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教案(通用13篇)
幼兒園教師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抱一抱、握握手等方式表達與同伴間親密友好的關系。
2、學習大膽介紹自己及同伴。
3、體驗與同伴一起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熟悉并基本會唱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
2、幼兒每一帶一張自己的照片。
3、一棵畫好的“好朋友樹”。
活動過程:
一、游戲:“猜猜我是誰”。
1、今天楊老師帶來了一個好玩的游戲,想請小朋友們跟我一起來玩好嗎?
請一名幼兒上前,教師用眼罩蒙住其眼睛,再請另一名幼兒到老師這里來,你要對蒙住眼睛的小朋友說說:猜猜我是誰?
2、教師講解游戲規則。
教師:被猜出名字的小朋友,你說說在我們班你的好朋友是誰?你為什么喜歡他(她)?(引導幼兒說一個好朋友的優點或特點)
二、游戲:“我的朋友在哪里”,讓幼兒感受同伴間表示友好的方式。
1、請小朋友隨著音樂一邊唱歌,一邊找自己的好朋友。想想他(她)叫什么名字?長到后想用什么方式表達你對他(她)的友好?一會兒告訴大家。
(音樂結束后)“你的好朋友在哪里?跟大家說說他叫什么名字?”(讓幼兒多說,讓幼兒熟悉并基本會唱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兒學習大膽介紹自己)
2、游戲可以重復進行,提醒幼兒多找幾個好朋友。
三、請幼兒說說是怎樣表示與好朋友之間的友好的。
1、教師:你叫什么名字?剛才,你找到的好朋友叫什么名字?你們是用什么方式表示相互間的友好的?
2、請幼兒說一說,做一做,同伴間交流表達友好的方式。
四、師生共同布置“好朋友樹”。
1、教師:我們班新增加一棵樹,我們把自己和好朋友的照片在樹上找個位置貼一起,讓小朋友都知道。
2、幼兒拿出自己的照片,選擇和自己的好朋友貼在一起。
3、向同伴介紹自己和好朋友,并看看其他同伴與好朋友的照片。
4、教師:我們為這棵樹取個名字吧。(幼兒討論后,取名為“好朋友樹”。)
幼兒園教師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嘗試、交流等多種活動,尋找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激發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
2.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3.引導幼兒體驗不倒玩具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
1.各種不倒娃娃和不倒娃娃的外殼若干,沙子、棉花、木塊、橡皮泥、圓形金屬塊、膠帶、剪刀若干。
2.底部是平的不倒娃娃外殼一個。
活動過程
1.發現問題
師:今天老師請小朋友來玩不倒娃娃。
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玩了起來,一會兒向不同的方向把不倒娃娃推倒,一會兒把不倒娃娃拿在手里摸來摸去,一會兒在手里掂來掂去……
師:誰能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么?
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舉手,有的說不倒娃娃頭小腳大;有的說娃娃沒有腳,娃娃下面是圓的;有的說不倒娃娃永遠倒不了;還有的小朋友說感覺不倒娃娃有點重。
2.進行比較
(把肚子里沒有東西的不倒娃娃的外殼發給幼兒)
師:小朋友再來玩一玩老師剛才發給你的不倒娃娃。(幼兒自由地玩)
師:你現在發現了什么?
有的小朋友發現兩個娃娃長得一模一樣;有的小朋友發現一個娃娃永遠也推不倒,另一個娃娃卻站都站不住;還有的小朋友發現一個娃娃很重,另一個娃娃很輕。
3.開動腦筋
師:兩個娃娃看起來一樣,為什么一個不倒娃娃能不倒,而另一個不倒娃娃卻站不住呢?
小朋友們再次討論起來。有的小朋友說不倒娃娃不倒是因為肚子里有東西,有的小朋友說不倒娃娃不倒是因為它很重……我及時肯定了幼兒的一些想法。
4.動手嘗試
師:給站不住的娃娃肚子里放什么東西才能讓娃娃不倒呢?請用老師給你準備的東西試一試吧。
幼兒打開不倒娃娃外殼的底座,有的`先把沙子放到娃娃的肚子里,結果發現娃娃倒了還是起不來;有的小朋友用木塊放到娃娃的底部也不行;有的小朋友先用橡皮泥團成一個圓球放到娃娃的底部,發現娃娃倒了站不起來,他又取了一大塊橡皮泥團圓,壓扁固定在娃娃底部,這次他發現娃娃不容易倒了。他高興地讓周圍的小朋友看;有的小朋友試用了幾種材料后發現,用比較重的金屬材料能使娃娃不容易倒;更有的小朋友發現放在底部的東西必須在中間不動,娃娃才會倒了再站起來。活動進行一段時間后,我鼓勵幼兒互相交流、探討,并進行再次嘗試。
5.交流結果
師:現在請你們告訴老師,你是怎樣讓不倒娃娃不倒的?
