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給延安人民的財富。
知識點學習: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四、拓展探究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延安人民的什么特點?
(熱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個年月,為了革命信仰,為了建設新生活,在老一輩的革命者們的精神教育和影響下,延安人民經(jīng)過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斷的好起來,那么在今天,這種“延安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嗎?
五、小結
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fā)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一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chǎn)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yǎng)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朗讀這首詩結束教學
六、作業(yè)
1、課后背誦這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
《回延安》教案 篇5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qū))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 ,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jié)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xiàn)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yǎng)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fā)了作者回延安時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追憶當年的戰(zhàn)斗生活,敘寫親人團聚暢談的熱烈場面,描繪延安城的嶄新面貌,贊頌延安對革命的偉大貢獻,表達了作者熱愛延安、歌頌延安、歌頌中國共產(chǎn)黨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指名背誦課文第一、二部分,默寫有關拼音、詞語。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后,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團聚的熱烈場面和三代人的歡喜、變化及暢談的情景。
(2)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夸張、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3.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讀,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節(jié)的中心句——“母親延安換新衣”。
(2)討論詩人是怎樣圍繞這一中心寫的:“總——分——總”;討論夸張、排比、擬人、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詩人選取了哪些典型形象來表現(xiàn)延安城的巨變的。
(3)總結歸納,然后學生齊讀。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后明確:本節(jié)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一步深化主題的。
(2)結合自讀提示,討論詩人是怎樣簡練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的,體會末兩節(jié)的含義。
5.齊讀三至五部分。
四、總結、擴展
詩歌三至五部分先畫出一個親人歡聚的特定場面,然后寫“老爺爺”“社主任”“團支書”三代人的歡喜和變化;然而選取典型形象,實實在在地勾畫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楊家?guī)X的紅旗啊高高的飄”起興,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然后詩人展開聯(lián)想的羽翼,飛躍了較長的歷史跨度,極簡練地寫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戰(zhàn)斗歷程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五、布置作業(yè) (略)
《回延安》教案 篇6
一、明確目標
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fā)了作者回延安時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追憶當年的戰(zhàn)斗生活,敘寫親人團聚暢談的熱烈場面,描繪延安城的嶄新面貌,贊頌延安對革命的偉大貢獻,表達了作者熱愛延安、歌頌延安、歌頌中國共產(chǎn)黨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指名背誦課文第一、二部分,默寫有關拼音、詞語。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后,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團聚的熱烈場面和三代人的歡喜、變化及暢談的情景。
(2)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夸張、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3、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讀,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節(jié)的中心句——“母親延安換新衣”。
(2)討論詩人是怎樣圍繞這一中心寫的.:“總——分——總”;討論夸張、排比、擬人、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詩人選取了哪些典型形象來表現(xiàn)延安城的巨變的。
(3)總結歸納,然后學生齊讀。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后明確:本節(jié)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一步深化主題的。
(2)結合自讀提示,討論詩人是怎樣簡練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的,體會末兩節(jié)的含義。
5、齊讀三至五部分。
四、總結、擴展
詩歌三至五部分先畫出一個親人歡聚的特定場面,然后寫“老爺爺”“社主任”“團支書”三代人的歡喜和變化;然而選取典型形象,實實在在地勾畫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楊家?guī)X的紅旗啊高高的飄”起興,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然后詩人展開聯(lián)想的羽翼,飛躍了較長的歷史跨度,極簡練地寫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戰(zhàn)斗歷程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五、布置作業(yè)(略)
《回延安》教案 篇7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qū))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 ,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jié)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xiàn)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yǎng)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fā)了作者回延安時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追憶當年的戰(zhàn)斗生活,敘寫親人團聚暢談的熱烈場面,描繪延安城的嶄新面貌,贊頌延安對革命的偉大貢獻,表達了作者熱愛延安、歌頌延安、歌頌中國共產(chǎn)黨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指名背誦課文第一、二部分,默寫有關拼音、詞語。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后,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團聚的熱烈場面和三代人的歡喜、變化及暢談的情景。
