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精選6篇)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
2、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3、電荷在電路中持續流動起來可以產生電流。
過程與方法:
根據已有知識,運用邏輯推理,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教學重點】解釋靜電現象
【教學難點】認識正負電荷
【教學準備】
一把塑料梳子、碎紙屑、幾個氣球、綁氣球的細線、掛氣球的支架、靜電現象的相關圖片或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體驗靜電現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現象,看老師的表演,問:靠近紙屑,可能會出現什么?
教師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頭發,頭發可能會怎樣?----頭發飄起來了。
頭發為什么能飄起來呢?----出示課題: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2、體驗靜電現象
小組實驗:拿出一根經過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碎紙屑。
發現了什么?----摩擦過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紙屑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塑料棒經過摩擦,產生了靜電,就把紙屑吸起來了。
3、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隨處可見,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認識電荷
1、不一樣的電荷
1)靜電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質之中,為什么我們通常感覺不到物體帶電呢?認識正電荷和負電荷
2)進一步研究靜電現象----小組研討
解釋前面的靜電現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頭發,梳子帶負電荷,頭發帶正電荷,互相靠近時產生互相吸引的現象,所以頭發就飄起來了。
3)用一塊羊毛皮反復摩擦充氣乞求的一個側面,將氣球的一個側面靠近頭發,發現了什么?(2人一個小組,一人操作,一人觀察,后互換)
小結:兩個摩擦后的物體,有時相互吸引,有時互相排斥,跟我們前面所學的磁鐵的現象類似,同一種電荷(都是正電荷或都是負電荷)互相排斥,不同種電荷(一正電荷和一負電荷)互相吸引。
2、讓電荷流動起來
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物體帶上正靜電。帶靜電的物體中的電荷卻不能持續流動。要形成電流就必須使電荷流動起來,需要具備動力,需要形成電路。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觀察、描述和記錄卵的形狀和顏色。
2、能夠通過圖畫和文字表達,交流關于蟻蠶的觀察結果。
3、能提出關于蠶的問題,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邊養蠶邊研究。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卵是蠶生命的開始。
2、知道蠶卵能孵出蟻蠶。
3、能用放大鏡觀察卵和蟻蠶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畫下來。
4、知道蟻蠶需要食物、空氣、空間等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1、愿意和同伴合作與交流。
2、珍愛小動物,主動接近小動物,不傷害小動物。
3、充分體驗養蠶所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
用放大鏡觀察卵和蟻蠶的外形特征
教學難點:
描述和記錄卵的形狀和顏色,討論蟻蠶的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教學準備:
蠶卵、蟻蠶、放大鏡、干毛筆、紙盒。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出示一塊絲綢,給學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們知道知道織絲綢的絲是怎么來的嗎?
3、蠶是怎樣一種小動物,它又是怎樣吐絲的?想不想親自看一看呢?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來養蠶,親自體驗一下養蠶的樂趣。
二、討論“關于養蠶我們知道些什么”、“有哪些問題需要研究”。
1、關于養蠶你們都知道些什么?
2、小組討論
3、匯報討論結果
4、誰養過蠶?能告訴大家養蠶要注意什么嗎?沒養過蠶的同學也可以說說,你準備養蠶了,你將要做什么?有哪些問題需要大家幫忙解決?
5、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一起討論解決辦法。
三、觀察蠶卵
1、要養蠶首先要了解蠶卵是什么樣的。你知道蠶卵長什么樣的?
2、下面我們來觀察蠶卵(出示蠶卵并分發給各組)。
3、小組觀察:分別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把你看到的寫下來或畫下來,用尺子量一量蠶卵有多長?
4、匯報:說一說蠶卵是什么樣的?
5、關于蠶卵你還有什么問題提出?
6、師生討論解決辦法。
四、觀察蟻蠶
1、蠶寶寶出世了,你們看剛出殼的蠶像什么(將剛出生的蟻蠶分發給學生)?給它起個什么名字好呢?
2、學生給剛出生的蠶寶寶起名字。
3、告訴學生剛出生的蠶的名字,讓學生比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們取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4、仔細觀察蟻蠶,用尺子測量它的長度并做記錄(可以寫,也可以畫下來)。
5、說一說蟻蠶是什么樣的。
6、指導學生做好第一篇養蠶日記
7、面對可愛的蟻蠶寶寶,你還可以用哪些方法記錄蠶寶寶的成長過程?
五、情感教育
教育學生要愛護蠶寶寶,珍愛小生命。
板書設計:
1、我們來養蠶
蠶的一生:蠶卵—蟻蠶-蠶-蠶蛹-蠶鵝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構成。它們能夠幫助植物滿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實的過程中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觀察一株油菜上花的變化過程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油菜花變成油菜莢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獲得親近自然的情感體驗,產生探究各種各樣的花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學習使用解剖的方法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學難點】花到形成果實的變化過程。
【教學準備】
演示:油菜花變化過程的圖片,課件。
分組:開花的油菜植株,鑷子、放大鏡、膠帶、剪刀,白紙、觀察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開花的油菜植株。這是什么植物?同學們平時認真地觀察過花嗎?讓我們一起進入花的世界吧!板書課題:油菜花開了
二、探究過程
1、觀察一棵油菜。
(1)請同學們說說油菜長得怎么樣?區分油菜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
(2)油菜和鳳仙花都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這樣的植物叫綠色開花植物﹙板書﹚,它們都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構成。
(3)請同學再說出幾種綠色開花植物。
2、觀察一朵油菜花。
(1)觀察:
從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鏡觀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組里描述所觀察到的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讀音。
(2)解剖:
學習使用鑷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鑷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順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將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膠帶貼在觀察記錄表上。
觀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個部分。
填寫“油菜花的觀察記錄表”。
(3)交流。
(4)小結: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個部分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觀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時開放的嗎?
(2)數數一棵油菜上有幾朵花?幾個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謝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觀察一個花蕾;推測這個花蕾未來的變化。
畫油菜花變成油菜莢的變化順序圖。
三、小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實的過程中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四、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采集各種各樣的花,下節課帶來。
五、板書設計
油菜花開了
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學后記: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影響小車在斜面上、平面上運動的因素作出假設;
2、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
4、能夠測量小車通過給定距離所需的時間;
5、能夠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據,并選擇有效的數據支持證據。
科學知識:
1、知道小車從斜坡上滑下,向前沖出去的距離與什么有關;
2、知道小車行駛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3、認識到“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反復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
2、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日常工作、生活問題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小車、各種木板(有長短不一的,有表面光滑程度不一的,有相同的)、尺子(或皮卷尺)、墊木塊等。
2、小車、尺子、墊圈若干、計時器。
教學活動:
一、復習導入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物體的運動方式,請同學們說說你知道了哪些運動方式?(學生自由說)
2、教師用小車在木板上滑動,讓學生觀察,問:小車的運動方式是什么?
(教師引導:車輪和車廂的運動是什么方式?)
