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通用14篇)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發布時間:2023-09-03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通用14篇)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并為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教學設想

  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便學生有直觀印象,加深理解并記憶。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  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嘆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只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發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2、布置課內預習

  請大家運用字典并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摘要在自讀本上)。

  2.為文章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貽、軒敞、???篷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4.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4)本文雖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5)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6)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三、朗讀課文

  1.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各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2.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斷句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古人稱為“句讀”。文言的斷句水平跟讀者的閱讀面、閱讀量以及文言的基礎、功底和語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規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比如句首的發語詞“夫”、“蓋”等必須斷開,“蓋大蘇泛赤壁云”就不可誤讀為:“蓋大/蘇泛赤壁云”;另外,斷句跟句法關系密切相聯,主、謂、賓各成分之間一般應斷開;再則,斷句與句意必須一致,不可因斷句錯誤而產生歧義或謬誤。最后,斷句還跟文言的一些語法習慣、文章的感情基調、文體規律、作家作文的習慣、讀者的閱讀習慣等有關。閱讀中均需綜合考慮。

  3.在預習并對課文整體內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閱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范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四、研討課文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著是一種記敘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并熟讀之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借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學生的討論可以從下列角度開展:

  (1)所“記”的對象和內容

  (2)表達方式及語言

  這個問題在本課時最后提出,容同學課后查閱有關文章資料,并分小組討論。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導入  第一課時的“研討課文”。

  對這個題目的正確解說應當是,(1)從所“記”的對象和內容看,《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記”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實地實景,顯然屬游記類性質的記敘;而《核舟記》作者“記”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藝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絕頂智慧,很可能寫成說明文。(2)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看,前者幾乎一律用描寫文字,對其環境、場景、氣氛、人物等窮形盡相作細致入微的刻劃渲染;本文則多用客觀的說明性語言,采用多種科學的說明方法。就此可以區別:同為“記”,卻是文體迥異的兩類文章。

  關于記敘文和說明文的區別:

  記敘文是以寫人敘事為主,具體而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文體。記敘文的基本特點是敘述性和具象性,所謂敘述性,就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和說明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或事物狀態的一種特性;具象性,則是就描寫這個寫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況、面貌等等描述出來,給讀者以具體清晰的印象。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的實用事體。它主要是用來幫助人們完整地了解、認識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構造、關系或發生、發展過程,從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質及規律性。說明文的特點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一)內容的知識性;(二)材料的科學性;(三)語言的通俗性;(四)表達方式的解說性;(五)結構的條理性;(六)功能的實用性。

  結合實例反復闡述、體味,可以辨清兩種文體及兩種語言。

  問題的提出時間不必絕對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學生素質好的,超前討論,可以先入為主,促進對文句內涵對語言風格的理解;反之,則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討論,才不會流于架空或空口無憑式的枉費口舌。二是對這一問題討論的程度不宜過深,點到即止,且多由學生自行體味。)

  二、繼續研討課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學生對這開頭,結尾兩段的文句理解質疑,然后展開討論。讓學生自行解決疑難,教師適當點撥、引導。

  2.分別請同學通譯,齊讀,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說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說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討論(1):兩段文字都是“總體說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總括王叔遠的微雕技藝,后者則是對這一核舟本身內容的概要說明。

  討論(2):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說明這一核舟的情況時是緊緊扣住了核舟的一個什么樣的特點?你從這兩節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詞語中看出這一點?

  緊緊圍繞的中心應是雕刻工藝奇巧、靈怪。開頭一節的首句,結尾一節的末三句,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有關的詞語如“罔不”、“曾不”等。

  4.為加深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隨堂練習,點明和翻譯下列各詞組:

  因勢象形  各具情態  貽余核舟一  為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狹者

  三、分析討論第二至第五段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致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試將這四段文字切分為兩部分,怎樣切分比較合理?

  正確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說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說明的是船背。

  2.這樣安排遵循了怎樣的順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討論第二段:

  (1)這一段的內容是什么?

  主要說明船艙的結構形態。

  (2)強調有關字詞:

  “有奇”的“奇”讀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許”與“潭中魚可百許頭”的比較。

  “相望”的意譯:“相對而設”。、

  “糝”的音、形、義及詞性。

  (3)這一節文字在說明船艙中間的情形時,重點說明了什么內容?

  應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4)除說明船艙外,這段文字還有沒有其它的說明內容?

  有。開頭一句總體說明了核舟的長度與高度。

  (5)試想想,整個核舟只有“八分”長,“二黍高”。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點,突出各部分的重點,緊扣了“奇巧、靈怪”這一說明核心。

  (6)領會蘇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詩情畫意;二是從修辭角度分析,如襯托、對偶等。可為下文有關蘇拭形象的理解作鋪墊。

  請反復閱讀第二段,體會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簡潔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誦情況。

  二、請學生譯解幾個句子。

  1.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2.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3.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三、分析討論第三段。

  1.質疑并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鬢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不屬(與“絡繹相屬”和“屬予作文以記之”作比

  2.口譯并評價翻譯情況。

  3.討論(1):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么?

  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鬢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劃,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4)齊讀這段文字,理清說明、描述的順序,爭取背誦這段文字。

  這段文字,介紹人物神情,其順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個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討論第四段。

  1.討論下列短語的譯法。橫臥一揖  椎鬢仰面  視端容寂

  2.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5)橫臥一揖。(6)倚一衡木。(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3.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說明效果?

  擬人:船尾橫臥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鬢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同時,分辨清楚“若嘯呼狀”和“若聽雜聲然”這兩句的非比喻性。兩句雖帶了比喻詞“若”,但這是表現觀賞者的心理感覺用以表達不確指意義的動詞。這個詞后面所帶的非名詞(本可作喻體)是一個具體的動作,這個動作又是被描摹對象可能發生的動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動作拿來作比較。由此看來,這兩句不能認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種種修辭,正是為了使抽象的說明更為具體逼真,更便于表現其雕刻技藝的精妙絕倫。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緊相照應,充分體現了語言周密。

  4.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總分布局法是說明文結構安排的常用技法。總說是概要,可使談者先入為主;分說則可以詳覽,獲得條分縷析的效果。

  5.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為什么要這樣寫?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無楫,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這樣寫,是為使船尾之境與船頭之情遙相呼應,實現對船首氛圍的烘托或者溝通,從而共同成就“大蘇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寫船的正面,作者先說船艙,再說船頭和船尾,這是一種結構順序的安排,你認為可不可以先從船首說起再說船艙,最后說明船尾情況呢?兩種順序安排,哪一種為上?為什么?

  改用從頭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統,從說明的客觀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卻不如原文順序為佳。

  綜合文中第二、三、四段,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生動極了。作者是這樣來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動環境或背景,船艙的描述是交待環境,幽雅恬靜,玲瓏剔透;而窗上刻字則暗示活動的背景,正當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的江上風月。當然,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見雕刻家的結構藝術,小小一舟自不可移來江上風月,而文字則可打破時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藝術空間,也更成功地沖破了數百年的時限。

  在此場景下安排神情各異卻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場,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與景、景與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稱獲得妙絕的和諧。

  五、背誦這三段文字,體味作者構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如“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寫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為什么只用這么一小段文字?

  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觀意圖決定的。更體現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說明技巧。

  既然如此,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為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的補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備。有關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間主體部分的板書:

  說明:板書以作法的角度來認識課文,而正因為作者寫作技法的高超,化靜為動,化抽象的說明為生動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藝獲得最佳的展示。真個是舟以文顯,文以舟名。

  八、由學生歸納本篇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

  1.以空間方位為序,層次清楚,構思巧妙。

  2.敘述跟描寫結合,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九、布置習題:

  1.仿照本文作法,選取家中的某一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完成在自寫本上。

  2.做練習三,翻譯一至四例。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篇2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

  3.了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學設想

  1.這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紹了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更具體地說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蘇軾、佛印、魯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態,核舟上的船艙、窗戶、對聯……,歷歷可見;層次分明,先概括介紹,然后具體加以說明,在具體說明中,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頂,最后歸納小結;重點明確,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文章以寫蘇東坡等三人坐在“船頭”的情景的第三段為重點,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讀懂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詞句的含意。教學中可逐句逐段講解,搞清文意,最后歸納小結。

  3.用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字音、句讀念準確,讀通文章。

  2.講解文章1、2段。

  教學過程 

  一、學生各自閱讀課文。

  要求:一、借助注釋、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么。三、閱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二、學生朗讀課文。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為好,酌情定奪。

  三、講解課文1、2段。

  第1段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云”,語氣詞,無義。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第2段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余數。“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提問二: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講解:這段主要采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讓學生背下來。

  2.閱讀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講解3—6段

  2.總觀全文,了解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高超。

  3.本文簡練精致。先分說后總說。學習文言詞語、句式。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

  先叫學生朗讀3—6段;再叫學生回答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畢,酌情講評。

  二、講解3—6段。

  第3段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執”,拿著;“端”,頭;“撫”,按,搭在上面。“魯直左手執卷末”,“末”,尾部。“其兩膝相比者”,“比”,緊靠;“者”,表定語后置,定語還原即為“相比之兩膝”。“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后省略“于”。“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左臂掛念珠倚之”,“倚”,yǐ,靠著;“之”,代左膝。“珠可歷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頭坐著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友聚會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態各異。“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蘇東坡坐在中間,他正與緊靠左首而坐的黃魯直“共閱”。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賞玩品評,神情專注。“佛印極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一幅超凡脫塵的神態,他右膝臥地,曲右臂支船,左膝豎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還掛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數。

  提問二:這段文章在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世事而所好執著,“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閱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鐘情詩畫,篤于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出超塵脫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各呈其態。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為才高情篤的詩杰,一為超塵脫世的名僧,情態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卷底衣褶”之縐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問三:這段為何寫得比較多?

  講解:這段的內容緊扣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這段當作全文的一個重點來寫,寫得比較多些。

  第4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這句的主語是“左右”,不是“楫”,謂語是主謂結構“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攀”,抓著,拉著;“狀”,情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蒲葵”,也叫扇葉葵,棕櫚科常綠喬木;“撫”,摸著。“其人視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問:從這段文章看,這條船是在行進呢,還是已經停下了呢?從何見之?

  講解:這條船已經停下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見到:一是“舟尾橫臥一楫”,船槳已經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兩個“舟子”之所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橫木上,右手扳弄著腳趾頭,口中還在隨情嘯叫,他沒有操槳駛船;另一是右手正拿著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沒有操槳駛船。

  第5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字。“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鉤畫了了”,“鉤畫”,字的一鉤一畫。

  第6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為篛篷,為楫……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單是念珠。“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小結:

  1.提問: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優點?

