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通用13篇)
通用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材第頁的內容及第頁練習的第x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自主探索并總結找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操作用長方形紙片(長3Cm,寬2Cm)與方格紙。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談話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生成問題:
前面,我們通過研究兩個數的因數,掌握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知識。今天,我們來研究兩個數的`倍數。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在數軸上標出4、6的倍數所在的點
拿出老師課前發的畫有兩條直線的紙。
在第一條直線上找出4的倍數所在的點,畫上黑點。在第二條直線上找出6的倍數所在的點,圈上小圓圈。
2.引入公倍數
(1)學生匯報,多媒體課件出現兩條數軸,并根據學生報的數,仿效出現黑點和小圓圈。
(2)觀察:從4和6的倍數中你發現了什么?
(3)學生回答后,多媒體課件演示兩條數軸合并在一起,閃現12和21。
(4)我們發現:有些數既是4的倍數,又是6的倍數,如果讓你給這些數起個名,把它們叫做4和6的什么數呢?(板書:公倍數)
說說看,什么叫兩個數的公倍數?
3.用集合圖表示
如果讓你把4的倍數、6的倍數、4和6的公倍數填在下面的圖中,你會填嗎?試試看。同桌兩人可以討論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數
學生匯報后問:
(1)為什么三個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號?
(2)4和6的公倍數還有哪些?有沒有最大公倍數?
(3)有沒有最小公倍數?4和6的最小公倍數是幾?(板書:最小公倍數)
4的倍數6的倍數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數:
通用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2
復習內容:
P122頁綜合練習5——11題
復習要求:
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能熟練地進行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正確解答有關分數加減法的應用題。能熟練進行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及簡便運算。在復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歸納概括能力,使數學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認真踏實的復習態度。
復習重點:
正確熟練地進行分數加減法運算,并能進行簡算。
復習難點:
進行簡算。
復習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
復習過程:
一、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和法則
1、說說下列算式表示的意義。
7/8—3/87/13+7/131-2/7
分數加減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
2、算P122頁的第5題。說一說同分母分數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各應注意什么?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集體講評。
3、師生共同小結: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計算結果能約分要約分,是假分數要化成帶分數或整數。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數法則計算。如果被減數的分數部分不夠減,退1化成假分數再減。
二、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1、說一說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怎樣規定的,再計算下面的練習:
1/15+4/15+7/151-2/9-5/95/6-(1/2-1/3)
2、小結:分數加減混合運算,沒有括號的從左到右依次計算,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內的運算。
三、用簡便方法計算
1、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7/8+5/12+1/811/12-(1/12+1/6)
2、師生共同小結: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減法的性質,可以使計算簡便,在計算中要注意應用,提高計算技巧,做到正確、合理、靈活、迅速獨
立練習后指名反饋,說說你是怎樣看出能簡便計算的。
3、解方程:X+1/6=3/4X-7/15=2/5
四、教師小結:通過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設計:
1、基礎作業:教材122頁7、8題
2、拓展作業:同步練習的部分題
通用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和要求
1、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正確地讀寫百分數能運用百分數表示事物。
2、會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問題
教學重點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問題
教學難點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準備組織學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數、百分數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備注欄
一、復習舊知
讓學生說說百分數的含義
二、指導練習
1、教科書第73頁第3題
要求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最后全班講評
2、教科書第75頁第8題
先讓學生理解題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數與所有植樹總棵樹的百分幾。
獨立完成后,全班講評
3、教科書第75頁第10題
先讓學生明白“優秀率”的含義,鼓勵學生找出等量關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書第75頁第11題
先看表,弄清題意,然后獨立完成。
學生匯報全班講評
5、教學“實踐活動”
先組織學生在課堂上交流,體會百分數、分數之間的聯系。
然后鼓勵學生分別總結生活中使用百分數和分數的例子,結合具體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
通用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道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多個物體。認識分數單位,理解分數是分數單位的累積。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分數表示的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2、運用直觀教學手段,經歷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
3、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參與、充分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內容分析:
小學階段對于分數的研究大致分為5個階段:低年級的平均分和除法、倍的認識、三年級的分數初步認識、五年級的分數再認識、分數的計算、六年級的比。從這些安排來看可以看出五年級的分數再認識是小學階段一次系統的學習分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教材安排的一次理論上的概括。它不僅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更是對分數認識上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是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和應用的重要前提。
重難點
重點:
知道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多個物體。認識分數單位,理解分數是分數單位的累積。
難點:
運用直觀教學手段,經歷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
一、溝通“1”、整數、分數的聯系,度量中感受分數的產生和意義。
師:同學們學習過整數嗎?如果用這張紅色的.紙條表示1,那么你能想辦法表示出2嗎?3怎樣表示呢?我們發現有幾個這樣的“1”就可以用幾來表示。
師:老師這里還有一張紙條(更長的紙條),你知道它表示幾嗎?(用1作為標準去量發現有不足1的)。
師:這段不足1的長度怎樣表示呢?(用分數表示)
在測量、分物或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分數來表示。
師:猜一猜,這段不足1的長度是這個標準的幾分之幾呢?