二、觀察并提出假設
1、師做小車從斜坡滾動實驗,讓學生觀察。
2、師質疑:小車從斜坡上沖下來,向前沖出去的距離與什么有關?
學生作假設,教師適當板書:
(1)與坡度有關,坡度越大,沖出去越遠;
(2)與斜坡長短有關,斜坡越長,沖出去越遠;
(3)與坡面有關,坡面越光滑,沖出去越遠;
(4)與車子重量有關,車子越重,沖出去越遠;
(5)與車型有關……
(6)與輪胎有關……
(注意:此處讓學生自行假設,學生假設的內容可能會很多,教師要注意選擇所作的假設,要盡量適合所準備的材料能夠操作驗證)
三、實驗驗證假設
1、師:我們采用什么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學生討論交流)
2、集體交流,教師指導
(注意:教師要根據所準備好的材料讓學生討論交流在課堂上可以實驗驗證的假設,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加以方法上的正確指導,尤其要讓學生知道每種實驗哪些是要變化的,哪些應該不變?教師可以利用課本第37頁下圖所提供的實驗報告記錄讓學生逐一討論各種實驗時應保持不變和需要改變的條件。)
3、學生分組進行不同實驗,領取相應材料,并完成實驗報告,師巡回指導。
(教師要指導學生多做幾次,以防數據出現的偶然性,數據測量時要做到認真、準確、記錄真實)
4、學生分組匯報實驗結果,讓全體學生弄清小車沖出去的距離與什么有關
5、布置課后任務:同學們,我們剛才做了一些實驗去驗證了我們的假設,但還有一些假設我們還沒驗證,課后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選擇一些假設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并做好記錄。(教師課后可作適當指導)
四、研究影響載重汽車行駛快慢的因素
1、我們研究了影響小車從斜坡上沖出去的距離因素,現在再讓我們來研究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2、學生作假設,教師適當板書:
與動力有關,動力越大,走得越快;
與路況有關,路況越好,走得越快;
與貨重有關,貨物越輕,走得越快;
3、實驗驗證:
(1)師:我們采用什么方法驗證我們的假設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學生討論交流)
(2)集體交流實驗方法,教師指導。
(提醒學生汽車的動力可用加墊圈的方法,如課本第39頁上圖所示,定好起點和終點,確定好行駛距離,指導學生使用計時器,用好計時器。)
(3)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報告,師巡回指導。
(4)學生分組匯報實驗結果。
4、布置課后任務:剛才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假設,但有些假設我們還沒去驗證,課后也請同學們選擇一些假設去做實驗驗證,并做好記錄。
五、總結:
今天我們做了兩大項的研究:
一、研究了小車從斜坡上沖出去的距離與什么有關;
二、研究了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什么有關。通過學習我們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更學會了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再設計實驗驗證,并總結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希望我們同學能在以后的科學學習中不斷運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以進一步提高我們的科學認識和科學研究能力。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5
新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第三單元 食 物
1、一天的食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我們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來保持身體的健康;
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過程與方法:
使用多種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并通過記錄的方式將分類的結果進行整理和描述;
通過簡單的統計分析,發現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豐富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對食物的分類活動中細致地進行思考、篩分,將區分難度大的“混合類”食物拆分為多個食物種類;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集體的研究討論活動,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學重點】
通過記錄一天的食物,發現問題和規律。
【教學難點】
會給多種的食物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進行食物記錄的卡片紙(每人20張)
教師準備:食物分類記錄單(每組1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對于我們人的生長發育來說十分需要。米飯、饅頭、蘋果、西瓜、土豆、牛奶、雞肉……這些都是我們常吃的食物。我們的各項生命活動都與食物有關,可是我們真的了解食物嗎?從這個單元我們將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與我們健康之間的關系。讓我們從調查 “一天的食物”來開始對食物的研究吧! (板書:一天的食物)
二、探究過程
1、記錄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為例:我們都吃些什么?
學生匯報。
(1)討論活動:這么多食物我們該怎么來記錄呢?
討論記錄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別進行記錄;按葷素記錄等……
討論記錄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如“炒三絲”算幾種食物?零食是否要記錄?喝過的水要不要記錄等;
(2)小組記錄:要求學生對一天的食物按餐別進行記錄。
注意: 把每種食物的名稱寫在卡片上,每張卡片只記錄一種食物。重復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記錄。要求:每樣食物寫在一張卡片上(每人20張,每一個人有自己的編號,便于區分)。
小組匯報,師記錄(或統計表)。
(3)思考:從這些匯報中,我們可以看出些什么?
一天中,我們要吃多少種食物?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學生將昨天吃的食物在組內交流,然后全班同學匯總。
談話:看了我們的統計,你們有什么想法?(我們每天要吃很多種食物)
2、給食物分類
把小組內的記錄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幾類食物,分別是什么。
要求:
(1)把認為是同一類食物的卡片擺成一豎行貼在展板上。
(2)在這豎行的排頭位置,用另一種顏色的紙寫上這一豎行食物的類別。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配合學生在黑板上貼紙條)
對于這樣的分類,你們認同嗎?(配合學生調整黑板上的卡片)
(3) 你們還有怎么劃分類別的方法?(展示不同分類方法的貼板)
按喜歡吃的分類;
按味道分類;
按生活習慣分類;
按食物結構分類;
按食物來源分類;
……
講解食物可以分成動物類食物和植物類食物,以及分類標準。整理卡片把動物類和植物類食物分別貼在貼板的兩側。
對照貼板數一數自己吃的食物是動物類食物多還是植物類食物多。
(4)舉例說說葷食、素食還可以分為哪幾種?
三、小結
在對一天中食物的統計中會發現,我們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很豐富的,這里面有著不同類別的食物,攝取種類豐富的食物是我們人類進食的特點。當我們吃下這樣豐富的食物后,食物會給我們提供些什么營養呢?同學們可以查閱一些資料,解答這個問題。
【板書設計】
1 一天的食物
早餐:
午餐:
晚餐:
其他:
植物類:
動物類:
主食:
副食:
【教學反思】
2、食物中的營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
人體保持健康需要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
蛋白質是構成我們身體的主要成分之一。糖類和脂肪能提供身體需要的能量。維生素和礦物質有調節身體機能的作用。
沒有一種食物會含有所有的營養成分,所以我們要吃各種不同的食物。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資料獲取信息,豐富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營養的類別等方面的認識,并擴充到記錄中,完善對一天中的食物的統計活動。
通過實驗的方法辨別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對食物營養成分的認識中,感受各種營養與支撐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統計的記錄活動中,幫助學生建立嚴謹細致的研究態度。
【教學重點】
知道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教學難點】
能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上節課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記錄卡。
教師準備: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營養的分類等相關資料。
脂肪的辨別實驗器材:食用油、肥肉、棉簽、白紙。
淀粉的辨別實驗器材: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饅頭、米飯等)。
食物包裝盒上的標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身體成長、發育都需要哪些營養?我們能從種類豐富的食物中獲得什么呢?