  講解:這篇文章有四大優點:簡練精致,形象逼真,層次分明,重點明確。(詳見“教學設想”)

  2.一詞多義

  為:①制,做。“為宮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有。“通計一舟,為人五”。

  木:①木頭,木材。“能以徑寸之木”。

  ②樹。“以至鳥獸、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異。“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數,余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①動詞,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爐上有壺”。

  ②y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八分有奇”,“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開頭一邊。“東坡右手執卷端”。

  ②直,正。“其人視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后省略“于”。“則題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語后置 “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后,“者”,標志定語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余核舟一。”雙賓語是“余、核舟一”。

  布置作業 

  1.熟讀全文,背誦第三段。能背誦全文者背誦全文。

  2.作課文后面的練習。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

  一 學習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 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勞動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 領會和掌握本文一些實詞的意思,比較少數語句在詞序上與現代漢語的異同。

  教學設想:

  一 安排3教時

  二 為了逐步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師可以在講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預習,要求學生能參看注釋。

  查閱工具書,試作書面翻釋;上課時,抽查上、中、下三類學生的預習筆記,了解預習情況,確定難點。

  三 描述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是教學重點,古今詞義的異同、詞序和少數幾個句子是教學的難點。

  四 布置預習,解答下列問題:

  (一)“思考和練習”第一題。

  (二)劃分本文段落,概括段意。

  (三)本文重點在哪里?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重點?

  (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鉤、釣;椎、推;楫、緝、揖)。

  五 作背誦指導。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檢查預習筆記;指導學習課文第一、二節。

  教學步驟 :

  一 作者簡介和解題。

  解題:核舟記,即用文字記敘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標題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寫的內容,是一篇描寫具體物象的文章。

  作者魏學(約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現浙江省嘉興縣)人。小時候就刻苦學習,好寫文章,著有《茅檐集》。

  本文通過對古代一件工藝美術品──核舟的介紹和說明,熱情贊揚了我國明代民間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遠,名毅,明代虞山(現在是江蘇省省熟縣)人。

  二 檢查預習。

  (一)正音和正形:

  正音:軒、糝、詘、屬、罔、黍、袒、髯、為、髻、虞、篆、嘯、褶、壬、彌。

  (二)教師巡回檢查學生預習筆記,了解預習情況,確定難點;對預習情況加以簡要講評,表揚好的,幫助差的,并且再次強調預習的作用。

  三 指導學習新課。

  (一)教師范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字的讀音。

  (二)提問:本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明確:本文是從整體到部分,又從部分到整體,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頭,用歸納作結,中間主體部分的描述,按船倉、船頭、船尾、船背的順序加以描述。

  (三)提問:本文重點在哪里?作者為什么要以這個作為重點?明確:重點在第二段的第二層(第3節),這一層中,又以蘇東坡為中心,因為這是核舟雕刻的主題所在,這說明,寫文章一定要緊扣題目,圍繞中心,突出重點。

  (四)提問:本文篇幅較長,怎樣才能較快地背誦出來?

  明確:理解記憶比機械記憶的效果更好。就本文來說,應當先抓整體,即首尾兩段為總說,中間四段為分說。至于每一節,也有背誦的規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背誦出來。這一點,放到講每一節時再來提示。

  (五)指名學生翻釋第1節(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讀一句,然后逐字解譯,最后將該句直譯成現代漢語。下同)

  教師補充:明:明朝。“有”:后面可以加上數詞“一”。奇巧:(手藝)奇妙精巧。曰:在這里是活用,釋成“名叫”、“叫做”,不能釋成“說”。以:介詞,用。徑寸:直徑一寸。之:結構助詞,的。為:,動詞,做,在這里是“雕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詞,沒有;罔不:沒有不,無不。因:動詞,順著、按照。勢(木頭的);樣子。象:動詞,模仿。形:名詞,(雕刻物體的)形狀。具:動詞,備、有。“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譯成現代漢語是:沒有不順著木料原來的樣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狀來雕刻,使雕刻出來的藝術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態,嘗:時間副詞,曾經。余;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單數,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數詞放在名詞之后,表數量。蓋:句首發語詞。表示肯定語氣,譯成“原來是”。云:句末語氣助詞,表示陳述語氣,不必譯出。這一節是總敘,先介紹王叔遠是一位精于雕刻的手藝人,接著引出他送給作者的核舟,最后點明核舟的主題,注意這一節小層次的安排,有助于背誦。

  (六)指名學生翻譯第2節,教師補充。

  開頭一句總寫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讀。奇:零數。黍:古代制尺以一個黍粒的縱長作一分的長度。這一句給人以整體感,并與上節“徑寸之木”相照應。接著分四層描述核舟的各部分。

  第一層(第2節)先寫船倉。者:代詞,與形容詞“軒敞”組成名詞性詞組。為:,是。之:代詞,指倉。這里先寫船倉中部的外觀。然后隨著觀察視線的移動,依次分寫船窗、船欄、對聯。“旁開小窗……共八扇”點明窗的位置和數目。以上都寫舟外。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開。用一“啟”字又引導讀者從舟外到舟內。觀:集中目力看。

  “閉之……石青糝之”。“閉”與上文的“啟”相應。用一“閉”字又從舟內回到舟外,上面寫窗,只概括點明它的位置和數目,這里寫窗,卻細致地介紹了窗上的文字。

  提問:上面兩個“之”,意思相同么?

  明確:不相同。前一個“之”代小窗,后一個“之”代窗上刻的字。

  提問:窗上的對聯為什么要刻這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

  明確:這十六個字是前、后《赤壁賦》中的名句:摘錄下來組成對聯,刻在小窗上,不僅與上節“大蘇泛赤壁”相應,非常切題,而且也可以啟發讀者聯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時,作者真切地將它們描述出來,足以見他對核舟觀察的精細。

  歸納:第2節主要寫船倉。作者是按觀察順序依次來寫。以寫船倉為主。其次序是先寫倉,次寫篛篷、小窗,再寫欄桿,后寫對聯,其中又以寫窗和對聯為主。同學們按上述順序加以理解記憶,有助于背誦(這點也可視具體情況,啟發提問,讓學生思考回答)。

  板書;概貌;首尾長分八有奇,高可二黍許。

  船倉:篛篷、小窗、欄桿、對聯。

  (七)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引導學生回憶第1.2節的層次(不看書),然后教師念一句譯文,學生朗讀一句原文(反復兩到三次),再要學生合上課本,教師譯一句譯文,學生背誦一句原文。

  四 課堂作業 。

  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以、曰、嘗、貽、蓋、云、有、許、覆之、閉之、糝之。教師巡回檢查以后加以補充糾正,要求學生課后謄正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五 課外作業 :繼續背誦第1、2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習課第3、4節。

  教學步驟 :

  一 復習舊課:

  (一)檢查《文言詞語積累本》謄正情況,并加以講評。

  (二)指名學生背誦第1、2節,并加以講評。

  二 學習新課。

  第2節寫的核舟的中部,主要是寫物,第3節則是寫人。

  (一)指名學生翻譯第3節。教師補充。

  第3節寫船頭蘇、黃、佛的姿態和活動。“船頭坐三人……魯直居左”。峨冠:前面省略了動詞“戴”。而:連詞,連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關系。者: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字結構的“的”,指人。這里先總記人數,后分記三人姓名。在分記中,對于東坡,著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寫,鮮明地突出這一主要人物,照應“大蘇泛赤壁”一句,緊扣核舟主題;對黃、佛,卻只點明他們的位置,行文有詳有略,有主有次。下面分兩組描述三個雕象。

  先寫蘇、黃。“蘇、黃共閱一手卷……各隱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語:“所”和它后面的助詞“語”組成名詞性詞組,直譯成現代漢語是:好象在說話似的。這里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描述,以“手卷”為界,先寫蘇、黃上半身。具體寫法是先總后分:先總寫蘇、黃的動態,后分寫時,則先蘇后黃。寫蘇、黃共閱手卷的狀態時,極其傳神,把兩人共同欣賞書畫的興味,情投意合的情態,刻畫得活靈活現,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雕刻藝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寫活了。從“東坡現右足”起,轉為寫兩人的下半身,寫法正好與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現”與“隱”正好相對,“微側”補述“坐”的姿態。兩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見刻工技藝之高,作者描繪之細。

  次寫佛印,“佛印絕類彌勒……珠可歷歷數也”。絕:極。類:象。作者先寫外形,次寫神態,后寫次勢。寫佛印的“矯首昂視”與前面蘇、黃的共閱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對照,足見藝人的匠心獨運;寫神情不屬是由于僧俗不同,各具特色。這種區別,又是由他們各自的教養與身分決定的。這說明雕刻藝人和作者對當時社會生活和各種人物的觀察很細致,很深刻。“珠可歷歷數”,細致至極,寫盡刻工的奇巧。

  第3節寫船頭蘇、黃、佛的雕像,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先總述,后分述。

  板書:船頭:蘇、黃、共閱手卷,佛印欣賞江景。

  (二)指名學生翻譯第4節,教師補充。

  第4節寫船尾兩個舟子的姿態和活動。“舟尾橫臥一楫……若聽茶聲然”。橫臥:平放,說明不用“楫”;與首段“泛”字相應。居,站。若……狀;像……樣子,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呼:喊出高而響亮的聲音。“嘯呼”可以譯為“大聲呼叫”。撫:摸著。其:指示代詞,那人,若……然:像……似的、像……樣子,然:句尾助詞,這一節的描述,用詞造句,很有分寸,居右者“仰面“嘯呼”,以動為主;居左者俯首“聽茶聲”,以靜為主。一動一靜,繪聲繪形,極寫核舟的奇巧。足見雕刻藝人之精工,體現了作者揣摩體會細膩入微。

  這一切寫船尾,作者先寫船槳,便于描述兩個舟子的位置。他們以橫臥的(楫)為界,一個居右,一個居左。居右者在嘯呼,顯得活潑,居左者在烹茶,顯得很沉靜。

  板書:船尾:舟子二個,居右者嘯呼,居左者烹茶。

  三 課堂作業 

  口頭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髯 絕 類 屬 詘 衡。

  教師補充糾正后,要學生譽寫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四 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第3、4節(做法同前,在此從略)。

  五 課外作業 :繼續背誦第3、4節。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講讀課文第5、6節,歸納文章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歸納本文古今詞義的異同和一些語句在詞序上與現代漢語的異同。

  教學步驟 :

  一 復習舊課。

  (1)檢查《文言詞語積累本》譽正情況。

  (2)指名學生背誦第3、4節并加以講評。

  二 講讀新課。

  (一)指名學生翻譯第5節,教師補充。

  第5節寫船背上所刻的題名。“船背”二字,點明觀察和描述的部位。其:指示代詞,那個。船者:船底。交代船底較平,才可以題名篆刻,照應“罔不因勢象形”。則:順承連詞,就。題:書寫,這里指雕刻。題名:即雕刻了名字。其上:其,代詞。指代船的底部,“其”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詞“于”。船底本來沒有東面可以雕刻。現在刻上題名和篆章,可見雕刻藝人能充分利用桃核的空間,構思精巧,又一次與首節相應,接著記題名內容。文曰:文字是。甫:也寫作“父”,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常附在表字之后。“虞山王毅叔遠甫”譯成現代漢語是:虞山人姓王名毅字叔遠。