(2)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夸張、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3.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讀,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節(jié)的中心句——“母親延安換新衣”。
(2)討論詩人是怎樣圍繞這一中心寫的:“總——分——總”;討論夸張、排比、擬人、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詩人選取了哪些典型形象來表現(xiàn)延安城的巨變的。
(3)總結歸納,然后學生齊讀。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后明確:本節(jié)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一步深化主題的。
(2)結合自讀提示,討論詩人是怎樣簡練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的,體會末兩節(jié)的含義。
5.齊讀三至五部分。
四、總結、擴展
詩歌三至五部分先畫出一個親人歡聚的特定場面,然后寫“老爺爺”“社主任”“團支書”三代人的歡喜和變化;然而選取典型形象,實實在在地勾畫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楊家?guī)X的紅旗啊高高的飄”起興,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然后詩人展開聯(lián)想的羽翼,飛躍了較長的歷史跨度,極簡練地寫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戰(zhàn)斗歷程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五、布置作業(yè) (略)
《回延安》教案 篇8
初三年級組 高琳
【基礎知識點】
1. 了解“信天游”的特點;
2. 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
3. 學習比興和夸張的手法。
【教學重點】
體味滲透于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
【教學難點 】
擅用比興和夸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的學習是本詩的難點。
【拓展環(huán)節(jié)】
新詩創(chuàng)作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 環(huán)節(jié)〗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由現(xiàn)代詩人吸收民歌營養(yǎng)而創(chuàng)作的一篇優(yōu)秀作品。
〖整體感知〗
1. 教師示范朗讀,指導學生對詩作進行整體感知。
2. 感知問題:這首詩有什么特點,試著用自己的話表達一下。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學習環(huán)節(jié)〗
1. 關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陜北民歌的一種形式,它的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jié)奏自由。歌詞通常為兩句一段,長度由一段至幾十段不等,每段壓一韻。每句字數(shù)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為主。句中多用疊音字,修辭上多用比興、夸張等手法。
2. 朗讀訓練
(指導學生讀出的親切、熱烈、真摯情感)
3. 討論學習
朗讀這首詩,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看看作者抒發(fā)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本詩的感情線索,是作者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
4. 難點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興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判斷 :樹梢樹枝樹根根,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親山親水有親人( )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
*夸張
例句: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 雙手摟定寶塔山
(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以上兩個夸張句)
* 其它修辭
(指導學生自己找出例子并分析)
〖拓展環(huán)節(jié)〗
山丹丹開花滿山坡,
咱陜北變成金銀窩。
寶塔山高延水長,
共產(chǎn)黨是我們親爹娘。
_____ 《信天游唱給毛主席聽》
指名學生讀以上摘錄詩節(jié),鞏固理解信天游特點。
〖布置作業(yè) 〗
運用信天游形式,自創(chuàng)一首新詩
(此題視教學情況而定)
《回延安》教案 篇9
《回延安》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誦讀。通過朗讀,可以逐步由認知生字詞,深化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將朗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 中,或范讀,或齊讀,或分組讀,或對口讀,變化形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并由淺人深進行朗讀指導,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最終培養(yǎng)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二、朗讀全詩
要求通過多種形式反復地朗讀,引導學生逐步由表及里地體會到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有關方面的知識要點。
1.教師范讀全詩。
(1)教師范讀。
(2)疏通字詞障礙。
參照“教學設計(A)”。
2.學生初讀全詩,體會詩歌的基本特點。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要求學生說說: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
(3)教師介紹“信天游”的基本特點。
明確:①章法上:兩句一節(jié),節(jié)數(shù)不定。
②韻律上:幾節(jié)一韻,或一韻到底。
③語言上:七言為基本句式,可長可短,靈活自由。
④藝術上:多用“比興”手法。
對于“比興”的藝術手法,教師可以適當多加介紹,以幫助學生理解。
三、學生再讀全詩,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
采用問題組合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1.問題組合一:
(1)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體會: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抒發(fā)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2.問題組合二:
(1)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容,然后標畫出表現(xiàn)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2)請選用其他意義相近的動詞來替換你所標畫的動詞,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內容,思考:詩人寫過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圖?
