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通用16篇)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合理想象,創造性地續編故事。
2、大膽參與表演故事,體驗自編自導合作表演的樂趣。
3、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產生愛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準備:
1、利用玩具圍合小溪情境。
2、故事ppt《美麗的小溪》。
3、提供各色彩紙、筆。表演用的塑料袋、包裝盒、方便面盒;故事錄音。
活動實施:
1、欣賞故事,了解故事內容。
教師:森林里有一條晶亮的小溪,小溪里有五顏六色的鵝卵石,小溪兩旁長著綠綠的青草,開著美麗的鮮花,在美麗的小溪邊,來了誰?發生了什么事?請小朋友來聽一聽。(欣賞故事ppt)
提問:
(1)故事的題目是什么?故事中有誰?
(2)野鴨、灰兔、黑貓和小朋友們看見這么美麗的小溪,他們做了什么?
(3)他們玩過之后,小溪變得怎么樣了?為什么?
2、續編故事。
教師:小朋友們看到小溪變臟了,心里怎樣?他們會說些什么?會怎樣做?
幼兒互相討論,自由續編故事。
3、表演故事。
(1)制作人物標志,準備表演。
自由分組,協商分配角色,并利用彩紙制作胸飾。
(2)分組、分角色表演故事。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2
小外甥壯壯要開學了,開學前購置的新書包、新文具、新衣服似乎成了他每次的基本要求,雖然僅僅還只是在幼兒園大班折騰,但一副標準的學生模樣早已凸顯。
開學的前一天,壯壯就開始為明天的出征早早準備,各種學習硬件購置得當之后,才發現平日喝水的保溫瓶有些褪色,然后死纏爛打向媽媽索要一個印有喜羊羊與灰太狼圖案的新杯子,然后大言不慚的說上個學期大班的小朋友都說這是今年最流行的樣式,自己也要緊跟流行步伐,做一回幼兒園的時尚潮人。
第二天,一大早就督促家人趕緊吃飯,省得耽誤上學的行程。如今孩子們的上學簡直比趕集還要熱鬧,不單是各種交通工具的云集比拼,還是家長交流教育孩子心得的匯聚點。
從早晨開始的`入校儀式往往會持續到中午,孩子們隔了一個假期的相離,如今歡聲笑語的追逐打鬧,而壯壯卻坐在屋子里,向幾位圍在身邊的小朋友介紹自己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的保溫瓶呢。
還記得我小學開學那會,如果能買上一個印有變形金剛的文具盒(我們當時叫鉛筆盒)是要比得到一個月光寶盒還要高興,雖然做工沒有現在孩子用的文具盒功能強大,僅僅只是兩塊鐵片合在一起的鐵盒子,倘若里面放上一塊白色帶糖味的方塊橡皮,兩根削得尖尖的黑色鉛筆,那應該是當時最滿足的事情。
當時慣用的書包還不是雙肩背的樣式,而是斜挎著的布書包,各種顏色的都有,尤其是當時自己個子矮小,背著一個快跟自己身高等同的布書包,一路小跑的奔向學校。
在我的記憶當中,開學的時候很少有同學會有家長的陪伴,一般都是自己搬著小板凳跟小伙伴成群結伴的上學。后來上了小學三年級之后,我們那里開學就有了另一個奇觀,就是每個人將自己搬回家的桌椅重新搬到學校,于是大街上就出現了一個個的小矮子背著高大的書桌前行的怪現象,也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讓我感覺原來上學的孩子這么不容易,與現在的壯壯們相比,我們80后的開學回憶也只能在自己的腦海中慢慢尋覓了。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了解“邊界”的含義。
2、激發幼兒閱讀繪本圖書“邊界”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頭飾:野獸5個,小兔、小馬等各種動物45個。
2、呼啦圈45個,分散擺放在活動室外的平頂上。
3、“野獸來了”的游戲圖片(各種顏色的圓圈,分別住著一只小動物。)
4、一本大圖畫書《邊界》。
5、電子圖書中的一個畫面(表現門是人類家的邊界。)
活動過程
一、游戲“野獸來了”。
1、每幼兒戴一動物頭飾,其中5人戴“野獸”頭飾。
2、美麗的森林。
在一座美麗的森林里,住著小兔、小貓、小馬和許多的動物,它們互相關心、相互幫助,過著非常安詳的日子。可是,有一天,突然來了幾只野獸,小動物們在外面玩時,都會相互問問:“野獸來了嗎?”當聽到野獸來了,小動物們只有逃回家才能獲得安全。
3、講解游戲“野獸來了”玩法。
小朋友看,這里有許多呼啦圈,這些呼啦圈就是小動物的家,一個呼啦圈是一只小動物的家。我們都戴上了動物頭飾,下面我們就來扮演小動物玩“野獸來了”的游戲,記住你扮演的是什么動物,你的家是什么顏色的呼啦圈,在外面玩時要問問別的動物,“野獸來了嗎?”當聽到“野獸來了”就要趕緊回家,這樣才安全。
4、進行游戲“野獸來了”。
5、帶領幼兒回活動室。
二、談話,幫助幼兒理解“邊界”的含義。
1、剛才我們玩的是什么游戲?你扮演的是什么動物?你的家是什么顏色的呼啦圈?