  這里交代核舟制作的時間、雕刻者的籍貫和姓名,以補足首節“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的敘述。下邊記題名的筆畫和顏色。若:像。其:代詞,指代“文”。筆畫像蚊足一樣細,其小可知;而一鉤一畫又都清清楚楚,又可以見出它的“奇巧”。接著再寫篆章的內容和顏色,篆:,漢字的一種書體,有小篆和大篆之分。初平山人:雕刻者的別號,古代文人往往喜歡用某某山人、某某居士之類作別號,題名的筆畫細若蚊足,篆章勢必也是這樣,所以作者略去不寫,而圖章習慣用紅色印泥,所以要提“其色丹”。其:代詞,指代篆章“文”。

  第5節寫船底,主要寫題名和篆章。先寫題名,交代制作年月和雕刻者的籍貫、姓名,后寫篆章,補述雕刻者的別號。

  以上四節是本文的第二段,是分敘,由船倉、船頭、船尾到船底,層層寫來,井然有序,而在一般的描述中,又細寫船頭三個人的形象,重點很突出;同時,文章處處照應第一節,緊扣“奇巧”二字行文。

  板書:船者:題名和篆章,文字內容、字跡筆畫、顏色。

  (二)指名學生翻譯第6節。教師補充。

  這一節是全文的總結。先總結人。通:共、總。一:滿、全、整個。為:動詞,雕刻。接著總結窗戶。再總結物件。最后總結雕刻的字數。從“為”之后,數詞全放在名詞后面,省去量詞,做補語,表示數字的強調。與現代漢語詞序不同,譯成現代漢語要補出量詞。以上統計,足見人和物很多。下邊卻寫核舟之長。而:轉折連詞,可是。其:代詞,指代核舟。曾:副詞,作竟講,表示意想不到的語氣。核舟“不盈寸”,上面竟刻了這么多的東西。作者以數目之多對比體積之小,更見雕刻藝人的“奇巧”。接著交代核舟的原料。蓋:句首發語詞,原來是。者:直當于現代漢語“的”字結構的“的”,指代修狹的桃核。之:代詞,指代核舟,可以不譯出。這里點明核舟之“核”,與第2節開頭相呼應。作者作了上面的總結,末尾以贊嘆收束全文。亦:也。靈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的意思。“靈怪”與音節的“奇巧”相呼應。以上是第三段,總計核舟上的人、物、字等,以贊嘆作結,再次突出藝人技藝的高超。

  板書:總計:人五,窗八,篛篷、楫、爐、壺、手卷、念珠各一,題名、篆文三十四字。

  三 指名學生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眾多的人、物的情態,生動地反映并贊揚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品的水平,以及雕刻藝人卓越的技巧,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四 指名學生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一)層次清楚,重點突出。

  (二)觀察細致,描寫生動。

  五 課堂作業 

  1.做課文后面“思考和練習”三。

  [參考答案]

  現代漢語是在古代漢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一部分詞,古今詞義完全相同,如“人、窗、手”等。但是不少詞,現代的意思與古代的意思已經不相同了,如“1”句中的“曰”,現在說“叫做”。“2”句中的“貽”,現在說“贈、送”。“3”句中的“髯”,現在說“胡子”、“胡須”。“4”句中的“夷”,現在說“平”。

  2.做課文后面“思考練習”四。

  [參考答案]

  詞序是指詞在句中的先后次序。古今漢語句子中的次序大體相同。

  如“1”,詞序是相同的(不過,在數詞“一”后面要加上相應的量詞“幅”);“2”,詞序也相同(數詞“一”后面也應當加上量詞“支”);“3”詞序也是相同的。“4”中,“通計一舟”的詞序相同(在數詞“一”后面要加上量詞“只”或“條”),但“為人五”、“為窗八”的詞序卻不同,現代漢語要說成“刻了五個人”、“刻了八扇窗子”,名詞和數詞的位置要倒過來,并在數詞后面加上相應的量詞。

  六 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第5、6節(做法同前,在此從略)

  七 課外作業 :

  1.背誦和默寫課文第二段。

  2.自選一件制作精巧的工藝品,認真細致地進行觀察,然后學習本文的寫法,寫一篇短文。

  概貌:首尾長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船倉:篛篷、小窗、欄桿、對聯

  核 舟 船頭:蘇、黃共閱手卷,佛印欣賞江景,

  大蘇泛赤壁船尾:舟子二人,居右者嘯呼,居左者烹茶,

  船背:題名和篆章,文字內容,字跡筆畫、顏色,

  總計:人五、窗八、篛篷、楫、爐、壺、手卷、念珠各一;題名、篆文三十四字。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篇4

  教學目標 :

  一 學習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 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勞動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 領會和掌握本文一些實詞的意思,比較少數語句在詞序上與現代漢語的異同。

  教學設想:

  一 安排3教時

  二 為了逐步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師可以在講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預習,要求學生能參看注釋。

  查閱工具書,試作書面翻釋;上課時,抽查上、中、下三類學生的預習筆記,了解預習情況,確定難點。

  三 描述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是教學重點,古今詞義的異同、詞序和少數幾個句子是教學的難點。

  四 布置預習,解答下列問題:

  (一)“思考和練習”第一題。

  (二)劃分本文段落,概括段意。

  (三)本文重點在哪里?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重點?

  (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鉤、釣;椎、推;楫、緝、揖)。

  五 作背誦指導。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檢查預習筆記;指導學習課文第一、二節。

  教學步驟 :

  一 作者簡介和解題。

  解題:核舟記,即用文字記敘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標題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寫的內容,是一篇描寫具體物象的文章。

  作者魏學(約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現浙江省嘉興縣)人。小時候就刻苦學習,好寫文章,著有《茅檐集》。

  本文通過對古代一件工藝美術品──核舟的介紹和說明,熱情贊揚了我國明代民間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遠,名毅,明代虞山(現在是江蘇省省熟縣)人。

  二 檢查預習。

  (一)正音和正形:

  正音:軒、糝、詘、屬、罔、黍、袒、髯、為、髻、虞、篆、嘯、褶、壬、彌。

  (二)教師巡回檢查學生預習筆記,了解預習情況,確定難點;對預習情況加以簡要講評,表揚好的,幫助差的,并且再次強調預習的作用。

  三 指導學習新課。

  (一)教師范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字的讀音。

  (二)提問:本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明確:本文是從整體到部分,又從部分到整體,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頭,用歸納作結,中間主體部分的描述,按船倉、船頭、船尾、船背的順序加以描述。

  (三)提問:本文重點在哪里?作者為什么要以這個作為重點?明確:重點在第二段的第二層(第3節),這一層中,又以蘇東坡為中心,因為這是核舟雕刻的主題所在,這說明,寫文章一定要緊扣題目,圍繞中心,突出重點。

  (四)提問:本文篇幅較長,怎樣才能較快地背誦出來?

  明確:理解記憶比機械記憶的效果更好。就本文來說,應當先抓整體,即首尾兩段為總說,中間四段為分說。至于每一節,也有背誦的規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背誦出來。這一點,放到講每一節時再來提示。

  (五)指名學生翻釋第1節(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讀一句,然后逐字解譯,最后將該句直譯成現代漢語。下同)

  教師補充:明:明朝。“有”:后面可以加上數詞“一”。奇巧:(手藝)奇妙精巧。曰:在這里是活用,釋成“名叫”、“叫做”,不能釋成“說”。以:介詞,用。徑寸:直徑一寸。之:結構助詞,的。為:,動詞,做,在這里是“雕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詞,沒有;罔不:沒有不,無不。因:動詞,順著、按照。勢(木頭的);樣子。象:動詞,模仿。形:名詞,(雕刻物體的)形狀。具:動詞,備、有。“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譯成現代漢語是:沒有不順著木料原來的樣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狀來雕刻,使雕刻出來的藝術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態,嘗:時間副詞,曾經。余;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單數,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數詞放在名詞之后,表數量。蓋:句首發語詞。表示肯定語氣,譯成“原來是”。云:句末語氣助詞,表示陳述語氣,不必譯出。這一節是總敘,先介紹王叔遠是一位精于雕刻的手藝人,接著引出他送給作者的核舟,最后點明核舟的主題,注意這一節小層次的安排,有助于背誦。

  (六)指名學生翻譯第2節,教師補充。

  開頭一句總寫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讀。奇:零數。黍:古代制尺以一個黍粒的縱長作一分的長度。這一句給人以整體感,并與上節“徑寸之木”相照應。接著分四層描述核舟的各部分。

  第一層(第2節)先寫船倉。者:代詞,與形容詞“軒敞”組成名詞性詞組。為:,是。之:代詞,指倉。這里先寫船倉中部的外觀。然后隨著觀察視線的移動,依次分寫船窗、船欄、對聯。“旁開小窗……共八扇”點明窗的位置和數目。以上都寫舟外。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開。用一“啟”字又引導讀者從舟外到舟內。觀:集中目力看。

  “閉之……石青糝之”。“閉”與上文的“啟”相應。用一“閉”字又從舟內回到舟外,上面寫窗,只概括點明它的位置和數目,這里寫窗,卻細致地介紹了窗上的文字。

  提問:上面兩個“之”,意思相同么?

