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活動教案(精選6篇)
認知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操作活動,復習鞏固大小、長短、前后、上下的概念。
2.培養幼兒動作靈敏、反應迅速、動手動腦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大、小球(與幼兒人數相同)、大小盆各一個、長繩短繩各一條、長短毛線繩與幼兒人數相同、長橋短橋各一座、玩具娃娃(娃娃前放有8片雪花片,后放有8個易拉罐)、大樹一棵(樹上有與小圓點幼兒數相同的小果子,樹下有與大圓點幼兒數相同的大果子)大圓點、小圓點的粘貼各為幼兒人數的一半.附兒歌《大家拍手笑哈哈》。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幼兒自由選擇大圓點、小圓點進入活動場地。兒歌《大家拍手笑哈哈》導入。簡單說明戶外活動要求。
(二)基本部分:
1.復習鞏固區別大小。
出示許多大小球大盆小盆讓幼兒觀察。
師:場地上放有許多球,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這些球有什么不同?
幼:有的球大有的球小。
師:請大花把大球拿起來,放到大盆里,請小花把小球拿起來放到小盆里。
幼兒邊操作,教師邊指導.如:某某小朋友你拿的是大球還是小球?再交換活動一次。
幼兒之間互相比較,誰的大誰的小。
2.復習鞏固區別長短。
出示二根繩子,一根長繩,一根短繩。
師:場地上放有兩根繩子,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著兩根繩子有什么不同?
幼:一根繩子長,一根繩子短。
師:請大花走長繩小花走短繩。
幼兒邊活動,教師邊指導.如:某某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你走的是長繩還是短繩?再交換活動一次。
幼兒每人取一根毛線繩,互相比較長短。說出誰的長誰的短。
3.復習鞏固區別前后。
出示玩具娃娃讓幼兒觀察哪是前面哪是后面。
師:請大花去娃娃前面玩,請小花到娃娃后面玩。
幼兒邊活動,教師邊指導.如某某小朋友你在哪里玩.幼:我在娃娃的前面玩或我在娃娃的后面玩.再交換活動一次。
游戲:看誰反應快。師:小花站到老師前面,大花站到老師后面。再交換活動一次
認知活動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班中的'孩子在自由活動時常出現男孩與男孩玩,女孩與女孩玩,很少有異性混合玩,到了高班這個現象似乎愈加明顯。學齡前兒童已經具備明顯的性別意識,他們能從自己的外部特征、發型、穿著以及所喜愛的玩具中體會著自己與他人的性別差異。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環境、成人影響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們常能發現孩子之間存在著同伴群體活動中的性別排斥現象。
因此,我從孩子們的交往現象入手,以關注異性同伴為切入口,設計了這樣一次社會化認知活動,嘗試通過AB選擇、辯論擂臺、心靈寄語、溝通交往等環節幫助孩子從關注自己到關注他人,學會互相欣賞,從而促進其社會性情感的發展。
活動目標
1.了解男孩女孩的性別差異,能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2.相互欣賞彼此的優點,接納并喜歡異性同伴。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心型辯論記錄平臺(教師記錄)
3.半心型訪問記錄資料卡(幼兒操作)
4.音樂
活動過程
一、激趣引題,初步感受——心理測試
1.幼兒根據媒體提供的心理測試題,選擇AB方陣
2.發現男女性別差異(穿著、發型、喜好等)
(趣味心理小測試將男孩女孩間表象的差異清晰的展示在幼兒眼前,開門見山的點名此次活動主題,游戲化的形式更輕松的將幼兒引領入活動中。)
二、大膽詮釋,深化主題——辯論賽
1.介紹規則。
2.幼兒辯論、教師記錄。
辯題:男孩女孩誰的本領大。
3.小結:互相學習,讓每個人的心中都能容納更多的優點。
(此環節通過男孩女孩的暢所欲言,展現了各自的性別個性,并能認可自我、悅納自我。教師的“笑臉記錄法”將辯論的規則、數量融入其中,使幼兒能對自己的理由可視化。為下步活動作好鋪墊。)
三、詩話評價,互相欣賞——DV寄語
1.《老師眼中的男孩女孩》
2.互動提問了解彼此的優點.。
男孩眼中的女孩
女孩眼中的男孩
(“詩話評價”體現教師角度的男孩女孩,使幼兒從成人的角度了解自己和異性同伴。并通過三維角度剖析了同伴眼中的對方,為解決難點服務。)
四、彼此了解,深華主題——了解他(她)
1.男孩女孩互相尋找一位異,進行交流溝通、記錄
2.點題升華
(男孩女孩彼此詢問、交流,互換信息,增進彼此間的了解。最終拼合成的心也將活動主題得以升華,“用心交流使生活變得更精彩!”)
