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精選15篇)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發布時間:2023-09-02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精選15篇)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①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②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理論結構。

  教學重難點

  難點:①援引內容的理解;②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的把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要點

  1.疏通字詞。

  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論證結構。

  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同學們一定特別熟悉,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什么呢?(納諫)。縱觀貞觀一朝,諍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無所忌諱,堪稱第一人。魏征跟隨太宗十余年,先后陳諫二百多條,言辭切峻,頗中弊端。更為難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論疏奏并非一事一時而發,而是高瞻遠矚,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遠見。這篇《諫太宗十思疏》作于貞觀十一年,當時,所謂的“貞觀之治”正處于顛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卻提出要居安思危,實在是具有戰略眼光的。

  二、明確目標

  1.借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理清文章的結構。

  三、整體感知

  1.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用鉛筆畫下有疑問的字詞。

  2.本文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中心論點是什么?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通讀全文,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使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2)德義:德政與信義。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勝:不堪。

  (5)景命:大命。(6)殷憂:大憂。道著:道行顯著。

  (7)克:能夠。(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遙遠。

  (9)董:督責。(10)茍免:茍且免罪。懷仁:懷念仁德。

  (11)奔車朽索:用腐爛的繩索駕馭飛奔的馬車,比喻事情的危險。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己調養。

  (13)盤游:游樂盤桓,此指打獵。(14)敬終:終了時仍不忘恭敬。

  (15)謬賞:錯誤的賞賜。(16)不言而化:不多言語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結構

  全文三個自然段,自然地分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師生共同完成。

  ②教師小結

  第一段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個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說明“積其德義”的重要性。

  補充講解史料:太宗稱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討論如何治國的大政方針。太宗說:“現在處在天下大亂之后,想要治理好國家實在不易。”魏征說:“不然。人民遭受了戰亂之后,治國正容易見效。這比如給饑人吃飯,給渴人喝水,是不費力的事。”封德彝說:“不對。三代之后,風氣壞了,所以秦朝要用嚴刑峻法來治理。漢朝也不能恢復三代用道德、文教來治國。這不是不愿意恢復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復,但形勢不許可。”魏征聽丁,針鋒相對地予以駁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導,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結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結果。如果說秦漢時風氣已壞,不能變好,那么現在的人早該變成魔鬼丁。”唐太宗贊成魏征的意見,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邊地蠻夷都來歸服的局面。該事例說明魏征非常重視“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治國主張以及這個主張的正確性。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十分強調地提出這一問題,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論述創業與守成的難易問題,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視,創業與守成,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在這道上疏中尖銳地提出了“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竭誠則胡越為一體”,闡述了“善始者實繁”的原因,講的是創業。“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則闡述了“克終者蓋寡”的原因,講的是守成。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創業難守業更難”,因為在勝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而終于丟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反復玩味這段文字,一個封建時代的敢于犯顏直諫的忠臣義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統闡釋“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展開分析下一課時)

  總結、擴展

  補充影音材料,對比唐太宗和周厲王對待諫謗的不同態度。

  附:板書設計

  諫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二、創業與守成

  三、十思積其德義

  作業布置

  1.熟讀課文;

  2.總結文章的論證結構。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

  ⑨茍免:茍且免罪。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

  謙沖:謙虛。

  自牧:自立調養。

  ⑿簡能:選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現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有借鑒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3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示例(二)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步熟悉課文,疏通字詞。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二.作者·解題

  學生讀注釋。教師補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以剛正不阿、敢于直諫而名垂史冊。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茍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見敢當面提,當面頂,不口是心非,不看臉色行事。后世一些諍臣,如稱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為楷模。他不僅敢諫,而且善諫。從唐太宗貞觀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間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為太宗采納,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誤。唐初社會能夠出現號稱“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作為諫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勞的。

  題目中的“諫”是進諫的意思。疏,是一種文體名,屬于奏疏類。

  三.閱讀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后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注釋或查閱詞典。

  第二次:朗讀,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第三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教師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具體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文言現象。

  2、完成練習二—五。

  3、難句的翻譯。(教師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提名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思考練習一。

  第一段.開篇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比喻說里,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況于明哲乎?”接著進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使國家常常治久安,就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樣只能是一種妄想。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總結歷史教訓,從反面論證“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歷史現象:幾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終。然后以“豈……”設問,引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時,“殷勤深”,能夠“竭誠以待下”;守天下時,難免得意洋洋,以致“縱情以傲物”。而“竭誠則……為行路”。心態不同,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怨不在大……深慎”,這是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民關系比作水舟的關系,切中要害,振聾發聵,令人精警。這一段從現象到本質,逐層剖析,清楚有力。雖然全段未見一個“思”字,但是從反面強調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兩條戒奢侈;“念高危”、“懼滿盈”兩條戒驕傲;“了盤游”、“憂懈怠”兩條戒縱欲;“慮壅蔽”、“懼讒邪”兩條戒輕人言;“恩所加”、“罰所及”兩條戒賞罰不公。最后作者說明: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國家卻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無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積極地求治,不是消極地以不治為治。

  4、聯系背景說明本文的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欲,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上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特別是漸漸忘了隋代滅亡的歷史教訓,漸漸對人民作威作福起來。就從魏征進《十思疏》的貞觀十一年來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宮殿,多次巡游、打獵。老百姓為了服役,長年不能回家。為此有大臣進諫,他竟說:“百姓無事則驕,勞役則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爽快地接受下級的意見。于是,魏征在這一年從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銳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記“以民為本”)、“忘危”(即忘記隋代滅亡的教訓)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實在是一劑良藥。

  5、學生齊讀課文。

  三.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體會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體會語言特點,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二. 品味語言

  1、思考:語言的特點?

  明確: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論文。宋以來就受到文選家的重視,但其文學價值往往被政治價值所掩蓋。作者是初唐時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歌古樸,散文也比較好。和同時的人比較起來,他受六朝以來浮艷文風的影響較少。

  唐人奏疏很多,傳誦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陸贄等幾家。

  《十思疏》是一駢體文。唐代奏疏習慣上都要用駢文寫,就是后來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運動的韓愈也還用駢文來寫奏章。然而《十思疏》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駢文對偶、排比的形式來表達真情實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駢文的形式束縛,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虛字,如雖、終、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時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雖然是有名的史學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復的引證,看不到典故。只用了兩個淺顯的比喻。這是同當時追求形式的文風是背道而馳的。這種敢于沖破落后傳統的束縛,不拘一格的創造精神,在駢儷風氣占統治地位的初唐 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

  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讀,體會語言之美。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反復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生。

  四.課堂答疑

  五.誦讀、背誦

  六.布置作業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2、領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3、學習魏征的高超的勸諫藝術。

  能力目標

  1、掌握作者反復開異,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德育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沖、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內容及其意義。

  3、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格特征。

  教學難點

  1、文章第三段的內容理解。

  2、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反復朗讀中,理解句意,體味語氣,加強記誦)

  2、問答法(如對文章第1-2段淺顯內容的分析理解)

  3、討論法(如對文章第3段較深難內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課內適當穿插一些文句訓練,拓展學生思維)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課程:

  一、導入新課:(故事導入)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鴿子,有一天,有大臣給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愛的鴿子,當他正玩得高興的時侯,魏征求見,急得他把鴿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著合適的地方,無奈之下就背過雙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長談之后鴿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獨自感傷。

  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問題?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征。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現在河北省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年孤貧,有大志。隋未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諫議大夫。由于他生性剛直,善于直言諍諫,竭誠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數引征入臥內,訪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書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被采納。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親自為他寫了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這足見魏征在當時的影響。

  銜接語:魏征是以善諫著名的,善在何處,諫有何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諫太宗十思疏》。

