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科學教案(通用4篇)
幼兒園的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了解標志圖形底色與形狀的含義。
2、能根據(jù)標志的特征或者用途進行分類。
3、探索、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標志卡片。
2、掛圖:人行橫道,禁止機動車通行,注意危險等。
3、小老師玩偶一個。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1、教師:小朋友,今天早上小老鼠委托我們幫它一個忙,到底是什么事情呢?它遇到了什么困難呢?我們快一起來聽一聽吧。(出示小老鼠玩偶)
2、教師:小老師皮皮今天早上想到我們城里來游玩,但是一進城,它發(fā)現(xiàn)馬上上到處都有它不認識的標志,這些標志它可從來都沒有看見過,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它不敢開車進城,只好請我們小朋友來幫他的忙了。
二、認識標志
1、教師:我們快一起來看一看它們是什么標志,都代表什么意思吧。
2、教師出示貼有各種交通標志的圖片,請幼兒逐個觀察討論,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試著說出這些分別是什么標志,分別代表著什么意思。
3、教師:剛才小朋友都說出了這些標志的意義,那到底對不對呢?讓老師來告訴你吧!(教師詳細講解每個交通標志的名稱及意義)
4、教師小結:紅色圓框加上斜杠的標志表示禁止,黃色、藍色表示不能做,禁止做。黃色三角形的標志是警告標志,提醒大家要注意了,要小心了。藍色的標志有指示的作用,可以告訴大家這時需要做什么?這是什么地方。
5、教師:這里還有一些標志,請小朋友們看看它們是什么顏色,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6、游戲(我指你說):教師指出標志圖片,讓幼兒說出標志名稱及含義,讓幼兒復習鞏固
三、標志分類
1、教師:小老鼠不小心把標志弄亂了,誰能來幫他分分好?(根據(jù)顏色,形狀,用途來分)
2、幼兒畫冊練習
四、形成規(guī)范
1、小朋友們,你們覺得標志重要嗎?如果在我們的生活中缺少了標志會怎么樣呢?,那我們平時在馬路上應該怎么樣呢?
2、教師小結: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能亂闖馬路,否則就會造成交通事故了。
教學反思:
這個活動從背景到設計成品,我都是根據(jù)中班孩子的興趣愛好來著手準備的。從課上到課后的情況來看,課上孩子們興趣濃厚,老師以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帶領著孩子在自由愉悅的氛圍里學習,課后孩子們更是意猶未盡,紛紛談論著關于課堂的問題。孩子們不僅學到了一些安全標志作用,更懂得了做事要細心的道理。但是從課堂的設問上我還是沒有做到簡潔明了,在游戲“說標志跳格子”環(huán)節(jié)中,應該設計一些難度,讓孩子有所超越。我想通過這個活動讓我更懂得如何去根據(jù)孩子的喜好去設計適合的活動方案,讓孩子們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
幼兒園的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觀察不同大小、不同色彩的橘子,了解橘子的外形特征。
2、遷移已有的作畫經(jīng)驗,探索畫小橘子的不同方法。
3、大膽嘗試,感受旋轉涂抹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會使用棉簽。
2、各種各樣的橘子。
3、紅色、橘色、黃色的水粉顏料,顏料盤,棉簽若干。
4、畫有白色水果籃的黑色作業(yè)紙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一、教師用變魔術的情境出示小橘子,引導幼兒觀察。
1、教師:看看,老師的口袋里藏了一個什么呀?小橘子是什么樣子的?
2、教師:咦?這里還有一個,是什么呢?和剛才的小橘子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啊?
(1)教師通過多次變魔術的情景出示不同的橘子,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橘子的大小、形狀和顏色的不同。
二、出示作業(yè)紙和作畫的材料,幼兒探索畫小橘子的不同方法。
1、教師出示畫有水果籃的作業(yè)紙。
教師:這里有一個水果籃,可是里面空空的。誰會用棉簽在籃子里變出一個小橘子呢?
誰愿意做魔術師上來試一試?