認知活動教案 篇3
一、活動功能:“小雨傘”活動,適合放在中班《青草地》主題“毛毛雨”分題活動中。二、活動提出:為什么設計這一組教學活動?傘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晴天我們用它遮陽,雨天用它遮風避雨。傘除了本身的實用功能外,還有其文化和藝術的特性。
在“毛毛雨”分題中,傘引起了幼兒極大的興趣,由此我們從幼兒的興趣出發,來認識傘,引導幼兒觀察傘的外觀、種類、花樣,感受傘的重要性,進而幫助幼兒形成對傘的聯想帶來的豐富經驗。
三、分題目標:
1.認識傘(外觀、功能、種類,使用方法),
2.探索像傘的植物,
3.了解自我保護的重要性。
四、分題學習網:
五、具體的活動設計
活動 1、傘的選美會
[活動目的]
1、觀察各式各樣的傘。
2、學習按照不同方式進行分類,比較傘的不同。
3、享受用傘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每位幼兒帶一把傘到活動室,教師多準備幾把。
[活動過程]
1、請幼兒把自己帶來的傘,拿到身邊仔細看一看。
2、幼兒互相描述所帶傘的特征:顏色、花紋。。。。。。
3、利用傘進行點名游戲如:“帶紅色傘的小朋友站起來”,全班一起看看:有沒有帶紅傘而沒有站起的幼兒,站起的是否都帶了紅傘。
——老師說:“帶拐杖式的小朋友站起來。”
——依次類推。
4、進行傘的“選美會”:
——轉一轉,看看傘面的圖案有什么變化。
——比一比,哪把傘顏色最好,哪把傘花樣最漂亮,哪把傘傘柄最長,哪把傘最特別。
[總結分享]能描述自己最喜歡傘的特征。
[活動評價]
1、能依口令辨別自己的傘是否符合條件。
2、能說出各種傘的不同。
活動2、 傘可以做什么
[活動目的]
1、認識傘的功用。
2、引導幼兒想象并用語言表達。
3、學習仿編兒歌。
[活動過程]
1、展示準備好的傘,問幼兒:“傘可以做什么?”(如:下雨時遮雨,出太陽時遮太陽,鉤取物品。
2、引導幼兒想象,如果螞蟻、小鳥、長頸鹿等動物有一把傘,他們會把傘當作什么呢?(如: 螞蟻過河把傘當小船,小鳥把傘吊在樹上作鳥窩等)請幼兒自由表達,老師將幼兒的想法記錄在紙上。
3、帶領幼兒念兒歌《傘可以做什么?》
改編:
當幼兒熟悉兒歌的句型時,老師和幼兒試著將先發表的意見替換兒歌原有的歌詞,如:傘可以做什么?幫螞蟻過河,傘可以做什么?當鳥巢。。。。。。
[總結分享]
能大膽想象“傘可以做什么?”
[活動評價]
1、能說出傘對人的好處。
2、能想象傘的功能。
3、能仿編兒歌。
活動3、開傘、收傘
[活動目的]
1、嘗試操作開傘、收傘;
2、學習正確使用傘的方法;
3、了解自我保護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各式不同的傘(開傘、收傘方法不同,傘的構造不同)如:自動傘、手動傘、長柄傘、折疊傘、可伸縮的傘等。
[活動過程]
1、老師請幼兒與自己保持一段距離(避免被傘打倒)
2、將各式不同的傘,一把一把打開,讓幼兒觀察老師是如何開傘的。
3、請幼兒說說:“老師是如何打開這些傘的?”
4、幫助幼兒解開傘,用傘的注意事項。
5、讓幼兒分散開,試試看如何開傘,(教師指導,并叮囑幼兒注意安全)。
6、教幼兒收傘,并將傘放在地上。請幼兒坐下,用大腿、膝蓋輕輕夾住傘,使傘不倒。
7、教幼兒將傘面整理好,并找到鎖傘的扣子或粘扣帶,將傘扣好。
[總結分享] 幼兒交流用傘的心得。
[活動評價]能正確地開傘、收傘。
活動4、大自然中的雨傘
[活動目的]
1、探索像傘的植物。
2、感受寫生的樂趣。
[活動準備]事先尋覓植物種類多的特點。
[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借你一把傘》
2、請幼兒說說故事中出現了哪些動物?他們拿了哪些傘?
3、請幼兒講講見過的像傘的植物。
4、和幼兒一起到戶外走走,找找像傘的植物,并請幼兒將它畫出來。
5、回幼兒園后,展示并討論幼兒的作品,看看哪些植物像傘。
[總結分享]大膽說出自己見過的像傘的植物。
[活動評價]
1、能找出像傘的植物。
2、能愉快地寫生。
附:(故事)
下雨了,糟糕了,娜娜沒有帶傘,娜娜站在雨中。小螞蟻拿著小小的扎醬草走過來,說:“借你一把傘。“娜娜拿著小螞蟻的傘真小。
青蛙拿著瓜的葉子跳過來,說:“借你一把傘。”青蛙的傘是漏斗傘。
兔子拿著上頭有葉須的胡蘿卜,說:“借你一把傘。”兔子的傘會漏雨。
小貍拿著“芋頭葉”給娜娜,小貍的傘是不是剛好呢?撐著撐著,啊!雨漏下來了,娜娜和小動物跑了起來。
大熊拿著大大的荷葉過來說:“借你一把傘。”大熊的傘好大好重啊!