二、探究過程:
1、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1)講述:人體的生命活動,需要多種營養的支持。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通常分為: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水。下面我們分組探討一下,每一小組選定一種來進行具體研究。
(2)分小組探討交流(可根據生活經驗知識談談,也可閱讀課本介紹了解,還可通過查閱資料解釋;交流時做好記錄,選定一人代表小組在全班匯報交流。)
(3)匯報交流
a.蛋白質組:
蛋白質是人體肌肉、皮膚、內臟、頭發、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它是構成身體細胞的基本材料,用于機體生長發育、衰老組織更新、損傷組織修補,以及各種生理功能的需要。生命的產生、存在與消亡,無一不與蛋白質有關。所以說,蛋白質是生命物質。
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舉例:糧食、肉、乳、蛋、豆制品、蔬菜、花生……
b.糖類組:
糖類的主要功能是供給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一般來說,人體所需要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類氧化分解提供的。在我們每天吃的食物中,糖類常常占80%以上,其中主要是淀粉。糖類也是細胞的組成部分,例如細胞核中染色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核糖和脫氧核糖。
淀粉也是糖類。
我們吃的糧食,如米、麥、玉米、高粱、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
c.脂肪組:
脂肪俗稱油脂。按來源可分動物油脂和植物油脂兩大類。脂肪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含熱量最高的營養物質。脂肪是由碳、氫、氧元素所組成的一種很重要的化合物。有的脂肪中還含有磷和氮元素,是機體細胞建成、轉化和生長必不可少的物質。
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給熱量,其提供的熱量較相同質量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糖類)多一倍。此外,脂肪還提供人體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脂肪酸的種類很多,可分為飽和、單不飽和與多不飽和脂肪酸三大類。 脂肪在人體營養中具有重要地位,人體所需總能量的1000^40%是由脂肪所提供的。
富含脂肪的食物有植物油、動物油、肥肉……
d.維生素組:
維生素也稱維他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種營養素,是人體維持正常代謝和機能所必須的一類低分子化合物。它是人體六大營養要素(糖、脂肪、蛋白質、鹽類、維生素和水)之一,大多數必須從食物中獲得,僅少數可在人體內合成或由腸道細菌產生。
人體每日對維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如果缺乏,則可引起一類特殊的疾病,稱為“維生素缺乏癥”。因為維生素跟酶類一起參與肌體的新陳代謝,能使肌體的機能得到有效的調節。
各種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e.礦物質組:
礦物質有調節身體機能的作用。
人體其實是由各種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組成的。其中很多礦物質元素為酶的必需組分,可調節多種生理功能(如維持滲透壓、氧氣轉運、肌肉收縮、神經系統完整性),也是身體組織和骨骼生長及維持所必需的。有些礦物質(如鈣、磷、鈉、鎂、硫、氯化物)含量較大,有些則僅含微量。人類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鉆、銅、氟、碘、鐵、鋅、鉻、硒、錳、鑰。大多數礦物質(鋅除外)都廣泛分布于各種食品中,可以在平衡和多樣化的膳食中得到充分補充。
食鹽、各種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
f.水組
水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成年人體內的水約占體重的6000^7000,少年兒童體內的水約占體重的8000。水是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不能離開水。例如:營養成分經過消化后分解成的各種物質,都需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夠被吸收;絕大部分廢物都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夠被排出體外。水一方面不斷地隨著食物和飲料進人人體,一方面又不斷地隨著廢物排出體外,身體里的水常常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各種生理活動就會發生障礙,甚至危及生命。
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們能獲得哪些營養
(1)引導:通過探討交流我們已經對食物的營養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請大家拿出我們上節課調查食物時填寫的卡片,將每種食物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補充記錄在卡片上(卡片的背面或者食物名稱的旁邊);然后按照不同的營養成分,將食物再次分類,并作好記錄。
(2)小組活動:先做補充記錄,再重新分類并做好統計
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
含有豐富糖類的食物
含有豐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豐富維生素的食物
含有豐富礦物質的食物
(3)展示交流(投影儀展示小組統計表)。
(4)小結:我們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種食物可能會含有多種營養成分,但沒有一種食物會具有所有的營養,因此我們應該均衡膳食。
3、找出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過渡:我們還可以通過實驗和查閱資料的方法,親自來找一找這些食物所含有的營養成分,那就更有趣了。教科書中設計了兩個簡單的實驗,教我們檢驗脂肪和糖類;還告訴了我們尋找食物中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方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親自動手做一做吧!
(2)分組活動
注意:檢驗糖類,滴碘酒時,要離開食物一段距離,然后滴一滴或幾滴;檢驗脂肪實驗時,不要弄在檢驗紙以外,以免污染衣服、書包、桌子等;看食物包裝袋上的標簽時,應仔細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含量。
(3)匯報交流
三、小結
1、說說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2、課外繼續檢驗食物的營養成分,制成一份常見食物營養成分表。
【板書設計】
2、食物中的營養
蛋白質 人體的主要成分
脂 肪
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
糖 類
維生素
調節身體機能
礦物質
【教學反思】
3、營養要均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成分,所以我們需要搭配膳食,保證營養的充足。
搭配膳食營養要做到品種多樣,并保持合理數量。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資料的方式,獲取有用的信息,并通過自己的分析以及集體的研討,形成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礎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識。
通過對均衡膳食的分析與研究,感受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理解并研究如何才能均衡膳食。
【教學難點】
學會合理配搭膳食營養,建立健康生活意識。
【教學準備】
為每位學生準備: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記錄表(參照教科書第48頁)。
教師準備:均衡膳食寶塔資料、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從食物中獲取各種營養,這些營養必須合理搭配,才能保證我們正常生活和成長,這就是營養的均衡。(板書課題)怎樣搭配膳食才能獲取均衡的營養呢?
二、探究過程:
1、營養均衡的標準
(1)首先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上的均衡膳食“寶塔”圖,它可以為我們選擇食物、獲取均衡營養提供參考。
(2)小組閱讀探討:“寶塔” 中為我們提供能量的是哪類食物?支持我們生長發育的是哪類食物?能使我們保持健康的是哪類食物?“寶塔”中不同種類食物食用量的多少,又告訴了我們什么?
(3)全班交流
各小組代表交流發言,相互補充
師小結:均衡膳食寶塔共分五層,包含我們每天應吃的主要食物種類。寶塔各層位置和面積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應占的比重。
谷類:含淀粉質,少量維生素b及植物性蛋白質;全麥食物含纖維素。供應熱能,補充消耗,保持體溫。作為主食,自然總攝取量遠高于其它類食物。
蔬菜、水果類:含豐富維生素a和c,各種礦物質及纖維素。增強抵抗能力,保持細胞健康,防止便秘。宜多吃。
畜禽肉類、魚蝦類、蛋類:含豐富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脂肪;肉類中的鐵質含量特別豐富。可助長發育,維持新陳代謝。宜適量攝取量。
奶類及奶制品類、豆類及豆制品類: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等,奶類鈣質含量特別豐富。有助于牙齒及骨骼健康。應適量攝取。
油脂類:提供人體生理運行及活動所需熱能,在一定限度內對身體有利,但攝取過多有害。故應盡量避免多食。
2、搭配膳食營養
(1)小組活動
將我們“一天中的食物”記錄(卡片)按照寶塔各層食物的分類進行擺放,與均衡膳食“寶塔”圖對照,看看我們的食物搭配與食物均衡膳食“寶塔”有什么不同?我們需要做出哪些改進?