小朋友爭先恐后地向我講述他們的實驗過程。有的小朋友告訴我,他先用棉花和木塊,發現這些東西太輕了,娃娃倒下去照樣起不來,他又把沙子放在里面,沙子在娃娃肚子里動來動去,娃娃倒了還是站不起來,最后他把圓形金屬塊放在娃娃的底部,娃娃能站起來卻是傾斜的。
師:誰發現了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讓大家討論)
6.看看構造
打開不倒娃娃的肚子,幼兒觀察內部結構。
師:小朋友,不倒娃娃的肚子里到底有什么呢?
通過觀察,幼兒發現不倒娃娃的底部有一塊面積較大的圓形金屬。
師:小朋友試一試圓形金屬能不能從娃娃的肚子里拿出來?
幼兒試著去取圓形金屬,發現圓形金屬是固定在娃娃的底部的。
師:現在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圓形金屬放在娃娃底部的什么位置?
通過教師的引導,幼兒發現圓形金屬塊是固定在娃娃底部的正中間的。
7.發現秘密
師:現在小朋友們發觀娃娃不倒的秘密了嗎?
幼:在娃娃肚子的底部放重一點的東西并固定在中間,娃娃就會倒了再站起來。
師:如果娃娃的底部不是圓的,倒了還會站起來嗎?(幼兒根據經驗進行回答)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到底誰的說法正確。
幼兒實驗發現底部是平的娃娃,即使用比較重的金屬固定在底部中間,倒了之后也不會站起來。
幼兒再次總結:底部是圓的娃娃,在它肚子的底部中間固定上重一點的東西,娃娃才會倒了再站起來。
8、延伸活動
(1)讓幼兒修一修壞了的不倒娃娃
(2)把不同形象的不倒玩具放在科學角,讓幼兒繼續控索。
(3)在手工區為幼兒準備蛋殼,橡皮泥、膠水、彩筆、彩紙供幼兒自制不倒翁。
幼兒園教師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觀察、發現物體在顏色或形狀等方面的排列規律,能按照"ABAB","ABBABB"的形式有規律的排列。
鍛煉小肌肉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主要領域:
科學健康
活動準備:
《幼兒操作》、《漂亮的項鏈》
顏色和形狀各異的珠子\繩子若干\展示架2個,按顏色“ABAB”“ABBABB”規律穿好的項鏈2條。
歡樂的音樂。
活動指導:
1.觀察發現
先后出示按顏色“ABAB”“ABBABB”規律排序的珠子項鏈,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并找出項鏈的排列規律。
教師:看看這兩串項鏈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教師:項鏈上的珠子是按什么規律排的?你想制作一串什么樣的項鏈?
2.操作
教師交代制作項鏈的過程及要求:先在繩子的一頭打個結,保證穿好的珠子不會掉,然后把珠子一個一個往繩子上穿。串珠子時要動腦筋想按什么規律穿,怎么穿才能使項鏈更漂亮,珠子不要穿得太多,最后把繩子兩頭系在一起。
幼兒分組制作項鏈,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3.展示交流
請幼兒將自己制作的項鏈掛到展示架上,互相欣賞,看誰制作的項鏈最漂亮。
教師將幼兒園認為漂亮的掛在另一個展示架上,請幼兒說說漂亮的項鏈都有什么排列規律。
一道幼兒仔細觀察的基礎上發現項鏈上的珠子的顏色,形狀規律,教師和幼兒一起分析排序規律,給有創意的幼兒以表揚和肯定。
教師小結:這些項鏈漂亮,是因為它們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穿起來的,有顏色,形狀的變化,請小朋友按顏色或者形狀的變化規律來穿一條項鏈,看看是不是比原來的漂亮。
4、再次操作
引導幼兒再次動手做項鏈,教師巡回觀察指導,并適當提問。
教師:你是按什么規律來穿的?