2、出示游戲圖。
這些動物也在玩“野獸來了”的游戲,看,這些動物的家是什么顏色的呼啦圈?
3、討論:為什么小動物回家了,就安全了?
4、原來游戲中呼啦圈就是“小動物”家的邊界,野獸不能越過邊界去抓小動物。
三、人類的邊界。
1、小動物的家有邊界,那我們人類的家有邊界嗎?
2、我們的家的邊界是什么?
3、出示電子圖書中的一個畫面(表現門是人類家的邊界。)
這里有誰?他在干什么?
4、原來我們的家的邊界是門和圍墻。
四、閱讀圖書封面。
1、出示圖書封面。
這里有本書,叫“邊界”,我們來看看書的封面上有什么?
2、小結:古時候用城墻作為一個城市與一個城市之間的邊界,現在城墻沒有了,但是高速公路的收費站也可以算是城市的邊界。
五、自主閱讀。
1、這本圖畫書中還介紹了各種各樣的邊界,有動物的邊界,也有人類的邊界,等會兒,我們來看看吧。
2、強調閱讀要求。
仔細觀察、安靜看書,看看書上有哪些動物?它們是用什么做自己家的邊界?
3、幼兒自主閱讀,老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注意看書姿勢。
4、請個別幼兒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動物?它是用什么做家的邊界的?
六、進一步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下課后老師會把《邊界》的圖書放在圖書角,小朋友可以到圖書角去看看除了我們講的,還有什么邊界,下節課再告訴大家。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4
一、關于日志的要求
1.主題網——主題活動安排——教學日志(每周兩篇反思)
3.文本內容:宋體、小四號字或五號,不加粗,行間距是固定值16——18;
4.反思要求:宋體、小四號字、行間距是固定值22——24;
注意:反思一定要寫在當前教案的反面,改“本周反思”為“活動反思”;(字號:小三、不加粗)
注意:日志的整體布局不要太懸殊,如:在一頁中有四號字,小五號每份日志要寫在一頁上,如內容較多可以精簡。
二、隨筆,案例的要求:
案例、隨筆一定要有標題!正文開始,每段前空兩格,暴扣所有標題如“一”“(一)”或“1”的前面照樣空兩格;這注意調整一下是段前和段后“0”距離,不要“自動”;
正文標題:宋體小三號字,正文:宋體小四號字:行間距是固定值22——24,盡量在一頁上,如果案例的'內容多,則寫在兩頁上;班級姓名和時間寫在文本的最后面,字號小四號即可;
標點符號的使用:“一”的后面是“、”;“1”的后面是中文狀態下的點“。”“(一)”或(1)的后面沒有標點符號;
還有,網上下載的材料,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調整,不僅是格式和標點符號的調整(下載的符號都是英文狀態下的),重點是內容的調整,應該寫的是你所觀察到的實際情況,以及自己的所想的所感;
三、計劃、論文的要求:
封面:標題是宋體,小二號;下面的落款是宋體、小三號字;
正文:標題是宋體、小三號字;其他正文內容為小四號字,行間距為固定值20——22;
具體活動目標的表述要求
1.體現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將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的發展作為目標的落腳點。
2.表述角度要統一。
3.表述要具體,明確,獨立,具有可操作性。
4.與單元主題目標相匹配。
5.關鍵經驗與相關經驗應兼顧。
6.符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經驗及個體差異。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5
活動目標:
觀察、發現物體在顏色或形狀等方面的排列規律,能按照"ABAB","ABBABB"的形式有規律的排列。
鍛煉小肌肉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主要領域:
科學健康
活動準備:
《幼兒操作》、《漂亮的項鏈》
顏色和形狀各異的珠子\繩子若干\展示架2個,按顏色“ABAB”“ABBABB”規律穿好的項鏈2條。
歡樂的音樂。
活動指導:
1.觀察發現
先后出示按顏色“ABAB”“ABBABB”規律排序的珠子項鏈,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并找出項鏈的排列規律。
教師:看看這兩串項鏈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教師:項鏈上的珠子是按什么規律排的?你想制作一串什么樣的項鏈?