  三、解題

  諫:規勸

  十思: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

  銜接語:魏征向太宗規勸了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那他為什么,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呢,我們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紹(多媒體顯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收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欲,明賞罰,廣開言路,積極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以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國威遠揚,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唐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開始對百姓作威作福起來。盡管“百姓頗有怨嗟之言”可是這聲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頌德的歡呼聲淹沒了。正直的魏征對此深感擔憂,貞觀十一年(637)從三月到七月,五個月內他一連給唐太宗上了四疏,勸太宗“鑒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勵精政道,鞏固統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闡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據說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動,于是寫了《答魏征手詔》,稱贊他“誠極忠款,言窮切至”,表示從諫改過。

  五、指導誦讀

  聽錄音,學生糾正字音、注意斷句,同時體會思想感情。后找一學生試讀(任挑一段),教師指點方法。

  六、疏通文意:

  銜接語:學習文言,大綱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積累文言現象,那么同學們考慮一下,理解詞句含義、積累文言現象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學生討論后明確:實詞、虛詞、一詞多義、通假、古今異義等。

  1、師生共譯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點解釋實詞、虛詞、古今異義

  2、學生齊讀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為一學習小組自主探究學習,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作答

  要求:①同學間互相的探討,解答疑難。

  ②個別較難的翻譯,同學間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③按類別歸納。(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現象積累)。

  3、文言句子的翻譯:(教師指導學生翻譯,并滲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嚇,用威風怒氣來嚇唬

  方法:a、抓關鍵詞,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b、單音詞語雙音替

  c、倒裝語序倒過來。

  ②臣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銜接語:魏征是一代名臣,他們中的治國境界是什么?(學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內容,學生集體朗讀。

  ②提問,十思側重于規勸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對我們有無啟發?

  銜接語:作者提出的十思,語語坦誠、字字驚心,太宗之所以最終能接受踐行,并不僅僅是魏征的赤膽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與說辭它在一、二段已為十思鋪平了道路。

  ③找一學生讀第一段,提問: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話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

  銜接語:觀點只是魏征一家之言,不足以讓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樣才能讓其觀點有據可依呢

  ④學生自讀第二段,提問:作者概括了一條什么普遍規律?

  分析:

  借鑒古人論述,將君與民關系比作水與舟,多方論證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覺,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順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學生分析教師總結,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說人君當思,為何要思,后談思什么,環環緊扣,也把魏征高超任諷諫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

  八、鑒賞高超的勸諫藝術:

  ①從思路上看,妙在何處?(先深入淺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師分析:其實聯系到我們的寫作,那就是不一定要開門見山,而蕩開一筆,打伏筆,蓄勢,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從文章的用語上能否分析一下他們的高妙之所在?明確、下愚、明哲、臣聞(而非臣以為)

  點拔:魏征在講諫時,有著清醒的頭腦。他雖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他沒有因太宗對自己的賞識而得意忘形。仍是堅持一貫的謹言慎行。文中語言真誠謙虛,委婉而又通達,合情而又合理,極富藝術魅力,難怪唐太宗會從善如流呢。

  ③與《忌諷齊王納諫》對比諷諫藝術之不同?

  九、思維拓展

  當今社會,我們雖然政通人和,國富民強,但也存在一些驕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們,他們用自己腐敗的雙手寫下了共和國最不協調的音符,請同學們試舉一些例子,而后根據存在問題也給他們寫上幾點值得思考的問題。

  十、課文總結:

  “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

  十一、布置作業

  ①積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識。

  ②針對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并寫成文字。

  十二、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5

  學習要點

  1. 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重點講解

  題解

  “疏”通稱“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來作為一種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員向帝王進言,以便使下情上達的進諫奏文。疏,演變為疏通事理,分條陳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漢代,后世人們以“奏疏”作為這類進言文體的通稱。“疏”的用途較廣,論諫、陳乞、待罪、推薦、辭官等都可用“疏”。

  “諫”是規過勸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對上。規勸的言論也可以稱為“諫”,如同學們學過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諫”就是“規勸的言論”的意思。“諫”古代專指用于對帝王、上級、尊長的勸告,規勸其改正不當的言行。

  《諫太宗十思疏》選自《魏鄭公文集》,標題是后人加的。起初稱為《十思疏》。課文標題中的“太宗”是廟號。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廟立室供奉,為此就需要立一個名號,這就是廟號。從漢代起,每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一般都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稱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淵之后稱帝的,廟號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諫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題目,李世民活著,是不能稱其為太宗的。

  “十思”的針對性

  1.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無為無欲,清靜之化,遠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風近墜……今則求駿馬于萬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見輕于戎狄。”

  典型史實:王珪諫太宗出美人

  太宗嘗閑居與珪宴語,時有美人侍側,本廬江王瑗之姬,瑗敗籍沒入宮。太宗指示之曰:“廬江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取此婦人為是耶,為非耶?”太宗曰:“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對曰:“……今此婦人尚在左右,竊以圣心為是之,陛下若以為非,此謂知惡而不去也。”太宗雖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始,視人如傷,恤其勤勞,愛民猶子,每存簡約,無所營為。頃年已來,意在奢縱,勿忘卑儉,輕用人力,乃云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

  典型史實:張玄素諫修乾陽殿

  貞觀四年,詔發卒修洛陽宮乾陽殿以備巡幸,玄素上書諫曰:“……臣聞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及乾陽畢功,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日?役瘡痍之人,襲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煬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謂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對曰:“若此殿卒興,所謂同歸于亂。且陛下初平東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門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請賜于貧人。事雖不行,然天下翕然,謳歌至德。今若遵舊制,即是隋役復興。五六年間,趨舍頓異,何以昭示子孫,光敷四海?”太宗嘆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3.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孜孜不怠,屈己從人,恒若不足。頃年已來,微有矜放。恃功業之大,意蔑前王;負圣智之明,心輕當代。”

  典型史實:孔穎達諫太宗“其容若虛”

  貞觀三年,太宗問給事中孔穎達曰:“《論語》云:‘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何謂也?”孔穎達對曰:“圣人設教,欲人謙光。己雖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訪能事。己之才藝雖多,猶以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雖有,其狀若無;己之雖實,其容若虛。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當如此。夫帝王內蘊神明,外須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凌人,飾非拒諫,則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滅亡,莫不由此也。”

  4.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評論:“陛下初踐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達,咸思竭力,心無所隱。頃年以來,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闕廷,將陳所見,欲言則顏色不接,欲請又恩禮不加。”

  典型史實:魏征諫太宗止泰山封禪

  貞觀六年,匈奴克平,遠夷入貢,符瑞日至,年谷豐登,岳牧等屢請封禪。……惟魏征以為不可。……對曰:“……陛下東封,萬國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馳。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灌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寧可引彼夷狄,以示虛弱?渴財以償,未厭遠人之望;加年給復,不償百姓之勞。或遇水旱之災,風雨之變,庸天邪議,悔不可追。豈獨臣之誠懇,亦有輿人之論。”太宗稱善,于是乃止。

  5.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魏征評論:“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視,事惟清靜,心無嗜欲,內除畢弋之物,外絕畋獵之源。數載之后,不能固志。雖無十旬之逸,或過三驅之禮。遂使盤游之娛見譏于百姓,鷹犬之貢遠及于四夷。”

  典型史實:虞世南諫太宗勿縱情畋獵

  太宗頗好畋獵,虞世南上疏諫曰:“臣聞秋狝冬狩,蓋惟恒典;射隼從禽,備乎前誥。伏惟陛下因聽覽之余辰,順天道以殺伐……天弧星畢,所殪已多,頒禽賜獲,皇恩亦溥。伏愿時息獵車,且韜長戟,不拒芻蕘之請,降納涓澮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則貽范百王,永光萬代。”