老師給每個組的同學都提供了一些學具,請利用手中的學具驗證你們的猜想。
預設1:兩張綠色紙條拼成一個紅色紙條,綠色紙條是紅色紙條的
預設2:紅色紙條對折,不足1的部分是紅色紙條的
預設3:兩張桔色的紙條。一張桔色的紙條是紅色紙條的,兩個就是。
我們發現我們只要找到不足1的部分與標準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用分數表示了。
在剛才的測量過程中我們發現不足1的部分沒辦法再以1為標準去測量了,但是我們發現可以用標準的去測量。下面我們就用標準的測量一下,看看粉色紙條是幾個,你知道5個是幾分之幾嗎?
活動2【講授】
二、分物中體會單位“1”可以是多個物體
師:剛才我們找到了,生活中其他的地方有沒有呢。
大米
1000克
拿出小片子,請你分別表示出它們的。
我們表示的都是,可是為什么對應的數量卻都不相同呢?
回顧一下找的過程,你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體會?
師小結:除了可以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找到分數,也可以把多個圖形或多個物體看作整體通過平均分找到分數。大家平均分的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
活動3【講授】
三、分物中認識分數單位,深入體會分數的意義。
師:剛才同學們準確的找到了這些糖的,下面同學們可以自由地利用這些糖來表示你喜歡的分數。
合作建議:
獨立思考:想一想、畫一畫,用這些糖還能表示出哪些分數。
小組討論: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找到的分數所表示的意義。
預設:
觀察這兩個分數你有什么發現嗎?
相同點:都是把6塊糖平均分成6份
不同點:取的份數不同
聯系:2個是
師:你會表示嗎?
師:我們發現有幾個就是六分之幾。
師:你會表示嗎?
師:那么有幾個就是三分之幾。
像、這樣的表示一份的分數就叫做分數單位。而像、這樣的分數,我們可以理解為它們都是由分數單位不斷累積而成的。
師:有些同學還找到了一樣的分數,對嗎?
師:表示了這么多分數,誰能來說說分數的意義。
活動4【導入】
四、鞏固練習
1、填一填
2、猜一猜
師:請你對自己今天課堂學習的表現和收獲進行評價。這里有10顆星星,你認為你可以得到幾顆呢?請在紙上進行涂色。
師:誰來說說你獲得了這些星星的幾分之幾呢?請同學們根據他所說的分數想一想他給自己評了幾顆星?
師:誰再來說說你自己評了幾顆星,同學們想一想他獲得了全部星星的幾分之幾?
師: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我給大家今天的學習情況評幾顆星呢?
出示
師:你知道這是幾分之幾嗎?