2.操作
教師交代制作項鏈的過程及要求:先在繩子的一頭打個結,保證穿好的珠子不會掉,然后把珠子一個一個往繩子上穿。串珠子時要動腦筋想按什么規律穿,怎么穿才能使項鏈更漂亮,珠子不要穿得太多,最后把繩子兩頭系在一起。
幼兒分組制作項鏈,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3.展示交流
請幼兒將自己制作的項鏈掛到展示架上,互相欣賞,看誰制作的項鏈最漂亮。
教師將幼兒園認為漂亮的掛在另一個展示架上,請幼兒說說漂亮的項鏈都有什么排列規律。
一道幼兒仔細觀察的基礎上發現項鏈上的珠子的顏色,形狀規律,教師和幼兒一起分析排序規律,給有創意的幼兒以表揚和肯定。
教師小結:這些項鏈漂亮,是因為它們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穿起來的,有顏色,形狀的變化,請小朋友按顏色或者形狀的變化規律來穿一條項鏈,看看是不是比原來的漂亮。
4、再次操作
引導幼兒再次動手做項鏈,教師巡回觀察指導,并適當提問。
教師:你是按什么規律來穿的?
穿好后,引導幼兒互相欣賞,并和原來的項鏈做比較,讓幼兒發現新的排序規律,感受按規律穿的項鏈來穿更好看。
5、展示表演
讓幼兒戴上漂亮的項鏈,隨音樂進行表演。
6、操作
指導幼兒完成《幼兒操作》第9頁《漂亮的項鏈》,為小貓和小狗的項鏈按規律涂上顏色。
活動拓展:
引導幼兒將項鏈穿在一起做吊鏈,讓幼兒體驗到動手操作的樂趣。
請幼兒找一找日常生活有哪些東西是按一定的規律排序的。
在美工區引導幼兒按照顏色形狀等規律裝飾各種物品。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6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71型(EV71)和A組柯薩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癥病例的比例較大。腸道病毒傳染性強,易引起暴發或流行。為指導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導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腸道病毒病的疫情報告和監測;
(二)指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
(三)指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開展公眾預防和疫情應急處置。
二、病原學
三、流行病學
(一) 流行概況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的.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道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后EV71感染與Cox 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手足口病流行無明顯的地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該病流行期間,可發生幼兒園和托兒所集體感染和家庭聚集發病現象。腸道病毒傳染性強、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范圍的流行,疫情控制難度大。
(二) 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經水或食物傳播尚不明確。發病前數天,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7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嘗試、交流等多種活動,尋找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激發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
2.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3.引導幼兒體驗不倒玩具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
1.各種不倒娃娃和不倒娃娃的外殼若干,沙子、棉花、木塊、橡皮泥、圓形金屬塊、膠帶、剪刀若干。
2.底部是平的不倒娃娃外殼一個。
活動過程
1.發現問題
師:今天老師請小朋友來玩不倒娃娃。
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玩了起來,一會兒向不同的方向把不倒娃娃推倒,一會兒把不倒娃娃拿在手里摸來摸去,一會兒在手里掂來掂去……
師:誰能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么?
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舉手,有的說不倒娃娃頭小腳大;有的說娃娃沒有腳,娃娃下面是圓的;有的說不倒娃娃永遠倒不了;還有的小朋友說感覺不倒娃娃有點重。
2.進行比較
(把肚子里沒有東西的不倒娃娃的外殼發給幼兒)
師:小朋友再來玩一玩老師剛才發給你的不倒娃娃。(幼兒自由地玩)
師:你現在發現了什么?
有的小朋友發現兩個娃娃長得一模一樣;有的小朋友發現一個娃娃永遠也推不倒,另一個娃娃卻站都站不住;還有的小朋友發現一個娃娃很重,另一個娃娃很輕。
3.開動腦筋
師:兩個娃娃看起來一樣,為什么一個不倒娃娃能不倒,而另一個不倒娃娃卻站不住呢?