穿好后,引導幼兒互相欣賞,并和原來的項鏈做比較,讓幼兒發現新的排序規律,感受按規律穿的項鏈來穿更好看。
5、展示表演
讓幼兒戴上漂亮的項鏈,隨音樂進行表演。
6、操作
指導幼兒完成《幼兒操作》第9頁《漂亮的項鏈》,為小貓和小狗的項鏈按規律涂上顏色。
活動拓展:
引導幼兒將項鏈穿在一起做吊鏈,讓幼兒體驗到動手操作的樂趣。
請幼兒找一找日常生活有哪些東西是按一定的規律排序的。
在美工區引導幼兒按照顏色形狀等規律裝飾各種物品。
幼兒園教師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以圖片、文字、語言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2、在活動中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初步認識結構文字:自己、穿衣、洗臉、吃飯、喜歡
教學重點:
1、理解故事內容,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初步認識結構文字:自己、穿衣、洗臉、吃飯、喜歡
教學準備:
知識準備:手指律動《手指兄弟》
識字基礎:爸爸、媽媽、奶奶
物質準備:字卡(爸爸、媽媽、奶奶)一套,(自己、穿衣、洗臉、吃飯、喜歡)教師講課時用的一套,幼兒游戲時用的若干,“我長大了”字卡一張,人物(爸爸、媽媽、奶奶)圖片各一副,琦琦(小時候和上幼兒園后)的圖片各一副。
教學過程:
導入:小朋友們好,我們先來做個手指律動吧,活動活動我們的小手吧。《手指兄弟》
(一)出示圖片,激發幼兒興趣,導入主題
教師: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們介紹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琦琦,小朋友們想不想認識她呀?(出示琦琦的圖片,讓小朋友們和淘淘打招呼)
教師:今天琦琦可不是自己來的,琦琦是和家人一起來的,讓我們認識一下她的家人吧。
(出示爸爸、媽媽、奶奶的圖片和字卡,讓幼兒鞏固已學的字寶寶。)
(二)運用圖片展示故事內容
1、出示圖片,根據圖片講故事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2、在活動中讓幼兒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教師要鼓勵自己穿衣、洗臉、吃飯的幼兒和自己會做其他事情的幼兒)
教師總結:小朋友們,我們的爸爸、媽媽每天上班很辛苦,那我們都長大了,所以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哦!
3、根據圖片學習故事,出示字寶寶。
教師;哦,琦琦告訴老師了,說字寶寶就藏在她講的故事中,下面老師就和小朋友們一起來尋找字寶寶。(根據圖片學習故事,并且出示字寶寶。)
(三)復述故事
根據圖片、字卡,教師帶領幼兒復述故事。
2、教師:我聽說琦琦最喜歡的禮物就是她講的故事小朋友們能和他人分享,現在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來復述這個小故事,小朋友們回家之后把這個故事講給你們的爸爸、媽媽聽,好不好?(教師帶領幼兒復述故事)
(四)打靶子——鞏固識字(把幼兒分成三組)
游戲規則:站在前面的幼兒拿著字卡當“靶子”,前舉字卡,其他幼兒用手做出開槍的姿勢去打老師指定的“靶子”,被打中的“靶子”則蹲下或倒在地上,到此,一輪游戲完全結束,繼續下一輪游戲。
(五)活動結束
2、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琦琦的故事《我長大了》,那老師給大家留一個小任務,這個任務就是小朋友們回家之后要和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現在我長大了,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朋友們記住了么?