  6.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導入使諫。三年以后,見諫者悅而從之。比一二年,勉強受諫,而終不平也。”

  典型史實:魏征評太宗納諫“慎始”而難“敬終”

  陛下初即位,論元律師死,孫伏伽諫以為法不當死。陛下賜以蘭陵公主園,直百萬。或曰賞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諫者,所以賞之。”——此導人使諫也。后柳雄妄訴隋資,有司得,劾其偽,將論死,戴胄奏罪當徒,執之四五然后赦。謂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濫罰。”——此悅而從諫也。近皇甫德參上書言:“修洛陽宮,勞人也;收地租,厚斂也;俗尚高髻,宮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國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宮人無歲,乃稱其意!”臣奏:“人臣上書,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訕謗。”于是,陛下雖從臣言,賞帛罷之,意終不平。——此難于受諫也。

  7.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砥礪名節,不私于物,惟善是與。親愛君子,疏斥小人。今則不然,輕褻小人,禮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遠之;輕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則不見其非,遠之則莫知其是。”

  典型史實:魏征刻小人權萬紀、李仁發

  貞觀五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侍御史李仁發俱以告訐譖毀,數蒙引見。遂任心彈射,肆其欺罔。給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權萬紀、李仁發并是小人,不識大體。以譖毀為是,告訐為直。凡所彈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騁其奸計,附上罔下,多行無禮以取強直之名。誣房玄齡,斥退張亮,無所肅厲,徒損圣名。道路之人,皆興謗議……陛下縱未能舉善以崇德,豈可進奸而自損乎?”太宗欣然納之,賜征絹五百匹。其萬紀又奸狀漸露,仁發亦解黜,萬紀貶連州司馬,朝廷咸相慶賀焉。

  8.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魏征評論:“貞觀之初,求賢若渴……近歲已來,由心好惡。……小人之性,好讒佞以為身謀。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輕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進。”

  典型史實:太宗不識宇文士及諛諂

  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宇文士及從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官面折廷爭,陛下嘗不得舉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何聊乎?”帝意復解。

  9.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魏征評論:“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帝王之所以與天下為畫一,不以親疏貴賤而輕重者也。今之刑賞,未必盡然。或申屈在乎好惡,輕重由乎喜怒。……刑濫則小人道長,賞謬則君子道消。”

  典型史實:魏征諫太宗勿寵長樂公主

  長樂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貞觀中將出降,敕有司資送,倍于長公主。魏征奏言:“昔漢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豈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陽王。’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雖有殊,義無等別。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公主,理恐不可。實愿陛下思之。”

  10.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魏征評論:“頃者責罰稍多,威怒微厲,或以供給不贍,或以人不從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實乃驕奢之攸漸,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來,富不與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語也。”

  典型史實:太宗自悔誤殺張蘊古

  貞觀五年,張蘊古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風疾,言涉妖妄,詔令鞠于獄。蘊古言:“好德癲病有征,法不當坐。”太宗許寬宥,蘊古密報其旨,仍引與博戲。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斬于東市。既而悔之,謂房玄齡曰:“公等食君之祿,須憂人之憂,事無巨細,咸當留意。今不問則不言,見事不諫爭,何所輔弼?如蘊古身為法官,與囚博戲,漏泄朕言,此亦罪狀甚重,若據常律,未至極刑。朕當時盛怒,即令處置,公等竟無一言,所司又不復奏,遂令決之,豈是道理?”

  重點句解讀

  1.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評析:本句緊承第一句繼續運用比喻論證手法從反面推理,連用四個“不”字,用后一個“不”否定前三個“不”,否定之否定,加強了對“積其德義”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斷,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斷。 “雖……(猶)……而況……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場上來,使人君不能有別的觀點選擇。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對人君的尊重,也促其樂于從諫,而且使諫諍不顯得突兀。

  翻譯:源頭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穩卻想要樹木長得好,德行不厚卻指望國家安定,我雖然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樣明智的人呢?

  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評析:這一句是對段首“豈取之易守之難乎?”這一問題的總結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誠以待下”和“縱情以傲物”的不同結果后,在此鄭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嚴肅地告誡:“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說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須竭誠待下,才能使群眾懷念其仁德,并從內心產生恭順之心。將君與民的關系比作舟與水的關系,確實切中要害,無怪乎唐太宗讀后,說它“言窮切至”,使自己“披覽忘倦,每達宵分”,不但取消了當年耗費民脂的封禪“盛舉”,而且常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告誡太子,并以此作為臨終遺訓。本言簡意深,語重心長,能振聾發聵,令人警覺。

  翻譯: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樣,既能承載船只,也能傾覆船只,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體會本文“一氣呵成,駢散相間”的語言特點

  《諫太宗十思疏》是用駢文寫成的。從語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駢文一般是用平行的兩句話,兩兩配對,直到篇末的特點,而是有所變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個從正面論述的排比句,緊接著又是從反面論述的三個排比句,這是和駢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當使用,如“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對仗而改用多種句法對偶,如“當神器之重”對“居域中之大”,“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對“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等。這樣,文中既有氣韻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潑靈動的散行句,再加上駢文所特有的對仗工整、音韻頓挫的對偶句,使整個文章一氣呵成,于整飭莊重之中呈流轉圓渾之勢,具有特殊的美感。從用詞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復的引證、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飾,語言明白曉暢。另外,文章不受聲律拘束,不避首尾虛字,這些都體現了作者崇尚質樸的文學主張和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魏征創造的這樣一種駢散相間的章表體,后來就成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種形式,對后世陸贄、歐陽修、蘇軾的政論奏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反饋練習

  基礎知識

  1.下列劃橫線詞語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木之長(cháng)者          浚(jùn)其泉源

  b.慮雍(yōng)蔽             正身黜(chǔ)惡

  c.克終者蓋(gài)寡          董(dōng)之以嚴刑

  d.垂拱(gò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劃橫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加強自身修養

  b.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狩獵時網開一面以示有度

  c.   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   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句子中劃橫線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無以怒而濫刑              b.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以謬賞    d.將有作,則思知止有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下列劃橫線詞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b.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聞達于諸侯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5.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填空:

  ① 憂懈怠,  ;懼讒邪,  。

  ②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  ,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字  ,唐太宗封之為  ,文集有  。疏,是  的一種專用文體。

  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題 

  (一)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劃橫線的實詞含義全不正確的一組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                  b.善始者實繁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春華秋實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葉徒相似,其實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長也

  振長策而御宇內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應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8.下列劃橫線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克終者蓋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而況于明哲乎

  c.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d.而況于明哲乎

  臣聞求木之長者           青取之于藍

  9.下列句子翻譯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權重,處者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歷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剛開始人才興旺,到后來卻成了孤家寡人。

  c.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盡誠心,就能聯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心并不服氣。

  10.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闡明的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兩個比喻,先從正面喻證治國必積德,再從反面說明德不厚國不可長治久安。

  c.第二段以歷代帝王為例說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歷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本原因是忽視了人民的力量。

  (二)

  武德末,魏征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征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鈞,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貞觀政要•任賢》)

  1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和現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①汝離間我兄弟               ②魏征為太子洗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隱

  ⑤但其盡心所事               ⑥從容對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對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雅有經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象仇敵一樣

  d.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14.斗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這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給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了唐太宗一貫強調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參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鄭國公、《魏鄭公文集》 古代臣屬向皇帝分條陳述奏議的一種專用文體。  7.a       8.a     9.b   10.c(這并不是作者要說明的觀點)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

  ⑨茍免:茍且免罪。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

  謙沖:謙虛。

  自牧:自立調養。

  ⑿簡能:選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現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有借鑒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四、教師總結,課堂答疑。