有的同學在為沒有得到全部的星星而感到遺憾,其實沒有點亮的那半顆星才是我今天送給大家最寶貴的禮物,不滿足是進步的首要條件,在陳老師心里你們每個人擁有著無限的潛能,我永遠期待著你們更精彩的表現。
通用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容積的含義,體會容積和體積的關系。
2、認識常用的容積單位,感知建立升和毫升的容積觀念。
3、掌握容積的計算方法,能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容積概念的探究與理解過程。
2、通過比較,明確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的區別和聯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意識。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探究活動的態度。
2、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教學重點:建立容積的觀念,掌握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理解容積與體積的聯系與區別。
教學過程:
一、創故事情景
今天老師帶來一位神通廣大、變化多端的孫悟空,它可厲害呢,有72變。
二、復習導入
第一變 回憶
(1) 什么叫體積?
(2) 體積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什么?
(3) 體積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三、探究新知
第二變 思考
1、教學容積概念。
運用你的預習知識,把魔方、電飯褒、雪梨、汽車的油箱這四種物品分成兩類,你是怎樣分的?說明理由。
生:空心的 能裝東西的
師: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空心的,能裝東西的物品?
生:舉實例 (飯盒、礦泉水瓶、奶牛盒……)
師:你想知道這些容器里面能裝多少東西嗎?
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容積和容積單位 (板書)
什么叫容積?從中國文字的字面解釋 容:容納 積:體積。合起來:像電飯褒、汽車的油箱等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它的容積。
練習
根據容積定義判斷:
(1)電飯褒的體積就是它的容積( )
計量容積一般可以用體積單位( )
(2)數學書P53頁第一題。
突出:體積 (外面量數據) 容積(里面量數據)板書
2、教學容積單位:升和毫升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你帶來的物品,看看能否找到有關容積的數學信息?
生:500毫升 18.9升
師:升、毫升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容積單位。板書
生:凈含量:250毫升 1升……
師:表示什么意思?凈含量:250毫升表示瓶子里水的體積是250毫升。而不是瓶子的容積是250毫升,也不是瓶子的體積是250毫升
(選1升和1立方分米來對比,為實驗作鋪墊)
回應:計量容積,一般用體積單位,什么時候用容積單位?計量液體的體積,用容積單位 板書
練習:(1)四人小組互相說說各自收集物品的容積。
(2)老師也收集了一些物品,考考大家的眼力。出示:數學書P53第三題
3、教學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師:誰知道這兩個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生:1000。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書上寫的。
師:你對這個關系不表示懷疑嗎?真理總是通過實踐來證明的,想驗證一下,你有方法嗎?
由學生做實驗:1升的冰紅茶、500毫升的量杯、1立方分米的容器。
師:從實驗中你證實了1升=1000毫升,還得出什么結論?
生:1升=1立方分米。
如此類推:你還能推理出什么關系?
生:1毫升=1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升
練習:數學書P52做一做第一題和P53第四題
第三變:計算
4、教學容積的計算
出示例5,一種小汽車的油箱,里面長5d m ,寬4d m ,高2d m 。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多少升?
指一名學生讀題。(突出容積的計算方法與體積計算方法相同)
(1)分析理解題意:求“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多少升?”就是求這個油箱的什么?必須知道什么條件?是否具備?怎樣算?結果是什么?怎么辦?(為什么要改單位?求容積)
(2)學生做完后集體訂正。
第四變:運用
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咳兩聲,講了一節課,老師口干了,很想喝水。
師:誰知道一個正常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合適才健康?
生:1500毫升、1000毫升……
師: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生:書里介紹的。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數學書P52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同時滲透節約用水的教育。
小組活動:
(要求組長分工要明確:不同的人負責倒水、記錄、計算以及匯報,倒水要注意別溢出來,注意紀律。)
(1)將一瓶約( )毫升的礦泉水倒在紙杯中,看看可以倒滿幾杯。
(2)估計一下,一紙杯水大約有多少毫升,幾紙杯水大約是1 L,正常人一天喝多少杯才健康?
全班分享
五、總結質疑
今天學習了容積和容積單位,你有什么收獲?
六、拓展延伸,發展思維
作業:
1 、到商店、超市調查標有容積單位的商品及凈含量,編一道有道容積計算的題目并解答。
2、調查一大桶約18升的礦泉水和一瓶500毫升礦泉水的單價,算一算,一大桶礦泉水相當于幾瓶這樣的小瓶礦泉水,買哪種比較合算?