  明確:不相同。前一個“之”代小窗,后一個“之”代窗上刻的字。

  提問:窗上的對聯為什么要刻這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

  明確:這十六個字是前、后《赤壁賦》中的名句:摘錄下來組成對聯,刻在小窗上,不僅與上節“大蘇泛赤壁”相應,非常切題,而且也可以啟發讀者聯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時,作者真切地將它們描述出來,足以見他對核舟觀察的精細。

  歸納:第2節主要寫船倉。作者是按觀察順序依次來寫。以寫船倉為主。其次序是先寫倉,次寫篛篷、小窗,再寫欄桿,后寫對聯,其中又以寫窗和對聯為主。同學們按上述順序加以理解記憶,有助于背誦(這點也可視具體情況,啟發提問,讓學生思考回答)。

  板書;概貌;首尾長分八有奇,高可二黍許。

  船倉:篛篷、小窗、欄桿、對聯。

  (七)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引導學生回憶第1.2節的層次(不看書),然后教師念一句譯文,學生朗讀一句原文(反復兩到三次),再要學生合上課本,教師譯一句譯文,學生背誦一句原文。

  四 課堂作業 。

  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以、曰、嘗、貽、蓋、云、有、許、覆之、閉之、糝之。教師巡回檢查以后加以補充糾正,要求學生課后謄正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五 課外作業 :繼續背誦第1、2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習課第3、4節。

  教學步驟 :

  一 復習舊課:

  (一)檢查《文言詞語積累本》謄正情況,并加以講評。

  (二)指名學生背誦第1、2節,并加以講評。

  二 學習新課。

  第2節寫的核舟的中部,主要是寫物,第3節則是寫人。

  (一)指名學生翻譯第3節。教師補充。

  第3節寫船頭蘇、黃、佛的姿態和活動。“船頭坐三人……魯直居左”。峨冠:前面省略了動詞“戴”。而:連詞,連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關系。者: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字結構的“的”,指人。這里先總記人數,后分記三人姓名。在分記中,對于東坡,著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寫,鮮明地突出這一主要人物,照應“大蘇泛赤壁”一句,緊扣核舟主題;對黃、佛,卻只點明他們的位置,行文有詳有略,有主有次。下面分兩組描述三個雕象。

  先寫蘇、黃。“蘇、黃共閱一手卷……各隱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語:“所”和它后面的助詞“語”組成名詞性詞組,直譯成現代漢語是:好象在說話似的。這里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描述,以“手卷”為界,先寫蘇、黃上半身。具體寫法是先總后分:先總寫蘇、黃的動態,后分寫時,則先蘇后黃。寫蘇、黃共閱手卷的狀態時,極其傳神,把兩人共同欣賞書畫的興味,情投意合的情態,刻畫得活靈活現,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雕刻藝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寫活了。從“東坡現右足”起,轉為寫兩人的下半身,寫法正好與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現”與“隱”正好相對,“微側”補述“坐”的姿態。兩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見刻工技藝之高,作者描繪之細。

  次寫佛印,“佛印絕類彌勒……珠可歷歷數也”。絕:極。類:象。作者先寫外形,次寫神態,后寫次勢。寫佛印的“矯首昂視”與前面蘇、黃的共閱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對照,足見藝人的匠心獨運;寫神情不屬是由于僧俗不同,各具特色。這種區別,又是由他們各自的教養與身分決定的。這說明雕刻藝人和作者對當時社會生活和各種人物的觀察很細致,很深刻。“珠可歷歷數”,細致至極,寫盡刻工的奇巧。

  第3節寫船頭蘇、黃、佛的雕像,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先總述,后分述。

  板書:船頭:蘇、黃、共閱手卷,佛印欣賞江景。

  (二)指名學生翻譯第4節,教師補充。

  第4節寫船尾兩個舟子的姿態和活動。“舟尾橫臥一楫……若聽茶聲然”。橫臥:平放,說明不用“楫”;與首段“泛”字相應。居,站。若……狀;像……樣子,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呼:喊出高而響亮的聲音。“嘯呼”可以譯為“大聲呼叫”。撫:摸著。其:指示代詞,那人,若……然:像……似的、像……樣子,然:句尾助詞,這一節的描述,用詞造句,很有分寸,居右者“仰面“嘯呼”,以動為主;居左者俯首“聽茶聲”,以靜為主。一動一靜,繪聲繪形,極寫核舟的奇巧。足見雕刻藝人之精工,體現了作者揣摩體會細膩入微。

  這一切寫船尾,作者先寫船槳,便于描述兩個舟子的位置。他們以橫臥的(楫)為界,一個居右,一個居左。居右者在嘯呼,顯得活潑,居左者在烹茶,顯得很沉靜。

  板書:船尾:舟子二個,居右者嘯呼,居左者烹茶。

  三 課堂作業 

  口頭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髯 絕 類 屬 詘 衡。

  教師補充糾正后,要學生譽寫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四 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第3、4節(做法同前,在此從略)。

  五 課外作業 :繼續背誦第3、4節。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講讀課文第5、6節,歸納文章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歸納本文古今詞義的異同和一些語句在詞序上與現代漢語的異同。

  教學步驟 :

  一 復習舊課。

  (1)檢查《文言詞語積累本》譽正情況。

  (2)指名學生背誦第3、4節并加以講評。

  二 講讀新課。

  (一)指名學生翻譯第5節,教師補充。

  第5節寫船背上所刻的題名。“船背”二字,點明觀察和描述的部位。其:指示代詞,那個。船者:船底。交代船底較平,才可以題名篆刻,照應“罔不因勢象形”。則:順承連詞,就。題:書寫,這里指雕刻。題名:即雕刻了名字。其上:其,代詞。指代船的底部,“其”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詞“于”。船底本來沒有東面可以雕刻。現在刻上題名和篆章,可見雕刻藝人能充分利用桃核的空間,構思精巧,又一次與首節相應,接著記題名內容。文曰:文字是。甫:也寫作“父”,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常附在表字之后。“虞山王毅叔遠甫”譯成現代漢語是:虞山人姓王名毅字叔遠。

  這里交代核舟制作的時間、雕刻者的籍貫和姓名,以補足首節“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的敘述。下邊記題名的筆畫和顏色。若:像。其:代詞,指代“文”。筆畫像蚊足一樣細,其小可知;而一鉤一畫又都清清楚楚,又可以見出它的“奇巧”。接著再寫篆章的內容和顏色,篆:,漢字的一種書體,有小篆和大篆之分。初平山人:雕刻者的別號,古代文人往往喜歡用某某山人、某某居士之類作別號,題名的筆畫細若蚊足,篆章勢必也是這樣,所以作者略去不寫,而圖章習慣用紅色印泥,所以要提“其色丹”。其:代詞,指代篆章“文”。

  第5節寫船底,主要寫題名和篆章。先寫題名,交代制作年月和雕刻者的籍貫、姓名,后寫篆章,補述雕刻者的別號。

  以上四節是本文的第二段,是分敘,由船倉、船頭、船尾到船底,層層寫來,井然有序,而在一般的描述中,又細寫船頭三個人的形象,重點很突出;同時,文章處處照應第一節,緊扣“奇巧”二字行文。

  板書:船者:題名和篆章,文字內容、字跡筆畫、顏色。

  (二)指名學生翻譯第6節。教師補充。

  這一節是全文的總結。先總結人。通:共、總。一:滿、全、整個。為:動詞,雕刻。接著總結窗戶。再總結物件。最后總結雕刻的字數。從“為”之后,數詞全放在名詞后面,省去量詞,做補語,表示數字的強調。與現代漢語詞序不同,譯成現代漢語要補出量詞。以上統計,足見人和物很多。下邊卻寫核舟之長。而:轉折連詞,可是。其:代詞,指代核舟。曾:副詞,作竟講,表示意想不到的語氣。核舟“不盈寸”,上面竟刻了這么多的東西。作者以數目之多對比體積之小,更見雕刻藝人的“奇巧”。接著交代核舟的原料。蓋:句首發語詞,原來是。者:直當于現代漢語“的”字結構的“的”,指代修狹的桃核。之:代詞,指代核舟,可以不譯出。這里點明核舟之“核”,與第2節開頭相呼應。作者作了上面的總結,末尾以贊嘆收束全文。亦:也。靈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的意思。“靈怪”與音節的“奇巧”相呼應。以上是第三段,總計核舟上的人、物、字等,以贊嘆作結,再次突出藝人技藝的高超。

  板書:總計:人五,窗八,篛篷、楫、爐、壺、手卷、念珠各一,題名、篆文三十四字。

  三 指名學生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眾多的人、物的情態,生動地反映并贊揚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品的水平,以及雕刻藝人卓越的技巧,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四 指名學生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一)層次清楚,重點突出。

  (二)觀察細致,描寫生動。

  五 課堂作業 

  1.做課文后面“思考和練習”三。

  [參考答案]

  現代漢語是在古代漢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一部分詞,古今詞義完全相同,如“人、窗、手”等。但是不少詞,現代的意思與古代的意思已經不相同了,如“1”句中的“曰”,現在說“叫做”。“2”句中的“貽”,現在說“贈、送”。“3”句中的“髯”,現在說“胡子”、“胡須”。“4”句中的“夷”,現在說“平”。

  2.做課文后面“思考練習”四。

  [參考答案]

  詞序是指詞在句中的先后次序。古今漢語句子中的次序大體相同。

  如“1”,詞序是相同的(不過,在數詞“一”后面要加上相應的量詞“幅”);“2”,詞序也相同(數詞“一”后面也應當加上量詞“支”);“3”詞序也是相同的。“4”中,“通計一舟”的詞序相同(在數詞“一”后面要加上量詞“只”或“條”),但“為人五”、“為窗八”的詞序卻不同,現代漢語要說成“刻了五個人”、“刻了八扇窗子”,名詞和數詞的位置要倒過來,并在數詞后面加上相應的量詞。

  六 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第5、6節(做法同前,在此從略)

  七 課外作業 :

  1.背誦和默寫課文第二段。

  2.自選一件制作精巧的工藝品,認真細致地進行觀察,然后學習本文的寫法,寫一篇短文。

  概貌:首尾長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船倉:篛篷、小窗、欄桿、對聯

  核 舟 船頭:蘇、黃共閱手卷,佛印欣賞江景,

  大蘇泛赤壁船尾:舟子二人,居右者嘯呼,居左者烹茶,

  船背:題名和篆章,文字內容,字跡筆畫、顏色,

  總計:人五、窗八、篛篷、楫、爐、壺、手卷、念珠各一;題名、篆文三十四字。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篇5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晶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余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掃除閱讀障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體會文章的主要特色。兩課時都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做好引導、點撥工作。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F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板書課題)

  二、整體閱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查字典,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貽、軒敞、箬蓬、黍、糝、髯、褶、髻、篆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四、朗讀課文,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各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贊其成功之處。

  五、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學習第一段。

  2.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

  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云,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來歷。

  ②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 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 零數,余數。

  ②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

  ③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

  ④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②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采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7.齊讀課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時

  二、學習第三段

  1.質疑并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2.口譯并評價翻譯情況。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么?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軾、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三、學習第四段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

  (5)橫臥一楫。 (6)倚一衡木。 (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臥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3.這寧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無楫,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學習第五、六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字詞。

  ①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字。

  ②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鉤畫于了:鉤畫,字的一鉤——畫。

  ④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

  ⑥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3.請思考:這兩段各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

  五、學生齊讀課文,綜合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2)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3)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篇6

  第三課、  核  舟  記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 

  3.了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紹了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更具體地說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蘇軾、佛印、魯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態,核舟上的船艙、窗戶、對聯……,歷歷可見;層次分明,先概括介紹,然后具體加以說明,在具體說明中,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頂,最后歸納小結;重點明確,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文章以寫蘇東坡等三人坐在“船頭”的情景的第三段為重點,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讀懂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詞句的含意。教學中可逐句逐段講解,搞清文意,最后歸納小結。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字音、句讀念準確,讀通文章。 

  2.講解文章1、2段。 

  教學過程  

  一、學生各自閱讀課文。 

  要求:

  1、借助注釋、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么。

  3、閱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二、學生朗讀課文。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為好,酌情定奪。 

  三、講解課文1、2段。 

  第1段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云”,語氣詞,無義。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第2段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余數。“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提問二: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講解:這段主要采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四、 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讓學生背下來。 

  2.閱讀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講解3—6段 

  2.總觀全文,了解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高超。 

  3.本文簡練精致。先分說后總說。學習文言詞語、句式。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 

  先叫學生朗讀3—6段;再叫學生回答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畢,酌情講評。 

  二、講解3—6段。 

  第3段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執”,拿著;“端”,頭;“撫”,按,搭在上面。“魯直左手執卷末”,“末”,尾部。“其兩膝相比者”,“比”,緊靠;“者”,表定語后置,定語還原即為“相比之兩膝”。“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后省略“于”。“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左臂掛念珠倚之”,“倚”,yǐ,靠著;“之”,代左膝。“珠可歷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頭坐著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友聚會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態各異。“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蘇東坡坐在中間,他正與緊靠左首而坐的黃魯直“共閱”。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賞玩品評,神情專注。“佛印極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一幅超凡脫塵的神態,他右膝臥地,曲右臂支船,左膝豎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還掛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數。 

  提問二:這段文章在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世事而所好執著,“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閱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鐘情詩畫,篤于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出超塵脫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各呈其態。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為才高情篤的詩杰,一為超塵脫世的名僧,情態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卷底衣褶”之縐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問三:這段為何寫得比較多? 