將改進后的食物搭配記錄下來,完成下表。
一天的食物
早餐
午餐
晚餐
(2)展示交流
投影儀展示各組改進后“一天的食物”記錄表,全班交流再改進。
(3)探討膳食搭配
過渡:為了讓我們的身體保持長期營養均衡。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應該制定什么樣的膳食搭配原則?這就需要我們思考更多的條件,比如,這幾天手指脫皮了,是否要增加相關的維生素;這幾天運動量比較大,是否要考慮增加富含糖類的食物……在考慮到諸多因素的基礎上,制定出“我的膳食營養原則”。
參考示例
我的膳食營養原則
1. 葷素搭配。
2. 粗細糧搭配。
3. 每日吃適當的新鮮水果和蔬菜。
4. 最近運動量比較大,需要多吃糖類食物,補充足夠的能量。
5. 最近手指間有一些脫皮,需要多吃含有維生素的食物。
6. 喝一些水;
……
三、課外延伸
請按自己的食譜進行實踐,我們將評出“美食大師”。
【板書設計】
3 營養要均衡
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為了保證對營養的吸收,有的食物適宜生吃,有的食物適宜熟吃。
食物由生到熟會發生多方面的變化,其中有的變化是有利于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過程與方法
在加熱的過程中,觀察食物由生到熟的變化。
通過細致的觀察,比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語言進行描述。
情感態度價值觀
細致認真地完成食物生與熟的比較活動。
【教學重點】
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了解生與熟的不同。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變化。
【教學準備】
給每組學生準備:切開的生馬鈴薯和熟馬鈴薯,兩小塊生雞肉(或豬肉),酒精燈、支架、石棉網、水、燒杯、鑷子。
演示實物:大米、黃豆、蘋果、葡萄、黃瓜、豆角、土豆、草莓、雞肉、豬肉、鱔魚……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證我們獲得均衡的營養,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會影響我們對營養的吸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該怎樣合理食用呢?就讓我們今天一起來探討探討吧!
二、探究過程
1、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出示一些食物的實物:說說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2)揭示題目。
(3)舉例說說生食和熟食。
(4)小結:有些食物經過烹飪后對我們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營養。
2、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
(1)教師提供切開的生、熟馬鈴薯,組織學生分組觀察它們的變化。
從生到熟,食物發生了變化。食物燒熟了,與生的時候有什么不同呢?
a. 看看馬鈴薯的顏色變化
b. 摸摸馬鈴薯的軟硬異同
c. 嘗嘗馬鈴薯的味道
(2)匯報:馬鈴薯的營養會變化嗎?
(3)討論:把馬鈴薯燒熟了吃有哪些益處?(熟的馬鈴薯和生的馬鈴薯一樣富有營養,但熟的馬鈴薯含有的營養成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3、觀察比較生、熟雞(豬)肉
(1)觀察生雞(豬)肉
顏色、氣味、用鑷子夾住撕扯……
(2)預測:雞(豬)肉從生到熟會有哪些變化?
(3)分組實驗:用清水加熱雞(豬)肉
a.操作指導:
放在水中煮。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實驗裝置,練習使用酒精燈。(將石棉網放在支架上部—燒杯里倒入 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網上—打開酒精燈燈帽—點燃酒精燈—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熱—使用完畢,用燈帽滅火)
b.實驗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觀察和記錄。
c.分組實驗,教師巡回隨機指導
(4)匯報:將觀察到的現象盡量用語言描述出來。
(5)討論:燒熟的雞肉與生的雞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雞肉為什么不適合直接食用?
三、小結:
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在加熱后會發生變化,變得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較松軟,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這樣的加工過程中,營養會有一些損失。生的食物會保留自身的營養成分,特別是維生素不會被破壞。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夠減少營養的損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5、面包發霉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面包的變質發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長需要適宜的環境和條件。
通過對霉菌的培養可以進行霉菌生活條件的研究活動。
過程與方法
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假設,并設計實驗研究霉菌的生長與環境的關系。
堅持記錄霉菌的生長情況,分析、整理自己記錄的數據。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霉菌的觀察,拓寬觀察周圍世界的視野,保護并發展對事物的好奇心。
在對霉菌生長的實驗活動中,鍛煉長周期實驗觀察的意志品質。
【教學重點】
觀察發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發霉的條件。
【教學難點】
觀察霉菌的生長情況。
【教學準備】
為每組學生準備:
放大鏡,載玻片,有條件的學校準備顯微鏡;
發霉的面包(裝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塊、滴管、水、塑料袋、實驗記錄單(參見教科書第53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我們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與哪些條件有關呢?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發霉的面包
(1)分組觀察老師提供的面包,說說你的發現?
面包發霉了!(揭示課題)
(2)怎樣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樣子?用放大鏡把面包發生的變化記錄下來。
學生討論,小組嘗試。師引導學生用牙簽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載玻片,用放大鏡進行觀察。
有條件的話引導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指導——一提(提鏡筒) 二轉(轉換器)三調光 四載(標本置載物臺) 五降(降鏡筒)六反向(升鏡筒)
(3)匯報交流:投影儀展示各組記錄單,學生代表用語言來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樣子。
2、面包發霉的條件
(1)討論:面包上怎么會長出霉菌?面包發霉與哪些因素有關?觀察活動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夠幫助我們進行分析?還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組探討,作出推測
(3)全班交流:霉菌長在面包上,而離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沒有霉菌生長,這可能說明霉菌的生長需要面包提供養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溫暖的地方發的霉,這說明霉菌的生長與溫度的高低有關;發霉的面包還是軟軟的,有一些水分,這說明霉菌的生長需要水分……
3、哪一塊面包上的霉菌生長得快
(1)過渡:剛才的討論只是我們的一種猜想,霉菌的生長還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請各組根據老師為你們提供的材料,你能設計一個實驗證明霉菌的生長與溫度的關系?你能設計實驗證明霉菌的生長與水的多少有關?霉菌的生長還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你還能用實驗來證明嗎?