教學反思: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有目的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改編和加工,使教材變得生動,更貼近學生實際。例如課本上是在認識容積和容積單位后學習容積的計算的,而在后面的設計中我讓學生先觀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備的墨水盒、餅干盒等)的空間形狀,再動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長、寬、高,并計算出盒子的容積,這就變成了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欲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
教學反思:
在練習題目中,涉及到新課的內容可以再次點出,再次讓學生加深印象,這樣就節約了時間。在常規課堂中,切忌概念的講授花費很多時間,概念講得越多,學生可能越糊涂。其實學生頭腦里已經對新概念有所認識和體會,我們只需要把新概念與舊概念的區別和聯系講清楚就行。
通用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觀察物體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辨認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養學生構建簡單的空間想象力。
重點:幫助學生構建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難點:幫助學生構建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請同學們猜謎語:“左一片、右一片,摸得著,看不見,是什么呢?”(耳朵)為什么能看見別人的耳朵,卻看不見自己的耳朵呢?因為我們觀察的角度不一樣,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進一步研究觀察物體(板書)
二、合作探究
(一)整體觀察
1.教師將一個對面涂有相同顏色的長方體舉起靜止不動,叫學生觀察并提問:
你觀察到的正方體是什么樣的?
在你的位置上觀察,你看到了哪幾個面?
2.學生匯報交流。
學生自由走動,觀察。匯報交流。
3.解釋應用
教師出示兩個正方體的立體圖,一個有虛線,另一個沒有。
提問:誰能用剛學到的知識解釋一下正方體為什么這樣畫?
學生解釋說明。
(二)分別從三個面進行觀察(出示例1)
1.教師提問:我們分別從幾個不同的方向去觀察這個圖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圖形,把它們分別劃出來。
學生離開座位自由觀察。
2.小組之間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學生以組為單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總結學生的發言:從不同的方向觀察,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
三、拓展應用
1.做教科書例2
2.智力游戲:兩個同學為一組做游戲,一個同學畫,另一個同學猜,負責猜的同學要想辦法通過你提問的問題確定這個物體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體拿出來驗證一下,看是否猜對了。
學生玩游戲,教師指導。
四、總結
本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五、作業布置
興趣探索,根據以下幾幅圖找出1的對面是幾,2的對面是幾,3的對面是幾。
1.不同角度觀察一個物體,看到的面都是兩個或三個相鄰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長方體或正方體相對的面。
2.從一個面看到物體的形狀,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擺放方式。
3.知道從兩個面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可以確定小立方體的個數范圍。
通用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應用;培養學生
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點:分數的數感培養,以及與除法的聯系.
教學難點:抽象思維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鋪墊復習,導入新知 [課件1]
1,提問:A,7/8是什么數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運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發現7/8和7÷8之間有聯系嗎
2,揭示課題.
述:它們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板書課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二,探索新知,發展智能
1,教學P90 .例2:把1米長的鋼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長多少
提問:A,試一試,你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板書:用除法計算:1÷3=0.333……(米)
用分數表示:根據分數的意義,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這兩種解法有什么聯系嗎
(從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們表示的是同一段鋼管的長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關系.)
板書: 1÷3= 1/3
C,從這個等式中,我們發現:當1÷3所得的商除不盡時,可以用什么數來
表示 也就是說整數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誰來表示
2,教學P90 .例3: 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塊 [課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塊餅平均分給4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數來表示呢
板書: 3÷4= 3/4
(2)操作檢驗(分組進行)
① 把3個同樣大小的圓看作3塊餅,分一分,看每個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塊餅
② 反饋分法.
提問:A,請介紹一下你們是怎么分的
(第一種分法:把3塊餅一塊一塊地分,每個孩子分得每個餅的1/4,共得3個1/4 塊,也就是3/4塊.)
(第二種分法:把三塊餅疊在一起分,每個孩子分得3塊餅1/4的 ,拼起來相當于一塊餅的3/4 ,也就是3/4 塊.)