  講解:這段的內容緊扣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這段當作全文的一個重點來寫,寫得比較多些。 

  第4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這句的主語是“左右”,不是“楫”,謂語是主謂結構“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攀”,抓著,拉著;“狀”,情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蒲葵”,也叫扇葉葵,棕櫚科常綠喬木;“撫”,摸著。“其人視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問:從這段文章看,這條船是在行進呢,還是已經停下了呢?從何見之? 

  講解:這條船已經停下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見到:一是“舟尾橫臥一楫”,船槳已經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兩個“舟子”之所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橫木上,右手扳弄著腳趾頭,口中還在隨情嘯叫,他沒有操槳駛船;另一是右手正拿著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沒有操槳駛船。 

  第5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字。“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鉤畫了了”,“鉤畫”,字的一鉤一畫。 

  第6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為篛篷,為楫……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單是念珠。“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小結: 

  1.提問: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優點? 

  講解:這篇文章有四大優點:簡練精致,形象逼真,層次分明,重點明確。(詳見“教學設想”) 

  2.一詞多義 

  為:①制,做。“為宮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有。“通計一舟,為人五”。 

  木:①木頭,木材。“能以徑寸之木”。 

  ②樹。“以至鳥獸、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異。“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數,余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①動詞,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爐上有壺”。 

  ②y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八分有奇”,“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開頭一邊。“東坡右手執卷端”。 ②直,正。“其人視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后省略“于”。“則題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語后置 “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后,“者”,標志定語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余核舟一。”雙賓語是“余、核舟一”。 

  三、 布置作業  

  1.熟讀全文,背誦第三段。能背誦全文者背誦全文。 

  2.作課文后面的練習。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篇7

  教學目的

  1、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并為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教學設想

  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便學生有直觀印象,加深理解并記憶。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  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嘆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只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發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2、布置課內預習

  請大家運用字典并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摘要在自讀本上)。

  2.為文章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貽、軒敞、???篷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4.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4)本文雖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5)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6)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三、朗讀課文

  1.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各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2.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斷句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古人稱為“句讀”。文言的斷句水平跟讀者的閱讀面、閱讀量以及文言的基礎、功底和語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規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比如句首的發語詞“夫”、“蓋”等必須斷開,“蓋大蘇泛赤壁云”就不可誤讀為:“蓋大/蘇泛赤壁云”;另外,斷句跟句法關系密切相聯,主、謂、賓各成分之間一般應斷開;再則,斷句與句意必須一致,不可因斷句錯誤而產生歧義或謬誤。最后,斷句還跟文言的一些語法習慣、文章的感情基調、文體規律、作家作文的習慣、讀者的閱讀習慣等有關。閱讀中均需綜合考慮。

  3.在預習并對課文整體內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閱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范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四、研討課文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著是一種記敘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并熟讀之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借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學生的討論可以從下列角度開展:

  (1)所“記”的對象和內容

  (2)表達方式及語言

  這個問題在本課時最后提出,容同學課后查閱有關文章資料,并分小組討論。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導入  第一課時的“研討課文”。

  對這個題目的正確解說應當是,(1)從所“記”的對象和內容看,《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記”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實地實景,顯然屬游記類性質的記敘;而《核舟記》作者“記”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藝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絕頂智慧,很可能寫成說明文。(2)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看,前者幾乎一律用描寫文字,對其環境、場景、氣氛、人物等窮形盡相作細致入微的刻劃渲染;本文則多用客觀的說明性語言,采用多種科學的說明方法。就此可以區別:同為“記”,卻是文體迥異的兩類文章。

  關于記敘文和說明文的區別:

  記敘文是以寫人敘事為主,具體而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文體。記敘文的基本特點是敘述性和具象性,所謂敘述性,就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和說明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或事物狀態的一種特性;具象性,則是就描寫這個寫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況、面貌等等描述出來,給讀者以具體清晰的印象。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的實用事體。它主要是用來幫助人們完整地了解、認識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構造、關系或發生、發展過程,從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質及規律性。說明文的特點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一)內容的知識性;(二)材料的科學性;(三)語言的通俗性;(四)表達方式的解說性;(五)結構的條理性;(六)功能的實用性。

  結合實例反復闡述、體味,可以辨清兩種文體及兩種語言。

  問題的提出時間不必絕對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學生素質好的,超前討論,可以先入為主,促進對文句內涵對語言風格的理解;反之,則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討論,才不會流于架空或空口無憑式的枉費口舌。二是對這一問題討論的程度不宜過深,點到即止,且多由學生自行體味。)

  二、繼續研討課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學生對這開頭,結尾兩段的文句理解質疑,然后展開討論。讓學生自行解決疑難,教師適當點撥、引導。

  2.分別請同學通譯,齊讀,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說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說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討論(1):兩段文字都是“總體說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總括王叔遠的微雕技藝,后者則是對這一核舟本身內容的概要說明。

  討論(2):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說明這一核舟的情況時是緊緊扣住了核舟的一個什么樣的特點?你從這兩節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詞語中看出這一點?

  緊緊圍繞的中心應是雕刻工藝奇巧、靈怪。開頭一節的首句,結尾一節的末三句,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有關的詞語如“罔不”、“曾不”等。

  4.為加深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隨堂練習,點明和翻譯下列各詞組:

  因勢象形  各具情態  貽余核舟一  為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狹者

  三、分析討論第二至第五段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致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試將這四段文字切分為兩部分,怎樣切分比較合理?

  正確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說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說明的是船背。

  2.這樣安排遵循了怎樣的順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討論第二段:

  (1)這一段的內容是什么?

  主要說明船艙的結構形態。

  (2)強調有關字詞:

  “有奇”的“奇”讀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許”與“潭中魚可百許頭”的比較。

  “相望”的意譯:“相對而設”。、

  “糝”的音、形、義及詞性。

  (3)這一節文字在說明船艙中間的情形時,重點說明了什么內容?

  應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4)除說明船艙外,這段文字還有沒有其它的說明內容?

  有。開頭一句總體說明了核舟的長度與高度。

  (5)試想想,整個核舟只有“八分”長,“二黍高”。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點,突出各部分的重點,緊扣了“奇巧、靈怪”這一說明核心。

  (6)領會蘇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詩情畫意;二是從修辭角度分析,如襯托、對偶等。可為下文有關蘇拭形象的理解作鋪墊。

  請反復閱讀第二段,體會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簡潔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誦情況。

  二、請學生譯解幾個句子。

  1.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2.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3.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三、分析討論第三段。

  1.質疑并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鬢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不屬(與“絡繹相屬”和“屬予作文以記之”作比

  2.口譯并評價翻譯情況。

  3.討論(1):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么?

  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鬢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劃,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4)齊讀這段文字,理清說明、描述的順序,爭取背誦這段文字。

  這段文字,介紹人物神情,其順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個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討論第四段。

  1.討論下列短語的譯法。橫臥一揖  椎鬢仰面  視端容寂

  2.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5)橫臥一揖。(6)倚一衡木。(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3.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說明效果?

  擬人:船尾橫臥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鬢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同時,分辨清楚“若嘯呼狀”和“若聽雜聲然”這兩句的非比喻性。兩句雖帶了比喻詞“若”,但這是表現觀賞者的心理感覺用以表達不確指意義的動詞。這個詞后面所帶的非名詞(本可作喻體)是一個具體的動作,這個動作又是被描摹對象可能發生的動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動作拿來作比較。由此看來,這兩句不能認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種種修辭,正是為了使抽象的說明更為具體逼真,更便于表現其雕刻技藝的精妙絕倫。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緊相照應,充分體現了語言周密。

  4.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總分布局法是說明文結構安排的常用技法。總說是概要,可使談者先入為主;分說則可以詳覽,獲得條分縷析的效果。

  5.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為什么要這樣寫?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無楫,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這樣寫,是為使船尾之境與船頭之情遙相呼應,實現對船首氛圍的烘托或者溝通,從而共同成就“大蘇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寫船的正面,作者先說船艙,再說船頭和船尾,這是一種結構順序的安排,你認為可不可以先從船首說起再說船艙,最后說明船尾情況呢?兩種順序安排,哪一種為上?為什么?

  改用從頭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統,從說明的客觀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卻不如原文順序為佳。

  綜合文中第二、三、四段,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生動極了。作者是這樣來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動環境或背景,船艙的描述是交待環境,幽雅恬靜,玲瓏剔透;而窗上刻字則暗示活動的背景,正當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的江上風月。當然,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見雕刻家的結構藝術,小小一舟自不可移來江上風月,而文字則可打破時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藝術空間,也更成功地沖破了數百年的時限。

  在此場景下安排神情各異卻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場,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與景、景與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稱獲得妙絕的和諧。

  五、背誦這三段文字,體味作者構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如“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寫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為什么只用這么一小段文字?

