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的意義教案集合(精選5篇)
小數的意義教案集合 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小數。
2.通過直觀模型和實際操作,體會十進制分數與小數的關系,并能進行互化。
3.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十進制分數與小數的關系,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能夠正確進行十進制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教學教具:
課件、米尺、正方形紙。
教學過程:
1.課件播放進入超市購物的情景。
鉛筆:0.1元/個
圓珠筆:1.11元/個
西紅柿:4.5元/千克
紅豆:5.7元/千克
教師:上面這些物品的價錢有什么特點?
學生1:都不是整元數。
學生2:都是小數。
教師:還記得小數的讀法嗎?誰能讀出上面的小數?讀小數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學生1:0.1讀作零點一。
學生2:1.11讀作一點一一。
學生3:4.5讀作四點五。
學生4:5.7讀作五點七。
學生5:小數點前面的部分按照整數的讀法來讀,小數點后面的部分要依次讀出每一個數。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2.教師:上面的物品,你喜歡哪個,又該怎樣付錢呢?
學生1:喜歡鉛筆,0.1元是1角。
學生2:喜歡圓珠筆,1.11元是1元1角1分。
學生3:喜歡西紅柿,4.5元是4元5角。
學生4:喜歡紅豆,5.7元是5元7角。
3.教師:1.11元為什么是1元1角1分呢?以小組形式討論,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組內分享。
4.多種方法嘗試解決。
(小組活動:學生有的是用元、角、分知識解決,有的是用小數的組成解決,有的完畢,匯報小組結果)
教師:你們知道原因了嗎?哪個小組的同學把你們的方法和全班同學交流一下。
小數的意義教案集合 篇2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重點:理解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難點 、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難點: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小數近似數。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來復習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通過復習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性質以及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能把較大數改寫成“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數的近似數。
二、復習小數的意義
1、做期末復習第8題(1)、(2)、(3)。
(1)學生在書上填寫,集體訂正。說一說0.5、0.023的意義。
(2)說一說小數的意義是什么?
問: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各表示幾分之幾的數?
2、(1)在小數里,小數部分最高位是哪一位?從小數點起,向右依次有哪些數位?每個數位上計數單位是什么?
(2)填空。
0.1里面有( )個0.01。 10個0.001是( )。
10個0.1是( )。 0.1里有( )個0.01。
三、復習小數的性質和小數的大小比較
1、練習。
(1)把下面小數化簡。
4.700 16.0100 8.7100 14.00
(2)不改變數的大小,把下面的數寫成兩位小數。
4.2 13.121
①學生做,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②問:做題時是根據什么來做的?什么是小數的性質?
2、做期末復習第9題,第1豎行兩題。
(1)學生在書上做,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2)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
3、做期末復習第10題。
(1)先把這些數排列起來,找出最大、最小數,并和其他數一起,寫好序號。
0.1 0.012 0.102 0.12 0.021
(2)按要求從小到大排列。
四、復習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1、做期末復習第8題(4)、(5)。
(1)小數點向右移動,原來的數就擴大,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原數有什么變化?小數點向左移動,原來的數就縮小,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原數有什么變化?
問:要把一個數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數點應怎樣移動?
(2)學生練習,指名回答。
2、練習。
(1)把1.8擴大100倍是( )。( )擴大1000倍是6.21。
(2)把( )縮小100倍是0.021。( )縮小1000倍是6.21。
五、復習求小數的近似數和整數的改寫
1、把下面小數精確到百分位。
0.834 2.786 3.895
(1)學生做,指名板演。
(2)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2、(1)把下面各數改寫成“萬”作單位的數。
(2)把下面各數改寫成“億”作單位的數。
460000000
學生在練習本上做,指名板演,說一說怎樣把一個較大數改寫
成“萬”或“億”作單位的數。
3、把下面各數改寫成“萬”作單位的數,并保留一位小數。
(1)學生在練習本上做,指名板演。
(2)比較改寫成“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和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時要注意什么?
4、做期末復習第9題剩下的兩題。
(1)比較25萬和0.25億大小,可以把25擴大10000倍,0.25擴大1億倍。得到兩個整數再比較大小。
(2)學生練習,集體訂正。
(3)小結:把一個數改寫成“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只要在“萬”位或“億”位后面點上小數點,去掉小數點后面的0,再在后面添上“萬”字或“億”字,反過來,一個以“萬”或“億”作單位的數,要改寫成原來的整數,只要把它擴大1萬倍或1億倍就可以
了。
5、做期末復習第11題。
學生在書上做,并說明理由。
六、全課總結
這節課復習了什么內容?
怎樣的數可以用小數表示?小數的性質是什么?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有什么規律?我們可以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作業設計】
1、0.45表示( )。
2、把6.956 6.965 6.659 9.665 5.669 按從小到大排列是( )。
3、把改寫成“萬”作單位的數是( )萬,保留一位小數是( )萬;改寫成“億”作單位的數是( )億,保留一位小數是( )億。
4、在○里填、或“=”。
16.36○16.63 0.36萬○3600
0.97○1.01 0.23億○2100萬
5、1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76千克,平均每千克稻谷出大米多少千克?