小朋友們再次討論起來。有的小朋友說不倒娃娃不倒是因為肚子里有東西,有的小朋友說不倒娃娃不倒是因為它很重……我及時肯定了幼兒的一些想法。
4.動手嘗試
師:給站不住的娃娃肚子里放什么東西才能讓娃娃不倒呢?請用老師給你準備的東西試一試吧。
幼兒打開不倒娃娃外殼的底座,有的`先把沙子放到娃娃的肚子里,結果發現娃娃倒了還是起不來;有的小朋友用木塊放到娃娃的底部也不行;有的小朋友先用橡皮泥團成一個圓球放到娃娃的底部,發現娃娃倒了站不起來,他又取了一大塊橡皮泥團圓,壓扁固定在娃娃底部,這次他發現娃娃不容易倒了。他高興地讓周圍的小朋友看;有的小朋友試用了幾種材料后發現,用比較重的金屬材料能使娃娃不容易倒;更有的小朋友發現放在底部的東西必須在中間不動,娃娃才會倒了再站起來。活動進行一段時間后,我鼓勵幼兒互相交流、探討,并進行再次嘗試。
5.交流結果
師:現在請你們告訴老師,你是怎樣讓不倒娃娃不倒的?
小朋友爭先恐后地向我講述他們的實驗過程。有的小朋友告訴我,他先用棉花和木塊,發現這些東西太輕了,娃娃倒下去照樣起不來,他又把沙子放在里面,沙子在娃娃肚子里動來動去,娃娃倒了還是站不起來,最后他把圓形金屬塊放在娃娃的底部,娃娃能站起來卻是傾斜的。
師:誰發現了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讓大家討論)
6.看看構造
打開不倒娃娃的肚子,幼兒觀察內部結構。
師:小朋友,不倒娃娃的肚子里到底有什么呢?
通過觀察,幼兒發現不倒娃娃的底部有一塊面積較大的圓形金屬。
師:小朋友試一試圓形金屬能不能從娃娃的肚子里拿出來?
幼兒試著去取圓形金屬,發現圓形金屬是固定在娃娃的底部的。
師:現在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圓形金屬放在娃娃底部的什么位置?
通過教師的引導,幼兒發現圓形金屬塊是固定在娃娃底部的正中間的。
7.發現秘密
師:現在小朋友們發觀娃娃不倒的秘密了嗎?
幼:在娃娃肚子的底部放重一點的東西并固定在中間,娃娃就會倒了再站起來。
師:如果娃娃的底部不是圓的,倒了還會站起來嗎?(幼兒根據經驗進行回答)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到底誰的說法正確。
幼兒實驗發現底部是平的娃娃,即使用比較重的金屬固定在底部中間,倒了之后也不會站起來。
幼兒再次總結:底部是圓的娃娃,在它肚子的底部中間固定上重一點的東西,娃娃才會倒了再站起來。
8、延伸活動
(1)讓幼兒修一修壞了的不倒娃娃
(2)把不同形象的不倒玩具放在科學角,讓幼兒繼續控索。
(3)在手工區為幼兒準備蛋殼,橡皮泥、膠水、彩筆、彩紙供幼兒自制不倒翁。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8
教學目標:
1、以圖片、文字、語言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2、在活動中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初步認識結構文字:自己、穿衣、洗臉、吃飯、喜歡
教學重點:
1、理解故事內容,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初步認識結構文字:自己、穿衣、洗臉、吃飯、喜歡
教學準備:
知識準備:手指律動《手指兄弟》
識字基礎:爸爸、媽媽、奶奶
物質準備:字卡(爸爸、媽媽、奶奶)一套,(自己、穿衣、洗臉、吃飯、喜歡)教師講課時用的一套,幼兒游戲時用的若干,“我長大了”字卡一張,人物(爸爸、媽媽、奶奶)圖片各一副,琦琦(小時候和上幼兒園后)的圖片各一副。
教學過程:
導入:小朋友們好,我們先來做個手指律動吧,活動活動我們的小手吧。《手指兄弟》
(一)出示圖片,激發幼兒興趣,導入主題
教師: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們介紹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琦琦,小朋友們想不想認識她呀?(出示琦琦的圖片,讓小朋友們和淘淘打招呼)
教師:今天琦琦可不是自己來的,琦琦是和家人一起來的,讓我們認識一下她的家人吧。
(出示爸爸、媽媽、奶奶的圖片和字卡,讓幼兒鞏固已學的字寶寶。)
(二)運用圖片展示故事內容
1、出示圖片,根據圖片講故事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2、在活動中讓幼兒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教師要鼓勵自己穿衣、洗臉、吃飯的幼兒和自己會做其他事情的幼兒)
教師總結:小朋友們,我們的爸爸、媽媽每天上班很辛苦,那我們都長大了,所以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哦!