  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觀意圖決定的。更體現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說明技巧。

  既然如此,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為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的補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備。有關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間主體部分的板書:

  說明:板書以作法的角度來認識課文,而正因為作者寫作技法的高超,化靜為動,化抽象的說明為生動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藝獲得最佳的展示。真個是舟以文顯,文以舟名。

  八、由學生歸納本篇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

  1.以空間方位為序,層次清楚,構思巧妙。

  2.敘述跟描寫結合,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九、布置習題:

  1.仿照本文作法,選取家中的某一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完成在自寫本上。

  2.做練習三,翻譯一至四例。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篇8

  教學目的

  1.練習誦讀,培養語感。

  2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3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1.讀準句讀。

  2掌握以下詞語:為、貽、屬、詘、衡、簡、奇、泛、許、比、罔不。

  3了解總一分一總的說明順序,以及第5段的內部順序。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解說:語感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口誦心維。鑒于初中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很多,不宜作過高要求,但求能讀準字音、讀準句讀就可以了。)

  2.點撥法。

  (解說: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不必字字落實、句句講清,只在必要時做些點撥與引導。)

  3評點法。

  (解說:應當注意的是,使用這種方法要做到收放適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亂。)

  4.研究法。

  (解說: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種態度。)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請同學們準備好一張白紙、一支鉛筆、一把直尺。畫一個長為29厘米、寬為2厘米的長方形。

  畫好以后請在長方形內再畫一個橢圓,然后可以把這個橢圓看作一只船,請你在船頭畫3個人,船尾畫2個人,船頭的3個人中,中間的一個戴著高帽子……不少同學說地方太小,畫不上。確實是這樣的。不過,我卻知道一個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間安排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個人的神態都表現得栩栩如生。同學們相信嗎?如果不相信,就讓我們共同學習明人魏學洢的《核舟記》。學習以后,你自然會找到答案。

  (解說: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里懸念,激發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研習課文

  三.初讀感知,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要求做到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解說:文言文教學,誦讀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誦讀應分層次,一是準確,二是流暢。)

  (2)詞語積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歸類整理。

  (解說:文言實詞與應調的積累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應該落到實處。之所以要學生分類整理,一是便于記憶掌握,二是便于發現規律,掌握語言積累的方法。)

  (3)學生就句讀、難解詞句質疑問難。

  (解說: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及時反饋、迅速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對教學做出相應調整是非常必要的。)

  (4)課堂練習。

  ①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a.嘗貽余核舟一 b.蓋大蘇泛赤壁云 C.高可二黍許 d.雕欄相望焉 e.神情與蘇、黃不屬 F其船背稍夷 g.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b.詘右臂支船 C.左手倚一衡木 d.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③說出下列各組加點字的意義及用法。

  a.為為官室、器皿、人物中軒敞者為艙通計一舟,為人五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b.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c.可高可二黍許珠可粒粒數也(解說:練習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活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詞語。實施這一環節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分成兩大姐,分別整理,嘗試命題,然后進行比賽,寓學于樂,增強識記效果。)(5)課文總理。

  全文共6段。第五段為文章的第一部分,簡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時代、姓名、精湛技藝,并道出核舟的來歷。第2~5段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別說明核舟的大小,船艙的布局,船頭3人的姿態神情,船背所刻之字等等,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第6段為文章的第三部分,總計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數目,以對雕刻者技術的贊嘆收束全文。            (解說:便于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文意,為下面的品味等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 2布置作業 。

  1)朗讀課文。

  (2)分類整理相關詞語。

  第二課時

  一、檢查朝進

  二、具體研習

  三.研習第3段。

  (1)船頭3人中,為何先交代蘇東坡的位置,可不可以先從佛印說起?

  (解說:由此問,引出關于說明順序的話題,進而分析第3段乃至全文的說明順序。)

  (2)何以看出船頭3人中間坐的便是蘇東坡?

  (解說:這一問目的有二,一是引導學生注意到這件雕刻品的主題是蘇武游赤壁,從而進一步理解這件雕刻品的文化內涵;二是弓l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比如從“山高月小”等引文,從人物身份等等來考慮。總之,是想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意。)            (3)共闖手卷表現出怎樣的情

  調?

  (解說:這一問題是想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抓住人物的動作分析人物的心態;也可以讓學生作簡單表演,創設情境,體會當時3人的心情。)            2討論本文的中心。

  明確:細致描述了核舟的藝術形象,說明雕刻者構思的巧妙,贊美他的高超技藝,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解說:這一討論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題辨析能力,要把本文的如心與雕刻品即核舟的主題區分開來。)            三、欣賞品味

  1.品味王叔遠精妙的構思。

  (l)照應。既開小窗,便可“啟窗而觀”;既掛念珠,便可“歷歷數也”。

  (2)暗示。對聯,增加文化內涵;“橫臥一楫”,暗扣“泛赤壁”。

  (3)色彩繽紛(藍、黑、紅)。

  (解說:此題一方面可培養學生精讀的習慣,同時也可培養其觀察、思維的能力。)            2.品味末段文字刪削之意圖。原文結尾為: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于不寸之質,而須糜了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于我,亦必疑其誑騙,今乃親睹之。由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

  (解說:此題意在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創新能力,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即可,不必定于一尊。

  求全責備。)

  四、布置作業 

  請你選擇一件給你留下較深印象的工藝品,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總一分一總,中一前一后)寫一篇說明性短文。語言盡量做到生動、簡潔。

  (解說: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板書設計 (附板書圖)            (解說:這一板書主要想呈現出本文的說明順序,用①②等標注的是文章中實際說明的順序,目的是更直觀地反映出作者對對稱美的一種追求。)

  [1]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篇9

  桐鄉第十中學 吳曉華 《核舟記》是省編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程序四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記》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余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課型 演示活動課 (三)課時 兩課時 (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練習誦讀,培養語感。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閱讀能力目標:領會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理解各具鮮明特征的人物神態、情趣。 3.寫作能力目標:掌握“握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4.思想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  (六)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1,2,4 難點:目標3 (七)課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新大綱》第二部分第一款:整體感 知課文……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這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指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因此將課型定為演示活動課。 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學中要重視問題”中明確: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本文介紹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點,細致地描述了它的藝術形象,贊揚了雕刻家的精巧構思和高超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是培養民族自豪感的絕好材料,所以確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標4。 省編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的教學要求是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從而提高這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本單元是學生在初中階段集中學習說明文的起始單元。《核舟記》是本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是第三冊所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們前兩冊所學的文言文主要是記敘性的文章,第三冊卻以說明性為主,因此這篇文章可說是兩者的過渡,對于學習古代文章的文體有很重要的意義。從整個單元的教學要求來看,《核舟記》是前兩篇課文《中國石拱橋》和《祖國的大豆》的深化。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礎上,了解課文是怎樣抓住特點進行說明也就成了本課應完成的教學目標。學習此文后,要求學生能鑒賞、能翻譯、會寫。所以確定了目標2、3、4。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具有濃厚文學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我準備采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等方法進行教學。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通過教師適時、恰當的引導講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積極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也決定了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雙主原則”。鑒于此,教學本文的指導思想為: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有意注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比較,激發學生思維,熱情參與。 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具體做法: (1) 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填鴨式”的,但現在的學生不是“鴨子”,個個是精靈,所以我們的教學應充分發揮“精靈”的精和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以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語言形式可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受挫。 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本身、對學習科目有興趣,符合他的由活動動機產生的認識傾向,就可以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呢?我認為,對于有些課文,在通讀全文之后,引導學生形象地重現課文所描繪、敘述的情景,(即,演課本劇)之后,再一次統觀全文、整體感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學生平時是*視覺來感知客觀,同時他們又善于運用面部表情和體態語來再現事物。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表演來再現課文中的內容,這易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而產生主動挖掘課文內容的內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人的行動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發,由于做某種事能引起興趣,令人愉快,做這種事情無須外力推動它本身就是行動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學生從自覺的讀懂課文到再現課文內容的這一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核舟記》一課詳細地描繪了核舟上五個人物的造型。在通讀了這篇文言文后,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范圍。然后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為了準確地重現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團結起來,主動地查字典,解詞、翻譯課文,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之后,他們自己找來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裝扮東坡;為了表現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絕類彌勒”)他們在毛衣里塞滿運動服,還身披窗簾,腰間系上跳繩,以表現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學用紙作了椎髻,脫了鞋和襪子,以更好地表現“右手攀右趾”;他們用水桶倒置做爐,茶缸做壺,還特別聲明沒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們還把課桌擺成了船的形狀,在上面演示。  學生表演的時候,我就在板書上勾勒出他們表演得正確的地方,以示表揚。“表揚包含著給被試以關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動性的反饋,從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學生們并未因為有錯而感到沮喪。通過第一次排演,學生很快理解了“左手執卷末”“右手執卷端”等較易掌握的語句。但“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又是怎樣一種姿勢呢?同學們又一次投入到緊張,歡快的探討中去。他們聯系了核舟上人物所處時代的潮流,想到東坡、魯直所穿的是長袍,“現右足”、“現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學們又用窗簾作“長袍”,補足了這一細節;通過查字典,問老師,他們弄清了“躺為仰,臥為側”。終于準確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當他們第二次表演后,已經完全理解了課文中這一部分內容的含義,同時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他們自學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悅的氛圍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學們成功的喜悅下,再一次統觀全文,使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  這樣,教師只是對一節課的整體目標和內容作宏觀上的把握(整體把握),再根據學生的臨場情況,隨機引導,啟發學生思考。而學生饒有興趣地根據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式、方式討論,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這樣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詞學習在學生主體活動和教師引導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2)教學內容的設計,一般須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完整、生動地呈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學價值。在整體感知課文的藝術美和解決文字障礙之后,通過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 ,使學生在動手做、動手改、動口說中,理清課文層次和說明順序。 最后,學生們再一次通讀全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幫助他們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緊密結合起來。  吉爾伯特·海特在其《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曾談到:“如果我們不能獲得一聲出自內心的笑,那么這一天的教學就白費了”。通過演課本劇,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正是獲取一聲聲出自內心的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說學法 有人說,課堂好比戰場,老師是統帥,學生是士兵,“統帥”要指導“士兵”怎樣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領會“統帥”的戰術,尤為關鍵。學生的學習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學相長”,鑒于老師的教法,學生可有如下學法: 朗讀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才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這方面實施朗讀訓練。  讀出節奏  文章的節奏,包括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和重音的體現等,通過節奏的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訓練中,我先把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對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等,則先讓學生討論其讀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樣讀才最能夠體現出文章的感情。 實踐法 :我們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應該在課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過訓練,通過實踐,以真正完成教學目標。教法既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只不過是作引導和點撥。 教室,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其環境構成包含著三個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際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間或場地,它是開展教育的環境,應是一個全面的環境。從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間形狀,有一定的光線。視覺要求、溫度要求等。從人際部分看,教室是一個小社會,教室中的人際關系、角色地位、空間行為模式等構成了教室的人際內容。從教育部分看,教室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有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等。  在我國,傳統的教室空間安排一律按照學生面對教師的方向,由許多排課桌椅組成的格子形式,這種排列形式,國內稱作秧田式,國外稱為演講廳式、教育式,有的人稱為雞蛋筐式。它反映了傳統教育強調知識傳授的特點,師生關系是演講者與聽眾的關系,信息是單向傳遞的,不利于課堂教學的改革,也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各地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也改革傳統教室課桌椅排列方式。本節課的課型是演示活動課,因此本人在借鑒外國的實踐的基礎上,嘗試了一種新型教室空間安排形式——圓圈式。(如圖) 圓圈式安排徹底改變了師生間的傳統的地位和關系,體現了師生合作、教學相長的新關系,強調和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精神,把教師和學生的新型關系以一種新的空間形式加以保證,這是一種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結構。在這種空間安排中,上課可以是教師講學生聽,更多的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的討論、切磋。留出空間可以用來設置不同場景,供學生進行模擬活動、角色扮演、戲劇表演等。 總之,我們優化教室環境,目的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充分地將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際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個方面融合在一起,體現了教學觀念的一種轉變,開拓了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的領域,也為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環境。 四.教學程序 (一)布置預習(必須在前一節課加以指導) 1.文言文的生字詞、古今異義、省略現象、語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讓學生帶著問號進課堂,以對課堂更感興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課導入 1.請學生在一長2.9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內寫十個漢字,要求筆畫清晰。 (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置懸念,激發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出示單元學習目標、課題及學習目標(投影) (教學目標定向,引起學生有意注意。) (三)新課學習 1. 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詳細描繪了核舟上的哪五個人?(板書五人姓名) (以速讀方式,讓學生感知課文內容) 2.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范圍。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演示、糾錯;教師引導思考、探索、拓展) (此時完成目標1) 3.齊讀課文 (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 4.動手做(課外) ①每桌發一張8k白紙,按課文介紹的內容折一只烏篷船。然后按課文的說明開上小窗,“題”上字。 ②用小紙片剪成三個小人形,要求為東坡畫上胡須,在船頭用膠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空間想象力,同時熟悉課文的說明順序。) ③根據譯文將課文主體內容改成“解說詞”。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點。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5.解說(教師板書) 每組推薦一名學生拿核舟到臺上解說,其他人指瑕。教師打分評點。 (訓練學生的膽量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6.討論(教師板書) ① 作者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核舟,這核舟有什么特點值得他寫? (體積小、容量大) ② 圍繞這些特點,作者介紹了核舟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船艙——船頭——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樣贊美這只核舟的雕刻技藝? (總——分——總)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們介紹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藝人技藝的奇巧靈怪) (強化學生掌握閱讀課文的一般規律: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朗讀到演示,由動手到討論歸納,也是對學法的指導。) (此時完成目標2,3) 7.教師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核舟記》,請大家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一小小的核舟發表一下意見吧!不錯,這一小小的核舟的確工藝精美,巧奪天工。實際上我們中華民族的工藝和智慧遠遠不止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頭發上的唐詩五百首等)在學生的驚嘆聲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在黑板上寫上八個大字“學無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統一) (此時完成目標4) 8.作業 ① 熟讀全文,背誦二、三兩段(進一步鞏固目標1,2) ② 就你身邊的某一種工藝品,仔細觀察后用說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紹出來。(能力遷移) ③ 分類整理相關詞語 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整理歸 類。 (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積累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應該落實到實處。之所以要學生整理分類,一是便于記憶掌握;二是便于發現規律,掌握語言積累的方法。) 9.教學小結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個運用自主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設計。教學設計注重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間的相互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時,十分注重學生的心理需要和開發學生生命潛能的研究,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為學生創造展示“才華”的機會,更好地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發展。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文理科的不同特點,同學科不同教材的特點,應因情而異,可以省略或擴展其中某個環節或調整環節之間的順序。目的是一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會自主創新性地學習,從而達到會學習的目的。  附板書: 嘗貽余核舟一 (總) 核 ② ① ③ 船頭坐三人 中軒敞者為艙 船尾橫臥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邊(分) 魯直 蘇軾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記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計一舟 (總) (這一板書主要想呈現出本文的說明順序,用①②等標注的是文章中實際說明的順序,目的是更直觀地反映出一種對稱美。) 嘉興市說課比賽一等獎 東營市實驗中學王永剛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的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第四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核舟記》。這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全文僅400余字。課文先概括介紹王叔遠的微雕技藝,交代核舟的來歷和它選取的歷史題材。然后,依次具體描繪核舟的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頭和船尾雕刻的五個人物為重點。文章的最后,將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數字總計一下,以具體詳實的數字,說明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課。