B,比較這兩種分法,哪種簡便些
※ 把5塊餅平均分給8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 說一說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結提問:A,觀察上面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
板書: 被除數 ÷ 除數 = 除數 / 被除數
B,你能舉幾個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的例子嗎
C,能不能用一個含有字母算式來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書: a÷b=b/a (b≠0)
D,b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書P91 深化.
反饋:說一說分數和除法之間和什么聯系 又有什么區別
板書:分數是一個數,除法是一種運算.
三,鞏固練習 [課件5]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這樣的( )份的數.1÷21表示兩個數( ),還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這樣的一份的數.
四,全課小結
當兩個自然數相除不能整除時,它門的商可以用分數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種運算,而分數是一種數,因此,我們只能說被除數相當于分數的分子,除數相當于分數的分母.故此,分數與除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在整數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數,那么,分數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書設計: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數 ÷ 除數 = 除數 / 被除數
a÷b=b/a (b≠0)
分數是一個數,除法是一種運算
通用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8
信息社會已經到來,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將成為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志。本課正是基于這一理念,選擇具有豐富現實背景的學習材料,學生了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作用后,在應用部分設置了分析數據、處理信息的練習題,以培養學生根據數據、圖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斷的能力。
1、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初步學會折線統計圖的繪制方法。
2、能分析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利用數據、圖像分析、判斷、預測問題結果或趨勢的能力。
3、讓學生體驗折線統計圖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培養正確的數學觀,并通過相互交流、討論,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引入:
1、出示:條形統計圖
(1)某電影院上月各類影片觀眾人數統計圖
(2)新芽書苑20xx年3月第一星期故事書銷售情況統計圖
2、提問:你已知道了條形統計圖的哪些知識?
3、現實生活中還有另一種統計圖,你見過嗎?出示:折線統計圖。
(1) 上虞電影院20xx年(1~6)月觀眾人數統計圖。
(2) 百官鎮一農戶96~20xx年人均收入統計圖。
二、展開:
(一)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1、四人小組討論;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1)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
(2) 這兩類統計圖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2、結合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從折線統計圖上我們能看出數量的多少嗎?還能了解到什么?
4、結合課本進一步深入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二)折線統計圖的繪制。
1、你認為哪幅條形統計圖用折線統計圖來繪制更合適?
2、小組討論:把這幅條形統計圖繪制成折線統計圖你有什么辦法?
A、小組討論 B、匯報 C、提問:繪制的關鍵是什么?
3、學生嘗試繪制。
(1) 出示“我們的調查資料”。
(2) 想一想,哪幾組數據用折線統計圖繪制比較合適?
(3) 請選擇其中一組數據繪制。
(4)小組交流繪制情況,分析增減變化的情況,并 推斷發展趨勢。
(5)大組交流繪制情況,并糾錯。
三、應用
1、出示:李X(住院)的體溫變化情況統計圖,提問:看圖后,你能推斷出什么?
2、出示:百官鎮一農戶96~20xx年人均收入統計圖。
思考:A、看圖后你有什么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對比練習:
(1)出示:“吉祥鞋店20xx年涼鞋、棉鞋銷售情況統計圖”。
思考:A、兩種鞋的銷售趨勢分別怎樣?
B、你有什么建議?
(3) 出示:兩家游泳衣專賣店的銷售情況統計圖。
思考:A、比較這幅圖,說說哪一幅比較符合我們的生活實際?
B、猜猜為什么樂樂專賣店會有這樣的銷售現象
四、總結
你又有什么新收獲?你是用什么方法學會的?
五、課外作業
省略
通用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9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你們都聽說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吧,聰明的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1.體積的意義。
(1)準備:我們也來做一個實驗,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個杯子里,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這說明了什么?(鵝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間。)
(2)一個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下面的電視機、影碟機和手機,哪個所占的空間大?
(3)啟發學生概括: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上面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小?
(4)比較:用學生手中的`文具比。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師:教室是一個較大的空間,課桌、講臺、同學、老師等占教室空間的一部分。整個學校是一個大空間,教師、辦公室、操場、花池、領操臺、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既有自己的體積。而整個宇宙是一個大空間,地球只是宇宙空間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體積單位:
(1)講: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面積單位,測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板書)
認識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別寫成
(2)認識立方厘米:
出示: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量一量它的棱長是多少?