3、根據圖片學習故事,出示字寶寶。
教師;哦,琦琦告訴老師了,說字寶寶就藏在她講的故事中,下面老師就和小朋友們一起來尋找字寶寶。(根據圖片學習故事,并且出示字寶寶。)
(三)復述故事
根據圖片、字卡,教師帶領幼兒復述故事。
2、教師:我聽說琦琦最喜歡的禮物就是她講的故事小朋友們能和他人分享,現在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來復述這個小故事,小朋友們回家之后把這個故事講給你們的爸爸、媽媽聽,好不好?(教師帶領幼兒復述故事)
(四)打靶子——鞏固識字(把幼兒分成三組)
游戲規則:站在前面的幼兒拿著字卡當“靶子”,前舉字卡,其他幼兒用手做出開槍的姿勢去打老師指定的“靶子”,被打中的“靶子”則蹲下或倒在地上,到此,一輪游戲完全結束,繼續下一輪游戲。
(五)活動結束
2、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琦琦的故事《我長大了》,那老師給大家留一個小任務,這個任務就是小朋友們回家之后要和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現在我長大了,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朋友們記住了么?
3、教師:我們小四班的小朋友今天都表現的真棒,老師也給小朋友準備了禮物。(發放獎品) 結束活動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9
1.(認知目標)
2.(能力目標)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健康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豐富幼兒的'情感,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展。
活動準備:(教具物質準備、知識經驗準備)
方法: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組織教學、引起興趣、導出新課)
二、基本部分;(新授知識)
三、鞏固部分:(鞏固知識:以游戲和動手動腦、操作為主)
四、延伸活動或復習或小結(三選一)
溫馨提示:小班上課時間:10—15分鐘
中班上課時間:15—20分鐘
大班上課時間:20—25分鐘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10
游戲活動:
洪水來了
活動目標:
1、練將沙子堆高、拍緊、挖深等動作技能和拎沙袋負重走的潛力。
2、在玩沙活動中感受同伴間相互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小動物頭飾(小貓、小狗、小羊若干),玩沙衣服(紅、黃、綠),帽子,鞋子。
2、玩沙工具:鏟子、耙子等,尼龍大口袋(人數的兩倍),樹(用小樹枝代替)若干,地上堆好一條低低的堤壩,堤壩不遠處用積木搭房子作為動物新村。
活動過程:
1、以游戲口吻引出主題:"據動物新村防汛指揮部通知,洪水要來了,請小朋友想一想,我們怎樣防汛抗洪?"
(1)加固堤壩,阻擋洪水。
(2)開溝挖渠,分流洪水。
2、引導幼兒分隊練。
(1)加固、筑高"防洪大堤",學將沙筑高,拍緊的技能。
(2)裝沙袋比賽。可兩人一組,比一比,哪組合作得好,沙子裝得又快又多又好。
(3)開溝挖渠,進行引流準備。指導幼兒挖得長、挖得深。
3、游戲:洪水來了。
(1)請幼兒扎好沙袋袋口,兩人一組抬到"防汛壩"前,整齊地疊到"大堤"上。
(2)分流排水,指導幼兒把溝渠挖長、挖深。
4、游戲:種樹。
(1)"洪水被我們擋住啦!我們的家園保住了!怎樣才能保證江邊的泥土不被洪水沖走?"
(2)引導幼兒討論減少水土流失的辦法,讓幼兒明白最好的辦法是植樹造林。
(3)幼兒在河流兩旁"植樹造林"。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11
【活動目標】
1、會邊說民間游戲兒歌邊游戲。
2、喜歡合作玩游戲,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
3、了解兒歌的`含義。
4、幼兒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話進行交流。
【活動準備】
小鈴鼓
【活動流程】
1、教師使用小鈴為幼兒打節奏,幼兒學說兒歌。
2、幼兒一個接一個拉手站好,選出排頭和排尾。
第一次游戲排頭和排二手拉手做守成人(城門),說問句兒歌,其他幼兒手拉手做攻城方,說答句兒歌。最后一段攻城人說。
游戲開始,對說兒歌,說完最后一段后排尾手拉手鉆進“城門”,最后一名幼兒宇排二手拉手再搭建城門,繼續游戲,排頭到排二身后排隊,做守成人。
直到最后一個人鉆過“城門”后,大家拉手一起說“金鎖銀鎖咔嚓一鎖!手放開,游戲結束。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12
活動目標
1、欣賞樂曲《賽馬》,根據音樂形象和情緒,用筷子隨節拍較投入地進行表演。
2、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和提供的材料,積極探索嘗試用筷子不同的敲擊方式,并探討其他樂器如何進行合理的匹配。創造性的表現自身對音樂的感知。