3、教師:我們小四班的小朋友今天都表現的真棒,老師也給小朋友準備了禮物。(發放獎品) 結束活動
幼兒園教師教案 篇5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71型(EV71)和A組柯薩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癥病例的比例較大。腸道病毒傳染性強,易引起暴發或流行。為指導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導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腸道病毒病的疫情報告和監測;
(二)指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
(三)指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開展公眾預防和疫情應急處置。
二、病原學
三、流行病學
(一) 流行概況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的.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道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后EV71感染與Cox 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手足口病流行無明顯的地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該病流行期間,可發生幼兒園和托兒所集體感染和家庭聚集發病現象。腸道病毒傳染性強、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范圍的流行,疫情控制難度大。
(二) 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經水或食物傳播尚不明確。發病前數天,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
幼兒園教師教案 篇6
剛入園的小班孩子年齡偏小自我意識強,對老師在班上提出的一些規則不能很好的接受。本學期我嘗試了幼兒喜歡的一些卡通動物形象、簡單的角色游戲和生活化的游戲來協助幼兒規則意識的萌發,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以“媽媽”的形象,引起孩子的親近感。
小班的孩子對自己的`媽媽有種特別的依戀感和親近感,所以老師也可以抓住這個特征,用媽媽的口吻與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如談話時:“我們每個小朋家里都有自己的媽媽,范老師是小朋友幼兒園里的媽媽,我也會向你們的媽媽一樣愛護你們,關心你們,范媽媽肚子里有很多好聽的故事,有好多好玩的游戲呢,還有好多好多的新本領呢,你們想跟媽媽學本領嗎……”在散步時如:“今天媽媽帶你們去散步,你們都是媽媽的好寶寶,你們可要一個跟好一個,千萬不能走丟。寶寶們在散步的路途中可要睜大眼睛,等會把你看到的來告訴媽媽。”這樣孩子就能很好的記住老師的要求,也便于孩子能很好的做到,孩子們也把依戀情感轉移到老師身上,產生親近的感覺,能為建立規則意識打下基礎。
二、以“動物”的形象,引起孩子的追隨感
動物卡通是每個孩子很喜歡的形象之一,讓孩子跟著動物的形象來學學、做做,從而形成一定的規則。如:“每天幼兒早晨來園時要向大白鵝一樣,要向老師和小朋友點頭問好;我們教幼兒在活動室走路時,要學小花貓,輕輕的;要向小烏龜一樣,慢慢的;上課時要學長頸鹿脖子伸的長長的;吃飯時要學大老虎一樣,大口大口吃”,讓動物的形象吸引孩子的興趣,產生追隨的感覺,規則就在無意間逐漸形成。
三、以“生活化”的游戲,引起孩子的愉悅感。
生活化的游戲在我們成人和孩子的身邊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把生活化的游戲融入小班的孩子,相信肯定有不小的收獲。如每次讓小班的孩子在戶外集合時,孩子們總是我行我素,而且慢吞吞的,還不聽老師的口令。如果我們利用警察的紅綠燈的游戲,讓孩子看著老師手里的紅綠燈來駕駛自己的小氣車來排隊集合。(小汽車笛笛笛,紅燈亮了,停下來了;綠燈亮了,向前開)同時還可以變化角色,如:小飛機(我的飛機就要開,嗚嗚嗚嗚,飛到隊伍快集合,快快快;小鯉魚游啊游,快快游到媽媽旁,快快快)。讓孩子通過游戲的形式來形成規則意識,這樣就能很好與老師和小朋友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良好的規則。
教育是無痕的,規則的建立也應該是無痕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輕松接受,樂于執行,也才能讓規則散發永遠的魅力。
幼兒園教師教案 篇7
活動準備:
1、每人一張操作材料和剪刀一把。
2、背景圖一份、動物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聽故事《戰勝大灰狼》
師出示背景圖講述故事:大灰狼就住在附近,實在太危險了,我們怎樣辦呢?
小結:寶寶真勇敢,想了這么多辦法!這樣吧,我們在小動物家的周圍都插上"籬笆",大灰狼就進不來了!
二、剪剪貼貼。
1、教師示范講解剪貼"籬笆"。
(1)看看這張紙上有什么?(一條一條的直線)
(2)復習剪刀的使用方法:小手變把小槍,剪刀洞里來睡覺,剪刀張開大嘴巴,咔嚓咔嚓工作忙。
(3)小手拿在紙的下面,從下往上沿著直線剪下來,細心不要剪歪掉。
(4)用固體膠把籬笆粘貼好,要直直的貼,不要讓大灰狼鉆進來。
2、請個別幼兒試著來剪貼"籬笆"。
3、幼兒動手剪貼"籬笆"。
(1)小動物們也想回家給自我造一些"籬笆",我們小朋友來幫忙好嗎?