說明:它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誰的體積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個手指尖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3)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筆盒的體積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認識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長的教具。觀察后總結:邊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②認識1立方米的空間大小。
1立方米水約可以裝滿500個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約可以做課桌50張。
小結: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哪個體積單位大?哪個體積單位小?
體積單位的用途是什么?
3.體積初步認識:
①決定體積大小,是看它含有體積單位的個數。
2.練一練:選擇恰當的單位:
橡皮的體積用( ),火車的體積用( ),書包的體積用( )。
3.生活中的數學。
乘分級的行李規定
機場行李托運一般不超過此規格。你知道其他交通工具關于行李的規定嗎?
手提行李的三邊之和一般不得超過115cm。
通用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通過這個綜合應用,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 切聯系以及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二、編排思想
1.探索最優方案(每個人都不空閑)。
2.發現規律(第n分鐘接到電話的人數是前n-1分鐘接到電話的學生總數加1(老師),前n分鐘接到電話的學生總數是2的.n次方減1)。
3.應用規律。
三、教學建議
1.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指導,全班匯報交流。
2.提示學生利用畫圖表的直觀形式解決問題。
3.數學模型是一種理想化的理論,要事先設計好具體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對象)和流程圖。
通用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征。
2、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繼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形成用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
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教學用具:
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小紙盒。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師:畫面上是什么圖形?(長方形)現在請你們認真觀察,看看有什么發現?(課件演示由6個長方形圍成一個長方體的過程)
2、師:同學們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是不是由6個任意的長方形都能像這樣圍成一個長方體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究和長方體有關的一些知識。(板書課題)
二、課前預習
自學內容 P27~29例題1~2
1、 同伴互相舉例說說生活中的長方體
2、 觀察長方體,看P28的例一,試著(用鉛筆)完成書中的表格。
3、 用工具袋里的材料,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做一個長方體。寫下你發現了什么?
嘗試練習,試著完成P29的做一做練習
4、 有什么疑惑?
三、匯報展示
(一)導入
1.已經認識過許多物體的形狀,你能說一說國旗、手帕、紅領巾等各是什么形狀嗎?小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平面圖形。
講臺上放一些物體,注意觀察它們的形狀、它們和平面圖形一樣嗎?
2.指出:像這些物體都是立體圖形。其中,粉筆盒、書等的形狀是長方體。你還能說出一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
、出示P27圖,讓學生觀察。
師:周圍有很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從主題圖中找一找。(電腦抽象出長方體的圖)
師:你帶來了哪些長方體形狀的物品?
4.小結:我們周圍有許多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或正方體(也叫立方體)。
(二)教學實施
1.認識面、棱、點。
師:昨天讓同學們觀察了長方體。現在老師來演示一下,你們說說面、棱、點的區別。
(1)拿出準備的馬鈴薯,用刀切下一片,你看到了什么?(一個平平的面)
(2)挨著這個面,再切一刀,你又看到了什么?(兩個面,一條邊)及時指出: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這條邊叫做棱。
(3)緊挨著這兩個面再切一刀,形成三個面,現在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三個面,三條棱)指出:三條棱相交的點我們把它叫做頂點。
2.匯報長方體的面:
提問:長方體是由什么圍成的.?
3.匯報長方體的棱和頂點
4.匯報面、棱、頂點的特征
提問:大家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一個長方體,它的面、棱和頂點還有哪些特點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繼續匯報,并完成下面這幾個問題:
(1)面的特征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幾個面(注意培養學生有順序地觀察)
②每個面是什么形狀?(注意出示也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2)長方體的棱的特征。
①數:長方體有多少條棱?(要說出數的方法)
②量:動手量一量每條棱的長度,看哪些棱的長度相等?(有什么規律?)