(2)選擇實驗條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塊烘干的面包,用牙簽在每塊面包上放一些霉菌。(這是一組對比實驗,用牙簽在每塊面包上放一點兒霉菌,目的是為了創設在四塊面包上都有霉菌這樣一個相同的條件。)
第一組:讓第一塊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塊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別裝在兩個塑料袋里,用線扎緊袋口后放在桌上。(探究霉菌的生長和水分多少的關系)
第二組:在第三塊和第四塊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別裝在兩個塑料袋里,并扎緊袋口。然后,把第三塊面包放進冰箱的冷藏室中,第四塊面包放在溫度較高的地方。(創設不同的溫度條件,以觀察霉菌的生長速度。)
也可以自主選擇,例如空氣、光照……條件對霉菌生長速度的影響
(3)分組準備對比實驗
這組的兩塊面包中,哪一塊面包上的霉菌生長得快?寫下我們的推測:
每天觀察記錄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長情況,檢驗我們的推測。
4、后續觀察活動
根據你的實驗方法,注意每天觀察記錄兩塊面包上霉菌的生長情況,認真填寫“實驗記錄”表,下一次上課時帶上你的觀察研究成果。
【下一課時進行的時間可根據實驗進展情況靈活安排】
第二課時
一、引入
本周我們進行了幾天的實驗觀察,記錄了不同條件下面包上的霉菌生長的情況。今天我們來進行一下匯報交流。
二、交流活動
1、小組活動
整理記錄,分析實驗,歸納總結。
各組選定代表在全班匯報交流。
2、展示交流
(1)投影儀展示小組記錄表、總結,學生代表匯報
(2)相互補充,探討交流。
師適時歸納板書。
3、小結:
面包發霉是因為在它的上面生長了一種生物——霉菌,與其他生物一樣,它的生長需要獲取營養和適宜的生長環境。
因為霉變過程中產生的霉菌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所以發霉變質的食物是絕對不能食用的。
三、總結評價
1、小組自評
談談本次觀察實驗活動中的收獲,自身表現,合作情況……
評出優秀觀察記錄員。
2、班級總評
(1)小組匯報
(2)評出優秀實驗組
【板書設計】
5 面包發霉了
營養
溫度
霉菌——生長條件 水分
空氣
光照
……
【教學反思】
6、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食物腐敗變質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微生物生長和繁殖需要空氣、水分和適宜溫度等條件。
破壞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條件可以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用冷凍、曬干、滅菌密封等方法儲存食物是為了破壞微生物生長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觀察不同食物減慢變質速度的方法,對觀察的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
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初步的歸納和綜合。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注意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關注身邊的科學。
【教學重點】
了解儲存食物的各種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為每組學生準備:新鮮的小魚和腐敗的小魚(也可以是其他食品),記錄單,鑷子、一次性橡膠或塑料手套。
教師準備:有關食物儲存的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家里的食品柜里和抽屜里常常放著一些食物,怎樣能夠使食物長時間保存而又不變質呢?面包發霉的實驗能給我們一些什么啟發呢?
二、探究過程
1、觀察變質的食物
(1)小組各一份新鮮的小魚干和干面條。
討論: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觀察?
小組觀察活動,說說你發現了哪些有關小魚干和干面條的信息?
(2)小組各一份腐敗的小魚和發餿的潮面。
a.討論:這條小魚已經腐敗了,可能帶有很多細菌,我們怎么來觀察這些腐敗的物品?
指導學生觀察方法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觸腐敗的物品。
2.觀察完畢要用肥皂洗手。
3.使用扇聞的方式聞氣味,并盡量少聞。
b.小組觀察活動,你發現了哪些信息?請記錄下來。
觀察比較新鮮的小魚干和腐敗的小魚、干面條和發餿的面條,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匯報交流
討論:腐敗的小魚、發餿的面條與發霉的面包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它們的變質過程非常相近,都需要溫度、水分、養料等條件。)
2、儲存食物的各種方法
(1)我們已經知道引起食物變質需要有一定的空氣、水分和溫度等條件,如果要儲存一條新鮮的小魚,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組討論交流,并說說運用這種方法儲存食物的理由。
(2)閱讀55頁小資料。
出示圖片和食品罐頭等實物,說說為什么可以用這種方法能儲存食物?
(3)你還知道哪些儲存食物的方法?為什么這些方法能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4)討論:你還能用什么方法來儲存食物?
(5)小結:
各種儲存方法都是在避免或者減緩形成微生物生長的適宜環境,以此來延長食物的保鮮時間。
三、后續活動
課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思考為什么用這種方法來儲存食物?
【板書設計】6 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冷凍法
曝曬法
腌制法
儲存食物的方法 密封包裝法
真空包裝法
高溫或低溫滅菌法
……
【教學反思】
7、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觀察食品的包裝,可以獲取這種食品的有關信息,便于我們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配料、保存方法等。
過程與方法
根據食品的保質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確選擇適合的食品。
在觀察食品包裝信息的活動中,促進分析處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了解食品包裝信息的活動中,加強學生關注自身健康生活的意識。
【教學重點】
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上的信息。
【教學難點】
會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配料,正確選擇合適的食品。
【教學準備】
每位學生準備:食品包裝袋若干。
為每位學生準備:食品生產日期、保質期記錄單。
教師準備:不同類型的食品包裝袋,可以考慮透明與不透明的、不同材質的、透氣與不透氣的、奶粉袋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無論是營養的搭配,還是食物的保存,都需要了解食物的相關信息,從哪里能夠得到這些信息呢?(揭示課題)
二、探究過程
1、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
(1)觀察活動:仔細觀察包裝袋上的介紹,你能從中獲得哪些信息?
小組觀察、交流、匯報。
(2)討論:
a.食品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種不同的包裝呢?
需要避光的食物,包裝一般是不透明的;怕磕碰的食物,包裝大多比較硬實;肉制食品多為真空包裝……
b.我們從食品包裝袋上能獲得哪些信息呢?
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分、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
c.一般的包裝袋上有哪幾類信息呢?
食品的配料、營養成分、保質期和保存方式……
2、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投影儀出示一份牛奶餅干的配料表。
(1)看看食品的配料,你有什么想法?(一種食品包含著豐富的營養成分)
(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稱,想想它們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稱,調查它們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
(4)從食品包裝上了解到的這些信息,對我們選擇食品有什么意義?(了解食物的配料是為了有目的地選擇食物。)
3、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
(1)列表記錄幾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a.小組活動
記錄四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填寫《幾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
b.匯報交流
小組代表交流發言,展示記錄表,相互補充完善。
(2)觀察保質期最短和最長的兩種食品
a.比較兩種食品的特點,看看是不是根據食品的特點來確定保質期長短的。
b.比較兩種食品的包裝和保存方法,看看不同的包裝方法和保存方法是否也在影響保質期的長短。
c. 比較兩種食品的用料,看看是否有影響保質期的因素。
d. 如果是同一種食品,想想是什么原因讓保質期有差別呢?