  五、學生誦讀,體會。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7

  【背景材料】一、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孤貧,有大志,留意縱橫之術。隋大業末,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擢為諫議大夫,常召人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遷秘書監、門下省侍中,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世稱魏鄭公。死后贈司空,謚文貞。    魏征在文化事業上也頗有貢獻,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他在《隋書·文學傳》序中,對漢魏至隋的文風作了概括的評論,崇尚質樸純正,反對浮靡輕巧,視梁陳以來的宮體、駢儷一類作品為“亡國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學觀點。他的諫議政論文,頗傳名篇。貞觀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誡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為不及初期謹慎,太宗書于屏風之上,這類文章,雖用偶句,但詞旨剴切,氣勢雄駿,無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現出由駢入散的傾向。后來劉知幾的論文、陸贄和歐陽修、蘇軾等人的獻納、奏議之文,都受到他的影響。詩多頌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懷》一篇,意氣慷慨,語言勁健,在初唐詩歌中不失為格調較高的作品。    《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俱著錄《魏征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全唐詩》存其詩1卷,30多首。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二、補充注釋    1.求木之長者。長:另有一種解釋,認為“長”應讀cháng,即“高大”之意,可能考慮到與“流之遠”的“遠”相對。但從文意推敲,仍理解為“生長”之意為好。“固其根本”,與樹是否能存活生長有關;而有些樹,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長不高大的。    2.戒奢以儉。以:另一種解釋是把“以”看作介詞;“戒奢以儉”意為“用節儉來戒掉奢侈”,也通。    3.誠能見可欲。“誠能”二字是貫穿整個“十思”的,即“如果真的能夠做到……”的意思。4.三驅以為度。三驅:另有兩種解釋。其一認為“三驅”是狩獵時從三面驅趕,讓開一面,以示好生之德;其二是認為“三驅”指為了三個目的而狩獵:一供祭祀,二享賓客,三充君之庖廚。比較優長,還是以課本中的注釋較符合文意。三、參考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穩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厚實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最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您這)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著國家的重要職權,據有天地間重大的地位,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這也(如同)是砍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遠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因為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會竭盡誠心地來對待臣民。既已成功,則放縱自己的情感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就會使敵對的勢力(和自己)聯合,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雖然(可以)用嚴酷的刑罰監督(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茍且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里卻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夠做到:見到自己喜歡的,就想到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寧;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滿危機,就要不忘謙虛來(加強)自我修養;害怕會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容納千百條河流;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畏懼說壞話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來斥退奸惡小人;施加恩澤,就要考慮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地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發揚光大“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盡到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天下就能治理好。為什么一定(自己)勞神費思,代替百官的職責呢?【教學目標】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字詞及文言現象。    2.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學習本文運用的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二、能力訓練目標    培養學生“居安思危”,發現問題的能力。三、德育滲透目標    敢于進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①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②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理論結構。    (二)難點:①援引內容的理解;②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的把握。    (三)解決辦法:①講讀結合;②結合史實和現實,講清道理。學生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指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    3.探討“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4.引導學生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課時安排】2 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要點    1.疏通字詞;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論證結構。    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同學們一定特別熟悉,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什么呢?(納諫)。縱觀貞觀一朝,諍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無所忌諱,堪稱第一人。魏征跟隨太宗十余年,先后陳諫二百多條,言辭切峻,頗中弊端。更為難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論疏奏并非一事一時而發,而是高瞻遠矚,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遠見。這篇《諫太宗十思疏》作于貞觀十一年,當時,所謂的“貞觀之治”正處于顛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卻提出要居安思危,實在是具有戰略眼光的。二、明確目標    1.借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理清文章的結構。三、整體感知    1.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用鉛筆畫下有疑問的字詞。    2.本文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中心論點是什么?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通讀全文,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使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2)德義:德政與信義。    (3)明哲:明智的圣人。         (4)不勝:不堪。    (5)景命:大命。               (6)殷憂:大憂。道著:道行顯著。    (7)克:能夠。(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遙遠。    (9)董:督責。                 (10)茍免:茍且免罪。懷仁:懷念仁德。    (11)奔車朽索:用腐爛的繩索駕馭飛奔的馬車,比喻事情的危險。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己調養。    (13)盤游:游樂盤桓,此指打獵。(14)敬終:終了時仍不忘恭敬。    (15)謬賞:錯誤的賞賜。(16)不言而化:不多言語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結構    全文三個自然段,自然地分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師生共同完成。    ②教師小結第一段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個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說明“積其德義”的重要性。    補充講解史料:太宗稱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討論如何治國的大政方針。太宗說:“現在處在天下大亂之后,想要治理好國家實在不易。”魏征說:“不然。人民遭受了戰亂之后,治國正容易見效。這比如給饑人吃飯,給渴人喝水,是不費力的事。”封德彝說:“不對。三代之后,風氣壞了,所以秦朝要用嚴刑峻法來治理。漢朝也不能恢復三代用道德、文教來治國。這不是不愿意恢復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復,但形勢不許可。”魏征聽丁,針鋒相對地予以駁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導,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結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結果。如果說秦漢時風氣已壞,不能變好,那么現在的人早該變成魔鬼丁。”唐太宗贊成魏征的意見,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邊地蠻夷都來歸服的局面。該事例說明魏征非常重視“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治國主張以及這個主張的正確性。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十分強調地提出這一問題,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論述創業與守成的難易問題,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視,創業與守成,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在這道上疏中尖銳地提出了“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竭誠則胡越為一體”,闡述了“善始者實繁”的原因,講的是創業。“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則闡述了“克終者蓋寡”的原因,講的是守成。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  “創業難守業更難”,因為在勝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而終于丟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反復玩味這段文字,一個封建時代的敢于犯顏直諫的忠臣義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統闡釋“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展開分析下一課時)總結、擴展    補充影音材料,對比唐太宗和周厲王對待諫謗的不同態度。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總結文章的論證結構。    附:板書設計

  諫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二、創業與守成                 三、十思    積其德義

  第二課時一、導入新課    要點    1.闡釋“十思”內涵及現實意義;    2.援引內容的理解;    3.設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檢查上節課的學習情況。    1.字詞及文言現象。    2.文意的把握。二、明確目標    解讀援引內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請學生闡釋對“十思”的理解。    2.教師歸納如下    這“十思”是:為人君者,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戒自己;在將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的時候,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寧;考慮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險,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以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襟懷廣闊應像能容納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獵,要想到網開一面,不要趕盡殺絕;擔心懈怠情緒的滋長,就要想到做事情應善始善終;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應想到虛心采納下邊的意見;畏懼邪惡奸佞之人干預朝政,就想到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對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個人的喜好而謬加獎賞;進行懲罰,要想到不因個人的恩怨而濫施刑法。    3.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4.請學生回答對文章援引內容的理解。    5.教師總結    ①“載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鑒戒之意,緊扣文章起段。    ②“謙沖而自牧”活用《易經》“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語。“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語,作為比方。這兩句,是兩兩相對的對偶句,都指出了培養自己謙虛德性的重要。    6.教師講解設喻的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引導學生回憶第一冊教材中《拿來主義》一文中比喻論證的運用),結合本文一例解釋。文章開頭三句,形成排比。一、二兩句先設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點出“思國之安”的“思”,與“積其德義”的“德義”,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觀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國安邦的根本所在,擺事實講道理,令人不容置疑。總結、擴展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布置作業    1.歸納各部分的論述內容及論證方法。    2.理解“十思”的內涵。    3.掌握文言字詞。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多用比喻說理的手法,體會對偶句、排比句的風格特征。