(4)自讀第三部分內容,要求學生根據(jù)這一部分內容想像詩人與延安親人相見時的場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出來。
(5)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6)女生齊讀第四部分,然后從中選用一個詞語概括這部分的內容。
(7)男生齊讀第五部分,然后畫出表明延安的歷史功績或者影響的詞語或句子。
(8)回答:詩中寫道:“赤衛(wèi)軍……青年團……紅領巾,徒著咱英雄幾輩輩人……”這兩句話如何理解?
3.問題組合三:
(1)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怎么樣?請大膽談談你的看法。
四、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五、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引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指導朗讀,要求讀出詩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學生朗讀全詩,然后教師引導評判朗讀在感情表達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2.介紹寫作背景。
介紹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背景的把握,領會作者對延安的真摯感情,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情感表達力。
3.學生自由地散讀全詩,要求盡量讀出感情。
4.聽朗讀帶,比較自己與朗讀帶中的朗讀在感情方面的表達差距。
有關朗讀的指導請參照“教學設計(A)”。
5.指名學生朗讀全詩,或者學生齊讀全詩。
學生朗讀后,教師注意及時準確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優(yōu)劣,進一步把握朗讀的要點。
三、體會詩歌中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1.學生默讀全詩,思考:這首詩運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確:主要有比興和夸張。特別是比興手法的運用,為詩歌增色不少。
2.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詩句體會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的效果。
四、學習遷移
1.課前布置:上圖書館或者上網(wǎng)查找有關延安的資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學生講述與延安有關的故事或介紹有關延安的資料。3.要求學生在課后利用自己查找出來的資料,自由組合,5—10人一組,編一個“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組編得好。
《回延安》教案 篇10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qū))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 ,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jié)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xiàn)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yǎng)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fā)了作者回延安時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追憶當年的戰(zhàn)斗生活,敘寫親人團聚暢談的熱烈場面,描繪延安城的嶄新面貌,贊頌延安對革命的偉大貢獻,表達了作者熱愛延安、歌頌延安、歌頌中國共產(chǎn)黨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指名背誦課文第一、二部分,默寫有關拼音、詞語。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后,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團聚的熱烈場面和三代人的歡喜、變化及暢談的情景。
(2)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夸張、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3.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讀,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節(jié)的中心句——“母親延安換新衣”。
(2)討論詩人是怎樣圍繞這一中心寫的:“總——分——總”;討論夸張、排比、擬人、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詩人選取了哪些典型形象來表現(xiàn)延安城的巨變的。
(3)總結歸納,然后學生齊讀。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后明確:本節(jié)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一步深化主題的。
(2)結合自讀提示,討論詩人是怎樣簡練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的,體會末兩節(jié)的含義。
5.齊讀三至五部分。
四、總結、擴展
詩歌三至五部分先畫出一個親人歡聚的特定場面,然后寫“老爺爺”“社主任”“團支書”三代人的歡喜和變化;然而選取典型形象,實實在在地勾畫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楊家?guī)X的紅旗啊高高的飄”起興,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然后詩人展開聯(lián)想的羽翼,飛躍了較長的歷史跨度,極簡練地寫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戰(zhàn)斗歷程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五、布置作業(yè) (略)
《回延安》教案 篇11
【基礎知識點】
1、了解“信天游”的特點;
2、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
3、學習比興和夸張的手法,語文教案-回延安。
【教學重點】體味滲透于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
【教學難點】擅用比興和夸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的學習是本詩的難點。
【拓展環(huán)節(jié)】新詩創(chuàng)作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環(huán)節(jié)〗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由現(xiàn)代詩人吸收民歌營養(yǎng)而創(chuàng)作的一篇優(yōu)秀作品。