(3)小結
食品的生產日期有早有晚,食品的保質期有長有短,因而導致食品的新鮮程度不一樣;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種食品,由于包裝方式、配料的不同,保質期也會存在差異。
當我們通過閱讀食品包裝,了解食品的原料組成、營養成分、保存方法、保質期后,我們的飲食就不再是盲目的,包裝上的信息為我們科學均衡營養提供了幫助。
三、課后拓展
閱讀課后《資料庫》,進一步理解本單元所學知識,注意在以后的生活中科學、合理、均衡地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健康成長。
【板書設計】
7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食品的名稱
食物配料
營養成分
生產日期
保質期
儲存方法
食用方法
生產廠家
……
【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6
新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第四單元 巖石和礦物
1、各種各樣的巖石
?科學概念
1、誘發學生對巖石的原有認識,建立巖石的初步概念;巖石是各種各樣的,在顏色、花紋、軟硬、輕重、顆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
2、巖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點分成不同的類別。
3、不同的分類標準其分類的結果也可能不同。
?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夠以個人參與或小組參與為形式,獲得在附近尋找巖石的親身經歷。
2.在課堂中能夠綜合運用感官對巖石進行直接的觀察,讓孩子經歷觀察巖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巖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觀察的巖石。
3.能以巖石的某種特點為分類標準給巖石分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
2.從欣賞自然界中的石頭美景獲得美的體驗,從而熱愛大自然。
3.讓孩子獲得豐富的研究巖石的愉悅情感。
教學重點:用一些標準給巖石分類。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巖石,能想出不同的分類方法。
教學準備:
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形式,收集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師也應該準備大量的常見的一些巖石,同時還可以準備一些本地區常見的巖石。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關于地表巖石風貌的錄像片,和提供一些典型的圖片。
1、巖石是地球的主要組成部分,到處可見。你平時在哪些地方看到過巖石?
2、你玩過巖石嗎?你是怎么玩的?
3、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研究巖石。出示課題:各種各樣的巖石
二、探究過程
1、開個石頭展覽會
師:你的巖石是從哪里找到的?請簡單介紹你的尋找經歷。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再到全班進行匯報交流。
2、觀察“我的巖石”
師:你們的巖石真有特色,我也帶了一些巖石,你們想知道它們是怎樣的嗎?
師:你們準備怎樣觀察?
生:用眼睛看形狀、顏色、花紋;手摸的感覺;用鼻子聞氣味;……
教師引導并板書:
(1)用眼睛可以觀察巖石的什么?
(顏色、形狀、條紋或花紋、斑點、大小等)
(2)用手怎樣觀察?(摸)摸可以感覺到巖石的什么?(光滑粗糙程度)
(掂)可以掂一掂它是輕還是重。(輕重)
(指甲劃)看劃痕是怎樣的
(3)用鼻子聞氣味?怎么聞?(靠近點、磨擦、輕輕敲打后再聞……)
小結:討論了那么長時間,我們來回顧一下剛才討論的內容(重復觀察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完善、提高觀察巖石的方法,學生明確觀察巖石哪些方面的特征。)
3、“我的巖石”觀察記錄
(1)師:在觀察巖石的同時,我們還要做什么?(生:記錄)
師:我們應該一邊觀察一邊記錄,我要看看哪位同學觀察的多,記錄也多!
(2)教師巡視指導
(3)大約十分鐘后,讓材料員整理觀察工具和巖石標本,組長指揮小組內部交流觀察發現。
4、“我的巖石”觀察描述
師:誰先來說說自己的觀察發現!
學生匯報
(要求按:我是用什么方法對巖石進行觀察的?我觀察到了巖石的哪些特征?)
師:你們知道他觀察的是哪塊巖石嗎?
學生根據他的描述,識別、尋找出相應的巖石。并對他的觀察方法和觀察結果進行補充或質疑。
三、給巖石分類
1、指導分類方法。
師:你們能對它們進行分類嗎?又將按照怎樣的標準分呢?
生:按顏色、形狀、光滑不光滑……
2、給巖石分類。
師:請大家在分類時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出示分類提示)
(1)我們是按什么標準分的?將巖石分成了哪幾類?
(2)我們想到了多少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3)不同的分類方法結果一樣嗎?
學生分類,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巖石分類結果。
學生匯報交流分類結果,說明分類標準。
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教師取出一塊凝灰巖,
問:這塊巖石屬于哪一類?為什么?追問:
(1)有沒有一些巖石可以在不同的分類標準下歸入不同的類別?
(2)有沒有一些巖石不屬于任何類別?
四、小結拓展(播放雁蕩山地質錄像)
教師繼續追問:為什么這些巖石是各種各樣的?
師:下面請大家閱讀資料庫《巖石的成因和分類》,了解不同類別巖石在地球運動中的形成原因。
1、學生閱讀
2、觀看有關“世界地質公園”——雁蕩山的錄像。
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科學概念
學生利用感官的觀察和借助工具的觀察獲得巖石構造的感性知識;知道巖石和遇酸反應中的不同特征;根據巖石的特征鑒別巖石的種類。
?過程與方法
能用多種方法觀察巖石,讓孩子經歷觀察巖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巖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根據巖石的特征鑒別巖石的種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進一步研究和觀察巖石,學生對巖石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觀察過程中不斷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教學重點:通過對巖石進一步的觀察,知道巖石的特征并能鑒別它們的種類。
教學難點:根據巖石的特征鑒別巖石的種類。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大量的巖石(在第一課中已經分類),教師提供典型的三類巖石代表。放大鏡,小刀,榔頭,鉗子、滴管、稀鹽酸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給巖石開了個展覽會,發現有的巖石用手摸上去覺得比較粗糙,有聞起來有點氣味、還有的稱了一下比較重。還知道了在生產和生活中被人們廣泛應用的頁巖、砂巖、石灰巖、礫巖、大理巖、花崗巖等常見的巖石,那么這些巖石有什么特點呢?
二、探究過程
1、進一步觀察巖石
師:除了上節課我們采用的方法外,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觀察這些巖石?