根據學生的發言歸納出:(投影顯示)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4條棱的長度相等。
(3)長方體的頂點的特征。
讓學生拿一個長方體紙盒,用手摸長方體每三條棱相交的地方,并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頂點?(8個)
5.概括長方體的特征。通過大家的操作、討論可以知道:(課件出示)
長方體是由 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 形)圍成的
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 ,相對的棱的長度 。
6.拿一個長方體放在講臺上讓學生觀察。
最多能看到幾個面?(3個面)
講:所以我們通常把長方體畫成這樣。指導學生畫長方體的圖形。
(三)、匯報長方體的長、寬、高
1.出示P29例題2,昨天讓同學們用學具做了一個長方體的框架。提問:在做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并匯報下面的兩個問題:
(1)它的12條棱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
(2)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
2.揭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
(1)你知道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什么嗎?(長、寬、高)
(2)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短與這個長方體有沒有關系?(出幾個長、寬、高不同的長方體)
結論:長方體的大小和形狀是由它的長、寬、高決定的。
讓學生指出自己長方體的長、寬、高。
3.總結(課件出示填表內容)
四、反饋檢測
1完成P31練習五T1。
2.一個長方體,長5厘米,寬3.5厘米,高2厘米。這個長方體的棱長綜合是多少厘米?
3.一個長方體的棱長總和是96厘米。它的長、寬、高的和是多少厘米?
4、判斷。
(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
(2)長方體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都相等。( )
(3)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棱長度都不相等。( )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課后反思:
教學本節內容我主要采用了課件演示及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形式。上課伊始用課件出示學生已經見過的圖形,自然引出長方體和正方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帶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了解它們的特征,進而也知道了什么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長、寬、高。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學生加深了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通用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2
【教學內容】
質數和合數(課本第14頁例1及第16頁練習四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知道100以內的質數,熟悉20以內的質數。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
難點:掌握判斷質數與合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因數?
2.自然數分幾類?(奇數和偶數)
教師:自然數還有一種新的分類方法,就是按一個數的因數個數來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分類方法。
二、新課講授
1.學習質數、合數的概念。
(1)寫出1~20各數的因數。(學生動手完成)點四位學生上黑板板演,教師注意指導。
(2)根據寫出的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填寫下表)
(3)教學質數和合數的概念。
針對表格提問:什么數只有兩個因數,這兩個因數一定是什么數?
教師: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那么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如果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那么這樣的數叫做合數。(板書)
2.教學質數和合數的判斷。
判斷下列各數中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師引導學生應該怎樣去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根據因數的個數來判斷)
質數:17 29 37
合數:22 35 87 93 96
3.出示課本第14頁例題1。
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做一個質數表。
(1)提問: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張100以內的質數表?
(2)匯報:
①根據質數的概念逐個判斷。
②用篩選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數,再排除掉3 的倍數。提問:4的倍數還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來我們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數,剩下的就是質數。
③注意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100以內質數表
三、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16頁練習四的第1~3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同學們又學到了什么新的本領?
學生暢談所得。
【板書設計】
質數和合數
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那么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那么這樣的數叫做合數。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教學反思】
教學質數與合數時,先復習了因數的概念,然后再讓學生找出1~20各數的所有因數,并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的因數有什么不同,再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引出了質數、合數的概念,學生對一些知識的掌握就會水到渠成,而且還會作出正確判斷。
通用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3
第1課時
教學課題:可能性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33-134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事例,初步學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游戲中,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戲規則的公平性。
3、通過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1、求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體會游戲規則公平性。
教學難點:
1、求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體會游戲規則公平性。
教學具準備:課前預習、各種顏色的球數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你們喜歡下跳棋嗎?下跳棋時你們用什么方法決定誰先走子?
由學生口答
同學們有這么多的辦法,我們學校舉行了一場跳棋比賽,李力和方明是四年級的種子選手,他們怎樣決定誰先走子的?
出示情景圖:摸棋子決定吧,摸到紅子你先走,摸到藍子我先走。
出示兩袋棋子。
這里有兩袋棋子,應該摸哪袋呢?為什么?
學生回答
看來,同學們一致認為摸甲袋棋子公平,(板書:公平)摸甲袋棋子為什么公平呢?