  一、新課標與教材的整合(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新課標與文言文教學

  新課程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時時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或者暫時選擇不合作。先思考,再討論,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

  新課程下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背誦優秀詩文篇章。關于教學,我認為應體現“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二)課文分析

  第四冊繼續要求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系,重在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不僅要學習課文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分析和表達,而且要求學生練習誦讀,培養文言語感。《核舟記》是一篇教讀課文,具有一定的說明性,層次清晰、條理清楚,細致描述了核舟的藝術形象,說明雕刻者構思的巧妙、技藝的高超,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語言精煉、簡潔、周密、生動。

  二、學情分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知識積累

  學生經過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二)學生現狀

  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學習文言文篇目時有畏難情緒,思維不夠活躍。

  三、 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根據以上情況,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①學習本文按空間部位對工藝品進行描寫的寫法;

  ②熟讀、背誦、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深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4、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內容;

  難點:體會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學步驟(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我將教學過程具體確定為課堂導入、整體感知、細節探究、遷移拓展四個環節,目的在于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一)說學法、教法:(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學法:探究合作

  2、教法:誦讀 點撥

  五、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在背景音樂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品,創設情境,一是激發學生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學生散讀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現出正音練習;

  2、結合“閱讀提示”討論指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3、范讀課文環節,設計為配樂朗讀并加入簡單動畫,課文朗讀規范標準,背景音樂淡遠閑適,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化理解;

  4、請學生結合文下注釋速讀課文。用鉛筆標出疑難字、詞、句。就句讀、難解詞句質疑問難。(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歸類整理。)試概括文章段意。

  在學生疏通文意之后,課堂訓練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現。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觀,易于糾錯,其使用不僅幫助學生鞏固、活用所學的知識,更好地積累詞語;而且便于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決學習的重點。同時也為下面的難點突破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

  5、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歸納)

  (三)細節探究:( 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課件)

  1、導入:如果讓大家來背誦這篇文章,大家認為該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淺入深,先解決簡單段落,再著手復雜段落)

  2、較少內容段落為1、6段,請大家默讀,說說課文所介紹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問題:

  課文是怎樣表現核舟的特征的?結合內容具體說說。

  4、組織學生展開探究:

  涉及問題設計: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別有什么特征?

  ②作為船的一部分,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以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對這些人物的介紹。)有關核舟背景的補充材料運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現。

  ⑤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⑥ 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為什么要這樣寫?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表演。把課文分成兩個表演場景,一個是蘇、黃、佛印神態。一個是兩個舟子的神態。

  ⑧在熟讀課文后,讓學生依次說說船艙、船頭、船尾的情形。不看書,用原文說(也可用自己的話)。在敘述過程中要強調雕刻家構思的精巧、技巧的嫻熟和作者觀察的細致。

  (flash課件說明:學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臺)

  說明順序的把握,若按傳統教學,會很枯燥,而由學生進行個體學習探索之后,結合課件進行說明,有利于學生形象而又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教學難點。

  ⑨對上述內容的說明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

  ⑩(歸納小結,情景再現)

  教學難點的突破都運用flash課件來輔助完成。flash課件的情景再現,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藝的精妙,在'船頭'可領略文人的雅致與瀟灑,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閑與隨意。說明文的枯燥與呆板的感覺一掃而盡,蕩然無存,而對藝人的高超技藝的驚嘆與欽佩充溢心間。

  (四)遷移訓練( powerpoint演示文稿)

  請你選擇一件給你留下較深印象的工藝品,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總一分一總,中一前一后)寫一篇說明性短文。語言盡量做到生動、簡潔。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五)板書設計說明:清晰反映課文的說明順序,可由學生探究完成。

  五、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構建了一個多媒體、網絡和智能有機結合的個別化、交互式、開放性的動態教學環境。信息技術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個人感受有三:

  ⑴當用則用,能用就用;

  ⑵強化個人信息技術學習,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應該會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無論是多媒體還是網絡,都必須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恰當的運用。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篇10

  《核舟記》是一篇介紹古代工藝品——核舟的說明文,屬于自學課文,必須先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某些重要字詞句的確切意思。所以課前我精心準備了以解釋詞語,翻譯句子為主的自主學習練習卷,事先讓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自學,并制作相應的字詞課件。

  同時《核舟記》又是一文言文,文章介紹性很強,又缺乏故事情節,所以對學生而言,這篇文章并沒有多大的吸引力,而且還顯得有些枯燥無味。所以課前我精心準備了實物桃核和介紹展示中國精湛的微雕技術,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船頭三人(蘇軾、黃庭堅、佛印)的位置及其神態動作,我展示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吸引學生,使得學生很好的理解了課文又活躍了氣氛,收到很好的效果。

  這節課內容較多,如果課前更好地引導學生自學課文,掃清文言字詞障礙,讓學生熟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那課堂上的引導解決問題可能會更順暢些。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篇11

  核舟記

  【目的要求】

  ⒈學習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以空間位置和物、人的主次為說明順序,有重點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⒉文言虛字的用法。

  【課文分析】

  一、加點字注音

  ⒈罔不因勢象形:w   ǎn    g

  ⒉嘗貽余核舟一:y   í

  ⒊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jī

  ⒋其兩膝相比者:x   ī

  ⒌而計其長曾不盈寸:c   én    g

  ⒍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h   é

  二、解釋加點字

  ⒈高可二黍許。大約

  ⒉其兩膝相比者。并

  ⒊神情與蘇、黃不屬。類似

  ⒋其船背稍夷。平

  ⒌曾不盈寸。還

  ⒍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挑選

  三、翻譯下列句子

  ⒈罔不因勢象形。

  無不能根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摹擬著那些要制作的東西的形狀來雕刻。

  ⒉舟首尾長約有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小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大約兩粒黃米那么高。

  ⒊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他們兩個的膝蓋并在一起的地方,隱藏在畫幅下邊的衣服折紋中。

  ⒋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抬頭仰望,他的神情與蘇、黃不一樣。

  ⒌其人視端客寂,若聽茶色然。

  這人正注視著茶壺,神色寧靜,好像在聽壺中的水開了沒有。

  ⒍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這是挑選桃核中狹長的刻成的。

  四、結構

  本文是一篇實物說明文,結構清晰。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紹“奇巧人”王叔遠的雕刻技巧,交代核舟和王叔遠的關系及其雕刻的主題,給讀者一個總印象。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寫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總計核舟上的人、物的項目和數目,以贊嘆核舟的藝術技巧結束全文。

  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分說部分按空間順序寫。

  五、中心

  文章細致地說明了“核舟”構思巧妙,雕刻精細的特點,贊美了藝人的高超技藝,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文言字詞】

  ⒈“為”

  “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的“為”是“是”的意思,其余11個,“為”是“做”“雕刻”的意思。

  ⒉通假字

  詘右臂支船          詘”通“屈”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橫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簡”通“揀”

  【習題】

  用原文作答

  ⒈文中從哪幾方面寫“明人”的“奇巧”?

  ⒉作者用哪兩句話寫核舟的大小和船艙的格局?

