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怎么辦》(精選4篇)
大班教案:《怎么辦》 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體驗,關注別人的感受,學習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2、嘗試通過協商解決游戲中的問題。
3、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煉他們的個人能力。
4、幼兒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話進行交流。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照相機,不同幼兒體驗后表達感受的照片。
2、經驗準備:幼兒成為"多出來的那個人"的活動經歷。
活動過程:
1、請幼兒嘗試按不同方法排隊,感受成為"多出來的那個人"的心情。
(1)將全體幼兒分成若干小組,組織幼兒分別按不同指令進行排隊,使幼兒體驗到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那個多余的人。
(2)教師宣布排隊結果,并把每次排隊多出來的小朋友的表情抓拍下來。
2、集體分享"成為多出來的那個人"的感受。
請幼兒觀察現場照片,并引發(fā)以下討論。
(1)提問:這些小朋友的感受是什么?
(2)現場采訪被抓拍到的幼兒,提問:當宣布你是"多出來的那個人"時,你有什么感受?現在你成為多的那個人了,如果讓你停止游戲去休息,你心里會怎么想?
(3)提問:"如果你是多出來的那個人時,你有什么感受?"請幼兒自由結伴,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4)小結:在"成為多出來的那個人"時,小朋友心里都很難過、很傷心,害怕不能參加游戲,每個小朋友都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戲。
3、結伴討論"現在該怎么辦?"
小結:剛才有小朋友提出可以讓多出來的那個小朋友去當裁判,那現在我們就玩一個游戲,請"多出來的那個人"去當裁判,試試當裁判的感受,你是否愿意當裁判?
4、玩"鏡子"游戲,體驗當裁判的感受。
(1)提出游戲要求,請多出來的幼兒當裁判,組織幼兒游戲。
(2)游戲后提問:"你當裁判有什么感受?如果讓你選,你愿意當裁判還是和小朋友做游戲呢?"
5、集中分享、梳理幼兒的感受,引導幼兒移情。
(1)提問:"咱們在剛開始多出一個人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說讓他停止游戲,或去干別的事情合適嗎?"
(2)提問:"有的小朋友喜歡當裁判,有的小朋友不喜歡當裁判。那咱們讓不想當裁判的小朋友去當裁判,他會是什么感受?"
(3)提問:"我們應怎樣解決問題?"
引導幼兒發(fā)現以前想的主意忽略了別人的感受,今后決定一件事時,要考慮到別人的想法與感受。
6、再次討論:多出來的人還能怎么辦?
提醒幼兒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在充分聽取幼兒意見的基礎上,幫助幼兒梳理出幾種方法。
小結:小朋友說得很好,出現問題,我們要協商解決,看看用什么方法解決最好,能使大家都高興、都滿意,又都參加了活動。
7、協商解決問題。
(1)提問:"平時和小朋友做游戲的時候,你覺得有哪些問題你解決不了?"鼓勵幼兒充分發(fā)表意見。
(2)引導幼兒相互討論怎么處理好這些問題,提醒幼兒要考慮他們感受。
活動反思
這一活動的另一個價值點在于:它來自幼兒的真實生活,是孩子的真問題。幼兒園社會性教育的特點就是生活化、日常化、自然化。本次活動中,“多出一個人”的問題情景并不是教師預設的,而是自然生成的。活動中的社會性目標和實施策略則是在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和不斷完善的,因此活動中要解決的社會性問題更多的是來源于孩子的需要。孩子們是圍繞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自由而又有針對性的探索,是一個有趣而又有意義的活動。老師不止一次地創(chuàng)設情景:“如果你是多出來的那個人你會有什么感受?”“如果讓你當裁判,你會有什么想法”?“如果讓不愿意當裁判的人去當裁判,他會怎么想?”
讓孩子們反復感受、體驗,逐漸學習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要顧及他人的感受等,從而逐步滲透對幼兒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yǎng)。
大班教案:《怎么辦》 篇2
目的:
培養(yǎng)孩子解決沖突的能力。
前提:
具有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
方法:
家長對孩子說:“今天我給你講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朋友搶我的玩具怎么辦》。小明是個好孩子,幼兒園老師經常表揚他。有一天,小明正在搭一個積木房子,突然,一個小朋友星星跑過來搶走了小明的積木屋頂,小明很生氣也很著急,他該怎么辦呢?你能幫助小明想想辦法嗎?”
家長先讓孩子想想解決的辦法。然后與孩子一起總結出解決辦法:
①咱們一起玩,兩人分享。
②我再找一個,這一個給星星。
③告訴星星:“不能搶別人玩具,搶玩具的不是好孩子。”家長可通過例舉類似的事件,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生活中發(fā)生的沖突,提高解決能力。
如問孩子:
①如有人不小心碰倒你,你怎么辦?