甲袋中紅子和藍子的個數同樣多,摸到紅子和藍子的可能性相同嗎? (甲袋中摸到紅子和藍子的可能性都是一半)
學生說完后老師小結:紅子和藍子的個數同樣多,都占總數的二分之一,也就是摸到紅子和藍子的可能性相等,你能用一個數表示出摸到紅子和藍子的可能性都是多少嗎?
為什么用二分之一表示,你是怎樣想的?
重點引導學生說出紅子和藍子的個數都占總數的二分之一,所以摸到紅子和藍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板書:可能性相等公平
摸乙袋棋子為什么不公平呢?
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乙袋中紅旗子有1個,摸到紅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藍子有2個,摸到藍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二,所以摸乙袋不公平。紅子的個數占總數的三分之一,藍子的個數占總數的三分之二,摸到藍子的可能性大,所以摸乙袋不公平。】
這節我們就學習可能性的大小。
板書:可能性有大小不公平,老師就說,在甲袋中紅子和籃子各一個,都占總數的,我們就說在甲袋中摸到紅子和籃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然后問學生:在甲袋中摸到紅子很籃子的可能性為什么都是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拋硬幣
剛才李力和方明用摸棋子的方法決定誰先走子,用拋硬幣的方法可以嗎? 請同學們認真的讀一讀游戲規則。
游戲規則:任意拋出一枚硬幣,如果正面朝上李力先走,如果反面朝上,方明先走。
你認為這種方法公平嗎?為什么?把你的想法說給小組的同學聽聽。 其實拋硬幣這種方法科學家們經過大量的試驗證明是公平的,現在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他們的實驗數據。
瀏覽拋硬幣的數據:
法國數學家、自然科學家蒲豐的實驗數據,他做了4040次實驗,其中有xx次正面朝上,1992次反面朝上。
美國數學家費勒的實驗數據,他做了10000次實驗,其中有4979次正面朝上,5021次反面朝上。
英國統計學家皮爾遜的實驗數據,他做了24000次實驗,其中有1xx次正面朝上,11988次反面朝上。
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找學生回答
通過大量的實驗科學家們發現實驗的次數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二分之一,所以拋硬幣的游戲規則是公平的。
2、轉盤摸獎游戲
剛才同學們通過研究摸棋子和拋硬幣的游戲規則,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當可能性相等時游戲規則就是公平的,現在我們就利用剛才的知識做個幸運轉轉轉的游戲好嗎?
教師出示顏色大小不等的轉盤。
老師決定指針停在紅色區域給第一小組發獎品,指針停在綠色區域給第二小組發獎品,指針停在黃色區域給第三小組發獎品,指針停在藍色區域給第四小組發獎品,指針停在紫色色區域給第五小組發獎品。這樣抽獎公平嗎?
怎樣才能使轉盤公平呢?學生回答
教師拿出五等分的轉盤,問:使用這個轉盤公平嗎?為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指針停在每種顏色區域的可能性都是。
3、裝球游戲
剛才我們做了幸運轉轉轉游戲,我們再來做個裝球的游戲好嗎?。誰愿意給大家讀一讀裝球的要求。
你能按要求裝球嗎?現在請小組長拿出我們的學具,請同學們按要求裝球,裝完后把你的裝球方法說給小組的同學。
班內匯報交流:你是怎樣裝的,為什么這樣裝呢?
(相同的方法只說一次) 備注:如果學生沒有說出可能性是
4、砸金蛋
剛才我們在游戲中學習了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隱藏著許多可能性大小的問題,現在讓我們帶著一雙數學的眼睛走進非常6加1砸金蛋的現場。
你能解決這里面的可能性的問題嗎?
出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第一次砸到一部手機,第二次再砸,再次砸到手機的可能性是
5、摸牌游戲
同學們喜歡玩撲克牌嗎?在我們經常玩的撲克牌中也有有趣的可能性現象呢。
6、成語中的可能性
看來同學們對可能性的問題掌握的很牢固,解決問題已經是十拿九穩了,“十拿九穩”這個成語中用沒有我們今天學習的可能性的大小問題呢?
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看來語文和數學是相通的,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就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
三、課堂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
四、限時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