  2、掌握“長”“者”“誠”“蓋”“信”“安”等多義詞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

  能力目標: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德育目標:學習作者直言進諫的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學生虛心接納別人的建議,虛懷若谷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言實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2、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內容及其意義。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串講法 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封建社會,諷諫帝王往往會招致禍患,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馬遷受宮刑,便是千古明證。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諫、敢諫而名垂青史。如果說,《戰國策》中記載的觸龍和鄒忌是委婉而諷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諫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致禍患,反被唐太宗視為一面鏡子,并以其策治國,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流傳千古的《諫太宗十思疏》,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二、解題

  1、課題:諫——勸諫;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我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本文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與上疏、奏書、奏章相同,屬于議論文,是文體的一種。

  2、作者與作品:魏征(繁寫體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陽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隋末,因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后參加李密反隋的起義軍,李密失敗后投唐。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時,擢為諫議大夫,常如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封鄭國公,任太子太師,世人稱魏鄭公。死后贈司空,謚文貞。

  魏征死后,太宗又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魏征從政十六七年,上書言事二百多次,達十萬言,起奏疏收在《魏鄭公諫錄》、《貞觀政要》中,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自其手,時稱良史。

  3、寫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你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年號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全文,強調重點字詞的讀音及停頓處。

  2、學生自由朗讀全文。

  四、研習第一自然段

  1、找一名學生朗讀本段,教師與其他學生正音。

  2、教師串講,強調重點字詞:

  3、學生自由翻譯,然后找學生翻譯,并檢查重點實、虛詞的掌握情況。

  4、分析回答問題:

  (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觀點?

  明確:

  (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么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后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3)本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正反對比論證法——采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4)魏征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說明這樣的特點嗎?

  答: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臣聞”的口氣開頭,不卑中亢,令人警醒;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悅誠服。

  5、依據板書嘗試背誦。

  五、研習第二段

  1、找一名學生朗讀本段,教師與其他學生正音。

  2、教師串講,強調重點字詞:

  3、學生自由翻譯,然后找學生翻譯,并檢查掌握情況。

  4、分析回答問題:

  (1)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歷史教訓?

  答:歷代統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

  (2)作者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設問,引出了對哪兩種不同心態的分析論證?

  (3)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

  答:對比——善始與善終;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總結歷史)

  比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發出警告)

  借對古人的論述,將君與民的關系比作舟與水的關系,切中要害,振聾發聵,令人警覺。

  (4)作者魏征對以嚴法治國持什么看法?我們現在強調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答:魏征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于統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征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5、積累成語:居安思危 垂拱而治 擇善而從 載舟覆舟

  六、課文小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研讀一二段,在夯實文言知識點的同時,更要把握文章內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處,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太宗虛心納諫,創造歷史有名的“貞觀之治”。若大家也虛心納他人建議,虛懷若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定會樹立起光輝俊潔的人格。那么,魏征到底給唐太宗進諫了哪“十思”呢,我們下節課來揭開答案吧!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9

  基礎練習   1.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填空:  (1)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長也。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3)憂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慮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  (4)總此十思,宏茲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解釋下面的句子中的“以”。  (1)戒奢以儉______________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  (3)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______________  (4)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  (5)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  (6)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  (7)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______________  (8)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______________  (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____________  (10)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______________  (11)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______________  (12)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第二段可以分為幾層?請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論證方法?請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簡要說明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中包含了許多成語,找出原句并寫出成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魏征“十思”的主要內容可歸納為哪五個方面?(2)“十思”的核心內容是什么?(3)“十思”的意義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這個比喻隱藏了本體,(1)請指出來。(2)這個比喻有什么含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綜合練習   1.下列加粗詞語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必其泉源(jùn)      b.慮蔽,則思虛心以納下(yōng)  c.則思正身以惡(chù)    d.勇者竭其力,仁者其惠(buō)  2.下列加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加強自身修養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誠的人  c.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粗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無怒而濫刑        b.人君當神器重    不物喜,不己悲       豈人主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d.將有作,思知止而安人    山巒為晴雪洗         此岳陽樓之大觀也  4.下列四組加粗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a.思國之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在?”      明智而忠,寬厚而愛人  c.恩所加,則思因喜以謬賞  d.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其根本    王如知此,則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君臣守以窺周室  5.閱讀下面的片斷,回答問題。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組實詞含義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臣求木之長者    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且夫我嘗少仲尼之,而輕伯夷之義者  b.善始者

  春華秋    葉徒相似,其不同  c.之以威怒    長策而御宇內    臂一呼,應者云集  d.塞源而欲長也    水不腐    源不深而望之遠  (2)下列四組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克終者寡         b.斯亦伐根求木茂    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則思知止安人  c.德不厚思國之安      d.善始實繁    塞源欲流長也         勇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權重,處在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凡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歷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剛開始人才興旺,到后來卻成了孤家寡人。  c.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竭盡誠心,就能聯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心并不服氣。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古今含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5)下列對連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這里的三個“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轉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這里“以”和“而”在相對位置出現,意思是接近的,“卻”,都表示意思的轉折。  c.“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這里的三個“則”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這里的兩個“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轉折。

  拓展練習   1.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問題。  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宇文士及從而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謂之曰魏征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頭曰南衙群臣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今臣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何聊乎  (1)請給這段選文加上標點。  

  太 宗 嘗 止 一 樹 下 曰 此 嘉 樹 宇 文 士 及 從 而 美 之 不 容 口 太 宗 正 色 謂 之 曰 魏 征 嘗 勸 我 遠 佞 人 我 不 悟 佞 人 為 誰 矣 意 常 疑 汝 而 未 明 也 今 乃 果 然 士 及 叩 頭 謝 曰 南 衙 群 臣 面 折 廷 諍 陛 下 常 不 舉 首 今 臣 幸 在 左 右 若 不 少 順 從 陛 下 雖 貴 為 天 子 復 何 聊 乎   (2)下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佞(nìn)  b.南衙(yá) c.廷諍(zhèng) d.陛(bì)下  (3)對文中加粗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美,贊美。  b.謝,道歉,謝罪。  c.面,當面,名詞做狀語。  d.幸,指古代臣子或者嬪妃受到皇帝的喜歡。  (4)這段文字主要寫了哪兩個人物?簡要分析這兩個人物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的古文,回答問題。  武德末,魏征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征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來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鈞,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  (《貞觀政要·任賢》)  (1)下列句中加粗詞語和現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①汝離間我兄弟  ②魏征為太子洗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④但其盡心所事  ⑤從容對曰    ⑥征慷慨自若  ⑦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  (2)對下列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雅有經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像仇敵一樣  d.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秀的冶金的高手。  (3)“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4)文中加粗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謀,打算,謀劃。      b.雅,雅致,高雅。  c.勞,犒勞,慰勞。      d.擢,提拔,提升。  (5)對下列“之”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早為之謀”,之,指代太宗。  b.“召征責之曰”,之,指代魏征勸建成太子對付太宗這件事。  c.“太宗為之斂容”,之,指代魏征所說的話。  d.“臣見之若仇”,之,指代王硅、魏征。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這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委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了唐太宗一貫強調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參考答案 基礎練習   1.見書。  2.(1)動詞,用 (2)連詞,目的關系,來 (3)連詞,修飾關系。“竭誠”是“待下”的方式。 (4)介詞,用  (5)并列連詞,來 (6)并列連詞,來 (7)并列連詞,來 (8)因為 (9)以致 (10)認為 (11)憑 (12)按照  3.分為三層。(1)總結歷史經驗,表明自己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 (2)創業艱難,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離心離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4.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先正面論述“固本”才能“木長”,“浚源”才能“流長”,“德厚”才能“國安”;再從反面論述,反之,國不能安。  5.“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6.“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7.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擇善而從(之)、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垂拱而治  8.(1)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質欲望),不奢縱擾民;二是“謙沖自牧”,不驕傲自滿;三是“慎始敬終”,不好逸無度;四是“正身黜惡”,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賞罰公正,不憑個人喜怒。 (2)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達到“治平天下”的目的。 (3)總此十思,宏茲九德,可以達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9.(1)水比喻人民,舟比喻君(政權) (2)強調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和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是一致的。綜合練習   1.d(應為bō)  2.d(應為百官)  3.a(都是“因為”)  4.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  5.(1)a(分別是“聽說”“懂得(引申義)”“見識”);   (2)a(都表示“大概”);   (3)b(是指能開始的人很多,堅持到底的卻很少。);   (4)a(根本,今做副詞,或名詞,表示基礎的東西、重要的東西。元首,今比喻引申為一個國家最高領導。骨肉,今義是“骨頭和肉”,但今天也有“親骨肉”之說,乃是其比喻引申。);   (5)c(第一個“則”是“就”的意思,不包含假設語氣。)拓展練習   1.(1)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宇文士及從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謂之曰:“魏征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何聊乎?”(選自《大唐新語》)   (2)a(應為nìng);   (3)d(幸運的,僥幸,有幸。);   (4)①太宗和宇文士及 ②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從諫如流,但小節上亦愛聽奉承話;宇文士及小人心態,反應快,善于狡辯,拍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2.(1)c(洗馬,古官名;所以,憑著。)   (2)c(3)a(4)b(雅,敬詞。)   (5)b(指代魏征。)   (6)a(三者是同一人。)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10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一. 基礎檢測(20分)