3、培養幼兒對欣賞樂曲的興趣及對民族音樂的喜愛。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老師:在賽馬場上出現四匹嗎,看----它們來啦!幼兒邊聽樂曲,邊欣賞表演。
二、分析音樂,將音樂情境化。
1.師幼討論:剛才的音樂聽了有什么感覺?你們看到它們在干什么? 幼兒回憶剛才的情景表演,討論音樂情節。
教師小結:對,剛才小朋友看得很仔細,聽得很認真。
這首音樂聽上去很歡快、奔放,表現了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群馬飛奔,你追我該的動人場面。
2.再次欣賞音樂根據特定的音樂形象,創編、記憶動作順序。教師:四匹馬是如何你追我趕的?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樂曲開始,四匹馬一同快速奔跑→慢跑→紅馬首次領先→黃馬又次領先→白馬又跑到黃馬的前面→黑馬又超過了白馬→紅馬、白馬兩兩領先→黃馬、黑馬又共同領先→
一起奔跑沖刺→反復一次→到達終點,拉住韁繩“吁——”(全曲結束) 3.幼兒根據音樂情節大膽表現音樂。 (1)教師示范隨樂敲大節奏。
(2)幼兒根據顏色分組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教師:你應該表演什么顏色的馬?為什么?教師:你怎樣表演馬在奔跑? (3)幼兒聽音樂,分組演奏。
看指揮演奏:一起走(敲)→紅馬敲→黃馬敲→白馬敲→黑馬敲→兩匹兩匹輪流走(兩組輪流敲奏)→一起奔向終點沖刺(四組齊奏)→拉住疆繩,樂曲結束教師:怎樣使你的筷子敲得好聽? (4)探討其他樂器的匹配。
師出示小樂器:圓舞板、小鈴、串鈴。
提問:剛才四匹馬奔跑時,哪里發出聲音?哪種樂器最象馬鈴聲?(串鈴)加在單獨演奏,還是集體演奏的.地方?(集體);哪種樂器最象馬蹄聲?(圓舞板)加在單獨演奏,還是集體演奏的地方?(單獨)各請兩位幼兒分別加奏串鈴和圓舞板,全體幼兒共同演奏。
河南教師資格網,發布河南教師考試信息和備考資料。
三、結束
教師:今天我們大家共同欣賞了我國著名的民樂樂曲《賽馬》,它是由弦樂器二胡演奏的,好聽嗎?下次老師再次帶領你們欣賞優美的二胡曲!(出示二胡實物,讓幼兒摸一摸,看一看,聽一聽)。
河南教師資格網,發布河南教師考試信息和備考資料。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13
活動名稱:認識時鐘
上課班級:大班
活動目標:1.讓幼兒基本掌握時鐘的結構及時針、分針和數字之間的初步運行規
律。
2.通過辯一辯、讀一讀讓幼兒能正確的辨認整點,建立初步的時間概
念。
3.通過游戲體驗、拓展延伸,初步感受時間的寶貴。
活動重點:讓幼兒能正確的辨認整點,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活動難點:掌握時鐘的結構及時針、分針和數字之間的初步運行規律。
活動準備:可撥動操作的大時鐘一只、實物鐘一個、幼兒人手一份硬紙片鐘、相
應的圖片若干。
活動方法:操作法、游戲法、觀察法、提問法、比較法、講解法。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 謎語引出課題:會說沒有嘴,會走沒有腿,它能告訴我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請小朋猜猜這是什么呢?
2. 教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時鐘——請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看我們班上有沒有時鐘。(幼兒找時鐘)
3. 教師:小朋友平時是怎么知道時間的呢?(幼兒答)
二、基本部分
(一)認識鐘面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個時鐘,請小朋友看看它是什么形狀的呢?教師出示可撥動操作的大教具鐘面,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鐘面上有什么?教師進行以下提問:
1. 教師:鐘面上有什么?
幼兒:有針和數字。
2. 教師:鐘面上有多少數字?
幼兒:12
3. 教師:正上面的數字是多少?
幼兒:12
4. 教師:正下面的數字是多少?
幼兒:6
5. 教師:.鐘面上的針有什么不同?
幼兒:長度不同
5. 教師:有沒有小朋友知道這兩根針的名字呢?
幼兒:時針、分針
(二)由時針、分針賽跑,引導幼兒感知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
教師:今天呀,時針和分針要進行跑步比賽,現在它們都在12的起跑線上,請小朋友猜猜誰會贏?好,比賽就要開始了,預備——開始!(教師操作鐘表)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教師進行提問:
1. 教師:時針和分針誰跑的快?
幼兒:分針
2 教師:時針和分針跑的時候,它們之間有什么秘密?
教師總結: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這就是一小時。
(三)認識整點
1.咱們班有沒有小朋友會認識時鐘呢?別急,老師先告訴你們。看鐘的時候要先看時針,后看分針。當時針正對著一個數字時,如果分針正對著12,就表示幾
點整了。現在老師來撥鐘,請小朋友仔細的觀察并告訴老師是幾點整了。教師開始撥時鐘:
①分針和時針都正對著12,是幾點整?