(2)教師巡視指導本事弱的孩子,幫忙他們一齊完成剪貼"籬笆"的任務。
三、分享欣賞。
1、將幼兒的.作品展示出來,欣賞剪好的"籬笆"。
2、請幼兒來選一選哪個"籬笆"造的最牢。
幼兒園教師教案 篇8
活動名稱:認識時鐘
上課班級:大班
活動目標:1.讓幼兒基本掌握時鐘的結構及時針、分針和數字之間的初步運行規
律。
2.通過辯一辯、讀一讀讓幼兒能正確的辨認整點,建立初步的時間概
念。
3.通過游戲體驗、拓展延伸,初步感受時間的寶貴。
活動重點:讓幼兒能正確的辨認整點,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活動難點:掌握時鐘的結構及時針、分針和數字之間的初步運行規律。
活動準備:可撥動操作的大時鐘一只、實物鐘一個、幼兒人手一份硬紙片鐘、相
應的圖片若干。
活動方法:操作法、游戲法、觀察法、提問法、比較法、講解法。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 謎語引出課題:會說沒有嘴,會走沒有腿,它能告訴我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請小朋猜猜這是什么呢?
2. 教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時鐘——請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看我們班上有沒有時鐘。(幼兒找時鐘)
3. 教師:小朋友平時是怎么知道時間的呢?(幼兒答)
二、基本部分
(一)認識鐘面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個時鐘,請小朋友看看它是什么形狀的呢?教師出示可撥動操作的大教具鐘面,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鐘面上有什么?教師進行以下提問:
1. 教師:鐘面上有什么?
幼兒:有針和數字。
2. 教師:鐘面上有多少數字?
幼兒:12
3. 教師:正上面的數字是多少?
幼兒:12
4. 教師:正下面的數字是多少?
幼兒:6
5. 教師:.鐘面上的針有什么不同?
幼兒:長度不同
5. 教師:有沒有小朋友知道這兩根針的名字呢?
幼兒:時針、分針
(二)由時針、分針賽跑,引導幼兒感知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
教師:今天呀,時針和分針要進行跑步比賽,現在它們都在12的起跑線上,請小朋友猜猜誰會贏?好,比賽就要開始了,預備——開始!(教師操作鐘表)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教師進行提問:
1. 教師:時針和分針誰跑的快?
幼兒:分針
2 教師:時針和分針跑的時候,它們之間有什么秘密?
教師總結: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這就是一小時。
(三)認識整點
1.咱們班有沒有小朋友會認識時鐘呢?別急,老師先告訴你們。看鐘的時候要先看時針,后看分針。當時針正對著一個數字時,如果分針正對著12,就表示幾
點整了。現在老師來撥鐘,請小朋友仔細的觀察并告訴老師是幾點整了。教師開始撥時鐘:
①分針和時針都正對著12,是幾點整?
幼兒:12
小時鐘要走起來了,請小朋友注意看。
②分針正對著12,時針正對著1。是幾點整?
幼兒:1
教師小結:分針正對著12,時針正對著幾就是幾點整。
2. 請幼兒自己練習
我知道有的小朋友已經著急想自己來撥時鐘了,那現在就請小朋友們來自己操作撥時鐘。方法是兩個小朋友為一組,拿上老師為你們準備的時鐘,一個小朋友說請你撥出幾點整,另一個小朋友就撥出幾點整,這樣交換進行。
3. 游戲
剛才小朋友自己進行了撥時鐘的游戲,現在老師和你們一起來玩游戲。 游戲一:搶答。教師撥教具鐘指向某點整,幼兒搶答說出幾點整。
游戲二:撥一撥。教師報某點整,幼兒學習撥學具鐘。
游戲三:畫一畫。教師報某點整,幼兒學習在紙質鐘面上畫出來。
三、結束部分(看圖撥時鐘)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請幼兒看幾張圖片。這樣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運用幼兒比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
1.小朋友正在吃早點的圖片,圖片上有一個小時鐘,請幼兒回答小朋友是幾點吃早點的?
2.小朋友正在給老師學本領,請幼兒觀察圖片看小朋友是幾點給老師學本領的?
3.小朋友正準備睡午覺,請小朋友看現在是幾點?