  1.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木(chǎng)之長者          浚(qùn)其泉源

  b.慮雍(yōng)蔽             正身黜(chù)惡

  c.克終者蓋(gài)寡          董(dǒng)之以嚴刑

  d.垂拱(gǒ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枚:加強自身修養

  b.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狩獵時網開一面以示有度

  c.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無以怒而濫刑                       b.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以謬賞             d.將有作,則思知止有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下列四組句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a.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b.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聞達于諸侯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二.閱讀欣賞(5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5-9題(25分)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5.下列加點的實詞含義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臣聞求木之長者                    b.善始者實繁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春華秋實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葉徒相似,其實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長也

  振長策而御宇內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應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6.下列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克終者蓋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而況于明哲乎

  c.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d.而況于明哲乎

  臣聞求木之長者                       青取之于藍

  7.下列加子翻譯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國君掌握帝王的重權,處在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歷代帝王,接受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剛開始做得好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c.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盡誠心,就能聯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心并不服氣。

  8.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闡明的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兩個比喻,先從正面喻證治國必積德,再從反面說明德不厚國不可長治久安。

  c.第二段以歷代帝王為例說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歷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本原因是忽視了人民的力量。

  9.翻譯下面的句子

  (1)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2)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題(25分)

  武德末,魏征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征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鈞,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貞觀政要·任賢》)

  10.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和現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①汝離間我兄弟               ②魏征為太子洗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隱

  ⑤但其盡心所事               ⑥從容對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1.對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雅有經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象仇敵一樣

  d.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秀的冶金的高手。

  12.“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13.斗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這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給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了唐太宗一貫強調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14.翻譯下面文段中劃線的句子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1)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2)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不喻。”太宗深納之。(《大唐新語》)

  (1)德素以聞太宗。

  (2)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

  (三)寫作訓練(30分)

  15、以“居安思危”為話題,用整散相結合的句式,寫一段話,至少有兩處整句,150字即可。

  附答案:

  1、a.浚 jùn。

  2、d.百司,百官。

  3、a.a項中兩個“以”都是“因為”的意思;b項的“哉”,前一個表疑問語氣,后一個表肯定語氣;c項的“所”,前一個是代詞,代動詞“加”涉及的對象,后一個“所”與“為”共同表被動;d項的“則”前一個是“就”,后一個作“是”講。

  4、b.略。

  5、a.a項:聽說;懂得;聞名。 b項:實在,確實;果實,這里作動詞用;果實。c項:威嚇;舉起;舉起。 d項:水流;流動;水流。

  6、a.a項兩個“蓋”都表推斷語氣;b項兩個“而”,前一個表轉折,后一個表承接;c項的兩個“之”前一個代詞,后一個結構助詞;d項兩個“于”前一個“對于”,后一個“從”。

  7、d.“終茍免”: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

  8、c.不是作者的觀點。

  9、略。

  10、c 。

  11、c.

  12、a 

  13、a(三者是同一人)

  14、①竇德素把房玄齡等詢問之事告訴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為什么責備他們,也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要謝罪。

  15、略。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11

  一、說教材

  《諫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關于文言文閱讀,《普通語文課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二 、我對“新課標”的理解

  高中階段要能達到初步鑒定文藝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受到感染和啟迪。要想實現這一要求,在教學方式上必須采用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新課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具體表現“三位一體”的理念,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確定本課的具體目標)

  1、知識與能力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b領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C掌握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2、過程與方法

  a采取從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逐漸深入,點滴理解。

  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合作學習,以學生為本,注重師生的親和力。

  B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三、針對高一學生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

  高一階段正是夯實基礎的重要階段,在教學中,應以抓基礎為本。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沖、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辨析多義詞,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虛詞以及相應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容,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格特征。

  教學難點:文章第三段內容的理解。

  四、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所以我嘗試用以下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1情景教學2誦讀法3問答法4討論法5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整體設計

  教學時數:兩課時

  利用早讀熟讀課文,重點解決字音字型斷句輕重音等問題,教師范讀。

  第一課時:作者寫作目的,1—2段內容梳理,文言知識點。

  第二課時:第三段內容梳理,文言知識點,理解十思內容及意義;積累成語。

  六、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1、導語設計: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因為忠臣批龍鱗,逆圣聽,諷諫帝王確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證與教訓。然而,唐代諫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相反卻得到了唐太宗的稱贊,太宗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我們在感嘆這對賢君良臣時,也會為魏征超人的勇氣,高超的諷諫藝術所折服。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體味它流暢的藝術的文氣,敢于直諫的火熱報國心。

  2、解題: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

  3、疏通文意:

  (1)找學生朗讀第一二段并糾正發生的錯誤。

  (2)齊讀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識點。

  (3)整體感知文段內容,理清思路。一段:以固本思源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二段: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積累成語:居安思危

  戒奢以儉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載舟覆舟課文小結:本節課我們重點研讀一二段,在夯實文言知識點的同時,更要把握文章內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處,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太宗虛心納諫,創造歷史有名的“貞觀之治”。若大家也虛心納他人建議,虛懷若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定會樹立起光輝俊潔的人格。

  5、作業:課后多義詞識記

  第二課時

  1檢查鞏固文言知識點。

  2學生誦讀第三段內容。

  3把握本段文言知識點,理解十思內容及意義。

  4積累成語:謙謙君子

  卑以自牧 ,長治久安

  垂拱而治課文小結:“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12

  【跟蹤試題】  

  一. 選擇題:  

  1. 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木(chang)之長者 浚(jun)其泉源  

  b.慮雍(yong)蔽 正身黜(chu)惡  

  c.克終者蓋(gai)寡 董(dong)之以嚴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 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枚:加強自身修養  

  b.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狩獵時網開一面以示有度  

  c. 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 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無以怒而濫刑 b.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以謬賞 d.將有作,則思知止有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 下列四組句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b.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聞達于諸侯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二. 填空題:  

  5. 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填空:  

  ①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長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憂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懼讒邪,_______________;  

  ④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種專用文體。  

  【提高試題】  

  三. 閱讀下面一段選文,完成7-10題: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點的實詞含義全不正確的一組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 b.善始者實繁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春華秋實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葉徒相似,其實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長也  