幼兒:12
小時鐘要走起來了,請小朋友注意看。
②分針正對著12,時針正對著1。是幾點整?
幼兒:1
教師小結:分針正對著12,時針正對著幾就是幾點整。
2. 請幼兒自己練習
我知道有的小朋友已經著急想自己來撥時鐘了,那現在就請小朋友們來自己操作撥時鐘。方法是兩個小朋友為一組,拿上老師為你們準備的時鐘,一個小朋友說請你撥出幾點整,另一個小朋友就撥出幾點整,這樣交換進行。
3. 游戲
剛才小朋友自己進行了撥時鐘的游戲,現在老師和你們一起來玩游戲。 游戲一:搶答。教師撥教具鐘指向某點整,幼兒搶答說出幾點整。
游戲二:撥一撥。教師報某點整,幼兒學習撥學具鐘。
游戲三:畫一畫。教師報某點整,幼兒學習在紙質鐘面上畫出來。
三、結束部分(看圖撥時鐘)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請幼兒看幾張圖片。這樣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運用幼兒比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
1.小朋友正在吃早點的圖片,圖片上有一個小時鐘,請幼兒回答小朋友是幾點吃早點的?
2.小朋友正在給老師學本領,請幼兒觀察圖片看小朋友是幾點給老師學本領的?
3.小朋友正準備睡午覺,請小朋友看現在是幾點?
這樣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于理解,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請幼兒講一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是活動滲入到常規習慣的培養。
活動延伸:1.教師或家長可以向幼兒介紹多種鐘表及鐘表趣聞,豐富幼兒的知識。
2.在日常生活或游戲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運用表達時間詞匯。
3.請小朋友猜猜古人在沒有發明鐘表前是怎樣知道時間的。
4.引導幼兒收集一些有關時間的資料,滲透守時、惜時的教育。
活動注意事項:在游戲的時候一定要遵守規則,回答問題的時候要舉手回答。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14
一、課程題目
題目要注明活動主題和班級類別(如:小班語言活動小貓的生日)。活動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在幼兒能接受的范圍內,并能激發幼兒參興趣。(注:圍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寫,以幼兒為主體。目標應具體、可操作、體現遞進,并有針對性。不要寫重復和無效的目標,目標制定應避免空、大的現象。)
二、活動準備
分為經驗準備、教學設備準備、材料準備。經驗準備指在上這堂課之前幼兒已經具備的經驗。教學設備指音像播放設備、投影儀等。材料準備指繪本、塑料瓶、卡片等上課需要的材料。
三、活動目標
幼兒園的活動目標分為三類: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目標的擬定要以幼兒為主體,符合幼兒發展水平,避免抽象和宏大。
四、活動過程
第一點導入方式有很多,比如游戲導入,故事情節導入,音頻動畫導入等,方式多種多樣,你可以設想出自己的獨特創意。下面介紹一下幾種常見導入方式。游戲導入,先設計一個聯系活動主題的游戲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通過游戲引出活動主題。故事導入,幼兒總會對各種各樣的故事著迷,在活動之前為幼兒創編一段小小的故事情節會讓幼兒在整個活動中充滿探索欲。
第二點再分步寫具體上課過程
各環節之間要層層遞進,跨越不可太大,要考慮到幼兒的理解水品,突出主題,逐步達到活動目標。而且要分為針對全部小朋友的提問和個別小朋友的提問。要在提問的時候想到幼兒可能的.答案及回答方式,以及自己的應對方式,把握好上課過程的主線及節奏,語言簡練,不能被幼兒帶走上課思路。
第三點寫活動總結
老師要針對本節課的上課重點及幼兒的表現做總結,幫助幼兒回顧及記憶本節課的課程內容,通過總結進一步實現自己的授課目標。
五、活動延伸
如手工折紙活動,則可以延伸到請小朋友在自己的折紙上劃出自己喜歡的圖案。一般可以用幾句總結性的話代替。幼兒活動多涉及到分享,延伸活動可以請小朋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去和小伙伴或者爸爸媽媽一起學習。以上就是一篇幼兒園活動教案的基本模板,希望你能為小朋友們創作出優秀的教案。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15
1、活動名稱:
我會用筷子了
2、活動目的:
1)知道筷子是中國人用餐的主要工具,體驗初步使用筷子的感覺
2)發展幼兒小肌肉動作能力
3)教幼兒學習正確使用筷子的方法
3、活動準備:
1)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承認好似怎樣使用筷子
2)準備各種顏色、材料、長短、粗細等不同的筷子
3)盛有玻璃球的方形魚缸、叉子、小勺、木筷子、不銹鋼筷子、象牙筷子、炸油條的長筷子、幼兒每人1雙筷子每組一份練習材料:塑料塊、紙團、玻璃球
4、活動過程:
1)通過實踐,幼兒進行討論
出示盛有許多玻璃球“寶物”的方形魚缸和筷子、叉子、小勺
請幼兒進行討論:不移動魚缸,不用手觸碰,要取出里面的“寶物”玻璃球,最好用哪種工具?