②如有人有意碰你,你怎么辦?
③如有人打你,你怎么辦?
大班教案:《怎么辦》 篇3
一、活動目標:
1.體驗眼睛耳朵鼻子的作用,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2.知道遇到突發(fā)事件安全處理方法。
3.會提問題,愿意根據圖片大膽表述。
二、活動準備:
1.七巧板拼圖、醋、鈴鐺
2.多媒體課件
三、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體驗耳、鼻、眼的作用
游戲活動“猜猜猜”,用耳、鼻、眼進行判斷
師:兩兩一隊,一個提問,一個回答。
例如:
(1)什么樂器在歌唱?唱著什么歌?(鈴鐺 x x)
(2)什么氣味飄過來?(醋)
教師小結:原來我們的眼睛、鼻子、耳朵,作用這么大啊!
(二)基本部分:學習處理突發(fā)事件的安全方法
師:接下來我們看視頻,請你看完視頻,提出你不懂或者你想知道的問題。
1.蟲子飛進耳朵里
(1)幼兒提問,教師解答。
教師小結:如果以后遇到小蟲飛進耳朵里,我們不要著急,可以自己先用手電筒試一試,不行時馬上請大人來幫忙.
2.積木塞進鼻子里.
(1)幼兒觀看自主提問
(2)體驗鼻子塞住的感覺.教師:我們的鼻子有時也會生病。
小結:遇到這種事,我們可以先用手扣,如果不行請大人幫忙。
3.沙子掉到眼睛里
(1)觀看視頻幼兒自主提問。
(2)幼兒討論處理方法A、用手揉B、請大人幫忙
4.你認為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需要小朋友注意,請你大膽的說出來我們一起討論安全的解決辦法。
(三)結束部分
全體幼兒做保健操。
大班教案:《怎么辦》 篇4
活動目標
1、看圖了解小動物生氣的原因,理解圖意學習講述。
2、能知道生氣時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緩解情緒,學習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
3、幫助幼兒了解身體結構,對以后的成長會具有一定的幫助。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
2、活動前與家長討論消氣的方法。
活動過程
1、幼兒閱讀幼兒用書的“我長大了”的三幅圖。說說這三只小動物。
①觀察小動物的表情、神態(tài),說說它們怎么了?
小動物為什么會生氣?。根據畫面猜猜可能發(fā)生什么事情了?
②你會為這些事情生氣嗎?
2、交流自己生氣的經歷。
你有沒有生氣過?想一想自己曾經因為什么事情而感到不開心呢?
3、分享交流消氣的方法。
①了解生氣是一種自然情緒,并且懂得生氣過多會影響身體健康。
②以幫助小動物為契機交流消氣的方法,引導幼兒暢所欲言,教師適時引導。
提問:可是這三個小動物還在生氣呢,快想想辦法幫它們消消氣吧,誰有好辦法?
③閱讀《小朋友書》第16頁的三幅圖,相互說說小動物是用什么方法讓自己開心起來的。
①當你生氣時,你有什么好的辦法讓自己消消氣?把你的辦法與大家分享一下吧。
4、教師小結啟發(fā)。
活動反思:
日常生活中,幼兒經常會因為爭搶玩具等事情鬧矛盾,也因為鬧矛盾讓自己和同伴都很不開心,這些不良的情緒往往影響孩子間的友好交往。《生氣了》這個故事,借助豆豆這一主人公故事告訴了幼兒生氣這一不良的情緒會讓伙伴都害怕他,不敢與他親近。因此,我們把整節(jié)活動定位在健康領域,把活動目標設計為:⒈幼兒能仔細觀察畫面,描述故事主人公的生氣情景,感受生氣帶來的不良后果。⒉了解主人公的情緒發(fā)展過程,知道自我調節(jié)情緒的方式。
在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環(huán)節(jié)比較直截了當,通過孩子們自己生氣的事直接引出了主人公豆豆的故事。通過講述故事,讓孩子了解了故事的內容以及豆豆生氣的原因。
第二環(huán)節(jié),我將重點放在讓孩子感受豆豆生氣后,他的小玩伴小熊他們的情緒變化,讓孩子體會生氣會讓人害怕,讓伙伴不愿意親近。
在第三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引導幼兒觀看,不生氣后的豆豆的表情以及他的小玩伴的表情,讓孩子體會到朋友們更喜歡不生氣的你。
第四環(huán)節(jié),我將重點放在讓孩子來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引導幼兒正確對待自己的負面情緒,擺脫憤怒情緒,使自己快樂起來。活動后我感覺,還可以再引導幼兒不止生氣的時候,有時候太激動,太高興的時候也可以學著調節(jié)一下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心情一直處于平穩(wěn)的狀態(tài)下。