100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多少千克?
小數的意義教案集合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和小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認識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二)過程與方法
在操作中使學生體會小數產生的必要性。通過觀察、比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和遷移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小數的意義,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它們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它們間的進率。
三、教學準備
米尺、彩帶、磁條。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還會用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估一估,課桌面的長度是多少?
2.你們估計得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用直尺來驗證一下。
3.誰愿意把你測量的結果告訴大家?
學生匯報預設:
學生1:我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是120厘米。
學生2:我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是1米2分米。
教師:課桌的長度如果以米為單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們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小數表示。
(2)認識小數嗎?在哪兒見過小數?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小數的意義。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實際測量和記錄的過程中發現有時得不到整數結果,從而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小數的意義教案集合 篇4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
2.學生認識單名數和復名數,在明確各種計量單位和單位間進率的基礎上,會進行簡單的名數改寫。
3.通過收集生活中的小數,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單名數與復名數改寫的方法,熟練的進行單名數與復名數改寫。
教學難點:
熟練的進行時間單位單名數與復名數的改寫。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引入:
1千米=米1千克=克
1米=厘米1噸=千克
1時=分1分=秒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在課前大家都收集了一些資料,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數說給小組同學聽。
找一組同學匯報他們收集的數據。
二、新課學習
1.名數
老師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數,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出示。
糖果的質量是0.5千克,小明的`身高是1.35米,小紅體操得分是9.25分,小麗的體溫是38.5度。
這些小數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說說自己收集的小數的含義嗎?
在計量長度、面積、重量、時間時,得到的數都帶有單位名稱,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數和單位名稱合起來叫做名數。
觀察同學們說出的這些名數,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是測量的結果,有數有單位;
不同點:有的名數只帶有一個單位名稱,有的名數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位名稱。
帶有一個單位名稱的名數,叫做單名數;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位名稱的叫做復名數。
大家能舉出一些單名數和復名數的例子嗎?
3分鐘、7千米、6時15分、78平方米、4噸50千克、5米6分米、20平方厘米、9年、5千米60米。
2.例1
(1)80厘米=米
引導學生觀察:從這道算式中你發現了什么?
低級單位的名數能否轉化為高級單位的名數呢?
應該怎樣改寫?學生匯報: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教師說明:因為100厘米=1米,80厘米=
米=0.80米,還可以這么算,80厘米=80100米=0.80米,其中的80100可以利用小數點移動的規律進行計算,縮小100倍也就是小數點向左移動2位,所以80100=0.80。
說一說你更喜歡哪種方法?
討論:比較轉化前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單位名稱變了,數的大小變了,實際的多少沒變。
讓學生舉出幾個由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單位的例子。
歸納方法:用低級單位的數除以進率,商就是高級單位的數,余數就是低級單位的數。
練一練
(2)教師出示1米45厘米=米
這道題與上面的題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復名數改寫成單名數)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怎樣將復名數改寫成單名數?你是怎樣想的?
首先把1米45厘米寫成1.米,因為1米等于1米,所以1米再加45厘米就等于1.45米。還可以這么想,1米45厘米是145厘米,145100=1.45米。
練一練:
4千米180米=千米7米6厘米=米
3.例2
0.95米=厘米
可以怎樣想?由高級單位名稱改定成低級單位名稱時,要用高級單位的數乘以進率,再加上低級單位的數.
想一想:1.32米=厘米
可以這么想:1.32米=1米+0.32米=100厘米+32厘米=132厘米,還可以這么算:1.32米=1.32100厘米=132厘米。
三、鞏固練習
1.直接寫出得數。
0.4510=1.6100=0.0561000=40.5100=
7.81000=0.710=3.0610=3.0610=
2.小剛檢查調查表時發現了許多錯誤,你能幫忙把錯誤改正過來嗎?
張佳佳:
體重3.85千克
身高14.3米
早晨喝0.005千克牛奶。
四、課堂總結
1.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3.還有什么疑問?
小數的意義教案集合 篇5
學習目標:
1、體會小數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數的意義。
2、理解和掌握小數意義。
教學重點:通過練習,體會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所表示的含義。
教學難點:通過練習,體會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所表示的.含義。
教學準備:學生、老師準備計數器、小黑板
教法:小組合作交流法
學法: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課時:2課時
學習過程:
一、情景導入,呈現目標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會用小數來描述嗎?
2、你都在哪里見過小數?說一說,并寫出幾個你見過的小數來。
二、探究新知(自學后完成下面問題)
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數表示是元,用小數表示是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份,用小數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數表示是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數表示,用小數表示。
3、1、11表示元角分。
三、合作探究,當堂訓練
1、用數表示下面各圖中得涂色部分?(課本第2頁第2題)
2、想一想填一填?(學生獨立完成)
3、自己畫一方格紙,并畫出0、1、0、5、0、6?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小組交流,選代表匯報。
四、精講點撥(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精講。)
五、學習收獲,自我總結:
1、小組評價:你認為第幾小組表現最棒,為什么?
2、自我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學會了,以后我會在_______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的。
課后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