小狗強強拿著傘跑了過來,說:“借你一把傘。”啊!那就是娜娜的傘嘛!下雨天,拿著傘排隊走,還有誰沒有傘嗎?
活動5、過傘關
[活動目的]
1、感受過傘關游戲的樂趣。
2、增強大小肌肉的協調能力。
[活動準備]
傘、鈴鐺(事先固定在傘架上)、沙包、糖果(事先綁上線,線的另一端用膠帶固定在天花板上)
[活動過程]
1、老師布置四個傘關,請幼兒一一通過。
2、傘關如下:
(一)轉動掛了鈴鐺的傘,至少轉三圈。
(二)大傘打開斜放在地上,幼兒從傘面、傘柄和地面構成的洞中爬過。
(三)小傘打開,倒放在地上,幼兒投沙包入傘,至少投中兩個。
(四)用傘柄鉤一個天花板懸吊下來的糖果(高度是幼兒可以夠到的)
[總結分享]
請幼兒想想,還可以用傘來玩什么游戲?
[活動評價]
1、能順利地進行傘的過關游戲。
2、能完成各種大肌肉動作(轉動、爬行、投擲、鉤取)。
認知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1、初步認識維吾爾族和蒙古族的服飾,初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知道他們是我國的少數民族。
2、讓幼兒初步了解少數民族與漢族得不同之處,知道要尊重他們的習慣。
活動準備:
《中國地圖》,教學掛圖《少數民族》,《新疆舞曲》。
活動過程:
一、說說我們的國家。
1、出示中國地圖,請幼兒觀察并告訴幼兒我們的祖國很大,人口很多,有很多的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在我們國家還有幾十個民族,由于他們人口較少,所以我們一般稱他們為少數民族。
二、認識少數民族的特征。
1、出示圖片:這些人們打扮的漂亮嗎?引導幼兒觀察他們的服飾,這個是維吾爾族的,他們喜歡戴一頂小帽子,女的穿黑色小背心、長裙子,梳很多小辮子,男的穿對襟長袍。維吾爾族人喜歡唱歌、跳舞、彈冬不拉,還喜歡吃烤羊肉,哈密瓜、葡萄干等食品。
2、引導幼兒觀察蒙古族人的服飾:蒙古人喜歡扎頭巾,穿斜襟的衣服,穿皮靴。許多蒙古族人住在蒙古包里,在草原上牧羊、牧馬,喜歡喝奶茶,拉馬頭琴,還喜歡摔跤、騎馬。
3、幫助幼兒了解內蒙古的一些特產。內蒙古出產羊毛,用羊毛可制成衣服、圍巾,還出口到世界各地。
三、結束活動。
帶領幼兒跟著音樂《新疆舞曲》高興地跳舞。
認知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鞏固認識10以內的人民幣,了解并能清楚地說出不同幣值之間的簡單換算關系
2.練習使用人民幣買賣文具。
3.要養成愛護文具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0以內的人民幣、黑板畫《文具超市》
活動過程
1.復習10以內的人民幣。教師出示面值10以內的人民幣若干,引導幼兒復習人民幣的不同面值及簡單的換算關系。
2.連一連。
(1)把幼兒用書《文具超市》畫在黑板上,觀察各種文具上的價格,找到手持相應數額人民幣的孩子,并連線。
(2)引導幼兒想一想10元最多可以買幾種文具?
延伸:結合慶“六一”玩具義賣活動,幼兒扮顧客,教師扮售貨員,幼兒拿錢買玩具,并告訴其他幼兒自己用多少錢買了什么?它有什么用?
認知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 認識幾種常見的筆,了解它們的不同結構、作用以及書寫姿勢。
2. 初步了解筆的演變,感受科技的變化,能大膽想象并設計出未來能給人們生活帶來更大方便的筆。
活動準備
課件,鉛筆、毛筆、鋼筆、蠟筆、水彩筆等;圖畫紙、顏料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入
1. 教師請幼兒觀看課件①《用筆寫和畫的作品》。
教師:這些作品是用什么來寫或者畫的?
2.請幼兒說說自己認識的筆。
(二)觀察各種筆,了解不同筆的特征和用途。
1. 教師逐一出示各種筆,從材料、結構等方面探索筆的不同特征。
2. 教師示范各種筆的握法和書寫姿勢。
(三)了解筆的演變過程
1.談話: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的人們還沒有筆,他們是怎樣記錄事情的呢?
2.觀看課件②《筆的演變》,教師一邊講解。
3.觀看課件③,教師向幼兒介紹幾種新型的筆,感受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1) 掃描筆:使用者只要將筆頭輕掃紙面,文字就會自動輸入到各類電腦文檔中,免除了打字輸入的麻煩。
(2) 翻譯筆:使用者輕輕一掃即可翻譯,避免查英文字典的麻煩,從而省時省力。
3.請幼兒說說“你想設計一支怎樣神奇的筆?”
(四)幼兒發揮想象,為人們繪畫設計更方便的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