  ⒊文中哪兩句話表明小舟是停放著的?

  【習題答案】

  ⒈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⒉舟首尾長約八方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⒊舟首尾橫臥一楫

  摘自“湖北教育信息網”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篇12

  教材分析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文言文單元,學習本單元,要求學生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本單元文章體裁不盡相同,《核舟記》作為一篇說明事物特征的文章,在學習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2.《核舟記》是一篇說明文,它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一個著名的掌故——大蘇泛赤壁;課文細致地描繪了核舟的形象,表現了核舟的“奇巧”,贊揚了雕刻家的高超藝術,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學情分析

  1.本班學生優生和中等生不多,大部分學生基礎較差。從班級學生的整體情況看:他們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較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養。

  2.初二學生接觸的說明文不多,所以對藝術形象的設計,作品的說明順序可能不是十分清楚,因此教學中除掌握文言文中基本的實詞用法,句式特點以外,還要能對核舟的藝術價值做初步的鑒賞。學生初涉微雕藝術,因此容易激發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句式;

  2.了解一些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藝術;

  3.學習簡單事物說明文寫法,并進行寫作訓練。

  過程與方法

  1.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2.學習掌握本文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增強對我國古代文化的了解從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運用簡潔、周密、生動的語言,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再現“核舟”的形象。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難點:

  完整了解雕刻藝術的構思。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篇13

  一、實物導入:

  高僅盈寸的工藝花瓶,介紹我國傳統的內畫藝術。引出微雕藝術。有人曾把整部《紅樓夢》雕刻到一把竹扇上,成了微雕藝術的精品,從而破了微雕行業的吉尼斯記錄。微雕 藝術其實在我國古代就有,核雕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艘雕刻在桃核上的小舟。

  二、擂臺賽

  課前大家已對課文進行了充分的自學,現在我來宣布擂臺賽開始。A組準備好了嗎?B組呢?究竟花落誰家,讓我們拭目以待!

  (一)自主:

  答一答:

  A、讀準字音:

  虞山 罔 峨冠 髯衣褶 舟楫 椎髻 壬戌

  B、解釋下列實詞:

  糝 相比 不屬 夷 了了

  修狹 盈 靈怪

  C找出通假字:

  1、八分有奇

  2、詘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5、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D、解釋多義詞

  曳屋許許聲

  高可二黍許

  雜然相許

  潭中魚可百許頭

  為宮室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E、翻譯句子: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3、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4、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統計得分。

  (二)合作

  1、 譯一譯

  同位合作翻譯課文:(1)每人一段輪流翻譯 (2)要求文從字順,可增刪調補

  2、 比一比

  A、通過自學,你解決了那些問題,說出來,看哪一組問題解決得好。

  統計得分。

  B、現在我有幾個問題,看應該如何作答?比比哪組回答得好。

  背:脊背,泛指物體的背面,此處與馬背一樣。故此應指船頂。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魯直坐兩邊。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蘇東坡先游赤壁,然后才有前后《赤壁賦》的誕生,為何核舟上卻事、文同時出現?

  人五,窗八:

  文言中數詞可放在名詞后面,現代漢語一般沒有這樣的語序,多是數詞+量詞+名詞。

  (三)做一做

  (1)按照課文說明開上小窗,畫上題字

  (2)用小紙片剪成3個人形,并為東坡畫上胡子,在船頭擺好位置(注意方位)

  3)根據譯文將課文內容的主體部分改成“解說詞”,要求語言通俗、形象、易懂

  (四)說一說

  每組推薦一人進行解說

  討論(1)作者介紹了核舟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2)作者是怎樣贊美這只核舟的雕刻技藝?

  與《口技》結尾比較異同: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 篇14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朗讀文言文的方法:讀準字音、停頓;掌握好語速、重音、語氣、語調。

  2、體會作者對于雕刻者的贊嘆之情。

  重難點:

  讀準字音、停頓,正確把握語速、重音、語氣、語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釋題導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文章,名為《核舟記》(要求學生大聲朗讀)。為什么稱為“核舟”?桃核有多大請比劃一下.

  二、整體感知

  桃核上雕刻了哪些東西?小小的桃核上竟然雕刻了這么豐富的內容,對此作者是怎么評價的?

  生齊讀最后自然段——師指出問題所在并范讀(重點放在最后一句話上并說明讀出感嘆的語調應是降調,其余語調應平和、語速應適中)

  三、深入探究

  1、作者竟然發出這樣高的評價,那我們來看看這個核舟到底是什么樣子?文章從哪段文字開始介紹核舟的?

  2、第二自然段介紹了舟的那一部分?船艙刻了哪些內容?自由朗讀船艙部分——指名讀——學生糾正——師范讀——生再讀——記憶背誦

  3、作者只介紹了船艙嗎?介紹了幾個人?哪里的幾個人?先寫了誰?再寫了誰?宋東坡有什么特征?黃魯直有什么特征?

  自由朗讀船頭部分————-師范讀,學生根據內容同桌配合表演————-請代表上臺表演,臺下同學讀——————學生記憶背誦

  4、其余兩人在哪里?他們分別在干什么?

  學生根據總結的經驗和方法自由朗讀——指名讀(指名配以表演)——學生糾正——記憶背誦

  5、船艙、船頭、船尾,從觀察角度來看都是?那背面刻的是什么?學生根據朗讀方法和技巧自由朗讀并背誦。

  四、總結

  雕刻者雕刻的“大蘇泛赤壁”真可謂惟妙惟肖,你同意作者的評價嗎?那么讓我們也用這句話來發表一下自己的贊嘆之情吧!

  文言文朗讀應特別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關于停頓。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于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朗讀中的停頓一般有語法停頓和邏輯停頓。標點符號所表示的停頓和段落之間的停頓屬于語法停頓,標點符號的停頓長短為"、"——",""。" -"?" -"!" -"",這個長短的確定也不是絕對的,應根據語言環境和表達的需要適當掌握和處理。段落內部、句群之間的停頓要長些,段落之間的停頓又要稍長些。朗讀駢體文或詩歌,要注意節奏停頓,節奏停頓連而不斷,與"、"停頓稍有區別。另有邏輯停頓,在沒有標點符號處,為加強語氣、闡明觀點、表達感情,也應作停頓(這些將在具體的語段中提示)。

  關于語速。議論文和說明文以中速為宜,其他文體(如記敘類、抒情類)則依據情節的進展和感情表達的需要來安排。如內容是激動、歡快、緊張,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邁奔放時,語速要相對快一些;如內容是痛苦、悲傷、低沉、抒情的'時候,語速要相對慢一些。

  關于重音。朗讀時,句子中的某些詞語需要重讀,比如句子中作謂語的動詞要重讀。例如"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中重讀的詞語為"軍";表示性狀和程度的狀語常常也要重讀,如"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太后盛氣而揖之"中重讀的詞語應為"面""盛氣";表示性狀強調的定語要重讀,如"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中重讀的詞語應為"億丈""不測";表示結果或過程的補語要重讀,如"卻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國之師",其中"七百余里""九國之師"應重讀;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常常需要重讀,如"當此之時""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讀。除以上五種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強調的詞語常常也需要重讀,這是因不同的語境而定的,故放在具體篇目中指導。

  關于語氣、語調。古漢語中的語氣同現代漢語一樣,有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嘆語氣,應讀出句子的特有語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疑問語氣讀升調,感嘆語氣讀降調。

《核舟記》教案設計范文(通用14篇) 相關內容:
  • 《核舟記》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并為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教學設想 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

  • 《核舟記》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 3.了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學設想 1.這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

  • 核舟記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的一、學習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突出重點的寫法。二、認識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家的高超技藝。教學設想一、重點和難點本文的顯著特點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藝術構思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材料,運用簡練生動的文字再現了“核舟...

  • 實用的《核舟記》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⑴ 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⑵ 了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2、技能目標:⑴ 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⑵ 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 《核舟記》教案集合(精選14篇)

    教學目的1.練習誦讀,培養語感,《核舟記》.設計.。2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3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1.讀準句讀。2掌握以下詞語:為、貽、屬、詘、衡、簡、奇、泛、許、比、罔不。...

  • 關于《核舟記》教案匯編(精選17篇)

    教學目的1、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并為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教學設想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便學...

  • 《核舟記》導學案(通用17篇)

    【學習目標】1、熟讀并背誦課文,積累并扎實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及文言現象。2、通過合作探究,準確翻譯課文,學習本文描寫生動的特點和按空間來說明的順序。3、激情展示,陽光參與。了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 《核舟記》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的:目的一。教學重點:同上節。教學難點:圍繞怎樣的中心來進行說明。教學關鍵:同重點。教學方法:同上節。內容和步驟:一、齊讀全文導入第一課時的“研討課文”。1、由學生對這開頭,結尾兩段的文句理解質疑,然后展開討論。...

  • 《核舟記》同步練習(精選16篇)

    [課標點擊]1.知識與能力:積累一定量的常用文言詞語。2.過程與方法:學習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和空間說明順序。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 實用的核舟記教案(通用3篇)

    《核舟記》教案單元教學目的要求:1、能正確并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和默寫重點段落。2、借助工具書與注釋,能比較準確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能比較準確的說出課文重點段落的意思。...

  • 核舟記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核舟記【目的要求】⒈學習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以空間位置和物、人的主次為說明順序,有重點地說明事物的方法。⒉文言虛字的用法。...

  • 核 舟 記(通用14篇)

    第五單元 第23課 核舟記(第1課時) 共2課時授課時間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節課型新授課主備課人學習目標1、通過朗讀和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一些文言實詞;2、對照注釋大致讀懂課文,做到重點詞句翻譯準確,句子大意清晰。...

  • 核舟記教案合集(通用2篇)

    教學過程一、檢查作業 。先叫學生朗讀36段;再叫學生回答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畢,酌情講評。二、講解36段。第3段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

  • 《核舟記》教學設計(精選14篇)

    第一課時設計思路:本節課為第一課時,重點放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上。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課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查字典和參看注釋細讀課文。...

  • 核舟記(通用12篇)

    第五單元 第23課 核舟記(第1課時) 共2課時授課時間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節課型新授課主備課人學習目標1、通過朗讀和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一些文言實詞;2、對照注釋大致讀懂課文,做到重點詞句翻譯準確,句子大意清晰。...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亳州市| 鸡西市| 万年县| 嘉义市| 远安县| 泾源县| 阿瓦提县| 肇东市| 龙海市| 宁南县| 奈曼旗| 邵武市| 泸溪县| 广汉市| 板桥市| 陇南市| 井冈山市| 新乐市| 全南县| 炉霍县| 灌云县| 松原市| 车险| 长沙市| 江阴市| 营山县| 沅江市| 郑州市| 永清县| 秦皇岛市| 泗洪县| 楚雄市| 五峰| 嘉鱼县| 彰化县| 山阳县| 芮城县| 永城市| 江津市| 拜泉县| 芮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