這樣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于理解,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請幼兒講一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是活動滲入到常規習慣的培養。
活動延伸:1.教師或家長可以向幼兒介紹多種鐘表及鐘表趣聞,豐富幼兒的知識。
2.在日常生活或游戲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運用表達時間詞匯。
3.請小朋友猜猜古人在沒有發明鐘表前是怎樣知道時間的。
4.引導幼兒收集一些有關時間的資料,滲透守時、惜時的教育。
活動注意事項:在游戲的時候一定要遵守規則,回答問題的時候要舉手回答。
幼兒園教師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合理想象,創造性地續編故事。
2、大膽參與表演故事,體驗自編自導合作表演的樂趣。
3、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產生愛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準備:
1、利用玩具圍合小溪情境。
2、故事ppt《美麗的小溪》。
3、提供各色彩紙、筆。表演用的塑料袋、包裝盒、方便面盒;故事錄音。
活動實施:
1、欣賞故事,了解故事內容。
教師:森林里有一條晶亮的小溪,小溪里有五顏六色的鵝卵石,小溪兩旁長著綠綠的青草,開著美麗的鮮花,在美麗的小溪邊,來了誰?發生了什么事?請小朋友來聽一聽。(欣賞故事ppt)
提問:
(1)故事的題目是什么?故事中有誰?
(2)野鴨、灰兔、黑貓和小朋友們看見這么美麗的小溪,他們做了什么?
(3)他們玩過之后,小溪變得怎么樣了?為什么?
2、續編故事。
教師:小朋友們看到小溪變臟了,心里怎樣?他們會說些什么?會怎樣做?
幼兒互相討論,自由續編故事。
3、表演故事。
(1)制作人物標志,準備表演。
自由分組,協商分配角色,并利用彩紙制作胸飾。
(2)分組、分角色表演故事。
幼兒園教師教案 篇10
1、(認知目標)
2、(能力目標)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健康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豐富幼兒的情感,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展。
活動準備:(教具物質準備、知識經驗準備)
方法: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組織教學、引起興趣、導出新課)
二、基本部分;(新授知識)
三、鞏固部分:(鞏固知識:以游戲和動手動腦、操作為主)
四、延伸活動或復習或小結(三選一)
溫馨提示:小班上課時間:10—15分鐘
中班上課時間:15—20分鐘
大班上課時間:20—25分鐘
幼兒園教師教案5
活動目標:
1、了解教師也有自己的節日——教師節
2、談談自己的老師,如:名字,外形等特征
3、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熟悉訪問的禮儀,進一步拉近師幼距離
活動重難點:
重點:能用英語對他人的喜好進行提問
難點:喜歡用所學英語表達方式,靈活大膽的與他人交流
活動準備:
提問提示小卡片若干、記錄表格一份(貼到黑板)、教師圖片
知識準備:自我介紹句式、你喜歡……句式
環境準備:幼兒圍桌而坐
活動過程:
一、出示教師與幼兒的圖片,引入教師節
播放幼兒與教師的圖片,讓幼兒觀察,導入教師節
師:孩子們,你們看圖上都有誰啊?
幼:老師,小朋友(如果孩子回答媽媽,回應:是的,老師就像是媽媽一樣)
師:小朋友自己的節日是——六一兒童節,那老師也有自己的節日,那就是今天——教師節!
二、用談話的方式,引導幼兒談談自己的老師
1、談話導入
師:教師節是小朋友給老師送祝福的節日。你們喜不喜歡你們的老師呢?
幼:喜歡(如果幼兒說不喜歡,回應:老師都是愛你們的,課下你可以把一些不喜歡的原因告訴老師,,讓我們變成好朋友),那看來我們都是好朋友了。
2、讓幼兒來談談自己的老師,復習對人外形的形容的英語表達方式,如:高矮胖瘦,五官的大小等(句式:他/她是……)
師:那你的老師都有誰?一共幾個?
幼:五個,班內老師名字(也許會加上在外面學習班的老師)
師:他們都長得什么樣子?(看幼兒反應,可進一步提示高矮胖瘦,五官的大小等幾個方面)
3、進一步談論的老師的喜好,激發幼兒想了解老師的愿望
師:那你們知不知道,……老師的小秘密?她/他喜歡什么?
幼:不知道(喜歡的可以來回答)
師:我們來當小記者,訪問一下他/她,你們想知道哪些,我們把它們列到清單上
選擇有代表性的幾個問題,并學習提問的.句式:你喜歡……嗎?