(1)學生交流反饋。(放大鏡、互相撞擊等)
(2)師引導學生從顏色、形狀等方面進行觀察,還可從它們的構造和組成來觀察。觀察中可以從巖石上弄下一些顆粒。
(3)巖石遇酸反應的實驗
講解:我們還可以通過另一個實驗來認識巖石,這個實驗是將一種叫“鹽酸”的化學藥品滴一兩滴在巖石上,觀察巖石有什么反應,會有什么現象發生。(教師邊講邊演示滴鹽酸的方法)
提示:在學生實驗前,向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鹽酸是一種腐蝕性比較強的化學物質,如果不小心滴到皮膚上和衣物上,會腐蝕皮膚和衣物,如果不小心滴到了手上,請馬上到水龍頭去用水清洗。往巖石上滴稀鹽酸一定要用滴管,每塊巖石只滴1-2滴;為了安全,稀鹽酸最好裝在滴瓶里,且稀鹽酸的量不要過多。
(4)學生觀察實驗,并記錄在巖石觀察記錄表中。
(5)匯報交流觀察結果,教師指導。
2、怎樣識別它們
(1)通過我們對巖石的進一步觀察,知道了以上不同編號的巖石分別具有的特點,但是不知道它們是哪種巖石?請大家閱讀文中的資料(p68),來識別它們并說說理由。
(2)閱讀資料并與以上的觀察作比較。
(3)匯報交流(存在分歧)
(4)引導學生認識巖石學家對巖石種類作出判斷的方法,如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巖石薄片的成分和顆粒組成;巖石顆粒的大小和結構。
(5)閱讀p69頁顆粒情況圖,并再次鑒別巖石的種類。
(6)學生再次鑒別
(7)匯報交流,把認同的巖石的種類名稱填入記錄表中。
(8)小結。
三、課外延伸
1、閱讀單元資料庫《巖石的成因和分類》
2、把收集的巖石進行種類鑒別并貼上標簽。
3、巖石的組成
?科學概念
學生通過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觀察認識常見的幾種礦石。知道巖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
?過程與方法
學生利用工具,多種途徑發現巖石的成分。通過對巖石的觀察,收集記錄巖石的一些性狀。通過閱讀資料,能夠確定一些描述礦物特征的標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對研究身邊的礦物有濃厚的興趣,將生活中的發現利用所學知識檢索定位。
教學重點:觀察幾種常見巖石,了解巖石的組成。
教學難點:能描述常見的礦物。
教學準備:花崗巖、云母、長石、石英、小刀、放大鏡、閱讀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了花崗巖是由幾種不同顏色的顆粒組成的,那么這幾種顆粒是什么樣的?它們又是什么呢?今天這節課來研究巖石的組成。
二、探究過程
1、研究花崗巖
師:請大家拿出花崗巖,仔細觀察花崗巖,我們進行小組間的競賽,比一比那個小組發現花崗巖的秘密多。
(1)學生進行觀察活動,師巡回指導。(準備:放大鏡)
(2)匯報交流。小組派一代表,參加其他組的討論研究,交流發現所得。
(3)教師提供云母、長石、石英礦物標本。
投影圖片:云母、長石、石英標本
(4)學生利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它們各有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交流、匯報:云母有閃亮的薄片;長石有肉紅色顆粒;石英有白色透明顆粒。
(5)利用提供的礦物標本再次鑒定花崗巖的成分。
比較:花崗巖中的什么物質與這三種礦物中的哪一種礦物最為接近?
(6)學生再次觀察并進行匯報。
小結:石英、長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礦物。礦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單獨存在,通常都是幾種混雜在一起組成巖石。花崗石就是由石英、長石、云母組成的。
2、常見的礦物
教師提供一些礦物標本,學生試著觀察,進行描述兩塊不同的礦物標本。(描述中要求學生不是比較它們的異同,而是分別描述他們的特征。)
(1)投影:煤、硫磺、石膏、赤鐵礦、方解石
(2)師解說:世界上已發現的礦物近4000種。我們身邊有許多礦物制成的物品,如我們吃的鹽,點豆腐用的石膏,做鉛筆芯的石墨,中藥用的雄黃,做首飾的金、銀和鉆石等。
(3)你對礦物知道什么?請大家閱讀單元資料庫《礦物特征卡》,了解人們是怎樣描述礦物特征的。
(4)學生閱讀單元資料庫《礦物特征卡》。
(5)交流匯報: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描述礦物?(學生:名稱、性狀、用途)
(6)教師提供礦物,學生明確描述礦物著重于哪些方面后,試著模仿描述。
(7)學生制作礦物鑒定分析卡。
(8)匯報交流,教師與學生共同修正。
三、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研究我們知道了什么?
2、所有的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并能夠確定一些礦物的特征。
四、課外延伸
制作自己帶來的巖石礦物鑒定分析卡。
4、觀察、描述礦物(一)
?科學概念
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取一些礦物顏色、條痕、軟硬等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組織和指導孩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研究活動過程:經歷對礦物顏色和條痕的觀察和描述的過程;經歷礦物互相刻劃及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對礦物刻劃進行硬度比較的描述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和推動孩子開展觀察、描述礦物的活動,積極鼓勵孩子在課外或校外繼續開展一些研究礦物的活動。
教學難點:能用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描述礦物。
教學重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描述。
教學準備:
讓孩子們準備銅鑰匙、小刀、鉛筆、礦物石、木頭、塑料、瓷磚。老師給每一小組提供石英、長石、云母三種不同的礦物(可以自定)。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那我們會對礦物進行描述嗎?今天這節一起來學習幾種簡單的方法。
二、提出問題,討論觀察和描述的方法
那你準備從哪些方面去觀察礦物呢?如:云母、長石、石英,你準備怎樣觀察、描述它的特點?
(1)學生討論
(2)交流:透明度、顏色、形狀、還有表面光滑和粗糙程度、硬度、反光度、輕重、厚度、氣味……
(3)在這些方面里,哪些方面你覺得最能反映礦物的本質屬性?
(4)通過討論交流確定:顏色、光澤、硬度等
(5)明確本節課的目標:觀察和描述礦物的顏色和條痕及礦物軟硬
三、觀察和描述
1、觀察和描述礦物的顏色和條痕
(1)投影圖片:不同色彩的礦物
(2)讓學生根據礦物的色彩命名。
(3)師解說:很多的礦物是以顏色的名字命名的,因為顏色是最容易觀察到的礦物的特征,也是辨認礦物的重要依據之一。但有些礦物具有多種色彩,有些不同礦物卻具有相同的色彩。
投影圖片:石英(不同色彩)、金礦、黃銅礦、黃鐵礦
(4)觀察鉛筆的條痕
a、用鉛筆在白色瓷板上劃一劃,你有什么發現?
b、鉛筆條痕的顏色與筆芯的顏色有區別嗎?
(5)親歷對礦物條痕觀察的活動
a、用石英、長石和云母在白色瓷板上磨擦,你有什么發現?并記錄
b、學生實驗
c、學生交流描述礦物的條痕
d、這些條痕的顏色與礦物外表的顏色一致嗎?
e、觀察比較自己收集來的礦物的條痕。
f、礦物條痕的顏色和礦物表面的顏色相比,誰是礦物的本來顏色呢?為什么?
g、討論交流
2、觀察和描述礦物的軟硬
引入:在三年級我們用什么方法來比較材料硬度的?
(1)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的軟硬。
a、用木頭和金屬相互刻劃,你發現了什么現象?
b、用木頭、金屬、塑料三種物體相互刻劃,你又發現了什么現象?
c、你能解釋這些現象嗎?試一試。
d、比較物體的軟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互相刻劃)
(2)比較礦物的軟硬
a、你有辦法比較石英、長石、云母這三種礦物的軟硬?
b、學生用互相刻劃的方法實驗。把礦物按從軟到硬的順序排列,并填入表中。
c、匯報交流
d、你還有其他方法進行比較?
e、學生討論確定: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分別在三種礦物上刻劃,能用指甲刻劃出痕跡的軟;不能用指甲刻劃出痕跡,但能用銅鑰匙刻劃出痕跡的較軟;不能用銅鑰匙刻劃出痕跡,但能用小刀刻劃出痕跡的較硬;用銅鑰匙、小刀都不能刻劃出痕跡的硬。
f、學生實驗觀察云母、石英、花崗巖的硬度
g、學生描述云母、石英、花崗巖的硬度
h、小結:有的同學說花崗巖硬,有的同學說石英硬,這個結果并不重要,最關鍵的是我們知道了比較礦物軟硬的方法。有哪些方法?