  振長策而御宇內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應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8.下列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克終者蓋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而況于明哲乎  

  c.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d.而況于明哲乎  

  臣聞求木之長者 青取之于藍  

  9.下列加子翻譯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權重,處者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歷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剛開始人才興旺,到后來卻成了孤家寡人。  

  c.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盡誠心,就能聯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 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心并不服氣。  

  10.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闡明的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兩個比喻,先從正面喻證治國必積德,再從反面說明德不厚國不可長治久安。  

  c. 第二段以歷代帝王為例說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歷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本原因是忽視了人民的力量。  

  四.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題。  

  武德末,魏征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征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鈞,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貞觀政要•任賢》)  

  1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和現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①汝離間我兄弟 ②魏征為太子洗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隱  

  ⑤但其盡心所事 ⑥從容對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對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雅有經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 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象仇敵一樣  

  d. 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14.斗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這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給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了唐太宗一貫強調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創新試題】  

  四. 閱讀下面兩段短文,完成15-16題: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①。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不喻。”太宗深納之。(《大唐新語》)  

  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宇文士及從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謂之曰:“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何聊乎?” (《大唐新語》)  

  15.翻譯劃線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簡要點評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 宗:  

  魏 徵:  

  宇文士及:  

  【參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鄭國公、《魏鄭公文集》 古代臣屬向皇帝分條陳述奏議的一種專用文體。 7.a 8.a 9.b 10.c(這并不是作者要說明的觀點)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竇德素把房玄齡等詢問之事告訴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為什么責備他們,也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要謝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當面和您駁斥爭論,您常常左右為難不能如意。  

  16.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從諫如流,但小節上亦愛聽奉承訪;魏徵直言進諫,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態,拍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 理清文脈,背誦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 欣賞作者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4. 領悟“十思”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題解

  簡介作者及疏的有關知識。此處注意要突出介紹作者直言諍諫的勇氣和膽量。

  2.吟詠、品讀課文

  A 教師范讀,要注意讀出語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學生對文章的興趣。

  B 試讀,邊讀邊正音。

  C 粗讀,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

  D 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

  G 熟讀,讀出意蘊,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課時

  1.品讀、背誦課文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理出課文的文脈,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誦課文。

  2.文言知識注釋

  在背誦的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對文章中的一些重點實詞和虛詞做一些注釋說明。

  或者讓學生找出他們認為難懂的詞語、句子,教師給予解釋。

  3.文言知識訓練

  完成課后的字詞練習。

  4.課外延伸

  1.政壇上的魏征有善諫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壇、史壇上的魏征。

  2.《貞觀政要》一書自古以來被奉為帝王學習的經典,了解一下此書。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14

  一.學習要點

  1.作者、寫作背景

  ①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著名政治家。隋末為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義軍。李密失敗,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時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其人有膽量,敢直諫,所言多被太宗采納,助成"貞觀之治"。后代一些諍臣都以他為楷模,亦澤被后世。 著作有《魏鄭公詩集》《魏鄭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②寫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寫的。唐初隨著天下安定,太宗有驕奢之意。疏中講了帝王應采取的統治天下的方法,含勸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亦屬可取事理。后來唐太宗曾賜手詔,褒獎魏征,并說:"得公之諫,朕知過矣。當置之幾案以比弦韋。"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納諫"等策略被采納,為成就"貞觀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課文內容簡講

  第一段:提出觀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并"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運用比喻推理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論述。

  第二段: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條勸戒,正面論述"十思"的好處。

  3.寫作特點

  ①正反論述,說理透徹。

  對同一個問題,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論述,如第一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對"十思"的正反論述。

  ②比喻論述,生動有力。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駢散結合,語言華美流暢。

  多用駢偶句式,但又不受駢體束縛,夾以散句,既整齊華美,又自然流暢。

  二.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題。

  長安完盛之時,有一道術人,稱得丹砂之妙,顏為弱冠,自言三百余歲。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輸貨求丹,橫經請益(橫經,橫陳經書。請益,指請教)者,造其第,飲啜方酣,有閽者報曰:"郎君從莊上來,欲參覲。"道士顰蹙移時,乃曰:"神之。后有人私詰道者親知,乃云:"傴僂者即其父也。"

  A.稱得丹砂之妙 稱:聲稱。

  B.時有朝士數人造其第 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為神。

  D.后有人私詰道者親知 詰:審問。

  2.對下列句中紅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顏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B.至于輸貨求丹

  輸貨:運送財物。

  C.欲參覲

  參覲:拜見。

  D.道士顰蹙

  顰蹙:皺眉著急。

  下列語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3.①門如市肆 ②作色叱之 ( )

  A.①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 ②變了臉色呵斥他

  B.①門前像市場一樣 ②變了臉色呵斥他

  C.①門前像市場一樣 ②做出樣子呵斥他

  D.①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 ②做出樣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來 ②昏耄傴僂 ( )

  A.①但是命令進來 ②年老糊涂而駝背

  B.①只是讓他進來 ②年老糊涂而駝背

  C.①只是讓他進來 ②頭昏年老而駝背

  D.①但是命令進來 ②頭昏年老而駝背

  5.好道術者受其誑惑,如斯嬰孩矣。( )

  A.喜歡道術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這種小孩子一樣了。

  B.喜歡道術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樣了。

  C.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這種小孩子一樣子。

  D.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樣了。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道士面容顯得很年輕,自言三百余歲,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財物來求他那可長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請教。

  B.幾個朝士到道士住宅時,道士自己飲酒喝茶正酣,守門人報說道士之子求見,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勸說他才答應一見。

  C.一白發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門。道士后對坐客說,這是他的小兒,因不服丹藥才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當成神了。后來有人私下問道士的親朋,才知道那個駝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親。

  附參考答案、簡析及譯文

  1.D(詰:詢問。)

  2.D(顰蹙:皺眉頭。)

  3.A(肆:店鋪。作色:做出樣子。)

  4.B(但:只是。昏耄:年老糊涂。)

  5.C(受:受到。誑惑:欺騙迷惑。斯:此。)

  6.B("道士自己飲酒、喝茶正酣",誤;應該是道士和幾個朝士飲酒、喝茶。)

  【譯文】

  長安國都完整興盛的時候,有一個研習道術的人,聲稱得到了服食丹砂的妙訣,面容像二十歲左右,自己說已三百多歲了。京城里的人非常羨慕他,以至于運送財物求丹砂,橫陳經書請教,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當時有幾名朝官來到他的住宅,他們飲酒喝茶正暢快時,有個看門人報告說:"您兒子從村莊來,想要拜見您。"道士變了臉色呵斥了他。座中客人聽到此事,有人說:"您兒子遠遠趕來,見一見有什么不行呢?"道士皺眉頭不高興了好一會兒,才說:"只是讓他進來。"一會兒,看見一個老人,鬢發銀白,年老糊涂而駝背,他趕緊上前拜見道士。拜見完畢,道士呵斥他進了中門,慢慢地對座上客人說:"我的小兒子愚笨癡呆,不肯服食丹砂,因此到了這個地步。都不到百歲,就衰老得像這樣了,我早已把他趕到村莊里了。"座中客人更加把他當作神了。后來有人暗中追問道士的親朋,他們才說:"那個駝背的人就是道士的父親。"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小孩子一樣。

  感悟人生

  高一(7)班 江丹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讓我讀后深有感觸,人的一生不正是由"志與力"主宰的嗎?從古到今,不管是名人還是偉人,或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每個人的成就,每件事的成敗,都在于對"志與力"的把握。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不錯,平坦的大道誰都可以通過,簡單的事情任何人都能夠辦到;但是要想看到非常之觀,做出一番事業,就得下大功夫了。一個人要想"出人頭地",就要走常人沒走過,不敢走的道路,這也是他能與眾不同的原因。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見有"志"是做大事必不可少的條件。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往往是一個人的精神作用在他遇到困難時支撐他堅持下去。

  不僅是做每件事要有"志",更重要的是人生要有理想。母雞的理想是一把米糠;海燕的理想是飛越重洋;曇花的理想是短暫一現;海棠的理想是四季開放。理想是美好的。什么時候建立了理想,什么時候就開始了真正的人生。周恩來在二十三歲時就能說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樣的話,他小小年紀竟有如此遠大的抱負,所以周恩來在后來能成為如此有為的人,深受著中國人民的愛戴。蘇聯革命家加里寧說:"懷抱著各種理想的幻想,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種寶貴的品質。"

  一個人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但理想不是空中飄浮的氣球,不是茶余飯后的闊論,也不是心血來潮的興致,而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搖籃、沖鋒的戰旗、斬棘的利劍。人生好比是一次夜行軍,而理想就是前進的火把。只有偉大的目的,才能產生驚人的毅力。

  朋友,如果你有偉大的理想,再加上堅持不懈地努力,你的人生就會精彩。即使你盡了力而沒有達到目標,那你也將無悔于己,難道不是嗎?