〖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指導學生對詩作進行整體感知。
2、感知問題:這首詩有什么特點,試著用自己的話表達一下。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學習環(huán)節(jié)〗
1、關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陜北民歌的一種形式,它的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jié)奏自由,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回延安》。歌詞通常為兩句一段,長度由一段至幾十段不等,每段壓一韻。每句字數(shù)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為主。句中多用疊音字,修辭上多用比興、夸張等手法。
2、朗讀訓練
(指導學生讀出的親切、熱烈、真摯情感)
3、討論學習
朗讀這首詩,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看看作者抒發(fā)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本詩的感情線索,是作者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
4、難點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興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判斷 :樹梢樹枝樹根根,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回延安》教案 篇12
一、基礎知識及運用
1.給下面句子帶點的字注音。
①灰塵呀莫把我的眼睛擋住了( )
②娃娃爭搶來把手拉( )
③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 )( )
④米酒油饃木炭頭( )
⑤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
⑥羊羔羔吃奶望著媽( )
思維點撥
要注意多音字和形似字的正確讀音:
“了”不讀le,應讀(li3o)。
“把”不讀“把柄”的“把”b4,應讀(b3)。
2.解釋下列詞語。
登時:________ 幾回回:________
腦畔上:________ 雞毛信:________
窯:________ 坑:________
思維點撥
要結合上下文句理解詞語含義。如“腦畔上”這里指窯洞的頂上。
3.給下面形近字組詞。
厲( ) 摟( ) 梢( ) 捎( )
勵( ) 樓( ) 稍( ) 哨( )
炕( ) 喘( ) 搶( ) 樸( )
坑( ) 湍( ) 掄( ) 仆( )
思維點撥
注意區(qū)別形近字聲旁和形旁。
4.填空(每格限填一字)。
①灰塵呀莫要把我眼睛________住了。
②雙手________定寶塔山。
③毛主席________上了天安門。
④一頭________在親人懷。
⑤手________黃土我不放。
⑥緊緊兒________在心窩上。
思維點撥
注意動詞準確、貼切地運用。“抓”和“貼”用得多么準確、形象。
5.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思想感情?
①千聲萬聲呼喊你________
②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________
③雙手摟定寶塔山________
④母親延安就在這里________
思維點撥
巧妙地運用夸張、擬人、比喻等修辭句,使詩句更加具體、生動、形象。
6.下面各句按照詩句的感情,劃分節(jié)拍線和著重號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
b.雙手/摟定/寶塔山
c.千聲萬聲/呼喚/你
d.十年來/革命/大發(fā)展
思維點撥
揣摩語言,分析感情,確定輕、重讀音和快、緩、停頓的節(jié)拍。
7.詩人以抒情的筆調,描繪了革命延安圣地的地方色彩。請按下面的提示寫出有關詩句。
①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條件________
②延安人喜愛的衣著________
③延安人居室的裝飾________
④延安人待客的食物________
思維點撥
體味抒情意境,背誦美句,找出實寫的事物。
二、閱讀下節(jié)詩歌,回答8—12題
楊家?guī)X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寶塔山下留腳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棗園的燈光照人心,延河滾滾喊“前進”!赤衛(wèi)軍,青年團,紅領巾,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回延安看母親!
8.下面各句采用擬人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
a.寶塔山下留腳印
b.身長翅膀吧腳生云
c.延河滾滾向“前進”
d.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
思維點撥
要注意區(qū)分比喻、比擬和夸張等修辭手法。
9.詩中運用了疊詞,表現(xiàn)了陜北口語的特色。疊詞可分別用來:a.表示事物 b.表示數(shù)量 c.表示情態(tài) d.表示顏色。請摘抄這節(jié)詩的疊詞,并標上相應的序號。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
思維點撥
按要求摘抄疊詞“對號入座”。
10.“棗園的燈光照人心”指的是________
11.這一節(jié)寫的主要內容是________
思維點撥
解10題要聯(lián)想毛主席在棗園住過來思考。
參考答案
能力測試
1、2、3.(略) 4.①擋 ②摟 ③登 ④掉 ⑤貼 ⑥抓 5.①夸張,表達了詩人對延安朝思暮想的濃厚感情;②擬人,作者把河水村莊看做親人,表達了它們無比親切、真摯、熱愛的感情 ③夸張,表現(xiàn)了對母親的眷戀和懷念的深情 ④比喻,抒發(fā)了詩人離別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時的興奮、激動,以及見到親人的喜悅心情。 6.c 7.①滿窯里圍得不透風 ②白羊肚手巾,紅腰帶 ③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 ④米酒油饃 8.a 9.①高高c ②滾滾c ③輩輩b 10.毛主席在棗園手書巨著,他的光輝思想似明燈照亮人們前進的方向。 11.歌頌延安輝煌的革命歷史,展望美好的未來。
《回延安》教案 篇13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qū))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jié)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xiàn)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yǎng)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