生:可以礦物與礦物互相敲擊、刻劃。
生:也可以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刻劃。
(3)知道礦物的軟硬在生產、生活中的意義。
四、總結
5、觀察、描述礦物(二)
?科學概念
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取一些礦物透明度和光澤、礦物晶體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鼓勵孩子綜合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研究。
?過程與方法
組織和指導孩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研究活動過程:經歷對礦物進行透明度和光澤的觀察和描述的過程。能描述有著特殊規則的礦物幾何形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和推動孩子開展觀察、描述礦物的活動,積極鼓勵孩子在課外或校外繼續開展一些研究礦物的活動。讓孩子在認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發展。
教學難點:能用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描述礦物。
教學重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描述。
教學準備:
老師給每一小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屬、玻璃、泥土、蠟燭、絲綢、手電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從哪些方面去觀察礦物呢?(生:礦物顏色和條痕、硬度)
師:上節課我們經歷對礦物顏色和條痕的觀察和描述以及礦物互相刻劃及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對礦物刻劃進行硬度比較的描述的過程,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觀察和描述礦物的方法。
2、明確目標:
這節課我來研究礦物透明度和光澤及描述特殊規則的礦物幾何形狀。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
(1)觀察、描述紙的透明度
a、出示(三種紙):透明紙、半透明紙、不透明紙
思考:這幾種紙的透光情況一樣嗎?你可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又如何來描述這些紙的透明情況?
b、學生交流反饋:隔著這三種紙,觀察紙下面的字;手電筒照射;對著陽光等。
c、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驗證
d、交流匯報
(2)學習遷移,觀察幾種礦物的透明度,并記錄表中。
提示:用礦物碎片的邊緣觀察其他物體。
a、交流反饋
b、師小結
(3)觀察礦物的光澤
師:光澤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
師:你見過哪些物體有光澤?
(生:教室窗戶上的玻璃;玻璃邊框有光澤;墻上那個科學家的那個畫框有光澤)
現在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東西:金屬、玻璃、泥土、蠟燭、絲綢。請你觀察它們的反光情況,并按反光強弱排列。
a、學生動手排列
b、交流反饋
c、觀察云母、石英的光澤,看看云母的光澤跟桌上什么光澤比較接近,石英的光澤跟哪個物體的光澤相似?
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澤(生:云母的光澤最像玻璃的光澤;石英的光澤有點像蠟燭;石英的光澤也有點像玻璃瓶的光澤;云母也有點像金屬的光澤)
小結:我們說了這么多像這個,像那個,其實這就是描述礦物光澤的一種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對比的方法描述)對了,當我們無法用很準確的語言描述時,可以找一個與它接近的東西作為參考。
2、觀察、描述礦物的形狀
(1)投影圖片:輝銻礦、石鹽、石膏、石英、方解石
(2)學生觀察形狀,并小組內描述。
(3)交流描述這些礦物的形狀。
三、課外延伸
1、閱讀單元資料庫《怎樣采集制作巖石、礦物標本》。
2、試著收集和制作巖石礦物標本。
6、面對幾種不知名礦物
?科學概念
綜合運用觀察礦物顏色和條痕、檢測礦物硬度、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查找資料等方法,研究不知名的礦物,并寫出特征卡片。
?過程與方法
運用一些礦物光澤、硬度、條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并綜合所學方法開展應用性觀察研究鑒別身邊的礦物,讓孩子在認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發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活動中樂于與他人合作交流,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發展對探究礦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能用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并鑒別礦物。
教學難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鑒別。
教學準備:放大鏡、小刀、瓷磚、不知名的礦物(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觀察和描述巖石的一些方法,現在讓我們來研究一塊自己身邊的礦物吧?
二、探究過程
1、它們是什么礦物
①研究礦物的方法
a、說一說,你學習了哪些觀察和描述巖石、礦物的方法?
b、學生交流匯報。(用觀察礦物顏色和條痕、檢測礦物硬度、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等方法。)
c、我們需要哪些工具幫助研究?(生:放大鏡、小刀……)
②研究我們的礦物
a、猜測:打開盒子,你知道它們分別是什么礦物?
b、學生猜測
c、要想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應該怎樣做?(小組討論)
d、學生發表意見:借助工具觀察;查找資料識別;收集礦物的特征等。
e、投影圖片,師介紹地質學家鑒別礦物的方法。
f、運用前面所講的方法研究礦物。
g、交流匯報
?你發現了礦物有多少特點?
?你怎么去描述這些特征呢?
?小組活動:互相描述,評一評。
③為礦物做份“簡歷”。
2、確定“身份”
①閱讀單元資料庫的《礦物特征卡》
②對照《礦物特征卡》鑒別它們分別屬于什么礦物。說說我們是根據它們的哪些性質做出判斷的?
③交流反饋
3、猜猜它是“誰”
請一學生描述礦物,其他人猜。
4、舉例說一說
選擇兩種礦物或巖石,詳細了解利用它們的不同特性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三、課外延伸
做一個巖石展示盒
?你想做個怎么樣的展示盒
?你打算怎么去做呢?
7、巖石、礦物和我們
?科學概念
讓孩子經歷調查研究活動,探究生活中、身邊的巖石和礦物。
?過程與方法
讓孩子在經歷查閱資料的活動過程中,增加對巖石、礦物用途的進一步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孩子初步樹立起保護、利用巖石和礦物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巖石和礦物對人類的作用。
教學難點:會整理自己調查研究活動的資料。
教學準備:
以小組或個人為形式,課前開展孩子調查研究生活中的巖石、礦物活動;同時鼓勵孩子們帶著問題從科普讀物等書或網上查閱相關文字資料。教師收集相關采礦、用巖石與礦物制成的物品等圖片資料或實物。
教學過程:
1、課前調查研究活動。
調查人員:
調查地點:
調查結果
生活、學習用品 所用巖石、礦物
2、課堂進行資料整理活動。
3、科學討論會開始。
?“猜一猜”活動。
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巖石與礦物,請你介紹一塊最感興趣的巖石或礦物,請大家猜猜它的名稱。
?說說巖石與礦物在家庭和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介紹巖石與礦物在其它生產領域中的應用。
分類標準 巖石或礦物名稱
冶煉金屬
建筑材料
生活用品
醫藥
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由介紹,主動討論,教師的角色應該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護我們的巖石與礦物
?你知道巖石與礦物是怎么開采出來的嗎?
盡可能讓學生多說說,教師適當也可以出示礦石開采的圖片,幫助學生了解。
?礦物開采完后,還有可能再產生出來嗎?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提供一些由于亂開采而帶來生態破壞的場景圖片或錄像,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5、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