請3位幼兒分別使用3種工具做實踐的出結論:筷子可以夾出玻璃球
通過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并實踐筷子的功用
2)欣賞各種筷子
出示各種顏色、材料以及用途不同的筷子
木筷子—這雙筷子是用木頭做成的,我們平時用的筷子大多也是木筷不銹鋼筷—(互相抨擊)聽這雙筷子能發出這么好聽的聲音,它是用不銹鋼制作的象牙筷—這雙白色的這么好看的筷子是用大象的象牙做成的長筷子—(比較)這么“高”的個子,它是用作炸魚或是炸油條時用的,這樣熱油就不會燙到我們了
3)教幼兒正確使用筷子
幼兒人手1雙筷子,教師進行演示將筷子放在右手的大拇指和中指中間,食指抵住一根筷子,中指放置兩根筷子中間,無名指抵住另一根筷子,小拇指放在無名指下面做夾、合練習介紹筷子是我們中國人吃飯的主要餐具
4)游戲:看誰夾的多
規定時間內比一比哪一組夾的多,練習使用筷子。提醒幼兒注意:筷子不要指到別人的臉上,以免劃傷,不能拿著筷子跑,以免傷到別人和自己,不把筷子含在嘴里,以免戳傷喉嚨
游戲結束,請幼兒結合自己實踐進行討論
1.什么東西容易夾——紙團和塑料塊
2.什么東西不容易夾,為什么—玻璃球,因為玻璃球表面滑,摩擦力小
5)活動重點:知道筷子是中國人的主要用餐工具,發展幼兒小肌肉動作能力,
學習正確使用筷子的方法
效果反思:通過本次活動幼兒知道筷子是我們中國用餐的主要工具,知道筷子有不同種類、顏色不同、制作材料不同和用途不同,在游戲中幼兒將剛學到的技能要領活用其中,初步掌握了正確使用筷子的方法,但并不靈活,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實施。
幼兒園教師教案范文 篇16
活動目標:
1、通過抱一抱、握握手等方式表達與同伴間親密友好的關系。
2、學習大膽介紹自己及同伴。
3、體驗與同伴一起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熟悉并基本會唱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
2、幼兒每一帶一張自己的照片。
3、一棵畫好的“好朋友樹”。
活動過程:
一、游戲:“猜猜我是誰”。
1、今天楊老師帶來了一個好玩的游戲,想請小朋友們跟我一起來玩好嗎?
請一名幼兒上前,教師用眼罩蒙住其眼睛,再請另一名幼兒到老師這里來,你要對蒙住眼睛的小朋友說說:猜猜我是誰?
2、教師講解游戲規則。
教師:被猜出名字的小朋友,你說說在我們班你的好朋友是誰?你為什么喜歡他(她)?(引導幼兒說一個好朋友的優點或特點)
二、游戲:“我的朋友在哪里”,讓幼兒感受同伴間表示友好的方式。
1、請小朋友隨著音樂一邊唱歌,一邊找自己的好朋友。想想他(她)叫什么名字?長到后想用什么方式表達你對他(她)的友好?一會兒告訴大家。
(音樂結束后)“你的好朋友在哪里?跟大家說說他叫什么名字?”(讓幼兒多說,讓幼兒熟悉并基本會唱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兒學習大膽介紹自己)
2、游戲可以重復進行,提醒幼兒多找幾個好朋友。
三、請幼兒說說是怎樣表示與好朋友之間的友好的。
1、教師:你叫什么名字?剛才,你找到的好朋友叫什么名字?你們是用什么方式表示相互間的友好的?
2、請幼兒說一說,做一做,同伴間交流表達友好的方式。
四、師生共同布置“好朋友樹”。
1、教師:我們班新增加一棵樹,我們把自己和好朋友的照片在樹上找個位置貼一起,讓小朋友都知道。
2、幼兒拿出自己的照片,選擇和自己的好朋友貼在一起。
3、向同伴介紹自己和好朋友,并看看其他同伴與好朋友的照片。
4、教師:我們為這棵樹取個名字吧。(幼兒討論后,取名為“好朋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