三、通過對別人的訪問,練習原來學過的日常交際用語:你好!我是……你能回答我幾個問題嗎?你
1、喜歡……?謝謝!等通過共同訪問一位老師,了解訪問他人的交際禮貌
師:我們準備好了要提問的內容,我們來訪問一下……老師吧!
孩子們,作為一名小記者,肯定是很有禮貌,別人才喜歡跟你聊天,你們說說,應該怎么問呢?引導幼兒說出:你好!我是……能問你幾個問題嗎?
請幼兒來進行訪問:(老師要在一旁輔助,指導)
幼:你好,老師!我是……!能問你幾個問題嗎?
配合:好的。
根據之前既定內容逐一進行訪問,老師根據回答內容,在黑板的表格上記錄
句式:你喜歡……嗎?
2、請幾名幼兒扮演老師,兩兩一組進行訪問,一名提問,另一名記錄(兩人不固定,可輪換,也可按照
能力分配),讓幼兒感受訪問的形式,喜歡并大膽與他人用英語交流,練習你喜歡……嗎?句式師:你們也想來試一試嗎?
幼:想(不想的來扮演老師)
師:想扮演老師的請到前面來,剩下的小記者,兩個一組,一個提問,一個記錄。
在幼兒的分組訪問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指導要點:
一、幼兒完成全程英語的訪問
二、幼兒習慣的指導:兩組訪問一個,要等待;有不會的,兩個人先自己商量,再向他人求助
三、對于能力強的幼兒,可以加大提問的難度,如:老師回答不時,追問:你喜歡什么?
四、活動延伸
幼兒回到位置上,說出自己訪問的“老師”的喜好,說說可以送什么禮物給“老師”
幼兒園教師教案 篇11
1.(認知目標)
2.(能力目標)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健康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豐富幼兒的'情感,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展。
活動準備:(教具物質準備、知識經驗準備)
方法: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組織教學、引起興趣、導出新課)
二、基本部分;(新授知識)
三、鞏固部分:(鞏固知識:以游戲和動手動腦、操作為主)
四、延伸活動或復習或小結(三選一)
溫馨提示:小班上課時間:10—15分鐘
中班上課時間:15—20分鐘
大班上課時間:20—25分鐘
幼兒園教師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通過音樂感受體驗孫悟空的特點。
2、運用形體動作表現孫悟空的主角特征。
活動準備:
1、音樂:《小石猴》
2、孫悟空頭套、金箍棒道具。
活動過程:
1、教師運用形體動作及道具,表演音樂《小石猴》的情景。
2、請幼兒回想:哪里出現一塊很個性的大石頭、大石頭里蹦出什么東西、小石猴有什么超強潛力、小石猴靠什么東西飛上天、小石猴有什么武器。
3、進行“我變變變”的體能游戲:
按照“指令我變、我變、我變……(猴子、蛇、青蛙、石頭、妖怪等),請幼兒變出某種身體造型,并做出動作變化(如猴子抓耳撓腮、蛇爬行、青蛙跳、石頭靜止不動等)
4、可換幼兒主持,進行活動。
5、問幼兒有誰會學猴子轉動金箍棒的動作,請幼兒出來示范。教師能夠請幼兒參考幼兒用書本,鼓勵幼兒嘗試。
6、以《小石猴》樂曲作為活動尾聲的曲子。
7、可到文具店購買伸縮指揮棒,也能夠用報紙卷成粗細不同的長紙軸,將細的套入粗的軸筒內,一拉到接逢處就猶如金箍棒變長了。
活動延伸:
在每一天點名時進行我變變變的游戲,凡點到名字的幼兒就能夠變出一種身體造型。
大班體育游戲活動雪花飄飄
目標:
1、練原地向上縱跳拋物。
2、活動中會聽信號按要求活動。
準備:
1、組織幼兒制作雪花。
幼兒按意愿將紙(如掛歷、報紙、美工活動剩下的邊料)剪成或撕成各種長條或花邊,當作“雪花”,每人自制若干。
2、教師使用的籮筐、鈴鼓等。
過程:
1、開展游戲“雪花飄飄”。