2、教師反饋并示范幼兒畫小橘子的不同方法。
教師:第一個魔術師是先畫一個橢圓形,再給它穿上衣服的方法變出小橘子的。
第二個魔術師是使用轉轉、越變越大的方法變出小橘子的。
第三個魔術師是使用轉轉、越變越小的方法變出小橘子的。這幾種方法都很棒哦!
3、要點提示
(1)第一種方法:先畫出橢圓形外輪廓,再在輪廓線內涂染。
(2)第二種方法:由內向外做擴散旋轉,涂抹成小橘子的外形。
(3)第三種方法:由外向內做收縮旋轉,涂抹成小橘子的外形。
三、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1、教師繼續(xù)添畫橘子,引導幼兒將籃子里裝滿橘子。
教師:一個大大的橘子,好甜啊!轉轉轉……又裝進來了一個橘子。
教師:大大小小的橘子裝了滿滿一籃子。看!都把一個橘子擠出來跳到籃子旁邊了!
(教師一邊創(chuàng)設情景,一邊示范畫小橘子)
2、幼兒作畫,教師個別指導。
四、展示幼兒作品,互相欣賞、交流。
教師:你喜歡哪個籃子里的小橘子?為什么?
幼兒園的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對海洋生物的探索興趣。
2、培養(yǎng)幼兒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敢于爭辯的精神。
3、了解海馬獨特的繁殖方式。
教案準備:1、課件、磁帶。
2、主人公卡片及頭飾。
教案過程:
一、開始部分:
利用嬰兒哭的聲音,引出內容。
提問:“這是什么聲音?你知道你是怎樣出生的么?”
二、開始部分:
1、利用與幼兒生活經(jīng)驗不符的提問,引發(fā)幼兒討論。
提問:“有沒有小寶寶是爸爸生出來的呢?”
2、運用課件講述,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今天,小魚逗逗就遇到了和你們一樣的難題。我們來看看吧!”提問:“看來小魚逗逗不相信海馬寶寶是爸爸生的,那你認為海馬寶寶在說謊么?”“海馬爸爸是怎么生寶寶的呢?”幼兒自由發(fā)言。
小結:“海底世界可真神奇啊,看來需要我們去探索的奧秘實在是太多了。”
3、利用教具,進一步加深對海馬獨特繁殖方式的理解。
(1)提問:“我看見小朋友剛才聽的非常認真,那誰能給我說一下,海馬爸爸是怎樣生寶寶的?”幼兒發(fā)言。
(2)教師運用操作教具的形式,加深幼兒理解。
4、利用情景表演的方式,加深對的理解。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帶著小海馬去的海洋世界,去給其他的小魚、小烏龜講講海馬爸爸生寶寶的好不好?
(放音樂磁帶)
幼兒園的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題目:怎樣站得穩(wěn)
二、活動目標:幼兒通過怎樣使紙板站得穩(wěn)的實驗,感知不同物體重心的位置不同,激發(fā)參加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培養(yǎng)觀察和口語表達能力。
三、適用對象: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圓形紙板、方形紙板、不規(guī)則三角形紙板、多邊形紙板、圖書、粗細不同的棍子、牙膏盒、小花片等。
五、活動過程:看一看紙板的形狀。
探究的問題。
(1)用棍子把不同的東西穩(wěn)穩(wěn)頂起來的位置一樣嗎?
①頂在方形和圓形紙板的中間,能頂起來。
②頂在三角形和多邊形物體的不同位置,能頂起來。
(2)用粗細不同的棍子頂相同紙板,在上面放花片,看誰的花片放得多?
①粗的棍子頂?shù)枚喽曳(wěn)。
②細的棍子頂?shù)蒙龠不穩(wěn)。
記錄實驗結果。
你能讓紙板小動物站起來嗎?
(1)用鐵夾子夾住紙板小動物,就可以立起來。
(2)用橡皮泥包住紙板小動物的下面,小動物就站起來了。
(3)把紙板小動物插在泡沫上。
六、拓展思路
1、提供積木、易拉罐、瓶子等能搭高的實物,讓幼兒比一比,同類物品誰搭得高,說一說為什么。
2、讓幼兒利用積木、易拉罐等材料進行搭高樓比賽。在競賽活動中使幼兒進一步感知只有將重物放在下面,底面搭得大,才能搭得高,而且不容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