  [評語]

  這是一篇根據所給的作文材料而定話題寫的作文。江丹同學寫出了自己對"志與力"的感悟,"志"歸結為"理想","力"歸結為"毅力"。她能聯系實際,談出了自己的切身體會。語言也很流暢。

  附作文題: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此乃王安石游洞之感悟,若蕩開思路,不禁想到人生。傾聽彪炳史冊者的足音,觸摸名人偉人的人生歷程,回望自己走過的足跡,乃至品味普通人的平凡人生,深切感受到"志與力"在人生中的主宰地位。請以感悟"志(或力、或志與力)"為話題,題目自擬,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篇15

  關于《諫太宗十思疏》一文的兩個問題

  趙永康

  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文言文)《諫太宗十思疏》一課,作者魏徵想要通過自己的上書,勸諫唐太宗李世民即便是太平盛世之年,也不可驕奢淫逸,貪圖享樂,應該持之以恒地施行仁政,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可謂言辭懇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稱得上是一篇千古勸諫之佳作。太宗也將之奉為自己的座右銘,置于枕邊,每每有輕浮的雜念使時,便以此鞭策自己。但是在教授課文時發現兩個問題,值得探討。一是課文注釋不當,另一個文章自身的問題。

  問題一:教材注釋不當。作者魏徵在第三自然段針對太宗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十思”,其中第五思是“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這里的“三驅”到底做何解?教材的注釋是“《易經》:‘王以三驅’。指狩獵有度,不過分捕殺。三驅,網開三面,留一面。”我認為這種解釋不妥。先來看看魏徵提出的第六思:“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意思是 “擔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自始自終要謹慎”,可見“慎始而敬終”這種態度是針對“憂懈怠”這種行為提出的。看得出這句話的前半句提出了問題,后半句則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我們很容易看出魏徵提出的“十思”的寫法都應該是前半句提出了問題,后半句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我們再看第五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其中“樂盤游”是指“以盤游為樂。盤游,娛樂游逸,指從事狩獵。” 也就是說太宗喜歡打獵。依照推理,接下來作者就會勸戒太宗應該少打幾次獵,否則就會勞民傷財,滋擾人民的正常生活,即“則思三驅以為度”,但是按照教材對“三驅”的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應是“就應該網開三面,留一面作為限度”,也就是說“應該狩獵為度,不過分捕殺”,如此解釋看來魏徵是在勸戒太宗不要濫捕濫殺,這似乎違背了他為君擔憂為民著想的初衷。那么 “三驅”到底應該怎么翻譯? “驅”在古漢語中的解釋為“趕馬”,在這里應理解為“驅馬打獵”,“三”是一個概數,表示少,所以我認為“三驅”應該解釋為“少打幾次獵”。因此,“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這句話應該譯為“(您)喜歡打獵,應該考慮每年少打幾次獵,(否則就會勞民傷財,滋擾人民的正常生活)”。

  問題二:文章自身的不足。眾所周知,我們寫文章時都講究對稱,假如在寫文章時出現了ab兩個問題并要對這兩個問題回答,那么我們習慣先回答問題a再回答問題b,這才合乎情理。這點要求不是我們現代人的發明創造,古人對此要求更嚴格。但是在這篇文章中魏徵就太大意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話“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作者通過“根”與“泉”的自然流變規律上升到如何治理國家的高度,這是正面論證。接下來作者用同樣的例子進行反面論證,作者這樣寫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按常理作者應該先提“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再舉“源不深而望流之遠”,這樣才與上面舉出的正面例子順序保持一致。雖然今人不能苛求古人如何,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這的確是一個瑕疵,那么在這里提出來,至少可以提醒我們在寫作、說話時不要出現這樣的邏輯問題。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精選15篇)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一.基礎檢測(20分)1.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木(chǎng)之長者 浚(qùn)其泉源b.慮雍(yōng)蔽 正身黜(chù)惡c.克終者蓋(gài)寡 董(dǒng)之以嚴刑d.垂拱(gǒ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2....

  • 《諫太宗十思疏》補充資料:長孫皇后,最賢惠的女人(精選15篇)

    《諫太宗十思疏》補充資料:長孫皇后,最賢惠的女人朝云行雨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精選16篇)

    【跟蹤試題】一.選擇題:1.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a.木(chang)之長者浚(jun)其泉源b.慮雍(yong)蔽正身黜(chu)惡c.克終者蓋(gai)寡董(dong)之以嚴刑d.垂拱(gong)而治仁者播(bo)其惠2.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念高危,...

  • 《諫太宗十思疏》高一語文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的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t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4、背誦全文。教學重點1、誦讀t領悟t背誦全文。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 《諫太宗十思疏》基礎練習,綜合練習,拓展練習(精選15篇)

    基礎練習 1.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填空:(1)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長也。(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精選12篇)

    1.解題:諫—勸諫;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我國歷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本文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

  •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精選17篇)

    學習要點1. 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重點講解題解 “疏”通稱“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

  •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14篇)

    【背景材料】一、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孤貧,有大志,留意縱橫之術。隋大業末,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初為太子洗馬。...

  •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示例(精選14篇)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示例(一)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 高中一年級語文《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示例(二)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2.翻譯難懂的語句。...

  • 《諫太宗十思疏》高一語文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的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t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4、背誦全文。教學重點1、誦讀t領悟t背誦全文。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 高三文言文復習之《諫太宗十思疏》、《滕王閣序》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一有效教學設想:總原則:力求明標明確,思路清晰,提問精粹,活動充分,積累豐富,兩篇古文系高一第二冊第四單元第1、2課,本堂課系高三復習課,為讓學生在寶貴的時間里學有所得,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優化,迎考古文復習課設計遵循以下思想:...

  •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教案設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和對比論證的方法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用法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4、領會突出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語言形象,說理有力的特點教學過程一、導入:在封建社會,諷諫...

  •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說課稿模板(通用3篇)

    一、說教材《諫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關于文言文閱讀,《普通語文課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

  •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示例(二)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水市| 古浪县| 万年县| 波密县| 合江县| 建瓯市| 太仆寺旗| 宜兰市| 绥阳县| 兴和县| 河津市| 浠水县| 米脂县| 通河县| 庆云县| 汝城县| 永仁县| 定边县| 筠连县| 吴旗县| 伊金霍洛旗| 马尔康县| 景谷| 大安市| 鲁山县| 西平县| 武夷山市| 莱阳市| 仪陇县| 平果县| 大姚县| 彭水| 玛纳斯县| 霸州市| 肃南| 蒲江县| 合山市| 徐汇区| 伊金霍洛旗| 东乌珠穆沁旗| 友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