(1)每個幼兒向上縱跳的同時,將“雪花”拋向空中,然后盡力接住。比一比誰拋得高、接得準、接住的次數多。
(2)幼兒自由結伴,一人拋“雪花”,一人接,然后互換主角進行游戲,看誰拋得高、接住的次數多。
教師注意觀察體力教弱的幼兒,與其結伴游戲,鼓勵他們用力向上拋。
2、師幼共同開展游戲“風兒與雪花”。
(1)幼兒手持自制雪花,扮“小雪花”,教師扮“風婆婆”或“風爺爺”,搖動鈴鼓。引導幼兒根據鈴鼓聲的速度、音量變化,在場地內慢跑、快跑、快走,隨著漸弱的鈴鼓聲慢慢原地蹲下來。
(2)幼兒熟悉游戲后,可請個別幼兒扮“風婆婆”或“風爺爺”,幼兒繼續游戲。
3、組織幼兒玩“掃雪花”的游戲。
教師扮“掃雪人”,幼兒扮“小雪花”。掃到哪片“小雪花”,哪個幼兒就把自己的雪花放在籮筐內,留作下次用。
幼兒園教師教案 篇13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了解“邊界”的含義。
2、激發幼兒閱讀繪本圖書“邊界”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頭飾:野獸5個,小兔、小馬等各種動物45個。
2、呼啦圈45個,分散擺放在活動室外的平頂上。
3、“野獸來了”的游戲圖片(各種顏色的圓圈,分別住著一只小動物。)
4、一本大圖畫書《邊界》。
5、電子圖書中的一個畫面(表現門是人類家的邊界。)
活動過程
一、游戲“野獸來了”。
1、每幼兒戴一動物頭飾,其中5人戴“野獸”頭飾。
2、美麗的森林。
在一座美麗的森林里,住著小兔、小貓、小馬和許多的動物,它們互相關心、相互幫助,過著非常安詳的日子。可是,有一天,突然來了幾只野獸,小動物們在外面玩時,都會相互問問:“野獸來了嗎?”當聽到野獸來了,小動物們只有逃回家才能獲得安全。
3、講解游戲“野獸來了”玩法。
小朋友看,這里有許多呼啦圈,這些呼啦圈就是小動物的家,一個呼啦圈是一只小動物的家。我們都戴上了動物頭飾,下面我們就來扮演小動物玩“野獸來了”的游戲,記住你扮演的是什么動物,你的家是什么顏色的呼啦圈,在外面玩時要問問別的動物,“野獸來了嗎?”當聽到“野獸來了”就要趕緊回家,這樣才安全。
4、進行游戲“野獸來了”。
5、帶領幼兒回活動室。
二、談話,幫助幼兒理解“邊界”的含義。
1、剛才我們玩的是什么游戲?你扮演的是什么動物?你的家是什么顏色的呼啦圈?
2、出示游戲圖。
這些動物也在玩“野獸來了”的游戲,看,這些動物的家是什么顏色的呼啦圈?
3、討論:為什么小動物回家了,就安全了?
4、原來游戲中呼啦圈就是“小動物”家的邊界,野獸不能越過邊界去抓小動物。
三、人類的邊界。
1、小動物的家有邊界,那我們人類的家有邊界嗎?
2、我們的家的邊界是什么?
3、出示電子圖書中的一個畫面(表現門是人類家的邊界。)
這里有誰?他在干什么?
4、原來我們的家的邊界是門和圍墻。
四、閱讀圖書封面。
1、出示圖書封面。
這里有本書,叫“邊界”,我們來看看書的封面上有什么?
2、小結:古時候用城墻作為一個城市與一個城市之間的邊界,現在城墻沒有了,但是高速公路的收費站也可以算是城市的邊界。
五、自主閱讀。
1、這本圖畫書中還介紹了各種各樣的邊界,有動物的邊界,也有人類的邊界,等會兒,我們來看看吧。
2、強調閱讀要求。
仔細觀察、安靜看書,看看書上有哪些動物?它們是用什么做自己家的邊界?
3、幼兒自主閱讀,老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注意看書姿勢。
4、請個別幼兒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動物?它是用什么做家的邊界的?
六、進一步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下課后老師會把《邊界》的圖書放在圖書角,小朋友可以到圖書角去看看除了我們講的,還有什么邊界,下節課再告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